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

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

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 原因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提出的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各种困难,我国经济所发生的危机是否属于类似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过剩性经济危机,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之区别

(一)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依靠开拓国际市场来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不惜发动世界战争,历史证明这一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转向寻找、开拓国内市场,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困扰。但是却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The Financial Crisis)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证劵,房地产,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经济危机直接造成生产者、劳动者的贫困,社会消费能力太低,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周转。金融危机则是因为金融资本没有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造成大量资金、资本的浪费,以至于资本、资金无法周转,社会经济崩溃。

解决的办法:首先,要弄清楚社会较高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是从哪来的,表现在哪些人群中;其次,投资高科技领域,把高科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为社会加速发展铺平道路;最后,把资本应用在提高生产力的研究上,生产服务于普通民众。[1]

二、我国存在爆发金融危机可能性的原因

(一)我国不存在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不同于金融危机。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的产物。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属于过剩性危机。从根本上说,我国不存在爆发类似于资本主义国家过剩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首先,从制度上讲,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存在根本的区别。宏观调控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活动符合人民的利益。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所得的利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所得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虽然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福利待遇有所提高,但是却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国家的利润通过税收的方式最后归属于人民。

(二)我国存在发生金融危机可能性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时期,但这不能代表中国经济运行中不存在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过金融风险,但由于当时中国整体环境相对闭塞加上四大国有银行的绝对控制地位,并没有演变成金融危机。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国内环境的改变,一些潜在的问题有可能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

1.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渐融人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因金融经济危机而陷入衰退,这将会通过降低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而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也会减少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力度与规模。

2. 我国经济发展中内部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银行体系脆弱。银行是金融系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汇率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汇率形成机制非市场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再次,外债结构不合理。外债是支持一国经济发展一项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我国外债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短期外债不断攀升、商业贷款比例偏大等方面[3]。

三、总结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危机不同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不是过剩性的经济危机。我国存在爆发金融性危机的可能性,这是内外两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应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防御我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从我国内部着手。对于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国需要在可控的范围内稳步推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仅仅靠加息、升值等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深层次的经济矛盾。中国现阶段需要从增加内需,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多个方面,改变目前的经济不平衡状况。

参考文献:

[1]郭书江.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与遏制[J].经济评论,2004(1):80-81.

[2]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57.

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范文第2篇

 

一、危机的起源

 

资本主义以其固有的制度缺陷所必然导致的经济危机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尽管每次危机过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都会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补救混乱的市场,但历史的规律以客观事实昭示着这一切都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无孔不入的资本流向一段时期之后又会从另一方面掀起足以波动全球的金融动荡。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变革

 

同以往历次危机相似,2008年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针对此次危机中所显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新自由主义、货币超常供给、资产泡沫和信贷膨胀等进行了的方针政策调整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重拾凯恩斯主义

 

虽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早已产生,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掀起的国家垄断思潮开启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和发展的新阶段,但在此后二十年间一直处于国家政策和主流学术界的边缘地带,直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横空出世和大萧条时对古典经济学“市场自动均衡自我修复”的失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获得广泛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来都具有循环周期性,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新自由主义破产为标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在新自由主义的疯狂推动下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重新迈入凯恩斯主义和大政府时代,标志着凯恩斯主义重拾官方经济学地位,在私有制广泛被奉为圭臬的大环境中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在新世纪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但这代价委实太过沉重。

 

(二)强化国家垄断资本

 

推行国有化仍然是应对资本主义痼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这一点通过2008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和蔓延再次得到了证实,尤其是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国有化的步伐在对经济进行救助和调控过程中明显加快,国有经济在这段时间内获得明显的发展。与以往应对危机的国有化措施相比此次的措施更为彻底和直接,即通过注入财政资金对濒临破产的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注资,购买其不良资产并对其债务提供担保,换取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优先股或普通股,以达到对其实现国有化控股的目的。这种方式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三)发展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

 

信奉新自由主义教义的布什政府在面对资本主义近百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也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凯恩斯主义,2008年2月就着手实施了1680亿美元减税方案,并在10月份又批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7000亿美元的救援计划。当危机蔓延到欧洲并引发为欧债危机以后,欧盟紧急拿出总额达7500亿欧元以挽救欧元区国家经济,并成为欧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救助计划。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为尽快使美国走出危机的阴影,主导了由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联储三方联手推出的《美国复苏与重建法案》,并决定实施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作为美国自二战以来力度最大的金融救助和财政刺激计划,《美国复苏与重建法案》凸显了了凯恩斯主义在调整资本主义市场市场失灵时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三、对策建议

 

这轮资本主义国家金融经济政策大调整影响之深远已极大地影响了今后国际金融经济格局,在此背景下笔者对于我国所应当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实施国际化的经济战略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对世界的经济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因此,在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经济战略聚焦于移除危机影响时我国在金融经济政策上应大力推进对外政策以扩大我国对于国际金融经济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促进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实现双向发展。

 

(二)强化创新意识

 

尽管危机远去未久,但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愈发显得重要。而强化创新意识,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市场思维的创新,更应该与国外先进的市场理念产生契合,才能适应来自多方的竞争和挑战。

 

(三)稳定经济建设,改革金融体系

 

我国社会经济长期以来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对外环境的合理解读和对内国情的深刻理解,如今面对动荡的全球金融经济格局,我国应当首先调整好自身的经济建设思路,稳定国内的经济态势和长远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

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范文第3篇

全球经济危机已持续五年之久,欧债危机一直得不到解决,现在已到了决定性时刻。美国财政紧缩问题陷入政治僵局,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前景。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预计将放缓,全球贸易潜在下降以及热钱流动更是雪上加霜,尚不清楚哪些地区能推动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

政策制定者们正在努力,以共同应对经济挑战。虽然忙于短期危机管理,为经济增长和长期发展打下基础仍不容忽视。30多年来,世界经济论坛通过对全球各经济体的竞争力进行详细评估,以期促进这一进程。

2005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的分析基于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它是包括许多不同指标的加权平均数。这些指标被归类为竞争力的12大支柱:体制、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成熟度、市场容量、商业成熟性、技术革新。

全球竞争力指数假设,处于初级阶段的经济体主要是“要素驱动型”,其竞争力主要是基于低技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公司大打价格战,出售基础产品或商品,其低工资体现出低下的生产率。在此发展阶段,保持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运作良好的公私体制(支柱1)、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柱2)、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支柱3),以及至少获得基础教育的健康的劳动力(支柱4)。

随着竞争力提升,工资也将水涨船高。经济体将进入“效率驱动型”阶段,必须开发更高效的生产流程,并提高产品质量。此时,竞争力日益由高等教育和培训(支柱5)、高效的商品市场(支柱6)、运作良好的劳动市场(支柱7)、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柱8)、现有技术利用能力(支柱9),以及广阔的国内或国外市场(支柱10)来推动。

当一个经济体进入“创新驱动型”阶段,其企业必须能够与新的或独特的产品、服务、模式以及流程竞争,才能维持高工资和相应的高生活水平。在这一阶段,企业要竞争,必须借助新技术(支柱12)或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或商业模式(支柱11)。

对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12大支柱中,与其关系越大者被赋予的权重就越高。处于某两个阶段中间的经济体,即是处于“转型期”。那些对一个经济体竞争力日益重要的领域,会被赋予越来越高的权重。

与往年一样,瑞士、芬兰、瑞典、荷兰、德国以及英国仍跻身最具竞争力国家之列。此外,进入十强的还有美国以及三个亚洲经济体,新加坡仍是全球第二大最具竞争力经济体,而中国香港和日本分别名列第九与第十位。

欧洲尽管有六个国家跻身十强,但各国的竞争力差距也十分显著,西班牙(36位)、意大利(42位)、葡萄牙(49位)和希腊(96位)表现均不尽人意。

美国则继续近年来的下降趋势,跌至第七位。缺乏宏观经济稳定性仍是美国最大的弱点。不过,对金融市场发展的评估依然指向复苏,美国该项排名从两年前的第31位提升至今年的第16位。

与往年一样,亚太地区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有六个经济体——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区、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以及澳大利亚——跻身前20强。

中国继续领先于其他金砖国家,但排名从去年的26位跌至29位,回到了2009年的水平。那些对中国竞争力至关重要的领域,如金融市场发展、技术成熟度以及市场效率方面,退步较明显。

积极的一面是,尽管高通胀持续了较长时间,但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向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虽然在增长,但仍处在26%的低位;其总储蓄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其债务评级明显高于其他金砖国家,甚至高于许多发达经济体。

整体而言,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仍面临重要的竞争力挑战。

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范文第4篇

一、经济危机与经济体制的选择

自市场经济产生以来,它经历了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两大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后随之就产生了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主张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去自由调节经济的发展,国家只是“守夜人”。但是,自由市场并不能自动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它只能利用经济危机这种强制性外力,通过破坏生产力来修补这种平衡。经济危机与自由市场经济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自1825年以来,几乎每隔8年~10年都要爆发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最大经济危机的爆发,宣告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彻底失败。危机后诞生的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迟滞了凯恩斯主义的贯彻。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凯恩斯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由古典经济学家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并未消失,战后仍然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宏观调控。它们被戏称为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即经济自由主义,并在欧美等国家大行其道。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自由市场经济泛滥的结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实际上对美国这样一个全球性唯一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最有利,即美国等可以自由地到世界各国去投资,去占领市场,去打压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去获取高额利润。但是它万万没有想到会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国内金融业的超级自由主义却导致了金融业的全面瘫痪。

国家宏观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国家政权的经济职能,强调国家政权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承担的决定性的主导责任,强调国家政权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去干预国家的经济活动,防止出现经济危机,强调反对让“看不见的手”去操纵经济,让国民经济放任自由。凡是真正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例如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到来时受损失都比较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快速,于是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漫延导致了多次地区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于是它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要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性市场经济体制来防止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呢?这就要求市场经济体制再由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建立世界经济秩序的体制基础。

所谓经济体制就是经济规律借以发挥作用的实现形式,它包括由谁(组织机构)来调控经济、调控什么(调控内容)、调控规则(调控应遵循的原则、政策和法规)和调控方法(怎样调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建立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漫长、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发达国家仍然会坚持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因为在经济全球化下这对他们有利,所以全球性经济危机仍然还会发作。所以要求现在就建立起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很不现实,况且目前也没有形成国际性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体系。面对十分庞大的世界经济体,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各民族国家的不同经济利益考量,所以建立国际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很艰难的任务。但是,只要每发生一次性世界经济危机,提出建立国际性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呼声就提高一次。

二、经济危机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确立

对于我们的中国,以及那些经济、人口、国土面积大的国家,在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进程中,要不要采取“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再次引起人们的争论。这对我国更为现实。

我国的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了可靠的体制保障。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面对世界性生产能力过剩,面对对外贸易的过高依存度,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强大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对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严重不足,我们不能不考虑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风险。

不错,我们要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增加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不能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我国30年经济飞快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长期不变。但是每一次大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都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形成巨大的压力。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一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有近40%依靠对外贸易拉动,每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我国的出口订单就大大减少一次。“制造大国”、“出口大国”,成为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的主要借口,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心理压力。害怕中国占领他们的国际市场成为他们向中国施加压力甚至制造经济政治摩擦的经常性对策。如果我们仍然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遇到更多的困难。如果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到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他们不进口中国产品了,那么约占国民生产总值近40%的生产出口产品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将会倒闭,大量工人将会失业。目前这种趋势正在显现。

走出这个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扩大内需,其中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消费生产出懂生产的生产者,为生产而生产是没有出路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我们绝对不能违背,否则是要受到惩罚的。改革开放30多来,现在到了要大力提倡消费、增长消费的时机了。现在我们国家国民收入总额中,消费额只占到不足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0%,比发达国家低30%,目前我国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广大职工的工资水平也很低,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低5倍~10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2倍。消费不足和消费增长速度过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阻力。不断提高扩大人民消费水平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消费需求占国民收入的60%左右比较合适。

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是很大的。国家巨大的和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来源。4万亿人民币救市资金可以主要(占60%以上)用来扩大消费需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源泉。

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相比应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扩大投资需求在整个扩大内需上所占比例以四分之一为宜。

扩大投资需求的着眼点应放在最终服务于扩大消费需求上。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按照这个思路去规划、布局投资需求,否则就会走到为生产而生产的邪路上去。投资需求的增长,应当为消费资料的生产提供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优质高效的生产资料特别是先进的机器、设备、优质原料和节约高效的能源,而不能主要投资在保证自我消耗的产业上。

强调“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并不是不重视扩大外贸需求。外贸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杠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外贸需求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为宜。这个比例比较稳妥。

强调“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思路与加快工业化进程所需资金和技术并不矛盾。只要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愁吸收不到国际上存在的大量过剩资本的投资。同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已经度过了工业化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国内存有巨额的闲置资本,推进工业化进程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资本紧缺,资本已不再成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瓶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科技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今后随着其投入的增加,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将会有更快的提高。同时,今后在引进外资上,将更加强调其技术水平,即一般技术外资投入将受到严格限制,高技术投资将受到鼓励。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应当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对外掠夺获取的,中国则主要靠自己积累和引进获得的。一些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需技术主要引进和模仿获得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则主要依靠自力更生。

三、经济危机与企业规避风险的经营决策

上面两个问题是从宏观上思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警示,那么这个问题则从微观上思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警示。

美国金融崩溃并不能证明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相关关系的结论。规避风险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企业经营决策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当今世界,金融资本是一股力量最大的资本,是最活跃的资本,是挣钱最多的资本,当然也是投入风险最大的资本。由于金融风险而酿成的金融危机必然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地波及到实体经济。其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金融炒家算计经济实体企业。他们通过宣传、引诱,使企业陷进他们设计的圈套。二是金融崩溃必然造成货币奇缺,消费水平下降,从而使经济实体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引起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三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破产必然造成经济实体企业货币短缺,或企业间的资金链条裂断,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混乱甚至破产。

金融危机冲击到实体经济,给企业的警示就是如何规避风险。在当代全球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家感到十分惊恐。企业家特别是大企业家不敢贸然相信大银行家。

面对金融创新和对冲基金的套利活动,企业家的经营决策应十分谨慎。对收益的追求使美国和欧洲的银行系统从传统的“零售银行模式”(接受存款然后放贷)转变为新的“发起―分散”(通过资产证券的发行和分销)批发银行模式,企图打破有限的国内储蓄的限制,大力利用全世界的储蓄,从而攫取高额利润。所谓金融创新,其主体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它疯狂地吹大了金融泡沫。对冲基金则在股票、债券、外汇、商品、不动产投资信托和金融衍生产品等市场进行套利活动。这些都给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市场带来了巨大风险。因此企业家在买卖大宗金融产品时必须十分谨慎。要尽力加强调查研究,要科学分析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和经济周期发展的趋势,要看清重大交易所行为后面有没有金融大鳄的背后操纵。有一个警句:“是贪婪的客户让银行家变得贪婪,还是贪婪的银行家让客户变得贪婪?”我们的企业家(客户)首先是自己不要贪婪。尤其在大萧条时期不要去梦想赚大钱。以保守心态应对萧条是企业家经营决策的首要原则。慎重决策是企业经营规避风险的首要选择。

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租:房地产;经济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重创全球的经济,使得我国的经济在多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房地产这个领域的经济却一路上扬,虽然有短时期的下降,但是反弹后的价格远远超出人民的承受能力。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措施想要对房价的迅速上涨进行宏观调控,但取得的收效甚微,各地区房价依旧保持较高的水平。因此由房价飙升带来的GDP的上涨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要透过房价飙升这个现象发掘它背后隐藏的经济危机,并对此做出提前的预防。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科学性

在土地的划分上,马克思认为不同的土地有着优劣之分,地租的变化会随着土地的肥力不同而不同,也会随着土地的位置而变动,这个理论明显的表现在建筑用地上。马克思指出:“建筑地段地租,和一切非农用地地租一样,是由真正的农业地租来调节的。但建筑地段地租有自己的特征:第一,在从事农业时,土地的自然风度、位置影响着地租的形成;而对于建筑地段地租,土地的位置则起决定性作用。第二,土地所有者不参加经营,只是利用社会的进步,坐享其成。第三,在建筑地段地租上,垄断价格在许多情况下占优势,特别是在利用房租对平民进行掠夺和剥削方面占优势。”

地租是地价的基础,地租作为一种经济关系,对于城市经济的运行和调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地租以其特有的形态将自身的价格转移到土地使用者将要使用土地而得到的商品上。由于我国土地使用者并不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在现实的活动中,土地使用者转让的并不是土地所有权而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也就是对土地的使用年限的买卖,并且不论土地的租用者使用土地多少年都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

二、房地产出现经济泡沫的原因分析

由于土地的日益稀少,土地的价格不断上扬,这种局面的持续会导致我国的经济水平增长减慢甚至滞后,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经济发展需求原因

经济发展的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农村人口涌人城市,这部分人对住房的需求急骤上升,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刺激了供给的增加。高级技术人才对住宅的需求就更加明显,首先他们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一般工薪阶层的报酬,增强了他们的购买力,其次,在一个地方需要固定的生活也必须有一处固定的住房。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想要留住这部分人也必须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同时这也增加了住宅需求。

(二)投机原因

银行等金融机构储蓄利率偏低,使得许多老百姓和商人把闲置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加上开发商的炒作,投资性购房拉动了房价的上升。并且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或者其他形式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对房屋的刚性需求就增大。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房屋的需求只增不减,不管房屋的实际价值如何,面对不断增长的房价,人们也是趋之若鹜。在这一阶段中,住宅的需求增大也就扩大了对土地的需求,急需政府放出更多的建筑用地的指标,但限量的指标有更多的人来争取,也就抬高了土地的竞标价格。而增加的地价又转化在房屋的价格中,由购买者来分担,房屋出售价格的提高,增加了购买者的经济负担。

(三)政府原因

政府是一个服务型的机构,对土地的管理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已经使用的部分也不能转化成其他的形式来实现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但政府在对土地的处理的问题上仍然占绝对的垄断地位,还具有投资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在房地产业中扮演了双重身份,既是城镇土地所有者又是经营者,这就使得它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份以极低的价格收取农民土地,转而又以较高的价格转手给房开商获取土地收益。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的繁荣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密切相关,城镇近郊的土地的价格被房开商不断的炒高,政府也不断的提高地价,这就使得商品房的购买者顶着巨额的贷款和月供承担了地价的上涨部分。

三、房地产泡沫经济背后蕴含的经济危机

从建材市场的健康性来分析。由土地价格上涨引起的商品房价格的上升会直接影响到建材市场的发展,群众对房屋需求的减少会导致商品房的囤积,购买数量低于房开商预期的规划。在市场比较疲软的情况下,房开商对商品房的开发进程开始减缓,这就导致了建材市场上对建造房屋所必备的建筑材料用量的减少,最终会导致生产厂家对建筑材料生产的减少。因此矿产的开发也就相应的缩小规模。

从开发商的投资视角来看,商品房的售卖直接影响到开发商的下一步的投资意向。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是有限度的,在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之后需求开始饱和,消费者的购买方向发生转变而把对商品房的购买作为一种投资需求。由于国际背景下的经济波动的影响,使得消费者对房地产的投资持观望态度,房地产业突然的冷淡导致房开商对资金的回笼出现缺口。

从资金来源来看房开商的资金主要是从两个部分筹集而来的,其一是从银行的贷款;其二则是各个股东的出资。商品房的滞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银行的贷款不能如期的偿还,使得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受到影响。从银行的贷款偿还能力来看,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银行大量的外借资金而由此引发的信贷投放冲动,刺激了居民对住房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并且不断的炒高地价来推高了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