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语言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教授一门语言的教师来说,与其说其在教授一门语言,更不如说其在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即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搭建有意义的、多样化的交流渠道,还要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让语言的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压力,在常规的英语教学中加以语言学习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英语逐渐成为人类在工作、学习和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用良好的语言策略学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注意三方面的理论基础。
1.情感过滤影响语言学习。所谓情感过滤,是指焦虑、自信和动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推动或者抑制学习的效果。有关研究表明,过度焦虑、缺乏自信和动机不足,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只有这些负面影响较低或者适量的情况下,语言的学习才会比较轻松地被接受。这就给教师以教学的启示,要尽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语言学习策略中,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要求教师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减轻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语言学习者取得更好的效果。
2.语言自动化理论。从认知方面来看,良好的语言学习策略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在认知方面的自动化因素,所谓自动化,就是指语言流利程度的部分组成因素。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语言的自动化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获得,其实不然,交际教学法认为,如果能够将语言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交际的方式获得,那么同样可以达到语言的自动化。良好的语言学习策略应当能够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自动化能力。
3.谚语俗语提高学习质量。除了语言的自动化能力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语言因素也是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许多英文歌曲的歌词、电影的台词包含着不少非正式用语和俗语,这些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研究发现,除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英文歌曲和电影是学生获得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英文歌曲和电影提高听力水平,还可以有效增加语言的储备量,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和语言学习策略
学习是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让学习者主动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实现个性化教学。
1.语言智能学习策略。语言智能指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英语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英语环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语言智能,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抓住中心思想和重点,训练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在口语课中,可以采用即兴演讲、文字游戏等方式,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文章的小组讨论,对学生读写的智力进行培养。
2.逻辑数理能力学习策略。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演绎和归纳,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测和逻辑思考的改变,根据已有的情节资料,推测故事的发展;根据熟悉的文章线索,猜测不熟悉的词义。另外,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英文字谜游戏和推理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能力。
3.视觉空间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可以采用流程图、矩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文章的脉络,利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得教学内容更简单化和视觉化。
4.肢体运动学习策略。传统的英语教学着重于视觉和听觉的训练,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不显著,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戏剧表演等活动,将知识游戏化、戏剧化,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5.音乐智能学习策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音乐的优势,选择适当的英文歌曲,对于其中的句型、语法等进行分析,音乐在教学中的适当运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能够放松学生的神经,将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
6.交流学习策略。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佳方式,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强化英语学习的效果。
7.自我认识学习策略。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赞扬,课堂上要注意赞美词的运用,积极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树立学生对英语的自信。同时,教师应当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争取不断完善自我,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结语
语言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良好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培养了较好的语感,提高了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而且使学生树立了自信,主动参与英语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希望教师能够不断探索和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董娟,程月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策略教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03).
摘 要: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国际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与邻国日本之间的商业往来也逐渐增多。两国经济的发展对日语外贸人员的语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日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加强我国日语教学改革力度与步伐,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日语语言教学;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前言
随着我国与日本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渐频繁,我国的日语专业的学生也正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向市场营销、旅游业等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目标不明确、调整速度慢、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都限制了我国日语专业学生的发展,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1、日语教学现状分析
1.1日语发展方向认识不足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日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万人左右,但是大多数就业情况并不理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模式失衡这种情况的发生,高校与老师都要有这种危机意识,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加理性、清晰的对日语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定位,提高高校日语专业的办学能力,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1.2日语学科体系不健全、模式单一
我国与日本之间的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就业空间,因此大部分院校都扩大了日语学生招生规模。高校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日语复合型人才逐步对日语专业进行细化。经贸日语、商务日语等,学科的细分意味着教师投入加大、设备、教科书都需要跟进高校的成本加大,另外虽然对学科进行了细分但是在教授知识时学生学习到的还是最基础的语言技能知识,并没有真正的达到细分的程度,这也是由学生的基本日语知识水平制约。同时日语专业进行细分之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单一,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既没有学好扎实的日语基本知识也没有在所学习的领域得到技能的提高,这种学生综合素质的欠缺势必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1.3师资整体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部分高校日语专业学科体系不健全,在组建教师队伍时分配不合理。学科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之下老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例如:商务日语,许多高校的老师并没有商务日语实践的经验,甚至有的老师对日语专业并不是很精通,商务日语的实践很少,因此在对一些商务知识进行翻译时进行直译,甚至一些教师似懂非懂这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误导了学生。
高校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另外还需要进行学术的研究,因此很难抽出时间进一步进修。高校的老师在日语知识教学方法与知识更新速度上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步落后于时展的需要。
此外,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教师在日语的教学方法上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这种情况就和英语的学习情况一样。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很长但是还没有具备良好的英语素质,因此日语老师在教学时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忽视了日语综合素质的提升不利于日语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高校中知识灌输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日语教学的发展需求,日语教师应该及时的对日语教学计划、方法加以改进。
2、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材编写水平不高、编写速度落后
日语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编写质量的高低直接束缚教师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吸收知识的程度。目前很多高校都对日语专业进行了细分但是教材还是停留在之前的日语学习上,教材的滞后性导致高校在进行日语专业细分时缺乏后续应用教材。学生应用与社会发展脱节的日语教材会失去学习英语的新鲜感及动力,因此日语编写部门需要及时的调整自身教材,在提高教材质量的同时加入新鲜元素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选用的教材与参考资料衔接问题
日语教材辅导资料市场中语法书、语法辞典内容很陈旧,这些语法的讲解都是照搬日本学校的语法进行参考资料编排。教师在对日语语法的系统知识的学习、日语语法研究成果的学习、借鉴相对落后,缺乏一定的理论创新。现在出版的教材吸收了很多日本原本的教学方法,相比之前的学校语法在说明、解释方式及术语都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日语语法辞典、参考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语法系统,所以教材内容及语法参考书之中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两者之间衔接问题导致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很多问题。
2.3语法术语的应用不规范
日语语法的教学在日语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我国的日语语法教学与语法研究中,语法的使用及应用还在坚持原样不动直接拿过来使用,这种语法不规范的现象在日语学习中非常普遍。教师在教授学生日语专业的知识使用这种文字搬家的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为今后日语的学习埋下隐患。
3、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
3.1完善日语学科体系
高校在健全日语专业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实践能力上。在学科的设计上围绕学科的基础开展教学,同时注重专业选修课和公共课。专业选修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知识和其他专业基础知识公共课程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日语学科体系建设必须注重专业特色制定出符合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细化后的专业特色来构建学科体系。
3.2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选用合适教材
教师在教授日语的语法、语音、语调的同时还要加强日语文化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能力、辨别能力,加强日本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加的理解日语语法的规范及用语原则最大程度的减少母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学习到原汁原味的日语,教师在进行教材选择时可以选带有一定比例的原版日语学习教材,通过原版教材的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语言的思维模式。此外,多媒体可以充分应用到日语的学习中,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影像等方式生动形象的模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日本风土人情、用语习惯。
3.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日语除了做大量的专业习题之外,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良的语言学习环境也非常重要。作为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日语的信心,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方法和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完全依赖书本或教师的讲解而要善于主动观察、归纳、总结语法规则,将日语的语法比较繁琐零碎的东西通过自己归纳变为自己的东西。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新时代日语学习的要求,高校及教师有责任加强对日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完善日语学科体系,教师自身不断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从教学实际与发展需求出发探索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日语学习方法,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另外,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还要逐步培养日语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努力学习日本文化、语言,为今后的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惠淑.探讨大学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外语天地,2010年第7刊.
[2] 康南植.日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8月下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策略
1 加强语言分析,深化理解
语文教学中,其基本形式就是语言文字,只有加强语文语言的分析,才能了解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实行体验式教学,这样就会体会到文章中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的可贵。整个语文教学工作必须把握好语言的文字形式,感悟字、词、句之间的人物情感,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抒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会理解知识的重点。
在讲解课文《再别康桥》时,教师事先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抒情,阅读文章时,要用优美的背景音乐衬托出文章的内涵。概述作者再次去英国巡游故地重游的情节,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和诗中的语意,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词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等,把作者使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掌握清楚,同时,根据诗意对课文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作诗过程中,诗人结合现实中的景物与虚构的,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结合气氛、情感与景象,体现了以景衬情,以情生景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言语形式过程中要加强文字的剖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语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不断地想象,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2 创设情景教学,感受体会
高中语文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创设学习情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课堂上,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是十分奏效的。语文教师需要综合情感、诗意等方面的言语交流,让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让学生情感在抒发感情的同时学会感悟知识。增强自身的领悟能力。针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所收集的教学材料来开展教学工作,从而带领学生思考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多面性。
在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腾王阁序》中,要调动学生对课文进行诵读,通过描绘洪府集会的场景,结合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出滕王阁在秋天的美好景色。当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时,紧接着切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带着充分的遐想,在对景物描写上体会洪府集会的盛况。通过对“俯仰”的感知,从而设定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在“别”,“序”,“悲”与“执着”时的具体情感。
3 仔细阅读文章,感悟文字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满足体验式学习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关注对教材的相关文本,强化学生朗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对文字“生情”,从读中“悟情”,这样会让学生越读越有劲,在内心深处对文字产生较大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感悟语文的内在含义,这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形式之一,能让学生感悟到文本中的深刻哲理。
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应加强如“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一类句段的训练,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诵,体会出作者在文字中所寄托的人生哲理以及思想感情。在课堂上,一定要带领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以及重要语段的朗诵训练,对作者所写的地坛之美予以欣赏,品味文本朴实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透彻的生命感悟。
4 相互交流学习,分享成果
利用体验式学习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要在课文中融入学生的个人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特有潜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在适当的时候激励学生参加到课堂讨论环节中,把自己的文学想法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讨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对话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优秀之处,教师应积极关注并进行培养,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长处,这样有助于学生与老师有效地交流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表达。
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作出如下提示:结合全文结构,作者的全部活动都是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发生,从而我们了解到文章的“文眼”,通过“文眼”我们就知道理解全文关键所在。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分析作者在“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与讨论的积极性,最后表达出这样几种观点:(1)感慨现实社会的不满;(2)担心时局动荡不安的忧虑心思;(3)薄弱的个人力量的无奈之情;(4)憧憬和追求未来的幸福生活;(5)向往我行我素的闲适生活。
5 建立合作关系,体验教学成果
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除了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重在让学生学会掌握语文学习中的具体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每篇具有作家灵感与激情的作品时,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可以分享每个学生的经验、心理状况,积累到更多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东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把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状况互相结合,这是经过生命活动中的感受、理解、领会、欣赏而获得知识的一项重要途径。
关键词: 语文学科 无问题意识 成因分析 策略探究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能够提出想法和疑问。这主要针对我国学生学习语文无问题意识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问题意识培养。
一、学生无语文问题意识的成因
通常讲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地发现问题,然后探究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而学生无语文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缺失
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我国教育中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这种思想肯定是没有任何不妥。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必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有一定的“权威”。相应地,学生的地位就变成老师的从属,跟着老师的脚印前进。这种学习关系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被认为是“尊师”,但是尊师并非“从师”,更不是一味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因为老师的基本职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并非是包办学生的学习,更不是在学生面前表演教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始终只能选择服从。并且迫于现实压力,学生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往往省去“提问题、想问题”的麻烦,“理所当然”地接受老师的“授业”。而老师也乐得自由,没有“爱搞事”的学生,教学岂不更轻松。于是一方成了专业演讲者,一方成为更专业的聆听者,教学活动变成一场故事会。
(二)问题就是知识的教学误区
在长期的语文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一种误区,就是掌握语文知识,就具备语文能力,而且简单地把问题当做知识。这里或许会有人问,问题难道不等于知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结合我国目前的语文实际教学,通常老师忽略向学生抛出问题,或是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直接就是问题答案记忆模式,将语文变成一堆记忆的材料,学生只要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哪还用得着“舍近求远”地提出问题。虽然这似乎很符合应试教育下提高学习成绩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教学误区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惰性,失去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就变得不会提问题。
(三)语文学科考试制度的落后
考试制度和学生的提问题能力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因为学生放弃提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经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语文试卷的某某题是要求学生谈自己的思想感悟,这种题居然还有标准答案,这样的吐槽数不胜数。还有最著名的就是某年福建高考的现代文阅读,该现代文的原作者试着答了几道题,结果只能得到一半的分数,于是有人说出题老师真厉害,把作者都打败了,这件事一时之间成为笑谈。但是这些都反映出语文考试制度的确存在问题,因为语文是一种思考空间很大的学科,而考试却过于强调“标准答案”。所以,学生在想取得高分的情况下,就不得不选择“死记硬背”。如此这般,又何谈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因为学生知道,自己提不出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建议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民口号,而首当其冲的是学生应该有自主学习能力。换言之,学生能自己找问题。语文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因为语言是一种抽象概括的东西。在教学中语文往往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并且因为汉语言的模糊意会的特点,也能够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的学习地位要“转正”
现在我国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其实是颠倒的。因为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角”,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调整师生在学习中的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老师真正成为“导师”而不是保姆,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做学生的引导者。学生能够在这种新的位置关系中,自由地思考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
(二)将知识转化成问题
过去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严重的教学误区,就是将所有的语文内容转化成语文知识,让学生记忆。现在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方法是老师将知识转化成问题,让学生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再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解答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要学生不再依赖记忆背诵语文内容,那么其就有可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三)完善语文考试制度
现行的语文考试制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并且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不可能完全进行改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不得不改。之前,语文考试题中有出题者为了响应“综合素质”的要求,竟然在语文考试题中出现化学、物理、地理等跨学科题目。诚然,学生应该具有综合学科的知识,但是不应该矫枉过正,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当做考察内容。另外,就是关于语文考试的主观题和客观题之争,因为主观题因为思考范围大,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考试中,语文的客观题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如何拿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考验出题者的智慧。
结语
语文学科最大的魅力在于知识的丰富性和思想的自由性,但是过于强调知识记忆,无疑降低了语文的趣味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教育者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兴趣
一、凭借好奇的心里,激发创新的欲望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知识、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许多东西对都能引起他们的广泛兴趣。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面对学生的好奇心切不可讽刺打击,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记得有位学生用“想”造这样一个句子:“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这个句子表现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另一位教师听说一位学生因在生物课上学了解剖动物的方法,十分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就杀死了校长的爱犬。这位教师不批评也不训斥,却要求这个学生画了一幅动物的内脏分布图,以示惩罚,结果学生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惩罚,画出的图也非常准确,还被挂在生物展览馆里。这个学生后来也成了出色的生物学家。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创新禀赋和潜能的时期。保护这种天赋需要我们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并凭借这种好奇心,积极引导,激发他们乐于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宽松的氛围,突破创新的障碍
赞可夫认为: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地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优秀作品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的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这种氛围教师做好六个字:微笑、点头倾听。微笑代表了一种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很喜欢你”、“我不讨厌你”的一种具体外在的表现。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点头是一种肯定,是一种对学生的无声鼓励,教师通过眼神、姿态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倾听是认真的听,教师通过仔细听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教师还需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弯下腰来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能以朋友之心与你交谈,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切实教师可以信赖。以此增进师生的关系。鼓励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
三、凭借大胆的想象,放飞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语文老师可能大家都体会到,学生在习作时,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放得开,收得拢,内容充实、富于文采。反之,想象力贫乏的学生文思枯涩,写作时就事写事,平淡无奇,不形象,不感人。客观事物是想象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同时有重点的将教材引入生活,让学生学的生动,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想象,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生活中创造哈姆莱特。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插图及现代每体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拥有质疑的品质,增强创新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小学语文《第八次》一文,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1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王子布鲁斯如果见到蜘蛛第七次结网就成功了,他会怎样想?3成功后的布鲁斯懂得了什么?他会怎样去做?通过质疑,大家纷纷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在相互的交流中从而也进一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在练就学生质疑能力时,教师还必须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将质疑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