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化学 生活化教学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使得化学教学效果低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或者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使得学生难以注意并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缺乏探索精神,以至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低下,化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随着新课改提出的新课程的推行,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进行结合,生活与化学不分开。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与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论文从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分析,旨在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根据生活常见或关注情景进行引导式学习

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生活中常见或者关注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尤其是对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一学生,在进行初步学习的时候就更加需要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

(一)注重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感性认识

教材中阐述了的很多生活中很多的化学现象,但是文字的介绍与学生真正体会与认知又有一定的区别,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渗透,让学生对化学现场的感性认识得以增强。如:在新教材中对空气中化学知识进行了介绍,老师可以对生活与空气相关的化学现象进行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各种成分的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供给我们呼吸、支持燃烧(在炼钢、气焊等);空气中的氮气,用于焊接金属保护气,工业中一般用于制作氮肥。但是现在空气中的污染现象已经是常见的现场了,导致的后果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呼吸道疾病加剧、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穿洞、酸雨等。教师可以及时的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让初中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并且灵活的运用于生活[1]。

(二)创造情景式教学

进行化学教学时,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设置生活化的情景,能够生动的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打破其已认知平衡。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入问题角色,达到化学知识的充分掌握与理解目的。

(三)教学内涵的挖掘

对教学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化学知识进行充分联系,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挖掘、发现、认知、解决,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发现、乐于学习,让学生更加主动与积极地学习化学知识,更加自主与渴望地使用化学知识。课堂中老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与指导,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读

(一)提出启发性、新颖、有趣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现代科技等示例进行结合,在相关知识点上,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新颖且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充满热情与积极性,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主动吸收知识。如因为红磷与空气会发生氧化生成P2O5(黄色),如果去买灯泡,只需要注意观察灯泡里面的玻璃柱与金属丝处是否有红色粉末(即红磷),就能够初步判定灯泡质量[2]。

(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物质的原型

对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通过学生们的思考与相互的探讨,寻找化学物质在生活里的体现。如,厨房里常用的盐、醋、碱、酒等,地窖里的二氧化碳,人体胃液里的盐酸,建筑所用的熟石灰等。

(三)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举列子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化学教学举例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其感受知识的现实作用与意义,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化学知识。如:介绍分子运动相关知识的时候,举例可以用炒菜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当菜冷了香味变得不明显;糖块遇热水溶解较快等。根据身边的实际发生甚至常见的实例,利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让学生体验化学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兴趣。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思考并探索化学现象下面的化学规律,培养其探索精神与发现视角。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手段,将实验教学生活化是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步骤。为化学实验开发与挖掘出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对化学实验的设计注重实验机会的创造,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如:化学实验中蜡烛燃烧探究实验,其实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接触过这个实验,只是学生们并未上升到探究水平,部分学生通过观察火焰特点,了解到刚熄灭蜡烛冒得是白烟,有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还尝试着点燃了白烟。在接触到化学知识后,他们了解了该尝试是一种探究行为,对于做过的学生会有一种自我的鼓励与自豪感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与尝试[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要应用于生活,全面实现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贯彻新课程强调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模式下深刻的体会与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为学生们未来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潜能发挥种下优良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为祖国的未来能够持续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斌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3,06:2-3.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初中生物;教学交融

一、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交融的可能性

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虽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学习,但作为科学学科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容易凸显出分科教学在跨学科问题处理方面的局限性。化学与生物同属于科学学科的一部分,教师可在教授学生知识方法的时候利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弥补分科教学方面的不足。也就是说,化学与生物这两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融与促进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两门学科教学内容的角度看,无论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是从理论知识上,都存在一定的交叉与渗透,初中化学与生物课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学习酸碱理论时,生物教材中对酸碱理论的阐述大致为:任何溶液都具有pH值,在25℃条件下,溶液pH值在0~14的范围之间,pH值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值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值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正常雨水的pH值大约是5.6,而酸雨的pH值小于5.6。反观化学教材中对酸碱理论的阐述大致为: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溶液pH值的范围一般在0~14之间,碱性溶液pH>7,酸性溶液pH

不难看出,化学教材和生物教材中对酸碱理论的阐述如出一辙,诸如此类在教学内容上重合的部分还有很多,这些说明两门学科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为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交融的促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交融方法的探讨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对新的教学观点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化学与生物的教学要想做到交融互补,就必须从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入手。

首先,在生物的教授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化学知识作为辅助工具。如在为学生讲述酸雨形成原因的时候,初中生物教材中对酸雨形成的表述是:酸雨主要是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酸性物质导致的,导致我国出现酸雨主要是过度燃烧含硫量较高的煤引起的,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导致酸雨的关键因素。很明显,这些内容深入概括了导致酸雨形成的原因,但是在化学教材中却明确指出导致酸雨的污染物以及酸雨形成的化学原理。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讲完本学科方面的知识后,启发学生思考酸雨形成的化学式,从而做到使学生自主地将生物与化学两门学科结合起来。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观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接受生物知识,也巩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特别是两学科相关联的看问题的方法,从而启发学生建立用全面的科学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第3篇

一、生活式情境创设

初中化学总体而言较为简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在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妨利用生活式教学情境,拉近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磷单质及其性质的教学中,我为学生们提出了“鬼火”的教学情境。在民间常常流传这样的说法,在人死后他们会化作一团团鬼火在蓦地里游荡。很多学生对“鬼火”还是非常陌生,听到这样故事,他们的听课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基于此,我展开了“磷单质”的性质教学。“鬼火”的本质就是白磷单质的燃烧现象,由于人骨燃烧后的残余的主要物质就是磷,在自然条件下墓地里的磷元素就会挥发出来,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就可以发生自燃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鬼火”。结合上述情境,我将磷单质的易燃性、不稳定性揭示给学生。通过对学生们常见生活情境的设疑,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验式情境创设

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化学学科与化学实验的发展密不可分,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式情境的创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化学现象与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促进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化学物质辨析章节的复习教学中,我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式情境。首先,我按照下图为学生们连接好了实验图,但未将反应物质类型揭示给学生们。

然后,我要求学生们观察反应物质的状态。A是纯净物,B是黑色粉末状纯净物,可能是CuO或是木炭粉;C中存放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最后,我将存放在气球里的气体(为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其中的一种)。有了以上的信息,我要求学生们尝试结合实验现象推断对应的化学物质,并完成下表。

对于编号I,由于黑色粉末未变红,且玻璃管内有水珠生成,则可以判断物质A为H2。再结合C、D两处无明显现象,则可以进一步判断出B物质为CuO。对于编号II,由于C处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说明A物质为CO,再结合黑色粉末未变红,可以说明B为CuO。对于III,首先由蓝色火焰可以判断出A物质为H2,再结合黑色粉末减少至消失,说明B物质为木炭粉。至此,学生们顺利推断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所有的物质类型。

在该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学化学常见氧化还原现象、燃烧现象、沉淀现象得到了整体上的训练。探究性实验情境考查题是近些年中考的热门题型,此类实验式情境的导入对化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三、应用式情境创设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化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朝向实践化、应用化方向发展,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想实现对学生应用意识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应用式情境创设必不可少。对此,我们不妨将社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化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应用实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患者发生胃痛的情况下,医生常常会开出胃舒平一类的药物(其中每片含氢氧化铝0.39克)。胃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只要服用适量的胃舒平即可环节胃痛。若是服用了过量的铝容易导致老年痴呆的形成,也会消耗过量的胃酸。所以,治胃疼的药不能服用过量。在此应用式的教学情境下,我为学生们布置了如下的计算题。

例:若是该医生给患者开了一瓶胃舒宁(每片含量为0.39克),并要求病人每次服用两片。那么,试问:在服用该药片后被消耗掉的胃酸质量为多少?

分析:本题属于化学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尝试和化学基础。首先,我们应该写出对应的反应方程式,胃酸就是稀盐酸(HCl),治疗过程即是盐酸与氢氧化铝的反应过程。于是,我们假设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为x克,利用质量守恒原理得到关系式:78x= 109.5×(2×0.39),得到x=1.095 克。

通过此类应用类化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对化学学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们从该情境中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生活常识,提高了他们化学知识的认知度。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解题能力;训练

一、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对化学的概念要进行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提高化学的解题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第一个是直接性的理解,也就是能够对概念进行语言性的识别,就像“同系物”是指的分子的结构相似,在组成上彼此之间就相差一个CH2或者是整数倍一系列的有机化合物称为同系列.(2)解释性的理解:也就是能够对概念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对其外延也有较好的了解,即,能够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以及其特征.例如,碳碳键与碳骨架在形状上是相似的;官能团种类和数目上是一样的.在分子组成上相差很多个CH2原子团就是指:元素的种类相同,且符合同一性的分子通式;相对的分子质量上能够相差14的整数倍.

二、熟悉基本的解题方法

1.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就是对问题和条件进行全面认识的一种能力,把与问题相关的条件、情况都作出全面的分析,审题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在审题的过程中就能够充分的把题意理解清楚,把握好题目的本质,通过审题可以发现隐含的条件并且可以将其进行自我的简化.要想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要学会在审题的过程中迅速的抓住题目的条件和题目的所求,还有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并且能够迅速的进行条件的转化,这是解决化学相关问题的关键.

2.合理的利用思想、方法还有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相对来讲也是比较多了,要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对题目进行分析,并学会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思想方法,才会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解决那些基本的问题,并且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能够合理的选择以及应用知识、思想,还有方法使得问题解决起来更加的迅速和顺畅.

3.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开放题以及新题型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想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要先理解好题意,然后再运用化学方法和思想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开放题以及新型题的训练,进一步的拓宽学生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选择典型的例题

在进行例题的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精,而不要在乎多,注重例题的质量.其进行选择的标准可以是以下几点:(1)典型性.这样的题目是化学中的难题或者是比较偏的题目,而且是学生在进行化学解题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常见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解法也非常的具有通性.(2)探索性.这样的题目相对的可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但是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讲又不是“深不可则”的问题,只要学生经过相关的努力就能够把问题解决掉的.太难的或者是太简单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3)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这样的问题可以是那种,只要对问题进行稍微的改变就能够得到新的问题的题目.(4)多解性.这样的题目要能够起到启发学生寻找多样解决方法的目的.例如下面的这个典型例题:

通过此题可以看出其考点是化学物质的中文俗称以及物质分类方面的知识,在将各个物质自身主要的成分进行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该使学生按照酸和碱以及盐自身的概念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组成特点来将上述的物质加以分类,从而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一例题中,包含了化学知识中最为常用的化学俗称以及化学式,其中涉及了烧碱(也就是NaOH)和苛性钠(同样为NaOH)以及消石灰(也就是CaCO3).并且这一例题还穿插了像纯碱和大理石以及胆矾、蓝矾等化学物质.通过这一例题教师能够全面的将重要化学知识一次性讲解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系统性的进行相关复习和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 田敏静.初中化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浅谈[J].关于化学教学的研究,2010(7).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教材优势 科学素养

无论是从教材的编写思路、知识的框架结构,还是教材所要达到的意图来看,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都彰显了较为新颖、前卫和务实的个性。这两册化学教材为学生认识化学现象打开了一扇窗口,为学生步入精彩的化学世界进行了有效的引领。笔者对这套教材情有独钟,通过近几年与之相处,深感其魅力所在。笔者认为这套教材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做了大胆而科学的处理,遵循了学生对化学知识从“感性—理性—实践”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当然,教材好固然重要,教师教得好亦举足轻重。初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务必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体系,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搞清知识的前后联系,掌握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实践中创新、灵活地加以运用,真正发掘化学教材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谨谈一谈自己使用沪教版教材以来的感悟与收获,抛砖引玉,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领会教材编写思路,注重“三维”目标培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编者精心遴选教学内容,以全新的体例编撰教材,力求让学生喜欢、乐学。

1.情景交融,体现趣味性。编者能够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教材中呈现大量精美的图片——有的展现名人风采,有的揭示事物本质,有的再现现场情景……这些图片使得教材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让化学课本不再“板着冷冰冰的面孔”,让化学知识由枯燥、单调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2.渗透学法,体现指导性。教材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设计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编写思路和“三维”目标的培养意识。如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联想与启示”“练习与实践”、“整理与归纳”等栏目的设置,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任务,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设计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善于反思与总结,真正掌握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无穷乐趣。

二、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化学这门学科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身边的化学现象比比皆是,如液化气燃烧、食物腐败、铁钉生锈等,它们都是化学启蒙教育的素材。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编者首先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大量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来引出化学知识,让化学与生活牵手,在学生固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愉快地步入学习化学的天地。如第2章谈到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司空见惯的物质;第4章谈到了煤与石油两种重要燃料;第5章列举了铁、铝、铜、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等金属材料及矿物质;第6章讲到了蔗糖水、食盐水、石灰水等溶液;第7章讲到了酸碱盐中的食醋、小苏打和化学肥料、胃液中的盐酸;第8章涉及了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人体需要的有机化合物,林林总总,种类繁多,皆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化学物质客观、真实地存在着,在学生的心目中留有一定的印象。从这些身边的事物入手,提示其奥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有化学,化学反应就在自己身边不断进行着,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快速引领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快车道——诚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切实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一栏中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化学实验既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的源泉所在。现行沪教版化学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活动与探究”中设置了许多实验,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机会,搭建了平台,其宗旨是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亲自“做科学”并体会其中乐趣,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以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化学科学素养。如第1章中“铜绿”性质的实验;第2章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第4章“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实验;第7章中探究“酸碱盐”性质的实验,等等。面对这些实验,笔者总是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平等分享教学资源。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究性实验,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化学实验的乐趣,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能力。

四、着力渗透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教育学生确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勇于创新,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等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沪教版化学教材在编写时始终在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不失时机、水融地在知识的阐述中渗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点化与熏陶。教材中尤其注重环保意识的强化,例如,如何应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工业残渣废液的随意排放、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日益增加的人类疾病、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等等,都在教材中进行了渗透。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化学知识的同时,绝不能忽略思想教育这一环节,而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针对人类生存的环境进行深刻的思考,接受为美好生活、为人类生存而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