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做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有哪些主要原因。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论文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由于习语是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而形成的语言的精华,它与人
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地处东半球,东风即为“春天的风”,象征勃勃生机。汉语中的“东风吹,战鼓擂”就代表了人们在大好的环境中立志做一番大事的豪情壮志。而英国处于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有一说是Aprilisinthewestwind.(西风吹来了四月)。另外,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英国习语有很多与大海和水相关。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inthesameboatwith(与……境遇相同);tosinkorswim(好歹)。但英语的spendmoneylikewater,汉语却要翻译成挥金如土。这是因为汉民族在历史上多数是在亚洲大陆上繁衍生息,生活离不开土地。还有,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在习语中农彦占了很大比例,它是中国农民从世世代代的生产劳动中积累起来的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中国农民勤俭朴素的传统。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斩草不除根,逢春必要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等。我们汉语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英语中的同意习语却是“likemushrooms”,这是由于英国不出产竹的原因。所以我们说,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汉英习语的不同形式。
二,习俗差异
习俗是各民族的人民在各自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为本民族的人民
认可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因此,不同民族根据自己不同的习俗总结出了广为流传的习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龙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代表着至高无尚,有着主宰万物的能力,还代表吉祥和幸福。所以有了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习语。又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国人对狗却有不同的传统看法。在中国民间虽有养狗的习惯,但多数是用来看家,因此,人们常把它看成只会摇尾乞怜的卑微动物,在心理上厌恶鄙视它。常用它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在西方文化中,狗则被人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用狗作的比喻都带有亲呢赞赏的情感。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luckydog.(幸运儿);Giveadoganillnameandhang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等。
三,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在中西方都有很长的历史。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人们心目中的神灵是上帝,相信确有天堂,魔鬼,地狱等。常用习语有:Godbless(上帝保佑);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以及Gotohell(去死吧)等。中国较流行佛教,认为佛主能主宰一切。与此相关的习语有: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习语出自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其语言结构简单,含义深刻,每一习语都包含一个美丽动人或妙趣横生的故事。要正确理解,必须懂得它的出处。如:叶公好龙;东施效颦;卧薪尝胆等很多都出自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如果不知典故,单从字面上来看,西方人无论如何想不出它有诚心诚意,一再邀请之意。英语中的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Pandora’sbox(指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汉语中所说的“猫哭老鼠”,英语则要译为:crocodile’stears。因为西方传说是鳄鱼一边吃人畜,一边流眼泪。西方人就借此来形容假装慈悲;汉语成语“杀鸡取卵”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为:killthegoosetogettheegg其区别在于“鸡”和“鹅”,都是由于传说的不同引起的,但都用来借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我们从这些常用的习语中可看出东西方从远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启示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语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对于我们加深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而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文化和国家,面对的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们,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巨大的差异。
1.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任何一个种族、民族或文化群体,不管其自身的文明程度怎样,他们都拥有一个固有的文化判定模式,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为标准,去判定不同文化群的行为规范是否正确或恰当。人们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习惯性的方式当作是最好的、正确的、理所当然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为,必然会削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妨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在这里我们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差异:
1.1隐私方面的差异
隐私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中,它是人们控制及调节与他人交往的机制。在当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隐私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人们的隐私观的差异是造成交流障碍的因素之一。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各自独特的隐私观念。以集体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国人十分崇尚群体隐私,个体隐私的意识比较薄弱。中国人往往认为个人应该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要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因此,中国人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交换一些个人隐私方面的话题可作为谈话双方迅速拉进心理距离的一种方式。相反的,以个人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西方人则崇尚私有和个体隐私。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私人权利都是他们要极力保护的隐私。西方人讲究个人隐私,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所谓“见男士不问收入,见女士不问年龄”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1.2时间观方面的差异
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要素之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在非语言交际各要素中,关于时间的使用,其代表的意义及产生的交际行为是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所在。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做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如果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是不礼貌的行为。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西方人视为扰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在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也无需郑重其事地征得同意。
1.3礼仪方面的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文化传统不同,使得世界上不同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之间就存在着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谦虚之词就应运而生。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表示接受。正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够诚实。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那样做不仅是否定了自己,也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1.4餐饮方面的差异
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能够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俱全。所以在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讲求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不会下过大的工夫,而更讲究其营养搭配,注重菜的内在质量。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这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也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则需要与家庭成员共同围坐桌边进餐。由此便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中国人更喜欢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方式,让其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习惯性地讲几句“多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中国人在饭桌上的这种热情好客经常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西方人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其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
2.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这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文化差异对交际能力的影响很大,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获得,或误导信息的获得,或阻碍交际的进行。
2.1思维方式各不相同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正如傅雷先生所阐述的:“……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ies彼此殊难融合交流。”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的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
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价值取向各不相同
价值不是指人的行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价值所涉及的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可能属于各种不同的范畴,如家庭、工作、社交、休闲、文学、艺术、宗教、经济、政治及法律等。一种价值偏好经过时间长久而演变为影响重大的广泛信念,便可称为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人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丑善恶,进而形成了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不过,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语用迁移具有跨学科性质,不仅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难题,而且会使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地区、跨文化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或多或少无意识地总要带着自己文化的烙印,以自己的文化或社会语言规则来理解和评判别人的行为,这就发生了语用迁移,结果难免造成理解失误甚至交际失败。
这种后果有时很严重,甚至招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一直不好,原因就在于对英语单词goat的理解。在英语中,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对于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相信西方的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们也不会愿意把它铺在床上。
3.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习一门语言,除了要掌握其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所持语言的人交流信息和思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就曾说过“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这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为了达到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对授课教师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把教学重点只放在语法和词汇上,这样学生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跨越文化阻隔,使学生在掌握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同时,导入异国文化,弘扬本国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其从不同视角看待和理解中西文化。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的外语教学应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
[2]邓炎昌,刘润清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张蓓,郑文园.跨文化意识英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
[4]顾曰国主编.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08).
[5]胡文仲主编.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作为每个民族长时间智慧的沉淀,文化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些障碍,如何引导当代学生尽可能地摆脱这个困境,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个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成为了人们认识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也必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电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教育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65
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40—02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简介:丁文丽(1993—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王梦园(1992— ),女,山西运城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中外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元素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1.功夫。《功夫熊猫》中涉及到了“中原五侠”,即蛇、虎、鹤、螳螂、猴,这主要是依据中国南方拳法里极为有名的“五形拳”所设计的角色。
2.旗袍。当年《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了23件旗袍,优雅的气质让欧美人看得陶醉,以至于四年后的《蜘蛛侠2》也安排克尔斯滕·邓斯特穿上了一件“中国红”旗袍,以博取眼球。妮可·基德曼在《澳大利亚》里的几身旗袍装也是该片的宣传利器。
此外,《花木兰》、《末代皇帝》、《面纱》则完全是采用了中国故事作为主线和情节选材或者对中国、中国人的生活进行描绘。
(二)中国电影中的好莱坞元素。1993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开始实施改革。从那个时候起,每一年有大约10部“代表世界电影艺术与技术最高成就”的影片被引进国内。而来自好莱坞的高成本、大制作以及全明星阵容的电影,使得国人被其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这使传统的国产片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界人士开始了又一次的探索尝试——向好莱坞借鉴学习。而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的转折点。自此,电影《无极》打破了
多年来
在年度电影排行榜中外国电影高居榜首的状况,使得古装大片一路走红,在使国人对国产片重生兴趣的同时,也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二、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对比看文化差异
(一)好莱坞电影中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形象。关于英雄,英语词典上是这样定义的:a man distinguished by exceptional courage and nobility and strength(拥有卓越的勇气、高尚品质和能力的人)。
随着历史的变迁,美国文化艺术领域中涌现出了性格各异的英雄人物,其中一类英雄是在一战、二战后逐渐走向强大、在美国社会中诞生、以拯救世界为己任、拥有超能力或卓越科技装备的“超级英雄”人物形象,以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为代表。
从独立战争前被殖民压迫和南北战争前社会充斥着剥削黑奴的不正之风的美国,到一战、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强大的美国,美国文化艺术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改变,从反压迫、反剥削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普通民众到能够拯救世界、期望通过自身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安定的“超级英雄”,可以说,正是由于美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文化艺术领域才会涌现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中国电影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如乔峰、叶问、陈真、黄飞鸿等普遍都是经过自己后天努力、坚持不懈才最终慢慢获得了个人能力。乔峰拥有丐帮绝学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自己习得了少林七十二绝技龙爪手、降魔掌;陈真凭实力在精武门创立之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精武日后发扬光大;黄飞鸿用尽心血整理洪拳,使其以飞铊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无影脚等绝技闻名;叶问7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16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才开始自己打拼……这一系列的中国式英雄人物都是靠着自己的顽强斗志和坚韧毅力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抗击敌人、保家卫国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三、电影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差异
(一)美国民族精神。辗转了200多年的美国文化,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同时其所代表的美国英雄主义内在精神、美国性格却是永恒不变的。
什么是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美国人的英雄主义依靠他们具体的英雄人物形象来体现,但其价值内核显然是能够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美国社会崇尚的英雄主义主要具有个人主义和霸权主义两个特性。
1.个人主义。在美国性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论是汤姆、海丝特、斯嘉丽所代表的反抗压迫和剥削、勇于斗争的传统人物形象,还是近代不断涌现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独立的个人形象。美国文化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片面地夸大,认为个人超越一切,能够改变一切。
2.霸权主义。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势必导致霸权主义,美国人逐渐期望由他们拯救世界、引领世界,乃至操纵世界。以蝙蝠侠这一人物形象为例,从前他是面带微笑的正义朋友、轻松取胜的侠客,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现实性和局限性都加强了,他变得越来越彷徨和孤独,日益走向偏执和黑暗。他的性格变化就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缩影,象征着美国从之前崇尚自由美好生活的光明积极的革命者、反抗者逐渐成长为被战争的胜利和自身的强大而冲昏头脑、想打击谁就打击谁的霸主。
(二)中国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古代武侠电影中抗金、抗倭寇的各种情节、近代关于为“不是东亚病夫”而振臂高呼的陈真、叶问等的一系列电影,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作出的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它们或是描述重大的历史性战役和革命历史事件,或是通过战争背景来反映普通人民的战斗精神,或者是用娱乐的方式来呈现战争中人民和敌人的斗争,无一例外地都传达出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而
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候,
这些对社会和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得就越为突出,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动力。
四、将电影运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
电影将精美的画面与丰富的语言联系在一起,学生观赏电影时其视觉和听觉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流语调、服装道具等,来加深不同文化中各种语言修辞概念, 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知识以及中外语言系统的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受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单纯的语言传授并不足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而通过英文电影,学生可以对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减少理解上的分歧或误会。而且,学生还可以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最真切地体会到在真实情景中其语言、文化等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宽容度,灵活地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随着对各方面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英文电影也可以是很好的听说教学材料,生活化的听说场景使其听起来很真实、立体,学生就像身临其境似的进行着对话,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
参考文献]
[1]元青,潘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段经历——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留英学生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3(4).
[2]刘璇,张向前.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3]钱志中.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4).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做过这样的概括“: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达,讲求意境和深层含义;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达方式,讲求事实和分析。曹世潮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追求思维的延伸、扩展,注重内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点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缩,在于对内在心灵的把握,关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实、论据来阐明对事物的认知和推理……”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产生了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交际表现出来的。仅从词汇方面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中文当中,关于父辈女性长者的称呼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而同样的称谓表达,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词概括。相对比之下,中国文化在表达时更加注重长幼有别和亲疏远近,而西方文化则宽松许多。当然,这些血缘关系并非“我有人无”,其实英语国家也存在,只是英语对此不加以详细区分罢了。中西方文化在称谓表达上的这些差异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级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的时间较长,宗亲、等级、尊卑观念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牢固得多。
中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简单并直接地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就体现了其对应关系。从语法学方面来看,汉语是隐性(convert)语法的语言,而英语是显性(overt)语法的语言。详细而言,汉语更讲究语感,重意境和引申意义,即一句话表达的内在含义,句式多为主动句,强调内容和情感;而英语注重逻辑思维,更重形,讲究说话“有凭有据”,“有一说一”,强调所说内容的规范严谨,句式多用被动,语调相对平直。此外,文化差异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地理位置、国体政体、历史、宗教等。如英国多面环海,英语中很多词和海洋有关。说“挥金如土”,英国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当中drinklikeafish,翻译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农耕和畜牧业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语境影响交际过程
文化语境的不同使得同一语言在表达时形成不同的交际意义。由于文化语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的作用到表达当中,对于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地进行将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了解双方文化语境,并将其渗透到交际行为当中。其具体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想更好的熟悉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就必须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例如“没关系”在英语中就有多种表达:“You’rewel⁃come.”“,Don’tmentionit.”“,That’sallright.”,“Notatall.”以及“Mypleasure.”等。如果了解了这些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的细微区别,就不会再把“Notatall”与“Nevermind”混淆起来,而避免再用“Nevermind”去回答类似“Thankyouverymuch.That’sverykindofyou.”的句子。因为“Nevermind”(没关系)一语是用来回答“道歉”的。另外,中文和英文分别处于不同的语言模式当中,中国人习惯将所要表达的核心论点或总括性陈述放于所表达内容的最后,以示总结或结束,并且在阐释自我观点时常用“也许”“、往往”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字眼。而英文表达尤其是较为正式的场合基本不出现此类现象,总括性陈述一般位于表达内容的开始,同时修饰限定类词语很少见。以此认识为前提,才可以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