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数学教法

高中数学教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教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数学教法

高中数学教法范文第1篇

1.教法的差异分析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可以说是过关教育,选拔功能处于次要地位,所以知识难度不大,考试要求较低,加之内容较少(知识点较高中三年比),教学时数也很充足,教师可以支配足够的时间反复强调和训练,学生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巩固和强化。只要学生能记住概念、公式,考试就没有问题,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记忆、模仿和重复训练取得好成绩。这样造成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形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做题,轻反思”的不良倾向,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其探索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根本没有被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当然也可想而知了。

进入高中实际是进入选拔教育阶段,教学和考试内容大幅度增加,教学要求也明显加深,涉及的知识迁移范围更广,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面对教育性质和教育功能的转变,教师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手把手教学,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思维品质的培育、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另外,高中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这一重任,这就更决定了高中教师的教法“重知识,更重能力”、“重做题,更重反思”。这较初中教师的教法转变来得迅速,没有过渡,学生思想没有准备,高中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不言而喻。

2.学法的差异分析

初高中教法的差异必然导致学生的学法差异,初中数学内容少、难度低、要求不严格(忽略严格推理),考试要求不高,因此课堂上教师很容易把知识、题型归纳全面。学生上课时只要注意听讲,掌握常见的题型,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习惯围着教师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自主归纳总结解题的规律和经验,不会自主分析思考,更有甚者很多初中生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谈不上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和总结,学习依赖性很强。

进入高中,教育的性质转变为选拔教育,这种选拔不是选拔会考试的学生,而是选拔具有高度学习能力、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因此原来的学法显然不能适应,切实可行的学法是: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勤于钻研、善于归纳、善于反思、善于应用。

二、对高中数学教法的建议

面对以上的分析,面对实实在在的差异现实,尽快寻找到弥合初高中教法差异,使初中毕业生尽快并很好地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的做法,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对于刚接受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1.尊重具体学情,放缓教法过渡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参考当今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特点,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改变策略、方法,在高中第一学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法过渡上,且不可操之过急,因为欲速则不达。

2.摸清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了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首先,教师要通过进行摸底测试来摸清学生的实际基础,通过调研掌握他们的学法,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其次,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的大纲和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还要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为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调整教学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供依据,具体建议如下。

(1)疏通学生思想,提高重视衔接意识

在摸清了具体学情之后,做好思想动员,既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高一数学对学好整个高中数学乃至大学数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畏惧情绪,树立能学好的信心。其次,要让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做好衔接的知识准备

初高中数学是紧密联系的,是前后连贯的,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续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螺旋上升的,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为此,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学习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比如,“函数概念”、“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等,可以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定义。又如,在立体几何中学习“空间等角定理”时,可先复习平面几何中的“等角定理”,并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和联系。每涉及新的概念、定理,只要能和初中相关联都要结合起来讲,以减缓坡度,增强学生能学习好数学的信心。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订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订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其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定”,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瞪”,即仔细看清教师每一步板演;“手动”,即适当做好笔记;“口竞”,即随时争抢回答教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且会复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常查阅有关资料的习惯或向教师、同学请教的习惯,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教师同学,问,也要在一翻思索、尝试之后才进行。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另外,加强学法指导应寓于知识讲解、作业评讲、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中,切不可空洞地谈道理,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介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目的和学法交流。

(4)挖掘数学的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通常情况下,数学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无味的,面对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数学内容的美学知识,在课堂上多方面展现数学的美丽,教学是艺术,数学教师艺术地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呈现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5)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崇高的理想、长久的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动力。在崇高理想的支配下,浓厚的学习兴趣无疑更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能够最佳地接受新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为畏途,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引导诱发学生构建理想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注意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导入“似懂非全懂”、“似会非全会”、“想知而未全知”的情境,避免让学生简单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去学习过分困难的东西,让学生学有所得,发现自己的学习成效,体会探究知识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6)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

刚进入高中的孩子还处于孩童期,他们很在乎自己的成绩得到发现,得到肯定。高中教师常犯一个通病:常把学生过于成人化看待,其实他们仍是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表扬、一个肯定赞赏的轻拍,都能给孩子无限的动力。所以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不要吝啬手中的玫瑰,多送给孩子,一定会换来满屋的余香。

三、对高中新生数学学法指导的建议

1.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习惯和方法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很多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被动式的,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没有合适的学习目标,不会周密计划,统筹安排,没有自主习惯。高中开始之初,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至少要求学生每天早晨知道今天数学我要学什么,晚上睡觉前回忆今天学了些什么。

建立纠错本,完善错题档案。在数学学习中,建立错题档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平时作业和各类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应及时记载纠错,用不同颜色的笔作记号,对产生错误的种类进行分类等。要养成每晚睡觉前翻一翻纠错本的习惯,及时弄懂产生错误的原因,避免以后的测试中再产生类似的错误。每一章节结束之后,自觉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之间可定期互相检查,并形成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从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帮助学生拟定自学提纲――基本内容的归纳、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数学中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自学方法的指导,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逐步借鉴“导学案”。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3.有计划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刚进入高中,就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后,最好能指导学生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指导学生做好书面解题后的反思总结,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一做法交给学生完成。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解题,因为努力求解的过程,也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4.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可有计划地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提出问题,课本上的例题基本上都很经典,在课堂上解决之后,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变式。例如,改变(增加或减少)条件,变化结论;颠倒条件及结论;只给条件,发散其结论;只给结论,补全条件等。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某个代数中的结论有什么几何意义?某个数学问题有什么物理背景?某个几何问题的代数特征是什么?等等。

5.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涉及面很广,对高中数学起步教学影响较大的有: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学习习惯和方法、个人意志和毅力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上进,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求知欲望,还要鼓励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刻苦努力,发愤图强,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高中数学教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启发式教法;运用策略

启发式教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某些课的教学中,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时,应如何避免满堂灌,实行启发式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言语形式理解知识的意义,接受系统的知识,也就是意义学习。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可知教师在某节课的教学中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时,只要是有意义的言语讲授,就不是注入式的教学。下面以“反正弦函数”教学实例来说明:

首先,引入概念,因为反函数的知识是建立反正弦函数概念的基础,故应先复习好反函数的有关知识。

最后,教师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用反正弦函数表示角的弧度数。求有关反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而将它转化为技能。

按以上步骤,在教师启发式讲述下,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讲授就打破了“满堂灌”。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时,要做到启发式,就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深入钻研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既然如此,教师就应深入钻研教材的知识结构,以便促使这种转化更好地实现。教师只有深掘教材固有的内在联系,才能引导学生将庞杂的知识条理化,将理论问题具体化。

二要重视教学中的言语表达。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有了它才使复杂的认知活动成为可能。言语是运用语言的活动。在接受学习中的言语表达,言语表达具有重要的提炼功能,它使新的观点更精细、清晰和明确,并可增加思想的意义和迁移的可能性。

三要精心设计练习。言语讲授法决不是一讲到底,挤掉堂上练习时间,学习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而掌握概念就是要掌握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概念的关键性越明显,概念的获得、知识的学习就越容易;非关键特征越多、越明显,学习越困难。因此,教师应强调概念的关键特征,讲清知识的重点、难点,无需面面俱到,腾出时间,让学生练习。

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来决定是否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到底采用哪种方法,要视具体的学习材料来定,对于教师来说,并非讲得越多越好。什么情况下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呢?所谓学习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生,即意味着从总体上说,数学理论纱是以学生自己的发现为主要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只有当教学内容属于这种类型,且难度较大,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时,宜采用言语讲授法。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因此,即使在一节以言语讲授法为主的课堂,也要根据教学实际穿插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切勿一成不变,一讲到底,以杜绝“满堂灌”,切实施行启发式教学。

高中数学教法范文第3篇

下面谈一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 认真选择考查基本概念的题目。

这类题目的选择,必须在认真钻研教科书阅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高考信息,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如《复数》这一章,几乎每年高考都要考查,而每年的考题都是模的问题和幅角主值问题。

例1. 设复数Z满足│Z│=1/2,求复数Z-1的辐角主值和模的范围。

[分析]:│Z│=1/2是如图所示的圆,Z-1表示Z在圆上运动时,向量CA确定复数.即求向量CA(差向量)的长度及辐角主值的变化范围。

[解]由图可知:Z运动到D.E时,

│Z-1│取得最小和最大值。所以,

│Z-1│min=1/2,│Z-1│max=3/2

即:1/2≤│Z-1│≤3/2

当Z运动到A和B时,Ф

∠ECA=∠ECB=π/6 所以5π/6≤arg(Z-1)≤7π/6

例2 (92年高考题)已知复数Z的模为2,则│Z-i│的最大值………………()

(A)1 (B)2 (C) √5 (D) 3

[分析]:如图,∣Z-i∣表示当Z圆上

运动时,点Z到A的长度的最大值。

[解]:当Z运动到B时,∣Z-i∣

最大 ,所以

∣Z-i∣max=1+2=3 故选择答案(D)

在教学中,注意选择综合基本定义,基本原理的题目,样

的题才是所谓的好题。如在椭圆定义的教学时,选择了这样道

选择题:

例2. 椭圆9X2+25y2=225上有一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是2, 5,那么,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 )

(A)8 (B)25/8 (C) 9/2 (D) 15/8

[分析]:设H,K为椭圆的准线,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可求出

∣PF1∣,再由椭圆的第一定义2a-∣PF1∣=∣PF2∣即可求出

∣PF2∣.

[解]:∣PF1∣/∣PK∣=e=4/5 a=5 ∣PF1∣=∣PF2∣e=2

又∣PF1∣+∣PF2∣=10 所以 ∣PF2∣=10-∣PF1∣=10-2=8

上面的例题,好就好在它将椭圆定义与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仅如此,数学复习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如等差数列这一单元内容学过之后,习题课上我们进行这样的总结,等差数列:

an=a1+(n-1)d 当d≠0时,an是n的一次函数.当d=0时,an=a1,an是常值函数.

(1)公差d的几何意义:d=(an-a1)/(n-1)=(f(n)-f(1))/(n-1)

表示经过(n,f(n))(1,f(1))两点直线的斜率.

(2)等差数列的求和特点:(i)n有限自然数

n为偶数时a1+an=a2+an-1=……=……(等距项的和相等)

n为奇数时a1+an=a2+an-1=……=……(除中间一项a(n+1)/2项)等距项的和相等.

(ii)等差数列d≠0时,前n项和S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当Sn最大或最小时,我们可以借助于二次函数,来求Sn的最大或最小值,只是n∈N,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等差数列性质的研究来寻求解决Sn最大或最小值的另一种方法.对于等差数列:当a1>0 d<0时,此数列为递减数列,满足当an≥0且an+1≤0的n使Sn有最大值;当a1<0且d>0时,此数列递增,满足a1≤0且an+1≥0的n使Sn有最小值.

使用数列的性质来求Sn的最大或最小值,比使用二次函数更简单.

例4.(92年高考题)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已知a3=12.S12>0.S13<0.

(1) 求公差d的范围;

(2) 指出S1.S2……,S12哪个最大,并说明理由

[分析]根据上面的归纳可知这里a1>0 d<0才会有S12>0且S13<0

[解](1)S12>0 S13<0

S12=12(a1+a12)/2 >0 S13=13(a1+a13)/2<0 又a1=a3-2d a13=a3+10d a12=a3+9d 由S12>0得d>-24/7 由S13<0 得d<-3所以

-24/7<d<-3

(2)-24/7<d<-3 则a6<0 a7>0 所以S6最大

下面一题也是考查上面的原理:试问数列lg100.lg(100sinπ/4)……,lg(100sinn-1π/4),前多少项的和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lg2=0.3010) (79年高考题)

二.注意在习题教学时,进行合理地”变化”和”引申”,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近几年高考信息表明,许多问题是教科书上例题或习题的变形.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对所讲的习题进行有目的地拓宽和加深.如高中代数第三册68页第12题,原题为:从1.3.5.7.9中任取三个数字,从2.4.6.8中,任取两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数?

[分析]此题属于排列与组合的综合题,解法也容易想.

[解]共可组成N=C35C24P55=720个五位数

此题若稍有变化,在”2.4.6.8”中再加入一个数字”0”,求一共可组成多少个五位数?

[解]直接计算法:C35C24P55+C35C14P14P44=11040(个)

间接计算法:C35C25P55-C35C14P44=11040(个)

所谓“万变不离其中”。尽管题目千变万化,但只要我们紧紧地抓住解题方法和要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我们对一些习题进行合理“变化”的目的所在。

如高中代数第三册64页例4讲过之后,我们给出这样一道题:

例5.从{3,6,9}∪{1,2,4,5,7,8,10}中任取两个数字,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数。

[分析]:能被3整除的数对个数等于从3,6,9中任取两个数与从3,6,9和1,2,4,5,7,8,10中各取一个的组合数的和相等。

[解法一]:N=C23+C13C17=24(对)

此题若这样考虑:满足条件的数对个数等于从{1,2,3,4,5,6,7,8,9,10}中任取两个数字的组合数减去其中没有3,6,9的组合数,即

[解法二]:N=C210-C27=24(对)

与书上例4比较,上述过程也就相当于把{3,6,9}作为次品,{1,2,4,5,7,8,10}作为合格品。从中任取两件产品,求至少有一件次品的选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巩固了所学的内容,而且也使学生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

例6.已知集合A,B各含有12个元素,且A∩B含有4各元素,另有集合C,含有3个元素且满足C是A并B的真子集和C∩A≠φ,求这样的集合C有多少个?

[分析]:与例5的思维过程相比较,保证C真包含于A∪B和

C∩A≠Ф只须考虑C真包含于A∪B且C∩A=Ф的情况,即C与A没有相同的元素,只能是4个元素均从B中与A不同的8个元素中取。

[解]:间接计算法:N=C320-C38=1084(个)

上述思维过程就相当于将A中元素看作次品,将B中与A不同的8各元素看作合格品,从中任取3个元素,求至少有一种次品的取法。

三.注重一题多解。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选择最优解法。

Y2=4x

例7.已知椭圆的离心率为 √3 /2,它的焦点与对应的准线分别为抛物线Y2=4X的焦点和准线,求椭圆的方程

[解法一]:设椭圆中心为O’(h,0)

则a2/c-c=2………………..(1)

e=c/a…………………..(2)

解得:a=4√3 c=6 b=2√3

又h=1+c=7 故所求方程为

(X-7)2/48+Y2/12=1

认真审题回发现,此题条件焦点

和准线必是椭圆的左焦点和左准线,并且

此题离心率是已知的,所以,很容易想到

应用椭圆的第二定义解决此题。

[解法二]:设P(x,y)为椭圆上任一点。K为P到准线的垂线段的垂足,则

∣PF1∣/∣PF2∣=e 即√(X-1)2+Y2 / ∣X-1∣=√3 /2

整理,得椭圆方程。

解法二堪称绝妙!因为它有效地利用所给条件,应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解决问题,同时避免了解方程的计算。很多问题的解法需要我们认真揣摩,优选出最佳解法。

四.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

通过中学数学的学习,我认为应着重培养学生(A)函数相关的思想;(B)方程(不等式)的思想;(C)转化与变化的思想;(D)

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对于综合题的训练,我们注意了选题不但训练上述基本能力,而且使所选的题目含有丰富的镝。

例9.已知Z1=X+√3+Yi,Z2=X-√3+Yi且∣Z1∣+∣Z2∣=4

求d=∣X-Y+√10 ∣/√2 的最大(小)值。

[分析]:解数学题就好比“解开绳扣一样”如果一眼就能看出“绳扣”在哪,就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挥题的功能。相反,应多给学生提供“寻找绳扣”的机会。本题应该搞清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Z1∣+∣Z2∣=4的几何意义;二是d的几何意义。由∣Z1∣+∣Z2∣=4代入模的公式,得√(X+√3)2+Y2

+√(X-√3)2+Y2 =4这个方程表示什么?仔细研究会发现它表示一个椭圆。另外,d表示该椭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于是,两个“绳扣”找到了。

[解]:∣Z1∣+∣Z2∣=4等价于方程X2/4+Y2=1

设椭圆上与X-Y+√10 =0平行的切线为X-Y+m=0

解方程组X-Y+m=0…………….(1)

X2/4+Y2=1 ……………(2)

(1) 代入(2)得:5X2+8mX+4m2-4=0 由=0得m=±√5

即得椭圆的切线方程为X-Y±√5 =0 所以

dmin=√5(2-√2) /2 dmax =√5(2+√2) /2

高中数学教法范文第4篇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制订,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实施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这就向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从注重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注重教师的教授转向注重师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从评价模式的一维化转向新的评价模式: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消除多年来数学教育的消极影响。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灌输,轻探究;重“学会”,轻 “会学”,重“练习”,轻“发问”。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也要有所改变。 

 为了适用新课改的需要,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探索创造。当然,这里的放手决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多在“导”字上下功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地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自主学习添活力。

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用情景激发兴趣,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中贯彻数学思想

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数学知识的讲授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应如此。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 

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已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2.准确定位新增加的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3.展开争论,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还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新课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新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新课程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我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不能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课堂气氛推向,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而学生对通过争论得到的结论会记忆犹新,认识到错误的和正确的。

高中数学教法范文第5篇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要想学好高中数学,激发浓厚的兴趣是最有效的手段。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兴趣,应该从四方面来落实。一是重视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内容很抽象,都是一些数字符号,不容易理解,其实不然,数学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二是强化数学实践应用。许多学生对数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用处,事实上,数学知识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以前的数学教学与实践生活严重脱节,造成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没有多大用处。新数学课程改革下,数学教材有了全新的改革和发展,重视数学的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三是引入数学实验教学。数学并不只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数学知识的研究中,从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让学生在攻克数学难关中获得积极情感。数学知识具有宝贵的资源价值,学生可以在发现和创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数学之所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创新,就是因为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斗志。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

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中方法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法宝,学生只有在掌握方法的情况下,才能学会自己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首先,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有人认为,高中数学教学用不到“读”的方法。其实,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离不开“读”的方法,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理解数学问题所包含的内容,才会发现和归纳数学材料中所包含的深层次含义,使学生懂得抓住重点去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理解数字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议”的思路。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探究讨论,尤其对于那些有争议的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提高能力。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我国古代教育中就非常重视“思“的重要性,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重要论断。在数学教学中,同样要重点培养学生“思考”的品质,让学生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学会辨析数学知识的难点,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

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质疑,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根本没有质疑的意识,在解完一道题时,总是没有自信心,只能向教师或者权威的书籍求证,这样就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下去,会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高中数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真的找出了“权威”的错误,这对于学生来说将是更大的鞭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的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想法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学生进取的精神,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的数学教材中,都有教法指导和学法渗透的内容,如在每一章都编排了“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等相关的知识,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让学生学会读题的方法。读题并不是随意阅读,是让学生在读题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从而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如果学生在读题中找到了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奠定基础。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