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本质;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712
1导言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经过学校教育制度(班级授课制)的洗礼,整合传统学徒制的“质量”优势与学校教育制度“效率”优势而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对于技能的习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利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论具体实践形式如何,现代学徒制的共同特质在于学校与企业实现“双主体”育人,因而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落脚点是校企深度合作。
2现代学徒制的本质
2.1教育管理活动法治化
法治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法制化和民主化。关于法制化,尽管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都具有法制特征,但两者迥然不同。工业革命以前的传统学徒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是学徒与雇主之间的民事关系,表现为亲缘关系或行会关系,属私法领域调整的范围。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学徒制,公法调整开始逐步介入,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是重视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如,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规范各办学主体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确保各项职业教育制度、规划的贯彻落实;二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和协调相关职业教育工作,如,澳大利亚政府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监管国家、各地方政府的相关专项资金,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规范职业分类体系等。[2]关于民主化,这是现代学徒制独有的特征。在现代学徒制教育过程中,多元主体自愿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包括学校、行业、企业、学生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学校、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实际办学主体,其中,学校的主要职责在于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主要职责体现在提供人才信息服务、人才规格标准和评价认证等,如英国的行业组织负责制定各个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标准,并不断修正以满足行业产业的发展变化;而企业在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和具体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学徒(学生)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依附关系,师傅、学徒、学校、企业之间转变为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
2.2教育教学活动师徒化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涉及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体,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较之传统学徒制更为复杂,包括学校与学生的教育服务关系、企业与学生(学徒)的劳动合同关系(或事实劳动合同关系)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关系。其中,企业与学生的劳动合同关系是基础性法律关系,反映现代学徒制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其他两种法律关系反映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起到辅作用。因此尽管有学校教育的介入,但是师徒化仍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属性。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校企合作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显然有失偏颇,因为基本矛盾不在于企业与学校,而在于学徒与企业,师徒关系的确立才是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3现代学徒制的多样化
3.1学校教育与现场教育相统一,避免两种教育“两张皮”
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下,现代学徒制涉及学生身份、培养目标、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及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维度的变化。如果学校和企业在上述各方面相互隔离、各自为政,那么尽管是两个主体在育人,但这样的现代学徒制只是形式上的“双主体”育人,是两种教育“两张皮”。目前实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普遍采用分段教育形式,学校和企业分别负责相应阶段的教育,就容易陷入两个教育“两张皮”的困境。
3.2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避免学生成为“牺牲品”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校作为公益性机构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价值取向上有显著差异,但作为平等主体都参与了人才培养。在两者的利益博弈中,学生可能成为“牺牲品”。在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背景下,学校为了争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往往对企业来者不拒,甚至违背教育原则。因此,现代学徒制试点要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与学校、企业的社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避免牺牲学生的个体利益。
3.3利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打造有特色
汽车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应倡导校企共培共管,突出汽车专业与汽车产业对接,培养与汽车相关岗位对接的特点。学校应紧紧围绕现在汽车企业用工标准,与汽车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的汽车专业课程,开发校本教材,实施客观的教学评价,逐渐建立起学校和企业纵深合作、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学生和学徒角色融合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学校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成立了汽车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成立汽车专业建设委员,加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制定出满足岗位要求、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特色的教学计划,正确考核和评价学生动手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实习与就业。
4结论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国际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学徒制在演变过程中显示着其顽强的活力,在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中也表现出它的潜力,其组织制度、组织形式一直受相关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应将现代学徒制纳入体系中作为主要动力以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升企业订单模式活力,扩大现代学徒制高职领域招生对象,建立健全多维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制度,提高学徒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是我国将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小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09:17-20.
[2]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4,08:93-96.
关键词:高职化学 多媒体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1 高职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1.1 重视度不够,教学内容陈旧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技能与理论应用兼顾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生全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学习的首要条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普遍较多的重视其“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从而导致师生普遍对化学不够重视,进而无法充分发挥出高职化学教育的真正价值[1]。同时,目前在高职化学教材中,其所包含的深层次理论知识较多,内容繁琐且陈旧,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另外,教材中多为化学理论知识,缺乏联系现实生活的内容,且与其他专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缺乏必要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故影响到高职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1.2 资源匮乏,教学方法落后
众所周知,化学的教学和研究都必须以足够的硬件资源作为支撑,如化学实验室、各种化学实验所需的基本器材、实验的药品、药剂等,这些可以说的任何一个阶段化学教学与研究的“生存材料”。然而,当前,绝大所数的高职院校在这一点上却无法得到完全的保证,如实验室使用紧张、基本仪器与药品的短缺,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进行相关的化学实验,缺少了必要的实验机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化学教师通过实验教学来提升自身教学研究水平的机会也减少了,最终影响到高职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其化学课程的设置方面也没有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相关要求。例如,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可能还普遍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即“以教师为主体的”的“满堂灌式”的教学,而黑板依然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实验的机会。
2 高职化学课堂展开多媒体教育基本原则的思考
2.1 以实验为基础的原则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因为空间、时间与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化学实验根本无法在实验室中现场演示,或是能现场演示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这时若是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这个辅助教学工具,必可起到再现实验过程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这一章节知识时,若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将那些影响到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各种条件与过程直观的模拟出来,如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对于气体压力增大、温度升高且加入催化剂后的相关化学反应现象变得一目了然。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教师反复讲解的时间,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从而有利于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同时,在化学实验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比较危险或是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不便于在实验室进行现场的演示。因此,对于这类实验就必须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模拟。例如,“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水的电解”、“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可能导致的装置爆炸”现象等,教师可有效利用多媒体间这些错误的操作以动画模拟、分步骤、慢动作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把出现操作错误的原因展示给学生看,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在高职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需遵循“以实验为基础的原则”,根据各个化学实践的内容,将多媒体合理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适度的原则
在高职化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普遍认为多媒体是课堂的必备工具,故不管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仅仅只是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技术运用所带来的视觉效果。这种看似丰富的教学课堂环境,其实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例如,在介绍相关的金属材料、水、化学的成果等,由于学生对这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只要利用录像或录音等光盘来有效展开教学就可以了,根本就不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对于“原子的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等理论知识,教师若是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则可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3 结语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众多高职院校展开化学教学实践的“启动器”,是全面提高高职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催化剂”,不仅可丰富高职化学课堂教学的手段,而且还能将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从而大大地推动着高职院校现代教育的发展步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效用,教师还必须根据不同化学课型与学生的实际,以制作出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而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的时候,还需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优秀成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职生的科学素养,最终成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月明.高职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0):158.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领域的信息化知识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在我国从企业实施到引入会计专业的教学领域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20多年来,各级院校从事会计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实习软件体系和实验室体系,为培养我国成千上万的具有信息化背景的会计人才,推动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目前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或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很少,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作为师资本身,由于其知识的复合深度参次不齐,因此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各校建立的信息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千差万别。其结果是:许多院校当前沿用的课程体系中,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设置显得有点落后和陈旧。例如,有的学校至今还在开设COBOL语言作为程序设计基础,这实在是有点误人子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建立适应21世纪会计人才要求的信息化教育的知识和课程体系,对以往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确定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面对信息社会,究竟应当掌握哪些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笔者对珠江三角洲的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或经理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问卷的项目比较简单,共3栏,详见表1。第1栏是序号;第2栏是作为财务总监(经理),你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仅要求答卷者在同意的序号的第3栏打勾;第3栏列出了统计结果;第4栏是笔者统计后加上的,是所要求的信息技术所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的名称。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企业,特别是大型集团公司和跨国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信息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它远远超过了笔者发出问卷前的估计。笔者认为它肯定也超过了会计学领域的教育界对这一要求的估计。笔者之所以选择大型集团公司和跨国企业,是因为他们的要求与现代信息社会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比较接近。以此为出发点,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制定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计划和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或者说,满足这一需要的学生肯定也能满足其他类型企业的需要。
表1所列的1-16项信息领域的知识体系可以分成3个板块:
一是办公自动化知识和技术,即序号1-6的知识;二是信息系统理论和基础应用技术,即序号7-11的相关知识;三是企业ERP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即12-16的相关知识。
对于这3个板块的知识,表1的统计结果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和市场经济对会计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所提出的要求。据此,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除了原来的会计系列课程和英语,数学之外,信息化教育的知识体系当前可以按照如下方案进行建设。
第一,必修课的课程设置
知识体系的必修课包括以下课程:
(1)计算机软件工具(或称办公自动化技术)。它应包括MICROSOFT-OFFICE中的WORD,EXCEL,OUTLOOK,POWERPOINT等4大部分内容。(2)电子商务概论。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电子支付系统、网络营销和物流管理。(3)网站规划与设计。主要介绍企业网站规划的基本原理与建设。(4)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某个子系统的开发、编程和实现。(5)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各校可以在VB,C语言,Java语言中任选一种开设。(6)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第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选修课可以包括以下课程:
(1)企业资源计划――ERP概论。(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3)物流信息化。(4)网络与数据库营销。(5)财务决策支持系统。(6)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7)电子商务解决方案。(8)电子货币与网络金融。(9)计算机网络和安全。
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了解与会计业务密切相关的ERP、CRM、SCM等业务在转化为信息系统处理时的流程及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更有助于财务人员规划和设计相应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财务人员在企业整体运作中的地位。
选修课的课时不宜太多,一般可以在16-32(1-2学分)课时之间选择。
第三,实践教学环节
按照教育价值的定义,化学教育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以上的化学教育价值分类只具有相对性,不应该绝对化。因为价值是客观的,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供需关系中产生的,所以价值应是主观需要和客观可能的辩证统一。
化学教育价值研究是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备基础。就高中化学而言,我国传统的化学教育观认为:化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化学专长的人才,仅关心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论水平和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考虑大多数人提高化学素质的需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多数人学了化学用不上或不会用。他们缺乏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不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因此,新教材的化学教育目标,不再限于培养继承传统化学知识技能的人,而包括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
材料是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对新材料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绪言”中首先介绍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院人员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晶体表面开展原子操纵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以及李远哲教授与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等新科技的介绍。这既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把化学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讲明,使学生理解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了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能源也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大,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治理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中,化学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大幅度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环保责任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等无一不和化学密切相关。高一化学新教材卤素一章介绍了“碘与人体健康”;高二化学结合有机化学知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并以大量的彩图形象地介绍了各类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用途;高三化学在电解池教学中,常识性地介绍了“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结合生产实际及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探讨“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要求化学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基础性原则:从课程构建模式上来说,主要以化学学科基本结构为课程框架,渗透有关“化学与社会”的内容。二、社会价值原则:作为课程形态的化学教学应全程体现“化学――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三、动态发展性原则:由于编著的时间性及使用的相对稳定性限制,教科书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具有现代课程意识,要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遵循上述原则,我们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基本策略:“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原电池原理以开发新能源为主题;烃以石油化工为主题。主体型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应该将现代最新的有价值的有关元素化合物用途纳入教学之中。对某些与中学基础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新的应用型成果可采取情境渗透型策略。如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价态可以变化并形成非整比化合物,从而使晶体具有特异色彩等光学性质,甚至具有半导性或超导性。作为情境,讨论具有NaCl型结构的NiO晶体发生晶体缺陷形成的非整比化合物NixO的结构特征等。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探究的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实用性等。对于某些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采用“调查研究型”策略。
化学与能源、材料、环境、人体健康、军事等社会问题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可以将上述领域内容作为专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进行充分的讨论前准备。这样的活动既拓宽了学生对化学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论文关键词]药学专业 无机化学 校本教材 编写 规则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近几年由于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其发展速度迅猛,应运而生的高职教材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几年内出版了大量高职教材,其中不乏高质量的好教材。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差异,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同,技能侧重不同,要求掌握程度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统一标准。为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医药企业的发展,通辽职业学院化工学院无机教研室根据教学实践探索,编写出对外服务于企业的需求与发展、对内适应于学生具体情况的高职药学专业的无机化学校本教材。
一、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校本教材编写的思路
教育部曾就高职教材的建设问题明确提出,高职理论课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弱化其理论性,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应明确具体,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本质上讲,所有课程的体系都是对教材内容的筛选、组织、实施的体系。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任务是为学生学习药学专业课做准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为学生的后续教育打基础。因此,在无机化学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教专业课需要的基础知识,教就业岗位需要从业者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从专业角度出发,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围绕必需的知识点组织、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
二、成立长期相对稳定的校本教材编写组
药学无机化学为学生学习药学专业课做准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在成立校本教材编写组时,吸纳专业课教师和医药企业专家参与,编写组成员以承担药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为主,由承担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课程教学的教师和药厂的行家共同组成。编写组成员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负责教材内容的制定、编写、试用、跟踪、反馈、修正直至定稿。
三、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校本教材编写的细则
1.依据岗位和专业课的需要筛选教材的知识点。高职药学无机化学教材内容的确定程序是由药企的专家提供其需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承担药学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决定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药学专业课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无机化学是专业课的基础,为其他专业课打基础,其知识点决定于专业课。根据专业课内容的具体需要,确定无机化学课程必须包括原子、分子结构;溶液、胶体溶液及表面现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和还原和配位化合物等内容。这是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持“实用为准”的原则,在编写过程中要弱化理论,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注重专业课的实用性,即根据专业课的需要,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做到所选知识点是必需的、实用的。
2.知识点明确具体、重点突出、够用为度。围绕所选择的每一个知识点组织、编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具体。重点就是专业课所需要的具体内容,目标就是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水准。这是一章中的核心内容,也是最终教学目标,其余内容均为其服务。核心内容是一章的教学重点,要精讲细讲,深入剖析,使学生牢固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其深度以专业课够用为准,其广度以专业课及学生将来的继续教育够用为度。如酸碱平衡一章,其核心内容是缓冲溶液,包括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配制,属重点剖析的范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如。其中关于弱电解质溶液的pH计算,只推导出一元弱酸、弱碱pH的计算公式,在后续课程及后续教育中即已够用,对教材中出现的公式,如缓冲溶液的pH计算、稀溶液的依数性中的P=KbB 、Tb=KbbB 、Tf=KfbB 等,只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使用,对其理论推导不做要求。根据专业课的需要在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力争做到深浅适中、宽广适度、简明适用。
3.调整难易梯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每一章的知识体系中,内容均以核心内容为中心主线进行展开,包括的内容均为核心内容必须用到的,为最终教学目标做铺垫、做准备,并完成最终教学目标的任务。整章内容的安排、组织,要自成体系,每课节之间形成有机整体,并呈现出先易后难的自然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酸碱平衡一章教材的先后顺序是酸碱质子理论、水的离解平衡、溶液的酸碱性和pH、一元弱酸、弱碱溶液pH近似计算、酸碱指示剂、缓冲溶液,教材内容从前到后,难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均以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为起点,甚至以初中化学的内容为起点,使教学起点尽可能低,内容简单扼要,便于学生接受。
4.增加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材的每一章知识体系,要根据其内容适当补充医药学方面的应用或意义,如在渗透压部分增加了与医药有关的渗透浓度、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及其应用。在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及缓冲溶液在医药学上的意义中增加了实验室配制缓冲溶液的常用简便方法,介绍了人体血液中的主要缓冲系等。通过对实际应用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机化学在医药学中是有的放矢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以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考虑到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者流动性的增强,要求就业者不断继续学习和回归教育,具备扎实的基础素质、较大的可塑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同时,还要兼顾到专业技术发展变化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以及毕业生职业岗位转换的客观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元素知识在药学的专业课中很少用到,类似这样的内容,要进行筛选、整理,并作为选学或自学内容,保证学生在知识上不存在缺陷,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此,全部元素知识在教材中只用了两个专题: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使教材既突出了无机化学在药学中的实用性,又为学生在技能培养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校本教材编写的注意事项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