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重要性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已经非常的熟悉,对于人文教育的真正涵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与认识。一般来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
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探索发现人文教育在科学之中的价值,它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等之间的关系,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自然、历史的方法,能够从中得出其价值。人文教育是以教育人为基础,从而传播与发扬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以及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文化蕴涵。
2.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正在普及素质教育,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营造一个富有人性的、充满人情的、体现人道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创造性,这是对于语文这一科目的重视以及对于高中学生的尊重。人文教育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这一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人文性,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要加强激发和鼓励学生们潜藏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剖析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情感世界,使得人文教育始终贯穿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一要求是高中语文教育者一起奋斗与追求的目标。
二、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内容的优化,教学制度的完善。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们大部分都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不动脑经、死记硬背,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容,更不能理解文本所讲述的人文知识。而在人文教育中,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能够深入剖析文本的人文文化,讲授对于文本内容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程度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人文个性与人文素养。
目前情况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所以老师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导角色,学生们就处在了一个被动听课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外来知识以及外来观点的容器,而绝不会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主动学习者,渐渐地就会磨灭了对于人文精神的探索与灵感。高中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人性的追求,对于文化的渴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生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与探索。
2.课堂内容的优化与情景创建
要使教育显得富有人文气息,那么就要让教育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就要让老师在堂课上善于将文本内容与实现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课文中的内容,这样学生们更能贴切感受到课文中所讲述的情感,容易激发出学生对人文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感受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境界及情感,能够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的方法论,从而是学生能够在高中这一重要的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3.教学制度的完善
之前,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考试的范围来定的,这样就局限了课堂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非常的枯燥单调,老师的教学形式也随之单一化,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所以要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要进行教学制度的完善。新的教学制度要充分主张人文精神的发扬,注重学生追求人文个性,是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向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要在这一重要的阶段通过人文教育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高中语文中实施人文教育能够提供培养与发扬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平台。
参考文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论点鲜明:中国学生要具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论证严密有力,说理透彻。
全文脉络清晰,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议论结构,易被学生接受。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作者首先分析了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接着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下一代提出希望。
下面,同学们结合作者经历来理解本文。丁肇中,华裔美国人,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后,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他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强调,没有一个理论能够驳斥实验的结果;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合,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他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是一个具有真正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一、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价值融合的必然性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价值上的同一性。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而失去了人文的科学和失去了科学的人文都不算真正的“真”和“善”,因此,科学和人文在价值诉求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塑造合乎理性的人性,具有情操高尚、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等属性。科学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献身、不畏艰难、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所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内在同一性。
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现代幼儿教育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即健康、语言、艺术、社会和科学。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确保幼儿身体、心理的健全发展,为实现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言、艺术和社会属于人文范畴,科学则属于科学教育范畴,两大体系的教育侧重点有所区别,但无论哪一个教育范畴,都注重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态度、习惯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都强调幼儿的知行合一,即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二、幼儿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1.科学教育内容的人文化。一方面,要紧贴幼儿生活经验。当科学教育的内容紧贴幼儿日常生活时,不仅能让他们顺利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欲望,加深对科学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要体现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如进行水资源保护科学探究活动,教师采集了净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让幼儿将可爱的小金鱼放入不同水中,再组织幼儿对小金鱼生存状况进行实际观察。虽然通过此种方式,幼儿能意识到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却是残忍的,科学教育应体现对生命的关怀,这是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2.科学教育情境设计的人文化。情境设计的人文化主要表现为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全面考虑幼儿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以及知识建构规律,尊重幼儿主体性,关注幼儿实际需求和面临问题,要做到以幼儿为本,尽量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要多为幼儿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切身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不仅“教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不仅注重幼儿对科学现象的亲自探索和自我感受,而且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将科学教育活动分为不同的具体情境,让幼儿自主探索、知识学习和构建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3.科学教育行为指导的人文化。幼儿总是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总是有着强烈的动机去探究世界,但由于自身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探索行为经常出错。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独特的科学探索行为,关系着对幼儿科学探索行为和需要的尊重,关系到幼儿深入探索行为的顺利进行。所有这些都需要用科学教育的行为指导来体现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如一位教师针对一名淘气的幼儿用积木压死一条蚕宝宝想获知蚕鲜血是何颜色的事情,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做出评判,而是本着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宽容的态度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特别是在适时开展有关人性和生命的讨论后,又让幼儿们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索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三、加强人文精神指导下的科学教育
1.加强环境教育,丰富人文世界。现代人文关怀还包括环境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通过课件、多媒体、课堂讨论、绘画或表演等教学形式外,还可通过种植饲养、废物回收等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践表明,大部分幼儿天生就对小动物有着喜爱之心,而相比于实体环境材料,小动物的灵动性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理。因此,在环境教育中,教师可通过饲养小动物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人文世界,促进幼儿人文精神的形成。
2.体验性学习,培养关爱情感。在进行“亲亲小兔子”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解决小兔子“怕生”和幼儿“热情”之间的矛盾,教师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部分幼儿扮演小兔子,其他幼儿扮演饲养者,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体验性学习,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抚摸、接触和说话技巧,通过移情体验来切实体验小兔子在与人接触时的感受,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小兔子进行实际饲养和观察。在此过程中,幼儿们基本都做到了轻声细语、温柔抚摸,对小兔子充满了喜爱和保护之情。此时,幼儿已经将关爱之情外化为关爱行动,并逐渐养成一种自律意识。
一、 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古语说: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探究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幼儿探究的特点决定的;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幼儿所获得的并非是一个既定的、凌驾于他们的需要兴趣之外的目的和内容,而是与其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智能、感情与态度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和整合性内容,这种目标与内容是开放的,是幼儿愿意接受、愿意为实现付出努力的。 以我个人的教育经验体会认为幼儿探究层次的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主探究,二是支架探究,三是结构探究。所谓自主探究,表面看是幼儿“随心所欲”,而从深层教育要求看,这时已发生了“教育”,教师开始记录、观察、分析其行为表现,判断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等,为实施有效的教育打下了基础。所谓支架探究,教师的“支架”直接影响幼儿探究活动的开展,一个适宜的“支架”可以使幼儿“爬”的更高,并能不断地自我去除“支架”,获得发展,支架探究是幼儿探究收获最大的层次。结构探究,是最高层次的自主探究,它类似于研究,因此更为严谨、稳重。总之,教师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幼儿提供画龙点睛似的结构探究,对幼儿的学习必将有较好的帮助。
二、幼儿主动探索精神以及缺失的原因
大家都了解,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的这种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我们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我们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因为有的老师往往把知识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用讲话演示幼儿的方法,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有也是材料甚少,而且时间、空间也不能保证,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在指导幼儿的探究活动时,也常常以“判官”的身份来判断幼儿探究的对与错,使幼儿感到正确的答案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而且教师总是禁不住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幼儿,从而使绝大部分幼儿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长此下去,幼儿就会缺乏创造性和自己独特的想法,逐渐减少了主动的探索精神。
三、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策略
在幼儿阶段的教育中,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引导体现在直接教授上,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对教育环境的创设和观察幼儿及基础上,帮助幼儿共同建设自身的认知体系。因此,教师的引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探索热情和发展水平。1.营造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氛围。幼儿的科学探索是与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分不开的,他们对具体的事物总想摸一下,摆弄一下,进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索。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话语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2.要让幼儿经常表现出积极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大家普遍认为,现代儿童的学习观,应该以主动学习为主,是让孩子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科学发展的学习。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以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这些新理念、新要求贯穿于科学教育始终,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 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古语说: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不光要掌握知识经验,还要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从小养成这种探索精神,将会推动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地认识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探究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幼儿探究的特点决定的;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幼儿所获得的并非是一个既定的、凌驾于他们的需要兴趣之外的目的和内容,而是与其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智能、感情与态度协同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和整合性内容,这种目标与内容是开放的,是幼儿愿意接受、愿意为实现付出努力的。 以我个人的教育经验体会认为幼儿探究层次的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主探究,二是支架探究,三是结构探究。所谓自主探究,表面看是幼儿“随心所欲”,而从深层教育要求看,这时已发生了“教育”,教师开始记录、观察、分析其行为表现,判断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等,为实施有效的教育打下了基础。所谓支架探究,教师的“支架”直接影响幼儿探究活动的开展,一个适宜的“支架”可以使幼儿“爬”的更高,并能不断地自我去除“支架”,获得发展,支架探究是幼儿探究收获最大的层次。结构探究,是最高层次的自主探究,它类似于研究,因此更为严谨、稳重。总之,教师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幼儿提供画龙点睛似的结构探究,对幼儿的学习必将有较好的帮助。
二、幼儿主动探索精神以及缺失的原因
大家都了解,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对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兴趣更为浓厚,经常会主动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观察琢磨。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经常表现出的这种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和愿望,有时不仅不被我们教师接纳、重视和鼓励,反而被我们误解,将其作为错误行为加以指责。因为有的老师往往把知识获得放在首位,而忽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教育只是教给幼儿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往往用讲话演示幼儿的方法,幼儿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即使有也是材料甚少,而且时间、空间也不能保证,所进行的往往是练习性的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在指导幼儿的探究活动时,也常常以“判官”的身份来判断幼儿探究的对与错,使幼儿感到正确的答案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而且教师总是禁不住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幼儿,从而使绝大部分幼儿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长此下去,幼儿就会缺乏创造性和自己独特的想法,逐渐减少了主动的探索精神。
三、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辩证统一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定义
通常我们会将科学精神定义为关于事实的知识,注重知识与事实相符合,它是一种求实求真,开拓进取,用于批判的精神,用于解决是否真假的问题,是我们进行实践探索,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精神,更是整个科学范畴中的关键部分。而人文精神我们则往往定义为关于价值的知识,注重行为要遵循道德,用以解决美丑善恶等等问题,不但是促进个人拓展完善自身的关键,是我们正确确立目标,信念,正确建立三观的重中之重。
两种精神看似差别很大,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却是互补共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之间实际上也就是真与善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如今我们所研究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最为关注的。无论是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它们都是组成完整的人类精神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这两种精神,人类才有实践探索,认识世界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两者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是科学化的人文,也是人文化的科学。除此之外,国家所倡导的科学文化,也绝不仅仅具备单一的内涵,必然是科学化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化的科学知识。最后,其实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本身也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因为科学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其中所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过程
科学和人文从开始的分割、分裂到走向互补、交融,需要一个很漫长且艰难的过程。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分离是一个历史的现象,科学和人文发生分离存在着必然性。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经历了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化与发展。在古希腊时期,文学被划归为神学,严重压制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家大力的倡导古希腊哲学的理性和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十日谈》强烈的抒发了对人性解放的需求,在这一时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获得了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同样也经历了分离与融合的过程。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
科学精神就是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人类求实的一种自觉的意识。人文精神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基本需求、尊重人、爱护人和促进社会发展。科学、艺术、人文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被看作是一个整体。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艺术、人文也逐渐的细化、专业化,这样就造成了科学、艺术、人文由原来的整体不断的分离。但是现在我们要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的完整,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既有理性、也有感性,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发展。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时一定要讲究辩证的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统一的过程不是简单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全部放在一起,而是分别取其中的精华,对两者的问题要予以摒弃,以此在发展中不断融合。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辩证统一的重要性
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是时展的需、也是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的需要同样也是维护执政资源、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只依靠自然和社会科学社会发展难以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两者辩证统一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现今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科学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科学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也在迅速扩大。科学教育受到了整个社会的重视,但是人文主义却渐渐落后于科学,致使科学与人文逐渐的分离。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的要求,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与人文精神。如果我们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割裂开来,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变成只追求学术而对其他人文要求无所顾忌的畸形社会。科学知识也是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如果没有了人文精神的协助,科学只能是盲目的;而如果只追求人文精神,忽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也只能是虚妄的,并且整个社会发展也将停滞。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实践活动要想得到成功,就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这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平衡的保障。除此之外,我们想要正确的认识世界,二者的结合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所追求的价值和真理具有完整性。因此,对于个人而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对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进行实践活动或是认识活动,对于两种精神辩证统一关系的坚持也是极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顾宸,吴健.论科学精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