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成果推荐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高州温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凸显教育科研“重过程、重实证、重应用”的工作思路,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以深化课程改革、课堂变革区域科研引领为重点,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学校德育课程、学习指导课程的培育,为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为区域教科研质量提升服务
1.完善教科研工作五大机制。
(1)研究机制:编制《州温市“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指南》,立足我市实际,将区域课程改革中重点、难点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研制重点课题招标制度,吸纳高校专家学者、区域教科人员、一线骨干教师参与合作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创新课题研究机制。
(2)成果推广机制:做好第一批市级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项目的总结,从推广路径、应用效果与成果深化研究的角度进行梳理,拟出版应用成果集;跟进指导9项第二批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深化研究项目的研究活动,形成“应用-深化-拓展”一体化的州温教科研成果推广机制。
(3)过程管理与指导机制:以《教师课题研究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研究》课题为载体,研制课题管理新常规,开展年度省级重点课题中期检查与指导,形成课题常态管理与指导机制。(4)优秀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构建优秀教科研成果、优秀德育课程、学习心理指导、生涯规划课程等资源学习与共享机制。
(5)教科研成果评审机制:通过全市统一的课题、论文评审,加强州温市课题论文专家团队建设,形成指向整合的州温市课题论文评审机制。
2.做好三项评选工作。
(1)做好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和省第五届成果推荐工作。树立新一批课程建设、课堂变革、学科教学、教学管理等领域中创意好、实践深、有影响、可推广的典型。(2)做好2015年省、市级各类课题的结题和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和省2016年教科规划课题立项推荐工作。
(3)协助院办做好第二批课堂变革示范学校、示范学科、优秀项目的评选活动。
(二)为区域深化课程改革服务
1.推进课堂变革项目。(1)做好《“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省级课题结题工作,召开专家论证会,提炼研究成果;(2)对《“学为中心”课堂评价标准(讨论稿)》进行跟进调查,拟定课堂评价标准试用稿及操作方案;(3)启动基于数据的学情研究,丰富“学情研究”方法。
2.深化课程改革项目。以省教研重点课题《基于整体优化的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为载体,在义务教育阶段组建课题研究联盟学校,本学期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拓展性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整合三项研究;协助基教处做好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第一批试验工作,重点做好市实验学校委员会会员单位试验工作,召开市小学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
(三)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
1.协助直管处做好市局直属学校“家门口好学校”项目的科研引领工作,帮助学校明晰项目价值、明确操作路径、开展教研活动。
2.成立教科研视导团队,蹲点做好学校教科研视导工作,帮助学校提炼经验、发现亮点,培育特色,重点帮助学校制定课程规划,推荐选用可操作的三条路径。
3.配合省教科院做好瑞安虹桥路小学、鹿城区双屿小学两个省级教科研孵化基地的研究推进工作。
4.开展市第三届“教育创意项目”系列活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四)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1.做好第二届教科研管理研修班第三、第四次活动,召开结业汇报会。
2.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经验交流会,引领教师做真实地研究。
3.加强跨区域教科研交流,组织参加年度长三角教育科研城市群联盟活动。
4.继续深化教科研活动策划与改进行动,提升教师对教科研活动的策划能力和学术品位。
(五)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
1.心理健康专项研究。以教研活动为载体,着重做好生命教育、学习指导、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加强学校心理辅导站运行机制建设,规范和普及学校心育工作;加强危机监控,落实危机预防辅导方案。做好上岗证管理工作,扩大心育教师队伍。
2.德育课程研究。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主题,培育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初中以公民教育为主题,培育价值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学习规划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
3.营养与健康专项研究。做好《区域推进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成立州温市学生营养教育联盟,开展营养教育活动方案、读本或教材征集评比;做好“州温市学生营养与健康”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举办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周活动。
教育科研(德育)活动表
周次普高周次日期内容地点对象
预备周
18.24—8.30
普高学校学生报到,始业教育,正式上课
28.31—9.6
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集体推荐与材料报送
推荐对象
2015年各类课题结题与优秀成果材料报送
各县(市、区)课题管理负责人
39.7—9.13
2015年省市各类课题成果评审
49.14—9.20
《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结题论证
另定
课题组成员
59.21—9.27
中秋节放假(9月26-27日)
69.28—10.4
2014年度省教科规划优秀成果推荐
710.5—10.11
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整体优化的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构建》开题论证会
课题组成员、研究联盟学校
810.12—10.18
第二批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一)
有关学校
课题应用负责人等
910.19—10.25
市第二届教科研管理研究班第三次活动
乐清虹桥中学
1010.26—11.1
期中考试
普高学校学考选考
1111.2—11.8
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省2016年规划课题申报
1211.9—11.15
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成果汇报会
1311.16—11.22
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中期调研与指导(一)
永嘉
乐清
1411.23—11.29
市小学深化义务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暨实验学校委员会学术年会
乐清实验小学
实验学校委员会会员单位、课题组学校
1511.30—12.6
市第二届教科研管理研究班结业汇报
市第三届“教育创意项目”征文评选
1612.7—12.13
第二批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二)
有关学校
课题应用负责人等
1712.14—12.20
学生营养教育研究成果征集评比
年度优秀教科研成果编写会
12.21—12.27
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整体优化的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活动
1912.28—1.3
元旦放假
201.4—1.10
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中期调研与指导(二)
泰顺
苍南
211.11—1.17
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提炼研讨会
231.25—1.31
一、选拔培养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办法(粤科干院办字 [2000]26 号)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 建设一支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 根据制干院党字 [1998]39 号文关于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精神 , 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的条件 :
( 一 )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 政治表现好 , 工作积极负责 , 教学水平高 , 科研能力强 , 身体健良 , 年龄一般不超过 45 岁。
( 二 )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一定专长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三年以上 ( 含三年 ) 者。
第三条 鼓励具有较好教学科研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申报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申报者须明确所报专业 ( 或方向〉 , 以近 8 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及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为申报依据 , 并按不同类型和等级评分累计 ( 评分标准见附件一〉。今后四年内不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主的校级领导和行政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原则上不参与申报。
第四条 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每两年评一次。隔年九月接受报名。选拔程序如下 :
( 一 〉个人申报或所在部门推荐。申报者向所在部门办理申报手续 , 附送申报材料一式两份 ,抱定 2 至 3 项成果为代表作。
申报材料包括 :(l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评审表 :(2 〉本人近八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 ( 复印件 ):(2 〉本人近四年来的教学工作量统计表 :(3 〉近年来的奖项、荣誉称号统计表 ;(4 〉本人近年内承担上级批准的科研或教学试验示范任务。文件用 A4 纸打印 , 并同时附电子文档。
( 二 〉申报者所在部门集体评议初审。申报者所在部门须认真组织本部门集体评议审核。审核内容至少包括:(1) 申报者成果或任务的真实性 , 是否为学术论文 , 审核须在复印件上加盖部门公章 ;(2) 成果是否符合其申报专业(或方向):(3) 申报者思想品德、教学科研能力等。初审通过者由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后统一报学院。各部门初审后上报人数控制在本部门在编专业技术人员的 15% 以内。
( 三 ) 公示成果。将初审通过者的成果向全院教工展示。
( 四 )演讲汇报。召开全院教工大会 , 由初审通过者向全院教工汇报过去的教学科研成果和今后的工作目标 , 并组织全体教工进行民主测评。
( 五 ) 院学术委员会评审。
( 六 ) 学院党委审批。
第五条 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实行任期任届制 , 每届任期 4 年 , 滚动管理。
第六条 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受聘期间 , 必须履行下列工作职责:
( 一〉每年都要承担 1 一 2 名青年教师或科研人员的指导任务
, 其主要职责包括师德建设、指导和检查备课 ( 教案〉情况、听课和指导科研等。
( 二〉承担 1 一 2 项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和规定的教学量。
( 三〉科研工作完成下列成果之一 :
1 、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或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论文 5 篇以上 , 其中在核心期刊 2 篇以上 ( 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
2 、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省部级教学法研究成果三等奖以上、省教育厅教学研究成 果二等奖以上的奖励一项 ( 排前三名 ); 或完成横向科技开发项目 ( 硬技术〉一项 , 该项目通过省 部级鉴定 , 学院拥有知识产权 , 划入学院的科研开发经费 30 万元以上 ( 基础研究与软课题另定〉 : 或获得专利一项。
3 、主编并出版高校教材、教科书、译著 , 本人撰写 15 万字以上 : 或独立完成公开出版专业〈或相近专业 ) 著作 10 万字以上。
( 四 〉不以教学工作为主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 需完成科研工作
量为上款各项中的两项 ( 内容不重复 ) 以上或各项成果数的两倍以上 : 获奖等级必须是省部级三等奖或厅级一等奖以上。
第七条 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受聘期间享受以下待遇 :
1 、在评定职称、学术会议、进修提高、出版学术刊物等方面享受优先权。
2 、每年提供 5000 元教学科研活动经费。
3 、每年发 2000 元教学科研津贴 , 随工资按月发放。
第八条 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经费申请程序 : 申请本经费的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需提出书面申请 ( 申请表格见附件三〉 , 填明理由 , 经所属系、部领导签章 , 由教科处签署意见 , 报分管院长审批后办理。
本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 用于课题启动、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和出版学术刊物等。该项经费当年使用的结余额可接转下一年度使用。
第九条 受聘期间的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业务工作的安排 , 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的所在 单位要努力支持和保障他们完成第六条所规定的职责。由所在单位领导提出意见与教科处共同商定 , 由所在单位负责实施和管理。
第十条 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业务考核办法 :
1 、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在受聘之后 , 须根据第六条工作职责有关规定 , 拟定本任期四年内
的教学科研工作总体目标 , 在此基础上具体规划每年的教学科研工作。每年 12 月份将下一年度的 教学科研工作计划经所在部门领导签章后 , 由教科处签署意见 , 报分管院长审批后实施。
2 、教科处不定期地对其教学科研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 并建立年轻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专业技术档案。
3 、每年 12 月份 , 向院学术委员会报告教学科研工作情况 , 由院学术委员会进行业务考核 ( 考 核表格见附件囚〉。当年考核不合格 , 取消下一年度的教学科研津贴和教学科研活动经费: 连续两 年考核不合格 , 取消聘约 , 收回聘书。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院长负责解释。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80年代创办以来,高职院校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大批技术型专业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仅仅培养出专业性的技术能手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中,教师仍然起到主导性作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习的教学质量,教师的科研水平决定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在现实的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远远低于同等的其他高等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这种能力的不足体现在科研成果少,研究课题少,缺乏科研主动性等几个方面。目前,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成为每一个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路。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则是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中之重。
1.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科研是其不断前进与发展的支撑,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和未来;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科研是其前进的源泉,科研能力的高低是其专业能力的体现。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还是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认识到科研对学校发展所能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领导应该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科研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为科研强校奠定基础。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从事科研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从而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育有鲜明的特点,不同于一般高校,高职教育主要关注职业技术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科研也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即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的科研道路不能重复普通高等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路子,高职院校的科研之路应该紧抓产业这一关键点,将科研与职业教学结合起来,将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转化为生产成果,为职业教育服务,培养更多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
2.完善体系,建立良好的科研管理体系
一个科研强校,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一个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只有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才能促进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才能将科研成果最大化地转化为生产成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和繁荣。一个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有如下三点基本要求:
2.1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物质激励、目标激励、信任激励等多方面多维度激励标准。在教师有自主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发展教师的科研意识,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建立科研基金,对有科研能力的教师给予经济支持和物质帮助。对于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应积极推荐其参加各种省市及国家级的科研活动,对于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进行适当的经济奖励。
2.2良性的竞争机制
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引进合理的良性竞争机制,打破原有的教师“终身制”“铁饭碗”等就观念,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多年未有科研成果,不具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教师进行警示,对高素质、能创新、科研贡献大的教师可以破格提拔。同时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科研团队,在合作和竞争中促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合理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及教师的现状制定合理的评价管理机制,将科研业绩形成量化标准,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存进教师积极地进行科研探索。将教师的职称评定与科研业绩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评比中增加科研成果的比重,并适时对教师的科研成果予以表彰,增加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促进教师科研积极性。
3.构建平台,加强科研培训和学术交流
高职院校科研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科研资讯和项目渠道相对比较少,为了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及其他高等院校建立广阔的科研平台,加强彼此间的科研联系和学术交流。在纵向上,高职院校应积极与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机构联系,主动将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推送到上级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从知识结构上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在横向上,高职院校应进行科研联盟,与其他院校及企业进行科研探讨,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科研项目中,积累自己的科研经验。教师通过这种科研平台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高职院校也可以将这种科研平台转化为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更好的科研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
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在于科研能力的水平,而学校科研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科研能力,鼓励更多教师投入到科研活动中,是今后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方向。 [科]
【参考文献】
[1]陈在铁.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状况调查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10):15-18.
[2]张丹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水平的研究[J].现代阅读,2011,(05):17-18.
关键词:高校;科研信息;服务模式;实现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活动也愈加活跃和频繁。然而,科研活动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信息服务远不能满足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研究网络环境下新型信息服务越来越成为高校信息服务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应本着为高校科研活动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理念,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充分利用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工具,开发、设计满足科研需求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新型的信息服务模式通过优化信息服务方法与手段,整合和共享信息资源,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服务与科研环境,有力地促进高校科研活动的繁荣与发展。[1]
一、科研信息需求的特点
1. 专业化
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科研竞争也越趋白日化。科研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才能保持持续的科研竞争力。同时,科研人员在开展科学研究时,需要运用大量的学科领域知识,支持其科学判断、推理及演绎等。由此,无论是在学习和研究上,科研人员信息需求都具有强烈的专业化特征。[2]专业化的科研信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够全面地解答学科领域的问题。专业化的信息需求要求科研信息资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包含系统性的学科知识,满足科研人员学习与科研的需要。
2. 多样化
随着学科不断地交叉与融合,传统学科界限愈加模糊,新的交叉与综合学科不断涌现。同时,学科的发展与分化使得各个学科不断地衍生新的分支学科。学科的多样化决定了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信息需求的多样。再者,科研人员个体知识结构和认知背景的差异化也是促使科研信息需求多样化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同一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由于他们认知风格与认识水平的差异,致使他们对科研信息需求的内容与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不仅体现在信息的内容上,也体现在信息的呈现形式的需求上,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需要不同类型的科研信息,不同科研人员对信息形式的偏好也不尽相同。科研信息的形式不仅包括文档信息和图形图像,还包括音频、视频、虚拟空间等形式。
3. 时效性
科研活动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科研人员只有在前人基础之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科研事业的向前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要及时、迅速地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资讯,掌握最先进的科研技术与手段等。科研人员只有在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创造出领先性的科研成果。因此,科研的创新性使得科研信息需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3]
科研信息需求的时效性不仅体现在科研活动中,还体现在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传播上。科研成果的意义和价值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以判定,迅速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的科研成果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现代科研活动发展迅速,科研成果日新月异、迭代更替,那些在实际应用中滞后的科研成果将会被新成果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传播科研成果的信息同样需要具备很强的时效性。
二、科研信息服务模式
(一)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
由于科研人员在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研究热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别,加之在知识结构、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科研人员在信息需求上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通过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能满足不同科研人员的个体信息需求。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是指针对科研人员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供符合科研人员个体研究需要的信息资源与技术的服务模式,包括个人图书馆、博客、论坛、个人专题网站、个性化搜索引擎等具有个人特色的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分为自助式和自动式两种类型。(1)自助式服务模式。该模式只给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服务,具体服务项目则由科研人员独自完成。在该模式中,科研人员自主检索、筛选信息资源,并将获取的信息资源整理归类,形成组织化的管理,以满足自我科研的需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贴近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最大化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缺点在于所有的服务项目都需要科研人员独自完成,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服务效率不高。(2)自动式服务模式。该模式中科研人员只需将信息需求提交给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的检索、整理、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由服务系统来承担。该模式将科研人员获取信息资源的服务转化为与服务系统对话交互的过程,减少了资源获取和管理的繁琐环节,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让科研人员更专注于研究工作。[4]其缺点在于,由于自动化技术的缺陷,所提供的服务未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因而系统自动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群体信息服务模式
现代的科学研究活动愈加趋向综合化与交叉化,一项科研项目需要多个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科研人员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科研任务。群体性的科研协作将产生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群体信息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性。在同一学科领域群体中,由于具有相近或相似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群体成员对学科领域知识的需求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和范围,呈现出共性的特征,这是群体公共的信息需求,反映群体信息需求的整体性。在同一研究专题中,多学科领域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围绕同一专题展开研究。虽然他们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风格,但对同一专题的共同关注,使他们的信息需求出现了交集,这个需求交集就是同一专题的群体的共同信息需求,同样具有整体性的特征。(2)分化性。不同类型的研究群体具有其独特的信息需求,这是群体信息需求的初步分化。各个类型的研究群体由更小的子群体组成,各个子群体之间的需求也会各不相同,这是群体信息需求的进一步分化的过程。即使在最小的群体中,由于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的差异,群体成员的需求也会进一步细化,形成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是群体信息需求的分化特征。群体中的个性化需求与群体的整体需求之间是相互统一、协调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是整体信息需求不断分化的结果,整体信息需求是个性化需求相互结合形成的集合。(3)传播性。在同一科研群体内部,当个体产生某一信息需求时,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需求会向其他个体传播,并向整个群体蔓延,形成整体性需求。这就是群体信息需求的传播特性。同时,在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存在这种传播特性。当某一群体开始接触并发生交互时,群体的信息需求就会向另一个群体传播,并在另一群体内部蔓延,形成另一群体的信息需求。[5]群体信息需求的传播特性能弥补群体信息需求的不足,使群体信息需求更加系统和全面。
所谓的群体信息服务模式是指为了开展综合性、交叉性科学研究的需要,所提供的支持群体性科研协作的信息服务技术与手段。科研人员通过群体信息服务模式实现科研信息资源的交互与共享,相互交流,协同研究,共同完成科研任务,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群体信息服务模式要广泛收集科研群体的信息需求,根据群体信息需求的整体性和分化性的特点整合和梳理出公共的和个别化的需求模型,设计出符合群体公共和个别需求的服务模式,支持群体科研活动的开展。同时,注重群体信息需求传播性的特点,提供高效快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互的技术支持手段,完善群体信息服务模式。群体信息服务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多学科专家科研协作的开展。
(三)评价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不仅用于支持科学研究的开展,同时也为科研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为科研评价提供标准、要求、方法和手段。科研人员依据评价信息评估科研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以及影响和意义,衡量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评估科研成果的价值与效益。评价信息服务分为两种服务模式:自我评价信息服务和同行评价信息服务。
1. 自我评价信息服务。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中需要对科研信息和科研过程进行评价,因而形成自我评价信息需求。当科研人员开始某一专题研究时,需要从信息海洋中搜索、筛选有价值的科研信息,这是开展研究的第一步。在筛选科研信息过程中,科研人员需要依据评价信息判断所获取信息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从而筛选出符合自我需求的信息,这就是对科研信息评价的信息需求。[6]在开展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人员需要对自我科研活动的内容、方法和成果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与评判,发现问题与不足,逐步完善研究的各个步骤与环节。自我反思和评判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的信息,这就是对科研过程评价的信息需求。自我信息评价服务模式能够协助科研人员搜索、定位信息资源,并通过信息资源的使用频率、使用反馈等评选指标,帮助科研人员迅速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同时,该模式保存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可根据科研人员的需要回放科研活动的详细步骤与细节,辅助科研人员改进研究的进程,提高研究质量与效率。
2. 同行评价信息服务。科学研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活动,科研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同行专家的评估与认可,因而形成了同行评价制度。在同行评价制度中,评估专家要对科研活动进行可靠、客观的评估,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评价标准和方法的需求产生了同行评价信息需求。同时,科研人员需要熟悉当前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前沿,才能判断研究的创新性;需要熟练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才能判断研究的可行性;需要了解先进的研究成果,才能判断成果的质量;需要掌握学科的应用领域和实践范围,才能判断成果的应用价值,等等。因此,科研人员需要大量的同行评价信息。同行评价信息服务模式需要根据科研人员进行同行评价的需求,推送包含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最新研究趋势和动态、领先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手段等内容的信息服务,为科学的同行评价提供有效的支持。
(四)咨询信息服务模式
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遭遇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咨询信息服务模式针就是对科研人员的这种情况提供有效的服务,解决科研人员所面临的困境。在咨询信息服务模式中,科研人员将所遇到的问题提交给服务系统,问题包括:学科专业知识问题,项目研究意义、内容、方法与思路等方面的问题,文献、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资源的检索、加工、处理、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技术问题。服务系统将收集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传送给相关学科专家,委托学科专家进行处理,寻求解决方案。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将各个学科的权威专家聚集起来,形成学科专家群,共同会诊系统所转送的科研问题,协同商讨解决方案,并将最终的解决建议和意见反馈给提问者,为科研人员的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咨询参考。[7]这是咨询信息服务模式的整个工作流程。这种服务模式聚集相关学科专家群体的智慧共同解决科研问题,为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可靠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科研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有效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水平;通过科研同行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和指导,显著地促进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三、科研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一)信息定制服务
信息定制服务是一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通过科研人员与系统之间的对话实现服务功能。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向系统申请信息资源。系统通过收集、分析、整理用户请求,搜索、定位符合条件的信息资源,并将搜索到的资源信息反馈给科研人员,完成信息资源定制服务。信息定制服务是一种“订单式”的协议,系统仅根据科研人员提交“订单”的内容与要求,供应相关的信息服务与功能。每个科研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以及科研需求定制适合自身开展研究的信息资源,充分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特征。[8]信息定制服务是科研用户向系统申请信息资源的过程,科研用户是信息服务的启动者,定制服务由科研用户发起。
(二)信息推送服务
根据特定科研群体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系统运用推送技术将相关的科研信息资源传送给群体的每个成员,使科研人员不必进行任何信息操作,直接获取所需要的科研信息,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9]信息推送服务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科研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启动或停止信息推送服务,以及接受或拒绝推送的某项信息资源,还可以自主挑选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时间等等。信息推送服务是系统向科研用户推荐信息资源的过程,系统是信息服务的发起者。
(三)查新服务
为了保证科学研究活动的创新性与领先性,避免因重复研究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效益,有必要对科研的内容、方法、范围及对象等进行全面的检索、对比与评价,为科研活动提供科学有效的科研查新服务。“查新是指具有查新业务资质的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进行操作,并做出结论(查新报告)。”[10]查新的本质在于检验科研的意义与成果的价值。科研活动开始之初,主要对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进行检测与评估,分辨其是否与前人的研究工作相类似,检验其是否与前人工作重复,判断其是否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科研活动结束时,主要评价成果的创新性与价值,判断所创造的成果是否推动了前人的工作,是否超越了前人的贡献,是否提升了学科领域的水平。查新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学科领域的科研信息,科学客观地量化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为科研活动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目前,查新服务已广泛运用于项目资助、成果评奖、专利评审、课题鉴定等各个领域,为科研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咨询信息服务
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资源呈海量式发展。科研人员要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合适的科研信息实属不易。加之由于信息专业知识的不足,科研人员在信息检索、加工、处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因此,为了保证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有必要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主要由具有信息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提供,专注于信息技术问题的解决。科研人员通过信息通讯工具(比如,QQ、E-mail、论坛、微博等)实时、非实时地与信息专家交流、沟通,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交流的方式可采用一对一的交流,也可采用群体式的讨论协商。在信息专家的引导下,科研人员逐步明确科研需求,熟悉信息资源的特点,掌握信息工具的功能和技巧,解决信息技术难题,提高科研能力,完成科研任务。同时,科研人员所提出的问题与意见,能促进信息技术专家对信息服务进行全面地反思,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与效率。[11]
(五)学科信息服务
由于各个学科体系结构的差异,各个学科的信息需求也存在着差别,因此,提供符合学科科研需求的信息服务是现代信息服务发展的一大趋势。应根据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体系结构和信息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建立符合学科发展的专门化的学科信息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1)特色性,学科信息服务不仅在内容上全面反映学科领域的特点,所提供的资源与工具也要具有独特学科特色,符合该学科领域的科研需求;(2)系统性,学科信息服务的内容要涵盖整个学科领域,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链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整个学科信息服务就是学科体系的网络化组织结构;(3)知识性,学科信息服务
与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资源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科研价值。学科信息服务是为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科研人员专门开发的系统,系统的资源与工具和学科知识紧密联系,最大化满足学科科研人员的需求,方便科研人员检索、定位、加工、处理、组织、管理所需的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率。[12]同时,由于使用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在资源的共享和交互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力促进了科研协作的发展。
(六)专题信息服务
为了更好开展专题研究,有必要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向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专题信息服务是为专题研究所开设的服务,它能全面地把握专题研究的需求,为研究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预研究阶段,提供研究专题最前沿的研究信息与动态,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基础性信息资源,有利于科研人员准确把握研究方向,界定研究范围、确立研究主题与创新点;研究开展阶段,服务提供方将保持与科研人员的沟通互动,及时了解研究进展,跟踪研究需求,提供高效的科研信息服务,支持研究活动每一步骤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交互与共享;研究结束阶段,通过专题信息服务的通讯评审系统,迅速组织学科专家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审鉴定,科学客观地评估成果的价值;成果转化阶段,为科研成果提供良好的宣传推广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提高专题研究的产出效益。科研人员通过专题信息服务迅速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高效完成专题研究任务,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专题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学科专家与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建构。他们通过搜索、挖掘某一专题的相关联的所有信息资源,将其进行有序化的组织,形成信息资源库;在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更新升级,优化专题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最大化接近科研需求;通过整合专题信息工具,推进专题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互,支持协作科研活动的开展。[13]专题信息服务通过增值的信息服务,构建完善的专题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七)智能服务
为了获得合适的科研信息资源,科研人员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资源的搜索和筛选工作。为了使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信息搜集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活动,信息技术专家通过智能服务实现这一目标。智能服务是信息技术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属于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相交叉的领域。智能服务对实现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智能系统由系统和用户两个模块组成,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第一步,用户模块自动跟踪记录用户的信息行为(比如:浏览网页的内容、时间、频率,使用信息工具的类型、功能等),分析判断用户的信息习惯、偏好、需求,完成个体需求模型的建构;第二步,用户模块将需求模型发送给系统模块,系统模块将这些信息转换为信息检索的条件,通过互联网搜索、挖掘,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第三步,系统模块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判断、过滤,筛选符合用户需求的资源,并根据需求的特点,将筛选的资源进行有序化组织,建立用户资源库,最后将用户资源库返回给用户,完成智能服务。智能服务所提供的用户资源库具有动态性,能实时跟踪用户需求变化,动态地调整资源库信息,跟进用户需求。[14]智能服务的优点在于所有服务都由系统自动生成,无需用户进行任何手工操作,减少用户用于搜索信息资源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缺点在于智能服务技术还不够完善,在用户需求收集和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导致所提供的信息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偏差。
参考文献:
[1]陈炜,王彦,徐挺.个性化信息需求与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0(8):71-73.
[2][3]魏力更.高校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5(5):103-105.
[4][7]熊太纯,郭楠.网络环境下科研用户的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刊,2006(1):91-92.
[5][6]张燕.中国科学院京区科研人员网络信息资源需求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4.
[8][10][11][12]黄付艳,李红.基于用户需求层次分析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现代情报,2010(7):31-33,38.
[关键词]约克大学 武汉大学 职称评审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07-02
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是高校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比较武汉大学与英国著名高校约克大学职称评审中不同的做法,找出武汉大学职称评审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办法。
一、英国约克大学职称评审制度概况
(一)简介
根据从事工作的不同,约克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可分为三类:教学科研并重型(academic staff),科研型(research staff)和教学型(teaching staff)。教学科研并重型人员的晋升道路分为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和讲座教授四个档次,科研为主型人员分为六级、七级、八级和高级科研人员四个档次,教学为主型人员包括六级、七级、八级和高级教学人员。担任所有职务的基本条件是教职人员必须拥有博士学位,且大多经历了博士后深造,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约克大学职称聘任工作每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开始,第二年夏季学期结束时公布结果,过程持续将近一年。学校对名额不做任何限制,教师达到标准,即可通过职称评审。对没有通过评审的教师,一般要求其不能连续申请,目的是使教师有时间改善教学科研工作。
(二)职称评审评价标准
针对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型和教学型三类人员的工作特征,约克大学制订了不同的职称评审标准。本文主要研究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学校主要从四个方面评审:科研、教学、构建研究环境上的贡献,以及公共服务。
科研标准:1.在本专业顶尖杂志公开发表经同行专家认可的高质量论文,发表高水平成果,或创作出高水平艺术作品;2.指导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数量;3.主持重要的研究项目;4.在知识转化或创新方面成就;5.获奖及在其他学术机构任职;6.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做重要发言;7.在推进学科知识以外取得影响更广泛的研究贡献。
教学标准:1.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2.课程编写、创新方面作出贡献;3.学生及同行的良好反馈;4.受邀担任其他教学机构的检查人;5.在发展跨学科课程方面作出贡献;6.在维持教学质量方面作出的贡献。
构建研究环境上所作贡献标准:1.领导研究团队的能力;2.持续获得外部科研基金的能力;3.拓展新研究团队和研究项目的能力;4.在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机会上作出贡献;5.在扩大科学研究影响力方面作出贡献;6.受邀担任国内或国际咨询人。
公共服务标准:1.在院系或校外研究机构中担任重要的管理职务或承担相关工作;2.在学校委员会、工作小组或其他跨专业活动中作出贡献;3.对经费、设备及教学、科研辅助人员成功管理的能力;4.领导教职员工和博士生的能力。
(三)参与职称评审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
参与约克大学职称评审的七个责任主体包括:申请人、院系负责人(Head of Department)、专家顾问组(Advisory Panel)、学术晋升委员会(Academic Promotion Committee)、同行专家(Referees)、学术委员会(Senate),以及理事会(Council)。它们的职责分别是:
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院系负责人提交职称申请所需的各项材料,并保证所有材料的真实性。
院系负责人:核实申请人材料,就申请中出现的问题咨询相关专家和同事。在此基础上,完成针对申请人的保密报告,并将报告提交到相关专家顾问组和学术晋升委员会。报告中需分析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能否证明其满足申请岗位的要求,同时明确申请人是否存在任何不足。如有其他需说明的问题,也需一并在报告中列出。
专家顾问组:按学科分为艺术与人文科学类专家顾问组(Arts and Humanities Advisory Panel),自然科学类专家顾问组(Sciences Advisory Panel)和社会科学类专家顾问组(Social Sciences Advisory Panel)。根据申请人所在学科,由相对应的专家顾问组从专业角度对申请人材料和院系负责人的报告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意见反馈学术晋升委员会。
学术晋升委员会: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院系负责人的报告以及专家顾问组意见,学术晋升委员会综合评价申请人是否完全符合晋升条件。将那些从表面看来完全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材料(prima facie case)送给同行专家评议。结合同行专家意见,委员会得出最终推荐名单,提交到学术委员会。
同行专家:在深入了解申请人工作的基础上,同行专家对申请人的学术贡献、学术研究地位作出评价,就其是否满足申请岗位要求给出意见,反馈给学术晋升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和理事会:审阅学术晋升委员会提交的推荐名单,确定最终名单,并向全校公布晋升结果。
二、武汉大学职称评审制度简介
根据申报教师工作内容的不同,武汉大学将其分为基础教学型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和科研为主型教师。本文主要研究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
教学科研型并重教师的主要评价标准包括:1.基本条件:学历(一般要求博士)、外语和任职年限要求;2.教学条件:主讲过至少1门本科生课程,申报教授要求主讲过研究生课程,并完成每学年教学工作量任务;3.科研条件:在本专业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出版学术专著、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申请发明专利获授权、取得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等。
武汉大学职称评审的具体做法是:个人申报,院系对材料进行审核,召开院系教授委员会会议进行第一轮评审。通过评审的材料送给同行专家评议,汇总同行专家意见后,召开学院职称聘任分委员会会议进行第二轮评审,通过第二轮评审的材料上报到学校。学校职能部门在对材料复核后,按照学科分类,召开各学部学术委员会会议,进行第三轮投票。通过评议者,进入最后一轮校职称聘任委员会评审,通过者对外公示。
三、从约克大学职称评审制度看武汉大学的不足
由以上分析看出,武汉大学有比较完整的评审制度,但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评审标准的制定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归纳起来,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重科研轻教学
武汉大学的职称评审,评价被评审人的主要标准是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实际上主要依据科研,即有没有和专著、有没有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有没有取得奖项、专利和成果,而且对科研成果的级别和指标做了详细规定。对教学工作,只有简单工作量的要求,上几门课、完成多少学时数即可,没有体现对教学效果、教学态度、师生评教、教学研究的要求,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坏、教学能力的高低基本不影响职称评审结果。
这是一种很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审制度,其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视。在这种制度导向下,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如何发表文章、拿项目、满足职称条件上。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影响下,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不再愿意多参加教学工作,教学热情下降,教学质量降低。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二)论文重数量轻质量
武汉大学科研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论文的数量,要求申报人至少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才能参加评审。这导致部分教师撰写论文不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只是用来满足文件要求。实际工作中发现,在职称评审的前一年,一些教师突击发表文章,特别是会议文章,文章数量骤增,质量则得不到保证,学术泡沫由此产生。
为把紧论文质量关,学校也规定的期刊必须是核心及以上,且至少1-2篇被SCI、EI、ISTP、SSCI收录。对期刊和论文收录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控制了论文质量。但是,这种要求一是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刊物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二是把三大检索、SSCI、核心期刊目录等图书索引工具用来衡量期刊学术水平,明显是不合适的。
(三)重硬指标轻软指标
武汉大学职称评审中对学历、资历、外语、学时数、论文数量、项目数量、经费、获奖等易衡量的硬指标均做了详细的规定,而对教学能力、学术影响力等比较抽象、难以量化的软指标未做具体要求。教师的工作水平、成就高低反映在教学、科研、学术地位等各个方面,缺一不可。在评审时,不应厚“硬”薄“软”,应该软硬兼顾。
(四)未最大限度发挥同行专家的评审作用
在约克大学,申报高级讲师需要经过三位同行专家评审,两位校外,一位校内。申报副教授和讲座教授需要经过五位同行专家评审,其中一位由副校长直接指定,并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其他四位由组长指定,五位专家全部来自校外,且至少有一位来自国外大学。同行专家意见是校学术晋升委员会确定最终推荐名单的重要依据。武汉大学对同行专家评议的规定是,申报教授需要经过五位同行专家评审,其中至少三位来自校外,申报副教授不做强行规定,可以送审也可以不送。同行专家意见是学院职称聘任分委员会的参考意见,最终学院推荐名单由分委员会成员投票决定。
武汉大学对副教授聘任不是必需同行专家评审的规定,增大了评审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有失公平。评审教授申报人材料的同行专家如果有校内专家,校内专家的评审通常会受到工作关系、人情来往等条件制约,评审工作的公平性将受到不良影响。
四、约克大学职称评审对武汉大学的启示
(一)加强教学业绩评审
在制定职称评审标准时,综合考虑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比重,加强对教学成果考核,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加大在教学方面投入。评价标准可借鉴约克大学,如通过教案、教义、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情况来考察教学态度,通过学生及同行的教学评价等来反映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教材编写、课程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等来衡量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在权威教学机构任职等来表现教学影响力。
(二)用科学的方法考核论文质量
考虑到不同学科间刊物质量和数量的差异,学校不再对论文数量,发表刊物和检索情况做统一标准,而改由各院系参照学科特点,根据申报人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对论文整体情况做鉴定。院系可根据本学科期刊和会议排名,规定申报副高、正高的教师分别应在哪种层次的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多少篇文章。在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不论其文章总数多少,都应重点考虑。
(三)处理好软、硬指标的关系
对教师成果中易量化的硬指标做定量评审,不易量化的软指标做定性评审。如教学工作可通过对教学工作量的定量考核和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效果的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
(四)更大限度发挥同行专家的作用
在现有基础上,更多发挥同行专家评审作用,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增强评审的公平性。建议在副教授评审中增加同行专家评审环节,在教授评审中加大校外专家比例,有条件的学科鼓励邀请国外专家评审。
综上分析,约克大学职称评审有很多值得武汉大学学习的地方。通过不断向制度先进、管理科学的海外大学取经,武汉大学职称评审制度会日趋成熟和完善。良好的职称评审制度能引导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促进教师成长,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带动学校健康、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of Promotion of Academic,Research and Teaching Staff[EB/OL].(2010-08-10)[2011-07-30].york.ac.uk/admin/registrars/acadprom/ProceduresCriteria2010.pdf
[2]王增湘.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5):83-85.
[3]韩明.从职称评审看高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0(3):133-135.
[4]易金生.美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及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23-325.
[5]杜丹.关于高校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6):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