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国内的观点一般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

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1.目前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很多学者做了研究,综合目前的国内研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表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类

第一类划分标准主要是从投资、管理的角度考虑发展模式,解决如何实施乡村旅游开发的问题;第二类划分标准从游客动机出发,考虑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要设计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游客真正融入并感受最纯朴的乡村生活情趣;第三类划分标准实际上概括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基本形态,主要是从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位分布、特色吸引物来探讨开发模式。第四类标准依据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和路径,指出其发展的动力、成因和方法路径。从发展路径来看,我们可以将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归纳为两种:

(1)景点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是乡村景观与旅游景点(区)结合、连动的旅游开发模式。该模式依托已有的旅游景点(区)的吸引力和客源流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使单纯的观光旅游与体验乡村风俗有机结合。

(2)都市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此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其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以放松心情、享受休闲为主。

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有多种,但依据前三类标准划分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缺乏可模仿、推广和借鉴意义,可操作性较差,要实现可借鉴、推广,必须研究其发展过程和路径,所以本文将重点研究依据第四类标准划分的开发模式。,即景点依托型与都市依托型两种模式。

2.两种模式――景点依托型与都市依托型

(1)景点依托型。该模式主要是指,在著名旅游风景区周围发展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旅游观光者,针对这些游客,来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借助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兼有观光的体闲;二是与景区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

(2)都市依托型。都市依托型模式是指借助乡村自有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体闲的观光。

这种模式下,因为客源距离旅游目的地较近,所以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诚客户,从而向周末度假休闲方向发展演变。旅游者在享受质朴的田园风光时,深入到农户家庭,同吃同住,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不同的开发区域,针对不同的旅游客源及旅游需求,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将这两种开发模式结合起来运用。 详见表2。

表2都市依托型与景区依托型的开发模式

三、本文的回顾与总结

本文首先研究了乡村旅游缘起、概念,以及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即景点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的开发模式。当然,关于旅游开发策略中的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等都未进行考虑,有待于未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乌恩等: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2002.05

[2]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5

[3]乌恩:地域文化与旅游规划.人文地理[J],2001.16

[4]文军唐代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农村经济[J],2003.10

乡村旅游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精品化;多样化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乡村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日益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为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地主要位于成都、北京、云南等地,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多从地域的角度来分析,甚至以地名为模式命名,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地域特征的发展模式。

一、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近年来,北京通过不断培养和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了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现将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二、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早,云南旅游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也做了积极探索:

三、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特点

成都郫县农科村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是农家乐的故乡,以农家乐、三圣花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三个旅游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发展正在向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多样化的转变,逐渐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乡村旅游新模式也是层出不穷,体现了中国乡村旅游正在朝着新的发展阶段前行。

参考文献:

[1]金冰心.国内外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2014:1-44.

[2]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乡村旅游模式范文第3篇

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农园依托型、农田依托型、农村依托型三类。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乡村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多在经济发达的都市郊区,本文主要选取北京民俗村与成都的农家乐两个地方作为代表进行阐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实现旅游模式的深入探究。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乡村旅游占据的比例为10%~25%。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依托进行旅游活动的开展,国外学者德诺伊研究显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于土地密切相关的旅游经济活动,其存在永久性的非尝试地域的旅游活动,其主要指在飞永久性的经济活动中,逐步提升与农业相关活动,其还明确指出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国外学者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认为乡村旅游主要是指农村区域的旅游,并且反复强调乡村性是农村旅游的中心与独特的卖点,只有保持乡村的独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相关研究指出,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替代性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乡村旅游的作用显得异常重要,而且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了更多的就业,从而减少人口流失,带来了城市新观念,这种新的观念增进了乡村紧急的多元化,尤其是手工艺,最终推进基础设施的逐步改造与完善,其能够给城市人体验生活带了机会,提升其对乡村问题的认知。伴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其中包括了家庭、老年人,其追求不同体验的城市人,尤其是教育水平中等偏上者,包括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只有逐渐推进管理的本土化,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发展。由于国内旅游需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在推进劳动力资源的转化过程中,其中国际旅游的 贡献率加大。

二、乡村旅游的分类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古城中,只有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规制与扶持,才能推进乡村旅游作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效益,通过政府与非政府间的组织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将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者公益事业发展,提升其社会效益。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乡村旅游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分类:

(一)根据经济效益产生的主体,乡村旅游可以分为管制旅游和管理旅游。其中管制旅游主要指由政府机构带头管理;管理旅游主要指政府通过合适的手段进行监管。

(二)根据市场自由化的程度,乡村旅游可以分为新自由市场与旧自由市场,其中新自由市场主要指通过政府干预对市场进行监管,提倡自由主义贸易;旧自由主义市场主要指在市场阶段,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市场进行核实的监管,推进自由贸易化。

(三)根据自由目标责任性,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责任主体旅游与非责任主体旅游,其中责任主体旅游可以将旅游的相关责任进行认定,指定其目标的准确性,其中非责任主体主要指在当前的环境分为中,可以鉴定旅游的责任性不强,不足以推动当前旅游经济的发展。营特色类型成都农家乐的特色类型包括: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这是农家乐的发源地。

(四)根据旅游的相关内容,现在乡村旅游可以分为果园型与景区旅社型,其中观光旅游主要指以书房村为代表,同时主要以以水蜜桃、枇杷、梨子为依托,发展春季关光,同时以观光为基础,推进其旅游业的发展,景区旅社型主要指以乡土景区进行观光,同时推动旅游活动的开展。

(五)以乡村旅游的呈现形式可以将乡村旅游分为花园客栈型与乡土农村型,通过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花园型为代表,推进生产组织的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中推进农事体验型。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措施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一般走第三条道路,其主要指通过政府再分配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方式整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整合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实行乡村旅游形式多元化

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是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都可以采用。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在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中,原有的乡村旅游计划可以促进新的旅游业的发展。如奥地利的“农村假期”项目,意大利的的Toscana乡村节庆与Ecosert计划,波兰的“波兰绿肺”项目以及泰国的Umphang社区旅游项目等。

(二)实行乡村旅游模型多样化

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只有不断推进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才能对其产生最大作用,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推进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推动旅游的发展进展,才能最大限度促进旅游业的灵活发展,其中包括一些乡村旅游法规的制定,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才能为模式的多元化提供方便。在成都农业发展模型中,只有推进农村、农活的发展,才能促进其较好的发展,尤其是直接从业人员与间接从业人员,只有促进直接与间接的转换,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化。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规范化

乡村旅游模式范文第4篇

[摘 要]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

>>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有效开展思路探讨 社区参与式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新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述评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 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构思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 秦皇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调整初探 渝东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 蚌埠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路径优化研究 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选择研究 江西乡村旅游开发策略探讨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模式探析 基于社区参与的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参与式乡村旅游是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它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能够加速乡村非农化进程,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只有通过对社区和居民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增强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才能保证参与式乡村旅游沿着可持续的道路发展。[关键词]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33―05

乡村旅游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乡村旅游是目前一种以农村作为旅游景点的新型旅游形式,它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很早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旅游形式,我国一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才开始实行。乡村旅游的旅游地点以农村的社区为主,把农村的各种生产活动、田园风光、森林景观、乡村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各种各样的民俗习惯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农村基本上以种植粮食等农作物为主,在整个种植的过程中只有到收获季节时忙碌一季,播种完以后就几乎无活可干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开始去城里打工。这充分说明了农村的劳动力过剩,而外出打工的农民更是背井离乡,很少回家。乡村旅游的兴起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机会,农民在农忙以后,可以在农村当地从事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工作获取经济利益,比如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饭店、加工和销售各种土特产和纪念品等等。

加快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村不再是以单一的种植粮食为主,还增加了很多的农副产品养殖和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这就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特别是现在一些靠近大城市的周边农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更是迅速,直接带动了很多相关行业的兴起与发展,比如,果蔬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纪念品加工等等。

3、 推动了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使农民了解了现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和新经验,为有效地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提供了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国政府提倡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旅游正是对这一号召的积极响应,它使农民不但提高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增加了精神文化素养。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优缺点

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集体所有制模式、自主发展模式。下面对这四种模式分别进行阐述:

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

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是指在整个的乡村旅游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模式的适应对象主要是那些偏远的地区,当地的生产水平落后,交通很不方便,但是自然环境却十分的秀丽优美,民风民俗也有很深的积淀。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的前期宣传、基础设施的建造、资金的投入都不是当地村民能够完成的,所以需要政府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和介入,比如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在经营和管理上的策略、旅游项目的开发、资金的筹措等等。

政府干预型发展模式的优点是乡村旅游中的一些工作能够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比如资源的配置、筹措资金、旅游项目的开发等,有利于开发渠道的拓宽;缺点是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会产生很多不利于旅游发展的因素,像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村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村民的旅游意识需要极大的提高等。

2、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

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的应用对象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城市的距离比较近,平常有一定游客的地方。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企业的资金雄厚,可以建设比较高档的各种基础设施,进而抢占市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一定要制定出合理的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计划,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违背整个旅游市场的竞争规律。

旅游企业主导型模式的优点是因为旅游资源靠近城市,所以对旅游产品的销售非常有利。缺点是由于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不可挽回的损失。

3、集中所有制模式

集中所有制模式的针对对象是地理位置好、靠近大城市,村落中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很完善,旅游资源非常具有特色,村落中的居民及其生活、民居都是旅游景点。在这个模式中,村民可以自行入股,自身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去,不但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集中所有制模式的优点是各种基础条件比较好,对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起到了推动作用;投入少,回报高,极大的带动了全民参与的积极性。缺点是整体优势得不到突出,在利益分配时权、责、利不能明确,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当地没有特有的品牌性旅游资源。

自主发展模式

自主发展模式的对象是地理位置好但其他的条件设施都一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它们分别是:村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认识各不相同,进而积极性也不同;没有足够的旅游发展观念,村民贫富差距很大,对投资的认识力度也各不相同;

自主发展模式的优点是地理位置条件好,有基本的建筑设施,村民的参与性强。缺点是村民的认识观念差别太大,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外来资金引进困难。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虽多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发展观念落后;二是旅游规划不科学合理;三是基础设施落后;四是经营和管理能力;五是没有乡村旅游的特有品牌产品。

以上乡村旅游中出现的五个方面的问题,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了使乡村旅游能够顺利的发展,现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各种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在经营管理上规范实行;

第二,在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时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前提,以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第三,对饮食、居住、交通、旅游、购物、娱乐等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进行加强和完善;

第四,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经常进行培训,不仅要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还要对服务人员进行岗位的职能培训,对于管理人员更要灌输现代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论知识;

第五,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在加上市场的需求,打造出属于自身的乡村旅游品牌以及附带的各种品牌产品。

小结:乡村旅游是现代非常时兴的一种旅游形式,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开发创新,力求使乡村旅游有一个安全、文明、友善的环境,加快我国旅游业更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国民旅游休闲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2]宋 英:《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商场现代化》2008

年6月总第543期。

[3]胡永红:《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