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综合幸福问卷;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燕玉霞(1984―),女,南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现状与提升研究”(MKS1556)

一、引言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幸福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幸福感是由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机制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主观、心理、社会幸福感的统一体。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5%-30%左右,对大学生幸福感的专门研究还不多,尤其是针对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研究更甚。本次研究旨在为高校贫困生幸福感水平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有利于解决贫困生的思想、心理、成长成才方面的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综合幸福问卷访谈与问卷调查过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为保证取样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此次调查具体在江西省4所高校中每所高校选取了156名大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24份,回收有效问卷592份。而后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幸福感状况进行差异比较,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的差异进行比较。

2.调查工具

苗元江博士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MHQ)包括一个指数(幸福指数),两个模块(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九个维度(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幸福感状况。[1]该量表在大学生人群试测,取得满意的信度与效度,并在军人、中学生、大学生、公务员等群体中得到应用。[2]

3.研究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回收数据用SPSS16.O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三、幸福感比较研究

贫困生在生命活力、友好关系、利他行为、健康关注维度中略微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人格成长、自我价值方面略低于非贫困生,负性情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且贫困生的自述幸福指数低于非贫困生。

(一)贫困生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男贫困大学生自述幸福指数略微高于女贫困大学生,女贫困大学生在正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和友好关系维度分值高于男贫困大学生,男贫困大学生在生活满意、自我价值、人格成长、负性情感方面高于女贫困大学生。根据调查显示,一是男贫困生的自主性比较高,但较欠缺与他人、团体相处合作的能力。二是男贫困生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高于女性,社会包括他们自身对男贫困生的期望更高、要求更高,而社会对女贫困生更加包容,女性易于得到社对她们的支持与帮助。三是女贫困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生活条件改善上比男贫困生有着更急切的期待。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幸福感差异

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幸福指数低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幸福指数。独生子女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生命活力、自我价值、友好关系方面高于非独生子女,负性情感亦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贫困生在健康关注、利他行为、人格成长方面高于独生子女。通过问卷与访谈显示,一是独生子女贫困生作为家庭里唯一孩子,他们的性格相对内向沉默,不适应与同龄人的亲密相处,二是独生子女贫困生不善于参与到集体中与人分享和接受他人的帮助。而非独生子女贫困生,更加善于参与集体活动,在团队协作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同时也积极给予帮助和寻求团体帮助。三是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经济困难和所负担的压力更大,对于家庭成员的考虑更多,非独生子女家庭的贫困范围扩大到其兄弟姐妹中,增加其压力程度,使幸福状况受影响。

(三)城镇与农村贫困生幸福感差异

城市贫困生自述幸福指数高于农村贫困生,农村贫困生的生命活力、利他行为、友好关系、负性情感方面优于城市贫困生。城市贫困生在生活满意、正性情感、健康关注、自我价值、人格成长维度分值高于农村贫困生,结合调查结果显示,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贫困生获取的社会资源更多,但压力相较更大,易受到与周围环境比较带来的失落、自卑感,他们不愿参与集体活动,认为自己的条件甚至能力都比不上他人。而农村贫困生更乐意接受集体的帮助并参与集体活动。二是,虽农村贫困生作为农村区域这一群体正被给予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受到国家政策、社会福利、私人群体的帮助,但分享的社会资源和信息相对欠缺,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受阻。三是,因农村条件不足,农村贫困生的期望相较城市贫困生的低,城市贫困生由于与周围环境的比较,易产生盲目、矛盾心理。

(四)贫困生幸福感的性格差异

性格外向型贫困生自述幸福指数高于性格内向型贫困生,性格外向型贫困生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优于性格内向型贫困生,性格内向型贫困生在生活满意、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维度高于性格外向型贫困生。调查显示,一是性格外向型贫困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善于沟通,但不管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贫困生对于家庭贫困情况不喜欢被人所知,甚至刻意隐藏。二是性格内向型贫困生虽不喜欢融入各种团体,但其生活规律性强、自主性强,比较遵循自己的计划和原则,不易被影响。三是,内向型贫困生较少选择主动加入到集体寻求帮助,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渴求和迫切。

四、讨论与思考

从以上调查现状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整体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贫困大学生幸福感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男女贫困生、城镇农村贫困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性格内向型与性格外向型贫困生幸福感状况有着差异。影响因素:

(一)国家、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外界有力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与危机,对维持个体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发现,外界关注和支持与贫困大学生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外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越高,贫困大学生表现得更幸福。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关系有家庭、朋友、室友以及恋爱关系。因此,要提高贫困生幸福感指数,不能仅从个别方面进行提升,而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综合提高贫困生的幸福感指数。

(二)经济状况

于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他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贫困生较易因自己与他人条件的差距而产生压力。即使大学期间获得资助,普遍情况下他们的生活仍旧处于最低水平线上,生活的基本需求尚且不能够满足,时常因为生活费而感到担忧,因而,造成了贫困生幸福感普遍偏低的情况。此外,现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有所偏差,学生间的攀比现象也相对严重,所以对于贫困生来说,尽管过着缩衣减食的生活,也达不到同龄人的一般水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压力固然比普通学生大得多,幸福感水平自然就相对低。

(三)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大学生从家庭生活中获得的理解因子和情感温暖与他们的幸福感呈高度正相关。家庭成员的和睦关系、良好沟通、相互理解等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他们会对生活充满期待,更加努力,因此在日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就不易因家庭贫困而感觉自卑,觉得自己不如他人。

(四)贫困生的思想与心理状况

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不会随着时间而流失,也不会因为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很大的改变,从长期来看,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他们自身的思想与心理状况有重大关系,许多贫困生外表大方得体、自立自强,但实际上内心极其脆弱,甚至自卑。他们不敢主动表现自己,心里的自卑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因而难以产生积极情绪。相反,懂得鼓励自己、肯定自己的贫困学生,即便生活较为贫困,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因而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虽然物质生活较为贫乏,但是价值观取向的不同,对幸福的感知度也不一样。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苗元江.《综合幸福问卷》在中学生中的应用分析[J].校园心理,2012,(10).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治疗;高校;人际关系;辅导员

一、问题提出

家庭治疗在高校是否能够有效运用呢?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阻碍:①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重于个人,因此个人的真实意见与感受常被隐藏起来,加之中国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较大,使得目前家庭治疗在中国心理健康领域的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②从高校本身特点方面看,高校是一个诸多学生共同组成的“小社会”,由于其这一特性,高校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③从高校学生客观条件方面看,高校中的外地生源也逐渐增多,目前大多高校的外地生源率已经高达55%以上,父母对家庭治疗的意愿和可行性等因素制约了家庭治疗在高校的运用。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现状,作者将以一项个案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同伴关系出发,探索家庭治疗在另一个维度的运用。

二、相关研究回顾

家庭治疗与其他派别理念的最大区别在于,家庭治疗认为,作用于个体生活改变的主导力量是建立在相关组织(多为家庭)框架内的,因此,当组织转换时,框架内的个体也将发生改变。有学者通过对出现精神病性倾向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的探索性的理论讨论,认为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紧密相连。

有学者认为要改变病态的行为不能仅从个别成员入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对象。在对一例惊恐障碍的系统式家庭干预过程中,治疗师发现家庭不适应的“游戏规则”和解决情感沟通的困难有关。有学者对27位正接受治疗的进食障碍患者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总结出可使家庭避免进食障碍产生的8个主题。从诸多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即家庭治疗所针对的并不是问题本身(无论神经症或是精神疾病),而是问题的主体所在的较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

尽管大多数关系框架被定义为“家庭关系”,然而对于大学生而言,有超过98%的高校学生选择住宿,47%的学生一年回去一次(寒假)。从“持久”和“稳定”两个维度上看,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寝室中出现的“关系框架”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同一时期家庭的“关系框架”。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个案研究中,研究对象是某高校大二学生H,H性别女,大一下半学期开始出现易激惹、睡眠质量下降、情绪焦虑紧张等症状。寝室中包括她共有4个同学,H自述与寝室同学关系不好,时常感觉寝室同学故意排挤她,自己也曾做过许多努力融入寝室关系,但最后往往以失败告终。

通过日常观察与分析,H上大学以来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意志行为方面: H的日常行为较为固定,如每天规定自己几点必须起床,几点必须睡觉等,当由于客观原因导致计划打乱时,H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②情绪方面:H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寝室中常常会因为一些细节做出推断。③认知方面:H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和评判标准。④关系框架方面:H是外地同学,每逢寒假回家一次,可以说,大多数时间H是在学校度过的。寝室中除了H外,还有另外三人:A、B和C,最初由于生活习惯问题,A对H较为排斥,C为A的好友,做许多事情由A决定,与A关系紧密;B在寝室中无明显亲密关系,只沉溺于游戏中。过了一段时间之后,A、B和C便联合起来对H做出排挤行为,利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界限”的概念将个案对象寝室中的关系描述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笔者自2014年2月开始在H的寝室范围内做家庭治疗的尝试,试图通过对寝室四人之间互动模式的调整与重构,减缓H的症状,甚至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在四位当事人(H以及H的三位室友)同意的情况下,通过笔记等方式将咨询过程记录下来形成研究材料。文章便是在笔记材料以及当事人结果反馈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家庭治疗在高校寝室关系中的运用加以分析和讨论。

四、家庭治疗的策略分析

1.个案简介与评估

(1)案例简介。除了上文所介绍的H的基本情况之外,H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H的问题在开学初并未发现,经过一个学期,寝室内慢慢开始形成小团体(H自述)后,H的问题开始展现,一方面觉得要努力学习,一方面总是“受人打扰”。②H的寝室中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争吵,但室友对H的看法与评论通过班级其他同学传到H的耳中,使得H非常紧张。③H与班级的交流自大一下学期开始慢慢减少,H开始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自身学业上。她认为:“他们都会影响我的学业,我不能过多地和他们纠缠在一起”。从寝室和班级两个角度看,H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显著降低的趋势。

(2)鉴别与评估。在与精神分裂、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等鉴别排除的基础上,根据H先后出现的不合理认知和负面情感体验,对H心理状况的初步评估是一般心理问题。

2.对H寝室的家庭治疗

(1)进入关系并引起寝室成员之间的互动。对于一般家庭治疗师来说,进入一个已经具有稳定的动态平衡模式的家庭关系是较为困难的,该案例中,笔者以辅导员的角度用正常谈话聊天的形式进入寝室关系,虽然学生对辅导员身份的估计会使得关系演化有失真的可能,但通过之后的一些技巧(如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笔者有意表现支持某一方)的运用,能够利用学生对老师的这种顾忌引发学生之间交流的矛盾,从而真实观察到各种关系之间的互动模式。

(2)勾画各个子系统中的互动结构,明确系统中个人之间的界限。虽然学生刚开始时总是努力地试图将辅导员“拉拢”到自己的阵营,认为她们三人过来谈话的目的是怎样解决H的问题,但笔者通过对寝室成员之间的“循环提问”“差异性提问”等技巧的运用,引发成员之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给每个成员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有意地引起成员之间的冲突,进一步观察四人之间的互动结构。

该寝室中每个个体之间的界限是非良性的,开始加强与H的疏离,这些界限的“僵化”与“弥散”直接导致了以下几个子系统的现象:①H将注意力过分专注于自身的子系统,以“学习”为渠道降低焦虑,但在寝室中的学习过程通常因为H的不合理认知“被打扰”,因而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②在班级子系统中,由于寝室成员A、B、C的介入,H与班级同学之间的界限由清晰逐步向僵化发展,迫使H进入到上一个循环中。

(3)重构寝室系统,演练明确的界限。通过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促使四位同学共同制订寝室内部规则,这些规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人空间规则:寝室成员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每天每人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单独做自己的事情,不予打扰。②共同空间规则:由于寝室关系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发生作用,因此要求寝室成员每两天有一个集体活动的时间,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寝室成员轮流决定,决定后不得因个人原因改变或临时取消。每周将共同完成的事情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咨询师会谈中交流。③共同目标规则:寝室成员制订一个共同目标,该目标中需要所有成员做出贡献,可以是长期也可以是短期目标。

除了制订相应规则外,还在现场协助寝室四人做一清晰界限的演练,即当个体违反规则时,如何用具有高功能化的表达方式明确意图。在演练过程中,关注每个成员的改变以及特点,并与成员做相应的激励化讨论。通过讨论与演练,试图将寝室成员之间的界限调整为如图2所示:

五、讨论

经过分析在寝室内部进行家庭治疗的过程,结合治疗效果,笔者认为家庭治疗的理念与方法在高校的寝室关系中是可行的,尤其对一些因寝室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寝室内部的家庭治疗从关系模式之间的互动出发,能有效地缓解甚至解决相应的心理问题。这为辅导员在处理寝室关系问题时增添了一个较为有效的可行性选择。

但在辅导员的角度看,在寝室内部的家庭治疗也有许多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①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对家庭治疗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高校中的辅导员类似于初等教育中的班主任角色,与学生之间较难建立起一个好的咨访关系。②目前高校大学生的特征降低了家庭治疗在高校中运用的效率。当代高校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大多数问题,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导致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或扩大。这种矛盾的思维模式普遍存在,这就导致了在同伴关系之间实施的家庭治疗在最初往往陷入泥沼,而达不到最初的理想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01).

[2] Michael P.Nichols.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M].王曦影,胡赤怡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张 捷,陈向一,邓云龙,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系统家庭治疗个案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2).

[4]赵旭东,宣 煦.“资源取向”家庭治疗的操作技术[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02).

[5]卫亚莉,唐登华.对一例惊恐障碍的系统式家庭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4).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自强之星 多因子 全方位引导

目前在高等教育阶段,已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大大减轻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已逐步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家庭经济问题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当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更多侧重于物质与经济方面,而对于精神层面的引导较少,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自强意识等相对薄弱。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加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引导,真正实现高校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目标,已成为当前引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当务之急。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助困、扶智、励志、立心等方面没有真正体现其应有的功效。

1.1助困方面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各高校基本形成“奖、助、贷、补、减、免”等一体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对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切实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时,出现了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凭借着生源地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而获得经济补助,而部分真正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如自卑)没有办理贫困证明或者没有按规定程序申请补助,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援助的现象;同时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懂得自食其力,在缓解经济压力方面不是靠自身努力为主,导致贫困现象一直存在。这些因素使得资助工作没有真正完全实现助困功效。

1.2扶智方面

一方面,一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造成学习基础较差,加之无法适应高校学习生活,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导致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纪律观念不强,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逃学,造成学业荒废;还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忙于各种兼职而忽视学习,经常在正常的上课时间里出去兼职,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可能造成虽然经济负担有所缓解,但学习成绩没跟上,最后不得不退学。这些都是资助工作没有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智力因素而导致扶智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3励志方面

由于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困”方面,往往只注重对贫困生经济的支持,而对贫困生精神方面的引导相对忽视,导致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较弱。不愿通过自身努力来减轻经济压力,而是将希望寄托在救助与补助,甚至部分贫困生形成了“坐、等、靠、要”的不良习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严重阻碍了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没有人生规划与目标,缺乏理想与目标,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经济与思想等方面多重贫困。

1.4立心方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与家庭。南于客观环境限制影响着贫困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与对待自我,可能形成自卑与自闭心理;且由于自我调适能力较弱,造成潜能发挥受抑制。但当前资助工作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方面较少,缺乏较好的衡量体系或措施来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的对策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的研究已成为当前资助工作的热点。众多学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上作、救助上作、心理问题干预工作等方面进行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仅局限于某一研究方向,所得出来的结论也仅对某一领域起到指导作用。对如何从宏观上把握,通过构建一个良好载体,建立起科学、合理、量化的测评体系,通过这个载体或者体系就能较好地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学发展,真正实现资助工作助困、扶智、励志、立心等方面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前,笔者通过建立以德育(思想品德)、智育(学习表现)、文体(参与情况)、生活情况及心理状况五个方面的量化测评与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测评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并在实践上取得一定效果。本文将通过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树立典型(“自强之星”)为载体,包括自强之星的评比细则、评比方式及宣传方式等渠道,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努力实现助困、扶智、励志、立心之功效。

2.1“自强之星”评选依据

“自强之星”评选对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方式由两部分组成:先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评选条件进行自荐,再由其他同学通过投票方式产生。而评选条件主要是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财政部与教育部出台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通过相关规定,结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助困、扶智、励志、立心四个方面进行测评与考核。

2.2“自强之星”评选因子定性研究

2.2.1助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最大的区别是经济压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济困难问题。而助困的首要因素是自助。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部分学费与生活费,“自强之星”评选更注重贫困生实践助困,转化为评选指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勤工实践活动。勤工实践,是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内外通过合法劳动取得合理报酬的实践活动。通过勤上实践,不仅能够减轻经济压力,而且能提早适应社会,获取社会经验。这里所指的勤工实践,主要侧重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接受并积极参与校内外提供的勤工岗位。

第二,创业实践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不仅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更能够提升能力与实现自我价值,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同时,由于成功的创业需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应用知识能力,磨砺并增强心理素质,因此创业实践活动应该作为“自强之星”评选的因素之一。这里所指的创业实践活动,不仅指积极参与由学校资助部门在校园内外所搭建的创业实践平台,如淘宝街活动,更包括学生自主创业,如各类实体店及利用网络所建立的虚拟店等。

需要指出.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自身心理因素没有申请贫困补助的,可以通过加强“自强之星”的宣传力度,让这部分贫困生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现象并不会受到他人“另眼相看”,只要通过自身努力自立自强,还是令人尊重与尊敬的。

2.2.2扶智

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资助政策《意见》及励志奖学金评选的《办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方面进行相关规定,特别是《办法》中明确规定,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以此为依据,在“自强之星”的评选中,智力因素(即贫困生的学习情况)应作为一重要指标作为参考。这里所指的“扶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专业知识水平,即专业学习情况。专业学习是指学生在本专业所要求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专业排名为参考,这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是第一要务。通过专业学习情况的引导,能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对专业的学习态度与重视程度。

第二,技能实践能力水平,即非专业的学习情况。有些学生学有余力,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情况下又能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高,在完成专业学习的情况下,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获取其他方向学习的认证。技能实践能力水平包括各种国家、省级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及专业技能认证。

必须指出的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受到从小学习环境的限制、原有专业基础、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影响,因此在“扶智”指标考核上不应该太过于单一。“扶智”方面的考核,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要督促学生夯实基础,引导他们掌握方法,善于学习;同时也要关注那些注重学习并在专业学习上有进步的贫困生。

2.2.3励志

“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问题,关键在自救。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自我激励、追求进步,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非常重要。转化为“励志”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遵纪守法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较少,可能涉及到的违纪情况就是因盗窃、诈骗受到的处分。贫困生可能产生的违纪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违纪、考试舞弊及替考等行为。需要特别指出,有部分贫困生对替考行为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遵纪守法情况应该作为一票否决因素。

第二,考试不合格情况。参加“自强之星”评选的贫困生,应该要能做出积极表率作用,更何况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考试有无不合格情况也应作为一票否决因素,即小管该学生平均成绩如何优秀,只要出现考试挂科,就没有参加评选的资格。

第三,参与学术、文体活动情况。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文化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活动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同时有助于打破自闭自封的局面,充分融入集体活动。学术活动既包括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也包括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第四,参与公益文化活动情况。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知跪乳之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取国家与社会资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应该要具有感恩的情怀。从行为的转化上来看,表现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多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多少,也就是对社会认可度的多少。因此,这一因素也应该作为“自强之星”评选的重要衡量因子。

2.2.4立心

资助工作中对心理方面的测评,主要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人际交流,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心理工作涉及到个人隐私,要遵循保密原则,因此当前有关心理测评量化考核的研究较少。对“立心”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自述自评。自述,主要是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全面地看待自身的表现,同时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就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给予分享。在考核体系中直接表现为自荐信的书写。

第二,他述测评。他述测评,既是考核参选“自强之星”的贫困生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考查其他同学对贫困生日常表现的了解情况及认可程度。主要是引导其他同学客观地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日常表现以及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通过他述测评,能够让贫困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白自身存在的优缺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考核体系中直接表现为评选过程中其他同学投票支持的票数。

2.3“自强之星”评选因子定量分析

根据上述内容,对所提各项因子进行定量测评考核,其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中的各项指标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由于“助困”与“扶智”两项指标当前研究较为成熟,而且易于量化,而“励志”与“立心”采用量化测评可能考虑到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同时,由于表1中的各项指标可能未能全面地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面貌与整体状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其他项中给予酌情测评加分,但应该说明加分理由,因此“助困”、“扶智”、“励志”、“立心”与“其他”各方面比重采用3:3:2:1:1进行,在今后测评考核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正与调整。

2.4“自强之星”评选方式

“自强之星”评选采用自荐、班级推荐以网络投票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一,自荐。参与评选的贫困生需要按照表1中各因子的相关要求,提供相应的支撑材料,同时要特别注重自述自评的书写。

第二,班级推荐。经过自荐后,采用班级推荐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各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人翁作用;而且可以保证推荐材料的真实有效。

第三,网络投票。网络投票是缘于当前网络平台的兴起与发达,既可以扩大评选活动的影响,又能够让投票者了解贫困生的典型事迹。

2.5“自强之星”宣传形式

“自强之星”的宣传,既要考虑采用传统的宣传形式,又要结合当前新兴宣传渠道进行。除了采用宣传栏宣传外,还可采用微博、博客、BBS论坛等网络平台。当然,有条件时也可借鉴心理学领域的情景剧模式,将“自强之星”的先进事迹搬上舞台,让其他同学更直观地受到激励与鼓舞。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一、一般资料

张某,女,14岁,初二学生。自述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上初一时因和舍友关系紧张,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至今三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初二时因和同学关系不好,之后不愿与同学交往,出现胸闷、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个人陈述: 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性格内向,几乎不参与学校活动。最近三周感觉不想呆在宿舍,就连和同学交往都有些害怕。考试又遇到了难题,越想越心烦。我最讨厌的是睡我下铺的女孩。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我就关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之后班上竞争班委,最后我得到机会,她们就说我“拍马屁”,从那以后我们关系变得更糟。

(3)观察和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表达清楚,到激动处会变得烦躁不安。同学反映求助者有些内向,最近脾气有点暴躁。

三、诊断:

1.心理测验结果

SAS:54分有轻度的焦虑情绪,性格偏内向不稳定。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4.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3)心理原因:性格偏内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四、咨询目标制定

1.具体目标

(1)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

(2)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尤其是和宿舍同学的关系。

2.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

(1)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2)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五、咨询方案

(1)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

(2)原理: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根据ABC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六、咨询过程

1.建立咨询关系与诊断阶段

(1)任务: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调动求助者的求助积极性,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2)方法:运用倾听技术,对求助者焦虑情绪表示理解。并运用解释技术,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求助者接受该理论。

(3)过程:了解基本情况,对问题形成初步印象,确定主要问题。

(4)家庭作业:建议求助者睡前将一天发生事情按情况严重程度记录下来,并记录理清思路。

(5)小结:因产生非理性的信念,导致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求助者表示愿意配合心理咨询。

2.领悟阶段

(1)任务:通过会谈进一步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适的原因不在事件,而在于自己不合理的信念。

(2)方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3)过程:就其上次家庭作业进行会谈,进一步解说ABC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4)家庭作业:收集同学对你的看法,看是否和自己所想有出入。

(5)小结:本次咨询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密切相关,并愿意接受改变其不合理的地方。

3.修通阶段

(1)任务:就其家庭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解释和辩论方法来改变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并建立起合理信念。

(2)方法:通过苏格拉底式辩论来启发求助者对其非理性的信念和行为模式的认识。

(3)过程:通过会谈,进一步帮助求助者分清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帮助求助者改善紧张、郁闷等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4)谈话摘要:

咨询师:“你说舍友针对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方面发现的?”

求助者:“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室友叫我早点睡。可第二天她起来特别早,她肯定是在报复我。”

咨询师:“这是你心中所想的结论,那她的想法,你清楚吗?”

求助者:“……(沉默),不知道。那天我回宿舍发现她们说悄悄话,她们肯定在评论我。。”

咨询师:“那你怎么就能证明她们就是在谈论你,你有听见他们说你名字吗?”

求助者:“这个嘛,没有听见”

咨询师:“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你本身。”

求助者:“……(沉默),说的对,我好像懂了。”

(5)小结:通过咨询,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4.巩固阶段

(1)任务: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2)方法:模仿法(角色扮演法)

(3)过程:运用角色扮演法,咨询师扮演求助者宿舍同学,然后角色互换,对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通过会谈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4)家庭作业:对自己每天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做个记录,对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给予自我奖励[2]。

(5)小结:通过角色扮演,深刻感触到恰当的交际语言的重要作用。通过四次咨询,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结束咨询。

七、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也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学到了很多技巧。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求助者身边同学也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家庭情况自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中学生 癔症 护理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 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为主的精神障碍[1],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官能症,临床以女性多见[2]。大多发病突然,可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或短暂的精神异常。病人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检查不能发现器质性改变。现将我科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例大中学生癔症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1例,女13例,共计14例,其中大学生3例,中学生11例; 年龄最小17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9岁。

1.2临床表现与症状

1.2.1抽动或抽搐 病人忽然口眼紧闭、两手紧握、身体僵硬、局部抽动甚至全身抽搐、呼叫不应。这种症状持续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

1.2.2兴奋 病人突然大哭大笑、或唱或骂、摔打东西,甚至打自己或咬人。

1.2.3神经异常 病人自述身体麻木,两眼看不见东西,双耳听不清声音,甚至不会说话,不能动。

2 护理

2.1癔症发作时首选药物疗法 紧急时肌肉注射氯丙嗪25~50mg,或口服安定10~20mg进行镇静,并根据情况上约束用具,以确保病人及他人的安全。

2.2将病人安置在肃静的房间,给治疗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医务人员及亲属均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喧闹,尤其不能谈论病情的轻重,以免病人听了影响恢复。

2.3同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采取关心、接纳的态度。

2.4坚持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患者的床边注意谈话语言,不窃窃私语、指指点点,以免引起患者的疑心而使症状加重。每次服药与注射前应对患者多加解释和暗示,使其乐意接受治疗和相信医务人员的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

2.5多做细致的思想开导 劝病人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防再次发作。注意与病人的沟通技巧,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伤害病人。

2.6用语言暗示,对病人进行诱导,告诉病人这是一种大脑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是不会留后遗症的。

2.7及时与癔病病人的亲属交流,告知本病的性质及发生原因,指导亲属改善对病人的态度,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及工作,调整环境,去除精神刺激。并告知亲属探视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加重病人心理负担,使治疗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8健康教育 向病人及亲属讲解有关癔症的发病诱因、临床可能出现的症状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帮助病人充分认识自己,挖掘出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教会病人冷静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调整不良的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用理智而不是用情感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体会

3.1 大中学生癔症频发的原因 现在的大中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增高,从小娇生惯养、众星捧月般的生活,使其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和失败,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学校及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品质及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导致有些大中学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不健全[3]。

3.2大中学生癔症的治疗 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和暗示性治疗,效果较好。

3.3大中学生癔症的预防 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适应癔症的护理,必须从心理、社会、家庭等方面进行系统护理,才能达到病人全面康复的要求[4]。除了需要医学进步外,还需要建立社会授助网以及为病人制定合适的卫生政策。医院和社区应配备心理咨询员,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建立健康(含心理)档案,进行社会化管理。

参 考 文 献

[1]赵春海,闻华.癔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china-nurse.com.

[2]王久凤.癔症与暗示性心理护理.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11月2卷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