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信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形势;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15-02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我们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力求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发电控制的自动化(AGC已经实现,尚需发展)、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具有在线潮流监视,故障模拟的综合程序以及SCADA系统),实现了配电网的自动化,现今最热门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即建设综自站,实现更好的无人值班。电力系统是一个地域分布辽阔,由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网络和用户组成的统一调度和运行的复杂大系统。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概念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领域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调节和控制,系统和元件的自动安全保护,网络信息的自动传输,系统生产的自动调度,以及企业的自动化经济管理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供电的电能质量(频率和电压)、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一)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于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二)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
电力系统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所谓“柔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FACTS的核心装置ASVC的研究现状
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网络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3、DFACTS的研究态势
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三、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一)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地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二)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研究方向
(一)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对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模糊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理论、网络通信、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多年研究,研制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适用于35-500kV各种电压等级变电站。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电力工业技术经济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了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探讨并明确了运营流程中各步骤的具体规则;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期货交易(年、月、日发电计划)、转运服务等模块的具体数学模型和算法,紧紧围绕当前我国模拟电力市场运营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三)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系统
对电力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引进了加拿大Teqsim公司生产的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家具备混合实时仿真环境的实验室。该仿真系统不仅可进行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及暂态实验,提供大量实验数据,并可与多种控制装置构成闭环系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新装置的测试,从而为研究智能保护及灵活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一流的实验条件。
五、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
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是针对我国电力企业职工岗位培训的迫切要求,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和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相结合,利用专家系统、智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是进行电力系统知识教学、培训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本系统设计新颖,并合理配置软件资源分布,教、学员台在软件系统结构上耦合性很少,且系统硬件扩充简单方便,因此学员台理论可无限扩充。
六、配电网自动化
在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ndlc、配网的模型及高级应用软件pas、地理信息与配网scada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其中,ndlc采用了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载波接收灵敏度,解决了载波正在配电网上应用的衰耗、干扰、路由等技术难题;高级应用软件pas将输电网ems的理论算法与配网实际结合起来,采用了最新国际标准IEC61850、IEC61970CIM公共信息模型;采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进行潮流计算;应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算法进行负荷预测。
七、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对在线测量技术、实时相角测量、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电力系统振荡机理及抑制方法、发电机跟踪同期技术、非线性励磁和调速控制、潮流计算的收敛性、电网调度自动化仿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基于柔性数据收集与监控的电网故障诊断和恢复控制策略、电网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非线性理论、软计算理论和小波理论在电力系统应用方面,以及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的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
八、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将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及其元件的运行分析、警报处理、故障诊断、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用研究。在上述实用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九、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开展了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理论和控制算法、各种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的微机控制技术、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有源电力滤波技术、大容量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童装设计;培养方向;市场需求;专门型人才
一、“童装设计培养方向”开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内童装市场消费快速增长,童装类产品的热销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童装产业使企业对于童装设计、制版、生产等专门型人才的需求则出现了较大缺口。纵观国内设计类院校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划分,“童装设计培养方向”几乎是没有的。即使有些院校在整个服装设计的课程设置中加入了部分童装设计课程,但也只是一带而过,仅做到了“蜻蜓点水”而并未深入学习。更没有对童装设计制版、儿童生理特征、儿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深入地研究。对于“童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缺失,已经成为服装设计院校专业设置合理化改革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科研究
方向。
为了迎合市场对“童装设计专门型人才”的需求,长沙师范学院结合本校多年的办学特色,于2013年将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童装设计人才培养方向”,对整个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为“童装设计专门型人才”的培养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目前,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正在逐步实施和进行当中,已有百余名学生在校学习。“童装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说是一项突破创新的大胆尝试,不仅填补了服装设计院校对该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空白,更前瞻性地迎合了童装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仅有利于学院教学与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更有望为我国未来“童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完善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童装设计”的教学及研究内容
目前,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已展开的童装设计课程有:童装款式设计、童装纸样设计、童装工艺设计、儿童服饰品设计、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童装设计”实质上是整个服装设计分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培养“童装设计专门型人才”除了要使其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使其掌握“童装设计”特有的相关专业知识。因为童装与成人装不仅是服装型号大小上的区别,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审美爱好、性格特征与成人也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学生还必须了解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童装设计专业知识。
以往,服装设计与童装设计混为一谈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科学和完善的,因为童装与成人装在设计细节、工艺、生产指标等方面也是有很大区分的,比如:国际上对童装生产技术指标的要求就远远要高于成人装。如果按照年龄阶段来区分,还可划分为婴童、小童、中童和大童。0~14岁儿童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生理、心理均具有较大差别,各年龄阶段的儿童从生理特征、着装方式、日常行为等方面都会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年龄段的童装设计在款式细节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在小童、中童裤装中“可调节腰部松紧带”的设计就会出现较多,而在婴童、大童的设计中则使用较少。因此,在童装设计的教学中,准确的年龄划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
在童装设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更加系统、全面地讲述童装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在“童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就选取了大量的童装款式图例来为学生剖析童装各部位的不同设计特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创作。在服装设计的各项课程安排中,也都合理地融入“童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并争取做到学以致用。在童装设计教学的课堂上,准确的课程讲解以及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引导,也是从事童装设计教育研究者的重任。
童装设计不仅是设计一件普通的衣服,它还涵盖着更广泛的意义,除了对于儿童身体形态的研究,还包含着对于“儿童审美心理”的研究。通过对服装的颜色、款式、面料等方面的感知和体验,儿童往往会产生出不同的心理变化。由此我们便可通过不同的设计来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促进儿童身心、智力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童装设计”是一种肩负着诸多方面设计责任和使命的“系统性设计”。在童装设计专项人才培养中,我们将着眼于从有关儿童生理、心理的各方面入手,让学生对童装设计有一个全面的
了解。
三、“童装设计专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一代;船舶;能源动力系统;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U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0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能源循环利用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所重视,以及世界的能源发展与结构变化都让能源科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也促使了对于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关注新一代船舶能源能力系统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文章从现今船舶动力系统的产业格局和种类出发,结合船舶柴油机动力系统的不足,浅谈研究应用新一代船舶能源动力系统的意义,并介绍了新一代船舶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
一、现今船舶动力系统的产业格局和种类
船舶动力系统作为船舶上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设备,其价值占全船总设备成本的百分之三十五,由船舶主机(蒸汽轮机、柴油机、燃气轮机等)、传动系统、推进器组成。现今世界上的船舶动力系统的推进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首先,往复式蒸汽机被蒸汽轮机取代,之后蒸汽汽轮又被柴油机所取代,现今主要在液化天然气船或是核动力军船上应用,蒸汽轮机的技术研究与发展趋势倾向于可靠性、机动性以及操纵性的不断增强,设备的简化等;第二,柴油机是现今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动力推进方式,全面取代了往复式蒸汽机和蒸汽轮机,应用于各类船型;第三,燃气轮机这一推进方式现今主要是应用于军船上,上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船舶领域,但应用范围比例一直无法突破;第四,电力推进系统,这推进方式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在船舶领域,但应用范围比例也一直不高,只有军船或是小型商船会选择这一推进方式。现今船舶动力系统的设计、研发仍是由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所垄断,且锅炉、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等也都由他们掌控,只有柴油机推进系统的制造现已转至中、日、韩这三国。
二、研究应用新一代船舶能源动力系统的意义
现今的船舶动力装置,基本都为柴油机动力装置,但是船舶柴油动力系统却与现今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极为不符,环保和节能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如:首先燃用的柴油和重油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现今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对再生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其次使用柴油,其废气排放问题很严重,虽然航运对废气排放标准限制较严格,但是一些小型的内河船舶使用的柴油设备过于老旧,排放性能不好,且维修费用和水平都不高,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就更严重;第三,柴油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使船员面临着难以避免的振动、噪音问题,对于其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一些小型的内河船舶,听力受损程度更大。由于船舶柴油机动力系统面临存在着如能源类型、噪音和排放等一些问题,因此研究新一代船舶能源动力系统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尤其是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推广应用新一代船舶能源动力对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新一代船舶能源动力系统的具体研究方向
(一)风能动力系统
利用风能主要指利用风力发电或是风帆助航的风能为动力这两种形式,应用于船舶动力主要是作为船舶航行的主动力和辅助动力而言的,风力发电在船舶上的应用较少。但由于风能发电受限于航道的风力影响因此不太可能大规模推广。
(二)太阳能动力系统
现今对于太阳能动力系统的研究还是较多的,特别是大型太阳能动力船舶技术的研发,但一些关键性问题也需要继续探索。比如说:研制高效率的太阳能光伏装置、太阳能动力船舶船体平台研究不属于能源科学、储能装置的研究与应用、氢燃料电池储能装置的开发等等,由于这几点因素,大规模应用并不现实。
(三)民用核动力系统
对军用船舶来说民用核动力这一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应用还是值得推广的,但是民用船舶则不适合,因为这一系统装置很特殊,它的整个系统的建设和设备的配套都是不同于普通船舶的,因此其在船舶建造、设计和验收各个环节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技术要求和水平的规格不适合民用船舶。
(四)液化天然气动力系统
未来液化天然气会成为天然气用于船舶能源动力的主要内容,其高于压缩天然气的储能密度和所占空间较小、安全可靠性很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能源科学研究的青睐。而且液态的储藏运输成本较低,维护管理简单,能耗和噪音也较低。
(五)生物质能动力系统
生物柴油的热值比柴油低10左右,而且密度比柴油高它是一种含氧燃料,着火后的自供氧效应,使燃烧速度高于柴油。是以掺混一定比例的生物柴油对发动机的燃烧排放动力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的。
(六)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关键词】 心脏超声; 中医证型; 心房纤颤; 病因; 相关性研究
心房纤颤在心律失常中为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瓣膜病、肺心病、糖尿病、甲亢等。目前中医对房颤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戴万亨[1]将房颤分为8个证型:(1)心虚胆怯;(2)痰火扰心;(3)心血瘀阻;(4)阴虚火旺;(5)心脾两虚;(6)心阳不振;(7)水饮凌心;(8)心阳虚脱。鉴于有些证型临床病例少,本研究只对四种常见的房颤中医证型:(1)心脾两虚;(2)心阳不振;(3)心血瘀阻;(4)水饮凌心。对所有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房颤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病因的超声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经多导联心电图诊断为心房纤颤患者48例,经中医辨证分型,其中心血瘀阻证23例;心脾两虚证11例;心阳不振证8例;水饮凌心证6例。由于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其年龄及相关病史有关,临床辨证需考虑相关因素[2]。48例患者中患有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11例、风心病10例、肺心病7例、糖尿病3例、甲亢3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37~78岁,平均(62.6±11)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常见几种房颤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健忘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2)心阳不振:心悸胸闷,惕惕不安,气短息促,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结代。(3)心血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有定处,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代或结。(4)水饮凌心:心悸气短,胸闷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恶心流涎,舌淡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1.3 观察方法 使用飞利浦非凡(PHILIPS ENVISOR)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2.5 MHz,患者取左侧卧位,经胸观察,在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右室内径(RV)、室间隔(IVSd)与左室后壁的厚度(LVPW)、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E峰、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A峰及E/A比值。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右房内径(RA)和二返流面积(MR)。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48例房颤患者中,证型构成依次是心血瘀阻23例(48.0%);心脾两虚11例(23.0%);心阳不振8例(16.7%);水饮凌心6例(12.5%)。(1)水饮凌心:左房增大,为(49.56±4.69)mm、二尖瓣返流面积增多,为(12.84±3.61)cm2;
(2)心脾两虚:左房增大,为(49.15±4.77)mm、二尖瓣返流面积增多,为(9.89±3.82)cm2,高于其他证型(P
3 讨论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房颤属祖国医学心悸、怔忡之范畴,脏腑虚损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有报道一般人群发生率为0.4%~1.0%,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加,80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生率高达9%[3]。患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心过度,情志不遂,导致心气耗伤,心阳不足,气机郁滞,痰浊内生,心脉瘀阻,久之,可致心肾阴阳亏虚,甚至出现心阳欲脱的危侯。
3.1 心阳不振 超声心动图EF、FS是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E峰、A峰及E/A是评价心脏舒张功能的常用指标,心阳不振证EF、FS、E峰、A峰及E/A比值均低于其他证型(P
3.2 心血瘀阻 LAD、LVEDD扩大,IVSd与LVPW增厚(P
3.3 水饮凌心、心脾两虚 多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房颤患者,两证型的LAD、MR均高于其他证型(P
3.4 房颤的并发症 房颤主要引起两种严重后果:即血栓栓塞和心功能降低[8]。心功能降低严重者可导致心衰,处理不及时,可致死亡。LAD增大为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且LAD越大,血栓风险越大[9]。有研究报道26.6%的房颤患者并发附壁血栓[10]。本研究组48例患者中有9例并发附壁血栓,占18.8%。房颤时血栓的形成与房颤的高凝状态有关[11]。由于心房丧失了节律性机械收缩,使舒张期左房血流明显下降,血流淤滞,加大心房附壁血栓的形成,血栓脱落后而易造成动脉栓塞,特别是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2]。据统计,脑卒中中20%是由房颤导致的,因此对房颤应重点干预[13]。
总之,心脏超声能够分析房颤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病因的相关性,使中医辨证分型更加客观化、科学化,提高房颤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参考文献
[1]戴万亨.中西医临床内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3):260.
[2]汪云翔.203例房颤患者中医辨证相关因素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2,25(12):61-62.
[3]陈劲.30例心房纤颤的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49-50.
[4]林文辉,邵健智,王齐增,等.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与心房颤动关系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4-76.
[5]管敏,夏稻子,朱阿丽.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左房功能[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1):48-50.
[6]陈海庆,周琳妮,谢伟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房大小与房颤关系[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4,13(3):182-183.
[7]李靖,祝玉成,宋一平,等.从二维超声心动图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与房颤的关系[J].南通医学学报,1992,12(2):97-98.
[8]朱彩霞,张代富,李莹.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功能的应用[J].心血管学进展,2007,2(12):48-50.
[9]张庆文,苗懿德,康丽萍,等.老年高血压并存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内径和血栓前状态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3):182-184.
[10]景蕴华,赵晓兰,赵锋仓,等.心房纤颤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40-41.
[11]刘强,倪飞珍,毛威.房颤中医辨证分型与凝血类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281-282.
[12]迟传义.谈谈心房纤颤有关问题[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6):74-75.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8-0035-05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潮流的不断推进,因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大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的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猛烈,甚至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预期。从今后看,系统性金融风险仍然是困扰全球经济金融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如此,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在次贷危机以前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更多关注。虽然有一些成果问世,但缺乏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专门研究。
次贷危机之后,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起了IMF以及BIS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提高。
一、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界定
施瓦茨(Schwarcz,2008)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诸如经济动荡、公司重大失误等事件所引起的一连串负面经济后果的风险,情况严重时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伯南克(Benanke,2009)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威胁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而非一两个金融机构稳定性的事件。哈特和津加莱斯(Hart 和 Zingales,2009)指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家机构的倒闭引起系统内其他机构倒闭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风险。另外还有很多学者集中于更具体的某一点进行界定,如金融失衡(卡瓦列罗, 2009),相关联的风险敞口(阿查里雅、佩德森、菲利蓬和理查森,2010),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Group of Ten,2001),信息传导受阻(米什金,2007),反馈效应 (卡帕迪亚、德雷曼、埃利奥特 和斯特恩,2009), 资产泡沫 (罗森格伦,2010;穆萨,2011)以及负外部性(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09)等。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10)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于个体风险,是指金融风险从一家机构传递到多家机构,从一个市场蔓延到多个市场,从而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并影响金融服务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张晓朴(2010)指出,要区分微观意义上的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 Risk)和宏观意义上的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ic Risk)。就宏观意义而言,“系统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一个事件影响了整个体系的功能;另一个是指一个事件让看似不相干的第三方也付出了一定代价。马勇(2011)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体系由于遭受了普遍的大规模冲击而无法持续有效运转的可能性,这种冲击常常表现为相当数量的金融机构倒闭和支付困难、金融市场的崩溃和价格信号的失灵,以及货币的贬值和资本的外逃等等。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研究视角也各有侧重,但所表达的内涵却有许多共同点,即关注对象都是金融体系的全部或重要部分,都考虑了风险的溢出效应(即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的内因
由于金融危机被认为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显性化的最终形式,直接表现为金融市场的动荡和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和破产,因此,来自金融体系内部的基础性风险形成因素可以被直观地视为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因。
目前较普遍的观点是,金融工具的过度创新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在交易中杠杆率的大幅提高等加大了金融脆弱性,最终使得金融体系在外部冲击影响下迅速崩溃。查克拉瓦特(Chakravort,2009)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于金融机构资产组合头寸的相关性以及银行间市场彼此头寸暴露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艾森拜斯(Eisenbeis,2009)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归因于银行存款和信用的不稳定性。阿查里雅(Acharya,2009)则认为,由银行资产收益的相关性导致的风险实际上就是一种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也有学者认为,虽然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和滥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放大机制,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演化,然而,风险的形成与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和金融活动的最本质内容紧密联系才是根源。格拉姆利克和奥特(Gramlich 和 Oet,2011)指出,银行的脆弱性是由银行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由于联动性所带来的放大机制共同造成的。近年来,各国对“影子银行”的研究已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施瓦茨(2012)指出,影子银行可以从两方面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方面是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促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而艾维瑞(Awrey,2011)认为,由于影子银行的非集中化导致市场分割,市场的不透明致使市场参与者无法有效地处理信息,导致风险在没有被注意的情况下积累,当市场一旦变得透明时,就导致市场出现恐慌情绪。根据 阿纳卜塔维和 施瓦茨(Anabtawi 和 Schwarcz,2011)的理论,由于影子银行体系需要借助金融市场来提品和服务,那么就可能通过金融系统范围的关联性加剧风险的传染。黄益平、常健和杨灵修(2012)认为,最近几年,中国的影子银行在绝对规模和相对重要性上已经达到它从来没有达到过的地位,虽然暂时还不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完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迫在眉睫。肖崎(2010)从金融体系变革的角度讨论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认为场外交易使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大,影子银行具有的高杠杆操作、期限结构极端错配、过度创新、依赖批发市场融资等特征使得影子银行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来自内外的力量共同作用,从而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次贷危机后,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以下简称 SIFIs)的讨论成为解释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内因的一个热点。FSB(2010)将由于规模、复杂性和系统关联性等原因导致经营失败,进而会给整个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带来显著破坏的金融机构定义为 SIFIs,但截至目前对SIFIs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关于SIFIs为什么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观点认为,因SIFIs代表了金融体系内信用关系的中枢:一方面,SIFIs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现实地存在着大量的资金关联业务;另一方面,信息不透明导致市场对某些庞大金融机构的外部资金关联广泛性进行各种猜测。另外,SIFIs的存在容易引起道德风险问题。索萨(Soussa,2010)研究发现,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自恃政府不会任其自生自灭,因此为了追逐巨额利润而涉足高风险投资,并在陷入困境后仍向其高管人员发放高额薪酬。对于“大而不能倒”的问题,施蒂格利茨(Stiglitz,2011)认为,“大而不能倒”意味着银行可以肆无忌惮地追求风险。如果成功了,银行享受其收益,万一失败了,则由纳税人承担。所以说,SIFIs的系统重要性不仅仅是由SIFIs本身的规模和复杂性决定的,更是由市场参与者和监管当局共同决定的(巴克斯特,2012)。
关于SIFIs测度方法的研究也是一个研究前沿。一种方法是通过测算一个机构倒闭导致其他机构倒闭的概率来测度其系统重要性, 周(Zhou,2008)最早提出极值法。塞戈维亚诺和古德哈特(Segoviano 和 Goodhart,2009)从银行系统层面提出一种类似的方法。周(2010)加入“系统重要性指数”的概念后,不仅可以计算出其他银行倒闭的概率,还可以测出银行倒闭的期望数目。另一种方法主要通过金融机构资产收益在统计上的尾部行为(statistical tail behavior)来测度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其对整个金融系统或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贡献程度或风险外溢性(德拉曼和塔拉谢夫,2011)。这类方法主要包括阿德里安和布伦纳迈尔(Adrian 和 Brunnermeier,2009)基于风险价值(VaR)提出的条件风险价值(CoVaR),塔拉谢夫、博里奥和塔萨洛尼斯(Tarashev、Borio 和Tsatsaronis,2009)提出的Shapley值法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的外因:经济周期和政策干预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实体经济的波动常常给金融体系带来更大的波动,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风险也是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表现为当经济衰退时,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都无法逃脱其影响,从而使金融体系陷入一场全面的系统性危机。
次贷危机之后,国内外学者主要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具有顺周期性的角度来研究因经济周期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威廉(Willem,2007)指出,金融系统中杠杆行为的顺周期性和资本约束的顺周期性是微观系统中爆发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古德哈特(2008)指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和逆周期性工具的缺乏。怀特(White,2008)认为应该将关注焦点更多地放在顺周期性的讨论上,因为快速的信贷增长总是导致资产价格激增从而引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王靖国(2011)从顺周期性角度解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他认为在经济的循环波动中,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面对相似风险时通常做出类似行为,从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周期性波动。与王靖国思路相同,付刚(2010)也指出,历次危机(包括次贷危机)的爆发基本上都源于信用膨胀背景下的市场主体基于同一制度规则要求,按照相近思维模式或风险评价机制行事,使风险形成高度相似并集中于相同和系统关联性领域,从而导致金融失衡不断严重,系统性金融风险日益增大。
认为因政府干预导致经济波动,进而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观点认为,表面看来,由于政策干预,经济的周期波动性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似乎有所缓解,但事实是宏观经济进行自发调节的规律并没有被打破,经济周期的内生力量和不恰当的经济政策干扰共同决定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渠道和演化路径。刘志红(2011)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起因可以概括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类,其中宏观因素就包括政府的宏观调控。
总之,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由于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实体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系统失衡共同演化发展并最终导致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积聚,最后将经济和金融系统推向危机爆发的临界状态。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散渠道
(一)基于金融机构本身的流动性渠道
寻求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微观基础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新方向,从流动性角度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正在成为主流方向。
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就有学者从流动性角度研究金融风险,但并未形成主流。次贷危机发生后,有更多的学者加入了讨论行列。米切尔等(Mitehell等,2007)研究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如何通过可转债市场的流动性渠道传导的。他们认为当经济恶化时,可转换套利基金将面临大量的赎回冲击,许多基金因受到资本约束的限制而大量出售债券以及基金变现,使得出售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值而遭受巨额损失,进一步,这些流动性供给者将被迫对赎回进行相反的操作从而转变为流动性需求者,进而导致市场流动性供应急剧下降,并通过市场间渠道相互影响,引起金融市场动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布伦纳迈尔和佩德森(Brunnermeier和Pedersen,2008)对股票市场研究发现,资金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之间的联动效应极易引发危机,若交易者的资金紧张,那么在交易中,尤其是占用自有资金较多时,他们会选择尽快平仓,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进而产生很大的波动,并进一步增加了融资的风险,银行等资金提供者要求资金需求者提供更多的保证金,风险在循环的过程不断被放大,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艾克曼等(Aikman等,2008)研究发现,实体经济的衰退将导致企业资金减少,信用等级下降,未来的融资成本增加。在极端情况下,企业可能因借不到钱而破产,进而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其贷款银行的关联银行也因此而受到牵连,具有共同风险敞口的银行遭遇同样的困境,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引发其他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大量银行因筹不到钱而倒闭,大规模银行倒闭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克里希纳默西(Krishnamurthy,2010)指出,由流动性引发的危机中有两个放大机制,一个是由于市场冲击带来流动性需求,由于资产的抛售会导致资产价格的下降和现金流的减少,企业为了收回投资继续抛售资产,于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放大效应就产生了;另一个机制是日益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导致的流动性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机制。
(二)基于心理学视角的信心和预期渠道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促使学者们从心理视角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散。主流观点认为,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消费者对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的担忧以及消费者之间恐慌情绪的传染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的主要渠道。
科德雷斯等(Kodres等,2002)研究认为,金融危机可能是因为“羊群效应”等的间接传染造成的。当出现某个银行因欺诈或重大损失遭遇负面报道时,投资者会产生恐慌情绪,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挤兑”现象,投资者之间负面情绪的相互传染导致越来越多的银行受到影响,甚至原本毫无关联的银行也会受到牵连。伯纳多和韦尔奇(Bernardo 和 Welch,2004)从信心和预期角度出发,认为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由人们对未来流动性冲击的担忧所驱动,而不是流动性冲击本身。施瓦茨(2008)指出,银行挤兑最初是由存款人的恐慌引起的。由于存款人集中提取存款,而银行一般只保留一部分现金储备,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所有存款者的提取要求,导致违约以致破产。哈斯曼和萨马丁(Hasman和Samartin,2008)首次把信息传染引入模型,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原因,债权人不能对金融机构进行正常识别,无法分辨健康金融机构与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当债权人发现某个较大的金融机构或者大量的金融机构出现清偿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时,就会对全部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出于减少存款损失的心理,存款人开始提现,于是出现银行挤兑现象,这会波及到健康的金融机构,直至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溃。
(三)基于产生放大机制的资产价格过度波动渠道
布伦纳迈尔和佩德森(2007)指出,抵押品价格波动对信贷的影响在次贷危机传导中显而易见,资产的抵押价格与市场价格紧密相关,市场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抵押价格,这说明受信用约束的企业对资产的需求是资产价格的增函数,即资产价格越高,资产负债表状况越好,企业信用等级越高,越容易获得较多贷款,从而越容易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当资产价格下跌,资产负债状况不佳,信用等级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并扩散。清泷和穆尔(Kiyotaki 和 Moore,2008)以资产价格变量为核心设计了代际交叠模型,认为当资产价格下降时,企业为了保持流动性会低价出售一部分资产,从而遭受损失。资产价格下降会使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违约行为不断增多,银行也由于企业的违约行为遭受损失,由于银行面临资本金的约束,银行会收缩信贷,从而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最终导致资产价格高涨时期产生的泡沫破裂,从而导致危机的发生。丹尼尔森和宋施恩(Daníelesson 和 Zigrand,2008)建立了一个多资产价格均衡模型,发现资产价格波动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科里内克(Korinek,2008)以加入社会福利的一般均衡模型验证了资产价格波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引发和放大作用。吴智麟(2008)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等渠道的传导。董青马(2008)构建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模型,从个体银行、银行系统、金融安全网三个层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考察,研究了在不同环境下微观风险触发与个体银行失败、个体银行失败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之间的传导机理。
四、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
为防范因系统性金融风险引致的金融危机,研究者们一直热衷于找到能预见危机到来的各种方法。因此,测度和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技术被认为是实现“防患于未然”的首要选择。然而,现有测度和预警金融危机的技术和方法是否能够适应因系统性金融风险传导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而导致的金融危机仍然没有研究定论。
目前,测度和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技术的主流方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表数据、股票和债券市场数据、多市场数据等而形成的三类模型。在基于资产负债表数据的模型中,综合指标法得到了更完善的设计,研究者们提出了度量银行通过资产负债表实现风险传染的网络分析法(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即利用银行间的双边资产负债敞口,通过模拟银行网络体系中某个或某几个银行作为触发因素所导致的银行破产数量、预期损失以及产生危机的可能性等衡量银行体系的风险传导(布洛克、霍默斯、亚历山德里和加伊,2009;米斯特鲁利,2011;厄珀,2011)。在基于股票和债券市场数据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中,主要是基于时间序列的改进,对传统VaR度量和GARCH模型进行修正(弗拉格涅尔等,2008)。在基于多市场数据的模型方面,由于Copula函数可以通过连接函数的灵活设定捕捉变量间的非线性和非对称相关关系,在2008年危机前就被应用于测算具有偏峰厚尾特征的金融风险(罗德里格斯,2007;贡萨罗和奥尔莫,2005)。格雷和约布斯特(Gray和Jobst,2009)基于Copula函数又发展了未定权益分析(Contingent Claims Analysis,CCA)模型。该模型根据金融机构资产回报率协方差矩阵的分解结果对预警事件对应变量的变动进行蒙特卡罗模拟,通过重复模拟,可以得出每一时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次贷危机后,评估金融机构之间的依存度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重点,测度金融机构相互依存度的模型主要有网络模型(Network Approach)、 共同风险模型(Co-Risk Model)、危机依存度矩阵模型(Distress Dependence Matrix)以及违约强度模型(Default Intensity Model)等。
五、未来研究方向
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爆发源广、成因复杂、传导路径相互交叉等特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各方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最新研究动态看,由于学术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广泛研究的时间很短,对很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概念界定、成因讨论、传导途径、防范机制等问题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研究成果很不系统,观点也不一致,但近年来取得的最大进步是,由次贷危机前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被主流文献所忽视(马勇,2011),到危机爆发之后得到一大批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从未来研究方向看,还应当从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一)深入探索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和传导的理论基础
科学、准确地识别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源,对不同国情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累积—爆发—扩散”的演进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等有待突破。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应特别关注由“经济发展突然快速减缓或下滑、货币政策操作不当、资产价格过度波动、政府债务过度以及跨国传染”等引起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演进过程。
(二)提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技术手段
传统的以VaR为主的金融风险测度和预警手段已经不适用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偏峰厚尾的特征,如何创新性地建立一套适用于系统性金融风险传导机制下的预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有效识别等已经刻不容缓。
(三)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协调机制研究
次贷危机发生后,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必然选择。如何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环境下,建立国际国内相协调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协调机制已经成为摆在学术界和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中国来讲,虽然因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传染相对比较有限,但近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由于经济金融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潜伏在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源来自多个方面,目前情况下至少包括民间金融资金链断裂、经济运行周期性下行、房地产价格泡沫、金融体系运行风险加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扰动以及地方政府融资过度等。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理论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基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科学梳理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经济金融基础,充分揭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理和效应,适时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累积—爆发—扩散”的动态监管协调机制应当是今后很长时间内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付刚.宏观审慎管理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10,(6).
[2]张晓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7).
[3]黄益平,常健,杨灵修.中国的影子银行会成为另一个次债?[J].国际经济评论,2012,(2).
[4]Schwarcz.2008.Systemic risk,American Law & Economics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Paper 20.
[5]Acharya.2009.A theory of systemic risk and design of prudential bank regul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