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研究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文科;数学学习心理;研究
Abstract: mathematics is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space from of science, a high school student mathematics learn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 research of mathematics educators and psychologist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liberal arts students from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mood, will quality, ability to migrate, expounds the research thinking habits, etc. That is designed to help in liberal arts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 high school;mathematics learning psychology;research of arts
数学作为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要求的提高,人们对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日趋重视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针对他们数学学习心理上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建议,期待对这些文科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现行高中一般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一方面是满足高中文理分科考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意志品质、能力迁移、思维习惯等数学学习心理的需求。文科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只有解决好了其内部因素,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高中数学知识学习中去。针对他们数学学习心理上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建议,期待对这些文科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一、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契机――学习动机
关于数学学习,很多高中文科学生中谈“数”色变,数学成为文科学生高考的最大障碍。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和动力,影响文科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因素主要为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教学中必须要找到提高文科生的学习动机针对性方法,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首先,师生要转变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关注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其对学好数学的自信力。
其次,学习的效能大小,关键在于勤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对基础薄弱学生,给予更多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数学成绩;对骄傲自满学生批评教育,戒骄戒躁,使教学效能发挥更大。最后,强化认识,克服不良因素,扩大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效应。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应提高其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激发学习好奇心。
最后,教师应把握数学学习任务难度,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重视家校联合。数学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考查理解语言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普通语言中捕捉信息,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以数学语言为工具进行数学思维与交流。对应用题,学生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上。
二、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需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掌握知识的愿望。”首先,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体验成功。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测评难度上应慎重,循序渐进。鼓舞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和被认可的喜悦。其次,教师要将热爱数学时时刻刻体现在实现教学中去,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表率的作用,教师的积极乐观向上将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三、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必要――学习情绪
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使得文科学生在较为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在解题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高中文科学生的厌学情绪,调控学习数学的良好情绪,帮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它是意识的能动表现。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考虑,数学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意志过程。意志品质影响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高中文科学生大多数对数学学习有障碍,表现在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差,自制力不够,解决问题果断性不足等。
在教学中,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作用及意义有了一定认识,才有可能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并保持旺盛的学习数学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其次,通过合理设计选择题让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果断性。在解题时,务必审清已知条件与结论,快速寻求解法和可能的结果,得到较深刻认识和清醒估计,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即表现出果断性。第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教育学生应珍惜自己班级的荣誉,团结互助,克服数学学习障碍,并在教学中发挥榜样作用,从而有效地扭转文科数学学习现状。
五、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体现――能力迁移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数学对文科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着很大难度。大部分文科班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数学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因而,对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师生要共同感受架起条件与结论的桥梁的过程,体会对所学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等在分析、解决问题的合理应用。做好文科学生的能力迁移培养,重在解题,其是中学生会学习最外在的表现,是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帮助学生认真、细致审题,注重问题的灵活性,适当分解,找到突破口,使问题合理解决。
六、培养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重心――思维习惯
培养文科生数学学习习惯:课前认真预习,带着问题专心上课,勤于思考,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在解题教学中,充分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动手验算,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具体做题情况,逐步培养审题习惯,合理的思维习惯和规范解题习惯。数学思维习惯不是一生俱有,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在文科生教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应为重中之重。
七、结语
文科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只有解决好了其数学学习动机、兴趣等内部因素,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高中数学知识学习中去。因此,我们要从基础做起,关注数学知识背景,联系日常生活,要善于把握概念的本质,把握数学符号的来龙去脉,明确数学命题的现实原型,要善于总结、归纳、反思 。
参考文献:
[1]王峰.文科生数学学习“困”在何处[J];中学数学研究;2011.08
[2]张义红.高中数学文科生课堂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11.07
[3]吕茗.高中文科学生数学学习倦怠归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
【关键词】学习困难;界定;研究历程
学习困难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教育及相关领域争相研究的焦点,但由于学习困难本身的复杂性,对学习困难的定义存在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学者那里都有很大差别。目前在神经生理学家以“学习障碍儿童”或“学习困难儿童”或“学习落后儿童”等命名[1]。在教育与心理学界,研究者习惯于使用“发展落后儿童”、“学业不良儿童”“学习困难儿童” [2] “学习困难”“学习障碍”“学习不良”“学业不良” “学”“差生”“后进生”等诸多术语,总的表达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学习困难一词来源于国外,原称为Learning Disabilities,简称 LD,直译为“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在国外相关研究比较早,至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但到底什么的情况属于学习困难?学习困难的界定历程,一路来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早期即奠定期
大致为1800年到1930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困难与脑外伤的关系并唤起对学习困难的认识[3]。其中最早可追溯到1800年,奥地利生理学家Franz. J. Gall对一些患有头部损伤的成人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没有丧失智力,但失去了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即失语症,从此开辟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先河,随后有医学界的法国外科医生Pierre P. Broca 在1861年发现“表达性失语症”;德国神经学医生Carl Wernick在1874年发现了“接受性失语症”;1892年德杰林发现一个病人的因左右大脑上的连接有问题而无法阅读但却可以书写;1896年,医生摩根又发现词盲的现象。这一时期产生的学习困难主要是外科医生对脑损伤病人的学习能力与表现的研究以及对语言障碍和阅读障碍的研究上,研究仅局限于病征与寻求原因之间,很零散,不成体系,但开创研究学习障碍即学习困难的先河,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转折期
大致为1930至1962年,这一时期开始专门研究学习困难,由过去的大脑解剖的研究重点转变到以补救教学和训练为主。除医生之外,许多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加入到学习障碍的研究之中。心理学界与教育界认为,并非所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是由于大脑器质性损伤而致。有些儿童只是有轻微的脑功能失调或感知运动障碍。因此他们关注的是那些在多数心理能力上表现正常,但同时又表现出干扰常规课堂学习的种种认知局限的儿童。这样,对学习障碍的研究就从生理、医学的角度扩展到心理、教育的角度。这个时期学习困难被认为主要是由非生理的因素导致的,理论上从表面的研究逐渐向心理深入探讨,多角度、多领域综合解释引起学习困难的原因,理论程度上升更高层面。
三、整合期
大致为1963至1980年。这一时期不论从研究范围还是从研究成果看,成绩都是十分显著的。可以说这是学习障碍研究在教育界快速发展的阶段。1963年由SamuelA.Kirk博士首次提出Learning Disabllities(被翻译为学习障碍,简称LD) [4], 1977年修改后发表为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一种或几种基本心理过程的障碍,这种障碍可能表现为听、说、阅读、思维、书写、拼写和数学计算能力的不完善。这种障碍包括知觉缺陷、脑损伤、轻微脑功能失调、诵读困难、发育性失语症。它不包括主要由于视听和运动缺陷、智力落后和能力障碍而引起的学习困难,也不包括主要由于经济、文化等环境方面处于不利而产生的学习困难[5]。从不断的修改中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学习障碍研究系统化,思路条理化,研究内容上更为细致,更为清楚,鉴定指标更为明确,在学习障碍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不仅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且推动相关研究人员更深入更细致的去研究。
四、现代期即新阶段
从1980年以来到现在。这一阶段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个别化的趋势,试图综合各学科有关学习障碍的理论和研究,以便提高一步。美国就学习障碍的定义仍不断进行修改,而其他国家也在相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对学习障碍都有自己的定义和见解。此时期,各国在这一研究领域里发展迅速,彼此之间有参考,有借鉴,但也持有不同意见。总的来说,各国对学习困难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智力发展落后儿童“没有大脑器官的损伤,他们的神经过程是正常的”,只是由于失去了学习机会,迁入新的语言教学环境,或有了“坏的习惯和嗜好”等,使得“在智力发展方面常常落后于同龄的其他儿童”,这些儿童不会学习、不会思考,因此,他们不能掌握学校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但是智力发展落后儿童在适合的教育条件下,他们可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学习障碍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类别,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一个复杂的问题,研究中应基于儿童的个体需要而采取灵活的补救措施,因材施教,克服困难,使得学生能重回正常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冬冬、王书荃.美国对学习困难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6(1):10
[2] 李 雪.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其转化对策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1
[3] 梁 威.我国学习障碍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现状研究―― 会议论文,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
关键词:食品安全;果蔬表皮;光学相干层析
果蔬是指食用的水果和蔬菜,相对于肉食,是食物的一个类别。果蔬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食物,主要成分是人体所必需的一些维生素、无机盐、生物酶及植物纤维,果蔬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较少[1],因此,果蔬的卫生状况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从物理学、生物学原理角度分析,果蔬表皮中的有害物和不同的营养成份对于表皮的层析结构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运用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对常见果蔬表皮的成份、有害物质的层析结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以期获得比较精细的实验结果。
1 实验原理及方法
1.1 OCT原理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2](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利用宽带光源的低相干性,通过测量样品后向散射光的干涉信号,对样品的内部微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层析成像的技术。OCT基于低相干干涉原理获得深度方向的层析能力,通过扫描可以重构出生物组织或材料内部结构的二维或三维图像[3],其信号对比度源于生物组织或材料内部光学反射(散射)特性的空间变化。
OCT系统的典型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它的核心结构是迈克尔逊干涉仪。从低相干宽带光源发出的光经分光镜分为两束,一束为参考光,由反射镜反射后按原路返回并透射到分束镜后到达探测器;另一束为信号探测光,通过聚焦透镜聚焦后照射到样本,其后向散射光按原路返回经分光镜反射后到达探测器,并与参考臂到达探测器的参考光发生干涉,并由探测器接收。通过改变参考臂的纵向扫描,以及信号臂沿光轴垂直方向的横向扫描,就可以得到样品的二维或三维层析图像。
1.2 材料的制备与实验方法
该研究中采用CALLISITO型设备,的核心部件包括宽带光源、迈克尔逊干涉仪和光电探测器,其轴向分辨率取决于宽带光源的相干长度,一般可以达到1-10μm,而径向分辨率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类似,决定于样品内部聚焦光斑的尺寸,一般也在微米量级[4]。OCT具有非接触、非侵入、成像速度快(实时动态成像)、探测灵敏度高等优点。目前,OCT技术已经在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在光源下方放置不同的果蔬表皮样品,在2D的模式下,OCT 只沿着一个线的方向进行扫描,得到该测量线下的深度信息。
圣女果、卷心菜、洋葱未污染,购自于超市后,对表皮进行简单的预处理(清洗、剥皮)。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图2、3、4分别表示圣女果、洋葱、卷心菜的表皮(膜)的层析图像,其中的厚度参数(多点取值)已经标注。
经实验测量,三种果蔬样品的厚度分布在0.09mm-0.17mm范围内。其中圣女果和卷心菜表皮层厚度较为接近,均在0.15mm左右,而洋葱的表皮厚度则在0.09mm左右;而按表皮厚度的分布情况分析,洋葱和圣女果表皮形状都较为均匀规则。其多点取值测量误差均在0.01mm以内。卷心菜的表皮厚度分布则表现为不均匀分布。
OCT仪器的正常成像是上深下浅,上面深色部分为空气层,下面浅色部分为果蔬果肉,中间深色部分为表皮层。而上面距表皮层附近则为表皮附粘物。其中图像呈现三种样品的表皮附粘物均有空气到表皮颜色逐渐加深,可得知表皮附粘物逐渐增多,而圣女果白表皮附粘物为点状分布,洋葱为片状分布,卷心菜为层状分布。
3 结论
OCT仪器的2D 模式可以清晰的反映果蔬样品(圣女果、洋[、卷心菜)的表皮层析结构图像,多点取值测量误差也较大。此处考虑为卷心菜样品的叶茎和叶脉的影响,还需后续实验的进一步测量确认。该结果有助于对果蔬成份及安全性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江华.新鲜蔬菜和水果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7.
[2]徐可欣,高峰,赵会娟.生物医学光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
【关键词】研究;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1. 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 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 ”: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以及网络中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 教师要把握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问题适宜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换一句话说,不同类型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模式或者叫研究模式。因此,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应该让他们熟悉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研究模式,如我们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课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
4. 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
(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课程设置;综述
对于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虽然不是直接属于教育经济学理论范畴,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育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合理化构想,完善我国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进展
1.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研究进展
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是我们研究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前提,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影响到对其他问题的认识。教育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自形成之日起,国内外学者在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上存在诸多分歧。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社会科学,它从教育学和经济学这两门社会科学中分化出来,但又在具体内容上把教育学的知识和经济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分化与综合并进,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国内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新兴的教育学科说、经济学归属说、独立的交叉学科说。总体上讲,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将教育经济学归属于经济学科。
2.我国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现有对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涉及教材内容现状研究、人才分类培养研究、学位论文研究、人才培养现状研究等。其中,对教材的研究分析了我国教育经济学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提出我国教育经济学教材内容在重视宏观研究,介绍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始注重专题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借鉴国外教育经济学内容体系的同时,注重体现中国特色,重视学科的本土化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应注重概念体系条理化、研究视角多样化、研究领域丰富化。教育经济学教材建设对我国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
近几年,研究生课程设置受到更多的重视。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的论文进行查阅和梳理,对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研究;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改革研究;中外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国外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的考察与借鉴;对美国和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学者们通过对比和借鉴国内外研究生课程设置,发现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进方案,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成果综述
1.取得的进展
研究者对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关注在不断加强,研究的范围在不断扩展,既包括宏观上对学科体系、历史回顾和国外教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又有针对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具体的研究方法、人才培养和教材体系的具体研究。在对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成为一门真正的交叉学科是21世纪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在研究方法、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应该向着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
无论是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还是中外课程设置对比的研究都很丰富,这些研究指出了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能为我国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2.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综述可以大体窥见我国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和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状况。对于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研究大多数只是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的论述,缺乏针对性地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特别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只有对我国教育教育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薛天样.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4-206.
[3]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50.
[4]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学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5]曾智洪.中美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2).
[6]张春,陈春硕.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5).
[7]王善迈.关于教育经济学对象与方法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陈平水,王雪娟.中国教育经济学教材内容体系现状研究[J].教育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