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律法规大全

法律法规大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律法规大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律法规大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

中图分类号:D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173-04

古语有曰“民以食为天”,当下的社会中人们更关注“食以安为先”。自2004年“大头娃娃劣质奶粉事件”始,食品大规模侵权在我国呈与日剧增之势。“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沈阳“毒豆芽”事件接二连三出现,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谈之色变的一个话题,人们在愤慨不法奸商的无良之外,时常发出“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感慨。

一、食品大规模侵权的界定

(一)何谓食品及食品安全

何谓食品,何谓食品安全?世界卫生组织直到1996年才将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概念区分开,并将食品安全定义为“对食品按照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者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到伤害的一种担保”。我国国家标准《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l509-95中对食品的定义是“可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物质,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的食品,不包括烟草以及只作为药品使用的物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9条规定:“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同时该条又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针对食品的概念,首先我国《食品安全法》和国家标准的规定是不一致的,后者概念中的食品指能满足人体生理要求和营养需要的一切物品。这其中既包括一般的食物,也包括在生产食品过程中所添加的食品添加剂、调味品、色素、保鲜剂等等,而且还应包括饮料等。但是前者的外延却没有后者的宽泛,对于食品这样一个受高科技巨大影响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果从法律上进行规范的概念的外延过于狭窄,将不利于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其次,食品定义没有涵盖食品可持续性安全。从发展的角度,人们不仅注重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更加注重食物的获取是否符合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我国《食品安全法》从法律上对食品和食品安全定义的外延应该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因此食品安全从法律上来定义就是指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所有活动都符合国家的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二)食品大规模侵权的界定

何谓“大规模侵权”?国内学者只能从以上影响较大的事件中归纳、整理出了大规模侵权与一般侵权不同的特殊性:受害者人数的众多、“同质性”的侵权事由、损害结果的持续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多元化的归责原则……直接将美国侵权法中的术语“mass torts”直译为“大规模侵权”,以给国内出现的这一类侵权命名并同时进行界定,大规模侵权是指“基于一个不法行为或者多个具有同质性的事由,给大量的受害人造成人身损害、财产损害或者同时造成上述两种损害。”该概念是从侵权案件受害者数量众多、损害赔偿的累积性、各单个侵权行为之间的“同质性”的角度出发来论述、定义大规模侵权。实际上大规模侵权所造成的不仅仅是人身损害、财产损害。还有精神损害,所造成的不仅仅是对直接受害人的损害,还会对间接受害人(与其有关联的第三人)造成损害,甚至出现纯粹经济损失。现代社会受害人对权益的诉求越来越宽泛,法律所要保护的权益不胜枚举,在尽量保持制定法的前瞻性、开放性的前提下将大规模侵权界定为:基于一个不法行为或者多个具有同质性的事由,使大量的受害人遭受了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精神损害或者法律所保护的其他权益的损害,食品大规模侵权作为大规模侵权的一个属概念就是指食品的经营者在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某一环节违反国家的强制标准和要求,制作的食品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并有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使大量消费者遭受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精神损害或者法律所保护的其他权益的损害。

二、食品大规模侵权的危害

食品大规模侵权一旦发生。导致的损害非常惨重,涉及的受害人少则复数,多则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如果被侵害的权利长期得不到救济会激起民众的不满。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荡,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一)食品大规模侵权对受害人的危害性

食品大规模侵权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它对受害人来说:首先造成受害人人身权益的损害,如健康权、生命权等人身权益的损害;其次因为人身权益遭受侵害而给受害人造成严重精神损害,使受害人陷入精神痛苦之中,如“三鹿奶粉”事件给大量婴幼儿家庭造成的严重精神痛苦;最后造成受害人财产损失,不仅仅是受害人自己的财产损失,还有家庭因为受害人人身遭受损害得不到赔偿而为其治疗、恢复所投入的家庭其他财产。

(二)食品大规模侵权对社会的危害性

食品大规模侵权跨越了传统侵权中的单一加害人和单一受害人的侵权法律关系,由于其造成的受害者人数众多、损害比较严重、波及的范围比较广。如果受害人通过侵权损害赔偿救济不到位,容易引发受害人不冷静的“泄愤”事件,即在社会宏观层面上引发一定程度的动荡和不安,不仅影响到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形象。“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对奶粉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导致了国人对奶粉行业的不信任,更损害了国家的形象。

在充满风险的工业社会,大规模侵权的事件不可避免,但是如何从侵权视域来防范此类侵权事件的发生就需要关注惩罚性损害赔偿理论。

三、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相关理论

(一)何谓惩罚性损害赔偿

惩罚性损害赔偿是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该制度又被称“惩戒性的赔偿”或“报复性的赔偿”,一般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了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二次)重述》第908条规定:“惩罚性损害赔偿是在补偿性与象征性赔偿外,用以惩罚行为人之恶以及威吓该行为人与他人于未来再为相类似行为而所给予的赔偿金。”

(二)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功能

通常认为,惩罚性损害赔偿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 补偿。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首要功能是补偿受害人的人身、财产和精神等权益的损害,加害人将损害赔偿金直接补偿给受害人而非上缴国家,体现的是与罚金、罚款不同的私的民事法律关系。

2 惩罚。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在它发源的司法判例中就体现出了它的惩罚:“损害赔偿制度不仅在于满足被害人,且须惩罚该罪行,吓阻未来类似情形的发生,并彰显陪审团对该行为本身的厌恶”,当被告以恶意、故意、欺诈或放任之方式实施加害行为而致原告受损时,原告可以获得除实际损害赔偿金之外的损害赔偿,它通过给不法行为人强加更重的经济负担。来制裁不法行为。

3 遏制功能。英国学者霍斯顿和钱伯斯指出:“损害赔偿判决的第一个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所受的损失,以便尽可能使之恢复到不法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发生前的原有状态。然而,损害赔偿还有一个目的。通过使不法行为人根据损害赔偿的判决而承担责任,法院力图遏制其他人犯类似的错误”。所谓遏制是指确定一个样板。使他人从该样板中吸取教训而不再从事此行为。它包括特别遏制和一般遏制,特别遏制是针对加害人本身的一种警示。通过对加害人施以过重的经济负担,剥夺其再次实施类似行为的能力。一般遏制是通过特别遏制的样板作用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警示、告诫作用,使其吸取教训,不要从事类似的行为。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一般遏制是损害赔偿制度之中最有价值的功能。

四、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实施现状

由于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对社会生产和国家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克服传统私法体系对消费者保护的局限性,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以其特有的功能迎合了这种发展的要求,我国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6条“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47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尽管我国民事立法上对食品大规模侵权作了规定,但是事实上赋予消费者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并没有真正成为抑制食品大规模侵权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一)程序法上的不完善。致使法院无法受理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

首先,确定适格的当事人存在难度,使法院无法受理诉讼。当一部分受害人所受的损害已经显现,其他受害人所受的损害尚处于隐形状态,因此确定合理的原告存在难度。其次,对共同诉讼的代表人确定存在难度。横跨多个省份、分散的受害人无法进行代表人推选。再次,如何保持赔偿额度的适中。我国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不同,赔偿额度以哪一个城市消费水平为标准进行难以确定。以上种种因素阻碍法院受理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

(二)高昂的诉讼成本与较低的赔偿额度,致使消费者怠于提起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之诉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虽有代表人诉讼制度,但是在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中并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司法实践中常以受害者所受损害的差异性认定各自“具体的”法律事实远远多于共同的事项而将食品大规模侵权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诉讼。食品大规模侵权中受害人支付的价款数额较小,假使消费者提起惩罚性损害赔偿,排出证据认定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获得的赔偿额仅仅为“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而实际损害却远远超越了“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同质性”的单个小额的诉讼成本与获得的惩罚性损害赔偿不成正比,从而不能激励消费者提讼。消费者经过权衡后忍气吞声或者认为是小事不值得大动干戈,怠于向司法机关提出惩罚性损害赔偿之诉,从而助长了造假者和售假者的气焰。

(三)行政干预色彩浓重,致使司法处于消极状态

在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行政干预色彩浓重。一旦食品大规模侵权发生,当地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平抑公众的义愤。迅速采用行政和刑事措施,对侵害人进行了停业整顿、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措施和判处罚金等执法风暴,将企业迅速推向了破产、关闭的境地。一旦行政干预食品大规模侵权事件,司法将处于消极状态,对食品大规模侵权案件不予受理,分散的个人将无法提起民事诉讼。更不会给大量的受害人进行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机会。如“三鹿奶粉”事件自问题奶粉被曝光到2008年12月23日,短短4个月时间,三鹿集团就被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破产。没有适当地保护侵害人的合法权益,使侵害人通过企业破产逃脱了对受害人赔偿责任,而很多结石宝宝的家庭却被问题奶粉撑得支离破碎。

五、我国食品大规模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实施路径建构

(一)完善我国诉讼法中的“团体诉讼”,赋予行业协会以提起食品大规模侵权损害赔偿的诉权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唐・布莱克指出:无论在什么地方,组织在法律行为中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无组织的民众――依靠自身力量的个人――援引的法律少且在法律面前更显得懦弱,缺乏组织的支持,这是个人在其法律生活中可能遭受的最大的不利因素之一,很可能是不利中的大不利。没有团体的帮助。个人很少能够在法律纠纷中争取到他们想得到的,而社团的存在则提供社会技术,赋予个人与组织相同的优势。社团以法律行动为目的,将个人行动转化为组织行动。同时改变了法律案件涉及的社会结构,使得双方的组织力量相当。德国的“团体诉讼”以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而见长。切合了我国的国情和大陆法系的传统。

1 德国“团体诉讼”概述。台湾学者陈荣宗认为:“西德之团体诉讼系指有权利能力之公益团体,依法律之规定就他人违反特定禁止或无效之行为。得向法院请求命令他人中止或者撤回其行为之民事诉讼。”沈冠伶教授论述:“德国法上所称之团体诉讼,系由某一法人团体或经认可之机构为维护公共利益。依法律规定在特定事件中以自己名义提起不作为诉讼。”“团体诉讼”也被称谓“协会诉讼”。主要指出现大规模侵权事件,允许那些代表个人利益的公益团体以团体的名义提讼,以维护大量受害者的合法权益。(1)提讼的适格原告――公益团体。在德国的团体诉讼中,能够提起团体诉讼的原告,限于有权利能力的公益团体。如果公益团体是无权利能力的团体,或该团体非以公益为目的,则不能以原告资格提起团体诉讼。公益团体只能居于原告的地位,不能成为被告,否则将与团体诉讼的宗旨相悖,因为团体诉讼中公益团体的角色地位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维护团体设立所保护的公共利益或社会利益针对侵害者提起禁止之诉。(2)团体诉讼中诉的限定性。在德国,其团体诉讼的内容是

由《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实体法规定,而非德国民事诉讼法。团体诉讼一般适用于易受侵害的小额权利且有合适的公益团体提讼的案件中,团体诉讼之原告仅能提请法院判命被告中止一定行为或撤回一定行为之诉讼。尽管法律上规定其所提起之诉讼类型仅系不作为之诉,而非损害赔偿诉讼,但是司法实践中已经有了损害赔偿诉讼。(3)胜诉判决具有可及于当事人以外之第三人的直接扩张性。德国团体诉讼的胜诉判决结果将及于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同类案件的其他第三人可以引用胜诉判决的拘束力。德国《模范程序》法规定,如果出现同样的、类似的、性质相同的系列诉讼,由法官从中选择一两个典型的案件来进行审理和做出判决,其他的人也可以介入,做出判决之后的结果对其他系列案件具有模范的效应。

2 我国大规模侵权“团体诉讼”模式的建构。团体诉讼对于大规模侵权诉讼来说比较经济。通过团体诉讼可以降低诉讼成本,节约司法资源;另一方面大量的受害人形成内聚力很强的团体进行诉讼,改变了个人的弱势地位,容易引起法官的重视,当然也减少了判决上的冲突。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3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第5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因而仅需将代表人进行诉讼的权利能力通过民事诉讼法赋予消费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公益团体。以作为大规模侵权受害人的利益代表团体,代表受害人提起大规模侵权诉讼。胜诉判决具有可及于当事人以外之第三人直接的扩张性。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时人数尚未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发出公告,说日月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通知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向人民法院登记。”“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对参加登记的全体权利人发生效力。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提讼的,适用该判决、裁定。”

2006年5月,浙江省消协启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代表26名投诉患者向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杭州华夏医院向患者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残疾赔偿金等在内共计近500万元。既然食品大规模侵权对“团体诉讼”有理论上的需求,而司法实践中也有了相应的实践,那就有理由在程序法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同时对消费者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公益团体进行制度建设,使它成为一个诉权主体,拥有直接提起侵权之诉或不作为之诉(停止侵害)的权利。

(二)完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激励消费者维权以遏制食品大规模侵权

治理食品大规模侵权、弥补政府职能部门专职人员人手不足、监督面不广泛、可能存在其他疏漏等问题。必须提高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标准和扩大赔偿范围。我国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第32条“如为事业之故意行为。得依侵害情节酌定损害额以上之赔偿,但不得超过已证明损害之三倍;侵害人如因侵害行为受有利益者,被害人得请求专人依该项利益计算损害额。”我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必须以“实际损害”三倍来替代。侵权法规定“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范围降低到“只要造成损害就可以提起惩罚性损害赔偿”,唯有提高食品大规模侵害人的违法成本。才能激励消费者参与监督食品大规模侵权机制的建立和快速运作,做到真正遏制食品大规模侵权。

(三)保持司法的独立性,使食品大规模侵权的受害人获得惩罚性损害赔偿的优先权

法律法规大全范文第2篇

一、保障性住房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基本概念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也包括在一些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因此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解决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的改造问题、游牧民定居工程和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统称为保障性安居工程。

二、基于一般商品房而言,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在实施节能建设方面有以下优势

(一)对于建设公司更具有吸引力。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资本要求远低于商品房。住房项目成本的第一大要素土地由政府视政策性住房的类型提供,政府将为项目提供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政府负责廉租房、公租房以及安置房的所有开发成本,并放弃限价房及经济适用房的部分地价)。除政府提供的各种激励之外,保障性住房还可享受大量的税务优惠。例如,目前征缴的土地增值税乃按照四个利润率范围确定(30%~60%);保障性住房的低利润率可能会由节税部分抵消,因为税款会降低开发项目的整体利润率。一些城市已将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调至1%,以进一步鼓励建设公司参与。由于政府包销整个项目,建筑公司不负责竣工单位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基于这些原因,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为建筑公司提供激励(更高利润)和优势(因设计简单和标准化),进而令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主要参与者。

(二)节能建设标准更容易贯彻。从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现有法律法规而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与一般式商品住房的建设标准均以《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来实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引导,开发商为降低建设成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不按照节能条例的要求来施工,导致大量的商品房实际上并未达到节能效果。而保障性住房由于建设主导者以地方政府为主,政策性强于其市场性,政策支持与激励体制明显优于一般商品房,因此在贯彻实施节建设标准时更容易,同时其监管手段也更容易落实。

(三)监管体系更容易建立。

三、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的建筑节能法规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相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性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现将我国97年节能法建筑法出台以来颁发的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列表于下:(表略)我国虽无专门性法规规定保障性住房的节能建设,但保障性住房属于民用建设的范畴,因此完全可以依据我国现已颁布并实施的法律法规实施建设。但是仅有完备的法规尚不足以保证节能的成效。更重要的是,法规必须符合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否则就可能成为空文,失去对现实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

四、我国现有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在节能建筑的实施过程中缺少评价标准与监管手段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节能法规对新建建筑推行系统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了新建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直至验收的全程节能监督和管理。新建建筑工程必须做节能耗算;建筑施工前,设计方案必须通过有关方面的审查批准;所有的民用建筑施工必须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法规;建筑验收时,还需要实施能源审计项目,对建筑运行中的能耗进行能效诊断和检测。而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是对于建筑节能检测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程以及外保温墙体、倒置屋面等标准规程,还应逐步配套完善。

(二)我国公众对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我国大部分公众对于住房条件仍旧停留在高大全的要求中,对于住房面积一味追求大,配套设施一味追求全,对于建筑的环境影响与能源消耗缺乏了解,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更是有待加强。再加之商品房的开发商在销售过程中一味强调住宅的商品价值及居住舒适度,因此,公众对于建筑的节能很少主动了解,甚至部分认为节能建筑或绿色建筑的成本要高于一般商品房。

(三)我国各级政府在节能建筑的推广方面还需加强主导作用。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节能激励机制中的主导作用还有待加强。从国际比较的经验看,节能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国家都专门设有节能管理机构,政府在节能领域的职能也不断得到强化。因此,我因此,我国有必要考虑设立专门的节能管理部门,并在省、市一级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以负责地方节能事务。

五、通过保障性住房完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的建议

我国目前尚无针对保障性住房的节能标准,同时在我国现有的建筑节能法律中多为原则性指导性意见,缺乏实施细则,因此,笔者建议我国在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现有的节能建筑法律法规中补充以下内容,以到达完善节能建筑法律法规体系的目的。

(一)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制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标识评价技术细则,研究制定医院、社区以及特殊建筑物的绿色建筑评价细则。组织开展绿色工业建筑评价。

(二)保障性住房的装修应采取一次性装修到位。住宅主要由主体结构、室内装修、建筑设备三大部分构成。因此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应该注意在室内装修的节能工作,可以采取统一的一次性装修,避免在入住后或退出后的重复性装修造成的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

(三)对于保障性住房应扩大强制推行节能政策范围,包括可以将旧房改造纳入强制节能的范围,同时明确将政府补贴作为强制推广节能标准的惩罚性手段

法律法规大全范文第3篇

一、将建立制度与常态化学法相并重,提升税务干部法治素养。根据中央“七五”普法规划中关于加强普法工作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的部署及税收“七五”普法规划要求,成立了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普法教育工作安排》《领导干部年度学法计划》《普法责任清单》等制度。在学习上,将法制教育融入干部日常培训中,采取“自学为主、聘请外部专家培训为辅、送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强化全员法制知识学习,全面提升干部依法治税、依法行政水平。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讲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等制度,并将宪法、征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列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五年来利用中心组学习开展法治培训达40余次。实行税务人员宪法宣誓制度,将每周五定为全员学习日,组织开展《税收相关法律及执法风险防范》集中学习,确保了普法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聘请了专职法律顾问,补充购买法律法规书籍150余本,每季度组织开展一次法律知识集中培训,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和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对税务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工作,加强执法证件管理,对没有取得执法资格证书、税务检查证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税收执法活动。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并组织全员参加市政府法制办组织的法制培训、法律知识测试,受训面达到了100%,为税收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人才支撑。

二、将普法教育与依法治税相结合,持续改善税收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依法治税的工作理念,认真执行组织收入原则,突出减税降费这一工作主题,将国务院和税务总局、省局出台的各项减税政策执行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将依法治税贯穿组织税费收入工作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组织收入原则,严格政策底线,严守纪律红线,确保实现高质量的税费目标。认真落实和梳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通过丁税宝税企交流群和微信服务群第一时间推送给企业,并通过“云直播”的方式详细解读。针对企业实际困难和诉求,确定适用每户企业的税费政策指引,实行“一企一策”点对点向企业推送,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加强风险防控,开展“建体系、防风险、促规范”专题活动,全面梳理、重新修订涉及税收管理各环节、全行业、全流程的风险规范,形成5大类38个具体项目。针对税源特点,重点修订完善钢铁、焦化、金属及金属矿批发、普通道路运输业、建筑业等14个重点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指引。共扫描分析监控类指标23项,下发基础征管、发票管理等疑点数据4100余条,消除风险疑点3200余条,有力规范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行为,降低了涉税风险。开展税收治理,对15户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情况开展核查,联合公安、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开展加油站(点)税收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查补入库税款1433万元。开展白灰、石子、水泥、洗煤“四小行业”税收治理、房地产行业评估和工业企业涉土税收核查,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管理,实现了税负公平、执法规范,进一步优化了税收营商环境。

三、将三项制度与日常执法相融合,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推行三项税收执法三项制度,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方面,通过市行政执法公示平台和税务系统的三项制度公示系统对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及权责清单、执法依据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事项数据和投诉举报途径进行公示。截止目前,在信息公示平台共公示行政处罚41件、行政许可162件。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方面,配备执法记录仪85台,基本上满足了工作需要。目前涉及的执法事项增值税专用发最高开票限额审批,需要对开票限额1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进行事前实地查验;一般程序注销户进行实地核查和疑点调查、文书送达方面的留置送达和公告送达,执法事项的音像记录做到了无遗漏全记录,对全过程记录资料按照规定立卷、及时归档。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方面,主要有税务行政处罚一般程序、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措施、税款数额较大的税务行政征收决定。对上述事项主要对嵌入金三系统的税务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审核。共审核一般行政处罚案件50余件。并把普法责任贯穿到征收管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执法监管等税收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对重大执法事项,及时联系市十力律师事务所的李青春律师进行指导,保证了重大执法活动规范开展,杜绝了执法风险的发生。

法律法规大全范文第4篇

刚迈进工作的大门,一切都是那么的模糊,那么的茫然。对社区综治工作感到很陌生,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在昱中街道综治办实习的这几天,在各部门领导的关怀和耳传身教下,使我逐渐的走上了正轨,让我在宏观上对社区综治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逐渐显现,社会平安建设尤为重要。社区综治工作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区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区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习的这几日,通过翻阅档案、提问和实地走访,我从宏观上感知到社区综治工作是一项既繁杂又能感觉到非常有成就感的工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区综治专干,不光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处理问题时脑子还要灵,任何事只要在脑子闪过,就要立刻给出处理的方法和步骤。一名优秀的社区综治专干就是一张该社区的活地图。辖区内大到小区、企业、商场,学校……小到巷弄,门牌……;哪些地方住着哪些特殊的人(帮教对象、分子、海外华侨……),都应熟记于心。接到问题报告时,要毫不犹豫的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首先向领导及时汇报,能自行处理的当场处理,处理不了的要通知相应部门相应的人员协助处理,并做好记录工作。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想要做好社区综治工作,少不了与人打交道。比如说,我所在的社区要与辖区内的一家商场签定治安防范责任书,再比如说与辖区内的某家银行协商,使其安装的监控探头再向外阔伸50米。怎样去说服负责人,这又是一门艺术,所以还应该掌握基本的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想要做好社区综治工作还必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工作总有疏漏之处,发动群众参与进来,人脉广了,工作也就方便许多……。

毕竟还没有分配到所辖社区,亲身体验综治工作。只是从宏观上对综治工作有了一个泛泛的了解。只有下到基层,亲身实践了,才能不断地锻炼自己,磨练自我。在今后的社区综治工作中,我给自己定下了几点要求和目标:

一、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综治和平安建设文件及上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实增强做好综治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团队精神很重要。社区综治工作,有的时候不是只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处理得好的,还应该依靠群众,把握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

三、待人处事用语文明,能解决的能调解的尽量解决,做到矛盾不激化。办不到的要当面说清,并联系相关单位协助处理;

四、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定期不定期的做好排查和走访工作,做好计划。善于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接到报告,及时提出,迅速反应。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实,不遗留;

五、及时记录,做好资料台帐;

六、拓展思路,做到超前预测、超前防范。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活动宣传的形势带动社区和谐发展。

欲话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既然要做就要把它做好。我要力求做一个:说话让人相信,办事让人放心,服务让人满意的合格的综治专干。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暑假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报告大全

法律法规大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职工,安全素质

 

1. 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1.1.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安全教育工作室贯彻企业的方针、目标,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首先你要提高企业单位及职工安全生产责任感和自感性,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其次是普及和增强职工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

企业要充分利用班组安全活动、班前班后会、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的安全活动,安全文化知识竞赛获演讲等形式。对现场发现的违章者要进行“三违”帮教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执其一端,抓住一点”的片面做法,变领导的强制管理为职工的自我管理,变领导的监督为职工的安全需要。

1.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主要形式有矿级、队级、班组级三级。企业培训对象有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特殊工种和其他职工的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的方法与一般教学方法一样,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灵活选择。可采用讲授法、实际操作演练法、案例研讨法、读书指导法、宣传娱乐法等。在安全教育培训时,授课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培训效果。一是要常讲常新。论文大全。新法律法规及时传达给职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通过电脑和投影仪,结合事故案例讲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施工程序、劳动纪律、责任心、事故防范能力、安全技术、操作技能,安全经验等等。对新工人和调换工种、岗位职工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切忌流行于形式、走过程、具体岗位培训要有老师傅传、帮、带。

1.3.抓好班组长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

班组生产时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班组长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直接执行者。他们和职工朝夕相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提高职工素质也是很大影响的。抓好他们的培训,题号他们的思想和管理素质,等于在安全生产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队安全生产将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班组长是本班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班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首先,要明确安全生产时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要合理进行施工生产的组织。包括人员分配、物料摆放、施工程序、施工方法及文明生产等,科学合理组织施工生产。其,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技术素质要过硬,带头专研技术,在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职工学有榜样。

2. 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

职工队伍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2.1. 首先抓好思想素质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眼下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确实是一个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现在企业不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较差,其根本因素,也就是一个思想素质的问题 。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必须要加强对职工的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职工敬业爱岗。一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职工敬业爱岗、干好本职工作。二是在形式教育中,认清深化改革的趋势,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的紧迫性,树立危机感。

2.2. 抓好提高职工队伍业务素质的强化工作

针对企业职工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除以上谈的两点外,还应抓好提高职工队伍业务素质的强化工作。

根据职工技术参差不齐的特点,在班组中开展“一带一”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并树立各工种技术标兵,提倡一职多能,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为了将这项活动抓实抓好,还要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达标职工的数量并直接与岗位、奖金挂钩,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推崇奖勤罚懒原则,取消现存的平均主义。

3. 提高职工个人安全意识

3.1.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职工对安全生产的一种心里状态。在接受一项工作后,心理素质高的人,往往要启动自己的思维运作,联想工作全部过程,考虑较多,如工作如何高效地去完成,达到怎样的效果,工作安全性是否得到保证等。经过全面的考虑之后,就会产生出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然后付诸实施。这样,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够做到组织周密、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工作的质量、中作中的安全就有保证。论文大全。其结果自然是即保证了安全,有保质量地完成了任务。而心理素质较低的人,往往表现出工作考虑不全面,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如何安全的完成工作任务,而是在消极地等待命令,你安排了什么我怕就去干什么,你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论文大全。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工作不然是被动的,工作准备不充分,甚至工作过程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最终的结果是工作质量没有保证、工作标准低、工作组织混乱、巩固中欧安全性差,巩固中欧完毕之后还可能会留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3.2. 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职工工作责任心的集中体现,反映出职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大多数职工对安全生产有足够的重视,队不安全的危险有充分的认识,从事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时刻把安全生产牢记在心,能够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自觉落实完善安全措施。但也有部分职工,工作村子啊侥幸心理,往往认为工作中做这样那样的措施太麻烦,特别是又的工作,处理问题的时间不如布置安全措施的时间长,从而不履行必要的安全程序。有的职工“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对违章的危害虽有所认识,但总认为干过多次都没有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