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科学探究

初中科学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科学探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科学探究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第1篇

一、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探究学习的可能性与意义

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探究学习的是具有可能性而且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初中科学中的化学知识的取材往往难度适度,贴切生活。具体的实验操作条件较为简易,于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进行操作。能够把生活中的疑惑,带到学习中来,研究它、解决它从而带给学生成就感的满足,坚固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给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到的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其极具启发性,实用性,使学生意识到了学习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是有价值的,有用的,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充满了主动性和乐趣。在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的教学中结合了教师适当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理念,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其通过自己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初中科学所设计的化学知识,多采用了“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对学生来说所学到的也只是枯燥无味,且没有实际用处的知识,这很难激起学生对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缺乏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即使高分的学生,动手能力,把所学到的化学常识束之高阁,很少能实际运用。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素质教学改革,正是要改变这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着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着重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中运用所学到的化学知识,非常有利于学生把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惑,让学生既认识到对初中科学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是有必要的,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在继续研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通过自己观察,测量,猜想、证明、分析、得出结论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因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也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掌握一定的技术及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开展学习探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交流协作,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探究学习是极具意义的。

二、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探究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培养

1、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新课标中,指出初中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所强调的就是初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体验”的学习方式,也即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初中科学中的化学知识,结合其特点:难度适度,贴切生活,具体的实验操作条件较为简易,于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把书本上的知识扩展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进行探究学习。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涵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2、应更重视实验教学。化学知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的探究学习,离不开实验教学。强调学生“体验”的实验教学往往更能以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化学常识的学习,并且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新问题、新想法,通过大胆的想象,小心的求证,多方面的尝试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目前我国在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往往忽视实验教学,仅强调学生反反复复背实验,不求理解,只要记忆,能得高分可以了的现象。而这同样走了应试教育“高分低能”的老路,学生对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死记硬背,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对化学常识探索研究的兴趣,更别说实际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一旦初中科学中的化学知识变成了条条框框的枯燥理论,学生是不可能把知识内化成实际的生活能力,也不可能有兴趣去探究其中的奥秘。相反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强调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自己观察,测量,猜想、证明、分析、得出结论,于亲身“体验”中的获得知识,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于实际操作中求证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会到了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的价值以及奇妙的知识魅力。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案

一、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教学地位及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下面笔者就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1.教学地位

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对于一些重要性科目,诸如物理、化学甚至数学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实验,这几门实验性教学的科目就无法进行。这充分显现了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不能忽视、也不可忽视的教学地位。

2.重要性

初中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展开了说,科学实验的成功融入可以保证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可以成功提高几门实验性科目的学习成绩,保证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原则

要想抓好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就要遵循实验的规律,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质效,要坚持遵守“科学第一、学以致用、巩固教学、培养人才”等重要性原则。

1.科学第一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求所有的实验都从“科学”抓起,以“科学”为依据,所有的实验都不能脱离科学的轨道,不能违背科学的规律,而是尊重科学、推行科学,让“科学原则”引领初中科学实验。

2.学以致用的原则

就是要把所做的实验与相关的知识点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不折不扣、不偏不离,最后达到知识高度吸收、实验高度成功的双重目的,让初中生通过学习实验,能够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

3.巩固教学的原则

再推陈出新的教学手段,再花样翻新的教学实验,再生动有趣的亲历操作,也都是服务于教学的,也都是以教学为引领。操作实验教学课程也不例外,要在实验教学中把应该学习的知识巩固好、吸收好、学习好,并考出好成绩。

4.培养人才的原则

不能不承认,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学、初中阶段对相关学习产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最后得以在大学时代“化茧成蝶”。所以,实施初中实验教学,也是国家培养科技科学人才、科教兴国的战略之一。

三、初中科学实验实现高效教学的方法

要想实现初中科学实验的高效教学,就必须推行相关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互动参与、启发操作、实验引领、小组科研和竞赛激发等五种方式。

1.互动参与

在初中实验教学进程中,一定要采取互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方法。互动参与主要就是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或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在实验中动手而且亲自操作,教师则在实验的进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从而取得应有的实验效果。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科学实验就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如何简单地点燃一支蜡烛,实验内容看似是司空见惯的蜡烛燃烧,而教学的目的是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蜡烛燃烧及其燃烧的变化,让学生亲自操作,然后参与观察并做出详细的记录,教师在实验进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和燃烧过程中石蜡的状态变化,因为实验材料的廉价性,可以让每3名或者5名学生一根蜡烛,在互动参与中完成科学实验,也是要通过互动来完成。

2.启发操作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一定要采取教师启发学生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有时教师要不动手或者少动手,尽可能用语言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启发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

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实验时,除了由教师准备弹簧测力器、铁块、细线、水桶、水等实验器材和实验场地以外,剩余的实验步骤需要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和启发下完成。如系铁块、“浸没”铁块、数据记录等实验动作,还有F浮等数据的推导和计算等,都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最后推导出“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才算成功地完成启发操作教学。

3.实验引领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实验引领教学的方法。归根结底,所有的实验都是服务于整体教学的,物理实验是服务于物理整体教学的,化学实验则是服务于整个化学教学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也是必须摆正的观点。

例如:在初中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实验引领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关于大气压强的趣味小实验,比如“自动喝水的杯子”“水在倒置烧杯里上升”“利用自行车气筒测量大气压强”“空气压扁罐头盒”“将吸管穿过马铃薯”“沉重的报纸”等实验,这些都是关于大气压强的实验,而一系列实验的推出,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高效接受。

4.小组科研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取小组科研、分组实验、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小组科研、分组实验等实验学习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其他实验教学学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学习“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4~6人为宜,每一组带一枚指南针,然后按照教师留给的课题和学习任务展开,最后统一递交学习实验成果。

再如:在进行“寻找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中,也可以实施小组科学研究的模式。教师要组织若干个4人小组,用器皿或者玻璃容器盛装各种化学制剂。各种容器盛装相关的化学制剂完备后,这时可以布置相关实验作业,要求学生依据各类化学制剂的形态,一一分辨,看看均属于什么门类的化学制剂。每一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了自己的初步辨认后,用纸签在容器上予以一一标识,教师会对每一个小组确定的结果进行评判,指导学生正确区分出氧化铜、三氧化二铁、二氧化锰、红砖粉末、水泥块等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最后则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谈论,并派代表谈感受。最后,每一个小组还要填写实验活动的探究报告,这就取得了小组调研的初步成果。

5.竞赛激发

在初中实验教学中,也可以采取竞赛激发兴趣的方式推进实验教学。竞赛是要有规则的,需要各班级、各小组选择出优秀的代表。之所以要这样,就是要让学感觉到选择出的优秀代表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自己,从而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赛劲头。

例如:采取竞赛的方式实施“制取氧气”的实验,要为每一名参赛学生准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实验用化学用品,并检验操作过程,看每一名参加竞赛学生的操作水平,如是否检查装置的严密性,试管装入药品后是否塞紧试管,试管在铁台架上的固定程度,氧气收集完毕后是否及时将导管撤离水槽,并马上熄灭酒精灯等实验程序和环节。最后检验的是集气瓶内是否有氧气,集瓶内氧气的多少,如果是用排水法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氧气是满的。总之,就是要通过实验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实验学习的。

四、总结

在初中实验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存在着更多的探寻和探析之路,有更多的教学瓶颈和难题需要一一破解,而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总结,不断前进,全面提升实验教学的总体地位和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措施

新教育背景下,科学教学中的探究精神培养被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而且使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增强了个人的人文底蕴。如何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学习兴趣,为科学探究精神奠定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学生如果对这门学科没有兴趣,知识的落实就有困难,更谈不上精神层面的探究了。兴趣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一些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尊重、欣赏学生,建立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爱,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学生做错题、犯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要善于交流和沟通,要尊重学生;学会适当激励和表扬,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尤其在课堂上,教师要爱护学生,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努力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包括人格、知识面、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有很大作用。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高尚的人格,重视职业修养和个性魅力,教师良好的性格、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面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教师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自身形象既要自然文明,又要举止优雅;教学方法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并关注每个学生,寓教于乐。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制订可行性教学目标,承担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任务。

二、深挖课堂实验潜力,注重实验过程,培养探究精神

霍姆林斯基说:“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教学上,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启发他们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掌握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探究精神的理解。

案例1:演示实验――初一第一课(学生模仿)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的认识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不重视科学学科,兴趣也不大。课前,笔者准备了五个实验:酚酞遇碱、盐酸与碳酸钠反应、镁条燃烧、鸡蛋水杯的惯性实验、滚摆实验。

在前三个实验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引起质疑)。学生对“水”变成红色,大量气泡的出现,耀眼强光的产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科学原来可以这么有味道,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现象呢?

对于后两个物理实验,笔者先演示了一遍,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失败的情况较多,如敲塑料片的速度不够快,导致鸡蛋没掉入水杯;滚摆动能和势能转化没完成,滚摆朝一侧翻滚。然后笔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改进的办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理性思维),从而树立追根究底的科学思想。

演示实验的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案例2:分组实验――碱的性质(实验药品的处理)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质,学会分析对比方法。在学生分组实验前,笔者把18组实验中8组学生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在做第一步碱溶液与指示剂的作用时,有的无色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产生了怀疑:怎么先变红,后来又褪色了呢?然后学生相互交流,开始全班探讨:为什么都是氢氧化钠溶液,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交流结果:可能浓度不同。

实验验证:把氢氧化钠稀释,再滴加酚酞,结果与理论相同。

教师解释: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其分子结构在H+、OH-浓度不同的溶液中内部会重新排列,在pH8.2时为红色,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会慢慢褪色。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太高,会破坏酚酞的结构,转变成无色。所以,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开始变红,然后变成无色。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因势利导地先对学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做法予以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时,对培养创新能力非常有利,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案例3: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

以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压强”为例,该课教学在化学实验室进行。

实验室器材准备:水槽,尖头剪刀,小烧杯。

课前,每两位学生准备一个无色透明的饮料瓶。上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演示覆杯实验和吸盘实验,然后自己演示大试管吞小试管,最后小组内相互交流,总结得出:大气压存在,且是很大的。

教师拿出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并提出问题:能否利用现有条件,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小组交流探讨,并提出两种方案。

第一种:灌满水,盖上盖子,倒转在水槽中,打开瓶盖,水不下流。

第二种:用针在侧面戳一个小孔,灌满水,盖紧瓶子,水不流出来;打开,水流出来。

笔者继续设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时,学生不能提出新的方法,笔者进行演示:将学生刚用过的矿泉水瓶在它侧面对应的位置再扎一个小孔,然后装满水,上面用盖子盖好(不能挤压变形);将盖子打开,学生会看到水从两侧流出,当把盖子盖上时,水又不流了;再将瓶子侧倒,会看到水往外流,但用手堵住上端的小孔,水又不流了。

学生疑惑:为什么有两个、三个洞,下面的水会流出来呢?

学生再次探讨交流并得出结论:两孔导致上方的空气进入(冒泡),内外大气压相互抵消,在液压作用下,水从下面的孔流出来。

通过这样一节实验课,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求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和科学的批判精神,深刻认识到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外指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采取课堂渗透的方法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主要途径,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开放式辅助手段。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深化对科学探究精神的理解。

案例1:草木灰提取碳酸钾(从校内到校外)

在九年级第一章第六节“盐与化肥”教学时,化肥的相关知识在初二时已经学习过,这里再次学习,并与盐的知识结合起来,笔者就想到了碳酸钾的提取,因此要求学生按照提供的素材,在家里独立完成实验。

具体做法:第一,提供素材(相关资料由教师负责整理);第二,器材准备:草木灰,无色透明饮料瓶,塑料盆,热水,废衣服或布(过滤用),剪刀,塑料手套;第三,设计实验报告并完成;第四,产品课堂展示,交流实验心得;第五,产品检验(碳酸根离子检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困惑:有的瓶子里有沉淀,有的是溶液,没有沉淀;有的沉淀是棉絮状、灰白色的,有的颜色较白。

过交流探讨,得出结论:草木灰的多少和是否使用热水,会造成沉淀的有无;过滤时,布的致密性与否,导致析出晶体的颜色不同。

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完成的,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对实验揭示的结论和实验过程均有深刻的认识。

案例2:叶脉书签的制作(校内――课外)

这项实验一般选择在期中考试后的半个月左右进行,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安全性,所以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前期准备工作:第一,选择叶片,师生一起选取学校较多的玉兰叶、桂花叶(采摘树叶时要爱护植物);第二,材料准备:氢氧化钠,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旧牙刷,玻璃板等;第三,制作步骤:略。

学生总结经验:第一,使用的旧牙刷不能太硬,否则容易刷断叶脉,要有耐心;第二,加热时间没有一定的限制,以容易刷掉叶肉为准;第三,刷叶肉的时候,先把背面的一层叶脉撕掉,再刷另一面,就比较容易。

课外自主探究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践,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细心、耐心以及坚持不懈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挖掘科学发展历史,渗透科学探究精神

回溯历史,关注现实,着眼未来,科学发展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知道科学史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揭示了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感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养成敢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努力达到科学探究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1.运用科学发展史,深化对科学探究精神的认识

在科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科学发展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这样就可以把科学逻辑的推演同人们认识物质运动的过程联系起来,达到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真正揭示科学发展的精髓。

案例: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磁生电”――四次科学革命

当讲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开创电器化时代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通过互联网,查找科学发展历史上四次重大的科学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16~1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挑战神权的近代科学诞生,经过科学家伽利略、牛顿等的推动,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等三大发现,形成了实验科学体系。

第三次: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X射线、电子、天然放射性、DNA双螺旋结构等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宏观进入微观领域,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微电子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标志着科学进入了现代时期。

第四次:系统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纳米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的技术集成与方法整合,尤其是系统生物科学的诞生开启了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

通过学生复述,使学生懂得,科学每迈出一小步都要经过无数艰辛的科学实验,把知识作为历史的产物来考察,从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进行阐述,活跃学生的思想,启发他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2.运用科学发展史,培育敢于思考、质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和质疑问题的能力。科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反思、怀疑、批判、求真、求美、求新的过程,质疑激发认知矛盾,从而创造新理论。

案例:氧气的发现史――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

18世纪初,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等人提出了燃素理论;1771-1772年,瑞典化学家舍勒把氧气称为“火空气”;1774年8月,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称这种气体为“脱去燃素的空气”。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先后独立发现了氧气,但由于他们墨守陈旧的燃素学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发现了什么。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燃素理论产生了极大怀疑,他重复了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得到了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他确定这种气体是一种新的物质,从而公布了氧气的发现,正是拉瓦锡敢于怀疑、批判的精神,才击破了燃素学说,发现了氧气。

通过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我们认识到质疑是探求发展真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产生了认知矛盾,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质疑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精神,具备探究与创新的初步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及时展现科技成果,激发科学探究热情

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中导入我国的重大科技成果。

笔者在教学中,知晓重大科技成果的当天,都会布置学生回家查阅资料,书面摘抄,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简单叙述、呈现、交流,再提升高度。

案例1:青藏铁路全线铺通(2008年10月15日)

青藏铁路建设在素有“生命”之称的雪域高原上,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是中国新世纪的四大工程之一,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藏铁路全线铺通是我国继奥运会后的又一大盛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这样的科技成果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产生民族自豪感。

案例2:观看“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的发射

学生的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这种重大消息很容易激励学生,倡导他们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宇宙飞船的发射以举步量天这一浪漫的形式表达我国国家意志的同时,也展示了我国雄厚的国家实力,激励学生为实现科技兴国、增强国威、振兴中华做出努力。

案例3:2013年10月成功研发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

我国科学家26日在杭州宣布,成功研发出人体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例流感病毒疫苗株,打破和改变了我国流感疫苗株由外国提供的历史,为及时应对新型流感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我国生物基因工程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事件会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探索,将来报效父母和国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展示科技成果可以使学生感悟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学习他们坚忍不拔、执着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创新改革、求实、求真的精神,极大地鼓舞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能够使学生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深化对科学的认识,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把科学探究放在突出的地位。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成为懂得思考的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中体现科学探究精神,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必要要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亲身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第4篇

设置。

关键词:初中科学;问题化教学;运用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逐渐转变成为对文化的追求,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我国已经明确提出教育改革的策略,各个学校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也呈多元化,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问题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尤其是在我国的初中学校中更为明显。但是,调查显示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化教学,其运用情况并不十分理想,问题化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它的真正作用。因此,本文将探究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化教学的运用。

一、问题化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问题化教学的基本内容

问题化教学本质上就是教师根据课本的基本内容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对课本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同时,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基本内容。学生在步入初中后才真正接触到了科学这门学科,在此之前没有接受过十分正规的训练和实践。而初中科学和其他的学科有着极大的不同,它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实践。所以,这就要求初中科学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养成爱动脑、善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问题化教学的作用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化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初中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初中科学教师的教学发展。另外,运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化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主体地位。同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问题化教学的设计

首先,初中科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要想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问题化教学的作用,那么必须要先设计出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关注度,学生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进行讨论,进而达到探索知识的目的。

其次,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要尊重问题设计的原则。初中科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尊重新课改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再者,初中科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之所以开展问题化教学,就是为了方便教学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所以,初中科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和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比如,在讲述《我们居住的地球》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关于地球你了解多少”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次课堂的主要内容。另外,初中科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如,“是什么能够将蝴蝶吸引到花上面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植物、生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会跳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的探究方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初中科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清楚和完整。要想让初中生对科学教材中的相关问题有更好的解决,那么就必须先要保证问题表达的清楚度和完整性。比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时,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范围,那么学生就抓不住重点,答非所问,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初中科学教师只有保证了所设计问题的清楚度和完整性才可以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的O置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同样的道理,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十分重要。教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离不开实际生活,简单来说,科学的内容其实是实践生活中的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升华。所以,结合实际生活去设计问题情境十分有必要。将实际生活和科学教学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激发初中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激情,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初中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水》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情境内容:冬天湖水结成了

冰,春天湖水的冰又开始融化等等。将这些情境综合在一起,学生结合实际再进行思考,会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探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主体性教学;角色地位;方法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意识被提上了日程,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继续发展的潜能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学校课程教学成为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场地,初中科学以其学科独有的特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活动课程。为此,在初中科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进而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科学教师长期实践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目标下,能否在初中科学中实践和开展主体性教学,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关系着学生学习观念的培养,为此,下面就自己在实践主体性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同大家交流。

一、师生从观念上确立主体性意识

1.学生要认识角色

主体性教学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此,学生首先要在认识上看到,学习是自己的认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不是在教师被动机械的推动下前进,而是要在教师组织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自己的学习。

例如,在课堂上,我一直倡导学生课前自学,并尝试学后再教,让学生自己去开发方法和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改变角色

传统的教师观念就是教师即课堂,教师如何讲学生就要如何学,这样是无法开展主体性教学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力,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主体性教学就是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做什么都是对的,教师都要尊重学生,不能随便批评。这样的认识是偏激的,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主体教学不仅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还要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认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会学、能学、善学。

3.要因材施教,唤醒学生

主动性教学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设符合主体性教学的课堂情境

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理论和方法,创设符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在学生中的体验,有效地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

初中科学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探寻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然,认识自然科学的内在规律。问题式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一定的科学活动情境激趣下,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被激发,学科的素养在探究中养成,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一概念时,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上学过程中乘坐汽车等的方式出现的现象,如,汽车的启动,刹车;我们在公共汽车上转弯时倒向一边的感受;我们在坐动车、高铁等较为匀速的工具时的感受,这样学生就会在这些情境中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结论: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开展实验性教学探索

初中科学具有大量的实验,实验性教学符合学生天生好奇的学习特点,可以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激发。为此,我们初中学科教学在开展主体性教学时,要针对科学实验的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体沉浮条件”的实验中,先向学生抛出问题:鸡蛋在水中会沉下,还是浮起呢?学生在实验前后有各种猜想,能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接下来进行实验:第一步,把一只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出现下沉的现象;第二步,在清水的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鸡蛋慢慢地浮起来了。在实验后,学生会迫切希望这一现象的原因,这样的情境下开展教学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主体性教学需要创新实践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出发点都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为此,初中科学主体性教学应该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积极学习其他有效的思想、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现代化的教具渗透新时代的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强、进取、开拓、拼搏的主动学习精神,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初中生在初中科学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总之,初中科学以其学科独有的特点,成为开展主体性教学的重要阵地。开展初中科学主体性教学活动,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因材施教,启发唤醒学生的方式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开展实验性教学探索,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各种主动教学情境和方法,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意识、思维、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东海.主体性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途径.才智,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