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心理教育

孩子心理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孩子心理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孩子心理教育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制定课程体系

构建与小学生心理结构相适应的课程目标 德、智、体、美、劳五育中都含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种发展内容。同样,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也都必须体现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内容。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近年来,我校在构建课程目标时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出发,确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打破学科的界限,开展了综合主题教育的尝试。主题的确定一是坚持连续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发展水平;二是坚持可接受性,考虑到问题的广度。同时,将每个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认知、情感、行为的培养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三是在具体实施时,以计划性、整体性、灵活性三者结合的“整个教学法”为指导,以结合主题教育的综合性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发展。

选用与小学生心智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都要与小学生的心智能力相匹配。教学时,我校要求教师切合小学生各自发展水平的教育要求和内容,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唯美的精神环境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 人们常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其实不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语言有关,但不完全植根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却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最主要的原因。要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学语言符合小学生心理。

重视小学生心理机能的协调 小学生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比较差。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小学生在美的精神环境中予以陶冶。因为小学生最容易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美的精神环境影响。

注重学生心理辅导

扎实上好心理辅导课 这些年,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精选上课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心理教育与训练活动中体验内心感受,调节心理、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做到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的全过程。

设立“阳光小屋”信箱 开设了“阳光小屋”咨询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介绍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阳光小屋”信箱,由心理辅导员为那些内向、不愿面谈的学生提供帮助,排忧解难、疏导心理。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

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学校心理网站等宣传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来关注,一起参与,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作用,定期刊出“向日葵”,重点围绕“认识自我”“我能行”“我们都是好朋友”“我做老师小助手”“学习乐趣多”等等内容组织材料,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团体辅导 每学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一次团体辅导,有条件时则组织班主任学习,在班中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真理。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 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

主动与家长沟通 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如何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首要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笔者着力修筑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开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识,交流先进经验与做法。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推进措施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幼儿的身体健康方面已经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但是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许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等大一些再教育也没有问题。其实这样的理念是错误的,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从孩子一懂事的时候就开始抓起,幼儿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园一起努力,抓住教育的有利契机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培养孩子们看待事物、与人相处的正确理念,为幼儿的茁壮成长营造良好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幼儿的心理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营造亲如家庭的班级氛围,鼓励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已经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生活,尤其是习惯了被关心、被呵护。进入幼儿园之后,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潜意识里面并没有“关心他人”的想法。为了引导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我首先观察了解每位幼儿,找出有爱心的幼儿,表扬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捕捉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视频或照片,在班级进行具体的表扬,播放给每个幼儿看。树立了正确的典型,幼儿们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孩子们之间只要谁有了困难,大家都积极地开展帮助。椅子倒了,有人争着去扶起来;孩子哭了,有人去安慰;小女生搬不动物品,有小男生勇敢地站出来帮助等等。老师对幼儿的行为及时给与表扬和肯定,班级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爱意,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悄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并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二、在班级里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幼儿化妒忌为动力

妒忌心理是一种负面的心理,在孩子的心里会产生消极情感,甚至转变为负面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嫉妒心强的幼儿,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简单地训斥了事,而要讲究教育引导的技巧,通过恰当的载体与方式,将幼儿的妒忌心理转变为瞄准先进对象进行赶超的动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动力,从而逐步消除这样的负面心理,保证幼儿健康地生活与成长。例如班上有一位幼儿妒忌心相对较为强烈,别的孩子手工做得好,他嫉妒;别人画画好也嫉妒,甚至在教室无人的时候悄悄弄坏其他孩子优秀的手工作品。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没有大动肝火,而是经常有意识地和这位孩子进行谈心,首先肯定他身上具有的优点,如故事讲得好、爱整洁等等,帮助他梳理自信心,接下来引导他针对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树立赶超的目标,并鼓励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下,积极、阳光的心态逐步取代了孩子的妒忌心理,看待他人的优点时不再嫉妒,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争取赶上,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让这位孩子走出了心理阴影,快乐地开展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适当受挫,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顽强的意志

顽强的意志要从小抓起,幼儿教育中要适当穿插对幼儿的“磨砺教育”,在甜如蜜罐的生活中增加一点苦咖啡作为点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吃吃苦”、“受受累”,在活动中鼓励孩子们勇于突破自我,完成自己看似完不成的任务,培养幼儿顽强的意志,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开展整理教室的活动时,我要求幼儿自己整理桌上的物品,自己将小椅子搬上桌子,便于拖地。有的孩子力气小,小椅子比较重,非常吃力,我鼓励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搬小椅子,对他们说:“你们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纷纷涨红了小脸,不仅将小椅子搬上桌面,还将教室里的玩具篮子等物品摆放整齐,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我经常有意识地“遗留”一些工作,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勇于去尝试。如室外活动时玩具的搬运,就全部交给孩子们自己去完成,既锻炼了体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顽强的意志。

四、幼儿园与家庭实施联动,创设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做好幼儿园各项活动之外,还要引导家长抓住家庭生活中的契机,实现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氛围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如在某一天,幼儿早上起床后突然发现没有人帮助自己穿衣服和鞋子,也没有人将早饭盛好放在桌上,甚至前一天晚上脱下来的衣服也没有人洗。在孩子手忙脚乱穿好衣服,自己盛早饭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简短的交流:“你今天发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以前这些事情都是谁做的啊?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情么?”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为他的生活与学习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到幼儿园之后,我还对这一活动进行延续教育,要求孩子们在班上说一说早上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想。经过早上的行为教育之后,孩子们对父母的付出具有了直观的认识,纷纷表示对爸爸妈妈的感谢。我趁势引导孩子们应当为父母做些什么进行感恩,方式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碗、拿东西等等。抓住教育契机,孩子们在家庭中开展的回报父母感恩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得到了有效巩固。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逆反心理 青春期 分析 教育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在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青少年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这个期间,青少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因而就出现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它的具体表现就是:独立自主的要求是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主要表现形式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头脑简单的产物。表现形式常为强烈的好奇心和企图标新立异,言行与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如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是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二、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影响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1.青春期生理特点带来的影响

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由于身体加速成长,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载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使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

2.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心理开放性带来的影响。逆反心理是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像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与同伴在一起。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喜欢自作主张,强烈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

心理半成熟现状带来的影响。青少年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飞跃,但又是不平衡、矛盾的,他们处在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他们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较大,会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固执和极端化。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还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社会认同。因此,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也促成逆反心理的产生。

3.社会支持系统造成的影响

(1)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环境具有特殊意义。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且是潜移默化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心理和物质的关注过多,尤其是对孩子的要求过多,超过了他们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同时也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不给孩子自主的空间。青春期少年进入初中后,以父母为榜样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的缺点,从而反抗情绪增加了。

(2)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小学儿童心目中,教师还有着权威的地位,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他们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其次,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公正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比如,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对于“差生”则疾言厉色,教师本身对待不同学生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对于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更易产生逆反心理。“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3)同伴关系对孩子的影响。班集体对孩子逆反心理也会有影响,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在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学生在班级中活动与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就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个性的对立与冲突就不可避免。有些学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中取得一定的地位,但又没有可交流的对象,这时他们会试图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吸引同龄人的注意,甚至不惜用反常态的行为来引起大家对他的注意。

三、逆反心理的应对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心理,不利于青春期孩子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合理转化。

1.正确教育者的观点,充分尊重被教育者

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奇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2.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 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

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级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

4.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带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失为好办法。

认识到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后,我们一定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相匹配,出现问题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控制孩子的不良心理。经过合理地调适与疏导,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是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与转化的,这对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程利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342.

[2]檀明山.学会平衡学会调适.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210.

[3]郭念锋.发展心理学.民族出版社,2005.230.

[4]费可夫.和教师的谈话.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学;保护;率性教育

一国之希望在于人才,人才之根本在于教育,教育之重点在于基础,基础教育之关键在于教师。社会主义核心素养的提出,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成为了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传承中的重要角色。为了完成家长、社会、时代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当代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应当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当代社会的变化节奏在不断加快,与其相关联,其变化形式也将会越来越复杂,使人目不暇接。这些都要求人们具备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要求一个教师能够在理性上把握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情态以及变化,一定量的心理学知识的储备,对教师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学生在小学阶段,心理变化处于易形成也易改变的阶段,也就是心理变化的不稳定性。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那么,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其身心同步健康发展,就是我们小学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要面临的新课题。

案例一:“假如他是我儿子。”

做为老师,我们常说,把每个学生都视如己出。随着自己成人妻,成人母,也随着自己年龄和教龄的不断增长,我开始意识到,“视如己出”这四个字,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原因有三:一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出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家庭出来的孩子,老师是无法用自己的爱去诠释的,老师的爱的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二是老师对学生的爱,一定是想让这个孩子好,但家长不一定理解,因为有时家长希望孩子的发展方向和老师希望孩子的发展方向是相背离的。三是每个老师对自己的孩子,都不一定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甚至都没有时间去全身心地关爱。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本人认为,对每个学生“视如己出”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做不到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但是,老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关爱每个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出现问题时,常常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他是我儿子,我会……”

小阳,出自单亲家庭,为父母婚姻失败而买单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一定有问题。”开学没几天,他就和同学打架了,我借机和小阳的妈妈详谈了一次,从谈话中可以听出来,小阳妈妈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工作出色,在单位是领导,而且还是管人的领导。她认为,孩子的毛病都是小事,孩子单纯,可爱,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有什么事,应该让孩子自己解决。我让小阳妈妈换位思考对方家长的感受,她表示对我工作和对方家长的理解,诚心道歉了,也答应会管教孩子的。但我看得出来,这是在应付老师呢。

你不管,我管!我开始了对小阳立体式、全方位的教育轰炸,只要他犯错,我就很严厉地批评他!严师出高徒,在我的铁面教育下,小阳进步特别大:上课时不打扰其他同学听课,下课老老实实在自己的座位上呆着。这时的我,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特别满意,心想:每天的生气、挨累、费心终于有了成效,家长一定也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很快就会打来电话感谢老师的。正当我沾沾自喜的时候,小阳妈妈真的打来了电话,可内容却让我大吃一惊。

“李老师,想和您谈,前几天,我们一家出去吃饭,在席间,朋友们都表扬小阳是个懂事、文明的孩子时,他大哭起来,说再也不想上学了,老师不喜欢我,我不能和同学玩。”小阳妈妈和我说了很多,没有指责老师的意思,只是向我反映一下孩子在家的表现,和上学后的变化。话语中,小阳的妈妈的心情我非常能理解。挂了电话,我问自己:“如果小阳是我的儿子,我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问完自己,我很快有了答案,因为我也是妈妈!

从那天后,我开始常和小阳妈妈联系,灌输给她我的教育理念、班里其他孩子发展的情况、小阳的不足和进步。在小阳妈妈理解、支持我之后,我开始对小阳温柔起来,另外意外的是,他的进步反而更大、更快了!作为老师,之前的我没有错,但作为妈妈,之前的教育方法我很难接受。现在,我成了小阳的妈妈,我更会教他了,他也很喜欢我了!

案例二:“偷偷地爱她。”

她叫小诺,是我们班最小的学生。其实从年龄上来看,她比其他学生还要大上半岁,可从其他方面看,说她小,所有老师都会连连点头。她是全班个子最小的,胆子最小的,声音最小的,就连饭量都是最小的。小小的她,开学初从来不说话,总是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比起那些小淘气们,老师们并没有太注意她的行为。然而,适应周刚过,她就渐渐被所有老师发现,几乎在同一时间,所有科任老师向我反应了她的情况。上课坐得很直,眼睛也不离开老师,可提问的时候什么也说不出来;作业上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可课堂上做的练习从来没对过;有个小毛病,还没等老师批评教育,她就已经哭得说不出话来。如果你觉得她上午表现得不好,那她下午的表现则让你更加头疼。每天午休后,她不是闷闷不乐,甚至哭着要回家,就是到周公那里(睡觉)呆上一下午。其实,不用其他老师来和我说,早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我就已经注意到她了。现在,和其他的老师意见汇总后,我总结了小诺的主要“症状”――听不懂话、自理能力很成问题。

为了尽快让小诺适应小学生活,最大限度缩短她和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我决定从接近她,让她对我没有畏惧感开始。首先,我要和小诺的家长取得联系。在一次长谈中,我了解到,小诺之所以什么都比别人慢,原因是,她接触外界的时间比别的孩子少,与其说是少,更准确的说法是没有,她在上学前根本没接触过外界。她的家长认为,现在的社会,灯红酒绿,对孩子的诱惑太多,而他们的孩子又是个女孩,长大后会让他们很担心的。所以,为了让小诺“单纯”一些,他们杜绝了一切让她了解外界的机会,这包括不让她看电视,大人不当着她的面聊天等。我又了解到,小诺的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同是班主任的她要教两门功课;她的爸爸经常外出学习,工作很忙。他们很想好好照顾孩子,可不久前小诺的奶奶又瘫痪在床,照顾老人的重任又落在了小诺妈妈的身上,所以,她几乎没有时间教育小诺。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对家长的埋怨立刻消失了,我非常同情和理解他们,这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改造”小诺的决心。小诺的家长都非常内向,为人老实、单纯,在他们的要求和我的综合考虑下,我对小诺采取了“偷偷”爱的方式,这样可避免家长的敏感和孩子的自卑心理。

可能是因为我是班主任的缘故,无论我对小诺怎么和蔼,她对我总是躲躲闪闪,胆胆怯怯。一次,她感冒了,没有去上体育课,我为能和她单独呆在教室里而窃喜。在半个小时里,我用孩子的语言、动作和她交谈、游戏,她对我终于放下了畏惧,我看到了她从未表现过的开心。正当她抱着我、亲我的时候,下课了,同学们走进了教室,她马上又回到了座位上,不敢看我。她的举动使我明白,要真正和她建立亲密关系,必须要长时间地和她单独在一起,陪她玩。这可怎么办呢,在学校里不可能有和某个学生长时间单独接触的机会。我考虑再三,决定向小诺的家长“借孩子”。正赶上小诺的爸爸又出差了,她妈妈出于对我的充分信任,也觉得我替她带孩子,她可以好好照顾老人,所以答应了我。喜出望外的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下班后把她带回了家。为了让她吃好、住好,我特意让父亲做了她喜欢吃的胡萝卜和肉,还给她洗了澡,陪她看电视,做游戏。因为我不用做其他的事情(如家务),只是带她,所以做完了这些,刚好到了睡觉的时间。哄她睡着后,我开始回想她告诉我的秘密:同桌总欺负她,她不喜欢吃辣的东西,她不会告诉其他同学来过我家等。第二天,她在学校里意外地在我的课堂上发言了,我高兴极了。就这样,一学期下来,她共有三次晚上和我一起学习、活动,我成了她的好朋友,好姐姐,她甚至叫我“妈妈”,她对我无话不说,我也成了她在学校里的依靠。

改变她的性格后,我开始关注她的学习了。数学考试,她总是不及格;语文听写生字,刚刚教过的字她又写错。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补课!我让小诺的家长每天晚点儿来接她,虽然我不能多教她多少知识,但至少可以辅导她把作业写完,而且也给了小诺的妈妈做饭和先服侍老人的时间。就这样,一学期下来,她的字不会再写到格外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她可以不用数手指了。

几个月的付出,换来了小诺的成长,家长会后,小诺的爸爸哽咽着对我表示感谢。他说,现在的小诺可以在家庭聚会上为大家背古诗了;在楼道里看见邻居,她会主动说:“阿姨好”;她经常在家提到我,和所有人说她喜欢我;她比以前开朗了,有说有笑了,更愿意上学了。这些变化,是他们当父母想不到的,也没敢期望的。听了他的感谢,我觉得有这样好的家长,我做好份内工作,就算再辛苦也是快乐的。

到现在为止,班里的其他同学和家长也没有人知道我和小诺之间的秘密。虽然我现在不教她了,但我对她的爱没有消失,我还在一直默默地关注她,偷偷地爱她。

案例三:“沟通的艺术。”

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面对犯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学生的家长时,往往是带着指责的态度、批评的语气,向家长表述孩子在校的表现。多数的家长也都会先为孩子给老师添的麻烦表示道歉,然后当着老师的面数落孩子一番,接着再让孩子表一表决心,最后对孩子狠狠地说:“你等回家再说!”可对有些学生而言,身上的问题不会在老师和家长的一两次沟通后就得到很好解决,通常是每隔几天,老师就需要找这些问题学生的家长谈话。刚开始,问题学生的家长还能周而复始地套用道歉――数落――表决心――“你等回家再说!”的公式,但被老师告过三五次状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认为,如果老师找其谈话,就一定是他们的孩子当天又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老师又要批评、指责他们,而其孩子所能犯的错误,他们也猜得八九不离十,于是他们开始逃避老师。这样,教师和问题学生的家长之间的距离就产生了,如果教师的年龄比家长小一些,这种距离产生的几率就会很高;如果家长在其生活圈里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这种距离产生的几率就会极高。这种距离一旦产生就很难消除,这样也给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小童,就是一个给老师和家长带来这种问题的问题学生。他是我记住的,我们班第一个学生的名字。新生家长会后,有个家长向我来反映,让我小心小童,因为她的女儿和小童念过同一家幼儿园,而她和她女儿对小童的印象十分不好。开学后的第一天,小童就用行动证明了那位家长对他的评价。开学典礼上,他和站在他前后的同学打了起来;间操时,他看到高年级同学做操的样子后,兴奋地在队伍里跑来跑去;课堂上,老师给同学读课文,他就在座位上唱歌;中午吃饭时,他把自己不喜欢的菜放到别的小朋友的碗里……可以说,他把入学第一天所有学生身上会出现的问题,来了一个大集合。我在默默地忍受中观察了一个礼拜,决定必须和孩子的家长交流一下。

为了家长认识到其孩子问题的严重性,我策略性地暗示他们,如果孩子自由散漫、毫无约束力的状况不及时改变,学校会从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的权利考虑,退去小童的学籍,明年再接收他入学。令我没想到的是,孩子的妈妈哭着告诉我,孩子已经7岁了,就是因为去年报名时,学校发现他根本无法控制自己,所以当时没有接收他,要是孩子今年还不能正常入学,等到明年,孩子可就8岁了。我立刻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比我想象得要严重,因为他的表现告诉我,他不但没有在“回读”的一年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反而在这一年里进一步巩固了他的自由散漫、无拘无束。那么,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家长也意识到了,为什么一年多来没有什么改善呢?我带着疑问,找来了孩子的爸爸。果然,孩子爸爸的态度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他认为,小童比别的孩子要聪明、成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才能做别的孩子不敢做的事情,他始终坚信“淘丫头出巧的,淘小子出好的”真理。所以,每当幼儿园老师找他反映孩子的表现时,他都满不在乎。

当对小童以及两位家长的心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再像幼儿园的老师那样,只是单纯地“告状”,而应在每次指出孩子的问题后,给与家长一定的指导和方法,这样才不枉大学四年的学习,不愧为师大附小的老师。我的初衷还是好的,可前提是要家长听取我的意见才行。两个月后,孩子的问题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孩子经常是爸爸来接,我和孩子爸爸的距离也就产生了。我发现,每天他来接孩子时,都站在离班级队伍特别远的地方,远远地招手把孩子从队伍中接走。

面对家长的这种行为,我又开始了反思。我先是了解了孩子爸爸的工作情况,原来他是大学的老师,还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那么,他对我的逃避甚至反感,我完全可以理解了。虽然孩子的妈妈能够理性地认识孩子的问题,但看起来,在孩子的问题上,其爸爸的态度在家中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孩子的接送又都是爸爸负责,权衡再三,我把突破口定在了孩子爸爸的身上。

利用大学里学习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我设计了一个“表扬取代批评”的方案,试图缩小我们之间的距离。具体实施办法是,找到孩子身上独特的优点并放大,让孩子的爸爸发现,老师和他一样,也认为小童是难得的可塑之才,这样,家长知道老师和他想的是一样的之后,自然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甚至会听取老师的某些看法和意见。

在这个案例中,我总结了如何和家长沟通的艺术手法。人们都是喜欢听赞扬的话,家长都是喜欢夸孩子的话。确实,孩子批评多了,家长自然不会对老师再有好感。要想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听取老师的意见,首先要做的是让家长和老师站在一起。对那些已经和老师产生距离的家长,教师就要采用艺术的手法,让家长明白,你和他一样喜欢、欣赏他的孩子,这样,家长才会认同你的方法。

孩子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1.人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

    家长的情绪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心情舒畅,情绪愉快,可以给家庭创造一个宽松、祥和、欢乐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感到亲切愉快,乐于完成家长所交给的任务,精神会更加专注,学习效果当然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家长情绪波动较大,甚至交自己在工作中的不顺心的事和不满的情绪带回到家中,甚至把孩子当作发泄对象,就会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恐惧和戒备状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导致厌学等不良习惯的形成及学习效果差。也用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无限地流露自己的爱,或者当着孩子在客人面前无何止地赞扬自己的孩子,甚至夸大其词,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特点,不知道过度溺爱并不是真正关爱孩子,面往往是害了孩子,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在起大落、喜怒无常。

    2.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性

    一个优秀的家长做任何有益的事情,都应该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这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孩子们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辛勤的付出,就没有成功后的喜悦。同样,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做事的坚定性,也应该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教育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小学阶段在孩子们下处在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具有模仿性强、辨别力弱、可塑性强、自制力弱等特点,既易接受好的影响力,也易点染坏的影响,要把他们教育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同样也是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作为小学生的家长,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不怕麻烦、不怕反复,要循循善诱、坚持不懈、坚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