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内控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企业内控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内涵
企业内控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降低风险的过程。其实施的主体通常是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和全体员工。企业内控管理是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保证,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强化企业精神。
二、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互联系。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的内控管理是企业的控制活动,而企业控制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进行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进而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最终目标也相同,通过二者的内涵可以看出,二者都是为实现企业的最终组织目标服务。此外,企业内控管理的完善程度对内部审计制度也有很大影响,企业拥有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方便,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
(二)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互区别。
内部控制是利用会计工作形成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测试,可以评价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能针对内部会计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促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达到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目的。
(三)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互影响促进,不可分割。
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一方面,内部审计为内控管理提供保障,完善的内部审计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为内部审计提供前提基础,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无法实行,造成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对内部审计的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内部审计与企业内控管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内控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利器”。
内部审计可以根据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参与管理计划的制定,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发现缺陷,提出改进措施,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当局咨询与管理,从而使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获利能力和竞争力,提高效益。此外,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制度与其他管理体系不同,它独立于会计控制系统之外,代表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整体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性进行评价管理,促进内部控制的运行,如果没有内部审计,可能会造成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失效,形同虚设,不利于企业发展。
(二)内部审计是净化企业内控管理环境的“吸尘器”。
所谓“吸尘器”,一层含义是指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监督企业内部管理的运行,评价内控管理体系的合理、合法性,督促企业各部门按照合理、合法、稳健的原则发展运行,防止问题发生或者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内控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的管理体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转。另一含义就是指内部审计的审计作用了,企业内控管理离不开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保障企业内控管理的运行。内部审计通过了解企业的内控管理系统,掌握内控管理的健全有效、合理合法程度,评价企业目标是否能实现,审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针对问题,查漏补缺,剔除阻碍企业发展的旧规则,提出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控管理环境。
(三)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检查监督的坚实力量。
首先,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内部审计人员不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可以从全局客观评价各部门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提出意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调整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内控管理制度更新,改进其整体的内控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内控管理体系有效完整。其次,内部审计是企业内控管理检查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内部审计是因为企业内控管理检查监督逐渐发展起来的,包括监督各项经营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遵规守纪。最后,内部审计以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为基准,为企业内控管理监督打下良好基础,为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进行内控管理提供了有效信息。
(四)内部审计能够促进财务信息流通,完善财务控制制度。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评审,使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系统,将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报告给企业管理者,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另外,内部审计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层和各部门之间的桥梁,便于传递财务信息,而且,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能够明确财务控制制度的权力与界限,消除隔膜,强化共识,完善财务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丁烨.浅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财经界,2015(6)
[2]李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时现.内部审计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优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企业的压力,使企业面对各种未知的风险。企业应正视这些风险,加强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风险评估主要受企业的经济环境、经营环境,以及相关制度的制约,加强与企业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指标的结合,以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违法行为。在风险评估前提下,为切实执行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并保证良好的执行效果,企业应对内部控制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具有控制内部控制中其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时,内部审计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合理的定位,在企业的相关领导层、管理层等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部,其中审计部相对其他部门来说地位较高,在业务上需要向审计委员会进行工作汇报。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对风险的管理作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使企业的运营活动真实的反映出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到及时的发展和解决,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能够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通过评估企业风险,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企业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保证企业财产和资源的稳定性,能够严格监督和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动过程,加强对企业财产的保护,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加强企业经营的有效性,通过企业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的相关法规,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各部门和各环节的工作进行结合,使企业各部门的工作相互配合,以集体的力量实现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
(二)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科学的制定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企业创造长久价值策略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加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决定、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并且能够提升企业的形象。
内控审计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实施评价,对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的鉴定。加强内控审计是现代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行办法,对于内控审计制度的建立以及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是其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来组织实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企业控制活动的鉴证和评价,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的体系保障情况,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活动。
二、内控审计存在的若干问题
内控审计的设置虽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审计依存的内控环境和从业人员素质仍然不高,创造的价值并不突出,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我国企业内控审计的经验积累尚不足,难免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内控审计职能发挥不够完全内控审计是现代企业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审计评价活动。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从程序上看,审计人员应该立足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审计,从企业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五要素模型进行全面评价。但是,审察企业内控机制设置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时,记录企业在经营管理控制活动中的问题上,多数的审计工作者是沿袭着纠正错误的原则,对程序上授权审批的个别疏漏、用章审批等并非重大风险,及执行内部制度欠合规等控制瑕疵做重点披露,这不仅会分解企业内控的整体性,也忽略了对内控审计重要风险的充分评价和把握,使内控审计的整体效用发挥偏颇。
2.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不健全除了职能发挥问题之外,还存在着内控审计体系的不健全问题。内控体系缺乏层次性,以部分制度代替内控,存在一种评价底稿模版评所有公司,没有针对不同控制层级、业务单位出台更符合业务实际的评价办法。这种不健全会导致内控制度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对企业的分支机构、所在行业特色区分不够明晰,经常发生一刀切的现象。很多的评级在某一级适用性很强,但是到一个子公司级别中就显得不合适或僵硬死板,这样生搬硬套就会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容易将审计评价流于形式,与实际情况的出入较大,这样,内控审计工作很难获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信服。审计评价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审计管控的独立层级。究其源头,部门设置随意性较大与问题存在有着因果联系。组织架构中,审计部门没有与其他部门的管控保持相对独立性,在应对部门职能控制问题时,揭示、整改问题的力度与跟进不够,制衡性较弱,为内控审计带来阻碍。
3.内控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企业应该将内控审计整改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将企业控制的不同缺陷确认后,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或薄弱环节进行整改,达到完善内控措施、提升管理效果、促进战略目标达成的目的。受各种因素限制,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内控审计的整改工作并不能够很好地落实,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普遍,有些问题存在着屡错屡犯的现象。整改态度好,但实效差,应付交差意识作祟。审计署对央企的审计报告中,多数问题似曾相识旧人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整改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整改标准也不统一,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造成最后的整改落实不到位。审计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控制权力也比较有限,基本没有奖惩权等,这些都造成了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内控审计缺少完全的发挥空间,在管理中的地位尴尬。
三、关于加强企业内控审计应用的对策
1.改进内控审计方式,增强审计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对内控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创新提升成为关键因素。在企业内部树立创新意识,转变内控审计的工作重点与审计方式,内部审计与外部专家相结合,组织跨专业、跨部门的人员进行交叉审计,加强内控审计的增值建议,逐步推进内控审计与业务发展的匹配,促进提升业务管控水平。内控审计的创新或转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要改变单一的事后审计,将内控审计转变为事前防控;二是要将合规监督向过程监督转变,做到动态的内控;三是要将内控审计手段更新,由以往的手工控制向信息化手段过渡。一方面实地审计,另一方面建立风险控制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尽可能将内部控制系统嵌入到企业现存的各控制系统中,进行动态风险的自动化控制,从而根本上为企业提高防控风险实务的精确度和效率奠定基础。
2.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企业的内控审计水平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企业高效内控审计制度建立和执行的保证。所以,我们应该在企业中引入、培养、发展一批专业性强,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此外,企业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内控审计环境,尊重审计者的发展。可采取集体与个体、专业与成果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作者进行考评和辅导,从人力资源角度保障企业的内控审计工作的健全与执行。
3.加强内控审计的查错舞弊能力,加强全程监督内控体系在企业中生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制度交替、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控制不严或失控事件,危害到企业的健康运营,这就需要企业建立查错纠弊的防范与控制的体系,增强发现错弊的能力。并通过狠抓错弊整改的力度来推动审计的整改。此外,全程监督也是促进内控审计提升的保障。全过程的监督是内控工作的另外一缕阳光,会促进企业内控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笔者愿就“内部控制及其内部审计”这一课题,与审计同仁展开探讨,以资共勉。
一、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
从近几年的审计实践看,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漏交税金、私设“小金库”、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已迫在眉睫。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控制环境建设薄弱。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和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能否实现。企业负责人往往比较重视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但是疏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产供销环节的程序控制,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另外,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当前大多数企业除了法人结构形备而不实之外,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同级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企业经营行为失控。政府以国家经济管理者的身份,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对国有企业选派董事长、总经理的形式,行使资产所有者权利,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管理当局的主体,在接受政府委托管理企业中,缺乏有效的监督。这种情形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弱化内部控制。
——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会计岗位职责不明。有的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认为会计工作不能创造效益,因而会计人员配备不强,有的甚至配不齐,责权关系不明确,不能相互制约。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应抓好的几个环节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健全内部控制,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大的原则来说,主要应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倡和营造内控文化。从审计实际工作的角度说,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抓企业领导。企业领导既是内部控制的制订者又是执行者,只有企业领导重视,才能选用合适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注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健全内部控制,从而使内部控制落实到位。二是抓监督检查。从国内外的实际看,内部控制的建立,多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因此现阶段,应全力推进内部控制的国家化,这就要求在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因此,审计等职能部门在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时,必须改变各自为政、各管一摊的老做法,努力使监督形成合力,使检查具有权威性,并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现象的发生。三是抓审计指导。内部审计是对企业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再监督,搞好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而且可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企业应探索内部控制创新的框架
首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要有创新思路。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框架建立以及监督、考核、评价内部控制的方向性参照物。在内部控制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内部控制的范围才能界定,从而为内部控制的内容设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确定基本依据。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这个体系既要体现出主导目标(资产保全与会计信息真实),也要涉及其他多元化目标(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经营效果的考核和对经营效率的评价等方面)。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应当超越目前制度基础审计的狭隘视野,将目标定位于公司治理结构层面,把内部控制理解为治理结构制度环境中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制定出既保持连续性又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同时,为了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目标分为执行结果可计量和不可计量两类。对可计量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会计核算、结算和统计等途径取得,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等;对不可计量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计量通常由测试表来取得,如公司印鉴使用、出差费用审批制度等。
其次,在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内部控制创新的框架。治理结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中处于内部管理监控的位置。只有建立起公司各参与者(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合理配置和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才能相应地确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创新有赖于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营者之间分权和制衡的最佳交汇点,实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由集中对称分布不断走向分散对称分布。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例,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和终极所有者缺位,目前的治理结构表现出“行政干预——经营者控制”的基本特征。为了实现治理结构的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由行政干预下的股东模式转变为企业模式,公司的目标是为了追求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收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服务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为此,相应地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以转让部分国有股权的方式使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公众或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实现治理结构的效率改进,为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股东大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程序设计与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起最终控制作用;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居于核心位置,为企业管理层制订游戏规则,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经营者在激励约束机制的框架内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并进而影响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再次,以推进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为契机,构筑内部控制创新的控制平台。保证内部控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要求信息传导和反馈的快捷准确,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企业资源,以便提高内部控制效率和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因此,企业应当关注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即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ERP软件系统,利用ERP系统进行有效的判断、决策和控制。ERP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企业全部业务涉及到的资源整合起来,企业内每一个员工都被明确地赋予在内部控制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并且通过信息和沟通系统,使每一个人都能顺畅、快捷地获取他们在执行、控制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并交换这些信息。ERP的这种整合功能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而且在整合的过程中,企业运作层面的供应、生产、销售交易资料,只要是与财务有关的,都会在财务系统中自动生成,变革了财务资料的处理和存储方式,无须再由手工开立相应的会计凭证,彻底改变了财务信息滞后于业务运作信息的问题,实现财务分析和业务运作的同步进行。通过财务系统对企业各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如物料需求管理、存货管理和销售管理等,能够提供一个连结账户余额与原始交易数据的完整的交易轨迹,及时指导各业务的运作,一旦有非正常情况发生,除了予以特别关注外,必须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使内部控制动态化。内部控制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三、企业应把握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
1.知识经济带来了内部控制理论基本原则的根本变革。未来的内部控制应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
2.知识经济资讯与沟通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资讯与沟通系统,是其他一切控制运行的平台,应当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
3.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将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制度应当纳入未来的内部控制体系。
4.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控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注重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成为可行的控制方式,定期检查绩效评估的标准是否仍然有效,也就成为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更好方式。
5.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效果影响更大,并升华为企业文化。书面的政策文件的影响越来越微弱,企业应通过主动建立和加强良性的控制环境,引导、激励人们正确地履行责任,实现企业的目标,将外来的压力变成人们内在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控制环境逐渐与企业文化融合。
四、企业应探索内部控制审计的新路子
(一)明确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既是被审计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审计人员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反过来,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信赖,加速了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节约了审计时间和审计费用,同时也扩大了审计范围,完善了审计的职能。在确定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时,应当明确以下三点:
1.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作业时,不论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都应当对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
2.审计人员应根据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确定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以及将要执行的符合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符合性测试,并非审计作业的全部内容。内部控制良好的单位,审计人员可能评估其控制风险较低而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但绝不能完全取消实质性测试程序。
(二)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接轨的必然要求。目的是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监督、检查、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更趋于完善。
(三)明确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
1.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1)对内部控制符合有效性的测试。主要包括投资控制审计、成本费用控制审计、资金控制审计、物资采购控制审计、市场准入控制审计、合同管理控制审计、劳动人事控制审计。
(2)对内部控制进行综合测试和评价。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与企业本期主要生产经营目标一致性、内部控制成本效益性进行测评;对内部控制健全性、科学合理性进行评价。
2.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内部控制审计应执行检查控制的程序,直接参与重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介入重大工程、物资采购项目等的招投标过程,介入公司预算的制定、执行和修改过程,介入市场准入的审批过程,介入重大合同的签订过程等。通过积极的参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及时发现、纠正偏差和错误,反馈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起到预防和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
3.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和技术。
(1)和其他审计项目一并开展。即在开展其他项目审计前,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确定其薄弱环节,以编制审计方案,明确审计重点,再开展其他审计项目。如此,可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2)开展专项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要针对一些主要的控制程序,重要的、易产生问题的环节,如合同管理、市场准入、物资采购、外付资金等进行专项审计。检查有关制度、程序的贯彻执行情况,对其健全性、科学性、有效性做出综合评价。
由于内控审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很多理论和经验也都还不成熟,相关的专业内部设计控制人才也比较匾乏,因而,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层面,常常面临着各种困难。外贸企业除了要应对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之外,还要面临汇率风险、销售回款风险及资金周转风险,因此,外贸企业对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及执行的有效性的要求更高。由于外贸企业对于及时发掘并消除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有着很大的需求,使得内控审计在外贸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在内控审计制度的制定和内控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使得内控审计无法充分的发挥其风险识别与防范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内控审计制度不合理很多外贸企业现有的内控审计制度都是在财务审计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企业除财务流程之外其他生产经营流程并没有设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内控审计制度。这样的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对审计业务的具体执行者缺乏必要的指导性,从而使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各项内控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上,也没有根据各项具体业务和流程的重要程度分别安排权重,而是采取一个指标一项分值的方法,不能在各项具体的业务和流程中对评价指标进行更切合实际的区分,不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三是对业务和流程的审计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老业务、老流程,而对新业务和新流程,一般不会进行深入研究,然而新业务和新流程往往是风险的“高发地段”。
2管理层内控审计重视不够、专业审计人员遗乏目前,很多外贸企业管理层仍将内控审计等同于内部财务审计,对于内控审计工作的重视不够。很多管理者也没能充分认识到企业内控审计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企业内控审计的执行层面,很多外贸企业往往也不注重配备具有专业内控审计知识和相关业务及流程经验的内控审计人才,不重视企业内控审计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在真正执行企业内控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只是和技能来执行内控审计,不能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这样风险防范也就无从谈起。
3内控审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审计整改不力由于管理层对内控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使得很多外贸企业的内审人员难以发挥内控审计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的职能,无法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内控审计体系不完善,内控审计结果没有与经营考核指标相结合,使得许多外贸企业的下属公司对内控审计抱着“无所谓,、“走过场”的态度,这样,即使审计人员发现管理风险,并提出整改建议,相关企业也往往敷衍了事,不会认真对待。
外贸企业内控审计的改进措施
针对外贸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外贸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领导者对内控审计的重视程度和建立健全的内控审计制度内控审计制度,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当代企业的实践,已经被充分证明是提高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外贸企业要从高层管理者开始重视内控审计制度,并将之逐步贯彻到中低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思想中,全员参与、全体重视企业的内控审计工作,并建立独立的内控审计部门,制定明确的内控审计规范和流程,对各个部门的业务和流程进行深入的审计。
2注重内控审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执行内控审计工作时,内控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是一项关键因素。外贸企业应注重内控审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成一批专业的内控审计人才队伍,保证内控审计工作的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