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文第1篇

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所确定的,谨慎从事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将其确定为低水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企业有关,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和控制测试,确定检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理论上解决了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缺陷,要求将审计资源分配到评估固有风险、测试内部控制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使审计效率与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但它还不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它实质上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发展,其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都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一)从理论上分析

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其实是假设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相互独立。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还相互影响。因此,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联系紧密性的增强,这一假设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并且大部分审计程序都是多重目的,都对会计报表是否有重要错报有信息含量。因此Bell等甚至质疑检查风险是否可以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区分开来。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一些学术界和实务界人士将注册会计师发现会计报表重要错报的问题与报告会计报表重要错报的问题混为一谈。

(二)从实务上分析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忽视固有风险的评估。由于固有风险的评估主观性较强,且不容易评估,因此在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固有风险的评估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所产生的影响,或者直接假定这种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在实务中,许多事务所不重视固有风险的评估,审计起点退至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由于内部控制具有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审计风险增大。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一)理论依据的改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依据的是审计理论;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依据有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舞弊动因理论和审计理论。当今世界急剧变化,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作为其中一份子的企业的风险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仅仅依靠审计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依据范围与内涵的扩展便适应了经济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审计风险模型的扩展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分析程序风险×细节测试风险;因此,审计风险模型演变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程序风险×细节测试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拓展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通过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战略以确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的起点为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战略,这样注册会计师很容易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

(三)风险评估重心的转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重心是控制风险,直接评估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重心前移,从了解客户战略经营环境、评估经营风险、剩余风险入手,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从侦查管理层舞弊的角度出发,注册会计师直接评估固有风险和初步控制风险的联合风险。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四)风险评估方法的改变

首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评估由直接评估改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评估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也就是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

其次,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的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复核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评估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多样化,不再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也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且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几种方法相互印证,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可靠。

最后,风险评估结构的转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对风险的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风险分析结构化最大的好处: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综合风险评估。

(五)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重心的转移

注册会计师以会审知识为中心转向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为中心,由于审计重心转移,审计结果主要依赖风险评估,而不是审计测试,而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风险分析方法都是现代管理知识在审计中的运用,而且这种运用必须以行业知识为基础。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术业有专攻,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工具,并接受行业知识训练。

(六)审计测试程序的改变

传统审计程序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既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又使得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克服了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是基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

(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控制风险评估入手,视野过于狭窄,并主要依赖实质性测试,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过于注重会计的形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吸收了其他审计方法的优点的同时,密切地关注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管理层对风险的容忍程度、以及企业内部各项风险评价指标等情况,从审计风险产生的源头来识别和评价风险,先“自上而下”对报表形成预期,根据预期确定审计重点,再“自下而上”,将实际审计结果与预期相比较,对企业的情况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能更准确分配审计资源,保证审计的质量。

(八)审计证据的变化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大多从管理层获取审计证据;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外部审计证据的增加,内涵扩大,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的证据,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一般员工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以作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只关心注册会计师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只关心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固有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更进一步,不仅关注审计风险,还关注经营风险。为了分析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深入被审客户,理解其运行模式,其所面临的短期以及长期经营风险,并基于此向管理层提供对影响企业经营的所有因素的独立评估报告。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客户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处于对立面,各自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客户处于平行地位,以同一目标为导向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存在着诸多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有利因素,同时法律环境、公司治理等问题也存在着不利因素,但这些并不能因此阻碍审计模式的发展,而是需要同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朝晖,装广堂.审计模式发展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姚焕然.事务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五个基础[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2).

4、王咏梅,吴建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5(6).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图形;标志设计;形;神

1 中国传统图形的“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散”用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中国传统图形历史悠久回味无穷,其蕴涵的文化和哲理吉祥博大,因此也被现代设计师在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如何更好的把握其中的规律使传统图形更好的革新、发展与应用,是目前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和生存的根本途径。

“形散而神不散”本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的“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作者认为此思维逻辑恰恰迎合了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应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如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中国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图形“太极纹”;由两个娃娃的头、身、手、足巧妙连接而形成的上、下、左、右都能看到四个娃娃的“四喜人纹”;由五行、五方观念所形成的九宫格,米字格图形以及由鱼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鱼形文字和以车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车形文字等。

设计首先就是革新,没有革新就没有生命力。中国传统图形的固有形态就现代而言是不变的,但在现代运用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形散”,也就是把传统图形的固有形态合理艺术的加以打破,表现方法和形态不拘一格,对形进行延伸,达到对传统图形得“意”而忘“形”的地步,不是照搬照抄,而在于体会它的意味,创造出新的东西。《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对“得意忘形”的一种解释是:谓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欧阳修《试笔・李邕书》中说:“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北京申奥标志是陈绍华的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即“同心结”或“中国结”,图案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中国银行的行标设计,是靳埭强先生原创设计的代表作。行标设计是由结了红绳的古钱启发出创意,钱孔与红绳构成一“中” 字。“中”字代表中国,古钱币代表银行业,中线象征联系,外圆象征全球发展。简洁的现代造形,表现了中国资本、银行服务,现代国际化的主题。

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

2 中国传统图形的“神”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不“散”

这儿说的“神”,就是“神韵”。它是指风度韵致,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神韵”一词,早在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就已出现。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明清时期,“神韵”一词在各种意义上被普遍使用。王士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中国传统图形之所以还被现在人喜爱和运用,最主要的是它独有的吉祥“神”韵。而其“神”便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的核心。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之中。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我们就是要把传统的“形”延伸打“散”运用现代构成韵律,变为现代设计元素形态,传递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只有这样的平面设计才更能说服受众,达到设计的目的,也是设计的初衷,做到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形散而神不散,即取传统图形,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其变革,留其神而变其形(指形式),以某种巧妙和令人信服的方式融入所要诉求的画面中来,在这里,平面设计里的构成、色彩、字体编排等等手法,都来自现代设计语汇,而作品的灵魂却来自所引用的传统图形。“2008年奥运会新会徽,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神韵。如此一个标志设计既传递了民族文化和内涵,更把中国推向了世界。象这样成功的设计还有很多,但都抓住了中国传统图形的内涵,才创作了富有神韵的设计,并起到了设计的目的。

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传统图形的改造应用,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力度也会因从某种深层植根的东西出发而变得强大有力。就是变其“形”取其“神”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真正的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神韵发扬广大,在现代设计中继续延续吉喻和精神,激发和鼓舞人民的斗志。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应该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吸取精华,在充分认同的基础上开创新思路,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现代标志设计语汇,才能使中国的现代标志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平面设计风格才能以一个整体突出的形象迈入国际。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李砚祖. 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文第3篇

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计算机没有问世以前,企业的内部信息处理最初都是以手工处理方式进行的,即企业将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审计是以手动方式进行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发展,网上商场、网上银行、网上公司等电子商务的全球普及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以鉴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为核心的传统审计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信息技术使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受到挑战,进而对传统审计形成明显冲击。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和应用的速度加快,大量“虚拟企业”不断涌现和消亡,交易和决策瞬间完成,给作为信息记录与处理手段的传统会计业带来巨大影响,致使传统的会计核算空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主体界限难以把握,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形成巨大挑战,进而给以会计信息为最主要工作对象的传统审计业也带来极大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审计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和业务单位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一些数据收集来辅助整个审计过程。伴随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系统逐渐从一个孤立的系统成长为集财务、人事、供销、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现代财务系统从最初的单机版向多机版、网络版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而且,若一个企业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计算机审计,这意味着该企业可以在同行业领域内用更短点的时间更高的效率完成相同的审计工作,即获得更多的收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审计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计算机审计创造了条件,为扩大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审计方式、程序以及审计项目的管理等提供了手段。

二、信息技术对现代审计产生的显性转变

第一,计算机输入和输出设备代替了手工记录。传统审计中包括大量的人工填写、人工取证、人工核对账表等诸多审计程序,需要通过顺差和逆差的方法来审查凭证、日记账、分类账和报表的每项记录,检查和确定其是否正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这既给审计人员增添了繁琐的工作细节,更增加了审计风险,并有可能降低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则将各类科目设定为一定的二进制代码,方便计算机的录入和输出,待审计时由计算机按照程序指令进行存取,既提高了效率又避免了填写造成的误差。

第二,计算机文档代替了纸质日记账和分类账。在传统审计过程中,纸质日记账和分类账一旦记录形成,若有填写差错需要被更正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涂改后的账本会使得其可信程度降低。而且,这种以纸质凭证为主的传统审计方式,比较容易遭受损失或者是字迹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审计人员的查阅和取证。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计算机文档是一种电子文档,可以通过一定的授权来对其进行更改订正,这既保证了文档的保密性,又有利于文档的永久性地保存,而且方便审计人员的随时查阅。

第三,电算化审计代替了手工审计。传统审计受个人偏向和感情偏好的影响较大,将对审计的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计算机审计,将手工账簿简化成为计算机文档,不仅所有数据储存在电脑内存中,而且审计工作中的管理需求完全可以固化到应用程序之中,不会因为人的意志变更而转移审计的重心。这种电算化审计,既有利于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又有利于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允性。

第四,网络通信和电子邮件代替了传统的邮寄。传统的邮寄方式很有可能因为所需数据的半路遗失或者是被调换而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通信和电子邮件则较好地避免了这些不利于正常审计的因素。虽然网络也有黑客,但只要加强对信息质量的监控就能为计算机审计提供保障。

第五,灵活多样的报告代替了固定的定期报告。传统审计牵扯到大量繁杂的工作,一般每年只有中期和全年的定期报告。计算机审计则可以不拘泥于原先的定期报告,高效快速地制定各种审计报告,随时向社会公布不同时期的审计结果。这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被审计企业的情况,掌握该企业更新更准确的相关信息。

三、信息技术对现代审计的隐性影响

信息技术给现代审计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让审计再次充满生机。然而,这些都是我们肉眼说能观察到的变化。实际上,信息技术对现代审计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经济业务的多元化,审计中加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审计人员只有对计算机审计风险进行正确估计,并能够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必要的技术性审计时,才有可能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及时掌握和更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目前已经出现的“计算机审计”、“网络适时审计”等基于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审计方式,实现审计工作的智能化。

2.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有效全面控制审计风险。

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审计过程无形化、审计证据隐含化、审计对象“虚拟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代审计的可验证性受到限制。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网络技术先天的脆弱性,极大地增加了信息被变造、伪造的可能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所有这一切无不扩大了审计风险。采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系统克隆”、“电子函证”、“审计黑匣子”等技术,创新审计技术手段与方法,尽快研究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指南,加快计算机法和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同时注重考虑审计过程中的任何相关信息和报告质量,以及相关审计线索和各种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授权体系和访问限制等,将有效防范错误信息被采纳和运用到审计过程中来。

3.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审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产生影响。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经济学、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多种学科理论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审计理论的研究之中。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伴随审计机关或审计团体互联网络和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审计理论、审计理论研究也出现了很多新方法、新概念,促使审计理论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内部审计 思考

一、现代系统论及战略管理理论为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现代系统论。要求将研究的对象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当中,把研究对象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研究他们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是研究现代复杂问题的有效思维方式。现代系统论思想科学地指导了现代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它扩大了审计师的视野,让审计师将注意力集中到广阔的经营背景上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数据,注重了解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由此,审计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审计方法从账目的差错防弊,财务报表的审查发展到到现在对企业整体风险的把握和决策。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思路是遵循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评估经营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上,提出经营风险及管理层的应对措施。

审计模式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明显增多,人们意识到依靠国际分工能够有效提高效率,国际间贸易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开始进入一体化阶段,在如此宏观背景下,企业开始关注风险的关键点,重视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理论认为,通过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注重对企业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根据战略重点制定战略对策,实现企业持续性发展。

二、企业经营环境的瞬息万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呼唤新的审计方法产生

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在信息和知识经济迅速膨胀和传递的时代,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实时掌握信息的脉搏、实行多样化经营,进行兼并重组等,企业需要对影响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应对。这时,内部审计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求将内部审计工作上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将内部审计与风险相联系,以协助企业应对风险,改善经营管理。由此,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扩展到风险领域。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管理层次增多,企业开始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对象从最初的财务、会计信息与事项扩展到战略目标、经营业务流程风险和剩余风险,传统审计模式仅以会计信息和内部控制作为审计重点,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许多审计失败案例暴露了传统审计的缺陷和不适应。

三、传统内部审计的固有局限及审计自身发展需要传统审计方法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依旧选用帐项导向审计与内控导向审计模式,真正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企事业单位也少之又少。这两种传统审计模式主要是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的审查。目的在于差错纠弊和检查监督。在如今企业经济环境和自身规模的巨大变化下,这样的内部审计,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审计效果将大打折扣。

(一)传统内部审计方法的固有局限促使新的审计方法应运而生

在内控导向审计模式下, 内审人员直接了解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分析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并注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具体方法是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实施的范围和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提出改善的意见。从内部控制自身来讲,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缺陷,有滞后性的缺点,不能根据巨大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有时会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如经济环境的改变、经营管理的变化等,造成内部控制效果下降或者失效;从企业内部来讲,内部控制会因为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串通舞弊而失效,所以,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有时不能发现主观的舞弊行为。内控导向审计只关注控制的薄弱环节,忽略了内部控制系统以外的审计环境。

(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传统内部审计过多关注过去,通过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议管理层增加控制点,使内控制度愈加繁复而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审计模式使得审计部门在企业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而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审计的审计模式,能够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关注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全面地评估风险后,提出应对的意见,能够使内部审计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中国许多企业为了节省开支,不惜削减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虽然这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并提高审计专业化。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地位非常重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比较了解企业情况,和各部门比较熟悉,也便于开展工作。在这种危机面前,企业应当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选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连:大连出版社,2009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文第5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很多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知识经济对审计

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那么何谓网络审计?网络审计就是基于互连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人机结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远程审计。网络审计是对以往电算化审计的时空观的又一次突破,是现代审计在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发展,也是电子商务的内在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网络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日益巨大。网络审计亦是如此。试从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时代审计的特点、审计技术等理论要素角度浅析网络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论文第一部分阐述网络审计产生的动因。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新的经济模式迫使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进行创新,而且信息技术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社会中介监督服务的审计也必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以全新的审计模式来打破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开展审计业务,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使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网络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审计的诞生主要有以下动因:1.新的经济运作机制的需要。随着信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interne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子商务模式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务交易模式,而且其快捷、方便、高效率、高效益等特征也改变了经济的结构和运作方式。2.审计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网络经济时代,随着客户业务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实时化、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促使审计组织向在线实时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低成本、快捷性和跨越时空性等优势来开展业务。3.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介绍网络审计的特点。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下,诞生了网络技术和审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网络审计。网络审计是在网络环境下,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库,并运用专业的审计软件对资源共享和授权资源提供实时、在线的个性化审计服务。网络审计已呈现出传统审计无以伦比的特点和优越性:1.审计信息资源充分共享。众所周知,审计信息、审计报告是有关投资人、债权人及其它相关主体进行理性决策所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2.审计信息数据传递网络化。网络审计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通讯设施,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经营业绩进行审计测试,形成审计结论,维护委托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3.审计报告的实时性。在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审计追踪,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强化审计工作的指向性。4.审计服务智能化。网络环境下,审计组织为委托单位提供审计服务的特征为:智能化的面向客户服务,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块化动态组合,最大限度的维护委托单位的利益。5.审计费用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