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媒体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来协调配置,使其各要素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系统的功能。如何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的构思反映,则是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的第一项活动,音乐教学设计是指在音乐教学领域中,依据音乐的本质特性、音乐的教学规律,对音乐教学的总体内容,进行如何实施与操作的构思,具有宏观性。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音乐教学的章节或某一专题、某一课时进行的构思,它属于音乐教学设计范畴,具有微观性。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音乐教学设计应当从音乐的本质特性出发,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并以各阶段的教学内容为主,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材、媒体、评价等各方面因素,分析掌握教学中的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教学步骤。

二、音乐教学目标

“目标”一词词典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音乐教学将“目标”一词锁定在音乐教学领域之中,那么,何为音乐教学目标呢?音乐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要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领域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提炼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音乐教学目标包括:总体教学目标、单元、章节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课程目标,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其表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三个层面。课程目标,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方向和教学改革的依据。据此,音乐教材的编写、校本资源的开发、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都要以此为准绳,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和落实。

三、音乐教学目标的客观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获得,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而设计。学生通过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课堂教学目的空洞枯燥,不符合实际。凡是爱国题材的教学内容,它的目标都是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凡是描绘大自然题材,它的目标总是通过学习,使用学生热爱美好的人自然:凡是有创作练习,思维训练的内容,它的目标都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短短的一堂课,学生怎么可能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呢?以上目标的制定,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避免教学目标中的倾向性,要客观、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四、音乐教学目标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让他们通过本堂课“学到什么”,而不是依据教学目的设计“教会什么”、“通过教达到什么目的”。这种所谓“目标”是指令性的、抽象的,不易被学生接受。

各学段学生的音乐能力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地、各校、各班的音乐学习基础也有差别。因此,教学目标注重教师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兼顾到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教学目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也就是说对某一内容而言,应该有个相同的基本目标,但由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音乐教师在实施《标准》时,一定要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学要求的尺度,在教材的难易、深浅程度上允许有弹性,就是同一年级的目标也不相雷同。只有注意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地运用同一作品的其它表现形式。

教科书中所呈现出的音乐作品,无论是歌唱的内容还是欣赏的内容,绝大多数都只有一种版本,为了让课堂更加丰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听觉上的需求,教师要做大量的收集资料工作,在课堂中充分合理地运用同一作品的其它表现形式。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下面的教学设计是笔者参加山东省第六届教学能手评选时设计的一个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

【相关标准陈述】

《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最相接近的表述:

知识与技能

2.了解……、声和光、……,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学习物理……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最相接近的表述:

2.3声和光

2.3.2了解乐音的特性.……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目标】

1.领略乐音的美妙与和谐,了解乐音的特性.

(1)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知道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3)知道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2.能区分生活中的乐音和噪声.

【评价设计】

1.通过板块一的活动1、活动2及板块三检测目标1(1)的达成.

2.通过板块一的活动3、活动4板块三检测目标1(2)的达成.

3.通过板块一的活动5、活动6板块三检测目标1(3)的达成.

4.通过版块二的活动7板块三检测目标2的达成.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板块一 乐音的特性

1.音色

活动1 猜猜他是谁?(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播放小品《不差钱》音频,让同学们判断是谁在说话.

设计意图 利用喜闻乐见的小品引课,缓解学生紧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2 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让同学们来判断.

设计意图 所选择的乐器是发声音色区分度较大的钢琴、古筝和萨克斯.

总结 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的[ZZ(Z]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和特色[ZZ)],这就是物理学中的“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

2.音调

活动3 飙音比赛

游戏规则:以音乐课上练声的形式为基本方式,用站立式跟随音频发声器飙音.分段进行,跟不上的同学坐下,坚持到最后的为“高音王”.

并为“高音王”颁奖,录制唱片.

设计意图 以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慢慢的体会音调的变化.

奖励:颁发证书,现场录唱片.(为下面埋下伏笔)

总结 通过采访的方式,让跟不上的同学提出音调高,所以跟不上.自然的引出音调的定义.

活动4 实验寻找音调不同的原因

学生实验 利用“模拟声带发声器”,以探究如何使“声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为实验目的,寻找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有关.

结论 “声带”的松紧程度不同,所发出的音调高低不同.

交流 松紧程度影响了声音振动的什么,导致音调高低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振动的快慢不同导致音调高低不同,进[HJ1.8mm]而引出“频率”及“赫兹”.

设计意图 由于实验器材学生并不熟悉,故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

(1)介绍实验器材;

(2)学生可能会想不到调节“声带”松紧,此时需要老师适当引导.

3.响度

活动5 修修播放器

播放刚才为“高音王”录制的歌曲(但听不到声音).

让同学们观察并解决,自然的引出响度.

活动6 实验寻找响度不同的原因

学生实验 再次利用“模拟声带发声器”,以“探究如何使”声带“发出强弱(大小)不同的声音”为实验目的,寻找响度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有关.

结论 “声带”振动偏离平衡位置的程度不同,所发出的响度大小不同.振动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程度即振幅.

设计意图 利用刚才录制的“高音王”单曲,体现教学设计连贯性.

让学生亲自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板块二 噪声的防治

活动7 播放乐音与噪声的合成音频,引出噪声.

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生活中声音给我们带来的烦恼.

引入噪声的话题,进而谈论噪声的来源及危害.通过声音传入耳中的三个环节,具体说说防治噪声的办法(或途径).

同时也指出我们也利用噪声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设计意图 学生发言后,注重“归纳法”应用的渗透.渗透哲学辩证思想.

板块三 随堂测试

1.将鼓轻敲一下,然后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2.在一起电话诈骗案中,警方为证实嫌犯是否涉案,对嫌犯及所录得的电话录音进行了声纹比对,以上叙述中的声纹比对就是在比较声音的

A.声速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3.“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是赞美泉城济南趵突泉美景的佳句.其中“波涛声震大明湖”形容了泉水喷涌时产生的声音的[CD#3]非常大.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社会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65-01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1]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们生活不能分割。中学音乐作为一门非应试科目,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并不被重视,但随着素质教育与进一步推进,中学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及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1.审美功能及价值

"审美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2]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所以,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应该是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音乐是高雅的艺术,美的音乐能陶冶身心,唤起学生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从而创造美好人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教育中学生们欣赏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优秀器乐作品,能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祖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从而唤起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再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使音乐之美陶冶他们的性情,树立健康的情趣。

2.社会交际功能及价值

人们需要尽可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许多观点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然而语言有其一定的局限,人类的许多经历和情感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媒介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如舞蹈和音乐等。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因此,中学音乐教育为中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为数不多的需要个人当众表现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常常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它需要学生们牢牢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在音乐中常常发展个人的技能,然而大量音乐活动在小组内产生,成就靠集体力量获得,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社会交往价值的体现在日后人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3.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及价值

音乐是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这种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在实现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等过程中,必然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有不同角度的论述。孔子说音乐应"尽善矣,又尽美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认为音乐可以"广教化,美风俗","感动人之善"。代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之精粹的《乐记》对音乐与道德的问题有更为具体的论述:"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音乐"可以善人心","通伦理者也"。在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中,虽然所强调的道德内容与现在所提倡的道德内容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它注重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把音乐的审美体验、审美过程及审美创作同道德的净化与完善结合起来,使音乐成为道德的美的感化者,毫无疑问是客观、正确的。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可以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音乐美学思想。由于地域、人文环境和民族背景的不同,他们在表达方式上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表达有所不同,但在强调音乐对道德的作用上其表现是一致的。首先是毕达哥拉斯确定了音乐首要的净化作用:"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适当地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的健康。柏拉图说:"就音乐的好处应当由他所引起的快乐这一点来说,我也同意大多数人的意见。但是,这快乐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的快乐。最好的音乐是这种音乐,它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那个在道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我们把教育和引导精神向善的音响作用称为摩西艺术,即音乐。"他认为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净化,使性格变得高尚。被恩格斯称为"古代黑格尔"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音乐是"为了心灵的净化"。在他看来,音乐首先作为对人的"音调感"和"节奏感"的模仿而出现,这已经在音乐的音调、节奏与人的行为乃至心理之间产生了联系。他接着提出节奏、乐调表现人的道德品质的问题。他在其《问题》篇中提出问题:"节奏与乐调不过是些声音,为什么他们能表现道德品质而色香味却不能呢?"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育因其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教学方式与多维的教学内容而很大程度上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全面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及价值,因此中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乐辅德、促智、怡性,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声乐课程体系;音乐教育;理论;实践;严谨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20-02

声乐课程作为高校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本身除了带有声乐表演特点外,还有师范类院校的特征,这种特征区别于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它结合了时代教育的发展,并以培养优秀音乐教育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声乐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课程规划开始逐渐老化,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致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舞台综合能力弱。本文就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的缺陷,全面、多视角地分析声乐课程的规划设计问题,并结合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师资力量、理论知识的储备、声乐的实践还有未来学识的再发展这些因素来展开研究,从而构造全方位的声乐课程体系和严谨的声乐课程,为我国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一、声乐艺术的本质

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声乐艺术出现。据了解,在13世纪的西方国家中,古希腊就出现了酒神之歌、颂歌和悼歌等声乐艺术,尽管在当时仅仅是一些单一的语言和音乐,但这能证明声乐艺术与人类劳动、生活、繁衍、发展是紧密相关。通过对声乐艺术含义的了解,我们能深刻认识到声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一)声乐艺术是通过人演唱出来的,人是承载声乐的独特乐器;(二)声乐具有舞台表演特色,能将时间和空间紧密结合,起到了促进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将声乐艺术文化教育的功能体现了出来;(三)创作声乐离不开实践,其本质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因为音乐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学习声乐的最终目的即更好地进行音乐实践。

声乐教育的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声乐技巧达到一定高度后,理论是指导声乐演唱的必要方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授模式,能轻而易举地将学科内容授予学生,从而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声乐鉴赏能力,拥有真正的音乐创新才能。

二、声乐教学缺乏严谨性

声乐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门艺术,对所有高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给他们培养声乐的艺术感觉,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热情。调查显示,现代师范类院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学生将来就业目标有很大差距。声乐课程在很多高校师范类院校中常常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程,加上现代教师对声乐教育领悟不足,致使教师在进行技术教授时,忽略了艺术的综合培养,且所传授的教育理念也较为单一。可以看出,声乐课程教学中常常因教师教学内容的偏差和声乐课程教学体系的不完善致使声乐教学缺乏严谨性。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科学化的课程规划设计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进行改善。对于课程的设计要开设例如排、演出、比赛、课堂表演等能有效锻炼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从人文知识上获取声乐的美感。打破传统声乐课程的种种局限,结合时代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

三、完善声乐课程体系的方案

(一)加强课程理论体系。声乐理论课程体系需要得到强化。声乐课程最终目的是舞台表演,学生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实际上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但能在实践中应用的良好前提是完备的理论指导体系。唯有像苏轼所言“厚积而薄发”,声乐表演者才能在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芒。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的理论课程大致可分三类:1.《声乐教学法》《声乐基本理论》,这是以方法学为主的基本理论课程;2.中外艺术歌曲及中西方民族歌曲和中外歌剧等鉴赏性为主的理论课程;3.《歌唱心理学》《舞台表演理论》《正音》及《意、法、俄、德歌唱语言拼读法》等是以歌唱必备要素为主的理论课程。

所以,要构建全面的、科学的声乐理论课程。在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学培养方案里要加强以上三类理论课程的学习强度,进而才能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各方面理论知识,渐渐形成完善的声乐课程体系。

(二)强化课程实践体系。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加强学生舞台能力,强化学生“师范”特征。近些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严峻,一些选择了考研、一些选择去做中小学音乐老师,其余的则改行。

通过三年声乐课程的学习,很多对声乐实践活动喜爱度高于音乐教育学的同学选择了考研。对这些选择实践和舞台表演的学生,声乐课程应改变高校师范类院校的固有授课模式即一对多模式,对表演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本科知识两年后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授课,强化其舞台表现能力,使其拥有能更好面对舞台演唱挑战的能力。选择当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学生应当培养其授课能力,在本科教育两年后,加强其音乐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授课实践的能力,可以在授课时加入例如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法。使目标为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学生们能在毕业面试时轻松应对,可以第一时间投入讲台。对于不同类型人才,要个体化发展,进而毕业生能在通过四年的学习后从容选择考研或者就业。院校应以学生前程为第一出发点,优化课程设置,使资源分配合理。

(三)优化师资力量。声乐教学属于实践型教学课程,科研创新是其学科发展的牵制,同时也是束缚声乐课程纵横发展的路障。所以,强科研团队,学术型团队,专业化声乐教学团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要素。因此,声乐教师应自实践里来,投身至理论教学中去,要从课堂中发现弊端,将其提高至教研层面。授课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唱功问题,老教授要对年轻教师进行辅导,教学梯队层层优化,学校师资力量呈现良性发展的规律,完善声乐课程体系,使其更严谨,更科学,更全面。

四、总结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仅从声乐艺术、目前高师声乐课程的缺陷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音乐教育的研究之路还很长,现在对理论实践的吸纳还远远不够。高师院校应以理论体系为根据,以学科本质为基石,对声乐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编制和详细的规划,从而使得声乐课程更加严谨。在声乐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需要做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从多个方面(教学环境、设备、管理、师资力量、教材)对声乐课程进行完善,并结合国外成功声乐教育课程体系,引进新型声乐设备,聘请声乐专家、教育专家对院校师资梯队力量进行改善。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从这种教育体系中会培养出何种人才,从而使声乐课程体系体现其真正价值,让学生成为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龚永红.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辨――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中国音乐,2014,(03):153-155+178.

[3]张海涛,付小芬.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J].戏剧之家,2015,(11):209+211.

[4]徐春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教育素质培养之课程研究――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与内容的优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2):92-94.

[5]史玉学.谈高等教育中民族声乐演唱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J].艺术研究,2015,(02):218-219.

[6]张益琴.改进评价模式 实现培养目标――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的反思[J].甘肃高师学报,2005,(06):72-74.

作者简介:

音乐教育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对每一位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正如研究者所说:“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1]

本文认为,要想对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有个良好的整体布局,除了要有相应的细节设计外,首先还应了解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因为历史是一条河流,也是一面镜子。

1 中小学音乐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从1907年颁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算起,已将近一个世纪。按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初,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几乎以“唱歌课”为主。从当时的一些章程、规定可以了解到:“在女子初等小学堂,宜不用表谱,授以平易之单音乐歌,在女子高等小学堂,先准前项教授,渐进则用表谱授以单音乐歌”[2],中学校“乐歌先授单音,次授音复及乐器用法”[3]。以上引述可以充分说明,当时中小学音乐课是以唱歌为主要内容。

第二阶段。大约在四、五十年代,“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4]在这个时期,开始规定“学生能唱平易的歌曲,能识简单的乐谱,并发展快乐活泼的天性和涵养和爱合群的情感。”[5]

第三阶段。大约在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并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把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中,其步骤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此阶段中小学音乐课已开始按照有序的步骤来组织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领会歌曲内容,逐步发展音乐想象力,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第四阶段。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国家教委在1988年5月分别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导出“小学音乐教学包括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读谱知识和视唱、听音”,[6]“初级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声乐、器乐、欣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7]也就是说在本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政策制定者已经认识到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同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通过音乐教学活动陶冶学生性情,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感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变化,并日趋变化,如:为了改变使用本嗓的唱歌方式,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了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第五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教学思路。此阶段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创设充满美感和愉悦气氛的教学环境、制作精美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及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与自我发展的机会等,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加强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及艺术审美能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需要,音乐教育对心灵美的塑造和道德的教化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做为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在大批音乐教学改革者的不断探索与革新中,寻求着新的发展。

笔者是一名从事音乐教育已十六年的教师,在工作中一直潜心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一节课合理的结构安排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而课堂结构的把握需要从整体和细节中去进行精心设计。因为整体与部分是“标志客观事物的可分性和统一性的一对哲学范畴。整体是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有机统一,部分是整体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8]倘若在教学中只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那么课堂就显得空洞无味,反之则显得没有层次,没有层次的细节不是单调的就是混乱不堪的。因上,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的整体布局与细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课的传统优势和教与学两者间的良性互动。

2 中小学音乐课的整体布局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课堂结构?“结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9],“课堂结构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它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安排的顺序,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时间的分配,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情绪的与起伏等。”[10]我们研究课堂结构,就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整体形态,研究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以便让我们科学地、有逻辑地去组织教学。优秀的音乐教师能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使一堂课如一部优美、完整的乐章,使每节课都富于艺术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来设计一堂课的结构,使之整体与细节在教学中都清晰、明确、相辅相成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