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第1篇

在新课改影响下,化学实验的重要价值越发受到认可。由于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存在许多抽象的化学知识,所以单凭教师的一己之言,很难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可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化学知识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以及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从而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获得有效进步。

一、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究的现状与重要意义

实验对化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也有助于丰富化学课堂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存在诸多消极因素,对化学实验教学产生了阻碍作用。如实验内容的琐碎性。化学实验时间本就较短,若实验内容过于琐碎,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实验兴趣,也会对化学实验效率产生影响,使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难以得到发挥。再者,学生自身实验能力不足。学生在实验中过于依赖教师对其的帮助,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始终得不到提升,最终对化学实验教学造成阻碍。

二、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究

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进行探究式实验;联系生活,开展化学实验延伸;并发挥自身对学生化学实验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有效进步。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究,具体内容体现如下:

1.立足教材,进行探索式实验

在传统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验证性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方式虽具有一定优点,但却忽略了学生在实验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极为不利,这种弊端是很容易发觉的。所以,在现阶段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化学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实验,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掌握到化学实验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投身于化学课堂实验之中,这样才会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获得进步,进而使化学实验教学的深层次价值得以彰显。

另外,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化学实践之中,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教师应对化学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梳理,总结出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以及概念性内容,并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探究式化学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获得对化学重难点知识的有效理解与掌握,从而推动九年级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进步。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时,教师应围绕本节课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首先,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实验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投身于探究式实验中,以促进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一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等获得有效进步。

2.联系生活,开展化学实验延伸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不可与生活设计脱离的,只有借助于生活实例,才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提升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使九年级化学实验课堂效率可以得到提高。所以,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来开展化学实验延伸,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汲取到化学实验的养分,使学生能够明确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这样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以推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进步。另外,教师可以成立化学实验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活化学探索,让学生归纳与总结探索得来的成果,并依据此来实施化学小制作、以及写出化学实验小论文等,从而使九年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得到进步。

例如,在开展“铁生锈”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化学实验延伸。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寻“铁生锈”现象,引发学生对铁生锈现象的思考,并在实验过程中,加入少许硫酸溶液,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化学实验的神奇之处,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3.?l挥教师对学生实验的促进作用

教师是辛勤培育学生的园丁,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所以,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发挥自身对学生实验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化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能够游刃有余,不断取得化学实验水平的进步。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看其是否能够充分参与到化学实验之中,若发现有学生在实验中东张西望,注意力不能集中于化学实验中,教师就应对其进行督促,以保障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参与性。另外,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应予以及时纠正,以避免错误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阻碍,使整个化学实验功亏一篑。并且,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信心,让学生能够乐于进行化学实验,这样才会使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最终实现学生化学实验水平以及学习水平的总体进步。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我市九年级化学“活动探究”这一环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以及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我市于2009年秋季开始使用人教版的化学九年级教材。教材分上下两册共12个单元,其中编入了33个“活动探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或其它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的有效途径。但是,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及调查发现,有一些不利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市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活动探究”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

一、“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现状

人教版教材考虑比较全面,所呈现的“活动探究”一般比较简单、安全而且接近于学生生活,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但是本市各校真正能让学生去体验探究的却很少,多数被变相为教师演示、个别学生演示甚至省略掉。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有哪些策略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在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时面对的主要困难

目前,我市九年级化学教师在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时遇到的困难主要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教师准备不充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认真分析这部分内容,钻研课标和教材,所以不能真正按照课程标准处理实验。使教学安排不得当,或忽略学生的讨论和反思,甚至采取放任式教学,导致效果不佳。

2.课堂时间不足。九年级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形成,实验成功率低。学生在实验时,基本操作失误很多,如药品用完没有归位,桌面上紊乱,操作的无计划。另外,部分学生对实验目的、步骤等没有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原因都使实验时间延长,导致课堂时间不足,往往有过程无结果。

3.实验资源不足。目前,我市各校的实验室、实验员和其它实验器材,其建设配备基本上都是按照原来“两基”的要求进行的,但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从内容、数量到形式上均有较大的改革。因此,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动手完成教材上的所有“活动探究”中的实验,无论是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药品还是实验员的配备都明显不足,尤其是农村中学,资源更加缺乏。

4.教师课业重,备改实验压力过大。我市九年级化学教师一般负责3个班的化学教学,每周12-15课时正课,外加2-3课时的自习课辅导,还有不少教师同时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虽然实验备改也是教学常规工作,但据于工作繁重精力有限,不得不忍痛割爱,有所取舍。

5.实验活动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爱动、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足够的实验经验,再加上班额大又没有实验员协助,因此很难保证实验的安全。

6.班额过大,难以管理。本市九年级每班一般都超过50人,班额过大,给探究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解决上述困难的一些策略

针对上述困难,可采取以下一些有效策略加以克服。

1.管理策略。在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增补合格的实验员和实验设备、缩小班额、适当减轻化学教师的工作量等途径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实施策略。当其它客观条件暂时无法改变时,各位教师不妨采取以下策略解决困难。

(1)教师准备的问题。教师要重视“活动与探究”,按课程标准处理这部分内容。新教材的每个活动与探究应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用品、过程和方法、问题和讨论、反思和探究等方面。备课时必须让每一个细节得到落实,注意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建议通过以下4个途径节约课堂探究时间:①活动中有多个实验或一个活动中有多个步骤的,可以分小组负责,然后展示小组讨论的结论进行全班共享。例如: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探究”共有4个实验,加上实验5-1、实验5-2,一课时有6个探究实验,如果是每位同学都实践一遍的话必定造成这一课时时间不足,难免顾此失彼。我在教学中先将学生分为4个组,让每组学生分别完成前四个实验,等讨论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之后,再引导其中两组的学生完成实验5-1,另两组的学生完成实验5-2。这样,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达到了探究的目的。②活动中易失败的实验通过预先实验进行改进,例如第一单元课题2中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其中用干燥的烧杯罩住火焰,如果用普通蜡烛进行实验,由于热蒸腾作用,很难看到烧杯壁上的水珠,经实践发现用生日蛋糕配的小蜡烛实验就会很明显,改变了实验材料也就节省了时间,同时也增强了探究的效果。③加强学生实验技巧的培养。化学实验技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正确、规范地掌握实验技能是保证化学实验顺利有效地进行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以规范的操作去教,以科学的方法培训,使学生实验活动,能“快起来”“好起来”。④为缩短时间,可将“活动与探究”中某些活动部分内容移至课外。例如:a.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对蜡烛观察以及现象的记录。b.“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前,让学生课外用塑料瓶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带至教室。c.“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有条件的预先收集几瓶雨水。d.“自制酸碱指示剂”,预先采集花叶,自制指示剂带至教室。

(3)大班教学问题。为便于调控,大班教学可以改自选方案为讨论决定共用方案的方式。具体如下:

分组讨论活动方案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讨论选择活动方案引导完善方案各组同方案活动全班交流活动结果各小组撰写实验报告或活动结论。

(4)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化学实验替代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这样,既可以解决仪器、药品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给学生开放实验室,带领有兴趣和能力的同学改造一些实验室里有但与现在教材不匹配的仪器设备,也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5)教师课业过重及安全保证的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化学实验教学的信息资源。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建设中来,开发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有利于创设化学实验教学情景,模拟复杂的不安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共享资源又可以大大减轻课业备改负担。

总之,只要拥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不断进行学习,在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上不断升华,尤其要正确解读新课程教材编排的意图,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重视“活动与探究”的作用与功效,善于从实际出发,就能使“活动探究”教学日趋完善,让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更加完整,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体验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曹家忠:《新课程教学设计》(化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第3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教案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参考:

一、 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说明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C60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有没有变化;如何从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氧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由二氧化硫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保持,而二氧化硫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 概念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的照片,讨论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性质。

板书:

二、性质

1、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是不断运动的

3、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 思考:从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 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看了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教案的人还看:

1.9年级上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2.氧气化学教案及反思

3.初三上册化学《氧气的性质》期末检测试题

4.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反思

5.九年级上册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练习试卷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课型;实验教学;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5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新版国家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对九年级化学教育提出了要求,而在九年级这一年中,学生用来上化学新课的时间只有6个月不到,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完两册书本,并利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去复习知识,提高能力,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平去参加毕业升学考试,这种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围着中考指挥棒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无暇顾及“启蒙性、基础性”,就更不要说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苦,教师也累,学习的知识还难以灵活应用,而导致前边学后边忘。

从三年前开始,我校开始尝试在八年级开设化学探究课(以下简称为“化探课”),目的是延长学生学习化学启蒙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缓解九年级化学学习的压力。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尝试,基本形成了我们学校化探课的教学模式。

我校通常是在八年级下学期开设化探课这一校本课程。课程安排大概15节左右(每周一节),教师开课课型基本为3节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课+7节家庭实验课+4节实验室分组实验课。学期最后一节为布置暑假学习内容而不做探究课要求。

下边从具体的案例来分别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以此与同行共同切磋。

一、教师演示实验课

刚开设化探课,教师演示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通常会安排三节演示实验课,第一周第一节“认识化学”,通过教师演示一些化学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因此,这节课我们放入了三个演示实验,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化学仪器,对化学学科形成初步的概念。在前面几周家庭实验展示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分别在第9周和第13周安排了“双氧水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的两个演示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领略规范的实验操作和化学知识,为即将到来的九年级化学学习打下基础。八年级演示实验的教学和九年级化学课的演示实验会有本质不同。

《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双氧水及其制取氧气的原理。

2. 初步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通过观察比较获得该实验的最佳催化剂。

3.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简单的分析、对比的化学学习能力。

5.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为在九年级系统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二)教师教学准备

视频“《中国新闻》――医用双氧水去鲨,业内多年通行”、10%H2O2溶液、30%H2O2溶液、 各种催化剂(MnO2、土豆块、新鲜猪肝、红砖粉末、铜丝网、CuSO4 溶液、FeCl3 溶液等)、烧杯(500mL)1 只、试管(18×180)10 支等。

(三)教学过程

正式实验开始前,教师依次出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仪器,并简单介绍各自的用途用法。

1. 认识双氧水

教师出示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以下简称双氧水),并简述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同时提出问题:双氧水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吗?

2. 引入催化剂

1. 各取10%H2O2溶液2-4mL放入六支试管中,再分别逐次向试管中放入少量的MnO2 、土豆块、新鲜猪肝、红砖粉末、铜丝网、CuSO4 溶液、FeCl3 溶液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各取30%H2O2溶液2-4mL放入六只试管中,再分别逐次向试管中放入少量的MnO2、土豆块、新鲜猪肝、红砖粉末、铜丝网、CuSO4 溶液、FeCl3 溶液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引导学生尝试比较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二、家庭实验成果展示课

八年级化探课最主要的探究方式是家庭小实验。由于课程周期是一周,一般都是在上一节课布置家庭实验的内容,下一节课通过多种展示方式进行课堂交流。经过多年实践总结,我校安排以下几个家庭实验:①神奇的手帕,②自制碳酸饮料,③自制简易净水器,④水变“牛奶”,⑤曼妥思加可乐喷泉实验,⑥鉴别真假黄金,⑦制作“无壳”鸡蛋。

在布置家庭实验的时候通常要交代清楚以下几项内容:1. 实验安全。所有的实验必须是在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进行(很多实验需要家长全程参与,比如帮助录像)。2. 实验仪器及药品。实验所用的器材尽可能就地取材,尽量用家中现有的一些工具,药品要现用现买,不要浪费。3. 实验步骤。为了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成功,应该先简单交代一下实验的基本过程,以及每一步骤所要注意事项。4. 实验过程和成果的记录与展示。为了在课堂上交流方便,每位同学应学会对实验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实验录像、实验报告、实验小论文,以备下一节课的展示交流。

下面以《吃曼妥思喝可乐真会致命吗》家庭实验为例,来简述展示课的交流过程。

[课堂引入]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同学们都对“曼妥思加可乐会致命吗”有了真实的认识,有几个同学之前已经将实验录像发到了我的邮箱。下面我们统计一下,今天同学们都带来了什么样的实验成果。

(经过统计:录像的同学9人,实验报告37人,实验小论文1人。)

[课堂交流]下面先请写了“实验报告”的同学来给我们说一说他的实验。请同学们在陈述的时候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你用的药品有哪些?你的实验现象有哪些?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好,开始。

尤同学:我用的药品有:可口可乐、非常可乐、雪碧、益达薄荷糖、绿箭口香糖、曼妥思口香糖。通过实验我发现各种口香糖放到可乐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泡沫从瓶中喷出,特别是曼妥思,喷出的速度更快。也就是说,口香糖加可乐并不会致人死亡,但在一起食用,会使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袁同学:我用的药品有:可口可乐、雪碧、青岛啤酒、阿尔卑斯薄荷糖、冰糖、曼妥思、食盐,我发现向啤酒中放入这些薄荷糖也可以冒出泡沫,食盐也可以让可乐形成喷泉现象。我建议在喝可乐的时候不要吃口香糖。

......

教师:还有谁要补充?

方同学:我和他们用的药品差不多,但我也做了加巧克力的实验,发现放入一大块巧克力进去基本没有什么现象。

教师: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同学的实验录像看看他们的实验成果(播放剪辑过的视频)。

播放完毕,请大家讨论:哪位同学的实验做的最好(实验过程紧凑、现象明显、录像清晰)?为什么不同的物品放进可乐中出现的现象却基本相同?为什么巧克力加进去却没有明显的喷泉现象?

(同学回答略)

教师:最后请胡同学来交流他的实验小论文。

(该同学通过基本严谨的语言阐述了该实验内容并对不同的药品所产生的现象进行了对比,并尝试着进行了解释。)

[课堂小结]通过本次家庭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曼妥思一定不要和可乐一起食用,其他薄荷糖尽量不要和可乐一起吃。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食盐、白糖都可以让可乐形成喷泉现象,为什么牛奶巧克力却不行,为什么啤酒也可以等等,而且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冒出来的气泡里主要是什么气体,这些气体都有哪些性质?

三、实验室分组实验课

在教师演示实验和家庭实验的基础上,可以尝试着进行分组实验,化探课安排了四次分组实验:①走进实验室;②蜡烛的燃烧与熄灭;③粗盐提纯;④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性质与检验。通过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和规范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分组实验 蜡烛的燃烧与熄灭(教学简案)

1.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实验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发问以下几个问题)①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②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③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④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2.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3. 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化学用语 有意义学习 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65

On the "Meaningful Learning" in Chemistry Term Teaching

GUO Xianyu

(Gong'an Buhe Middle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How to solve the vexing junior chemistry chemical term memory problem? The authors proposed a "meaningful learning" perspectiv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 chemistry terms; meaningful learning;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1 研究的初衷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次接触化学学科的时候,“最令人头皮发麻”的事情就是元素符号的记忆,接着就是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让人感觉学习化学其实就是大量的死记硬背。不仅学生会这样认为,大多数教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充分体现这一点,就是“记英语单词”一样强行去背,为了怕学生忘记,更是常常检查督促。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一方面抱怨化学的难学,一方面抱怨“学生记忆力”有问题或者懒惰。

人都有好奇心,当然也有对“复杂问题”容易产生逃避的心理。学习的原动力就是如何激发那份好奇心,使之对所要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而后才能认知。所以,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情形,转换一下方式,不仅使学生喜欢这些符号,更能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这些符号。下面说说我的想法与做法:

2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学生最开始时,怎样赋予这些符号所特定的意义以及构成这些符号意义的认知内容和性质。从而寻找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这些符号,以及符号所表述的含义。这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千万别想通过几次“强背”或者默写听写什么的就可以使他们深刻地记住。

语言符号,虽然是表征学习的特点,处在机械学习的一端。在相应符号转换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尽管语言符号与客体没有任何的内在联系,但是对每一种事物的命名也不完全是任意的。我们不能把“水”称为“二氧化碳”,却可以用“H2O”来换个形式表述。这就符合意义学习的一个准则:符号和客体之间有实质性联系。

当学生明白了,同一种事物在用不同的符号表述时,意义是一样的,但是所要描述的效果、对学习带来的简便、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作用等,却有着很大的不一样。

所以,在符号的转换学习过程中,我的教学习惯就是:把众多符号的转换学习进行分解,逐个地去认知,去区别,用一句俗话就是:分而治之。这样可以把量大、枯燥的符号转换学习,分化到平时教学的细节里,让学生多次重复接触、去适应。

比如:在九年级上期教学阶段,接触到了“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有意的转换为新的符号“H2O、O2、CO2”表述,这样用“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以强烈冲击的方式联系起来,使学生发现原来事物还可以这样表述的,而且比用汉字来表述更简单明了,从而引发心理震撼。以能引发心理震撼的个例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知,而使这新知成就后阶段教学中学生的“实质性”先备知识。

从九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在课堂板书的时候,有意地把必须接触的或要接触的物质,不用汉字表示,而是用化学符号表述出来。切记:不必要求学生去强记,更没有必要让他们马上就能理解,只是让他们体会转换一种记录方式所带来的乐趣!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做知识准备,即先备知识,也就是一种介于被动和主动的前置学习方式。到了真正开始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时候,就不会有陌生感,也不会产生突兀感,更不会认为“化学知识就是死记硬背”而导致的心理畏惧而逃避。

当然,这一切其实就是为了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建立“先备知识”,继而有效地配合九年级下期教学阶段中各种化学符号的学习与记忆。淡化“死记硬背”的想法,在已经有了较模糊的认识前提下,进一步使这些符号在学生的内在认知中清晰明朗起来,既不感觉到有负担,还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心情也随之快乐,学习就不会感到无趣了。

3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实质就是“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先把看起来无意义的符号,用我们已知的事物来转化为有意义的含义,这样就可以打破机械性学习所带来的枯燥和心理反感。九年级下期的教学过程就是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 (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32页)

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不是要我们把它们绝对地划分开来,这两种学习仅是处在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连续体”做好,从而让学生把通过机械学习学到的语言符号中所含有的内在意义,转换另一种语言符号来表述。如:水,这个文字符号,学习之初是机械的,内化的结果是:水所表述的物质形象、性质等能与该符号相结合起来,就是这个符号具有了特定的意义,进而转换为“H2O”这个符号来表述该物质的特定意义。

在学生有了“先备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有意地让学生在作业里出现诸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文字的时候,鼓励学生去用“H2O、O2、CO2”来书写,对能用符号表述的给予适当的鼓励,并且在上课板书的时候也有意去用这些符号,久而久之让学生在获得震撼之后,再以平常心去继续保持对新符号的兴趣,形成习惯性记忆。到九年级下期真正要用到这些符号的时候,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大部分了,余下的就不会感觉到这些符号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更加感到有乐趣,从而愿意去熟悉新的符号。

九年级下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不要急于求成,即不要在什么规定的时间内,去要求学生快速记住那些新出现的符号。只是要求我们不断地去使用这些符号,也鼓励学生不断去使用,使学生感觉不到大量的化学符号记忆所带来的心理压抑,而轻松地去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淡化对化学符号的“恐惧型的重要性”心理,从而才能使学生无所顾虑地去接受这些“新事物”,继而使用它们。

其次,教师要树立“不断的重复就是记忆”的想法,来影响学生。不断地重复使用,来有意引领学生,使他们觉得用化学符号书写更轻松。

其三,别忘记对那些使用符号很到位的学生给予高度的赞扬,同时对一部分记得不是很全面,却会使用比较多的符号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会有点错误出现,一定要摆正心态,有意帮学生解释一下,那是失误。下次,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不再重复那“失误”了。

总之,符号的记忆、认知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之一,不要过度强调学生去死记硬背。通过“延时、分化、重复、使用”等手段,来简化学习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感觉在很轻松的心态下,“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这些化学符号。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化学用语学习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