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年工作总体情况
********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年度****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年度****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任务。一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今年以来,****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重点开展了公厕改造、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绿化提升、停车场建设、亮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农贸市场整治等治脏治乱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个省、市中心村围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沟塘河渠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方面开展建设提升工作。**月下旬,市美丽乡村办组成两个验收组,对各县(市、区)********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考核验收,验收全部合格。二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我市加强工作谋划,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持续发力,******个省、市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完成了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群众动员和环境整治“三清四拆”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工程建设进度,目前工作进度已超过总体建设任务的****%以上。三是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整治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中心村脏乱差状况根本改观,环境面貌换然一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明显加强。今年以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共计清理垃圾****余万吨,改厕**.**万户,新建公厕******座,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个,修建道路******公里,河塘沟渠清淤******口,增加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万余盏,新建文化广场******个。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月**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大会,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专项行动”之一,市美丽乡村办结合**实际,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月**日,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安排年度重点工作,审议了********年度市级中心村建设名单和********年度市本级财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安排意见。**月****日市领导小组召开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度会,通报分析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意见。会后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函告形式,将市级督查发现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清单发各县(市、区)书记和县长。由市领导带队赴重点县区进行调研和现场督查,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月****日,市领导小组在**召开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现场推进会,进一步调度部署,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力度,今年我市继续组织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系、市直有关单位和重点企业结对帮扶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从****个省级中心村中,选择****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中心村(其中贫困村****个),按**名市级领导联系,**个市直、驻宜单位或重点企业进行结对帮扶。
二是抓好规划和项目管理。通过招投标,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了《**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全市共布点中心村********个,到********年规划实施中心村********个。各县(市、区)聘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年度各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在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各县(市、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行全程项目化管理,严格按规划落实项目,实行“先批后建”和“财政专项资金随着项目走”原则申报和核定中心村建设项目,各中心村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进行施工。
三是强化工作督查。认真落实月督查、季调度工作机制,市美丽乡村办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对县(市、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情况开展现场工作督查。督查以暗访为主,不打招呼、不定路线,直接深入集镇村组、田间地头,以“解剖麻雀”方式,现场梳理发现存在问题,盯紧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交办责任单位,“点对点”地发出督查通报和整改建议,要求限时整改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对年度申报建设的中心村逐一现场审核、实地把关,落实县级择优初评、市级审核把关责任,确保中心村建设既符合布点规划要求,又符合群众意愿、贴近基层实际。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逐年增长原则,市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万元,比********年增加********万元,增幅达到****%。市级专项资金坚持以市级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定额奖补为标准、以考核验收结果为导向,采取因素法分配,一次及时拨付到位。资金安排注重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补助额度适当向贫困村倾斜。突出资金使用重点,重点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制定出台资金监管的具体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日常督查监管。各县(市、区)也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放力度,据统计今年各县(市、区)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总计**.**亿元,整合涉农资金**.**亿元,社会投入**.**亿元,农民自筹**亿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亿元。
【关键词】环境卫生,农村,中心村,现状调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问题。2013至2016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四年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美丽乡村示范。为更好的掌握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本课题组利用2015年暑期对河北省保定地区共185个村的村干部进行调研座谈,重点了解当地市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制约因素。
1 保定市村庄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185个有效调查样本显示1,被调查对象对本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总体上并不十分满意,满意率为45.67%,具体各个环节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饮水方式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村庄的自来水管网建设覆盖比例较大,达到86.26%,自家打井的村庄占比为9.92%,其它饮水方式采用很少,如表1。
1.2道路交通
村内街道。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村内道路硬化情况较好(占比93.79%),但部分道路需要维修。12.99%的村庄内部街道全部硬化,45.76%的村庄主干道已经硬化,35.04%的村庄内部道路硬化了但需要维修,只有6.21%的村庄内部道路没有硬化。
对外交通。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村庄对外交通较为便利(占比72.88%),有48个村庄出行道路不方便。导致出行不便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出村道路破损严重,年久失修;二是位置偏远,远离主干道,缺少公交线路,通行不便;三是出村道路少、道窄,影响出行。
1.3垃圾处理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建有垃圾转运站的村庄比例为15.22%,采用垃圾池的方式储运垃圾的村庄比例为43.05%,采用垃圾箱的村庄比例为16.56%;有25.17%的村庄还没有建设相关的垃圾储运设施,如表2所示。
在建有垃圾储运设施的92个村庄中,有64个村庄聘用了专业的保洁人员,占比69.57%。有116个村庄负责人认为垃圾处理费用对村集体经济造成很大负担,占比88.55%。
在问及是否考虑由村民承担一部分垃圾处理费用时,55.12%的村干部持否定态度。主要原因在于:村民有抵触心理,不愿意缴纳和当地农户收入低,无法缴纳。
1.4村庄绿化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村庄绿化情况并不乐观。41.41%的村庄有绿化,且配备专人管理;有54.69%的村庄没有绿化;其它情况较少,见表3。另外,有66.13%的村庄没有建设环村林带。
1.5用电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村庄居民用电情况较好,居民用电基本不停的村庄占比65.87%;停电次数较少的村庄占比32.97%;经常停电的只占1.17%。
1.6污水排放情况
被调查村庄污水排放管道建设比较滞后。超过一半(占比64.16%)的村庄没有任何排水设施,雨水和污水外排管道都没建设;只建有雨水管道的村庄占比16.67%;只建有污水管道的村庄占比5%;全部建成的村庄占比14.17%,如表5。
1.7污染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村庄的主要污染来自空气污染,占比48.36%;其次是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分别占比22.95%和14.75%,如图1。另外,生活垃圾也是村庄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进一步分析各污染形成的原因发现,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冬季取暖燃煤造成的污染;二是周边工业企业的排放,以钢铁厂和水泥厂最为明显;再有就是秸秆焚烧和周边养殖场带来的污染。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村庄周边有河道,其污染来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污染企业的排放和本村生活垃圾倾倒;二是村庄周边没有河道,其污染主要集中在:村庄没有污染外排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另外就是村庄周边畜禽养殖污水外排造成的污染。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集中在化肥农药的残留。
1.8村民中心建设情况
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有60.8%被调查村庄已经建成村民娱乐健身中心;大部分村庄(77.24%)没有建立互助幸福院(养老院),22.76%的村庄在本村建有互助幸福院,邻村和镇里有的分别占比5.69%和9.76%。
只有15.57%的村庄没有建设文化活动室,36.53%的村庄虽然建了活动室但活动室太小,不能满足需要,另外有35.93%的村庄虽然建了活动室但没人使用,真正使用率很高的只占11.97%。
绝大多数村庄都建有卫生室(96.9%),但村庄卫生室设施建设和治疗效果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
在问及“哪些要素对构成美丽乡村起重要作用”时,有30人首选“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资源生态和谐(产业)”;有43人首选“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环境)”;有16人首选“生活宽裕、社会保障有力、邻里亲朋和谐(生活)”;有17人首选“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人文传统和谐(人文)”,具体情况如下图2所示。
在问及“最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效果的条件”时,有35人选择了生态旅游,有65人选择了环境保护,有47人选择了特色产业,有46人选择的是居家环境,具体情况如下图3所示。(本题可多选,各选项之和可以超过总样本数量,下同)。
在问及“把贵村财力用于村庄面貌改善能否承受时”,绝大多数村干部持否定意见,占比97.5%。而由村民自筹部分资金用于农村面貌提升难度也很大,只有30.43%的村干部认为可行。
调查结果表明:村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重视环境和谐的作用,同时村干部也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持,缺乏产业支撑,村集体自身财力很难承担建设费用。
3 保定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保定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某些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财政资金要分出“轻重缓急”。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自来水管网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很大一部分属于公共设施范畴,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应该由政府负责建设和维护。
但由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存在,政府对农村领域的公共设施投入相对较少,调研结果也表明,单纯依靠当地村集体和农户的力量很难改善村庄环境条件。因此,财政资金在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时应分出“轻重缓急”,把最重要、最紧急的需求放在支持的第一位,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最紧迫、最需要的领域。
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保定市地域特色多样,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尽相同,很难以一种方式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山区自来水管网建设难度大,平原地区难度相对较小;经济较发达村庄的道路建设好,经济条件差的村庄其道路建设就滞后。如果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一套单一标准来改善村庄环境状况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涉及地域环境、当地文化习俗、生活生产习惯等,所以建议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试点之后推行适合当地需求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加大宣传力度。走访中,村干部和农户对目前推进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总体认可度非常高,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前期基础。但在某些具体的环节认可度较低。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农户认识到做这件事的好处。只有农户认可了,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真正有效的满足农户所需所想。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和基层同志反映这几年的政策推行不统一,“一会一变”。前期项目刚做到一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政策一变,后面的工作就无法持续下去,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前期答应农户的条件也无法兑现,丧失了农户对政府的信任感。因此,可持续的政策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败的基石。只要政策能保证持续连贯,稍加时日,保定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必将面貌一新。
基金项目:2015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501019;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编号201501802;河北“三农”问题研究基地成果;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成果;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基地成果;河北农业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关键词】乡村规划;制度化;规划实践
我国土地辽阔,乡村众多,在发展过程中,会有许多乡村逐渐消失在历史中,应当如何对待那些即将消失的乡村,应当通过何种措施将即将消失的乡村能够得以保留,使乡村的地域空间特征和文化得到传承,这是历史予以乡村规划的一个使命。
一、我国乡村规划的焦点
目前,乡村规划不在是简单“土地资源权益、以及区域内建筑的拆建问题”,在乡村规划过程中更多的要考虑人民的意见,要坚持“民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在乡村规划过程中,需要合理的将城市的发展成果应用到乡村规划中,从而使乡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同时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关注邻里宗亲所承载的文化,以及传承路径等问题。
现代乡村规划中包含了大量的环境生态、物质空间等问题,这在一定长度上将会导致传统的乡村规划模式与时代的发展造成了脱轨,传统的乡村规划技术和规划模式因为其目标和内涵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而难以得到落实。因此,在乡村规划方案中、价值取向、规划方法等内容应当将谁作为主体,将谁作为规划实施的重点就成为了现在乡村规划实践中的焦点问题。
二、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乡村规划中的空间问题
乡村规划过程中的空间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过程中因为考虑不周,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考察不足,经常将城市的空间状态直接“搬运”到乡村中,从而导致乡村原有的空间环境特点遭受破坏,使乡村丧失原有的文化和活力。乡村中的各种建筑都是居民长期生活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适应社会的历史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果对其进行移植,将会形成“千村一面”的“奇观”,导致乡村失去其原有的外貌,降低了乡村的多元化特征。
(二)乡村规划中公共服务建设达不到标准
我国乡村规划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公共服务数量达不到标准,特别是在医疗、教育、购物等各个方面的便捷性,无法令人民满意。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受财力的影响,导致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乡村规划中,应当适当使居民的居住变得集中起来,从而使居民能够共享公共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在财政上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的缩小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三)依赖规划实践路径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无论是相关的管理人员还是村民对规划都抱有较大怨言,多数村民为在规划过程中很多实际问题得到不到应有的解决;而相应的规划人员也经常抱怨村民在规划过程中不配合,从而导致乡村规划的经常受到制约。
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空间实践具有自身独特的机制,如果在乡村规划过程中不从内在逻辑出发,很难使规划得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解决乡村规划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健全规划实践理论
乡村的空间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人在空间中的各种行为的作用的结果,对于空间问题的解决就是对人的问题的解决。乡村的空间是人长期的行为造成的改变行程的,人在价值体系中对社会有着支配作用,价值体制是人来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思想所发生的变化,因此乡村规划过程中,需要建立在乡村理论认知基础上,需要对乡村自身的特点进行详细的考察,从特征入手,要了解村民价值观和乡村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乡村秩序的合理梳理,解决乡村规划中的空间问题。
(二)公共服务的建设
乡村规划实践中要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代人们愿意选择城市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中具有良好的医疗、教育、购物环境。乡村规划实践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农村人口密度小,公务设施建立成本高,效益低,但之所以要对农村进行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使农村具备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措施,如果规划后的农村,在教育、医疗等多方面仍然落后,那么则是一次失败的规划。因此,在农村规划过程中,需要选取适当的空间点,依据安排完成相应的空间开发,尽量避免公共服务设施发生累积和叠加,从而有效的控制成本。
(三)从机制上确保乡村规划的合理性
乡村规划被赋予了许多希望,从规划编制上来说,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主要包括:空间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与之相关的土地、资金等问题也都有待解决,看似简单的目标,在完成起来则需要通过多条路径完成,单纯的依靠村民的配合和政府的扶持很难实现最终的规划目标,而且可能会导致每一个目标都无法得到实现。
乡村规划过程中,村民的住、行与规划有着很高程度的关联,因此乡村规划中要做好空间安排。乡村规划的最终成果,对居民在住址上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需要使用动态图纸,从而将乡村空间规划转变成一种合理的协商机制,使村民可以对住宅地址进行自由选择,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村民空间形态与社会之间融合,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土地空间的集约应用。
乡村规划中,对于新建筑的建设应当尽量在原住址上进行,在建设前需要对建筑使用的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进行规定。乡村规划中,需要对新住宅质量、层数以及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建造技术进行合规定,禁止强制要求工期,从而对工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尽量通过村民的自主建设和自行选择,将人口增长和土地应用联系在一起,帮助村民判断社会、空间的价值体系,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外部因素对乡村文化空间形态造成的影响。
四、结束语:
乡村规划会对农民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也会对乡村的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国家倡导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一种新型城乡关系,乡村的发展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乡村规划需要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尽量减少在乡村规划中出现的错误,从而留住“最美丽的乡村”,避免我国“美丽的乡村”消失在历史中。
参考文献
[1] 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J].城市规划学刊,2014(4):46-51.
[2]周岚,于春,何培根.小村庄大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江苏实践 [J].城市规划,2013(11):20-27.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人居建设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
加快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0年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两个战略重点之一,并从2011年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即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1]。
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是温州市城乡统筹的切入点和工作重点,是改善农民生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美丽乡村之生态人居建设的重要抓手。温州市已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浙江省内省唯一试验区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题,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着力突破阻碍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建设。温州市在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存在一些棘手问题亟需加以探索研究,这也将为浙江省其他地方的农村生态人居建设提供借鉴。
一、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践
温州市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是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参与由政府组织的经济适用房集资联建。2011年3月,温州市确立统筹城乡改革首批11个试点镇(街道),并尝试首先在这些试点镇推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置换对象为,区域内拥有合法产权(宅基地)的在册农户住房及其他住户住房,无房户参照政府有关保障性住房执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以县(市、区)级政府为责任主体,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实施主体,以镇投资开发公司(或县级投融资平台分公司、子公司,政府全资企业)为实施平台。
温州市在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资金和土地在一个区域内要平衡) 自愿、依法、有偿; 公平、公正、公开;④跨域联建、户为单位、鼓励连片;⑤符合区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布局,高起点、高标准,按规划要求分步实施;⑥节余土地所产生的效益主要用于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聚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在置换面积上,农户可三选一:即合法建筑面积1:1;宅基地基底面积三倍以内;人均20—50平方米。农户一户多宅的一并置换,合计宅基地面积大于温政令[2002]60号规定的,其规定面积三倍以内,超出部分按1:1。同时,对宅基地基底面积之上的建筑物残值(含生产用房及地面附属设施)进行补偿,建筑物残值(含生产用房及地面附属设施)补偿可分别按房屋结构情况予以补偿。在置换价格方面,统一测算综合成本价作为基准价,不同类型的安置面积分别以基准价为基础,上下浮动而定。
到2011年底,温州市已经基本统一了市、县、镇、项目点政策的原则性问题,各地相继出台了有关资金整合、项目审批优化、平台治理完善、建设监管等配套细化政策,整体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市已成立84家投融资公司(73家镇级,11家县级)具体承担集聚建设实施任务。全市已启动项目点204个,总占地面积849.5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78.15万平方米,其中,已办理供地项目139个,供地面积509.89万平米;已开工99个,建筑面积850.58万平方米;已签订安置协议19738户。
二、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民对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政策知晓程度还不高
2011年7月,笔者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对温州市11个试点镇(街道)中的10个正在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村的村民开展问卷调查,共计获得215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农房集聚建设的支持程度达到83.1%,表明大部分农民欢迎这一政策的实施。其中,持“很支持”的比例达到52.6%,“较支持”的比例为30.5%,而“不太支持”的比例为16.9%。但是,村民对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政策的知晓程度还不够。因所调研的村均有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但还有较大比例的村民对于本村是否有实施不清楚,其中认为“没有”实施的比例为26.8%,认为“不清楚”的比例为11.1%,只有62.1%的村民认为“有”实施。对于农房集聚政策的了解程度,仅有5.6%的农民表示“很熟悉”,22.8%的受访者表示“较为熟悉”,26%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程度“一般”,而认为“不太熟悉”和“很不熟悉”的比例分别达到32.6%和13%。所以,急需加强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相关政策的宣传。
2.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土地供应存在问题
温州市现有农业户籍人口180万户,扣除部分符合城镇规划要求和部分不需要进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农民外,约有100万户农户需要参与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按户均120平方米、平均建房容积率1.8计,共需住房建设用地10万亩,另需增加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配套建设用地[2]。但是,根据《温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反映,温州市后备耕地潜力缺乏,我市能得到的建设用地指标每年只有1万多亩。因此,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温州市开展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用地保障的唯一办法。但是,目前温州市农房改造集聚项目利用此政策的不多,可能会造成后续项目土地供应问题。温州市还存在农村土地“被农保”问题。一些镇在上一轮的农保地的规划,把一部分的几十年的老房子连边上的农田一起划到了农保地里面去,现在老房子要拆了,但拆掉后的房子宅基地就变成农保地,不能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这将阻碍农房集聚建设的持续滚动式发展。此外,目前的农房集聚改造较难实现整村连片推进。大多数试点镇一期工程所能提供的套房数量有限,一个项目一般提供300-1000多套房子,这仅能安置几百户农户,如果将全部的指标给一个村可能还不够。同时,由于遵循“农民自愿”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则可能很难让所有的村民都达成同意搬迁共识,所以可能只能采取插花式的换购,较难实现整村连片推进,这也将会使下一轮的土地供应受到限制。
3.建设项目资金的筹集、平衡较难
按照温州市政府目前初步拟定的指导价、优惠价和连片拆迁奖励办法,政府较难承受贴资压力。以瓯海区丽岙街道下章村建设安置点为例,该安置点总占地面积24亩,住宅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总套数264套,预计可容纳120户左右的安置户。该街道对11户拟置换农户的模拟签订协议为准进行该建设点总量推算,结果显示政府要贴资约4000~5000万。若以瓯海区1780亩的安置总数推算,则政府面临贴资压力将是巨大的。各地虽然都搭建了融资平台,但筹资困难的情况未扭转,普遍存在后续融资难的问题。
同时,对于实施农房集聚改造建设的农民,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但是农民能接受的价格与实际建安成本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置换安置住房所需支付的每平方米建安成本方面,受访者中选择“1500元左右”的比例为最多,其比例为43.7%;排第二位的价格范围在“1500~2000元”,比例为17.4%;排第三位的价格范围在“2000~2500元”,比例为13.2%。能接受“2500元以上”的,其比例合计为25.7%。但目前,温州小高层的综合建设成本大概为4000元左右每平方米,而多层套房的综合建设成本为2000~3000元左右每平方米。温州土地供应紧张,为提高土地容积率,多数农房改造集聚点采用建设小高层形式。所以,村民以宅基地换购套房,将要承担不小的经济压力,这将影响农民搬迁的意愿。对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或地理位置不佳没有商品房市场的农村来说,推动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4.农民心存后顾之忧
对于到新的集聚点生活,受访者担心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比例为47.8%),其次为“自己(或青年子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比例为30.8%)。也有部分受访者担心“已有在自家经营的加工点无法继续兼顾”(比例为25.3%)、“子女就学”(比例为24.2%)、“离自家自留地太远,无法继续种植”(比例为14.3%)。只有11.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担心的问题。
三、完善浙江生态人居建设的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实现政府与村民良好互动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提高村民对改造集聚建设政策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相关部门要让农民知道到新的农房集聚点居住能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目前,村民对未来农房集聚点周边的规划建设还不清晰,对是否能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信心还不足。在政策宣传方面,要让每个村民都知道镇域规划以及集中居住区周边的产业安排,加强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更好地提高农民自愿搬迁的积极性。
2.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破解土地供应难题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可持续的保证。一是要认真研究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要求每个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都必须首选考虑使用土地增减挂钩来进行项目包装。二是积极争取在应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时探索创新具体操作方法。如农房改造集聚区布局所涉及的原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限制建设区和基本农田,允许进行新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拆旧区、建新区的滚动式发展。三是停止执行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载体,将城乡统一的保障房制度延伸覆盖农村地区,推进宅基地使用、退出、保障和收回机制的改革试验[2]。
3.多渠道获取资金,降低政府与农民负担
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平衡是难点问题。目前,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渠道包括如下几种:一是政府先融资垫付建设资金;二是置换地块多余部分土地出让金;三是建设用地土地出让财政分成;四是对土地为国有划拨性质的农房改造集聚项目进行融资包装,向银行申请贷款。而解决资金缺口的方式为:一是争取农房改造优惠政策,减免规费,尽量降低安置房建造成本。二是提高地块容积率,争取上级批准,把增加的建筑面积推向市场,获得的收益来补充农房改造资金缺口。三是合理安排宅基地置换,努力扩大土地整理面积,增加土地指标收入。四是在对农房改造进行成本测算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农户购买安置房的价格。除了以上获取建设资金的渠道之外,还可以鼓励当地愿意做慈善事业的企业捐资,建立以某家企业命名的医院、小学、休闲广场等,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企业参与集中居住社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商业配套设施、幼儿园等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以此降低村民所需支付综合成本。还可以通过在农房建设过程中,让事先签好协议的农户根据工程进度分批支付建安成本,这有助于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
对于那些已有宅基地面积较少、能置换到的房子面积不大,且家庭经济收入非常少,无力支付较大比例建安成本的经济困难户,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
4.完善配套建设,缓解村民后顾之忧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较大比例的受访者担心到新的集聚点后,担心“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自己(或青年子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设计社区服务时,应考虑提供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推荐、环境适应性心理疏导等项目。在新建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集中居住区管理上,引入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强化社区化服务和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基本享有城市居民快速高效、优质周到的服务。设置社区公用房,方便农民开展社区管理和办理民俗活动;设置来料加工点,方便群众就业,设置储存间,方便农户堆放农具。同时,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增加村民的休闲文化生活,从而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此外,还可以将所在社区一部分店面所有权归镇政府所有,但租金收益用于支付村民物业费用以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减少村民生活成本。
四、结语
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农民和政府共同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在以政府为主导在推进美丽乡村之生态人居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政府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合理设计实施政策,积极思考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多角度探索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J].中国乡镇企业,2011,(06):63-66.
[2]郑少华、卢晓明.温州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温州农村探索,2012,(01):37.
论文摘要 阐述了当前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问题,针对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总结出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园林绿化在保护村镇环境、调节村镇气候、提供文化教育和游憩场所、美化村镇景观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村镇绿化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1村镇绿化的义务责任制问题
村镇绿化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应当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绿化好自己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有义务绿化好自家的房前屋后,而且有义务绿化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不仅有绿化义务,还有管理责任。我县一直在倡导义务绿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投入相比较,收效甚微。这不仅与我县广大农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在义务绿化问题上,只讲义务、责任,而没有提出相应的利益,大大挫伤了人们义务绿化的积极性。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就要有所收获,这是普遍的道理,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在绿化方面也是如此。在村镇绿化方面应倡导谁劳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全民绿化的积极性。
1.2村镇绿化的全面覆盖问题
绿化应该全面,不应留有死角。有人认为,村镇处于广阔的原野,到处郁郁葱葱,既有农作物,又有树木,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绿化。其实不然,在我县,水土流失不仅仅是在农田,村镇内部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只要存在裸露的土地,暴雨过后,随处可见雨水涌漫的泥泞,水土必然流失。由此可见,村镇绿化并不全面,还存在着大量的裸露的疏松的土地,应该坚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所谓全面覆盖,就是没有裸露的土地,凡是空闲的裸露的土地都应该绿化。
1.3村镇绿化的科学问题
北方的村镇羡慕南方的秀美,梦想常年绿林成荫,于是大量移栽南方树种,但很快就枯萎,没有任何绿化效果。因此,绿化要讲科学,并以此指导具体的行动。绿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因地制宜。村镇绿化一定要根据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树木花卉。②错落有致。绿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有层次,错落有致,不应只栽树木或只种花草。在绿化上要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的美感。③内外结合。室外绿化固然重要,但室内绿化更是自然宜人,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使人更接近自然。④文化艺术。通过绿化把文化艺术的感染、陶冶、净化等作用有机地溶于自然之中,花草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4村镇绿化的管理问题
绿化的管理应随着村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从植物品种的选择、种植栽培、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日常修剪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专业化、合同化。绿化可委托绿化公司进行管理,淡化政府职能,减轻政府负担。
1.5村镇绿化的经济效益问题
绿化不讲效益或效益不高是阜宁县义务绿化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应把绿化同科研结合起来,同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阜宁县实际情况的村镇绿化发展道路。
2村镇绿化的发展趋势
2.1城乡绿化一体化趋势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在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的同时,城乡绿化一体化是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是村镇绿化的一种趋势。所谓城乡绿化一体化是指在着力抓好城区绿化的同时,大力向农村辐射,加大郊区、农村、小城镇的绿化力度。通过道路绿化建设将城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村镇的绿化水平和面积,缩小城乡差别。 转贴于
2.2乡村景观化趋势
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乡村景观规划不仅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且提出了对环境的创造性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乡村景观规划追求的境界。我县未来村镇绿化将与乡村景观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走村镇绿化的景观化道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人类未来最适宜的居住空间,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2.3乡村园林化趋势
由于我县村镇自身的环境特点,使其朝着园林化方向发展。我县广大的农村有着广阔的土地、美丽的田野、稀落分散的农舍,但是随着农村各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原有的景观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或被破坏。因此,在村镇发展中,保持和发展乡村环境成为村镇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村镇绿化将沿着乡村园林化方向发展,对农村绿化进行合理规划,突出绿化的环境美、艺术美,与乡村的景观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的旅游业结合起来。
3村镇绿化的发展模式
3.1村镇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村镇绿化不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农民也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绿化自己的家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村镇绿化进行整体性规划显得日益迫切。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灌、草三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还可充分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湖、林等)为背景,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此外,在村民庭院绿化中,提倡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园林绿化的新形式,是利用攀缘植物在建筑上攀附,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节省土地。
3.2村镇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