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探究的环节

科学探究的环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探究的环节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本质;科学逻辑

科学本质反映在我们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第二个是学生的思考要符合逻辑;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仅仅有了这样的理念是明显不够的,我们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在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还必须把这种理念具体化,变成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指导,让科学本质教育扎根于实际的课堂中,落实到实际探究活动的指导上,并且细化渗透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上。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并实践这一点,把它作为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反复的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提出科学问题

科学课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具体的、明确的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

我们科学课研究的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具体的、明确的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个不能具体研究的问题,怎么办?教师巧妙地从一杯水过渡到50毫升的一杯水,把一个不能直接研究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科学教学的科学性必须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就得以体现。

二、科学猜测

应该是一种科学性的预测,即是学生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的估计,而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瞎猜。

也就是学生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的估计。教师应及时调动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并用基本的科学逻辑对估计进行修正,从而让学生的猜测更具有科学性,也有利于之后研究方案的制定。

三、制定研究计划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教师应做必要的指导,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探究与平时的一些偶然发现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科学性活动,要使我们课堂中的活动成为真正的科学性探究制定计划很重要,也就是让学生“事先想、想好了做”。这里教师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交流,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然后把“事先想”的内容记录下来作为后续研究的计划,这就是“科学性教学”的重要体现。虽然这个过程耗时多,但对学生今后的研究活动意义重大,教师在这方面要舍得花时间。

四、交流修正研究计划

精心组织研究计划的交流研讨活动,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展开真正的“科学辩论”,并为后续研究活动扫清障碍,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辩论中使学生变得更有目的性与计划性,也为进一步修正、实施计划做好了重要的辅垫;并使学生经历了一次真正的科学探讨,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性思维,让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富有科学味。

因此,我认为科学教师要尽可能让我们研究的材料、工具等等更具有结构性,更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实验并做好科学记录

允许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对研究方案做适当调整;对实验中操作不规范的小组加强指导,使实验探究排除一些干扰,更加严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培养证据意识。

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实验反馈的具体情况参数做出调整,是对研究方案的再修正,从实验的实际反馈中做出的修正,是最切合实际的,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更合理,更具有科学性;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对小组实验中不规范的操作进行指导,使实验探究排除一些干扰,使实验探究更加严密。

六、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应充分尊重每一组的实验结果,真正把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据,学习一些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并从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相互质疑、评价,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把研究推动向前发展。

要使我们的科学课上得更具有科学性,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实验结果,充分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意见,真正把学生的第一手材料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本课课件中的统计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仅把所有组的结论全都统计进去,而且还用蓝、红两种颜色反映出“完成实验”与“没完成实验”两种情况,充分的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研究,这就是科学性教学的体现。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据,不仅能学会一些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而且从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实验,并相互质疑、评价。反思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想,探究结束后,通过观察各组数据的差异,看看自己的研究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值得改正,有什么忽略了,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周密的考虑自己的研究计划,更加规范的进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互相的评价也有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把研究推动向前发展。

七、拓展延伸再提出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第2篇

摘 要:“四环节”课堂教学法是为了实施“习题式”教学模式而开发运用的适应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四环节”课堂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的适应性,以及课堂操作流程,构建“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寻求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式”;教学模式;四环节;课堂教学法

课堂授课制仍然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科教育的成败。探究课堂教学的高效模式是当前乃至以后都必须面对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课题团队提出了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习题式”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下建立“四环节”课堂教学法,试图构建一种适宜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寻求新的突破口。本文就高中物理“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法做一粗浅的探究,期望得到同行们的斧正,并提出积极地建议和意见,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成效。

一、“四环节”课堂教学法的适切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涌现出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教学模式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过分强调形式,将教学内容和过程固化的问题,比如利用“导学案”将学生的学习设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甚至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都做出了明确的限定,无法对课堂教学中的现成问题进行有效地处理等。这些现象都是课堂教学缺乏适应性的具体体现。我们提出的“四环节”教学法将克服上述课堂教学的短板,具备以下优点: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四环节”课堂教学法主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线索,通过物理情景分析、自主探索、归纳总结、实际运用等四个环节,让学生主动地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利用积极的思维获得技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符合学生认知与思维发展规律。“四环节”课堂教学法主要针对课堂教学的特点,利用习题形式主导新课教学内容的实施,将教学内容融入习题模型之中,利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物理规律和定理的发现与推理方法,克服抽象的理论讲述,促进学生对物理过程的理解,掌握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并在寻求问题解决的探索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广阔性,达到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适应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实践证明,习题教学能够实现大量的教学任务,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物理新课教学以习题方式呈现,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授课条件下的时间、空间、教学资源的限制,适合于课堂组织教学,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习题式”教学模式下的“四环节”教学法就是以适应课堂教学环境,发挥课堂教学优势为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四环节”课堂教学法的操作流程

(一)物理情景分析――建立模型。物理情景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载体,“习题式”教学模式就是首先通过习题题目编制呈现新课教学所依据的物理情景,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建立新的物理模型,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比如,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教学中,选择播放太阳系行星运行视频,让学生观察到行星运行的轨迹,形成“行星绕太阳运动近似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从而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去探索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关系。

(二)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新发现。在第一环节“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新的物理模型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形成问题链条,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学生不断的推演,建立新的关系,找到新的规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的推理中,当得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为:f∝r平方分之m;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为:F'∝r平方分之M,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应有F=F':可是2式中明显m≠M,那么,如何才能使F=F'?自然就会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

(三)师生归纳总结――获取新知。归纳总结是新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还是对思维过程的再次梳理与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展示,或者进行精讲、释疑,不但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W生能够从知识体系上、思维方式上、学习方法上得到深度发展和有效提升。

(四)学生实际运用――提升能力。学习物理的核心目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主要由教师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引领学生进入新的物理情景之中,应用学到的新知识、新规律去解决问题,使新知识转化为新能力。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中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制度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构建了新的实践体系和实验管理模式,为提高机械设计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0引言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测试仪器和设备落后,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需要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1-3]。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的开发、设置、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完成和接受,教学互动较差,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而且可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完善基础实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购置新式机械零件陈列柜、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等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实验内容,将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转变为理论知识、测试手段、方法并重的交叉性综合实验项目。如带传动实验和滑动轴承动压油膜形成原理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除了实验内容的介绍外,还要加强测试技术、设备的原理讲解。通过介绍测试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各种传感器及不同测量和数据处理方式有新的认识。 

    1.2 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生产实际,增设和拓展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实验重点、难点,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如机构运动方案创新组合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设计实验,利用各种运动副和构件搭建各种新型机构,验证机械传动设计方案,加深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机构创新设计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 增加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某个公式或结论,更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以后,便可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以锻炼、提高其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科技制作场所,利用教学资源,广开兴趣小组,对一些在动脑、动手及创新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在学生中,展开“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之类的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改课题,拓展创新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全面的能力,为机械设计课程提供好的选题和实践项目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枯燥乏味,图形复杂、结构抽象。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托。 

    2.1 引入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述+板书”的教学授课方式,扩充了课堂信息量,突破了实验设备的局限,扩大了现代实践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齿轮范成模拟实验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实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机构运用的录像,齿轮啮合和轴系运动的影片,将难以讲授和理解的内容表达的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2.2 利用froe等软件,扩充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匮乏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可有效地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节约学生的实验时间,提高实践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将机械零部件、机构三维化,并进行各种装配、拆卸、组合实验,可达到一些在实验设备上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实验项目。在减速器装拆课程设计在中,学生不受所给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减速器,模拟机构的运动和装配,检验机构的运动状况和故障等,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为毕业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

    2.3 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将实践大纲、指导书、课程资源库等资料上传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预习实验、预定实验,提交作业,甚至与老师互动交流。“以趣引思,以疑引思,以用引思”,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同时,网络教学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设备顺利运转,教师辛勤工作,发挥专长,学生不懈努力,健康成长的保障。 

    3.1 根据内容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实验中,随时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预习情况、原理认知、注意事项、操作态度、实验进行状况等情况进行考核。在评价手段上,尽可能的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专题报告、技能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在学习成绩评定中,加大实验操作、平日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比重,实行实验成绩的“一票”否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查与评定。鼓励学生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机制,及早与企业接轨。在培养方案允许的情况下,实行实践单独设课,保障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便于科学管理和评价。 

    3.2 规范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考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规范教学档案,实现授课经验的制度化,鼓励优秀老师的“传、帮、带”。同时,组织教师互相学习,结成梯队,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制定规范的实验课程表和计划,将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同等对待。要求对开课老师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试做”考核,并定期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将进行培训或停课的处理。除此之外,学院实验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修,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对利用率低的设备,鼓励老师积极展开实验教研项目的研究,拓展实验,改进实验设备,杜绝设备的闲置。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和过度,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和思考,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加各类大赛的热情高涨,取得的成果明显增多。但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必须在各个环节上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后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沈萌红,周震宇.现代实验教学模式和“机械设计教学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0):13-15.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第4篇

1.分层次

(1)编写课案分层次。现行大多数课案由于科目特点不同,所以课案内容也不同,但是有一点,就是大多数都没有按学生的特点,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做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进行分层次编写。可课案分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有所提高,得到收获。根据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情况,每张课案分成ABC三层,又根据校内文理、普奥的情况单独设置难度。每个层次的学生做自己相对应的题,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情况有所提高,做高一层次的题。这样,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来挑战自己,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每个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学习动向,在与学生谈话或者批改作业时评语有的放矢。

(2)每组内ABC分层。要想课案发生应有效用,还应该整个机制进行改革。每个小组内部都根据学习或生活等表现ABC分层次,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各得其所,在恰当的有限范围内提高自己的能力,还能激励自己。

2.起立对立,积极解决

(1)形式仪式能够使学生重视。在课堂进行讨论环节时,大多数课堂是每个小组各自七嘴八舌,教室内乱哄哄一片,有的学生甚至走神去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所以,必要的形式是不可少。

(2) 对面两两为一层,方便交流。在分小组时,平均把ABC层学生分到各组,各组AA、BB、CC座位相对应,面对面。待到讨论时,两两对面为同一层,讨论的也都是本层次的问题,不会小组都讨论同样几道题题,浪费时间。层层递进,C不会的问B,B不会的问A,最后组长总结答案,做出本小组最后的答案,更方便快捷,节约时间和精力。

3.先自己思考再讨论

现在有些课堂上之所以效率不高,是因为没有好好处理课案和讨论环节。鉴于我校情况,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改进。

(1)探究课案当堂发,马上做。有些老师嫌麻烦,为了课堂节省时间,把预习案、探究案、练习案都做在一张纸上或者不在一张纸上也都提前一起发下去,不仅造成了学生负担,而且不利于课堂思考。所以既然是预习案,就提前发课前收批改,上课之前培训并发下去。

(2)必须先自己读题。一般探究案发下去之后立马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想,连题都没读,能讨论什么呢?难道是做秀吗?笔者的做法是,发下探究案后,每个学生都有2分钟时间读题,对本题的材料、关键词,中心思想,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根据之前掌握情况及自己理解能力来完成概况、思路,自己形成初步答案。要想讨论,一定是自己先有想法的,有“论”可讨。

(3)讨论时两两对思路,完善想

法。讨论时全班齐力,由于是分层教学,两两对面的同学为同一层,更方便交流想法。

(4)小组讨论确定结果。最后一步层层提交疑难,最后汇总到组长,小组针对意见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确定结果,最后进行展示。

4.展示与点评

(1)标注展示的同学。教师在安排展示时候,应该在幻灯片中标注清晰是哪个层次展示哪道题,然后抽签;或者直接标明哪个问题由哪组哪层那个同学展示比如“3题由六组C2同学展示”。个人更倾向于前者,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后者的弊端是只有几个人展示,其余人一看没有自己的事情了,可能会走神。

(2)展示注意答题规范,每次都强调规范性,有利于考场中发挥。点评需要规范性,条理清晰,能够结合材料说出展示答案的优点与不足,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说得有条理,写出来也不会差,体现在试卷中得分率更高。

(3)正常来说点评比展示同学要高一层次,如C展示B点评,B展示A点评,A展示 A点评。体现层次差异,而且能激励学生做得更好,展示不被挑出错或者点评显示出自己的水平来。

5.教师点拨作用的体现

(1)控制时间。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控制整堂课的节奏,紧凑而不紧张为宜。太紧张学生疲累,太放松则完不成学习任务。

(2)分配任务,灵活性与规律性统一。①分配到个人而非泛泛某组,否则会出现互相推诿,浪费时间,有人懒散走神的现象。②课堂有规律,学生有了心理准备会更认真。如果每节课都换个形式,学生会无所适从。所以还是尽量一个模式固定下来,让学生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③灵活性课堂让学生充满兴趣。虽然课堂不能一成不变,但是可以偶尔换个花样提高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不敢怠慢,知道了下一步老师会叫B组,C组就走神了。偶尔换个形式,学生会觉得乐在其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科学探究的环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生物课堂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受到极大重视,成为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 教育部2000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订版)》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试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侧重研究“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和“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形式。

一、“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需要,“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任意一个教学环节中,而“探究性学习案例”也可以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1.“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教学素材,组织新课引入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教学素材,组织新课的引入。例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可提前布置探究性学习——探究植物根、茎、叶的向重性,在上课时,展示植物根、茎、叶的向重性的拍摄图片(探究学习的“实验结果”环节),进行比较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2.“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讲授环节,组织新课教学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讲授环节,组织新课教学。例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在学习“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部分教学时,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编写特点改编成探究性学习案例(全程探究,见下),组织新课教学。

探究案例 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群是否一直保持“J”型增长

提出问题 在理想条件下,生物的种群呈“J”型方式增长,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群是否一直保持“J”型增长?

作出假设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有实例证明吗?

设计实验 高斯曾实验:在0.5mL培养液(每天的培养液含量维持稳定)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实验结果 高斯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略)

得出结论

3.“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复习环节,组织巩固教学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巩固环节,组织复习教学。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教学,为了让学生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设计一探究性学习案例:

现有一只光脚雌鸡和一只毛脚雄鸡,光脚和毛脚是一对相对性状,请设计杂交实验,探究鸡的光脚和毛脚,哪一个性状是显性?

4.“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拓展环节,组织作业布置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拓展环节,组织作业布置。例如,“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后,可进一步挖掘出探究性学习案例——探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临界浓度,安排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5.“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整个环节,贯穿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案例”可以作为整个环节,贯穿课堂教学。例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教材中关于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编写思路,体现了“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展开形式

“探究性学习案例”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展开时要防止探索过程科学的固定化,应以活泼多样的探究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模仿式

在初次接触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先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案例,让学生模仿探究学习,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有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第一个探究性学习——“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模仿学习中,学生大概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可分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八个环节。同时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2.讲述式

在探究性学习中,设计实验是难点,教师应结合一些探究性实验,简述实验设计得原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等。例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对“设计实验”环节,教师要结合多种对照实验(如空白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案例重点讲述,并分析这些对照实验是如何控制单一变量的。

3.讨论式

当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各个环节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论认识后,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就可以根据培养探究能力的需要,侧重对某一探究环节以讨论方式进行开展。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在学生对“设计实验”有了较为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探究内容设计一些关于设计实验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可采用哪种对照实验?怎样设计?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等

4.引导式

一些生物科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例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探索生长素基本理论的形成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深刻领会生长素理论的论点,而且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5.研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