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前言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粹,包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言文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们的个人情操,增加文化素养。但是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单一、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老师也没有授课激情。这就意味着,必须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一套适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做出探讨,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授课有所参考。
2.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首先,教学过于约束,初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为了达到比较高的分数,学生对文言文普遍采取死记硬背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这也是在应试环境下被逼无奈的学习方法。其次,学生思维过于固化,文言文教学普遍比较枯燥,为了达到比较高的成绩,学生都采取题海战术。但是这种方式直接就导致了学生不能灵活掌握学习技能,涉及到实虚词用法时一脸茫然无法分清,这种依赖课本现有句式的行为直接导致在遇到新文章后不知所措。最后,缺乏兴趣,教师在授课当中往往都把对文言文的记忆作为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这种教学方法太过忽视学生的兴趣,无法实现对于学生的个人情操的培养。学生无法感受到文言文中体现的死刑感情,兴趣大打折扣,就无法实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文言文教学太过单一,课堂太过乏味。初中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年纪,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授课时,逐字逐句地翻译就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枯燥感觉,学习效果也会提不起兴趣。
3.对于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的意见
3.1教师应当先培养自身的文言文素养
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的,只有教师拥有一个比较高的素养,才能够给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如同娟娟流水灌溉学生,没有庞大的底蕴就没有办法实现流淌不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备优质的文化素养的教师也能够激起学生的敬重之情,才能够在在学生当中竖立比较高的榜样力量,给予学生文言文很好学能学好的潜意识。在授课当中,教师不能仅仅抓住课本以及参考试来进行授课,教师还要能够具备充分的学士,为学生的学习拓展视野和知识面。所以,身为人师,就要经常充电,补充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业务能力,才能够给予学生一堂优质的文言文课堂。
3.2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言文积累
文言文的初始学习在于对于文言文字词的积累,所以学好文言文字词是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学生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文字词后,才能够在碰到文言文作品时,做到游刃有余。然而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仅限于课堂上的讲解时远远不够的,而在课外进行文言文的作品拓展又是不现实的。积累文言文字词就是在培养文言文的能力,就如同在小学时学习语文先学习单个的字词再进行造句,文言文呢字词就好比盖房用的砖瓦,砖瓦积累到一定地步就能够建造高楼大厦了。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在课堂上也增加文言文课外阅读,对该文章的关键部分加以点拨,让学生将自身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这种运用,进行记忆的加深以及知识的巩固,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一步步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
3.3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
朗读是一项很好的学习技巧,很多古人例如坡和朱熹等都非常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可以将文言文诵读应用到授课当中,多读几遍后有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另外进行大声地诵读,也有助于进行文言文的背诵,这也是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在文言文当中通常很注重韵律,教师在授课时要求学生学生一定要读准每一个字音,用感情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4注重增加对文章的“练字”
文言文具备言简意赅的特点,其每一个字都具备比较多的含义,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注重赏析文言文的语言,通过赏析诗句,帮助学生加强对于文言文的整体意境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翻译太过直译,这就使得文言文的美学荡然无存。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加好的意境美感,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为文言文创造自己理解的意境,然后通过动笔写画下来,这样必教师一昧地直译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3.5结合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的兴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文言文教学已经不仅限于进行枯燥的文字拆解了。通过语言有图像辅助功能又或者远程网络教学,可以将整个文言文课堂丰富起来。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讲解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多彩的课件,通过这种图片及录像的展示,将学生代入到古人的世界当中。这种视觉、听觉的互动,可以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4.结语
文言文是华夏民族的瑰宝,是当前营造和谐社会的精髓。对于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探究是不能够停止的。希望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文言文作品的文化价值,体会文言文的底蕴,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的优美之处。这就需要教师还要不停地玩具额古典诗词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发扬我国的诗词之美。作者也希望在新课改背景下,通过各位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弘扬我国的文言文文化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刘照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浅论[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0:31-32.
[2]赵春花.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6:96.
[3]胡彩云.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外语文,2014,18:75.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劝学》(荀子)作为教学案例来阐释“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试图将汉字造字法推广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与学之中,让其成为文言文教学中“应试”与“应需”的均衡器。
关键词 :汉字造字法 六书 文言文教学
一、造字法引入让语文教学从“应试”走向“应需”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核心部分,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意义重大。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语文(2012版)》(简称《意见》)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作了以下说明:“1.理解并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理解版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法和词类活用现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培养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3.理解常见文言文体的特征和常用的写作技巧,明确文体和技巧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赏析文章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精妙。4.赏析人物形象、体验作者情感、体会作品思想,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并从历史视角和当代立场评价文章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5.背诵《意见》中规定的经典名篇,汲取语言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这一说明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是相一致的。它能够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维度中获得发展。
然而,一方面由于文言离现代学生生活时代较远,语言使用环境悬殊,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兴趣不多。另一方面,文言文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说法。因此,无论在心理层面还是实际兴趣方面,文言文是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然而,教师可以将汉字的造字法引入高中文言文的常规教学中去。造字法是极具语文味的教学内容。它指的是一种文字系统里的每个字是怎样从无到有被造出来的。一方面,在“六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字形成演变的特点,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真正打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他们才能够迈出第二步去接受、学习文言文。其二,这也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汉字音形义相糅合的构造之美的同时,触摸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脉搏,嫁接起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传承之桥,从而促进文言文教学。
也就是说,将汉字造字法推广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与学上去,让造字法成为文言文教学中“应试”与“应需”的均衡器。所谓“应需”,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某种刺激,让其内心主动地形成一种对文言阅读的强烈渴求,这种内心主动的渴求是推动学生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受这种由兴趣而产生的渴求的刺激,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到文言学习中去,自主地寻找培养良好古汉语语感的方式与途径,从而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深化热爱祖国母语的感情,更深层次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谓“应试”,即一名高中生在该阶段所要具备的高中语文文言最基本的素养。这属于应用的层面。即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功利性来讲,“应试”直接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卷面或成绩上。
“应试”的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下降,而汉字造字法选取一些典型性的汉字的变形历史或造字意义来进行解释,语言文字的魅力便可一览无余。将造字法引入高中语文文言教学中来,让学生内心对文字产生真正的兴趣,文言文教学课堂便瞬间“活”起来了。
二、“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实践
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汉字又是表意文字,因此我们说汉字的理据性是与生俱来的。但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演变发展,有限的文字符号,其词语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引申,文字符号变得越来越抽象。汉字这种演变过程中的隶变、简化等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理据性,但是汉字的理据性依然存在。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的“六书说”便是对汉字理据性的有力证明。它系统地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并提出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其中,“六书”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而前三种造字法——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理据性可通过汉字的演变历程清晰地看出。形声字的理据性可从形声字形旁的形体上直接看出。“六书”理论对汉字变化规律和构成的阐释,有力地说明了汉字的理据性。汉字的理据性运用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提高我们文言教学的效率。
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对汉字进行“六书”分类,根据不同分类的特点,结合汉字的发展和历史,揭示汉字的内部理据,将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步骤为:首先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即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展示图片或由教师在黑板上勾画,这是一个直观的过程,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这个字的意义。再次,根据所展现出的图片,教师再仔细说明其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过程,这很容易帮助学生记住现代汉字的字形,并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汉字会是这样写的。最后,记住该汉字的读音,这样学生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个汉字的整个系统——形、音、义的结合体了。
例1,以前在教学荀子的《劝学》后得到的反馈是:很多学生对于文中两句话的默写总是出错。这两句话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中的“致”和“至”,学生总是屡写屡错。因此在这一次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参考《说文解字》,运用“六书理论”试图将这两字的区别告诉学生。
“至”,象形字。“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因此“至”的本义为“到来、到达”。
“致”,形声字,《说文解字》:“[卷五][夊部]:致,送诣也。从夊从至。陟利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送诣也。言部曰。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致”,左边为“至”,右边为“攵(反文旁)”。
“攵”即“攴”。“攴”字象形,《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之形。从“攴”“攵”旁的汉字,本义大多与鞭打、敲打有关。
从“至”“致”“攵”三者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至”“致”二字的区别就在于“攵”。两者都有“到达”之意。但“致”因多了“攵”,这个“到达”的意思,确切地说是“凭借他人的帮助而到达”。这正与文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意思吻合。相反,“至”就是指“不借助外物的自然到达。”
许慎将象形字定义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诸拙,日月是也。”象形文字,每个文字就像一幅图画,形象地展现出上古先民们对客观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根据象形字这样的特点,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图画进行教学。图画直观而形象地展示了汉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告诉他们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沉淀着中华上古先民的智慧,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更感兴趣。
例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就”为何有“接近、靠近”之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因此,“就”的本义为“到高处去住”。后来词义又引申为“靠近(高处);走进;趋向(高处)”,再引申为“担任”(如:就职、就事)、“完成”,即“已到达高处”。而后来的这几个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出发,意义上都是有联系的。
例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疾”的词义形成过程。
甲骨文= ,像一个人在战场上被箭所射中。《说文》:“疾,病也。从疒矢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因此,“疾”的本义为“中箭受伤,卧床休养”。又因“从矢会意,矢之去甚速”,因此,“疾”又有“快,速”之义,联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该语境,“快,速”之义又引申为“(声音)洪亮”。
后来“中箭受伤”这一本义引申为形容词“疼痛的”之义(如:痛心疾首)、动词“厌恶、憎恨”之义(如:疾恶如仇)等。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绝”的词义形成过程。
《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因此,“绝”本义为“将丝线切断”,引申为“断,断绝”“停止、消失”之义。两山断绝,如何到达?那么只有“横渡”了。因此,“绝”又引申为动词“横渡”之义。
三、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建议
在中学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较高的认识功能,它是广大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它使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利用“六书”理论进行文言文教学,这是一件值得推广与普及的文言字词教学方法。汉字的形体结构很有奥妙,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由形而义的过程,又是有道理可言的。因此,学会用此知识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便可以形成师生之间语文文言文教与学的快乐气氛,以此来代替机械地死记文言词义的方法。
当然,教师也不能简单生硬地套用传统“六书”理论。一味地理论解释或许会让学生陷入新的枯燥中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时,不妨采用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解说象形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联想教学法。图式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图片呈现,它能将字形、字形演变过程以及中国祖先的造字意图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联想教学法则是一种在图式教学基础之上的适应学生年龄层次的教学方法。它需要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寻找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点,从而更好地记忆、理解词义。
总而言之,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它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何让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或许汉字造字法可成为一渠活水,让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真正“活泛”起来!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优化 高中 文言文 对策
常规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严重困扰着文言文的教学与学习,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教学思想,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往格式化和复制性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改变教学方法,实现创新教学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枯燥难学的文言文,学生是很不愿意学习的。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讲授方法,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三、理解文意,消除紧张心理
我们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认识,大多只停留于考试层面,而高考考的是课外的材料,虽说考点是课内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只会觉得文言文难以拿到分数。那么高考复习前的文言文学习,就可以放在一边,到备考复习时做几套题练一练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认识,认为文言文考点就那么几个,平时花时间去读去记去背,有点浪费,还不如去做数理化的题,记几个英语单词。更何况读背文言文,成绩还不能一下子体现出来,而做题、记单词效果要比这来得快些。鉴于此,有必要明确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与提升自身的素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自身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四、学以致用,突出实用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文言文的学习如果仅停留在隔岸观火地学些文言语句,积累一些古文化知识,那岂不可惜了古人的智慧!学生只停留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尽信书”境界,古文只增加了他“掉书袋”的资历。那么语文教学也就成了陶知行先生说的“没有生活的死教学,语文也就成了没有生活的死语文”,这样也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学。真正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学知识外,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翻阅2014年与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均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其选文的长度均为650字左右。题型有:文言实词、断句、文意概括、文句翻译等。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高考中着眼,去探索高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其中这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人的称谓、官吏任免、科举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识。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很多,比如: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谦称和敬称等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称谓,有助于学生解答文言文阅读中的选择题,在很多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称谓上设陷阱,谦称用作敬称或敬称用作谦称。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选择题中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例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当看完选项之后,我们能快速的选出答案,那就是D。因为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儿子。本题就考查了一个称谓的问题。
还有,我们可以通过拜、除、谪、迁、擢、黜等词来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学生的推测与翻译的能力。其实,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提高做题的效率,以找出准确的答案。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语法
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语法有:实词、虚词、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实词的用法
其中在实词中我们应指导学生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在这举个词义扩大的例子,曹操… …将顺江东下。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内容,其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理解和运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国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考查实词的题目: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C选项错。
2.掌握虚词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但《考试大纲》列出了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举个虚词特殊情况用法的例子――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一些特别固定的句式。下面举几个例子:
关于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例子就不多赘述了,下面举几个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 等格式。③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④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译方法,如:“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其实,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在2015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中就有这样两道翻译的题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所以,在平时的积累中,我们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部分 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影响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联系当前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的现状,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析。
1.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1 文言实词的复习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是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如果仅仅依靠识记的方式,是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的。根据《考试说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要求,应将实词放入上下文中去理解。在进行文言实词复习时,一般不必分类过细,只要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大类来分即可,通过“词类”达到统领“字词”的目的,然后根据词性进行词义及用法分析。
1.2 文言虚词的复习
它的数量要少得多,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是,其用法却非常复杂。《考试说明》指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进行文言虚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虚词放入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二是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进行准确判断。三是注意特别虚词的特殊用法。如兼词现象、单音与复音、习惯用法等。
1.3 “理解文句”的复习
在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把握重点语句进行翻译。“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一“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和掌握:既要读通、读懂,对句子在文中含义进行准确地概括,对分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准确地把握;能对语句的深层含义及作用进行理解,能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二:做好直译及意译。直译要求原文的每一个字都要在译文中,译文则要求翻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要确保句式、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的要求稍低,只有说出原文的大概意思即可。
1.4 几点策略与建议
一是做好知识点的梳理。要按照《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根据以上要求,做好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梳理,以教材上的例子为基点,由此而拓展延伸到模拟题、高考题。根据梳理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要对复习方向及范围进行准确地把握,既要抓住常用词的复习,又不能够局限于此。
二是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首轮文言文复习应该回归教材,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虽然不是直接取材与教材,却大多都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相关例句。特别是对文言文理解能力考查方面,都需要学生依靠经典文言文的复习来训练和强化。故此,在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时,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好具体课文的复习。在复习每个具体课文时,要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全面把握每一个词及用法。
三是按照高考模拟题进行复习。针对高考考点范围内,在教材中有具体照应及能够反映学生薄弱点的要求,选择好检测点。根据学生的错点,在教材中找到相关依据,再对这类知识点进行巩固强化。将出题点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相对应,回到教材中,针对高频错点进行巩固强化。这种复习方式一般适用于第二、三轮复习。
1.5 注意事项
一是立足基础知识,加强理解训练,做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从教材到课外进行延伸。二是发挥真题模拟作用,进行梯度训练。根据学生实情,合理安排模拟题、高考题的练习。既可以先做高考题,以便发现问题或增强信心,也可以先做模拟题,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三是抓住重点与拓展,确保复习的广度。既要立足基础知识,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此,充分挖掘各个考点的关联,进行有效地拓展[1]。
2.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考查,主要是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习:
2.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根据语境、文章主题、作者观点,结合所在的句子段落和上下文。一方面,弄清表面意思。另一方面,通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指代义等,弄清句子深层的含义。理解比喻义时,要找准喻体和本体。根据象征义找到所象征的对象。如果是反语,就要从褒贬对换的角度反过去理解。对于双关义词语,都要将另一层意思说明清楚。对于指代义则要找出所具体指代的含义。因此,在理解句子含义时,一般是将形象的语句转化直白语言,或是将比较含蓄抽象的转化具体的阐述性句子。
2.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是归纳段意。对于记叙性段落,一般用“时间+地点+人+事”是格式进行表述。对于说明性段落,一般用“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的格式表述。对于议论性段落,一般可以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格式表述。二是归纳概括要点。首先进行合理地分层,多分或少分都会导致丢分。其次进行科学概括,先将表示层次、时间、地点、话题等变化的关键词提取出来。然后准确掌握题干要求,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3 现代文阅读的其他技巧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题的阅读技巧。首先对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进行判断,然后判断与之对应的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题的阅读技巧。根据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抓住所揭示的内涵,来揣摩人物形象。体悟创作意图,从作品的主题及情感分析人物形象[3]。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抓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直接关系语文高考的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立足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抓住重点与关键,采用有效复习策略,以最大可能地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J].快乐阅读,2012,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