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医学研究

法医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医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法医学研究

法医学研究范文第1篇

死模型,于梗死后2、3、4、6、8、12、24 h进行头颅ct冠状位扫描。观察ct图像,测量两侧大脑半球对称部位的ct值,并求出

两者的差值。结果线栓法大鼠脑梗死后最早于3h肉眼即可辨别梗死灶,其患侧ct值与健侧有显著性差异,且脑梗死健、患

侧ct值的差值与时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血管栓塞引起的脑梗死最早于梗死发生后3 h即可诊断,并可通过脑梗死两侧ct

值的差值的计算来推断脑梗死发生的时间。

【关键词】脑梗死;断层摄影术;动物

【中图分类号】d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301—04

early ct signs forensic medical study in experimental cerebml infarction in rats.wa ng a i-reng,zha ng ling—li.de—

partment of forensic medical,tont~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weni~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30,p.r.chi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t value and time and,the ct signs in early cerebral infare—

tion.methods the intraluminal thread occlusion model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new of rats was established.serial scans in coronal

planes were performed at 2,3,4,6,8,12 and 24 hours after occlusion.the ct signs of cerebral infarction,mean while measured

ct values of both infracted and healthy brain tissues were analyzed,then the differences calculated. results the hypodense lesion

could be observed by naked eyes at least 3 hours after cerebral infraction.the ct value differences of both sides bear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ime.conclusion cerebral infarction due to blood vessel embolism could be diagnosed at least 3

hours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it suggests that the occlusion time could be evaluated by the differenees of ct values.

【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tomography;animals

在法医临床检案工作中脑梗死的案例时常遇到,

对于这类案件,鉴定重点是鉴别脑梗死是由疾病引起

还是外伤导致。在多个鉴别因素中,脑梗死发生时间

是鉴别伤与病的关键。ct作为一种普遍、快捷的检查

方法,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成为脑梗死首选的检查手

段,也是法医临床鉴定中诊断脑梗死的重要依据。但

对于脑梗死在ct平扫中最初何时可以明确诊断,至

今仍无统一看法。一般认为,脑梗死发病l2~24 h内ct

平扫多不能显示。[1l但有实验表明,梗死灶最初于

6 h内即可显示: 陈彦芳等[31的研究结果表明,脑梗

死后3 h,ct即可看到病变;甚至有脑梗死后2 h即有

阳性表现的报道。 本文就实验性大鼠脑梗死早期不

同时相的ct平扫图像进行观察,同时进行了两侧大

脑半球的ct值的测定,并求出它们的差值,探讨大鼠

脑梗死后ct可以明确诊断的最早时间及ct值变化

与梗死时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动物选择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5只f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拘,体重200~

250g。自由进食和水,12 h昼夜节律饲养。大鼠随机分

成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和实验组(c

组)。其中假手术组按手术后3,6,12 h分为3组,实验

组按脑梗死后2,3,4,6,8,12,24 h分为7组,每组5

只。

二、线栓制备

插入线栓采用进el尼龙线,直径0.209 mm,线长

40 mm。在显微镜下用进口速干上光漆涂于一端5 mm

内,制成直径0.25~0.28 mm的光滑的头端。将线栓晾

干,紫外线消毒后置于l%肝素溶液中备用。

【作者简介】王爱枫(1977一),女,辽宁辽阳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法医临床专业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法医临床学鉴定及研究工作。tel

+86-27-83692955;e-mail:wangaifeng1977@sina.con。

[通信作者】张玲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法医临床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302 ·

三、模型的建立

参照longa线栓法[51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略

有改进。将大鼠用6%水合氯醛溶液以5 ml/kg腹腔注

射麻醉,固定、消毒、铺巾后,沿鼠腹侧颈部正中手术

切el切开颈部皮肤,分离颈总动脉并结扎其近端。分

离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于颈总动脉分叉远端l 2mm

处结扎颈外动脉,用血管夹夹闭颈内动脉。在颈总动

脉结扎处远端用眼科剪剪一小el,将制备好的栓线插

入,同时释放颈内动脉的血管夹。进线长度距颈总动

脉分叉处约20mm,遇阻即止。之后将颈总动脉连同栓

线一起结扎,缝合皮肤。即制备好永久性大脑中动脉

梗死模型。全部大鼠均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插

入10 mm后即拔出形成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不手

术。模型成功的标志为:手术麻醉清醒后,大鼠左侧偏

瘫,左下肢伸直,站立不稳,向一侧转圈。操作时室温

控制在25℃左右。

四、ct扫描方法

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型全身ct设备。矩阵

512x512,140 kv,120 ma,层厚5 mm,层距5 mm,进

行大鼠大脑冠状面扫描。实验组于术后2,3,4,6,8,

l2,24 h进行扫描,假手术组在术后3,6,12 h进行扫

描,对照组扫描时间不限。仔细观察各组大鼠ct图

像。选择同一平面对称部位约1.5 mmz范围内测定各

组大鼠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ct值,求出两者的

差值。

五、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j 表示,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显著

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实验组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自3 h后出现不同程

度的低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密度逐渐降低(图1)。

3 h组有3只动物ct扫描出现肉眼可辨的梗死灶.梗

死范围较小,梗死区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其两侧ct

值的差值分别为3.66 hu,4.15 hu和3.87 hu: 自6 h

组开始全部动物均出现明确的梗死灶,到12h组,梗

死灶已十分明显。不同时相点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

ct值及差值的变化见表1、表2。由表1可知. 梗死

后3 h两侧ct值即有显著性差异fp<0.05)。由表2可

知,梗死后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ct值的差值随

梗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梗死时间与脑梗死两侧ct

值的差值呈显著直线正相关f相关系数r=0.982.p<

0.05,回归方程:y=i.76+0.49x)。梗死时间每增加1 h.

健、患两侧ct值的差值平均增加2.25 hu。

梗死时间与脑梗死两侧ct值的差值呈显著直线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正相关(相关系数r=0.982,p<0.05,回归方程:y=i.76+

0.49x)。

图1 大鼠脑梗死早期不同时相点ct图像变化

pic 1.change of ct images in diferent periods in early

cerebral infarction in rats

自梗死后6 h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密

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密度逐渐降低。

a梗死后3 h,平均ct值:右侧:36.37,左侧:39.94,平均差值:

3.67:

b梗死后6 h,平均ct值:右侧:33.34,左侧:38.00,平均差值:

4.46;

c梗死后12 h,平均ct值:右侧:32-31,左侧:40.84,平均差值:8.53;

d 梗死后24 h,平均ct值:右侧:25.49,左侧:38.53,平均差值:

13.04。

讨论

、关于脑梗死模型

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对该疾病

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光化学诱导法、自体血栓栓塞法

和线栓法。光化学诱导法需开颅进行手术,具有对手

术条件要求较高,对实验动物创伤较大的缺点。自体

血栓栓塞法虽然很接近自然状态.但因由全血凝固形

成的血栓为红色血栓。含纤维蛋白较少。易在血管内

自溶而致阻塞血管再通,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性。zea longa等应用线栓法制备脑梗死模型.手术操

作简单,避免了开颅所造成的脑创伤。本实验采用线

栓法制作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具有操作简

便、对动物损伤小、可重复性高、梗死范围恒定等特

点。

二、关于脑水肿

脑梗死ct平扫的主要表现为梗死血管供血区密

度减低和/或轻微的占位效应,而以梗死血管供血区密

度减低最为常见。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最大.是脑梗

死的特征性表现。阎肖恩华等l71对250例24h内脑梗

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低密度灶诊断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4期)

表1 大鼠脑梗死后不同时相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t值

table 1.ct value of both sides in diferent periods in cerebml infarction in rats

· 303 ·

正常对照组

假手术组

a

b

实验组 c

38.04+1.85

36.88±1.77

36.48~2-38

39.25±1.08

39.27~2.17

39.94~1.87

42.21~1.95

38.00~2.66

38.56~1.90

40.84~1.88

38.53~1.72

37.93~1.88

36.71~2.56

36.39~2.3 1

38.97±1.19

37.87~1.81

36.37~1.72

38.22~1.98

33.34~3.45

32.78±1.74

32.3 1~2.26

25.488~3.45

0.049

0.148

0.061

0.593

2.736

9.960

5.323

7.9661

3.890

7.794

5.833

注:健、患侧ct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19<0.05

表2 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后不同时相两侧ct值的差值变化

table 2.changing of ct value s diferences of both sides in diferent periods in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

24 h内脑梗死的敏感性为56.8% .特异性为100%。故

本实验选择梗死脑组织密度降低作为观察指标。脑梗

死缺血区水肿是引起梗死脑组织密度降低的主要原

因.可分为两阶段: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在

脑梗死的初始阶段主要是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外水分

子大量进入细胞内.但缺血区脑组织水含量无明显增

加.因此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t值无显著性差异。

脑组织缺血3 h左右.血脑屏障被破坏,这是血管源性

水肿开始的标志。此时缺血区脑组织含水量增加。由

于脑组织含水量与ct值呈负相关,所以脑组织含水

量的增加导致了梗死区脑组织ct值的下降。本实验

3 h组.梗死侧与健侧脑组织ct值的均值分别为:

39.94±1.87 hu和36.37±1.72 hu.差异有显著性,说

明此时两侧脑组织含水量已存在显著性差异。随梗死

时间的延长.梗死区域脑组织含水量逐渐增加,两侧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t值的差值也随之逐渐增大。

三、关于大鼠脑梗死早期的ct表现

不少学者对24 h内脑梗死的ct征象进行研究,

kuroiwa等罔曾利用猫研究急性脑梗死的早期ct表现,

扫描层厚为10ram。结果表明,在缺血后3 h ct无异常

改变,ct值亦无降低。直至24 h才形成明确的梗死

灶。文献报道,在ct扫描断层层面为10mm的病例中

常出现假阴性,而当层面改为3—4mm时,这种假阴性

可基本消除。[91本实验扫描层厚为5 mm,显著降低了

假阴性率。

dzialowski等[10】认为:两侧脑组织的ct值的差

值<4hu,则肉眼难以辨别出梗死灶。而本实验中3 h

组.5只动物两侧大脑半球的ct值差值分别为:①

3.66 hu、②3.49 hu、③4.15 hu、④3.18 hu和⑤3.87

hu。其中①③⑤3只动物的ct图像肉眼可以分辨出

梗死灶。考虑可能由于本实验所选择测定ct值的范

围较大,所选范围内可能既包含梗死区域也包含非梗

死区域,从 而导致了两侧大脑半球所测范围ct值的

差值偏小㈣。

梗死灶的大小、部位、缺血程度决定着梗死灶在

ct上的表现时间。肖恩华等同报告,250例脑梗死患者

中有8l例在6 h内ct出现阳性表现, 占32.4% 。

kueinski等[11】研究发现有84%的患者于起病后2h行

ct平扫可出现脑实质密度降低。这些结果间的差异,

主要与作者选择病例的标准不同有关。本实验是利用

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流完全阻断,不会发生

梗死局部漏血或血管再通现象;梗死范围较大.同一

时间缺血范围基本一致:梗死过程迅速,于线栓插入

后立即发生。因此,本实验中大鼠脑梗死后ct征象出

现相对较早,易于观察。结果表明,缺血后3 h,5只动

物中有3只出现肉眼可分辨的梗死灶,占60%。其他

脑梗死模型的实验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本实验结果说明在血管栓塞性脑梗死中.梗死后

3 h进行ct平扫,60%的动物出现肉眼可见的低密度

灶,可以为此类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和临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4期)

床参考。但由于外伤性脑梗死有多种致伤因素.不同

机理所引起的脑梗死出现ct征象的时间不尽相同.

要依据ct征象准确的判断梗死时间.尚需进行大量

的实验研究和进一步探讨。但本实验通过测定梗死

健、患侧ct值的差值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作为推断

脑梗死发生时间的一种参考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运生,欧阳姗.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__,382

[2】 肖芝豹,郭小蓝,赖文雄,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早期脑梗塞ct诊断

[j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__,13(14):95~96

[3】 陈彦芳,吴恩惠,刘国栋,等.实验性急性脑梗塞早期ct表现与病理

基础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12):843~845

[4】徐茂竹.ct扫描在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jj.临床荟萃,20__,16(17):

803—803

[5】 zea longa ez,weinstein pr,carlson s,et a1.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j].stroke,1989,

20:84—91

[6】林顺发,彭仁罗,等.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诊断研究进展[jj.中国

医学影像技术,20__,16(10):91 1—912

[7】 肖恩华,刘顾岗,杨树仁,等.24小时内缺血性脑梗塞的ct研究[jj.放

射学实践,1999,14(2):80 83

[8】 kureiwa t, seida m,tomida s,et a1. discrepancies among ct,

histological an d blood-brain barrier findings in early cerebral

ischemia[j].j neurosurg,1986,65:5 17~524

[9】陈芷若,臧暑雨.急性脑梗塞的早期ct和mri改变[j].临床神经病

学杂志,1999,12(3):187~188

[10】dzialowski i,weber j,doerfler a,et a1.forsting m,van kummer

r. brain tissue water uptake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ssessed with ct[j].j neuroimaging 20__,14(1):42~48

[1 1】kucinski t,koch c,gizyska u,et at.the predictive value of early

ct and angiography for fatal hemispheric swelling in acute stroke[j].

法医学研究范文第2篇

一、现代数学的产生

现代数学时期是指由19世纪2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数学主要研究的是最一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和量仅仅是它的极特殊的情形,通常的一维、二维、三维空间的几何形象也仅仅是特殊情形。抽象代数、拓扑学、泛函分析是整个现代数学的主体部分。

19世纪前半叶,数学上出现了两项革命性的发现——非欧几何与不可交换代数。大约在1826年,人们发现了与通常的欧几里得几何不同的,但也是正确的几何——非欧几何。罗巴契夫斯基提出的非欧几何改变了人们认为欧氏几何唯一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观点。1854年,黎曼推广了空间的概念,开创了几何学一片更广阔的领域——黎曼几何学。非欧几何学的发现还促进了公理方法的深入探讨、研究,可以作为基础的概念和原则,分析公理的完全性、相容性和独立性等问题。

1843年,哈密顿发现了一种乘法交换率不成立的代数——四元数代数。不可交换代数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认为存在与一般的算术代数不同的代数是不可思议的观点。它的革命思想打开了近代代数的大门。另一方面,由于一元方程根式求解条件的研究,引进了群的概念。近代代数是相对古典代数来说的,古典代数的内容是以讨论方程的解法为中心的。群论之后,多种代数系统(环、域、布尔代数、线性空间等)被建立。这时,代数学的研究对象扩大为向量、矩阵等等,并逐渐转向代数系统结构本身的研究。拓扑学开始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直到20世纪的第二个1/4世纪,它才得到了推广。拓扑学可以粗略地定义为对于连续性的数学研究。科学家们认识到:任何事物的集合,不管是点的集合、数的集合、代数实体的集合、函数的集合或非数字对象的集合,都能在某种意义上构成拓扑空间。拓扑学理论已成功应用于电磁学和物理学的研究。泛函分析进一步发展由波兰数学家绍德尔,法国数学家靳雷,匈牙利——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等人作出。其中前两人用不动点理论证明了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定理,成为现代非线性泛函分析的出发点。冯·诺伊曼则把希尔伯特空间公理化,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建立在泛函上,建立算子代数,现称为冯·诺伊曼代数。

二、新兴数学分支

20世纪的数学呈现“爆炸式”增长,新学科不断出现,新分支层出不穷。“大”的分支近百种,“小”的分支则上千。首先是与计算机有关的分支。例如,计算数学,数值计算,理论计算机科学,离散数学等。还有计算统计学,计算力学,计算物理学,计算化学,计算考古学,历史计量学,数理语言学,数量经济学等。近年来兴起的“数学实验”也颇有代表性。他不仅堂而皇之走进大学课堂,成为日益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且在数学研究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例如,几何定理证明的“例证法”和代数恒等式证明的举例。验证一个高次恒等式,只要用一个足够大的数代入检验是否相等即可。

突变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分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重要的应用数学方法。模糊数学、分形几何学、混沌数学、小波分析等创立于20世纪下半叶的新分支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成长态势。数学哲学、数学美学、数学文化学、数学教育学等展示了数学的新面貌。数学使人们既熟悉又陌生,数学大厦巍峨高耸,数学大树枝繁叶茂。

三、现代数学发展趋势

现代数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例如,数学基础中数学研究对象问题,数学理论的评价标准问题等都涉及数学的本质;数学在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常显得力不从心,如天气预报,自然灾害预报不尽如人意,实质上是其中的数学工具有待于提高。每一次数学的突破都引起人们的欢呼,但未知领域永远比已知领域广阔;数学与公众的隔阂比较严重,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每一项新成果通过新闻媒体立刻传遍世界,克隆、黑洞、DNA、不管多么深奥,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中。而数学的新成果很少见于报刊,象连续统假设、抽象代数学等只能在数学界内部谈论。一般人视数学为畏途,数学得不到广泛理解。但是,数学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中依然快速前进,数学的发展势如破竹。

我认为:现代数学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方面:(1)数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日益密切;(2)数学理论的发展出现数值化、算法化、离散化、组合化势头;(3)数学基础与前沿理论同时发展;(4)数学向更抽象的层次发展,表现为高维,多变量,非线性,由局部到整体。

四、研究数学发展的意义

法医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律意识 法社会学

法律意识是法律服从的心理动因,其核心是法律信仰和法律精神,是法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西方法社会学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解释视角:一种是工具性视角(instrumental perspective),认为人们之所以服从法律,是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人们是否服从法律,取决于他们在法律服从过程中所获取收益的多少和所付出代价的大小。另一种是规范性视角(normative perspective),认为法律服从的动因是内在的价值取向。人们之所以服从法律,不是因为这样做对自己“有用”,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是“正义的”、是“正确的”、是“应该的”。

法律意识的构成,不仅有“认知”和“思维”,而且有想象、意志、情感及人的整个心灵。仅仅了解权利、义务还不够,更要自我负责地承认这一切,在承认的同时,必须有足够的意志力遵守所承认的一切。

一、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法律服从意识的概况

对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自然的权利感和正义感,或特殊的、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本能的精神情绪。法律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本能权利感,它能使人确定自己的个人精神方面和承认他人的精神方面;由此而产生法律意识的几个基本公理:个人精神尊严感、自律和自我管理能量、人们相互间的尊重和信任,这些公理能教会大学生独立、自由、共存、相互交往和慷慨大方。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概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如何构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

根据美国法社会学家T・R・泰勒(Tyler)进行的研究,并移植泰勒的理论框架和调查研究,笔者调查了800多名在读高校大学生,并对有效的581份问卷进行了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服从表面上看主要是规范性的。

Logisitic回归分析表明,对法律服从造成显著影响的因素分别是“个人的道德观”、“意识到的责任”和“同侪的评价”。但是在规范性的外表下隐藏了很深的功利正义,即注重实际收益和外在的评价。对于“从超市拿走小件商品不付钱”这个问题,5.3%的学生表示经常有这样的行为,只有39.8%的学生认为这样的行为受到相关部门惩罚的可能性很大,但认为这个行为受到朋友非常反对的学生比例达到54.9%。学生过多重视同侪评价甚于法律规范性的约束。

2.大学生更注重结果的公正,而不是程序的公正。

这与大学生对于法律服从的工具性因素有潜在的逻辑性因果关系。实体正义注重的是结果的正当性,这一要求直接决定了在法律实践中对客观真实的不懈追求。而根据程序正义的理论,法律程序是为保障一些独立于判决结果的程序价值而设计的,这些价值包括参与、公平和保障个人的人格尊严等,一项符合这些价值的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并非通过其能形成正确的结果证明,而是取决于程序或过程本身是否符合独立的程序正义标准。

3.大学生崇尚法律权威,对法律部门表示应有的尊重。

现代大学生能够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自己所不能解决的纠纷,尊重司法权威,对于公平和正义有着起码的追求。77.5%的学生表示非常尊重警察,56.8%的学生认为法院可以保证公正地审理案件,59.4%的学生认为法院很好地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56.5%的学生认为法院总体上来说是廉政的。大学生因其在社会中的特殊角色地位而必须树立现代法律信仰。因为“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

在了解大学生法律服从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认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模式。

二、针对大学生法律服从特性,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法律服从意识蕴含着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对正义、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效率、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从而实现法治,最终实现人类生活的幸福。规范法律意识是心灵的一种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意志状态;它寻找着生活中自由、正确和正义的法,促使人们为获得和实现这种法而奋斗。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模式呢?

1.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应注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养成。

法律意识所注意到的,不仅是制定法的客观涵义,而且是自然法的客观理念,并为自己提出了使“涵义”符合于“理念”的任务。这就是说,规范法律意识在开始为法而奋斗时,就应该实施三个独立的认知行为:第一,确定制定法的客观涵义;第二,开放地表达自然法的理念;第三,辨别理念在含义中隐藏的、但不完全的存在,并为涵义找到一种模式,以准确而真实地再现理念的实质。创制法律的心灵将因此而形成两种法的概念:与自身涵义相符的制定法概念和忠实于自身理念的自然法概念。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要注重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这对构建自身的法律思想体系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培养大学生法律价值的认同和法律信仰。

法律意识的核心是法律信仰和法律精神,通过开展法律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唤起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这正是为了唤起人们内心法律的认同。法律不仅仅可理解为一种工具,还代表着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代表着社会的理想秩序。

法律信仰作为社会法律文化的心理建设的一项社会系统化工程,是各种法律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法律信仰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现代法意识。法律信仰用人类的理性、良心、正义感作为现行法律规范和具体制度的评价标准进行主观判断和价值评价,而对那些表征了人类正义和秩序的终极目的要求的法律规范进行肯定的价值评价,自愿服从和自觉遵守,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甘愿为了实现社会正义,维护法律的尊严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而,对法的信仰与守法精神、护法精神和为法律而献身的精神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3.注重大学生道德建设,内化大学生法律服从的价值取向。

道德与法律是互为工具、互为目的的关系。法律的道德化为主体遵循服从法律提供内心信仰的基础,道德的法律化则为主体履行道德规范创造了明细操作的条件。没有道德基础,法律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同时,法律又是道德的最后防线。道德为法律实施规定了界限,近代自然法学家认为,衡量法律好坏的标准是它与道德信条的关系。总之,要在加强道德的前提下,使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使依法办事和维护公序良俗成为大学生道德意识和伦理习惯的重要内容。

总之,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在于认识大学生的权利意识的变换,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导向的根源,对于高校教育改革都有深层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立中.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文恺.社会学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

法医学研究范文第4篇

一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

改革开放以来,苏俄引进的僵化理论教条渐渐丧失了独断地位。但是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群体的知识体系的转变并不能同时完成,因而学术研究基本趋势的转变,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需要新的思想资源用以突破旧的苏俄教条的禁锢,观念和理论层面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因之出现一大批偏重于观念与理论探讨的研究文献,也是时代的要求。可惜新的艺术观念与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观念与理论拓展的历史任务,整个国家的艺术科学研究水平,并不会仅仅因为观念与理论的更新而有明显的提高。

以1999至今这三年里的戏剧学研究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戏剧学研究文献里,基础理论与范畴、规律的研究不可思议地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里占到1/3左右。对戏剧基本特征、基础理论和普遍规律的探讨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学术界将如此大的精力用于这类纯粹理论性的探讨,却不能算是正常现象;其中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事这类基础研究的学者,多数身处并不拥有掌握研究资料与信息方面优势的中小城市或非专门研究单位。诚然,戏剧研究领域史的研究以及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开史的考证,这类研究也主要是对戏剧整体时代特征或艺术特征的讨论,当然也包括一些群体研究或类型研究,其中“论”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戏剧史研究领域,元杂剧尤其是关汉卿研究较受重视,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个案研究是对和莎士比亚的研究,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其它同一领域剧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总和,然而对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包括关汉卿研究在内,有关剧作主题、作品性质、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的辨析与讨论占有最大的份量。有关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个人独特见解的优秀论文论?欢桓鑫薹ɑ乇艿氖率凳牵渲兄辽?0%以上的论文和论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现有文献以外的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研究从“知识的增长”这一学术发展角度上看,贡献几乎等于零。通过提交给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学者的论文选题与境外学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可见。

我不敢断定戏剧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毫无保留地推之于整个艺术学研究领域,但是我相信从整体上看,要说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仍然流行重视抽象、宏观的理论研究,轻视经验的、个案的实证研究的学风,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近代的兴起,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个案的、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只有戏剧学乃至整个艺术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实证的、个案的研究,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对田野方法的重视,完全可能使国内艺术学研究转向更注重个案研究和经验性研究,同时给予这一类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评价。这样的转变无疑将逐渐引导整个研究风气的转换。

其次,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对于强化国内艺术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将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个案研究与研究者直接经验的价值,但同时更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成果表述的规范,其中也包括经验描述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学术积累的需要,也是使学术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学价值的需要。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在通过规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分为两个重要群体,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学者以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群体身居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研究机构。以戏剧学研究为例,后一个群体的规模显然要超过前一个群体,而且由于与戏剧创作演出的实际接触较多,在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无可讳言,这个被习称为“前海学派”的学术群体长期以来偏重于戏剧艺术实践,虽然相对而言具有比较注重经验研究的优势,也拥有许多第一手的珍贵的学术资源,重视艺术的当下性,但是由于不够注重学术规范,因此很难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承认。多年来,境外数以百计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学者相继来到国内,他们在与这个群体的接触交流过程中获益匪浅,文化部门所属的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过境外学者的转述,才为外部世界和主流学术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缘于“前海学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规范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换言之,经验性的研究以及对经验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现出来,才拥有足够的学术意义,才会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才可能充分显现其学术价值。

因此,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使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对于中国艺术学研究而言,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使被称之为“前海学派”的这个研究群体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将给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二研究视角的转变

当然,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最具学术意义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它可能带来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视角的改变。

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学研究一样,它之受到西方学术的刺激与影响是无可讳言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视角,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简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学主要是在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解决欧洲社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欧洲中心的世界观,这种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欧洲中心的人文科学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留下它的痕迹。在研究与品评中国本土艺术时,人们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习惯运用的艺术标准,比如说以西方音乐体系评价中国本土音乐,以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国本土戏剧,把油画的教学体系搬用到中国画的教学中,等等。这样的现象存在于艺术学的多个领域,换言之,西方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整体植入,确实在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整体植入的结果与中国本土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情感经验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症结。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却给我们一条走出这一症结的路径。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田野方法,而且还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虽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起源都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观逐渐成为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原来受到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影响最深的研究领域,现在则相反成了对欧洲中心文化观形成最猛烈冲击的领域,成为最坚决地推动文化多元观和消解欧洲中心论的学术领域。这一思想方法的变化对田野研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而这种非常之符合当代世界潮流的学术方法的引进,对于后发达国家尤其重要,因为越是后发达国家越是需要通过文化多元观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视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因此,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尔根时代的学者那样,抱着了解人类童年的文化优越感,把非西方社会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而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传统与现实的差异,在解释它们的历史与现实时,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相尊重。而这样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视角以外,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个尚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视角,那就是一种过于贵族化的艺术观仍然占据着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观念不仅仅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艺术活动不能以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另一种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们的个人兴趣,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衡量所有文化行为的唯一标准。

当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他们的考察对象,从长期以来拥有文化特权的上流社会转向更广阔的草根阶层时,还伴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事实使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用以情感交流与表达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对民间草根阶层的艺术、趣味与审美活动的歧视和改造,强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贵族自以为是的艺术观与审美趣味,正是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禁忌。

在中国艺术学领域,这种文化贵族心态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人们长期以来习焉不察的“采风”这样的辞汇产生强烈的质疑。确实,如果说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学创作与研究对于那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活动并不是毫不关心,那么很难否认,创作与研究者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人们惯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辞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从历史上看,“采风”的制度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元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作为创作素材的价值。因此,“采风”的实质,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贵族的立场上对民间艺术活动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十年里,地域色彩鲜明的和非主流的艺术样式和优秀艺术作品,经常被主流艺术用以为创作的材料,回顾近几十年的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世界影响的优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处理本土民间艺术元素的产品。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的对象。

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本土与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从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种艺术样式、多种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异的伦理道德和习俗对于它们的主体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致力于在这些独特的艺术与生活的原生环境中,还原它们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风”式的官方和贵族文化心态,才能获得对民间艺术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亟需借鉴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摒弃西方中心与贵族趣味对民间话语空间的挤压。

三一个实例:路头戏

如果我们的艺术学研究能够更多地注重对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与引进,尤其是彻底改变欧洲中心主义与贵族主义文化观,那么对诸多艺术现象的研究与评价,都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我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说明研究视角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那就是对台州戏班大量演出的路头戏(或曰提纲戏、幕表戏)的研究与评价。

近几十年戏剧研究领域几乎完全没有对路头戏的研究,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路头戏却可以说是中国戏剧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戏剧起源的年代。路头戏之所以长期被戏剧研究人员们忽视,是由于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为从上而下的“戏改”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对路头戏的批判,其理论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对路头戏的批判与其说出自艺术的原因,还不如说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简单的演剧方法,然而它并没有像同时代其它那些更为粗糙、原始与简单的民间艺术那样获得尊重,它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创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对象,直到现在,在多数当代戏剧史家们的眼里,路头戏之受到批判乃至遗弃,仍然被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然而,当我们通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讨路头戏的存在以及它的意义,就会清楚地看到,像路头戏这样一种有着千百年悠久传统的演剧方法,它之所以会受到众口一辞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遗弃,正由于长期以来西化的和贵族的文化视角在艺术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路头戏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围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戏改”工作的政府官员,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较高的、经常接触甚至直接参与话剧创作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戏改”简直可以说就是在用西方的、话剧的戏剧观,居高临下地改造中国本土戏剧。像路头戏这种本土色彩浓厚的传统演剧方法,与这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戏剧学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头戏的演剧方法被后来的国办或准国办的戏剧表演团体遗弃,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长期以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由传统诗学基础上培养的文人决定的,虽然传统文人最终接受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却始终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种“花部”戏剧剧种,同时也难于充分认同民间极富创造性的口传文学的价值。文人趣味在中国戏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现象,并没有因为1950年代的社会急剧变动而真正有所变化,反而因为剧团国家化而在制度层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学性和音乐性方面很难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头戏,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说晚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学研究受到欧化的和贵族的这两种文化偏见的左右,那么路头戏的遭遇具有作为样本的罕见的深刻性,路头戏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与遗弃,正是由于同时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夹击。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书中所叙述的那样,路头戏至今仍然是台州戏班最主要的演剧方式,但这种承继了本土文化传统的演剧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不是因为路头戏演出过程中大量的即兴创造在戏剧学层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给定情境与表演者个人创造之间巧妙和平衡,以及潜藏在它的即兴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的互动与内在张力,而竟然是因为在本土的戏剧市场里,戏班最适合以这样的演剧方式营业;并且,由于在晚近几十年里路头戏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明显的民间戏班,路头戏的演剧方式也正在被弃用。

有关路头戏的艺术魅力,我已经在书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将来还会做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它的遭遇说明,摆脱欧洲中心的和文化贵族的偏见对于中国当前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学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彻底转变研究视角,路头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进而,也许还有更多的艺术现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给予重新评价。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田野研究只是一种方法,虽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特有的研究路径,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个人的研究体会,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艺术学领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考察艺术活动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自然生成、发展的性状。当然,对象的性状总是会在与外界的不断互动过程中经常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与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有质的区别。仍然以戏剧在晚近五十年的变化为例,虽然历史上中国的本土戏剧始终在民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正由于这样的变化是在戏剧创作表演的主体与观众的互动之中缓慢而自然地发生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足以出现背离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结果;然而1950年代戏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戏剧经历了剧烈变化的这一改造过程中,观众甚至是剧团内部的创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没有话语的权力。因此,中国戏剧的自然状态之必然受到破坏,就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外来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被强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终会产生臬的结果。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好好记取的教训,同时还给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面临的特定境遇,就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那样,本土艺术在外来的文化价值观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这一文化现实,使得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翼翼。艺术学的田野研究面对的研究对象不

是无感觉的作品而是具体的人的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社会身份、知识背景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趣味的差异,很容易被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艺人理解为知识与艺术见解的优劣,研究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很容易被研究对象视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对被研究者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足以改变研究对象的原生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学的田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入侵者,极易对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间艺术本体造成损害。现代人类学家喜欢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人类学研究的工具”,强调田野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融入研究对象,在与对象的互动中体察对象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在中国艺术学研究这个特殊的领域,我认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做一个客观和外在的观察者,尽可能克制影响对象的冲动,因为保持本土艺术的原生态的意义,可能比改变它要重要一百倍。当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自觉地将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无疑是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

其次,我希望强调艺术学的田野研究作为一项艺术学研究的价值,尽管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这样的研究指向应该是艺术学的而不能仅仅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更直接地说,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从事艺术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当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被引进到艺术学研究领域时,人类学与社会学所关注的那些问题,也很容易同时被带入艺术研究过程中;或者说,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可能会发生偏移,也许那些从艺术学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问题反而被忽视了,这样一来,研究很容易演变成对于艺术、艺术活动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而不再是艺术学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当然仍有其价值与意义,然而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坦率地说,这类研究即使再有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艺术学研究。它不能代替艺术学研究,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艺术领域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我在从事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时经常提醒自己将艺术层面的问题作为主要对象,不仅是由于我一直受到的是艺术学研究的训练,因此只有艺术学问题才是我在专业领域范围有能力研究和回答的,而且也只有艺术学领域的问题才是我所真正应该去关注和感兴趣的。举例而言,我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宗教与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方面的现象,我当然知道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是非常之必要的,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会相对地集中于这些现象与民间戏班的运作和表演、与当地观众的欣赏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现象与戏剧活动之间的联系,小心地剥离出来,分析它们对戏班以及戏剧活动的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寻找这些现象与近二十年台州戏班的繁荣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样,当我剖析和研究戏班的内部构成以及戏班内部的人际关系时,不仅把戏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亚群体看待,同时更注重把它们看作一个关乎戏剧艺术的群体看待,这样的研究当然明显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

法医学研究范文第5篇

一、引言

随着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倾斜,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员越来越多,艺术生数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对广大艺术生的教学自然而然也成为教育界的新宠。艺术生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主动型艺术生,是因为对艺术的真正热爱,为了追求艺术的梦想而学艺术,另一类属于被动型艺术生,是担心学不好其他课程,而自己又有艺术方面的特长,因而选择报考艺术这条路。

二、艺术生逐年增多的原因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90后”、“00后”小时候都学过一两门特长,为学习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条件、有资本选择报考艺术这条路。

2.明星效应:明星的知名度是让人羡慕的,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网络作为宣传力极强的媒介,对“90后”、“00后”的影响非常大,如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和兴趣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甚至对明星的生日、喜好比对家人还清楚,因此很多学生有做明星的想法,进而选择学艺术的通路。

3.娱乐节目增多,特别是选秀节目的盛行,为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4.莫言的诺贝尔奖影响了这几年有本文由收集整理点沉默的中国文学,刺激了中国喜好文学的青少年,推动了小说、编剧、编导、微电影等和文学有关的艺术热潮。

三、艺术生与普通学生的区别

思维学认为,人类大脑的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观)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方式。人的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理科生应用最多的思维,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两种思维是文科生和艺术生应用较多的思维。艺术生由于自身艺术灵感的作用,可能会有如下现象:学声乐的学生可能对老师讲课的发声比较在意,学美术的学生可能对老师上课的板书会有看法;学舞蹈的学生可能会对老师讲课的手势和走路的姿势进行研究,而普通考生则一般没有这些想法。

四、对艺术生教学方法的探索

艺术生的教学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利用艺术的延展性思维来进行教学,即用联想的方法进行引导。

1.尊重学生逆反期的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艺术生往往比普通学生更感性,因此,对刚好处在逆反期的高中艺术生,教师更要从心理上来理解、包容学生,并正确地进行引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指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对家长或老师所认可的某些事物会产生反感情绪,并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正常轨道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艺术生的这个生理关键期,老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学生耐心教导,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尽可能与学生做到心灵上的交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巧用生活实例来引导

一般来说,艺术生对文科的学习热情要高于对理科的学习热情,因此,唤起艺术生对理科的学习热情对艺术生的教学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对理科感兴趣了,才能学好,即使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因为感兴趣,多花些时间,慢慢引导,慢慢降低难度,最终学会。而激发艺术生学理科的兴趣的方法,可以是从生活中找活生生的例子来进行启发和引导。比如,学生每年过年都有压岁钱,有些数目还不少,学生可用这些钱直接去买东西,也可以存进银行,进行理财,而理财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分析理财方案的优劣,更有甚者,可以练习投资,这些事情充分展示了数学的实用性,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外,数学里的几何对服装设计的艺术生也是非常有用

转贴于

的,艺术设计的一些绘图软件要以几何为基础,几何学好了,对图形的艺术设计才能把握得更好。

3.妙用明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俗话说,一代潮流影响一代人,一些歌唱和影视明星的影响力往往比老师的教导更有诱导性,很多“90后”、“00后”都喜欢周杰伦,他是一位既能作曲,又能作词的歌唱艺人,如歌曲《青花瓷》的歌词就是周杰伦所写,这和他的文学功底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好的语文基础,是写不出那么好的词来的。这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舞蹈学和数学及物理也是紧密联系的,流行天王杰克逊的太空步是人体在速度、力度上巧妙运用的一种视觉幻象,这种视觉幻象可以从数学上和物理上得到很好的解释,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物理的兴趣。

“大衣哥”朱之文,凭着惊人的美声走上春晚,他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例子这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养成勤学苦练的好品格。当然,这方面的例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