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歌语言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谈论横隔膜,一些人增加了这些惶惑。主要事实是横隔膜只是一块肌肉,它只是向下用力,把气吸进肺中。当我们演奏乐器时,它自然被腹部肌肉向上推动,也许,这是一些人所说的“从横膈膜处演奏”的意思。但这与你把横隔膜当成一块肌肉以便于吹奏不一样,这在身体上是不可能的事。
如我们转动手臂,随后像健美运动员炫耀他的肌肉那样来弯曲手臂,我们就会伸展出两块相地应的称为二头肌和三头肌的肌肉。如果我们的手臂确实是静止不动的,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二头肌肤弯曲的,我们知道三头肌肯定也是这样的。即使我们不能感觉或者看到三头肌,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一点。但这也恰如相对的腹部-横隔膜的状况。如果我们的气管是打开的,但没有空气进出,我们的腹部肌肉是弯曲的,横隔膜也是这样。确实,这是我们知道它的唯一方法!
掌握腹部-横隔膜这组对立的肌肉,就像随着那两块肌肉弯曲,我们弯与不弯手臂一样。如果肌肉不是过度地弯曲,我们显然能够做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其它方面我们也常能发现这一一起动作肌肉对立组的优势――在肉球中等待发球,或者小心翼翼地给图画上颜色,都是形成对比的例子。
掌握腹部横隔膜演奏的独特之处,就是当你用这种方法来演奏时,你会做一个渐强,或者更显著的是做一个渐弱,根本不用你经验中的任何东西。你要只想象一个渐强――说变就变,一个渐强出来了。你想吹一个较慢的渐弱,也没问题。并不是说这个过程已经成为下意识的。也就是说,当我们驾驶一辆汽车,虽然我们知道要集中精神,但我们的动作似乎是自动的。不是的,在这是我们的意思是,你用联想起“任何”与改变力度有关的身体体验。这都是相同的。也许你的口型或吹口可能会细微地改变,来控制发音。但腥部肌肉的结果还是保持不变,这恰恰是些一个长的渐弱之末端我们达到的无声效果。
当然,这应解释为,横隔膜以一个不同的角度低住腹部肌肉(肌肉保持不变的状态)。但这在经验上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我们得到唯一的反馈是聆听声音效果,因而,我们要与自己的声音确立一个直接的联系。
这解释了如果我们用心去听,呼吸道的工作是如何自己变成稳定的,我们又如何能够表现较短的乐句,而不长连线相抵触,或者突然插入一个突强,以及为什么我们能够看上去毫不费力地演奏快速附点节奏――这就是支撑。
体育辅导员制度的实施,是为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为最终目的。在体育辅导员被聘为各学院的体育辅导员后,按照《体育辅导员条例》,各体育辅导员首先联系自己所在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了解各学院学生工作的基本情况,在其主持下召开各学院体育活动领导小组会议,让体育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学生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由体育辅导员制定学院一年的体育活动计划交由各学院审议修改后实施。
一、体育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对各学院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推进作用
按照《体育辅导员考核办法》,对体育辅导员组织各学院开展活动的次数,包括比赛中的临场指挥等等都有详细的量化指标,以督促体育辅导员开展工作。为此,各学院体育辅导员积极工作,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对各学院系的群体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对各学院群体活动开展的组织保障作用
体育辅导员制度实施前,我校学生课余群体活动的开展基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自发活动,除了学校组织的群体竞赛活动外,其他活动基本由团委或团委属下的社团来组织。遇到学校组织的大型体育活动,需要由各学院组织代表队参加时,重视一点的学院由主管学生的领导将任务分配给各学院的学生会,大部分学院由学生会下的体育部直接管理,这种形式也都属于民间组织,基本上没有经费保障。通过对陕西省内的其他十余所无体育专业高校的问卷调查得知,除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的学生群体活动由体育部与学校其他部门联合管理,体育部安排教师参与并按学时或其他方式给辅导教师补贴外,其他各学校的群体活动基本上是由团委或学生会来组织,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基本上是学生的自发的个体活动,和我校开展体育辅导员制度前类似。
《体育辅导员条例》的实施,体育辅导员进入各个院系,按照给各院系所制定的体育辅导计划开展活动,并将各自开展的情况和问题等及时与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汇报,加强联系、紧密协作。由于体育辅导员的介入,将各学院体育课余活动的组织工作提上了一个新高度,为此,各学院领导班子对学生开展群体活动情况逐渐引起了重视,尤其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班主任对于体育辅导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基本上事必躬亲,对于体育辅导员组织学院开展的一些集体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基本上都能参加,每学期各学院都要召开2次以上有关体育活动的专题会议,同体育辅导员制度实施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从经费支持上都有了很大的投入,各学院都为体育辅导员安排专门教师和学生干部配合工作,各学院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从管理层面上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体育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对各学院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作用
高校实施体育辅导员制度后,体育辅导员在组织各学院课余体育活动时,由于各学院官方的支持,各学院普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有所要求,尤其是对学校组织的一些竞赛活动,除了保证代表队参加外,各学院学生工作管理者都负责组织大量的无课学生观看比赛,充当啦啦队。这样一来,场上队员由于啦啦队的作用,使比赛更加激烈,场面更加好看;观众看到比赛的精彩场面,更加投入,场上场下融为一体。重要的是使本来参与体育比赛机会较少的大量观众从体育竞赛中获得了乐趣,渐渐喜欢观看比赛,逐步培养兴趣,慢慢加入体育课余活动成为可能。
四、体育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对各学院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普及作用
体育辅导员在组织各学院体育活动时,在各学院学生工作管理者的配合下,逐步培养各学院大多数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竞赛安排,组织一些体育知识或有关体育锻炼的知识讲座和体育知识互动活动,帮助学生丰富体育知识和健康常识。带动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体育课以外的体育活动体验,让大部分学生会“玩”和知道怎么“玩”以及如何“玩”得更好。为各学院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普及打好了基础。
关键词:丹参铬合剂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实验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AS病变特征是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内膜下脂质沉积,进展性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表型转化和纤维基质成分增加,形成易损斑块,斑块表面和内部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继发性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出血,动脉瘤形成。研究表明,丹参有抗心肌缺血、抗氧化、调节血脂、抗炎、抑制AS形成的作用。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体内糖、脂肪代谢,影响肝脏调节胆固醇的功能,有稳定血清胆固醇的内环境的作用。本实验将丹参与无机铬在一定条件下制成丹参铬合剂,通过观察其降低血脂及对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抑制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以探讨丹参铬合剂干预AS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西德Roman鸡32只,70天龄,体重0.8~1.2kg,雌雄各半,由甘肃兰州种鸡场提供。置室温18℃~25℃,光照与黑暗各12小时,适应性饲养1周后,测定血清TC含量,投入实验。
1.2药物和试剂:100%丹参液的制备:丹参500g(经甘肃中医学院中药药理黄正良教授鉴定)加95%乙醇2000ml,浸泡24小时以上,使丹参充分溶入乙醇中,反复进行酒精回收得丹参粗提物,将此粗提物溶于500ml蒸馏水,过滤即得丹参液。丹参铬合剂的制备:取100%丹参液250ml加乙酸铬溶液0.5ml(约630mg)混合,置37℃水浴中加热7小时后,冷搅拌10小时,过滤除去沉淀,滤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杂质。然后用火焰吸收法测定丹参铬合剂的含铬量为365mg/L。高脂饲料:含胆固醇2%、动物脂肪10%、基础饲料88%。乙酸铬为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试剂一厂产品,化学纯。总胆固醇试剂盒(CBCR)由三0三医院生产。乙醇、二甲苯等均为国产分析纯。
1.3主要仪器设备:干燥箱,解剖显微镜,石蜡切片机,光学显微镜,LKB-V超薄切片机,贝克曼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JEM-100CX透射电子显微镜,组织匀浆器,电子称等。
1.4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喂普通标准饲料。AS模型组:喂高脂饲料每只每次100g,每天4次。丹参组:喂高脂饲料,100%丹参液10ml/kg体重,灌胃1次/d。丹参铬组:喂高脂饲料,丹参铬合剂10ml/kg体重,灌胃1次/d。正常对照组与AS模型组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各组分笼饲养,饮水不限,连续12周。
1.5检测、观察指标和方法:实验结束前12小时不喂饲料,空腹取血10ml,分离血清,用酶学法测定血清TC、LDL-C含量。采用气栓法处死,解剖肝脏、心脏,称取组织0.5g,制成组织匀浆,测定肝脏、心脏组织TC含量。将主动脉沿心底部到髂动脉处分离,取出,去除外膜脂肪组织,纵向剖开,生理盐水冲洗后,观察内膜结构病理变化。然后将动脉平铺于滤纸上,用10%中尔马林固定2小时,苏丹Ⅳ染色,解剖显微镜观察,测定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面积,计算其占主动脉总面积的百分数。将心脏在冠状沟下方和距心尖0.5cm处横断,取其间的组织块1×1×0.2cm,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5gm,HE染色,计数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血管总数和各级病变血管数,计算冠状动脉受累百分数一有病变血管数/每个切面血管总数×100%。在近心底部主动脉取材1mm3大小组织块,2.5%戊二醛、1%锇酸液双固定,丙酮脱水,Epon812环氧树酯包埋,LKB超薄切片机切片,厚度50nm,醋酸铀一柠檬酸铅染色,透射电镜观察。
1.6统计学处理: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对血清TC、LDL-C含量的影响:血脂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实验前动物的血脂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在连续饲以高脂饲料12周,AS模型组动物血清TC含量、LDL-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丹参铬组血清TC含量明显低于AS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
2.2对肝脏、心脏组织TC含量及对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理变化的影响:肝脏、心脏组织T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AS模型组动物肝脏、心脏组织TC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病理大体形态观察,AS模型组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表面可见黄色、微隆起内膜的脂斑、脂纹,散在分布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苏丹Ⅳ染色阳性。丹参组主动脉内膜有少量脂斑,稀疏分布于主动脉弓部,丹参铬组主动脉内膜脂斑形成明显减少,苏丹Ⅳ染色后仅见针帽头大小的阳性斑点。丹参组、丹参铬组主动脉AS斑块面积和冠状动脉受累百分率明显低于AS模型组(P
2.3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结构和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的影响:电镜下观察,AS模型组内皮细胞呈收缩状,胞体短、胞浆致密,核固缩,细胞间隙增大出现深大的缺口。部分内皮细胞崩解、脱落,形成大小
不一的细胞脱失区,区内有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纤维素附着,周边部隆起,状似火山口。内皮细胞脱失区下方,平滑肌细胞集聚,增殖的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富含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高尔基体发达,肌丝较少。平滑肌细胞内外可见多量脂质成分,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分布。
丹参组部分内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单个内皮细胞松解、翘起,呈局灶性脱落,细胞间隙扩张。内皮细胞下可见少量平滑肌细胞,胞质内有不等量脂质成分,间质内有脂质沉积。丹参铬组内皮细胞结构较完整,有丰富的微绒毛,胞质内可见饮液小泡和细胞器。部分内皮细胞呈轻度收缩状,细胞间连接略疏松。内膜下可见结构较正常平滑肌细胞,平滑肌细胞核的两端可见较小空泡。间质内未见脂质成分。
3、讨论
AS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的多基因病变,高脂血症是AS发生的最危险因素,通过脂质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形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对内皮细胞毒性增强,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吸引、促进病变部位单核细胞浸润,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诱导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激活内皮细胞核因子(NF-kB),发生核转位的NF-kB参与调节多种与AS发生相关的细胞介质基因表达,刺激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殖、表型改变,并促进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参与AS的发生、发展。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nthelial cell,VEC)是介于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屏障。VEC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环节。ROSS指出:AS的发生是由于VEC和内皮损伤后中膜平滑肌细胞(VSMC)受各种危险因子特别是ox-LDL的损伤,而使局部产生的一种过度的慢性炎症反应。VEC结构受损和功能改变,导致血管屏障的功能损害,使血液中LDL和单核细胞更易沉在内皮下。ox-LDL引起的炎症反应使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损害,细胞膜表面有孔隙,微绒毛僵直断裂,分布不规则。本实验应用透射电镜观察AS模型组,发现内皮细胞呈收缩状,胞浆致密,核固缩,细胞间隙增大出现深大缺口。内皮细胞有崩解、脱落,形成大小不一的细胞脱失区,区内有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纤维素附着。
VSMC迁移到内膜下,表型发生改变,产生AS斑块中纤维帽张力所必需的Ⅱ、Ⅲ型胶原纤维。VSMC在血管内膜增殖,吞噬脂质,合成胶原纤维是AS斑块形成重要病变之一。本实验电镜观察发现,AS模型组内皮细胞脱失区下方,VSMC集聚,增殖的VSMC呈分泌表型改变,胞质内含有较多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高尔基体发达,产生胶原纤维、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分布。胞质内仅含少量肌丝,缺乏收缩功能。VSMC吞噬沉积在内膜下TC、LDL,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细胞内外可见多量脂质成分。
语言学中国古代诗歌语音学文字学一、中国古代诗歌评论概述
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诗歌传统,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再到有唐一代的诗歌盛世,一直绵延到宋元明清的封建同时代时期。清朝王国维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是诗歌毫无疑问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体裁。而对于诗歌的评论、分析、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历史,从东汉毛亨的《诗经训诂传》开始,中国古代文人就着眼于诗歌的研究,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价值极高的诗歌评论作品,诸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洪迈《容斋续笔》、清・翁方纲《诗法论》。
然而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史,学者们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于诗歌“意”的研究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诗歌语言的分析。清朝王国维关于读书的三重境界的论述正可以作为一个古代中国学者在诗歌评论上的三种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正是在这种注重个人理解的维度上不断前进着,审美主体通过个人感悟的形式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解读诗歌。
但是,诗歌和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也已经有了一些评论家关注到了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诗歌,而不仅仅是从个人感悟和诗歌意境的层面去评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从语音学和文字学两个方面进行的,语音学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用韵、平仄,文字学则主要关注的是诗歌的用字、对仗等问题。
二、语言学角度出发的诗歌研究
1.语音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语音学角度的诗歌分析,是由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个声调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形成了有唐一代的格律诗,并且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格律诗讲究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因此从语音学的角度去分析诗歌是有必要的。
所谓“平仄”指的是诗歌中的汉字声调长短、平调与升降调或者促声调的交替使用。这对于保持诗歌的节奏有重要作用。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相对应,是一种既平且长的声调;仄声则是指的上声、去声和入声,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相同,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声调。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能够在诗句中形成高低起伏缓急相对的变化的美感。平仄的要求具体到格律诗中,就是讲究“黏”“对”“拗”“救”。“黏”是指一首格律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五言句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对”是指一首格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五言句的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反;“拗”是指的不符合“黏”“对”规则的平仄使用;“救”,则是根据“拗”的具体情况,在其他部位改变平仄规则,从而使诗句重新达到音律和谐的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用韵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需要把用韵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古典诗歌的押韵一般都较为规范,一般来说是隔句押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韵脚一般都落在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上。格律诗有着严格的用韵规则,一般来说按照“平水韵三十韵”的平声韵进行押韵,不押邻韵。但是对于古体诗,押韵的要求并不那么严格,有时可以使用邻韵,甚至还有抱韵、交韵甚至是不押韵的情况。押韵造成的语义作用是将汉语诗歌的句意后移,诗句的语义重心一般都落在“三字尾”上。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还可以使用转韵的方法让全诗始终保持在一种较为和谐紧张的韵律状态。
此外,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学层面,还要注意到汉语大量的连绵字。汉语中,特别是古代汉语,有着大量音韵和谐的连绵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双声联绵字和叠韵连绵字,这些对诗歌的影响都是广泛且深远的。
2.文字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文字学分析是由汉字强大表意功能决定的。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层级性,在汉语中,语素、字、词、短语、句子、段、篇、章等构成了一个等级鲜明的系统,而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更能明确看出汉字的特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提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问题,所谓“诗眼”,指的就是能够将生动形象表现出诗的意境、增加诗的韵味的特定字,一般来说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下就将春风带来的影响,为江南带来无边春色的诗意生动地表现出来。再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以及“推敲”的典故,都将个体汉字在诗歌中的作用完美诠释出来。
因此,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首先是要分析诗歌的“字”,将“练字”之法在评论诗歌时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章中有生动表述。“练字”是将诗句中的重点字词不断修改、调试,以期达到语境中最佳诗学的修辞效果,所谓“点铁成金”、“一字千金”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比字词更高一个等级的汉语单位是句子。古典诗歌的句法值得做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严格的句子字数规定,从《诗经》的四言,到汉乐府的五言,再到唐代的七言,甚至还有从三字到十字不等的古代歌行。单就格律诗而言,不仅字数固定为五言或七言,而且句子结构也有着严格规定,绝大多数格律诗的句式都是“三字尾”,亦即句末三字有独立意义。
汉语有大量虚词,虚词的使用在古代诗歌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句,虚词“与”在此作为并列连词使用,既连接“身”“名”两个单独的字,又连接“尔曹身”“名俱灭”两个短语,正是杜诗中虚词使用的典范,同时也是虚词在古代诗歌运用中的生动体现。
三、小结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成语音学、文字学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评论的特点,提出了汉语中虚词、诗词在古典诗歌中使用的特殊性,并且对“诗眼”问题、平仄问题、用韵问题做了简要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1]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评价;细则指标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感。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加强,代表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特征加强的趋势。
本阅读评价与教学评价细则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重点为“评价建议”中“必修课程的评价”部分和“选修课程(诗歌)的评价”部分、“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部分以及“实施建议”中“必修课程的教学”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部分的内容,同时参照有关课程评价的一些做法而制订。
一、高中语文诗歌阅读的总体目标、分项目标及等次标准
(一)总体目标
学习鉴赏中外诗歌,重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分项目标
1、认识和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水平A: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了解常见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吟读诗歌。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B: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C:基本上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了解近体诗的结构特点,基本上能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大部分诗歌。
2、结合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整体体会诗歌
水平A: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B: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能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C: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基本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基本上认识到诗歌的主旨。
3、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品味意象体味诗歌内蕴
水平A: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情感或哲理内涵,鉴赏诗歌意象之美。
水平B: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概括其表达的意义,基本理解诗歌的意象内涵。
水平C:基本上能够理解诗歌的形象及其表达的意义,对诗歌的意象有所理解。
4、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水平A: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B: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较恰当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C: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能够大体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5、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
水平A:抓住关键词句,准确说明其表达作用,概括其意义内涵,并能通过它赏析诗歌,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水平B: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概括其表达作用,能借助关键词句,感受诗歌意蕴。
水平C: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简单地说出其表达作用。
6、掌握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并用以赏析诗歌
水平A: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或简单的创作中。
水平B: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作用,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水平C: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初步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的评价指标
(一)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评价指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朗诵、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评价指标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歌,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2)指导学生准确辨别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诗歌的主旨并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3)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
(4)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含蓄、抒情强烈、韵律和谐等基本特征。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5)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做出自己的鉴赏与评价。
(2)启发和引导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3)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文本和作者思想的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能够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掌握诗歌创作的一般技法,并指导学生能运用到简单的创作中。
三、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或背诵的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2、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泛读、情读、赏读、美读等诵读方法,掌握诵读要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捕捉词语的弦外之音,形成朗诵的个性化,提高诵读能力。
3、可以通过设计揣摩精彩语句(或诗句)、总结句式特点、体味精妙用词等题目,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语言的内部,去探寻诗歌语言运用的奥妙(如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语感。
4、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所学习的诗歌的题材和主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题目、结构、结句等角度来掌握辨别诗歌题材和主旨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5、注重及时归纳与总结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从意象的来源,意象的种类,意象的选择、意象的组合等方面理解和把握诗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人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意象的过程。
6、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精妙的语句,细致品味个别的词语,体会语言的口语化、韵律的变化,语言的跳跃性等来指导学生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
7、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象征等艺术技巧,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的习惯,并要结合一定数量的诗歌指导学生掌握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
8、指导学生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来鉴赏诗歌的内容或形式,指导学生归纳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作者、诗题,辨清诗歌类别,抓住意象、咀嚼语言、品味意境,结合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等对诗歌进行鉴赏。
9、通过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组织有效地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一些必要的基础练习,指导和强化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10、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联想写作背景,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关注诗歌细节,并进行充分细致的理解;通过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把诗中的意象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11、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12、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音乐烘托、绘画展示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13、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注意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能富有创意地鉴赏和评价诗歌。
14、利用古今视野的差异,进行必要的点拨,启发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作品,评价诗歌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5、根据学情,整合各方面资料,去粗存精,或者适当提供和补充其它诗歌材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或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养成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习惯。
16、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如:再现诗歌直观形象的背景材料,为解读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制作并播放形象可感的配乐诵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创建生动形象的诗歌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审美情感。将诗歌语言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共享,与学生对话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