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经济范文第1篇

一位曾参与改革方案设计的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融资体制、投资体制的改革、宏观调控的推进,《决定》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在诸多内容上作出重要突破。

融资体制改革两大突破带来机遇

虽然被称为“投资体制改革”,但纵览全文,有关融资改革方面的内容却一点也不少,力度也丝毫不弱,这也成为这次改革方案的鲜明特色之一。比如,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方面,《决定》中明确提出的至少就有六点。权威人士评价,其中两点内容,可谓是迈出了跨越式的一大步:一是基础建设项目IPO融资可能会有突破;二是包括国有、民营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从此可以一视同仁地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来融资。

这位曾参与改革方案设计的权威人士分析说,《决定》中“经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和证券监管机构批准,选择一些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进行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的试点”的表述意味深长。因为,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先成立股份公司且有3年连续盈利纪录,方能进行IPO。而在上述表述中用了“经过批准”和“试点”的字眼,表明对现行的法律规定很可能会有所突破:即经批准的基建项目可以突破上述限制,进行IPO的试点。但鉴于有关法律法规尚未做出修改,因此用“试点”的说法可能是目前各方面所能接受的一个提法。

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也是此次融资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决定》中对此也多处强调,比如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境外融资,允许他们申请使用国外贷款,以及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等等。这表明,民营甚至外资企业今后将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渠道,无论是发行股票、公司债券、还是海外上市,他们都将和国有企业得到平起平坐的地位。此外,在融资方面,《决定》还第一次在国务院的重头文件中提出,组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保险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并再次强调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也肯定了今后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方向。

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政府双管齐下

在投资方面具有实质性改革的内容有两个方面: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完善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今后企业投资的项目一律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其它投资项目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备案,但石油、天然气的项目还要拿到发改委备案。据了解,各地目前都已准备着手制定本省的备案管理办法,今后中央政府在核准制的改革取得一定经验后,可能将会出台有关备案制的具体办法。值得注意的是,改革高度重视规划的作用。比如大型企业集团如果先编制了发展建设规划,并得到批准后,就只需按备案制来处理。

在改善政府投资方面,首次提出了政府投资的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也引入两条实质意义的改革:即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对于垄断性项目要通过招标选定业主。

宏观调控力图放而不松

据透露,本次改革方案早在数月之前就已获得国务院的原则批准,之所以迟迟没有出笼,就是因为其中几项比较重要的改革如给企业放权、给银行更大的审贷自等等,都会引起人们对于它是否会对宏观调控产生影响的担心。一方面,企业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放权也许会使它的投资冲动更多释放;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企业获得更大的自,宏观调控也需要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正是在这种两难境地下,有关部门最终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慎重推出此次改革。

因此在加强监管和宏观调控上,《决定》中的一些新措施就格外值得关注。

比如在给企业放权的同时,更加重视通过经济手段来巩固并达到宏观调控的意图:今年的核准目录中,对于钢铁行业的进入门槛就明显提高,不论是炼铁、炼钢、轧钢,新项目上马今后都要国务院相关部门核准,新增电解铝、氧化铝项目、新建炼油等项目也都在国务院一级的核准范畴内。另外,这次改革不是单纯的“管”,而是意在“疏导”,以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高度强调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注重发挥地方、行业协会的监督积极性,打破了原来发改委一家包打天下的监督;对于外商投资,还进一步扩大了省级政府的核准权限,注重保护地方一级的积极性。

计划经济范文第2篇

经济学家们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存在着三个本质性的差别,即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和激励机制不同。决策机制不同是指计划经济的选择或资源配置是由至高无上的政府机构做出的,而市场经济的选择或资源配置则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人分散地独立做出的。协调机制不同是指计划经济的存在与运行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制度,自上而下以一种命令的方式来贯彻落实,而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由一个统一的价格来调节千千万万的分散个体,使它们达到一致。激励机制不同是指计划经济是以集体利益为中心的,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而市场经济却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强调“小河有水大河满”。例如处理同一件事情,采取计划经济和采取市场经济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是医院专家门诊挂号价钱的问题,如果采取计划经济,即政府做出规定:为了使经济条件不好的人也能看得起专家门诊,医院的专家门诊挂号费不得多于14元。这样,无论大病小病,人们都想去看专家门诊,而专家的看病热情则急剧减小,就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处理这种情况,政府可采取三种不同的手段方法。一、采取分给指,由挂号处人员决定将票号分给谁,但是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挂号处人员受贿的现象,损坏的还是人民的利益。二、采取排队制,即按次序挂号,每天售出一定量的票号,直至售尽为止,,这样,人们便都不去工作,来到医院排队挂号,浪费了时间和大量的人力资源。三、会出现“黑市”,不法分子将14元的票号以100元的高价卖给看病的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但如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放手不管,医院会自己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医院便会迅速降价,而一旦供给小于需求,医院又会相对的提升价格,在此过程中,医院不断地在寻求一个经济平衡点,直至供求相等,便实现了经济最大化。原来存在的种种问题,便自动消失了。

经济制度是一种根本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总体方向,十分重要!

计划经济范文第3篇

一、“内部人”概念的误区

经济学的概念是反映经济矛盾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反映着经济过程各种规定性的统一,具有科学的、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两种属性。其内涵是指特定范围的经济矛盾本质属性的规定,外延则是对概念反映的对象范围及其数量关系等的规定。

“内部人”就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是含混不清的。一般而言,一个企业,尤其是现代化的公司制企业,其参与人主要有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个层次,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所有者是国家,但政府代表国家行使股东权利。对于“内部人”这一概念,青木昌彦(1994)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他实际上把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当作内部人,把所有者(股东)、投资基金、战略性投资者及银行等当作“外部人”。我国学者吴淑琨和席酉民(2000)给“内部人”做了一个完整的概括,他们认为内部人是“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行为主体”。

按青木昌彦的分析,把企业资产的所有者(股东)等作为企业纯粹的“外部人”,显然是不合适的。首先,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所有者虽然一般不直接介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但他们是企业资产的主人,经营者经营的是他们的资产,经营好坏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的根本利益就存在于企业之中。其次,所有者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是有干预与决定权的。即使在国有企业,虽然所有者缺位,但政府通过对企业人事和投资决策权的控制,依然能够控制企业的行为,当然也就能够控制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最后,即使在经营者侵犯所有者权益得不到有效制止的情况下,作为股东个体可以行使最后权力――出卖或转让股权。这种权力对经营者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从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并非毫不相干的“外部人”施加给他的,因而具有实际效力。由此可见,从经济学角度讲,把企业资产所有者(股东)当作企业“外部人”,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难以立足的。

但如果按吴淑琨和席酉民等人的定义,那么,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哪一个不是“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的行为主体”呢?哪一个又不是企业的“内部人”呢?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债权人也可以成为“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的行为主体”,那么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的债权人又是不是“内部人”呢?如果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债权人都是企业的“内部人”,那么谁又是企业的外部人呢?如果这些“内部人”不能控制企业,那么企业又应该由谁来控制呢?

因此,“内部人”这一概念是模糊的,不能反映任何经济矛盾的本质属性,尤其是把企业的所有者当作“外部人”来看待,更是不切实际的。

二、“控制权”概念的误区

即使我们将职工、经营者划为“内部人”,而将股东划为“外部人”,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控制权呢?内部人(经营者、职工)掌握了哪些权利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掌握这些权利,才成为“内部人控制”呢?

现代的委托―理论对控制权有明确的定义,按Crossman和Hart(1986)的观点,控制权是由于合同的不完备性而导致的,因而被称为剩余权――即合同中没有规定的事件的决策权。而张维迎(1995)认为控制权的内涵更为广泛,它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营决策权;二是选择和监督经营者成员的权力。将这种控制权下放给国有企业或让内部人控制这种控制权,本就是国有企业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这里所言的控制权是一种“正当”的权利,显然不同于“内部人控制”论者们所认为的控制权。因为“内部人控制”理论是要说明内部人(经营者、职工)掌握了这种权利,可能会造成对外部人(所有者)权益的损害,因此是一种“非正当”的权利,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正当”的。遗憾的是,“内部人控制”论者们并没有给他们所认为的“控制权”一个明确的说法,他们省略了对这一关键概念的阐释,就直接含混不清地跳到了“内部人控制”这一命题上面。

三、“内部人”能否“控制”企业

因为对“内部人”和“控制权”两个关键概念的含混模糊,人们对“内部人控制”这一命题的理解也大相径庭。

首倡“内部人控制”的青木昌彦认为,“我们所说的内部人控制,是指从前的国有企业(SOE)的经理或工人,在企业公司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当大一部分控制权的现象。”我国很多学者在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时,也都强调“内部人”(经营者,职工)掌握企业“控制权”,但在控制的程度上有明显不同,有的说是“相当大部分”,有的则认为是“实际控制权”,有的则指企业资产使用的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相当大部分”是一个模糊不清、很不确定的说法。企业控制权是一个完整的权利体系,它由许多不同的权利组成,并且各个部分的地位与作用也不同。有些无关紧要(相对而言)的权利,尽管掌握了“相当大部分”,也不能在实际上控制企业;有些重大权利,尽管掌握了“小部分”,也能在实际上控制企业。实际上,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人事权和投资决策权基本上还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代表国家(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依然很“牢固”。

而且,并非是所有的企业“内部人”都能控制企业。企业内部人很多,且有不同的群体与层面,于是有的学者“把内部人控制”细分为“经理人员为主、工人为主和合谋三类”,这是很不科学的。现代的委托―理论已经证明了企业最优的控制权安排是经理人员和所有者享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职工应该按合同的规定取得相应的报酬,即企业的控制权应掌握在所有者和经营者手中。在实践上,不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里,还是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股份公司里,工人实质上都是企业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生存就依附在资本上,他们是不可能控制所有者和经理人员的,所以他们更不可能控制企业。因此,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工人都不可能控制企业。至于“工人”与“经理”人员合谋的“内部人控制企业”,更是一种主观臆断和随意构想。

四、问题的实质

我国有的学者还进一步区分了“内部人控制”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并认为“内部人控制”只是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内部人控制”并不一定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这是对钱颖一的一个观点的进一步描述。钱颖一(1994)认为,在西方许多公司中,“外部人如大股东、投资基金、战略性投资者以及银行等都通过其在董事会中的代表在公司治理中起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能导致总经理解职的决策上,更是如此。”简言之,钱认为在西方,由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即使典型的大公司实际上控制在内部人手中,但并不一定会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而青木昌彦(1994)则断言,“内部控制(或者由管理人员,或者由工人控制)看来是转轨过程中所固有的一种潜在可能的现象,是从计划经济制度的遗产中演化而来的。”这里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既然在西方公司里,所谓的“外部人”如股东、投资基金等在公司董事会中有代表,那么他们又何以不是“内部人”呢?既然“外部人”如股东等在公司董事会中有代表,能在企业的决策中起重大作用,那么又何来“内部人控制”一说呢?二是现代的委托――理论早已证明了由于委托人(股东等,外部人)与人(经理等,内部人)目标的不一致,就有可能出现人损害委托人权益的行为,也就是这里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也就是“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实质。所以,“内部人控制问题”是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所引致的一种必然的现象。

计划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车轮;计划镟修;经济镟修;磨损度

中图分类号:U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4-0013-02

1踏面管理的必要性

走行装置、车轮踏面各部件都有规程规定的尺寸,超过限度就要更换、处理。

大连快轨三号线车辆要求定期检查车轮踏面的磨耗程度,轮缘厚度在距踏面滚动圆向上12mm处测量,测量结果不小于23mm,踏面擦伤深度不大于0.7mm。当磨耗达到限度时,车轮踏面应重新镟轮;当车轮滚动圆直径达到Φ770mm限度时就必须报废。

大连快轨三号线现有车辆28列,在早高峰期间,最多可上线车辆24列。除1列厂修车、1列架修车、1列定修车和1列镟修车无法上线运营外,在没有备用车的情况下,刚好满足最低运营需求。如果因为车轮踏面损耗问题导致运营车辆无法正常上线,势必会影响发车间隔,大幅降低运力。现在,轨道交通已成为了大连市区至金州新区主要的交通方式,因为车辆紧张导致运能下降,将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为了消除因车轮损伤而产生的噪声、振动等问题,也为了避免更换车轮引起的车辆段回送不经济的问题,大连快轨三号线引进了不落轮镟床,但是,从实际镟修情况来看,车轮踏面损伤程度十分严重,三号线列车的车轮必须在直径方向镟削32~34mm。这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车轮踏面热裂纹扩展、下凹磨损和轮缘垂直磨损严重,特别是轮缘磨损时,为了使轮缘厚度增加1mm,踏面就要进行4~4.2倍的深度镟削,所以,要恢复到基准踏面就要增大车轮镟修量。

这种情况说明,要在车轮踏面损伤不严重或损伤轻微的时候,通过镟削恢复基准踏面,即做好“车轮踏面的计划镟修管理”。

2“计划镟修”的优越性

在车轮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轮缘大约下降4mm时,趁着车轮踏面有轻微损伤(偏磨、热裂纹),可以进行少量的镟削,将轮缘厚度增加1mm,踏面进行3.8~4倍的深度镟削,而且由于凹磨损或轮缘垂直磨损率较低,只需镟削15~16mm即可。

在踏面磨耗程度加剧后,轮缘大约需要下降8mm之后再进行镟削,这种“临时镟削”需要有32~34mm的切削量。与“计划镟修”相比,镟削量将大幅上升。

“计划镟修”的优越性:①同一列车的8个车轮的直径差很小;②可减轻偏磨、热裂纹、擦伤等对车轮的损伤;③可达到减少镟削量、镟修次数,节省镟修时间的目的;④可延长车轮的使用寿命。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计划镟修”可以有效地延长车轮寿命、减少镟削量,所以要比“临时镟修”更加经济。

3“计划镟修”的新问题

自采用“计划镟修”的方式后,对大连快轨三号线列车的车轮磨损(形状的变化、踏面磨损度)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由这次跟踪调查的结果可知:

车轮磨耗量:踏面磨耗量为0.15~0.3mm/104km,平均踏面磨损量为0.2mm/104km;轮缘磨耗量为0.04~0.25mm/104km,平均轮缘磨耗量为0.15mm/104km。

由于实行“计划镟修”,轮缘部分没有大的损伤,车轮踏面的热裂纹和擦伤也只停留在表层,较之前热裂纹由踏面表层向内部深入发展而造成的踏面剥离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轨道线路问题造成的偏磨现象仍然存在。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对现行的“计划镟修”和“临时镟修”来说,由于它们都要按照“基准踏面”,即TB1968—87LM型样板(轮缘厚度32mm)进行镟削,所以又产生了几个问题:①为恢复基准踏面形状所需的镟削量、镟削次数、镟削时间相应增加;②轮对轮径尚未达到限度,因轮缘到限、擦伤和偏磨等原因需要进行镟修,却无法恢复至基准踏面时,即可认定为是镟削量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过研究,找出了一种新的镟修方法。

4经济镟修应用

4.1经济踏面

大连快轨三号线的不落轮镟床上装有可以按32mm的轮缘厚度进行镟削的样板,将其称之为“基准踏面”,与此同时,又另外加装了可按30mm、28mm和26mm进行镟削的样板,将它们称之为“经济踏面”。这种所谓的“经济踏面”就是指车轮镟削量在规程尺寸内尽可能少的镟削。

4.2基准踏面镟修与经济踏面镟修的比较

上文中所提及的“轮缘磨损”是指车轮在运行中与钢轨和制动闸瓦摩擦而产生的车轮踏面和轮缘喉部的磨损。例如,轮缘厚度为23mm时,恢复到基准踏面32mm需要镟削的车轮直径约为36mm,而恢复到经济踏面28mm时需要镟削的车轮直径约为20mm。

在相关技术标准中,“经济踏面”规定轮缘厚度在24~32mm之间,从安全角度看没有问题。“经济踏面”解决了轮对轮径尚未达到限度时镟削量不足的问题,使车轮寿命得以延长,避免了浪费。

5效果

上述实例表明,对车轮有计划地进行“计划镟修”和“经济镟修”可以延长车轮的寿命。

5.1未实施“计划镟修”的车轮寿命

车轮直径由840mm降至770mm,仅能进行1次镟修工作,在理想状态下可运行约1.06×106km,但实际上由于热裂纹和偏磨等原因,实际运行里程大打折扣,仅为5×105~8×105km。

5.2实施“计划镟修”的车轮寿命

实施“计划镟修”,能够进行2次镟修工作,在理想状态下可运行约1.1×106km,实际运行里程为7×105~9×105km。

5.3实施“计划镟修”+“经济镟修”的车轮寿命

实施“计划经济镟修”,至少能够进行3次以上的镟修工作,在理想状态下可运行约1.2×106km,实际运行里程为9×105~1×106km。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计划经济镟修”车辆的车轮寿命要比未实施此种镟修工作的车辆长1倍,相比之下,仅实施“计划镟修”的车辆寿命也有所提高。

计划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棉花加工企业  市场化改革  政策

 

一、引言

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放开棉花购销渠道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经省级人民政府资质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因此,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要抓住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广采博览,以新的姿态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1)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业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这正是涉足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集团优势,做到优质、高产、安全、低耗,才能以优质的、低廉的棉花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从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放开棉花购销渠道,更有利于棉花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实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2)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国内的挑战。放开棉花购销渠道以后,棉花加工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非棉花企业会通过各种方式涉足棉花加工行业,使加工能力已经过剩的现有棉花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威胁,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在所难免。对此,棉花加工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来自国际的冲击。“入世”以后,国外一些棉花财团,会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中国的棉花加工行业。他们有可能不惜代价,占领中国棉花市场,直接挑战中国的棉花产业。一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景象可能会在棉花加工行业发生,并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新的格局。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棉花加工企业的实力与规模仍然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

(一)重复性投资严重,原料供应紧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由于市场的放开,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尤为可观,一些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纷纷上马,棉花加工能力急剧扩大,虽然当地许多棉贩每年都会从相邻棉区购进大量棉花,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和设备闲置的问题。

(二)技术装备落后。由于我们国家棉花市场长期没有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棉花加工企业缺少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所以,长期以来棉花加工企业的设备存在老化想象,不能够适应提高生产率的要求,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棉花加工企业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不规范。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只是不再由政府直接进行统购统销,改为许可证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棉花加工企业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工商、计划、经贸等五部门核发的《棉花收购与加工资格认定证书》,但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这部分无证企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政策,使得新上无证棉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新上棉花加工企业并没有棉花加工许可证。

四、市场化条件下棉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1)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棉花加工企业早已达成的共识。棉花加工设备技改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大举措。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根据现在的棉花加工企业的现状,需要在籽棉的清理,籽棉的烘干,皮棉的加湿上抓效益。另外,还要在发展机采棉上下功夫,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2)树立质量意识,狠抓产品质量。全面制定产品质量制度、产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配备各种质量管理人员,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度。要求全厂所有参加棉花加工的人员,人人都要有质量意识,而且人人都有产品质量标准。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质量要求,环环相扣,哪一级出了问题哪一级负责。厂质检考核小组不定期到车间一线抽查产品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责令生产车间及时整改,调整各种机械性能,确保皮棉的加工质量。另外,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将和工人的工资挂钩,进行经济处罚。

(3)金融支持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金融部门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在对棉花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不能盲目,要有选择性,对那些国家已经批准、有棉花经营许可证且管理完善、经营前景好的企业,应重点给予资金支持;相反,对那些没有取得棉花经营许可证的棉花加工企业,不予信贷支持,已经贷款的应逐步收回。

 

参考文献:

[1]李明,. 加工食品价格上涨 棉花价格继续回落——2007年4月全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

[2]杨杰,马天云,尹凯,. 议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保证能力报停制度[j]. 中国纤检,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