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审计的特点

财政审计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审计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审计的特点

财政审计的特点范文第1篇

1.打破股室界限,成立大财政审计组。县审计局在财政审计过程中,对县财政局、县地税局等单位组织预算收入的审计和县国土资源局、县科技局、县文化体育局、县红十字会等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组成一个统一的审计组,并制定统一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审计结束后出具统一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处理标准,大大整合了审计资源,切实提高了预算执行审计的协同性,形成了财政审计的整体合力。

2.扩大审计覆盖面,深化审计内容。2012年在审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确定了县财政局等6家预算执行单位为预算执行审计对象,并延伸调查了所属5个乡镇单位,占县本级预算单位的20%。在扩大审计覆盖面的同时,深化审计内容。在财政审计及项目安排中,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为依托,以财政支出为重点,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对财政资金涉及到的领域和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重点围绕县本级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并结合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政策实施情况、涉及民生的各类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等深化审计内容。从而促进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3.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财政审计范围。在项目安排上,统筹安排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民生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上级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将一般预算收支、非税收入、专项资金等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预算执行审计范围,摸清财政性资金的规模、财力结构和主要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使预算审计的内容更加完整。加大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上级直接拨付部门的专项资金的延伸审计力度,使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得到了提高。

4.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充分利用审计调查方法灵活、便于操作、易于深入的特点,对涉及民生的教育、卫生、三农等专项资金通过审计调查的方式,调查资金到位和政策落实情况,并注重分析和解决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体制上、制度上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5.改进审计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财政审计。在财政审计中改变传统审计方式,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针对县级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县级审计机关从以往审计财政财务纸质数据为主向以审计电子数据审计转变。审计人员不仅能够将电子数据自行采集和转换,同时能够编写SQL语句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大大提高了财政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县级财政审计工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1.县级财政审计范围和内容不全面。规范的财政审计范围应该包括:一般预算及审计;建设性(含债务)预算及审计;政府性基金预算及审计;社会保险预算及审计;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及审计;各种专项资金及审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及审计等。但是目前县级财政审计主要侧重于预算执行审计,涵盖了一般预算和部分政府基金预算等内容,但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覆盖面不足。由于受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制约,县级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难以完全覆盖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以及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往往只关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环节,对资金筹集和分配以及绩效方面关注不够。

2.县级财政审计独立性较差。财政审计是县级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但是应该看到,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对象虽然是财政、地税及有关预算单位,但实际上的审计对象却是本级政府,而且财税部门的好多行为也都体现出了本级政府的意图。由于县级审计机关是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干部任免受制于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执行审计受到各方面的牵制、压力,很难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所以对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和应该发挥的作用,不能完全做主。造成很大程度上只能参照上级审计机关项目执行,审计重点也只能放在财政自身和部门的违规问题上,而对本级政府财政管理、公共财政体制上的问题涉及较少,导致审计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影响了审计效果。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普遍较少,而预算执行审计时间上又要求比较紧,在3月份进点,被审计单位涉及财政、地税、预算单位,还要完成小组审计报告、同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等审计程序,必须在5月中下旬结束审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足等原因,导致审计范围不大,审计覆盖面不宽,有的问题查得不深不透,没有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影响了审计效果。

4.审计成果利用不足。审计成果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审计专题报告以及审计信息等方面。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大多只重视审计报告的完成和审计工作报告以及审计结果报告的完成,对审计成果的分析不够,从体制机制方面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方面不够,能够被党委、政府采纳的审计信息和专题报告不多,审计成果转化不足。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多数只是在审计报告中体现,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的力度不够。

三、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1.明确财政审计的目标。财政审计的目标必须站在推动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高度,把预算执行审计与财政体制改革,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以及整个审计工作结合起来,促进政府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

2.改进审计方法,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审计机关面对工作量大、时间紧、人员少的矛盾,要改变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审计各自为战局面,改进审计方法,树立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选择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进行审计;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时即确定意向审计的专项资金的规模、资金流向等,实现资源共享,既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又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财政审计的特点范文第2篇

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是推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键。政府责任监督是政府责任机制的组成部分。政府审计是政府责任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宪法的规定,建立的和不断完善的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在维护和监督公共财政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一、公共财政的责任与公共财政审计

财政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它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活动行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为政府对公共活动的介入和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财政作为政府行使职能和进行公共活动的一种财力保障,代表国家支配和管理公共经济资源。在此过程中,国家的经济责任也转移到财政部门的预算行为和公共资金的分配使用;在现行体制下,财政活动主要应定位于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不断规范用财财政行为,维护国家公共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财政部门和政府其他的预算执行部门,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执行着国家的各项财政收支计划,其对公共资源行政作为的有效性,直接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经济责任的履行。由此而言,公共财政的执行部门,不仅需要按照政府的公共职能使用财政资金,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还有责任对公共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社会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以增加公共的益,这就产生了外部的评价。公共财政的支出,责任在于效率和效益,其根据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公共财政的责任行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为国家公共财政的体制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导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的框架,是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财政改革的重点应转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职能。使财政行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增强社会公共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财政的社会公共属性将更加明确。

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也给公共财政的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财政审计是以国家法规为依据,对政府财政及其他预算执行部门分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履行公共经济责任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报告的独立控制活动,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相联系的一种财政审计形式。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正促使审计机关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审计理念,关注体制变化,从宏观的、全局的、辩证的、跨专业的角度,去和思考公共财政审计的发展问题。根据政府财政的工作重点和资金流向,更加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更加关注财政公共资金的使用与绩效,更加顾及社会发展目标和民生的公共利益,即财政审计需要树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理念。

二、关于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践与讨论

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公共财政的走向,审计机关应重视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认识和目标把握。财政审计一体化在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集中配置审计资源,对公共财政资金从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拨付执行、管理使用等过程环节的审计;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运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其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最终以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的形式反映审计成果,和提供对政府公共财政行为的决策评价。

财政审计一体化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在认识上更为深入,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应更为周密。

首先认识上,传统的财政审计是针对本级财政(或者说对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收支审计,侧重于预算审查、数据核审、批复程序、内部控制等环节的审查;而财政审计一体化更关注年度预算执行的一个系统性,从预算的编制、收入的组织,资金的拨付,预算的执行,使用的绩效加以检查和评价,沿着财政资金的走向进行重点沿伸和审计,因此,对公共财政资金运行一体化的认识和评价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其次,在定位上,传统财政审计的目标定位,主要侧重于收入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取向目标,更应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在资金的界定上,不仅要看财政预算资金,而且应该关注其他非税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运行;在审计项目上,不仅要看本级预算执行,而且应该关注财政性投资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主要预算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在一个大的公共财政资金和资产运行框架内,来审视本地区财政综合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反映和揭示宏观层面的情况,结合党委政府科学执政的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来提升审计的运用成果。

其三,在组织上,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审计对象、人员配备、装备手段、审计组织程度条件下,对审计资源的一种整合和配置,以求在规定的时期内,能最大效能地实现审计目标,提升审计成果。这种资源整合,不仅有审计对象的配置,还有审计力量的配置,包括社会审计力量、内部审计力量的配合。在审计对象、审计力量、审计信息、审计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审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清晰,审计职能的履行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针对性,这对审计组织者来讲,是一种考验,需要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驾驭意识,以便能生产出更好的“审计产品”。

有学者提出:“国家审计的产品就是审计信息”,这个观点十分形象和恰当,如果审计最终产品-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最终只是数据的确认和罗列,而不能经常地适时地从财政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提示,为党委政府的科学执政的领导和公共财政的分配导向,提供有益的审计评价和监督,审计的公共性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必将弱化。

近几年来,在浙江省审计厅和杭州市审计局的领导下,杭州市下城区审计局在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方面作了如下的审计实践:

实践A: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促进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性为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为党委政府决策管理和人大常委会财经监督服务,推进公共财政审计制度的深入。连续三年来,审计机关对本地区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客观反映和提示问题的同时,对预算执行中16项重要事项提出审计建议,引起了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有效执行审计意见,落实审计结论,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随之形成一批政策性的规定,极大的丰富了财政审计的内涵,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

实践B:区审计机关连续二年推行了六个预算执行部门的决算审计,围绕预算执行,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收支的合规性进行检查,拓宽和增强了区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使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和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统一起来,为人大常委会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供了审计依据。

实践C: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结合部门决算、财政绩效、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关联问题,拓展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探索对财政重要的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在本地区已建立了对技改、商贸发展、农业开发、进步、外贸支助等五项政府贴息资金的年度定期审计制度,开始形成主管部门立项、财政部门分配、审计部门监督的工作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性。

实践D:根据近年来,财政公共性建设投入增多的特点,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我区落实和建立国家建设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推进国家建设项目的必审制,审计机关全面介入国家建设投资的审计监督,并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控制流程,二年半来,先后实施投资审计项目202个,核减和节约财政性建设投资5584万,为提高财政投资的绩效,筑起一条新的监督防线。

实践E:按照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国有资产一体化运营的特点,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关注,二年来,审计机关组织了对八个部门(街镇)的国有资产资金审计,取得巨大的监督成效。为政府掌握本地区重要的公共资源、国有资金、土地存量、公有房产、或有债务提供了审计依据,使公共财政在资金和资产二种形态上的资源配置基础更加清晰,为党委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统一调控和运营奠定了决策基础。

浙江审计厅根据全省的审计实践和观的要求,以及公共财政审计体制发展的趋势,对财政审计一体化已经作出新的定位,提出:财政审计一体化,除有关原有财政审计为基础外,还应包括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的审计、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上级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一体化范围和内容的涵盖,结合审计的实践来认识,我们认为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带来很大的启示,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导向,值得引起我们在工作中深入和思考。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理念的更新,标志着我们正步入构建公共财政建设新框架的阶段,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也必然会激发审计环境和审计观念的全方位变革。在审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解决的关键,要靠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审计监督职能的调整,并善于把握工作的取舍,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财政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把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内涵。

三、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实现财政审计一体化,要树立财政审计“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审计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大于分兵出击,最终为公众和党委政府提供更加丰富的审计产品,使审计的成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利用。

(一)重视审前计划 提高组织管理

审计一体化可以看作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点多,需要加强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思考,做好审前调查方案的形成,按照财政资金的走向和资金运动的,确定本地区的计划目标。审计一体化工作,既是一个系统,就具备一定的和层次,具备一定的时段和对应。审计的组织需要跨越时空和项目的单一观察,从年度审计的重点和关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串联和,分而不乱,合而为一,以提高年度财政审计项目的组织化程度。财政审计一体化,对审计机关内部来讲,首先要做到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提高项目指挥协调、项目质量控制、项目问题综合、项目成果提炼的一体化。

(二)综合审计内容 做到“六个结合”

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有着自己的特性和优势,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为终极目标提供服务的责任。局部项目与整体工作目标是一个统一体,局部的问题不能局部看,应连贯看,综合看。从中得出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加强各单项审计项目的综合性、宏观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应努力做到“六个结合”:(1)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2)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3)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4)加强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5)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6)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三)整合信息资源 构筑信息平台

我们说,从本质上讲,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可以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支体现了政府与其它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施,使这种“分配活动”和“利益关系”在一个新的统一体方面得到观察和思考。比如说一笔“财政专项资金”在预算执行审查中,观察的要点是程序和合规。但在审计一体化的组织中,将沿着资金的流向,一直跟踪到受益单位()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到的信息又反馈出该项财政支出的绩效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条件下,各类审计资源的整合尤为必要。这既包括审计机关内部的审计资源整合,也包括外部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这些纵横交错的审计信息,同置于一个公共的审计信息平台,通过各审计组信息的共享,使财政审计信息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客观上,审计信息的一体化,信息的完备性,传导的流畅性,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项目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在审计机管理系统(OA) 和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AO)条件下,使信息的搜索、传递、处理和反馈机制成为可能,审计信息的共享机制,将有助于财政审计一体化项目的有效推行。

(四)确定终极目标 提高审计成效

推行审计一体化,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升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两个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员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新的条件下,审计机关年度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要求立意高、力度强、容量大,具备全局性和宏观性,这是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反映的最重要的载体,需要认真的把握。

由于财政审计一体化带来审计项目的多样化,也带来审计目标的多元化,在年度审计任务执行中,各审计组应按财政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财政资金使用的不同成效,对审计项目提出不同的评价,提供分项的审计报告。客观上来讲,审计的信息或审计成果是丰沛的,但同时,对“两个报告”的综合整理难度也在相应提高。

财政审计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联网审计;财政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一、联网审计的特征和必要性

联网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联后,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测评和高效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适时、远程检查监督的行为。与传统现场审计相比,联网审计有以下特征:

(一)实时性。联网审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建立实时的监控系统与机制,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审计人员通过网络访问被审计单位信息数据库,缩短了每次检查活动的相隔期间以及检查时间,对于具体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既可以在该事项结束后实施审计,也可以在该事项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审计,从而实现了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

(二)主动性。联网审计的重要特点,就是能够对审计客体的财务资料、业务信息进行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监控,实现对审计客体全过程预警、分析、核查等。传统现场审计模式中,审计项目根据年度计划确定,且延伸审计经常依靠主管部门安排,降低了审计追踪的准确性。通过联网审计模式,审计范围更广、审计内容更深、能够便捷地发现审计疑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延伸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了主动性。

(三)动态审计。联网审计对比传统现场审计,最大的区别在于由以往的静态审计变为实时的动态审计,将审计活动由在特定时间进行的静态活动发展为多时点、多维度的系统性动态活动。

二、推进联网审计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中的作用

(一)扩展财政审计覆盖面。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在为服务宏观调控、规范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财政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然而,由于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少,预算执行审计组规模小等客观原因,审计过程中对预算单位抽查力度小,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窄,审计盲区多,影响预算执行审计作用发挥。

推进联网审计,通过数据采集、预警设定、横向分析、趋势分析等手段,科学统筹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率效果。通过审计方式、审计技术方法的变化,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检查测评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采集、转换、清理、验证,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和方法构建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逐步提高财政审计覆盖面,最终实现财政资金的全覆盖,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

(二)实现更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在传统现场审计中,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实施审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在数据量上受到所携带设备、审计范围的限制;在时间上受到现场组网和审计进度的影响。在联网审计中,前期平台一次建立,在日程采集中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数量基本不受设备限制,审计范围在事前确定为最大可能的范围,时间不受现场组网时间与审计期间影响。因此联网审计具有更高的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效率。

(三)实现更科学的项目计划和管理。在联网审计模式下,能够及时把握趋势,发掘重点,跟踪线索,以选取重点资金、重点部门安排审计项目。在信息化条件下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将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全部审计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让其他项目直接或间接地为预算执行审计服务,更清晰地把握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审计方案制定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四)实现更多样的审计成果。联网审计模式下,审计节点更具实时性,审计范围更具全局性,审计手段更具科学性,因而审计查出问题更具针对性、准确性,更能发现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撰写审计分析、审计综合报告等,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三、推进联网审计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制度保障。要建立和完善制度保障,以指导联网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入。要建立规范管理的制度,明确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确定联网审计的基本模式,建立审计部门内部审计流程、权限管理、风险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做到在联网过程中有章可循,为开展联网审计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宣传引导。审计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进行联网审计宣传,使得被审计单位的领导、财务及相关人员理解联网审计的实质性意义,消除被审计单位对联网审计的误解,从而积极支持和配合联网审计的进行。

(三)加快网络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审计网络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建立全面的审计网络。利用好现有的现场审计实施软件,开发能面向各种系统、各类被审计对象、各种主题的审计软件,配置先进实用的计算机设备和功能性强、可兼容的系统软件,从被审计单位准确获取各种数据,实现有效的远程审计。

(四)防范审计风险。在网络环境下,审计面临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网络的安全性也为审计带来新的风险。因此,被审单位的信息系统控制和网络信息的安全可靠性成为网络审计中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要着重对系统的职责分离情况、操作权限设置进行审查,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做好保密工作。在联网审计实施过程中,严禁接触数据的电脑连接其它网络,以净化联网审计的网络空间,保证联网审计实施过程中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聪聪.利用财政联网审计扩展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审计月刊,2011(1)(总第273期).

[2]王松艳.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推进联网审计的思考.审计月刊,2011(8)(总第280期).

财政审计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联网审计系统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建设现状

联网审计通过构建财政审计数据平台,采用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评价揭示、及时督促整改的思路,逐步实现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的转变。不仅创新了财政审计方法,更是审计方式的重要变革。《审计署2008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审计署“十二五”规划都针对联网审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9年,审计署印发了《联网审计系统》规格说明书,标志着联网审计从探索阶段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二、联网审计的应用特点

(一)审前准备全覆盖

联网审计系统覆盖全区所有单位的预算数据和执行数据、收入数据和支出数据。在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审前准备阶段,审计人员通过联网审计系统在本局机关内完成全部审前调查内容,摸清了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以及了解资金总体分配结构,资金投入的重点项目、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从而确定整个财政同级审的工作方案和审计重点。联网审计系统使预算执行审前调查涉及的范围更广、审计内容更深、审计聚焦更准,更便捷地发现审计疑点,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计对象,使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了主动性。

(二)审计实施高效率

联网审计模式下,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能利用预设的分析模型分析被审计单位大规模数据,据此查找出疑点和问题,解决了数据设计自成体系和数据量过大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

(三)审计过程纵向化

联网审计模式可以进行财政资金的纵向跟踪,全过程掌握资金从财政部门到预算单位,从资金预算分配部门到项目执行单位,从资金使用单位到商品供应方的使用情况。例如政府采购预算执行模型就能反映预算单位从采购的预算申报到实际的预算批复,从执行采购到采购完毕的资金流转的全过程,审计人员对此依据特定的指标条件进行必要的筛选分析,发现某些项目做了政府采购的预算但是实际没有执行;有些项目的政府采购预算和执行存在差异;有些项目虽然已经执行但是未按规定编制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批复的项目本身不合规。审计人员通过进一步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发现这些分析结果主要暴露出部分项目由于前期考虑不细导致无法执行预算,财政部门对部分单位的资金控制不力导致执行率低等问题。

(四)审计监督日常化

传统模式下对财政预算执行数据审计都是事后的,联网审计模式下可以通过每天对数据及时更新,实现对数据及时监控、跟踪,利用风险指标体系实时预警,解决了现场审计事前对风险预警力不从心的状况,也减轻了审计人员对相同项目重复检查的劳动强度,强化了审计管理的作用,增强了审计的时效性。联网审计系统中预警模块使时时监督事事监督成为可能,有效地发挥了审计预警监督的职能。

(五)系统完善循环化

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积极厘清思路,将实施审计中对基础数据的分析过程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结合联网审计建设需求,固化成审计模型,也可以将现有审计模型进行调整修改,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根据审计需求,进一步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商,补充联网审计系统的数据信息,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由此可见,联网审计系统是一个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循环完善的系统。

(六)审计成本降低化

联网系统为远程审计提供了可能性,审计空间的变化,减少了就地审计的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同时,由于审计人员可以远程获取主要审计资料,有效地减少了传统审计中被动等待被审计单位提供数据的时间,降低了审计中的沟通成本。另外,利用固化的模型可以节省审计分析的时间,无形中减少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三、联网审计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联网审计系统尚未真正实现全过程审计

由于目前财政主要申报、审批资料仍然采取纸质的形式,当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未能将所有业务数据转化为电子形式导入联网系统。因此,目前的联网系统建设与真正的远程联网审计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联网审计建设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财政部门配合度不高

目前,《审计法》只规定了被审计单位应依法提供电子数据,审计机关也有权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但审计机关是否具有通过联网的形式实时传送、预警跟踪被审单位数据的权利,未有明确规定。正是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被审计单位没有义务无条件、无保留地实时提供所有业务数据传输。另外,仅凭双方的反复沟通商议,签订合同协议确定数据来源,不能满足审计需求,形成联网审计系统建设的瓶颈。同时,由于被审计单位领导的意见不统一及对业务数据保密程度的拿捏不同,导致数据流不稳定,部分数据未完整纳入联网审计系统。

(三)财政系统设计规范性差影响了联网审计系统的设计和规范化建设

由于财政各业务系统是多个并行的数据系统,③未统一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数据、资料不能实现有效的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此外,部分预算数据设计不规范,预算执行不衔接导致数据之间的关联,账表之间的合并重建不能如愿实现。部分数据模型受财政部门数据结构设计的限制,分析功能无法顺利实现。

目前联网审计软件是各地审计机关根据本地财政信息系统数据进行自主开发出来的,自成体系,相互间可借鉴的经验相当有限。

(四)审计模型更新升级被动

联网审计系统中的分析模型是依托财政数据结构开发固化而成的,一旦财政的业务系统升级更新,那么联网系统中的分析模型就可能出现差错,不能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只有在被告知财政系统更改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数据结构的变更升级。若财政没有及时通知,分析模型就无用武之地。因此,联网审计系统处于被动更新升级的状态。

(五)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欠缺

审计署信息中心王智玉主任曾说“联网审计在审不在联”。基于联网审计的最大特点是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能做出实时预警,这就必须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掌握较为精湛的数据编程分析能力,又要精通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业务审计技能。目前审计机关的老同志精通审计业务,但对联网审计这种实时传送、预警跟踪的审计模式存在畏难情绪;年轻同志对计算机技术掌握应用的熟练程度较高,但审计业务技能缺乏。

(六)预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督促整改落实困难

由于传统审计的组织方式对于项目的立项、实施、整改落实有严格的审计程序限定,而联网预警功能直接显示了财政资金的异常情况或违规问题,越过了前期的项目立项实施程序,那后期的整改落实怎么实现存在难点。没有前期立项信息,审计机关依据什么要求被审计单位整改,被审计单位遵照什么落实。至今,审计机关只能以口头的形式通知被审计单位,不具法律效力,整改落实自然没有法律强制力的保障,导致督促整改落实困难,为审计机关未来审计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审计风险。同时,由于预警功能是实时的,而审计机关日常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问题凸显,必然无法事先安排人员专职负责预警业务,导致预警功能成效不显著。

四、联网审计未来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立法明确权利,保障数据来源

审计机关应根据保密法规以及联网审计的特点,完善联网审计立法工作,使开展联网审计有法可依。或者由地方政府主导协调审计机关及相关被审计单位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计数据的联网规范,与被审计单位形成互有权责义务的数据提供协议,强化联网审计建设环境,避免审计风险,增强联网审计效果。

(二)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实现审计“大联网”

审计署及市县应在系统技术层面上统一出网审计建设标准,严格规范联网系统的建设,合理规范联网审计实施。结合目前审计中规模使用的金审AO系统及京OA系统的设计规范,探索数据间的交互及共享,真正实现审计数据的“大联网”,最终形成一个“内容上全包括、数据上全共享、流程上全衔接、管理上全统一”的联网审计大系统。

(三)积极协商,获取联网完整数据

审计机关应主动向被审计单位介绍联网审计的审计理念、联网审计方式未来发展的方向,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另外,审计机关也可以通过政府文件形式明确审计机关及被审单位的权利义务,保障联网审计的质量效果。

(四)健全联网审计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联网预警功能

审计机关统一规范联网审计预警反馈机制,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利用函告等文书形式告知被审计单位,督促整改落实,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另外,借鉴税务稽核的经验,确定专门处理预警信息的人员,发挥“审计稽核”的职能,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实时沟通协调,实时整改落实。

(五)加强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完善联网审计模型集合

审计机关要努力通过经验互补、各取所长的办法,加速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为今后联网审计的深入开展提供人才基础:④充分调动老同志的积极性,利用其审计业务精通的优势,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年轻同志理清审计思路、提高业务技能;年轻同志要认真对待平时计算机审计项目的实战演练,力争成为数据分析、数据转换和模型开发方面的专才。同时,鼓励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模型的自主开发,模型集合的更新升级,以此应对联网审计系统软件相对滞后问题。

财政审计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监督 财政体制 深化改革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65-02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现代财政体制是我国在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审计监督基于其独立性、全面性、专业性的监督特点。基于此,审计监督促进财政体制深化改革受到政府、学界等多方面的关注。在审计实践与实际研究中,审计监督促进财政体制深化改革主要是从预算执行审计、转移支付审计、存量资金审计、税收征管审计以及政府债务审计等五个重要的方面开展,本文也就从五个方面来对文献进行梳理。

一、预算执行审计研究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研究梳理,发现主要针对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即预算执行审计的必要性、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和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有效完善部门预算审计的政策建议等这三个方面研究。一是重点分析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尤其是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必要性研究。钱啸森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有利于提高我国财政管理的效率。姜超(2008)认为预算执行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开展有利于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实践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力度。张军等(2015)针对我国现行预算体制机制不完善、预算执行违规问题等问题应加快推动绩效预算审计,这样有利于我国现代财政体制构建。董玲、安艳芳(2009)认为现阶段在全力推进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政策背景下,分析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二是对预算执行与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陈澎(2009)认为我国预算执行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过粗,不利于管理;预算编制的标准与定额体系有待完善;财政集中核算的不完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相对滞后以及忽视财政预算执行效益的审计。宋达和郑石桥认为我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审计制度本身存在制度局限;由于收到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审计资源的限制,我国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的过程中,伸进机关和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所有的有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同时,审计和其他经济监督形式一样存在威慑力度不够的缺陷,因为审计发现问题后很少开具处罚单,即便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其处罚的力度也很难以达到震慑违规者,违规行为在短时期内自然屡禁不止。三是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对策措施研究。陈斌认为在“大财政”的思想理念背景下,应结合“大财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构建适合“大财政”发展模式的预算执行体系,进一步优化审计技术,改进审计方法,加强审计监督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等。薛芬认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应对预算执行审计进行重新定位,即对审计范围、审计层次、审计重点等重新进行认识和拓展,重点在于推进绩效审计为核心的审计模式,让公众参与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建立健全审计公开制度。

评述:上述学者们关于预算执行审计的大量研究,取得的成就比较大,尤其是在发现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存在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和根源,进而能够提出效果的政策建议。然而,审计监督预算体制合理性、财政政策审计评估以及对部门权力运行监督等还不够。本研究主要从现代财政体制构建的整体框架下,来分析我国预算改革的整体方向、预算改革面临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探析A算执行审计发展趋势和方向,最后提出完善预算执行审计的路径――嵌入式审计。

二、转移支付审计研究

房桃峻和胡继荣在2012年通过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过程研究,发现主要存在预算安排不完整、滞留专项转移资金、挪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针对转移支付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健全完善我国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制度及具体措施等,即主要是充分发挥我国审计监督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使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健全,使审计结果的处理具有充分可靠的法律法规依据;开展转各个领域转移支付资金效益方面的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效益和效果;进一步提高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构和地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结果质量,同时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进一步构建健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有效的可操作的评价框架及具体指标体系;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开展上下同时审、跨部门联合审、跨领域同时审等联动审计机制,确保审计质量可靠。审计署贸易审计局课题组于2013年对对商务部参与分配的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指的是2011年发展专项资金)进行探索性审计后,指出专项资金审计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措施贯彻落实、重点跟踪分配程序、注重延伸审计、上下贯通严肃取证,同时认为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应积极践行科学审计理念,运用信贷审计工具,及时转变审计思维,运用现代审计方法,以资金分配为审计切入点,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益,使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公开透明、合规合理,检查和评估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有关的宏观政策执行情况;不仅促使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清除;更要不断在专项审计工作中总结和完善审计机制,审学研融合动态结合,促使审计方式方法进一步创新。杨春露等(2008)认为转移支付(主要指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应结合绩效审计,根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目标、范围、用途、额度等,建立一整套适合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框架和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更趋完善。

评述:上述学者对转移支付审计主要集中揭示转移支付资金在申请、拨付及使用环节存在问题,而较少关注转移支付制度本身设计是否合理、相关政策执行是否及时、转移支付制度环境审计等研究较少。本研究报告将从财政体制改革整体框架下来探索转移支付改革取得的成果、转移支付改革面临的挑战以及转移支付改革的方向,继而研究转移支付审计发展的方向,最后提出完善转移支付审计的实施路径――跟踪审计。

三、税收征管审计研究

税收征管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加强税收征管审计,促使税收征管以及税收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是我国审计机关一直在进行的审计实践。张小伟(2014)认为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税收征管审计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财政税收征管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和完善,是税收征管制度更加健全,使税收执法更加严肃,依法治税得到进一步强化,促进稳定的税收增长机制得以完善,对税收法定等方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宋建华(2014)认为地方税收征管审计问题是财政审计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税收征管存在地方税收征管审计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审计机构不能很好的落实审计客体的意见。曲妍蕙(2013)认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房屋出租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土地流转税、规费收入、营业税以及房产税等相关税(费)收是否流失,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充分利用其他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税收方面的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及时收缴税款,从而促进税收征管体制机制完善。

评述:上述学者主要研究了通过对税收征管审计发展税收征管环节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税收征管效率较低,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机制的完善。但是,对于税收政策审计评估还存在不足,在“互联网+税收”领域如何运用大数据等还面临诸多挑战,这也是本研究报告填补的空白。

四、存量资金审计研究

安群文(2015)认为预算单位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的项目支出的结余资金;二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的账目支付的暂付款项;三是重点审查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结转资金。刘玉洁(2015)认为主要加强财政资金审计的重点包括以下四各方面,即加强对预算结转结余情况审计,对各类财政专户的资金结存情况审计,对国库资金存放管理审计以及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审计。刘生桥、郭秋园(2015)等在分析财政存量资金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的思路,即关注国库资金存放管理,关注预算结余结转情况,关注各类专户资金情况、关注财政资金制度管理等情况。黄龙翔(2015)认为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点关注社保资金、代缴的非税收入;第二,重点关注未使用的财政专户资金;第三应重点关注用权责发生制虚列支出的预算资金;第四,重点关注停留在预算单位账户上的部门预算安排的未使用、无法使用的部门预算资金和项目资金。

评述:上述学者主要关注财政存量资金规模、结构和形成渠道等,而对于财政存量资金形成的原因分析较少,对如何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以及相关的财政政策审计评估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梳理以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财政体制框架下财政存量资金管理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提出完善财政存量资金审计路径――专项审计。

五、政府债务审计研究

董大胜(2010)认为应该把债务列入预算管理中,同时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平台问题,财政审计要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形成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隋玉明(2013)认为我国目前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国家或地方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审计等,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专项监督检查,及时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发出预警;加强债务资金绩效审计,有效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达到债务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讨会(2011)得出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具体措施;第一,进一步拓展财政审计的范围,扩大财政资金规模审计,及时摸清政府性债务整体规模、Y构等相关情况;第二,利用跟踪审计,对政府投资项目坚强监管,提高经济性和社会效益;第三,深化金融审计,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第四,把政府性债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完善政府债务方面的举借、投资、管理等重要环节和关键部门责任人的问责追责制度和具体措施。王善平、蒲丹琳(2012)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在筹资的过程中,运用政策制度方面滞后等缺陷来巧妙的规避制度风险而进行借贷,进而指出国家审计可以通过权利的监督和制约来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融资的规模,以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李玲等于2013年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在立项、筹集、投资、管理等各个环节和领域存在违规问题,为此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及措施:第一,坚持按照法定的程序发行债券,加快制定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机制;第二,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渠道予以规范;第三,指定专门的政府债务管理部门或者机构,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统一归口管理,第四,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主体分门类别进行区分,对其进行有效清理规范;第五,对举债部门或者单位的举债权力予以规范和约束,规范债务决策程序和机制;第六,强化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完善债务全过程监控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偿还机制建设,提高偿还能力;第八,构建考评机制,加大问责追责力度;第九,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加强监督力度。袁杰、夏飞(2012)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跟踪审计,促使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杨娟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审计;第二,加强政府性债务举借各个环节审计;第三,加强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第四,加强对举借债务投资方向审计。同时提出政府性债务审计方式包括:一是与政府投资项项目结合,加强对地方政府性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二是与金融审计相结合,维护地方政府性债务安全;三是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评述:上述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研究主要集中债务规模、融资平台以及债务结构等方面审计,而忽视地方政府债务制度合理性审计、地方政府债务预警体系构建审计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制度环境审计等。本研究主要从现代财政体制改革的框架下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方向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升级发展的方向,提出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路径――统一组织。

参考文献:

[1] 钱萧森,吴星.深化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参考,2008(4)

[2] 宋达,郑石桥.政府审计对预算违规的作用:抑制还是诱导?――基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的实证研究[J].2014

[3] 陈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基本思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4] 薛芬.政府预算变革与政府预算执行审计战略转型――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6)

[5] 安群文.把握结转资金与结余资金概念做好预算单位财政存量资金审计[J].理论探讨,2015(1)

[6] 刘玉洁.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初探[J].审计月刊,2015(2)

[7] 刘生桥,郭秋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审计分析[J].审计月刊,2015(3)

[8] 黄龙翔.县级财政存量资金审计监督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