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习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很多老师侃侃而谈,很是羡慕,我却象一个想不出问题的学生。但静下来想一想,还是有话要说的.
这两节课,都很棒。教师素质都很好。韩翠华老师的放手学生,放的自然,彻底,效果好。韩冰老师的课堂设计大胆,新颖,有特色,思路明确,有条不紊。
同时也有疑惑:
第一节课,以学生自己思考为主。普遍出错的题,既然考了,学生不会,改了,还不会,再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一节课只能重点处理3到5道题,那么别的错题什么时间处理?难道,大家的试卷讲评课真的都是这样上的吗?老师点一下,就会有三分之一的会了,再让这些人教会别的学生,效果也不错。
第二节课,求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这种问题,可以放在“直角三角形”这一专题里,学生理解求两点间的距离即勾股定理的又一应用,不过在原有的知识网络添上一个知识点而已。放在“阅读理解”专题里,知识点有些孤立,学生不易深刻把握。
我们很希望了解那些成绩好的学校是怎么提高成绩的,我们这儿的老师也都很敬业,也有很多课上的好的,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任务,为什么会有几十分的差距?
在饥饿的时候,人们需要是馒头,而不是一杯咖啡。
刘老师说的“温故生新”,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一直对我们的课堂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首先,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培训中,老师给我们谈到了当代教师身肩重任、角色特别这一问题,这似乎是一个比较陈旧的话题,但细细体会、琢磨他们的话语,觉得很有分量。这也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其次,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
在培训中,老师还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他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他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在谈到教学教法经验方面,也让我认识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另外,老师还强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位老师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如何使自己能够有质量有效率有能力地教好所上的每门课,使学生能够持续地从心灵深处接受的教学,这就需要我努力地备课、努力地锻炼、努力地学习……当然这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多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这次培训中,老师所讲述的一些方法,实际上就为我们新老师起到了“导航”的作用,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新老师必须好好地吸收和采纳。
再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论文摘 要 农村中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课外阅读。所以应从提高认识、激发兴趣、创设阅读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选择书籍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做好积累。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学科教育都是智育,但是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学生的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语文教育也不例外。”很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内阅读的成果,提高阅读能力,开拓视野,锻炼思维,陶冶品德,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要想让农村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人多年来一直执教于农村中学,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指导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体会。
一、让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阅读目标,端正阅读态度
农村学生的求知欲大都很强,所以一开始就要让他们认识到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缺陷,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加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阅读做了阐述说明: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兴趣入手
1.用故事去吸引学生
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从单纯的学习引导到课外阅读兴趣上,就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可以从他们都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入手,并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可以让学生上台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鲁宾逊漂流记》、《老人与海》等。引导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立足课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如学习了李煜的《相见欢》,可介绍并教唱他的另一首同样表达亡国哀思的《虞美人》,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一个亡国之君的悲愁;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可请来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又认识一位有同样情愫的诗人;学《爱莲说》,可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且觉得兴趣盎然。
3. 在有限的环境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如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读后感交流会”、“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还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等,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三、在有限的资源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无限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阅读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首要问题,就要求教师能够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1. 争取家长支持,让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籍报刊杂志。
2. 建立班级图书角
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的主阵地,可以让学生这个主要场所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建立班级图书角不但可以让学生阅读到大量书籍,而且可以创造集体阅读氛围,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3. 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
四、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1.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事,比不读还坏。”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大明确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首先,应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如《中学生》、《课外阅读》、《少年与法》等刊物均是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其次,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如学习了《小橘灯》,可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往事》、《繁星》等。特别是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中的美文,则更应重视阅读积累。
最后,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如喜欢探索的可介绍自然类书籍,喜欢军事的可推荐他看看有关军事的书籍,作文语言平淡的可提醒他多看些优美的文章……这样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各有所获。
2.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3. 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改变自我、发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阅读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学生方能在自主的状态下,读得广、读得深,也才能写得灵活,写得更有个性。我们应该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有意识地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做学生课外阅读的知心人,善于和学生交流,摸准他们的脉搏,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地为学习服务。而老师在这时也能真正体会到为人师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魏英旗.改善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措施[J].福 建 教 育(中学),2007.11:40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培训 组织变革 关系处理
在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校长是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离不开校长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校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厚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学校管理绩效的关键。在现代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中早已将其战略眼光聚集在校长人才资源上。21世纪的教育竞争,将主要是科技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校长人才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发挥的竞争。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需要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近二十年校长培训工程,在提高校长队伍的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培训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在培训目标的确定、模式的选择、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表现出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与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在教育发展与校长培训的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广大参培中小学校长的积极关注,对如何解决校长培训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的观察视野,思考如何在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所获得的经验基础上,处理好“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需要关注的六大关系,以期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一、影响新一轮中小学校长培训展开的主要障碍
根据已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进行分析,阻碍“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机构方面的障碍
(1)理论研究与培训模式滞后于实践需要,对培训者的培训有待加强
在广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看来,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校长的培训工作,甚至被培训机构当作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任务来被动完成。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的必然结果是培训者缺乏对校长培训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在一定时期里,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比较鲜见。虽然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关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但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多处于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的层面上,有关校长培训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校长培训理论研究的不足,必然导致广大校长培训机构在解决校长培训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缺乏理论引领,这也使得各级教育学院以及校长培训机构凭借自身培训经验开展新一轮的校长培训变得十分普遍。对新一轮校长培训的性质、目标、模式与手段缺乏科学认识,是培训者尚未形成校长培训理念的突出表现。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自然缺乏对校长参加培训的吸引力。如何加强对培训者进行培训,使培训者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认真研究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自觉研究校长培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现代校长培训的新理论,让广大校长培训工作者成为校长培训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服务者,是当前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2)管理方式落后,培训组织缺乏变革活力
调查研究表明,校长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管理落后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许多培训机构都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这使得校长培训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无法适应校长培训需要的变化,管理没有效率、严重缺乏服务意识,自然使得广大校长缺乏对参加培训的热情。
导致培训机构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组织变革活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首先是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主要管理者因素。由于他们的培训管理理念和管理习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在选择什么样的人来管理校长培训机构方面,培训机构一般是遵循“专家路线”。这些管理者可能是教育某个领域研究的“专家”,但他们未必一定是有着现代管理理念和熟练掌握组织管理技术的“专家”,他们有的不仅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更要命的是习惯于对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加以抵制或者不屑一顾,由此导致在组织变革方面因循守旧,缺乏或者不敢开拓创新,使得整个校长培训工作缺乏活力。
第二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校长培训工作的日益重要和加速发展,各种社会培训力量积极参与,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超过了校长培训机构的预期,使培训机构在组织上准备不够。很多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工作中都出现学科建设和师资准备方面的窘况,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校长培训工作中的管理落后问题。
(3)发展策略单一,培训机构对高端教育人才缺乏吸引力
承担“十一五”校长培训任务的各级教育学院以及其它培训机构,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又受到外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办学能力横向比较而言呈现下降趋势。与其它大学相比,市场、信息、资金等都处于劣势,规模小、成人高校性质、待遇低等等,自然难以吸引优秀的教育硕士、博士加入到校长培训者行列,这也是校长培训机构在低发展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2、参培者方面的因素
(1)对校长专业化发展需要缺乏正确认识,参培主动性不够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巨大扩张,使得广大中小学校长不得不面临许多实际的办学问题。他们的大多数精力被分配到解决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中,疲于奔命,尤其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极大的扭曲了校长们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他们关心办学经费的筹措远胜于关心教育理想的树立,他们关心升学率远胜于关心自身专业化发展,由此被动参与校长培训,在培训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2)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校长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对参加培训的校长提出诸如学历、资格以及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是培训工作的必需。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分层次举办各种校长培训,以校长为本,以解决校长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以校长发展为本,使培训工作满足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
3、校长培训的环境性障碍
(1)缺乏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校长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工程,持续的完善的培训政策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当前,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校长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的重视程度,在校长培训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环节形成长期监管机制。
(2)校长参培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校长培训制度设计者,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校长参加培训的薪酬机制、荣誉机制、竞争机制、感情机制等制度环境的建设。在培训体制、机制与运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要让校长培训与否成为一向校长的薪资、职业发展通道、职称、岗位胜任及业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如在校长选拔使用中,要加大对校长是否参加培训的重视程度。校长参培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否,是影响校长培训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观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是指校长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培训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培训组织机构的结构和组织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修正以及创新的过程。任何组织都是开放的系统,都处在内外条件的不断变化的影响之中。校长培训机构,必须学会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的适应校长培训环境甚至影响环境,组织必须积极变革才能不断发展,满足校长培训在新时期的新需要。
美国学者哈罗德·莱维特认为,组织变革模式由四个变量构成,并由此形成特定的关系。这四个变量是:结构(主要指组织的权益关系、工作流程等)、工作(主要组织的目标体系)、技术(主要指完成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等)、人员(主要指达成目标的人群及其关系)。这四个变量相互依存,任何严格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变量的改变。校长培训的环境与“十五”期间校长培训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当前宏观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微观教育环境是新课程改革。这种校长培训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培训组织变革培训目标、内容,而目标、内容体系的变化,必然要求校长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而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也就引发培训的沟通方式、组织成员的角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变革。因此,在进行组织变革时,必须要以系统和运动变化的观点考虑问题。
人们常常把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结合起来认识组织发展的问题,这就引发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发展观:组织变革是一种采纳新构思和采取新行动的观点。要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与机制,以组织变革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面向校长培训实际需要的选择。
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其基础和前提是进行组织文化变革。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是指校长培训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独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理念、培训的价值取向、培训管理思想以及培训者行为规范的总和。实际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的达成,没有不受培训机构全体长远共同形成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以及培训态度的影响的。
在组织变革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组织文化变革的研究。组织文化源自“企业文化”,最早由迪尔(T.E.Deal)与肯尼迪ennedy)在他们的著作《企业文化》一书中提出。组织文化对一个组织机构而言,具有导向、约束、凝集、激励等作用,其内容包含精神层、制度层、器物层三个层次,基本内容涵盖了价值观、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等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组织都有强烈且有特色的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这就需要校长培训机构的管理者重新审视培训机构的发展问题,应该重视塑造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尤其要使每一个培训者树立起为校长“专业化”和“先进性”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以次来保证培训目标的达成。
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过程,可以基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来认识。任何组织,都需要实现信息在组织内外的无障碍沟通。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过程,可以被视为是一个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和提取的加工过程。Newell 和Simon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原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组织的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Symbol)进行操作,符号或者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针,其功能是代表、标志或者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应用这一原理来分析校长培训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小学校长培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新课程改革、公众教育需要的变化、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确定……等等,就是输入到校长培训组织的外部信息,培训者必须对这些外部信息作出反应,以及对已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和保持,进一步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引导培训组织在人员、结构、任务和技术等方面发生适当的积极的变化,主动适应校长培训需求变化,从而达到培训组织内外环境之间的协同与平衡,促进培训组织的发展。
因此,要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进行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在变革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以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成果;要有足够的革新性,使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模式的选择上保持活力,不断调整组织的变量,积极主动的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让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在培训组织变革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如前论述,基于组织变革观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创新,就需要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塑造组织文化、加强培训工作中的信息沟通等工作,实现培训机构在培训观念、培训组织结构、培训模式构建、培训方法选择、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态度转变、行为方式改造、培训能力提升等)等方面变革。其中,培训者素质的提高,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校长培训工作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对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热情的培训者。因此,在校长培训组织变革中,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使广大参与校长培训工作的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校长培训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对校长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掌握校长培训所需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校长培训创新,主要是指通过组织变革来实现校长培训工作中各种关系的协调和运作方式的创新。变中小学校长培训“行政——计划式”运行机制为“指导——服务式”运行机制,创新校长培训的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建立并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在进行校长培训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处理好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缺乏需求分析,培训机构无法协调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培训机构应该依据培训的不同层次、不同培训背景和不同的培训目标,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拟定出不同的培训内容,使每次培训都经过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论证,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参培者学习。
(2)要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
培训体制是培训管理机构与培训规范的统一体,它包括培训行政管理体制和培训实施机构管理体制两部分。在关系协调上,要处理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培训机构内部,要处理好培训机构内部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监督反馈体制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问题。即要不断创新培训体制,也要重视继承传统培训体制的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3)处理好个性化学习与班级学习的关系
如何在中小学校长培训过程中,既满足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又能满足学员个别化的需要,正成为困绕培训机构的一个难题。要处理好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与班级学习的目标达成的关系,就必须创新培训模式。四川教育学院在中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中学校长高级研修“‘菜单’式、导师制、双向选择”新模式。是一种双向选择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此种培训模式,既充分注意了学员需求、注意培训的针对性和学员的选择要求,又十分有利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在培训中注意体现研修者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更容易调动校长们接受培训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引导校长的自我教育和职业发展。
(4)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在校长培训中,常常采取集中理论学习的方式,这种单向的培训方式,缺乏学员的积极参与,培训的质量就严重受到影响。因此培训机构要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培训中可以先集中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分成学习小组,构建导师制。教师特色讲座和专题研讨相结合,考察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现场相互借鉴,专家昭示性点评、警醒式点拨,互动式答疑。可以较好地保证了教师与接受培训的校长之间的互动。
(5)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制约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非所用,学不能用现象十分普遍。要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就需要培训者深入基础,深入中小学教育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作好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工作。
(6)处理好国外理论引进与理论的本土化关系
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需要达到培训理论的的引导,但在培训中课程中,大量的充斥着西方教育理论,有的理论,甚至培训者自己也尚未完全消化。这就导致了校长们在培训中对理论产生畏难情绪和消极抵触心理。国外的教育理论,是在他们的教育背景下进行研究而获得的,自有其特殊性,过分强调引入西方的校长培训模式和教育理论,会让培训工作走入歧途。应从历史的和跨文化的角度,要加大国外校长培训模式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工作,科学地研究和应用国外校长培训的理论。
注:
1、本文为教育部人事司资助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重点课题《新型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的部分工作。
2、该文全文发表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人事司编《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大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Ralph B.Kimbrough, Charles W.Burkett, The Principalship:Concepts & Practices, Prentice-- Hall, 1990
关键词 贫困山区 初中学校 职前职教 渗透职教因素
贫困山区初中在经过“普九”攻坚之后,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不少农村中学仍然遵循着“应试教育”模式,以中考指挥棒为指导,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只重视少数所谓的重点班、重点生而忽视了绝大部分的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升学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使更多的学生因学无所获、学无所用,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心理,并由厌学走向辍学。即使勉强留下来的学生也无心上学,只是等着拿初中毕业证,成为隐性辍学学生。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两基”成果的巩固,最终使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然得不到提高,农民没能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摆脱贫困山区初中目前的局面,必须创新教育模式。
我校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所边远的山区中学,1992年被确定为县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开始探索农村办学的新模式。特别是1995年12月,我校在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世行贷款‘贫困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任务之后,便进行了在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课题实验探索。我校开展了初三分流、学科渗透、“绿证”班级、成普教结合等职教渗透改革实验。经过多年的课题攻关和实践,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逐步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办学新模式,学校开始展露勃勃生机。1996年至2007年我校的中考成绩一直保持在融水县各初中学校的前列。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毕业回乡后,很多都成为农村的劳动技术骨干,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从我校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采用初三分流式、学科渗透式、课外选修式、职校联办式等多种形式。
(一)初三分流式
初三分流式就是到了初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个人意愿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将学生分流成为升学预备班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升学预备班以升学为目标,强化文化课的教学,为学生能考上高级中学打下坚实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则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合理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加大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和职业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和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及要求,改变文化课授课和考试的方法。如对于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的英语课程,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学生只要求学会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和能说出一些常用生活物品的英语名称。考试也可采用笔试、面试、会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初中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合格的“绿色证书”。
(二)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就是各学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文化课教学中找准渗透点,适时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把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教育内容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科渗透式的重点放在初一、初二年级,渗透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科目。基础教育阶段仍是以文化课“双基”教学为主,渗透职教因素是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渗透的职教内容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即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课外选修式
课外选修式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特长培训班学习,比如体育班、书法班、音乐舞蹈班、工艺雕刻班、摄影绘画班、电脑影像处理班、武术班,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对特长生的保护,有利于不同潜质的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学校可以安排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作为特长生专门的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职业技能。
学校鼓励有技术专长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外职教渗透活动,发挥教师优势,开设技能培训班。学校对开班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对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职校联办式
职校联办式就是与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让高一级职校提前介入初中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通过与上一级职校联合办学,农村初中学校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解决初中学校缺乏技术教师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升入上一级职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广泛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特别有利于准备外出打工的学生;也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稳定。这是一个双赢的办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