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保护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保;市场化;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环保的发展单纯依靠行政法律手段调控, 缺乏市场手段调控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可以说, 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环保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 这一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环保市场化的呼声日渐高涨。

1、环保市场化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 环保在我国一直被看成是单纯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单纯地认为环境资源是一种自然形态, 不具有经济价值。所以, 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形成了“ 环境无价” 的观念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 忽视了环境成本这一概念, 也没有建立起环境资本调控经济发展的机制, 只靠政府行为和“ 谁污染谁治理” 来保护环境。至今, 这种旧体制的束缚尚未真正解脱。有些地方认为环境污染治理是游离于经济之外的一种公益事务, 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由政府来承担, 导致一些城市环保设施的运营机制违背经济活动规律, 环境保护设施建得起、运行不起的问题普遍存在。

环保市场化的内涵和突破口

环保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过多地依赖政府, 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要遵循经济规律, 建立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 寻求最有利于环保的投资方式, 利用市场作用推动环保事业, 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环境职能。在市场的引导下, 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 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环保市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治污集约化

长期以来, 环境染治理的一条原则就是“ 谁污染谁治理” , 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污染甚为严重的乡镇企业, 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企业负担过重, 运行也不经济。但其污染和破坏了环境, 是一定要承担责任的, 也一定要有相应补偿的。因此, 目前的政策将改为“ 谁污染谁付费”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才能实现集约化治污这样才能降低成本, 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应, 避免环境保护盲目投资、到处布点、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

产权多元化在长期的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城市环保设施的立项、投资、建设和运营大多都是政府包唱包打, 不仅建设费用而且运行费用也几乎全由政府承担。于是污染治理设施被视为“ 非生产利事业” , 资源利用的主体不用承担资源价值损失的任何责任, 使环境建设在一些地方受到政府经济实力的严重制约, 导致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因此, 加快环境治理和建设的关键, 就是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环保涉及国家的长远利益,政府投入也是必要的。但环保设施建设, 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吸纳商业资本、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金,形成政府、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的局面。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在企业化运作下, 政府可将环保投人引进资本运营领域, 成为营运资产, 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2.3运行、服务市场化

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营, 在一些城市往往因其专业性强、规模有限、技术要求高, 加大了管理难度, 造成运行成本昂贵, 久而久之投资者因不堪重负只好关门停止运行、闲置设施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政府投资建设的环保设施, 长期由政府给钱交由有关事业单位垄断营运, 大多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使得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十分艰难。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就是要改变环保事业在一些地方的长期附属地位, 使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设施的运营, 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法人来承担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 逐步造就一批专业化环境治理公司, 形成运营服务市场。

由于受我国现实条件和社会政策环境的限制, 环境保护在一个时期内还不可能全面实现上述“ 三化” , 但发展方向和趋势是肯定的。在目前情况下, 应以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为突破口, 大力推进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的发展, 尽快在我国形成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专业化公司,以此加速我国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进程。

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已在逐步兴起。国家环保部也已在部分省市进行了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试点, 取得了较好效果。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 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认为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 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可使企业获得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环保服务市场。由此可见, 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为突破口, 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 企业拥护、社会关注, 市场需要, 顺应形势, 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我们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 抓出成效,促进其正常发展。

3、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正确理解和处理环保靠政府和环保市场化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些环境问题单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单靠经济手段, 是无法解决的, 必须有政府行政和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控, 有的还得靠政府投资。但除此之外, 大量城市环保建设再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 靠政府订计划、上项目、给投资、包运行了, 而是靠政府制订政策, 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机制, 以此来启动、培育和规范环保市场。由此可见,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是以机制作保障, 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确保国家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 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环保市场化是环保靠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 二者是统一的。

3.2推进环保市场化要依靠现行政策和制度的配套改革

长期以来, 我国的环境保护由于受体制束缚, 环保设施运行管理至今仍未市场化, 经济杠杆起不到调节作用。另一方面, 已形成的一些管理政策和制度又与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市场化的要求不相符。因此, 在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进程中, 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 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环保的推动作用, 为环保市场化营造必需的政策环境同时要注意对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利于环保市场化发展的现行政策及管理制度逐步进行配套和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能起到发电、改善航运、灌溉、防洪等作用,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水利水电工程因为施工环境的原因具有周期长、规模大的特点,施工环节还会用到机械施工,所以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充分了解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在施工环节加强施工控制以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发挥生态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要点

混凝土的大面碾压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中需要混凝土碾压作业,经过碾压后的混凝土具有的优点包括:可以进行薄层铺料;碾压后的混凝土形成干硬的混凝土,增加施工材料的紧实性;减少工程坍落度等。在实际的施工作业中,碾压后的混凝土能提高施工效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碾压混凝土的材料与普通的混凝土材质相同,主要由胶凝材料、砂石骨料、水及孔隙气泡等组成,不同于一般的混凝土的是其中的各成分间的配置比例。碾压的混凝土具有较高的粘稠度,通过碾压后又具有很高的紧实度,具体说来碾压混凝土粘稠度范围较窄、水泥含量低、粉煤灰掺用量高、骨料直径小、含砂率高。

水利水电工程对施工用的碾压混凝土具有特殊的要求。碾压后的混凝土主要是用薄层进行碾压施工,因此碾压层较为薄弱,而它又关系到工程质量与耐久性,所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我国常用变态混凝土。变态混凝土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创新。这种混凝土的层面结合质量与一般的混凝土区别不大,但是能有效避免了传统碾压混凝土的弊端。

混凝土中还有外加剂,水利水电工程的外加剂更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使用外加剂可以提高工程的表面强度,改善表面色泽,还可以改变混凝土的变形能力。

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该技术使用非常广泛,还可以对建筑进行加固、补强。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预应力岩锚与预应力拉锚的合称,是一项以预应力混凝土为基础的技术。该技术可以根据工程设计对有变形趋势的建筑进行主动预应力施加,从而改变工程的内部受力情况。

预应力锚固技术施工中会用到锚孔与锚束,其中锚束是施加预应力的主要部分,通常是由锚束体、锚头以及锚固段三部分组成。锚头在锚孔的外侧,用于支撑锁定预应力。预应力锚固技术的施工作业主要包括的环节有:造孔、编束、放束、锚固、张拉五个环节。每一环节都要按照计划进行作业施工,不同的水利工程采用不同的环节标准与步骤,不能盲目生搬硬套。

3.施工疏浚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进行施工疏浚。施工疏浚过程中,需要建筑围堰,还要进行河床控制。有效的施工疏导能够提高工程的防洪、发电等经济效益。因此水利水电施工要严格按照施工疏导方案进行疏导作业。

施工疏浚是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疏浚中要着重围堰环节,围堰不只是一项临时性的建筑,它还能有效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与维修。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围堰,有的需要占用整个河床,这样的围堰会遭受巨大的水力冲击,所以围堰施工时要充分考虑围堰的稳固性能。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主要在水体上进行施工作业,其对水体及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

水利水电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的目标就在于减少污染,从长远来看是非常利于环境保护的;水利水电工程能够有效调节水流量,在减灾防灾方面效果显著;调节局部气候,提升工程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利于农业的发展。

水利水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有:施工过程中施工设施会造成土地的浪费、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中污水排放,造成周围水体的污染;工程中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造成土地污染;施工机械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周边的植被与居民;施工人员造成的生活垃圾污染;机械噪音污染;水利水电工程还会有移民、土地淹没影响环境;工程会减少土地资源;还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多样性;造成水土流失,;名胜资源破坏等。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会抬高水位引起环境恶化,这是施工中出现的最大环境影响。施工中水库周围的土体滑坡几率会增大,易诱发地震;施工影响水质;地下水位也会相应提高,造成工程周边的土地沼泽化、盐碱化;工程构筑物会影响航运,阻断鱼类回流,破坏生态系统等。

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施工环节,易对环境产生影响,工程自身的环境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三、加强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要注重对施工过程的相关因素的控制,认真贯彻国家及施工单位的工程管理规定,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进行施工作业,以加强环境保护。

按照土地规划进行施工作业,工程中的临时建筑要满足人员使用需求,并且便于拆装,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施工中要注重周边的植被保护,避免施工中大面积的搅动山土、地表,以免引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污水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要严格控制进入水体的废水浓度。对于施工中的化学灌浆、骨料清洗及机械油污等要进行分类处理,以避免直接将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制定施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划。将施工中出现的固体废弃物要进行有序堆放,并减少混凝土运输中的道路污染,不可随意堆放废弃物,减少土地或水道的占用与污染。

合理调配施工机械。配置施工机械的目的在于减少机械夜间作业,从而产生噪音污染。必要时可以采取降音措施。

减少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有害气体排放。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需要采取消烟除尘措施。对燃油机安装消烟除尘装置,石料加工和材料搅拌也必须采取除尘措施。对机械安装尾气净化器,施工现场要进行喷水除尘,减少扬尘与废料的沉积。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文物景观,与文物保护部门做好沟通,共同部署保护工作。如果施工过程中不慎造成破坏要及时通知管理部门并采取及时补救措施。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具有不同于其它建筑种类的施工要点,而且易对环境造成破坏,所以要注重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在建造高质量的工程的同时,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工程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绿色技术 创新系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不断加剧,人口不断增加,而绿色技术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开始被广泛重视。绿色技术创新的意义也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正逐渐替代传统的技术创新,成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点。在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战略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做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贵州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技术创新系统

人们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绿色技术创新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绿色技术创新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它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从人的生活意义及价值出发,把人类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健康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绿色创新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创新模式,把生态重建、生态经济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符合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创新原则,有利于推进生产力的生态化(杨庆义,2002)。

自弗里曼(Freeman)、纳尔逊(Nelson)、伦德瓦尔(Lundvall)等学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后相继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以来,国家创新系统也已引起了各国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在创新系统研究的框架下,绿色创新、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创新、可持续创新等也正在逐步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在各国学者对创新系统进行的研究中,正逐步将绿色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内容。

绿色技术创新的外延很广,不仅指以研发污染治理破坏技术、终端污染处理技术、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止技术为主的产业技术结构,还包括一个社会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生态化。从横向看,它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及一些新兴产业,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从纵向看,只有绿色技术创新在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战略选择等微观、中观和宏观各层面都得以实践,才能称之为绿色技术创新。

将绿色技术创新当作一个宏观系统来考虑,必然要强调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由此“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分析框架是将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及公众等相关社会群体纳入绿色创新主体系统,主要分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推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公众等其他社会相关群体也应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由此就构成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系统。

二、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现状分析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称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在自然环境方面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优势。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贵州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虽然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难题。现在这个战略目标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绿色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贵州在生态经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各类绿色经济建设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省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较少,贵州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因此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发展就有一定的限制。

1、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主体。目前贵州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在课题的名义下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中试―产业化。贵州省科技技术目前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这些重点支持产业大多数属于绿色产业的范围。目前贵州省的绿色创新主体主要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课题形式由政府或企业出资,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单一绿色技术,或解决企业具体的清洁生产问题。第三层次,企业根据市场前景预测,自筹资金,开发新的环保设备或绿色产品,其目标是进入市场。或者是高校(研究院所)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委托,开发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第四层次,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染绿”。

2、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制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是一个系统,包括与绿色技术创新有着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各种制度,比如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制度、政府促进技术新制度、企业制度、保障制度等。贵州省目前从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上来看主要是遵循着国家的相关的制度。而从我国来看,我国目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绿色制度、规划、法规,比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3、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历来是贵州省企业发展的软肋所在,而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块也不例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长,费用昂贵,贵州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实力,很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多数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许多企业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对采用绿色技术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较弱,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开发的各种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从全国整体市场前景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国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二是国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投资重点,以此扩大内需。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绿色化”,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理性度与成熟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消费者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偏低,而且仅仅停留在绿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标识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认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消费者需求对于形成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还略显不足。

三、建立与完善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对策和建议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引导转型、支撑转型、适应转型、合作转型、调控转型”的转型框架。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1、推出绿色采购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务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和绿色工程采购。贵州地方可以借鉴相关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采购条例》,推进公共部门采购环保型产品、促进需求向绿色产品转移。比如日本于200年5月制定的《绿色采购法》就值得借鉴。

2、引入绿色会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制度以及相关评估制度。绿色会计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促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相关的经济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是指通过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审计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便于对各企业或各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宏观管理(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多渠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的特点,企业在绿色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润留成、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应逐步提高绿色创新资金比例,争取各种有偿或无偿的资金、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贷款力度,并为其提供贷款优惠,加大补贴性贷款的额度,从而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压力,为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开发补助专项资金,刺激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绿色科技型实体;对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4、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扩散,积极建设绿色创新联盟。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系统的环境,创造一种能够促进区域内创新主体相互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资源的良好氛围,是加快绿色技术流动、转化与再创新的重要措施。而政府推动的绿色创新联盟有利于企业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市场等之间诸多绿色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的关系的建立。这种绿色创新联盟应该以政府提供绿色创新系统基本的框架、资源和开展绿色创新系统发展的相关工作为主要任务。对于贵州这样的后发地区,更需要政府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出台鼓励绿色创新联盟的建立,促进绿色技术在区域内的扩散。

【参考文献】

[1] 许庆瑞、:绿色技术创新新探:生命周期观[J].科学管理研究,1999,17(1).

[2] 郑继方:绿色营销:变革、冲突与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2(4).

[3] 李平:论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系统[J].科学学研究,2005(6).

[4] 董炳艳、靳乐山: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研究进展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5(2).

[5] 陈劲、刘景江、杨发明: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2(2).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称号,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在自然环境方面较我国其他省份具有较强的优势。贵州目前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将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贵州虽然资源丰富,但毕竟有限;生态景象虽然良好,但生态基础脆弱,迫切需要破解资源环境制约发展的难题。现在这个战略目标要解决的最主要矛盾是“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在绿色创新方面作出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贵州在生态经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各类绿色经济建设上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但是,由于贵州省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投入较少,贵州的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逐步增长,但一直在1%以下,因此对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得发展就有一定的限制。

1、绿色技术创新系统主体。目前贵州省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在课题的名义下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中试—产业化。贵州省科技技术目前重点支持农业、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中药现代化、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这些重点支持产业大多数属于绿色产业的范围。目前贵州省的绿色创新主体主要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由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课题形式由政府或企业出资,从事绿色技术创新,其目标是开发单一绿色技术,或解决企业具体的清洁生产问题。第三层次,企业根据市场前景预测,自筹资金,开发新的环保设备或绿色产品,其目标是进入市场。或者是高校(研究院所)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委托,开发新的绿色技术或绿色产品。第四层次,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染绿”。

2、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制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是一个系统,包括与绿色技术创新有着直接与间接影响的各种制度,比如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制度、政府促进技术新制度、企业制度、保制度等。贵州省目前从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上来看主要是遵循着国家的相关的制度。而从我国来看,我国目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绿色制度、规划、法规,比如《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性内容也并不是很多。

3、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历来是贵州省企业发展的软肋所在,而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块也不例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周期长,费用昂贵,贵州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不具备基础研究和绿色技术成果转化的实力,很少将绿色技术创新的观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多数企业缺乏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目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基本处于被动、被迫的状态,许多企业关注直接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益,市场投机性强,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对采用绿色技术缺乏积极性。同时,由于绿色环保产业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较弱,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绿色技术开发的各种投资总量明显不足,导致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从全国整体市场前景来看,绿色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机遇,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广阔。一是国家实施《绿色工程规划》,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投资了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二是国家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投资重点,以此扩大内需。三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绿色化”,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以减少排放、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理性度与成熟度的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有了更高的消费需求。近几年,消费者环保意识虽有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偏低,而且仅仅停留在绿色意识的启蒙阶段,对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标识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认识,而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消费者需求对于形成绿色技术的市场需求的拉动力还略显不足。

二、建立与完善贵州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对策和建议

《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了“引导转型、支撑转型、适应转型、合作转型、调控转型”的转型框架。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应该抓住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1、推出绿色采购体系。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务绿色采购主要包括办公用品采购、绿色服务采购和绿色工程采购。贵州地方可以借鉴相关法规出台相应的《绿色采购条例》,推进公共部门采购环保型产品、促进需求向绿色产品转移。比如日本于200年5月制定的《绿色采购法》就值得借鉴。

2、引入绿色会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制度以及相关评估制度。绿色会计制度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可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促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对绿色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相关的经济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审计是指通过自身或第三方利用审计方法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定位,从而为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信息,审计的作用在于企业内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便于对各企业或各产业进行比较,从而宏观管理(陈劲,刘景江,杨发明2002)。全面的技术创新评估体系包括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公平性评估制度、文化评估制度和经济评估制度等。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多渠道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高投资和高风险的特点,企业在绿色创新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有: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排污收费、综合利润留成、国家环保补助资金、国外环保贷款或赠款等。应逐步提高绿色创新资金比例,争取各种有偿或无偿的资金、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贷款力度,并为其提供贷款优惠,加大补贴性贷款的额度,从而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压力,为企业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设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开发补助专项资金,刺激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技术的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绿色科技型实体;对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环境保护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源热泵 环保 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物在采暖、空调、生活热水方面的能量需求越来越大,成为一般民用建筑物用能的主要部分。而传统的空调供热方式因其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的浪费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衰竭,迫使人们找寻一种绿色节能的空调供热方式。此时,地源热泵这一有这近百年历史的并不新的新技术因其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方面的显著效果而被业界看好,作为一种有益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冷热源形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建设机构设计单位、房地产商和生产厂商以及公众的广泛兴趣,“地源热泵”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谈及。不少城市纷纷试点地源热泵项目,以求高效制冷或供暖。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节能且环保的新型空调系统,是一种利用浅层地下水能量来供热/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系统,因此,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绿色"利用资源与能源的方式。它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既关系到地源热泵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又关系到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由于地源热泵系统具有经济、节能、环保等多方面的优势,弥补了中国传统的供暖空调方式存在的问题,符合中国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政策,所以地源热泵系统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更关系到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源热泵技术的市场前景和推广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球表层的土壤(岩石)和水体(地下水、海洋、河流和湖泊等)吸收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

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热泵机组可以实现一机三用的功能,即冬季以冷凝器放出热量来供热采热,夏季以蒸发器吸收热量来制冷,四季可以通过冷凝器真个热量制备生活热水,并且夏季以制冷为目的时制备热水可以认为是免费的。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机组,是一项高效节能型、环保型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是以土壤为冷热源对建筑物进行冬暖夏凉的空调技术,地源热泵只是在土壤和室内之间“转移”能量。利用较小的电力来维持室内所需要的温度。在冬天,将土壤中的热量送入室内。在夏天,过程相反,室内的热量被热泵转移到土壤中,降低室内空气温度,而土壤获得的能量将在冬季得到利用。如此周而复始,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土壤源热泵换热器有多种形式,如水平埋管、竖直埋管等。这两种埋管型式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应用环境。在中国采用竖直埋管更显示出其优越性:节约用地面积,换热性能好,可安装在建筑物基础、道路、绿地、广场、操场等下面而不影响上部的使用功能,甚至可在建筑物桩基中设置埋管,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土地面积。

地源热泵系统可实现对建筑物的供热和制冷,还可供生活热水,一机多用。一套系统可以代替原来的锅炉加制冷机的两套装置或系统。系统紧凑,省去了锅炉房,避免危险源,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于建筑的美观。地源热泵系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大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约40~60%,节能50%左右。另外,地源温度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整个系统的维护费用也较锅炉-制冷机系统大大减少,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现以某工程为例,将两种方案夏季和冬季运行能耗测试数据作一比较。

该工程为两层单体办公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000m2。室外气象参数: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33.4℃,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为26.9℃,冬季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为-9℃,夏季室内设计温度为27℃,冬季室内设计温度为21℃。建筑总冷负荷为105.5kW,总热负荷为70kW。

① 方案1: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采用2台YCAC75(H)空气源热泵机组,总制冷量为126kW,总制热量为134kW,制冷工况下输入功率为46kW,制热工况下输入功率为47.5kW。共选用24台风机盘管作为末端设备,总功率为2.72kW。采用电加热水箱作为空气源热泵系统冬季的辅助热源,补偿加热量按系统热负荷50%考虑,取35kW。

② 方案2:水环热泵空调系统。采用23台SHR系列单元式水环热泵机组,总制冷量为105.5kW,总制热量为120.8kW,制冷工况下输入功率为23.5kW,制热工况下输入功率为25.2kW。采用电加热水箱作为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冬季辅助热源,补偿加热量按系统热负荷70%考虑,取50kW。

在5种负荷率100%、80%、60%、40%、20%下,对两种方案夏冬季的运行能耗进行测试。两种方案夏、冬季运行能耗的测试数据分别见表1、2。

运行能耗对比结论:①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的节能性与长期运行工况的负荷率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冬季。②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运行能耗要低于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③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相比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无论系统造价还是年运行费用都低,说明前者更具经济性,有更大工程应用价值。

二、对几种地源热泵系统在工程应用中的评述

由于全世界范围内比以往更加关注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中国由于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可能多地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必须加大节能的力度,而既能在冬季供暖、又能在夏季制冷空调的地源热泵系统是很好的一个选择;另一方面是地源热泵系统经过多年的研究,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而且经过多年的示范与实践,确认了地源热泵系统的很多优点:节约能源、舒适、安全、性能稳定、清洁、使用灵活等。

1)直接利用地下井水的地源热泵系统:其最大优点是非常经济,占地面积小,但要注意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水质良好;水量丰富;符合标准。

2)地下埋管的地源热泵系统:对于垂直式埋管系统,其优点有:较小的土地占用,管路及水泵用电少,其缺点是钻井费用较高;对于水平式埋管系统,其优点有:安装费用比垂直式埋管系统低,应用广泛,使用者易于掌握,其缺点有:占地面积大,受地面温度影响大,水泵耗电量大。

3)地表水式热泵:其优点有:在10米或更深的湖中,可提供10℃的直接制冷,比地下埋管系统投资要小,水泵能耗较低,高可靠性,低维修要求、低运行费用,在温暖地区,湖水可做热源,其缺点有:在浅水湖中,盘管容易被破坏,由于水温变化较大,会降低机组的效率。

4)锅炉/冷却塔与地下埋管相结合的混合型地源热泵系统:适用于空间小,不能单独采用地下埋管换热系统的建筑,冷却塔和闭环式系统相结合制冷,节省成本;事实证明该系统是高效率、低费用的。

三、地源空调系统——实现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在满足人们健康、舒适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已成为暖通空调行业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适应这一要求,作为空调冷热源中能源转换效率最高的热泵应用技术,正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和关注。

热泵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需要综合考虑土壤冷热平衡问题、地区地质状况,同时适应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以保障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物污染控制和节能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传统的采暖空调模式因其产生的环境污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于夏季制冷的建筑来说,随着空气热泵空调的普及,空调的实际使用效果正在逐年下降,这是因为空调装机容量的增加,空调局部热岛效应交叉干扰的结果。天气越炎热,室外的温度越高,空调负荷也越大,而此时空调机向室外散热时,传热温差越小,空调机的运转效率就越低,设备也越费电。也就是说,除了燃煤供暖给环境造成污染之外,空调机同样会造成大气污染。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夏天大量地使用风冷空调,造成某些大城市供电紧张,形成电荒,为了确保不会造成断电等问题出现,有些城市夏天限制用电量。另外,因为部分地区没有暖气供应,冬天使用电炉取暖,造成电力供应紧张。地源热泵机组制冷、供暖所需能量3/4左右来自地能,另外1/4左右来自电力输入,从而减少一次性的矿物能源消耗;不向室外排冷、热风,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非常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