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有机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设置“知识障碍”,激发学生对发现知识规律的迫切性
所谓设置“知识障碍”,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暂时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讲复数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求解问题:已知,求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但对结果又感到疑惑不解,。可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是-1呢?这时教师指出:这实际上是因为方程无实根造成的,大家学习了复数以后就会理解了。那么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呢?这就诱发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使其兴趣盎然,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形成了积极乐学的气氛。
二.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课题内部的矛盾和面对新课题学生认知内部的矛盾,恰当地创设认知“冲突”以引起学生注意和积极思维。
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可作如下处理:先用华罗庚教授著名的“取球试验”说明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及不完全归纳法的概念,继而提出问题:数列中,。通过计算有,,,,你能得到什么?生(几乎是齐声):(误!),试问其他学生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计算不难发现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继而又提出问题: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用什么方法推导的?使学生意识到需要证明。那么,怎样证明呢?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吗?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对所有的自然数都一一加以证明就可以了。随着发现这个工作是无法完成的,及时运用电教媒体演示“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从该游戏的效应中进而得到了数学归纳法。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开始通过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继而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让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接受新知识,教学效果无疑是极佳的。
三.诱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解题本身不是学习数学的目的,而是一种训练手段。因此,在解题结束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这对培养学生能力、拓展学生思维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化简
其通顺、简易的解法是:
原式==
====
解完此题,不妨让学生用该题的解法试解下面较复杂的问题:
求证:
学生对原题的解法作反思、归纳后,总结出其解法规律是:先作乘除变形,再将分子用倍角公式递推化简,从而达到将整个式子化简的目的,由此可顺利地完成新题目的解答。
四.探索数学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所建立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建模”方法,正是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审题,去粗取精,弄清题意,联想有关数学知识,建立相关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最后回到实际中去获得问题解决。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掌握数学语言的形成过程及建模程序,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对易拉罐设计最优化(用料最省)问题的探讨:
易拉罐是学生常见的物品,市场上的易拉罐的尺寸设计是否最优(用料最省)呢?学生可以观察探讨,必要时可建议学生到工厂作实地考察,请教工程师。
方案一:设易拉罐的体积一定,高为,底面直径为,高与直径的比是多少时设计最优(用料最省)?
由得用料面积
,等号当且仅当,
即时成立,故易拉罐为等边圆柱时设计最优(用料最省)。
这是理论上的易拉罐用料最省,而商场里的易拉罐的底面直径和高明显不等,难道厂家不愿意省料?那么,厂家设计时是否考虑了厚度或焊缝长度等因素呢?
带着问题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大多易拉罐两底用料的厚度比罐身厚约倍。
……
“易拉罐设计最优化(用料最省)问题”启示我们,只要多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勤思善问,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东西。数学不仅仅是和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打交道的抽象演绎体系,相反,由于数学的应用广泛性及其思维的挑战性而蕴藏了无穷的魅力。更使学生懂得: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出发点更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归宿。
五.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方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下流行的口号。古人云“授人以鱼,一餐之需;而教人以渔,终身受益”。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捕鱼”的方法,为学生尽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这个花朵其实也就是泛指人类的认知活动。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指人脑中的知觉和认识活动,即人的意识、感知、注意、记忆、问题解决和推理等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过程[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基础,着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又是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接收、存储、整合和组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建构与获得,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
人的认知活动是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知觉是受教育者接受各类教育信息的前提,它将各种刺激信息转换为图像、声像等认知代码进行分析和组织;感知到的信息将进一步输入人的记忆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转换、加工并给予存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依靠感知觉、识记存储、回忆和再认事物,更要对教育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的加工转换,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过程,就是思维。受教育者通过思维对教育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形成概念、进行推理、解决问题,从而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注意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决定着注入认知过程的信息原料,是认知活动的指南针和认知资源的分派者。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形式,有价值的、有用的知识,需要理解的、有难度的事物以及兴趣都是引起有意注意的重要因素。感知觉机制、记忆机制、思维机制和注意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容,受教育者就是通过这些要素之间依据一定的机理运行,来完成学习认知任务的。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2]。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传播文化环境,成为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延伸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既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载体因素加以运用,也可将其作为教育环境因素加以考虑。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领域,另一方面,也冲击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怎样选择信息,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1.大学生思维趋向平面化、浅显化,深层次认知不足
网络信息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和“浅阅读”的快餐式的信息获取方式,在拓展大学生知识和信息含量的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课堂学习中的内化整合难以深入和深刻。网络媒体在表现形式上更多的是给予人们感觉器官上的刺激,生动的画面、鲜活的形象、悦耳的声音都容易引起大学生广泛的注意。但这种刺激信息极易造成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过度分心。同时,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浩瀚博大的资料库,大学生只需举“指”之劳,便能快速畅通地下载资源,浏览信息,尽享这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官享受的信息“快餐”。但这种长期享受停留在认知的初级阶段,有时是以损害思维能力为代价的。大学生习惯利用电脑强大的储存和处理能力来取代人脑进行记忆、剪辑、组织和整理信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弱化了对原有经验的广泛联想和原有知识点的激活,使得思维趋向平面化、浅显化,直观、单一,不断追求新鲜内容和信息的刺激,而缺乏对信息的编码、储存以及深刻、创新的分析、推理和理性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认知,懒于进行深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
2.大学生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改变,认知难度加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宣讲、谈心、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可控性比较强,信息来源比较固定和单一,失真或误读现象不是很多。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使人类信息量呈“爆炸”趋势,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包围着每个人。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全新呈现信息的方式,吸引了大学生太多的注意,改变了大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又会造成信息超载、冗余甚至污染,造成大学生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注意的过度分散和消耗,难以对教育信息的关键部分进行有意注意,导致思维认识上碎片化、无序化。大学生每天忙于刷微信和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接收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使其陷入选择的困境,难以有效区分信息真假,导致认知失调和混乱,使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理想信念迷失、社会道德意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3.大学生认知方式从外部权威为主转向内部加工为主,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
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是在新的教育信息和主体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和非任意性的联系的过程。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借助网络可以便捷迅速地寻找和吸收自己需要的信息,完全绕过了教师这一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根本媒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者的教育主体和教育主导者的地位受到了“撼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地位由隶属关系变成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关系,改变了受教育者自身在传统教育中知识信息劣势的格局。大学生从网络途径所获取的多样化甚至自相矛盾的信息,使其不断破除外部权威的影响,走向自我判断、自我加工所接受的信息。这就促使他们的认知方式从以往的外部权威为主转向以内部加工为主。当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简单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不断尝试着用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自我的内部信息加工,外在的表现就是个体的差异和对简单说教的逆反行为,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加大了教育难度。
4.大学生认知行为的目的性、功利性更加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呈现惰性化
当代大学生正逐渐向“00”后过渡,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意识增强,认知倾向功利和实用性。面对网络开放的信息海洋,大学生很容易利用其便捷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简单应付,不加以深度思考,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过滤性的吸收和消化,对他们认为有用、刺激的信息进行辨别、选择、记忆和思维,对他们认为无用武之地或实用价值不高的信息要么通过网上的搜索摘抄,简单拼凑作业,要么消极认知,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比较盲目和排斥,对有关思想、政治、道德等的信息认知呈现惰性化,很难将对教育信息的感性认识进行思维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趋于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政治觉察性不高,缺乏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感。
三、网络时代优化大学生认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调动大学生认知兴趣,推动其积极进行内部理性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感知觉在教育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全面、精细地构建或筛选教育信息,用色彩鲜明、大小适中的图片让大学生清晰感知教育信息;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衬托教育主要内容和重点信息,使其集声音、文字、图像、数据等为一体,实现教学内容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多方位刺激大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同步运行产生强烈印象,使教育信息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吸引大学生的认知兴趣。这样,不但坚持了教育理论正面灌输的原则,还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可接受性,为推动大学生内部认知打好基础。另外,在话语表达上,要努力跨越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话语鸿沟,保障有效沟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体现,具有语境严肃性、话语规范性、语词固定性、叙事宏大性等特征[3],而网络话语更新速度快、内容与流行文化联系密切,表现形式大于意义,具有散漫性、娱乐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因此,要逐步培养教育者参与网络文化生活的意识,真切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网络空间交往、学习、生活的方式,使教育信息在语言表达上能敏锐地捕捉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便于感知、理解和记忆。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和内容,越是特色鲜明、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实际就越容易被大学生所识记,另外讲授比较全面、易懂的知识也有助于大学生识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使教育信息生动形象、特点突出、简洁易懂,便于其在人脑中留下痕迹。在记忆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近期的识记内容,设计教育开展方式,及时在大脑皮层画下印象,让知识在大学生头脑中保持得更久。并通过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帮助其对相关性知识进行联想,促使其回忆和再认。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利用思维的规律,启发大学生将新概念、新提法和新要求与原有的概念、提法和要求建立联系,并深入分析这些联系,使之能很好地消化和理解。另外,教育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大学生实际生活设计提出对大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平衡,吸引其关注和思考。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另一方面,要善于用问题激活大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点,深入分析两者的关联,培养其对问题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推理、概括等系统思维的能力。
注意与学习两者的关系极其紧密。当一个人所面临的刺激信息和问题难度稍微超过他的能力、经验和知识结构,但又不会超出太多时,才会引起他的最大注意与兴趣,进而提高他的学习与记忆效率[4]。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注意机制,交互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维持和调控好大学生的注意力。要恰当运用感官刺激引起大学生无意注意,教学内容要丰富充实,与大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持长久注意;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有意注意。使大学生明确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注意动机,防止大脑疲劳,调动其自我意识,并鼓励大学生通过一直努力来稳定注意,及时给予鼓励和积极支持。
2.把握大学生认知特点和习惯,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认知方式和信息接收习惯的个性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实效性。一是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传播阵地,树立校园舆论权威,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及时干预大学生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出现的信息接收系统的混乱和不协调现象。引导大学生在遇到重要问题时,能及时、主动地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相关观点再做出自己的判断,使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的一种习惯。二是要高度关注现实动态,对于可能引起大学生关注和影响其成长的各种网络热议问题、前沿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定位,形成同辈、朋友、倾诉者关系。将传统的被动式教育变为主动参与的思想交流,更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用教育者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思辨能力修正大学生知识和思维的不足与缺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认知,形成有利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知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应了解、分析和把握大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有效干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将其认知系统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引向质的提升和量的更新。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学中必须将价值认知教育同大学生的价值体验与感受相结合,推动其进行积极思维。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充分展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善、美之举,大力褒扬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以情引论,情景交融,唤醒或激活大学生原有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使之与特定的信息或情境相联系,将价值认知与自身的价值感受密切结合,合理加工和转化教育信息,确立对相关问题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观点。二是重视思想政治实践教育,通过大学生实践体悟来提升思维品质和能力。“实践体悟是接受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只有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接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并与自己的需求、利益相连接,才能优化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5]。思想政治教育要确保实践教学在整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足的学时、学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深化对道德信念的理性认知,并巩固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之形成习惯,养成稳固、自动、愉快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湿疹;中医体质;皮肤病辨证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13-03
湿疹类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皮疹多样性、对称发作、渗出倾向、剧烈瘙痒等特点,常容易复发,病程迁延。湿疹在皮肤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占全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58.53%[1]。近年来湿疹发病率正逐步呈上升趋势。由于湿疹皮疹瘙痒剧烈,急性期有较明显的渗出倾向,慢性反复发作使皮肤干燥、粗糙、苔藓样变,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本类疾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但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虽然,近年来湿疹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在遗传学、免疫学、超抗原、细胞因子等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仍然缺乏特异性和针对性,不能真正、全面、完整地揭示其本质。目前湿疹的西医治疗无特效药物,大多为对症治疗,西药虽然能较快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复发,不良反应较多,也不能改变患者变态反应体质。而中药具有西药无法替代的优势,且中药能调理体质,达到提高巩固疗效的目的[2]。
1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研究现状
根据临床特征及发病部位的不同,湿疹相当于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湿疮”、“浸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病。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中提到:“浸疮,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概括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湿热内搏,滞于肤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现代中医医家继承前人的理论,并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湿疹的证治规律不断探索、研究、总结,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1.1 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湿疹是采用最广泛的方法,也是符合中医临床诊疗特色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中,将湿疹辨证分为湿热浸、脾虚湿蕴、血虚风燥三型。临床报道湿疹证型分类较多,名称各异。旷燕飞[3]对1992~2008年,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相关1864篇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及证候规范方法整理分类,得出临床湿疹诊疗主要辨为:湿热证、血燥证、风热证、脾虚湿蕴证四大证型。
医生根据西医病情、病程分期的方法,采用分期辨治。针对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不同时期,进行中医辨证。运用辨证与病期相结合的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4~7]。
根据湿疹的病因大多围绕“风、湿、热”以及日久湿恋伤阴,血虚失润的机制,也有研究者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采用成方或验方加减治疗。亦或采用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滋阴,活血等中药外洗外擦。以及内服外治结合,穴位注射等等。总之,湿疹中医药诊疗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1.2 中医辨治湿疹存在的不足 虽然多种中医药治疗方法的应用,临床治疗湿疹疗效显著,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争议,例如辨证类型繁多,湿疹分型和中医临床辨证的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湿疹由于临床表现多型,病程阶段不同表现各异,而且其复杂性还表现在,局部皮损辨证与整体辨证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证型组合较为复杂。例如旷燕飞[3]等的统计中,虽然主要证候类型只有四个,但是其中的亚型有26个证型之多。对分期辨治的方法有些学者[8]持不同意见,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西医的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与中医辨证分型套用。许多报道疗效显著的单方验方及治疗手法,则难以有后续的研究和推广使用。
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来确切评价和比较药物及疗法间的疗效,导致了中医药辨证治疗湿疹虽然具有良好效果,但许多临床经验较难被统一、认可并上升到理论水平去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因此,加强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如何更加科学地归纳湿疹的证候规律,优化、规范其辨证方法,寻找湿疹诊疗的新思路和方法,值得积极探讨、研究。
2 中医体质学说与湿疹辨治的关系
2.1 中医体质与病证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毋庸置疑,其核心就是“个体化诊疗”。而“个体化”本身就包括了体质差异。体质与证候之间有内在、密切联系。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的偏颇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体质类型决定对病邪的易感性和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体质因素参予并影响不同证候与病机的形成;体质特性影响着病程与转归[9]。可以说,证候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体质,在体质基础上演变和发展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
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发展的逐步完善、规范,围绕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日渐增多。通过体质调查研究,中风病、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甲状腺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脂肪肝、不孕症、老年抑郁症、亚健康、儿童哮喘、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中,各自都有着明显的临床体质类型特征。
2.2 中医体质与皮肤病辨治密切相关 在皮肤病方面,体质学说对许多皮肤疾病的防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早在《灵枢·经脉》中就有“虚则生疣”的说法;《诸病源侯论·漆疮侯》则记载:“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禀性即指人的体质;《医宗金鉴》中也认为“漆疮”的病因是“此证由人之腠理不密,感漆辛热之毒而生”。明·申斗垣《外科启玄》中也提到:“病分寒热者,是人素禀之偏。……虽万病莫越于此,岂止痈疽疔肿乎。”“肥人多湿多痰,多气虚,……故气虚之人生疮疡故多痈。……宜内托之,使邪不内陷则易溃而易完。夫瘦人多火多血虚,……筋骨瘦而不胜于寒,……如生疮疡则多疽,……属阴,……故疽多附于骨,肉色不变,故难溃,溃而难完。”
可见体质是疾病,包括皮肤病,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体质学说对皮肤病诊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发病、疾病的从化、治未病等方面,且有其独特性[10]。比如杨文信认为,禀赋不耐,气血不足之体质,是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基础,将中医学体质理论灵活运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临床疗效良好[11]。
还有谢知音等人,关于银屑病的中医体质研究报道,虽然频数比例及体质类型有差别,但都发现患者容易表现出气虚型和气郁型体质[12~13]。其体质不同,证候类型,病情轻重等有着明显差异。
许多皮肤病,尤其湿疹,常常存在局部皮损辨证与整体辨证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更应当注重内在体质与外部皮损兼顾,整体状态的辨证,综合分析。辨质是辨证的前提,在辨质基础上再辨证,能够提高辨证的精确度;因质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14]。
2.3 湿疹辨“质”论治的研究及思考 有学者认为,湿疹患者具有一定的过敏素质,湿疹是在遗传背景支配下,受环境因素和身体健康状态等因素的激发,导致机体处于一种致敏状态[15~16],有许多学者认为脾虚湿盛是导致湿疹类疾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脾虚是此类患者的体质倾向[17]。宋坪[18]在治疗慢性湿疹时,除分型施治外也提出,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随证加减,对获得较好的疗效至关重要。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探讨中医体质特点与湿疹的发生、变化与预后转归等方面关系的内容较少,仅有袁安香等根据著名体质学专家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通过小儿体质调查问卷判定小儿湿疹的体质类型,结论是小儿湿疹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密切:特禀质、痰湿质与小儿湿疹的关系密切;特禀质、痰湿质易迁延为慢性;痰湿质的小儿易患湿热并重证;易并发过敏性鼻炎[19]。
陈立翠[20],庄严[21]以六分法的分类标准,将湿疹患儿临床症状与各型体质相关的特点进行了对应分析,结果大致相同,各体质类型所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分布由高到低均排列为肺热阳盛质、痰湿腻滞质、阴虚燥红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与平和正常质。
由上可见,湿疹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目前只有关于小儿的少量研究,采用分类标准与国家认可的标准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小儿的生理发育特点有关。没有相关成人湿疹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资料。而且也缺乏结合体质类型,开展治疗、预防干预的报道内容。
湿疹病的发病以及复发、加重都与遗传、性别、年龄、地域、诱发因素等体质因素密切相关,这些易感因素提示湿疹患者具有易感体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湿疹辨证与体质类型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探讨湿疹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通过对湿疹患者体质类型和证候特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体质在湿疹发病、病理演变中发挥的作用,从而让临床诊疗更具有目的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诊疗中的特色和优势。为湿疹的防治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冬青.皮肤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6~358.
[2]王远红,王相明,吴康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2009,3:54~56.
[3]旷飞燕,杨志波,曾碧君.湿疹中医临床证候分型及用药情况的文献调研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8,14(12):84~86.
[4]时水治.中医辨病辨证治疗湿疹初探[J].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4,1(2):160.
[5]许金华,佟雪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浅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7~28.
[6]白彦萍.湿疹的中医诊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4):259~261.
[7]沈冬.湿疹的中医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2):20~21.
[8]瞿幸.中医辨证治疗湿疹85例[J].中医杂志,1995,(10);615.
[9]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0]王亭,唐志坤.中医体质学说在皮肤病防治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2012,10(3):488.
[11]张剑,邓永琼,杨茜,等.杨文信教授辨质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1,43(12):147.
[12]谢知音,白彦萍,杨顶权.银屑病的中医体质与辩证分型的相关性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823~825.
[13]卢传坚,姚丹霓,吴大嵘.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体质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55~1257.
[14]李斌,张成会,刘红霞.58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研究[J].四川中医,2010,28(10):62~64.
[15]崔媛媛,李波,郑义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867~868.
[16]陆丽明,陈楷涛.湿疹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76.
[17]何丹,林青,王研.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4):66~70.
[18]宋坪,李博鉴.慢性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857~858.
[19]袁安香,张茜,时贞红,等.中医体质类型对小儿湿疹发病及病理过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95~896.
[20]陈立翠,谭艳,余涛.小儿常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0,6(1):37~39.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优化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取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的解决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些局限性,以更为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化技术的基本优势和特点, 不仅实现多样化教学手段的整合,并且大大的方便了教学操作,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更为明显。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概述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的辅导作用,利用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将电脑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投射到白板下,形成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交互式白板大大的方便了教师的操作,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在相关程序的加持下,界面更加美观、功能更加完善,操作也更为灵活,教师使用也更为方便。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声形结合,集图片、视频、声音等各方面为一体的教学工具,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更加客观、立体,更为生动、形象和具体,学生学习更为简单,更容易掌握和理解。 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相关特点和优势,应用在教学中,集合了黑白与多媒体设备的长处。教师不仅能借助白板进行教学内容的指导和书写,并且还能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随意查阅资料,使教学不在局限于黑板,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更为灵活和多元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备课,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这样在具体的教学中,既方便又省时,还能进一步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此之外,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其它的功能,如:视频插入、视频编辑、放大镜功能等等,能更加灵活的应对教学需求,为教学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环节的优化
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即使书写和绘制图形的功能,并且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进行自由板书,同样还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分批呈现资源,也能对资源实行保存,重新展示,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交互式电子白板更为人性化和多元化,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固有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表现上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课堂更为立体、饱满,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
量更明显、更突出。 如:1.在解读文章时。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客观和直白的资料。不同于以往的灌溉式教育,交互式电子白板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对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的避免了以往教育模式下的刻板性和单一性,教师只需要将阅读要求出示在白板下,引导学生去解读文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涵,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更具有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更高。2.在写作教学时。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是由于写作教学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写作教学更多的是关乎到学生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学生往往找不到方向,教师教学也无从入手,基本都是根据一个中心和主旨,进行抽象的指导,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和思维性。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利用白板的遮盖作用,让学生去深入探究文章的思路,学生写作更为规划,思路更为清晰,教师在教学时也能更快的找出学生写作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3.在阅批作文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一个相互的平台上阅读文章,去分析文章中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讨论和交流,对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使阅批作文不在是教师的活动,而是关系到师生之间,是师生之间针对作文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一次有力的尝试, 不仅提高了批改效果,也提升了学生写作水平。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难
点。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辅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与传统的黑板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更加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的功能特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视野,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难点的知识点和概念,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点,将抽象概念进行剖析,以更为具体、形象的形式表示出来,给予学生一个更加直观的表现,降低理解难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提供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模式,让学生敢于表现和表达。除此之外,交互式电子白板还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更为自然、快速、动态的呈现出情境交融、声形并茂的教学情境,在情感上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才感官上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更加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将被动的教学转为主动的学习,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为生动、形象、具体,教学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具有表现力,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能有效的实现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是化学知识中一个重要分支,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两大板块。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学科思维方法。但在中学化学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如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反应类型及同分异构体,这部分知识涉及中学有机化学核心知识的绝大部分,内容复杂且多变,正是由于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自然就很高。这就对有机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各种能力中,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最重要。为了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学科学习方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重一些重要思维方法的渗透,如有序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有效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提高化学思维能力。
虽然思维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养成的,但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注意诱导、启迪、培养和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不能离开知识,脱离知识的能力是不存在的。要有较高的能力首先要熟练所掌握的有机知识,然后,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有机物虽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但有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教学中,抓住有机物的物点,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挖掘自身潜能,以碳原子结构为中心,以官能团为主线,以性质和制法为桥梁,建立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除了以官能团的典型性质为纵向线索外,还有以反应类型(加成、取代、氧化还原)、与特定反应试剂(如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相同的反应条件(如硫酸为催化剂、水浴加热)、酸性比较等横向为线索,它们共同编织成有机化学的知识网络。由于线索太多,学生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有序记忆,并配以强化的针对性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纵横交错,交织成网,便于学生有序记忆和应用。
2.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形式。是将输入的一种信息转化为多种信息输出,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多向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联系越多,发散越广。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注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储存的有机知识,将有机化学实际问题分解,迁移。转换,重组,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有机知识得以灵活运用,如在学习了“多糖”内容后,会分析吃干粮时细嚼慢咽,在口腔中咀嚼时间长些,能体验到味道变化的道理;还可联系很多饮食保健的道理,如饭后不能喝过多的水,有些食物能帮助消化,有些食物又阻碍消化等,这样对淀粉的水解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有一定思考性、多角度联想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跨学科发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目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
3. 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有机物分子中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习中要从物质结构特点的关系去认识性质的关系。如乙醇分子、苯酚分子、乙酸分子、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它们分子中与羟基相连的烃基不同,乙醇溶液、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而乙酸溶液呈明显的酸性。再如,甲苯等苯的同系物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苯则不能,这就是因为其分子中侧链受苯环影响的缘故;甲苯比苯容易取代,则是因为甲基能影响苯环的缘故。转贴于
蕴含在有机化学中的辩证关系还有很多,关键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能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依据事物的内在特征、外部条件综合考虑,灵活做出判断,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4.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即有意识地从顺向思维的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学生掌握起来深感困难。如果没有一条很清晰的主线将有机知识串联起来,学生所学的知识只会是零散的,解决问题时容易张冠李戴。因此,需要建立有机物网络系统知识。但在建立网络系统知识时,如果按照教材顺序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只会形成简单的重复记忆,学生兴趣不大;如果继续按照顺向思维建立有机知识网络,学生的思维显得单一。因此,在形成有机网络系统知识时,教师可打破传统,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由最后学的酯类物质去反推以前所学的酸、醛、醇、苯酚、卤代烃、炔烃、烯烃、烷烃等物质,推断时紧紧抓住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这样做,学生既复习了有机知识,又巩固了由此及彼的反推能力。有机化学中的合成题是高考的常考题,在教学中,通过有机合成训练,使学生掌握“逆推”方法,打破通常的顺向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5. 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习题课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可通过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将问题按照内在联系,让学生进行抽象归纳、推理、想象、分析、综合,找出问题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思维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在有机学习中,除了掌握各类有机物的性质、用途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对中学有机化学有一个整体认识,能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