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定性化学分析

定性化学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定性化学分析

定性化学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桑蚕丝;柞蚕丝;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硫酸法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是以牛乳作为基本原料,经脱水、脱油、脱脂、分离、提纯,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线型大分子结构的乳酪蛋白;再与聚丙烯腈进行共混、交联、接枝,制备成纺丝原液;最后通过湿法纺丝成纤、固化、牵伸、干燥、卷曲、定型、短纤维切断(长丝卷绕)而成的一种动物蛋白纤维[1]。纺织品中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桑蚕丝/柞蚕丝混纺时,现行的纺织标准FZ/T 01103―2009《纺织品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混纺产品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2]没有这种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方法,若按国标GB/T 2910.4―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3] 进行定量化学分析,因次氯酸盐能同时溶解蚕丝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的牛奶蛋白,此方法只适用于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蛋白比例已知的混纺产品,当牛奶蛋白和聚丙烯腈的比例未知时,则无法对混纺产品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两种纤维的含量。而实际检测工作中,绝大部分样品都未知牛奶蛋白的比例,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参照FZ/T 01057―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4部分:溶解法》[4] 、GB/T 2910―2009《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2]和AATCC 20A―2011《纤维分析:定量》[5],通过蚕丝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溶解试验,筛选合适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探讨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的问题。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

BRAND干燥烘箱[控温(105±3)℃]、IKA陶瓷电加热板(带磁力搅拌)、SARTORIUS分析天平(精度0.1mg)、KASEN振荡水浴锅、SHZ-D(Ⅲ)真空泵、砂芯坩埚(30mL,80μm~120μm)、抽滤瓶(带可固定坩埚适配橡胶圈)、干燥器(带硅胶)、具塞三角烧瓶(250mL)。

1.2 试剂和试样

30%双氧水、低亚硫酸钠、磷酸钠(分析纯,凌峰化学试剂公司);氯化钠、丙酮、次氯酸钠、稀氨水溶液[200mL的浓氨水(ρ=0.880g/mL)用水稀释至1L]、氢氧化钠(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 36%~38%浓盐酸、95%~98%浓硫酸(分析纯,广州市东红化工厂); N,N-二甲基甲酰胺(分析纯,西陇化工);贴衬布桑蚕丝(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科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柞蚕丝(库存样品)。

1.3 试验原理

在不同化学性质的试剂中进行蚕丝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溶解试验,选择合适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具体如下:

(1)试验方法的选择:试验并评价桑蚕丝、柞蚕丝、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在不同试剂中的溶解性,选出合适的试验方法。

(2)试验条件的选择:利用(1)中选出的方法,在不同试验条件下进行试验,根据蚕丝的溶解情况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损失程度及稳定性,选出合适的试验条件。

1.4 计算

试样损失率ω(%)=100(mm0) / m0(m0――溶解前干燥质量;m――溶解后干燥质量)。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牛奶蛋白的含量

参照FZ/T 01103―2009,在20℃的温度下,用1mol/L次氯酸钠溶解试样40min,把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的牛奶蛋白从已知干燥质量试样中溶解去除,收集残留物、清洗、烘干、称重、计算。经计算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中牛奶蛋白的含量为16.7%。

2.2 蚕丝、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溶解性

选用桑蚕丝、柞蚕丝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试样,在不同的试剂中溶解30min。

由表1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耐酸和耐碱性能强于蚕丝,耐有机试剂的性能弱于蚕丝。由此推测,纤维成分分析常用的试剂中有以下几种试剂可能适用于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定量分析的要求: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硫酸(H2SO4)、N,N-二甲基甲酰胺(C3H7NO)。理论上,试验结果经过修正后,这些试剂均可用于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但为了得到最佳试验效果,需进行溶解试验的比较分析,选出最佳试验效果的试剂,使之能够完全溶解一种纤维,同时对剩下纤维的损失小且稳定。

2.3 氢氧化钠法

试验表明,在浓度≥2.5g/L氢氧化钠(NaOH)的沸腾溶液中,试验进行到 30min时蚕丝才完全溶解,而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部分溶解,剩余物为胶体状态,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无法满足检测的要求。

2.4 N,N-二甲基甲酰胺法

试验表明,温度90℃、溶解时间1h的试验条件下,N,N-二甲基甲酰胺法溶解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蚕丝的混合物,聚丙烯腈完全溶解,剩余物中牛奶蛋白粘附在蚕丝上,且两者化学性质相似,难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不适合定量分析。

2.5 盐酸法

2.5.1 蚕丝在盐酸溶液中的溶解性

选用桑蚕丝和柞蚕丝试样在不同试验条件的盐酸溶液中进行溶解试验。

由表2可知:①试验温度20℃时,桑蚕丝在盐酸浓度≥29%的溶液中,接近10min时完全溶解;柞蚕丝在盐酸浓度≥35%的溶液中,接近10min时完全溶解;②温度每升高20℃,溶解桑蚕丝和柞蚕丝所需盐酸溶液的浓度约降低1%。由此可知,温度对蚕丝溶解性能的影响不明显,为简便操作、减少能耗、减轻盐酸的挥发性对环境的影响,选用室温条件下的温度点20℃作为试验温度。

2.5.2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在盐酸溶液中的溶解性

2.5.2.1 盐酸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温度20℃、时间10min的试验条件下,测试盐酸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由表3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在盐酸浓度29%的溶液中损失率为4.04%;在35%溶液中损失率为6.65%;在浓盐酸中损失率为11.77%。盐酸溶液的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质量损失的影响比较明显,浓度越高损失越大。为使蚕丝能完全溶解,而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损失小,选用盐酸的浓度为35%。

2.5.2.2 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温度20℃时,在35%的盐酸中测试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腈纶纤维的影响。

由表4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20℃时,在35%的盐酸溶液中,溶解10min的损失率为6.65%;溶解20min损失率为12.60%;溶解30min损失率为14.43%。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损伤的影响较大,时间越短纤维的损失越小。

因此,盐酸法定量分析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时,可选盐酸浓度35%、温度20℃、溶解时间10min作为试验条件进行试验,此时溶解蚕丝,剩余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剩余纤维的损失率为6.65%。

2.6 硫酸法

2.6.1 蚕丝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性

选用桑蚕丝和柞蚕丝试样在不同试验条件的硫酸溶液中进行溶解试验。

由表5可知:①试验温度20℃时,桑蚕丝在硫酸浓度≥52%的溶液中,10min内溶解完全;柞蚕丝在硫酸浓度≥60%的溶液中,10min内溶解完全;②温度每升高20℃,溶解桑蚕丝和柞蚕丝所需硫酸溶液的浓度约降低1%~3%。由此可知,温度对蚕丝溶解性能的影响不明显,为了便于试验操作、减少能耗,可选用室温条件下的温度点20℃作为试验温度。

2.6.2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在硫酸溶液中的溶解性

2.6.2.1 硫酸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温度20℃、时间10min的试验条件下,测试硫酸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由表6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20℃时,溶解10min,在53%的硫酸溶液中损失率为0.96%;在60%的溶液中损失率为2.20%;在70%的溶液中损失率为8.02%。硫酸溶液的浓度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损失有明显的影响,浓度越高损失越大。

2.6.2.2 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温度20℃时,在60%的硫酸中测试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影响。

由表7可知: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20℃时,在60%的硫酸溶液中,溶解10min的损失率为2.20%;溶解20min损失率为2.28%;溶解30min损失率为2.33%。由此可知,溶解时间对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损伤没有明显影响,在10min~30min的溶解时间内损失率维持在2.20%~2.33%之间,损失比较稳定。考虑溶解时间的长短和实际检测中染料、整理剂等对样品溶解性能的影响,选用20min作为溶解时间。

2.7 试验方法和条件的比较

2.7.1 试验方法的选择

由以上试验可知:氢氧化钠法对剩余物的损伤大,不能满足定量分析检测的要求;N,N-二甲基甲酰胺法无法很好地分离拟溶解的组分,不能满足定量化学分析检测的要求;盐酸法和硫酸法相比,盐酸对剩余物的损伤大,试验结果误差大,且盐酸挥发性较大不利于试验环境。因此,经分析比较硫酸法是较为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

2.7.2 试验条件的选择

由硫酸法的试验结果可知:兼顾蚕丝的溶解性、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溶解损伤、溶解时间的长短和实际检测中染料、整理剂等对样品溶解性能的影响,可以选择硫酸浓度为60%、温度为20℃、溶解时间为20min的试验条件作为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蚕丝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测试的试验条件。

3 结论

(1)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耐酸耐碱性能强于蚕丝。

(2)盐酸法和硫酸法均可用作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但硫酸法操作更简便,试验结果误差更小。

(3)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在硫酸浓度60%、温度20℃、溶解时间20min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溶解试验,蚕丝能够溶解完全,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质量损失相对较小且稳定,可以满足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检测的要求。

(4)硫酸法定量分析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蚕丝混纺产品,可作为FZ/T 01103―2009《纺织品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混纺产品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的补充方法。

参考文献:

[1] 莫靖昱,陆艳. 腈纶基牛奶纤维的定性鉴别方法探讨[J].印染助剂,2013(5):45-47.

[2] FZ/T 01103―2009 纺织品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混纺产品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S].

[3]GB/T 2910―2009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S].

[4] FZ/T 01057―2007 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4部分:溶解法[S].

定性化学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规模化;订单培养;就业率;稳定性

化学工程技术学院共设置3个专业群11个专业。在校生合计3456人,其中2011届毕业生1308人、2012届毕业生1174人、2013届毕业生974人。根据学院就业部门要求,按照就业强度10人/单位配置,化工学院需联系100家以上企业,每年需要提供3000个以上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就业与校企合作工作压力和责任突出。

1 2011-2013就业情况统计

1.1 2011届毕业生就业

化工学院2011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308人,其中08大专26个班1131人,04高专4个班177人。学生规模化就业集中在2010年10-11月专场招聘和学校双选会上,有近半数毕业生借社会和家庭关系零散就业。2010年2月统计实习率81%、协议就业率51.3%,对统计有10人左右的就业单位现场检查和指导并密切联系企业,到6月底统计就业率99%,协议就业率为94.7%,对口就业率达87%。据毕业返校统计,在企业生产一线、基层部门就业人数达80%以上。

1.2 2012届毕业就业

化工学院2012届毕业生28个班1143名学生,其中2011年校企业合作单位86家,选择5家具备教学条件、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订单培养试点,当年实现订单就业学生114人,占毕业生总量的10%。2011年9-10月选择有规模需求的企业进行专场招聘,单位招聘10人以上就业率大幅度提升。本次顶岗实习实行网上系统管理,订单班有专门老师全程指导和跟踪,开展分组现场检查和指导,到6月底统计就业率99%,实现首次派遣率达97%以上,协议就业率达95%,就业率和派遣率数据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据毕业返校统计在企业生产一线、基层部门就业人数达85%以上。

1.3 2013届毕业生就业

化工学院2013届毕业生26个班813名学生进行0.5实践教学。根据学校教学改革要求,在2013届毕业生中实施2+0.5+0.5教学,化工学院开发校企紧密型合作单位,新增35家合作企业,完成12个订单班共466人、9个校外实践教学班共217人、2个住校实验教学班共78人,另有3个中外班共52人。在2012年10月进行20家单位的专场招聘、11月有近50家企业参加双选会招聘,提供就业实习岗位1600个,为化工学院校内外教学班347名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渠道。至2012年12月统计进入单位签订就业实习有601人,尚未就业205人,参军休学7人,实习率达97%以上,协议就业率达47.5%。

2 促进学院就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校企合作推动就业

化工学院有化工、环境和食品三大类就业群体,为满足不同专业、地区和成长要求的学生,不断开发校企合作单位,加强联系和走访,以真诚的合作愿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与就业实习基地企业增长达100%以上,紧密型合作增长达100%,就业岗位数增长50%以上。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给学生的就业与实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应对可能的就业危机与就业压力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学院就业工作的保障,也是学院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的基础。

2.2 集中就业实习有利顶岗实习指导的开展

化工学院在2011年组织顶岗实习指导和管理老师现场检查,对单位5人以上38家企业进行现场指导528人,占总人数的43%(扣除本科生)。2012年对单位5人以上23家企业进行现场指导436人,占总人数的44%(扣除本科生)。2012年对校外21家企业2+0.5+0.5教学实践进行检查和指导683人,占总人数的100%(扣除本科生和校内班)。集中实习能够使得实习指导与管理教师更方便的与学生、特别是企业取得联系,达到校、企对学生的共同教育与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于学生的现场指导与培养,有效的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

2.3 订单培养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的稳定性

化工学院在2011年对2012届毕业生开办5个订单共135人,单位就业达84%、稳定达65%,占总就业的11%。2012年对2013届毕业生开办12个订单共466人,单位就业达75%,占总就业的43.3%。

3 就业成果总结

1、加强校企合作,密切校企关系,建立校企合作协议和就业实习基地,增加合作企业数量,一方面能够给学生的就业与实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于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应对可能的就业危机与就业压力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校企合作是学院就业工作的保障,也是学院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的基础。

定性化学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ABO血型 临床用血 平顶山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237-03

新型农村及新型城镇居民合作医疗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导致临床用血的激增,形成了库存血液告急和偏型的常态化等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对2005-2010年平顶山市无偿献血者的ABO血型分布的动态资料进行了统计,就其对新时期无偿献血的影响做出了分析,给出了应对措施,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为平顶山市中心血站2005-2010六年间无偿献血者的ABO血型资料。

1.2 献血者血型的确认

1.2.1 试验仪器

RSP-150全自动加样仪,深圳产爱康血型仪 AK03A,日本久保田离心机 KUBOTA-5310,

1.2.2 试剂均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博德公司提供,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批检定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同时留取献血者双份血液标本,做血型正、反定型试验[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其相符合者确认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格表χ2检验、行列法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表-1,表-2。

3 分析

3.1 2006、2009两年的献血者年度增长率都超过了22%,六年间年献血人数翻了一番多(表-1)。

07/08年度献血者增长率最低,为2.39%;但其ABO血型总构成比的差异却显示有显著意义(P

通过对B型极差值做的比较(表-2第四组),发现六年来此血型的比重没有差异(P>0.05)。结合第八组的比较(P

09/10的血型总构成比没有明显差异(表-2,第六组比较)。但这是否说明年度无偿献血人群ABO血型构成比进入稳定期,还有待观察。

表-2第二组、第七组的比较,六年来A型采血比重与普查时A型的型别比有统计意义(P

六年来的O型构成比与普查时的构成比无显著意义(表-2第九组)。但是六年来O型比率始终大于普查的比率,而实践中仍时常有O型的偏型(偏少),其原因可能是:本地区临床对O型血的需求旺盛(为什么会这样,则需进一步调查);而本地区O型血相对偏少[2],实践中O型血易产生偏型(偏少),提示应加强宣传并加大O型血的采集力度。第十组说明本地区AB型血的供求处于平衡状态,但对3.2.1项所述的AB型需求剧增时的情况应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定性化学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麻疹 强化免疫 免疫接种 流行病学特征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35-04

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MV)强化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 immunization activities, SIA)指在统一时间里进行麻疹免疫接种,以迅速有效地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根据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要求,嘉定区于2010年9月开展针对8月龄~14岁人群的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大规模强化免疫实施后,2011年嘉定区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但2012年麻疹疫情出现反弹。现将嘉定区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麻疹病例流行病学信息均有2名及以上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调查,人口学资料来源于公安系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信息来源于上海市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上海市嘉定区2009年麻疹发病率为8.01/10万(69例),2010年嘉定区麻疹发病率为1.71/10万(15例),当年9月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无麻疹病例报告。2011年麻疹疫情下降明显,发病率为0.34/10万(5例),2012年麻疹疫情出现反弹,发病率再次上升到3.42/10万(49例)。大规模强化免疫后,所有病例均为散发,无暴发疫情。

2.2 病例监测

2011年嘉定区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19例,确诊病例5例,均为实验室诊断。2012年共接报疑似麻疹病例75例,经流行病学调查核实疑似病例实际为71例,确诊49例(临床诊断1例,实验室诊断48例)。

2.2.1 时间分布

2011年5例有季节性特征,分布是4、6、8月各1例,5月2例。2012年3月以后,病例上升明显,3-7月份病例相对集中,3-7月麻疹发病占总病例数的81.63%(图1)。

2.2.2 地区分布

2011年5例分别为马陆镇2例,安亭镇、江桥镇、新成路街道各1例。2012年全区12个街道/镇均有麻疹确诊病例,发病前3位的镇(街道)为流动人口较多的江桥镇(13例)、安亭镇(9例)和马陆镇(8例)。

2.2.3 人群分布

2011年麻疹确诊病例均为女性,其中本市户籍2例,外地户籍3例。2012年49例确诊病例中,男性31例,女性18例;本市户籍15例,外地户籍34例。2011年和2012年确诊的54例麻疹病例以

2.2.4 医院暴露史及就诊史

2011年5例麻疹确诊病例中2例发病前7~21 d内有医院暴露史。2012年麻疹病例潜伏期内有外出史者6例;病例发病前7~21 d内有医院暴露史比例较高,占38.78%(19/49);其中1名患者有3家医院暴露史,4名患者发病前有2家医院暴露史,另外14名患者发病前7~21 d曾有1家医院暴露史。特别在疫情早期,4月15日之前发病的18例病例中,12例有潜伏期内医院暴露史。

2.3 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信息

上海市嘉定区2001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始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对象主要是“民工子弟学校”学生、0~6岁非常住户口儿童。强化免疫活动以查漏补种为主要形式,注重实效,主要减少“零”剂次儿童数,消除可能存在的免疫空白。2009-2012年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5.00%以上。2010年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共接种118 816人次,报告接种率为94.45%(118 816/12 5794)。自2008年起为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麻疹发病率,嘉定区扩大了麻疹疫苗接种范围,对辖区内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对象包括外来务工人员、1970年以后出生的医护人员、教师及漏种的外来儿童等。2012年开始以各镇/街道前一年常住人口的2%作为成人麻疹疫苗接种指标,并将麻疹疫情防控和麻疹接种纳入镇/街道的年度考核指标。2009-2012年共为成人接种麻疹类疫苗68 995剂次(表1, 2)。

3 讨论

开展MV SIAs已被不少国家和地区证明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上海市嘉定区2001年开始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0年大规模麻疹强化免疫后仅1年疫情回升较快,与MV强化免疫除能降低目标儿童麻疹发病率外,还能够减少非目标人群暴露于传染源的机会,从而降低全人群的发病率,甚至能阻断麻疹病毒传播[1]的报道不符。2010年大规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1年后,麻疹疫情再次高发,时间分布与石国政等的报道[2]一致;地区上所有镇/街道都有病例报告,但病例分布相对集中;年龄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双移位特征,病例中潜伏期有医院暴露史的比例较高。消除麻疹除要做好包括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应急免疫接种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高病例监测敏感性

《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明确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应控制在

3.2 加强传染源管理

控制传染源是控制麻疹流行的重要途径,特别应注意医疗场所的接触传染,由于麻疹患者未出疹前主要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即使很有经验的医师也难以作出诊断。而麻疹在出疹前就有很强的传染性,在未作出诊断前,医务人员往往未对其进行隔离,易感者接触后很容易患病。上海市嘉定区2011-2012年麻疹病例潜伏期内有医院暴露史的比例为38.89%,2012年疫情前期高达66.67%,说明麻疹流行期间传染源并未得到严格及时的管理。2012年病例中此次发病最多去过3家医院,先后就诊7次,平均就诊医院1.96家,就诊次数为3.12次。患者在此期间很有可能传染给其他易感者。西非、南非、美国等也有报道在消除麻疹后期由于输入性病例在医院引起的麻疹暴发[3-4]。

加强对传染源的及时发现和管理,减少暴露,是阻断麻疹传播的重要措施。一是各级医疗机构在麻疹高发季节需要对有呼吸道症状、发热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排查和分流,防止医源性感染[5]。二是通过健康教育,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接触到传染源。

3.3 小月龄和成人病例的免疫问题

2011年和2012年确诊的54例麻疹病例以

3.4 保护未及时免疫和免疫失败儿童

上海市嘉定区2011-2012年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覆盖年龄麻疹病例7例。3例8~11月龄儿童因患病未能接种;1~14岁儿童中1例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未接种麻疹疫苗,2例1岁儿童已接种麻疹风疹疫苗,另1例13岁学生接种4剂次麻疹类疫苗后发病。有研究表明,在初次接种MV后有5.00%~15.00%的接种者不产生接种反应[10]。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对于患病未及时免疫和免疫失败儿童唯有通过减少医院暴露、患者接触等才能使其免于感染。

参考文献

[1] Maria C, Jose C, Vanda A. Predictor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a measles epidemic in the city of Sao Paulo in 1997[J]. Pan AmJ Public Health, 2000, 7(6): 359-365.

[2] 石国政. 嘉定区麻疹疫情变迁和人群免疫水平现状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08: 17.

[3] Akramuzzaman SM, Cutts FT, Hossain MJ, et al. Measles vaccine effectiveness and risk factors for measles in Dhaka, Bangladesh[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2, 80(10): 776-782.

[4] Marshall TM, Hlatswayo D, Schoub B. Nosocomial outbreaks-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elimination of measles?[J]. J Infect Dis, 2003, 187 (Suppl 1): S97-101.

[5] 卫生部.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S]. 北京: 2005.

[6] 熊传龙, 陈超, 税铁军, 等. 德惠市0~3岁儿童麻疹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5): 350-352.

[7] 朱鑫, 谢清梅, 任蕴慧, 等. 一起医院内暴露导致的麻疹爆发疫情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5): 398-402.

[8] 林献丹, 程慧健, 王希江, 等. 温州市麻疹流行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 2005, 11(6): 476-478.

[9] 雷水贤. 54例麻疹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C]//2007年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浙江省感染病学、肝病学学术年会论汇编. 杭州: 浙江省医学会, 2007: 287-288.

定性化学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后神经干细胞标志物mRNA的表达,并观察其致瘤性。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脐血单个核细胞,用体外贴壁生长的方法获得脐血间质干细胞(MSCs)。观察培养过程中脐血MSCs形态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使用NGF和RA联合诱导后,用RT―PCR方法鉴定诱导前后神经干细胞(NSCs)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及Musashi-1蛋白mRNA的表达;收集培养后7d的MSCs,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是否有增生物的出现,并观察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生长后大部分细胞呈梭形,诱导后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该细胞不表达CD34,CDlla和CD11b,强表达CD29,符合MSCs特征。诱导后,NSCs表面标志Nestin及Musshi-1表达明显增强(P<0.05),48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弱:细胞接种后12周,在裸鼠皮下不能形成肿瘤,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形态学未出现恶性变化。结论:脐血中存在MSCs。分离后可以体外扩增,诱导后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SCs表面标志。在裸鼠体内不具有成瘤性。脐血能够成为NSCs的新来源。

关键词:脐血单个核细胞;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巢蛋白:致瘤性

中图分类号:R741

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它们在细胞疗法、基因治疗、发育学研究、药理及毒理学等研究中己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作用和优越性。近年来,神经干细胞fneural stem eells,NSCs)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较好的疗效,NSCs被认为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良好载体。但是,由于来源的局限,NSCs的应用受到限制。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发育成熟个体组织中的可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原组织所有细胞类型的未分化细胞。根据其发育潜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胚层多能干细胞、单胚层多能干细胞和定向专能干细胞。存在于骨髓基质中的间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dls,MSCs)是研究最早和最为深入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其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具有广泛的分化潜能,已经有多项研究显示,外源骨髓MSCs移植入脑内,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蛋白。因为脐带血来源的MSCs和骨髓MScs有极其一致的生物学特性,且易于采集、制备及保存。免疫反应性低,因此可能更易于在临床上使用。本研究结合密度梯度离心和体外贴壁生长的方法得到脐血MSCs,诱导后检测其NSCs标志物Nesfin及Musashi-I的表达情况,并将培养后的脐血MSCs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脐血MSCs对裸鼠的致瘤性,为应用于组织及其功能修复中提高该细胞的生物安全性提供新的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主垂试剂

高糖IMDM培养基(Gibco公司);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淋巴细胞分层液(Cibco公司);RNA提取试剂Tfizol(invit-rogen公司);氯仿、异丙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DEPC水(sigma公司);RT-PCR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公司);琼脂糖(sigma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脐血间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和扩增培养无菌条件下采集健康产妇足月妊娠顺产或剖腹产的婴儿脐带血50~100md肝素抗凝,与0.01moL/pH7.4的PBS按1:1混匀,再与3%的明胶1:1混匀,静置60min沉降红细胞。吸上清离心,弃上清,用PBS制成单细胞悬液,叠加到相对密度1.077的淋巴细胞分离液上,2000dr/min离心20min,取界面层,加PBS制成单细胞悬液,离心洗涤3次,弃上清。所得细胞以1.0x102/cm2(T-25培养瓶)的密度接种于含有15%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液(Hyclone公司,置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m2、饱和湿度的孵箱内培养,3d后换液,弃去悬浮细胞,贴壁细胞继续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照相。待细胞长到80%融合时,用2.5g/L的胰蛋白酶消化后传代。

收集分离后1h、培养后36、48、72h和5d的细胞,离心洗涤,在显微镜下,台盼蓝染色、计数,调整细胞密度备用。

1.2.2流式细胞仪检测取扩增一代的脐血间质干细胞,PBS洗涤后用2.5 WE的胰蛋白酶消化后制成1:0x106的单细胞悬液,共7管,1号管和2号管为阴性对照,分别加入抗鼠的IgG-FITC和IgG-PE单克隆抗体各5ml,其余5管分别加入抗人的CD34-PE,CD31-FITC,CDl3-PE,CD29-PE,CD44单抗各5m1.室温下孵育20min,流式细胞仪检测。

1.2.3脐血间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取原代细胞,加入20ng/m1 NGF和RA联合诱导培养,收集诱导前,诱导后36、48、72 h、5d的细胞,调整细胞密度备用。

1.2.4 RNA提取取诱导前,诱导后36、48、72h、5d的细胞各3x106个,融于1 mlTRIZOL试剂中,用吸管反复吹打后室温下孵育5min。加入0.2ml氯仿,剧烈振荡后室温下10min。4℃,12000r/min离心15min后将上层无色液体移入新的EP管中。加入异丙醇,室温下放置10min,4℃,12000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加入75%乙醇,4℃,75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风干,加入DEPC处理的纯净水40μl溶解后,55℃孵育15min。

1.2.5 RT-PCR采用相关软件设计引物,并由赛百盛生物工程公司合成。Nestin上游引物:5TCCTTTGACTTrCCTTGTC―TACCTCC 3,下游引物:5AAATCTGAAACTCAAGCACCA3:Musashi-l上游引物5TAATTCCTGTCCAGCAGTCTC3:下游引物5GAACCATCCCGTCCTGTATCAT3。对所提RNA进行定量,取1μgRNA转录成cDNA,在EP管中先后加入MgCL2×PCR buffer 1μl,RNase free H2O 3.75μl,dNTP lμ,RNase inhibor0.25μl,AMV逆转录酶0.5μl,oli-.go-dT接头引物0.5μl,RNA样品1μg,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逆转录反应30℃10min,48℃50min,99℃5min,50℃5min。合成的cDNA进行PCR扩增。在EP管中依次加入下列物质:Taq酶0.25μl,10xPCR buffer10μl,纯净水27.75μl,

特异性上下游引物各0.5μl。内对照GAPDH上下游引物各0.5μl(30 μmol/L),cDNA产物10μl,按照以下条件进行PCR反应。94℃预变性5min,94℃30s,57℃30s,72℃30s,30个循环后,72℃延伸7min。取5μlPCR扩增产物加样至含溴化乙锭(EB)20g/l的琼脂糖凝胶中,在5V/cm下电泳60min,紫外透视仪下观察结果,并用凝胶扫描成像系统照相,PCR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1.2.6致瘤性取18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3组,背部皮下组、颈部皮下组、对照组各6只。收集培养7d的MSCs,用PBS重悬并调整细胞密度为1x107/ml,非麻醉状态下,于裸鼠背部及颈部皮下分别无菌注射细胞悬液0.5ml,每只各4点.注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定期观察,于3d、2周和8周取材,制作冰冻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之后继续观察裸鼠生长情况至12周。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l2.0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分析,显著性水准取α=0.05。

2.结果

2.1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后形态改变

培养前,脐血单个核细胞胞体较小,呈大小均一的圆形,直径约17μm,颜色较深,住高倍镜下可见其不停振动;培养后,细胞胞体增大,有破骨样细胞和梭形细胞两种形态。破骨样细胞胞体较大,呈圆形,多个核。梭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类似于骨髓MSCs,但较骨髓MSCs稍小。随着时间的推移,破骨样细胞减少而梭形细胞增多,即所需要的间质干细胞

2.2脐血干细胞的鉴定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扩增后的脐血MSCs既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CD34,也不表达内皮细胞的表面标志CD31,而CD29,CDl3,CD44等间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均为阳性。这表明脐血MSCs是脐血中一群区别于造血细胞的处于未分化状态的非定向干细胞。

2.3诱导后NSCs标志物的表达

Nestin和Musashi-1作为NSCs的标志物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通过RT-PCR检测诱导后这两个基因的表达,使用PCR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各样本的PCR光密度。将各样本的PCR光密度值除以内参GAPDH的PCR平均光密度值,重复测量5次。结果发现Nestin RNA在诱导前细胞中低表达,诱导后36h逐渐升高(p<0.05),72h后开始降低(p<0.05):Musashi-1RNA在诱导前细胞中低表达,诱导后48h呈高表达(P<0.05)。

2.4致瘤性

于注射后3d、2周和8周取材,肉眼观察裸鼠背部无明显增生物形成。组织学观察接种3d局部有细胞团块存在,团块中心细胞部分坏死。2周时,细胞团块不明显,大部分细胞被吸收。8周时,接种区组织结构与未接种区无明显区别。裸鼠存活12周以上,未见有肿瘤形成。与对照组比较,生长情况与皮肤状况无明显差别。

3.讨论

N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为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海默病、卒中的功能重建带来了希望。无论是作为脑组织移植的供体,还是作为体内诱导分化的靶细胞,NSCs都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和神经再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NSCs来源有限,不适于展开大规模临床应用。如何获取大量的NSC供临床使用已成为当今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发现骨髓MSCs和造血干细胞(hematopoldie stem cells,HSCs)可分化成神经细胞。由于脐血MSCs和骨髓MSCs有极其一致的生物学特性,脐血中的干细胞可能更原始,增殖分化能力更强;而且脐血来源广泛、取材方便,所含有的干细胞数量更多。因此使用脐血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NSCs用于临床研究有广阔的应前景。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使用多种方法从脐血中分离干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脐血干细胞体外贴壁生长的特性,将其从造血系统细胞中分离。此外,还可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免疫磁珠等方法。最近,有学者采用负极免疫筛选及限制性稀释的方法,分离得到脐血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磁珠分离干细胞,操作方法复杂,花费高昂而且实验条件要求高。本实验结合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和体外贴壁生长的方法获得脐血MSCs,简单有效,成本低廉,对细胞损伤小,既适合各级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也适合大规模将脐血细胞分离纯化,用于脐血干细胞建库㈣,应用于临床。

成功分离脐血干细胞后,使用NGF和RA联合诱导培养,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和Musashi的表达。NeSin最早由Lendahl等发现,其表达始于神经胚形成时,当神经细胞迁移基本完成后,巢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并随神经细胞分化的完成而停止表达。此外,Sakakibara等亦鉴定出一种RNA结合蛋白Musashi,作为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Nestin和Musashi作为早期原始神经细胞的标志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NSCs的鉴定。本研究发现新鲜分离的脐血干细胞弱表达Nestin.不表达Musashi-I;诱导后,脐血干细胞的Nestin和Musashi-1表达域逐渐增强,48 h达到最强,进而逐渐减少。这表明脐血细胞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