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球经济走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美国债务危机的形成和背景①
清晰界定美国债务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美债危机的分析。首先,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国借来的债务。其次,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出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因此,我们分析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必须首先要探究美国债务问题的来龙去脉。
本文所说的美国债务,是指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联邦政府的负债几乎贯穿整个美国历史进程。美国宪法通过后,联邦政府承担了独立战争期间和联邦条例期间所发生的债务。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国家收入的比重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在战争和衰退期间,政府赤字都会增加,联邦债务随之增加;但情况好转后联邦政府债务随即下降。近年来,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联邦政府赤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债余额突破了10万亿美元,而今年逼近了国会2010年制定的14.29万亿美元的上限(图1)。这使人们开始担忧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1.债务规模和结构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也称为总债务,是财政部及其他联邦机构发行的联邦政府未偿付债务总额。总债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公众持有的债务,即由联邦政府以外的所有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美联储和外国政府持有的联邦债务;二是政府账户,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持有的债务。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也被称之为政府内部债务。这些信托基金以及其他一些政府账户的累计盈余,包括利息收入,被投资于国债,并且基本都是不可流通国债。只要这类政府账户所需支出超过其从公众获取的收入,财政部就必须用现金赎回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
201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达到13.6万亿美元,其中,由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9万亿美元,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4.6万亿美元(图2)。2010财年末,在估算的公众持有联邦债务所有权构成中,美联储占比为9%,州和地方政府占比为8%,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为36%,国际投资者占比为47%。
从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很少,但完全可以驳斥一种观点,即美国有意造成了美元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调,以便通过贬值的美元来降低其他国家的外汇资产价值。道理很简单,即使不考虑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只看公众持有的联邦政府债务,美联储、州和地方政府、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53%,超过国际投资者47%的占比(图3),更不用说单一国家的占比水平了。为了侵吞诸如中国等外汇储备资产而让价值远大于此的美国资产作陪葬,这种情形很难想象。
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主要是累计盈余的信托基金账户的余额。信托基金账户是由法律指定的联邦预算账户,通常有指定的或“专用的”收入来源,这些收入被授权用于信托基金支持的计划和活动的开支,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信托基金是将专用收入和这些收入的支出情况联系起来的一种核算机制。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退伍军人、医疗保健、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几乎构成了政府账户持有总债务的全部。2010财年末,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占政府账户持有债务总额之比为57%,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占比为17%,医疗统筹信托基金占比8%,退伍军人和医疗保健基金占比9%,其他计划和信托基金占比9%(图4)。
公众持有的债务本质上是联邦政府为累计的现金赤字融资的借款额,反映了当前经济的负担;而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是这些账户投资于特别国债包括利息收入在内的累计盈余,由美国政府以政府的完全信用和保证承诺还本付息,反映了未来纳税人和经济的负担。只有公众持有的债务在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中被作为负债反映;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对这些账户来说是资产,但对财政部是负债,它们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互相抵消。
2.联邦债务限额
债务限额是联邦总债务的法定金额上限。这一限额必须定期提出,以满足增加的联邦借款需求。通常,美国国会和总统通过立法,为某一时间待偿付的联邦债务设定限额。联邦债务限额并没有限制国会制定影响债务水平或在某方面对财政政策进行制约的支出和税收相关法令的能力,而是限制了财政部为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决策筹资的权利。因此,当政府接近债务限额时,美国财政部通常会调整其正常的现金和债务管理操作。过去,在债务限额提高以前,财政部通常会采取某种特别行动,如暂时缩减投资于联邦雇员退休计划的证券投资,以满足政府债券的到期偿付,使之不超过债务限额。
在本次危机过程中,美国财政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周转,延迟了债务上限的到达。1月6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写信给国会,告知国会当触及债务余额上限时,财政部有一定的周转空间,大概能维持几周时间,随后如果仍然不能提升,那么美国政府承担的一些义务可能将得不到偿付。 4月4日,盖特纳再次致信国会,说明到5月16日可能触及债务余额上限,随后财政部的周转可能维持到7月8日。 5月,美国政府公债余额达到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余额上限,后由于美国政府的收入状况好于预期,政府不能维持正常偿付义务的时点被推后至8月2日以后。
3.信用评级①
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目前涉及信用评级业务的主要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评级、标准普尔和穆迪。北京时间2011年8月6日上午,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为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
信用评级,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
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作出系统评级。信用评级一般从高到低分为AAA,AA,A,BBB,BB,B,CCC,CC,C。AA级至CCC级可用“+”号和“-”号,分别表示强弱。
二、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危机及随之而来的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债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调,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增加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程度,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日本经济疲于应对地震和核泄漏的情况下,全球市场对于稳定安全的资产追求更加急迫,而美国被认为是天然的避风港。此时,美国债务危机的爆发和信用评级的下降,无疑是给动荡的全球市场投下了又一颗重磅炸弹,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使他们重新审视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降低了他们的投资欲望,这不利于经济复苏。
其次,美国债务危机是以两党妥协、达成暂时的协议为结局的,根据协议,美国债务上限将被提高至2.1万亿美元,并且政府在未来十年内将削减赤字2万亿美元以上。这在短期内降低了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但削减赤字本身也会降低债务融资的总数额。长期来看,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会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那就是,增税政策和减少开支政策的结合体。增税无疑会对长期的经济增长起着约束的作用,而减少开支的政策则要区别来看。如果按照奥巴马政府的意愿,减少军费开支,那么会削弱美国在海外维护其利益的能力;如果不得不削减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开支等,则涉及到美国联邦债务的结构调整,政府账户总额下降、比重降低,而公众持有的债务比重会上升。
第三,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本身是对美国债务风险上升的一次认定。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长期以来被视为无风险利率。现在,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则其收益率有上升的趋势,但这会导致国债债券的价格下跌,持有这些债券资产的投资者会承受资本损失,美国也将不会像从前那样非常容易地为自己融资。从短期来看,尽管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但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日益严重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目前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仍然是全球最佳的(图5),在资本避险情绪的刺激下,短期美国国债的需求会上升,这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下降。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国债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第四,美国融资成本的上升,融资能力的下降,可能会导致整个融资模式的根本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也许会因此而变化。长期以来,美国的储蓄率过低,但却拥有全世界最为发达的经济和科技。而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却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因为这些国家有很高的储蓄率,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大部分是以美元形式持有的,又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即为联邦政府和美国的企业提供资金。
美国需要为这部分资金提供利息,而利息支出在美国联邦支出中数额巨大(图6)。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降,使得美国融资成本上升,由此美国的储蓄率可能会提高,内源性融资上升;而出口导向性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将会提高内需在经济中的比重,走依靠内需来发展经济之路。世界经济所谓的“恐怖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世界金融格局面临调整,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五,为了应对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降而产生的美联储维持长期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从缓解市场恐慌、提高市场稳定性上来说是有效果的,它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流动性,也暂时缓冲了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为一个流动性充裕的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不会改变市场的基本态势,而且低利率会冲击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利率敏感性部门,降低其盈利性和活力,人为推高资产价格,使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黯淡。只有承认经济困难的现实,接受一定程度的紧缩,才会使经济重新振作起来,启动和迎接下一轮经济周期到来。
三、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美国债务危机对欧盟的影响
对于欧盟来说,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欧洲经济复苏更加艰难,债务危机的解决会更加困难。
首先,欧元区国家正经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而美国债务危机又使得困难雪上加霜。七国集团除了要应对欧债危机外,还得为美国市场提供流动性。欧洲为维持欧元稳定设定的应急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尚未得到所有成员国的认可,预计在9月之前该基金的资金难以到位。即使资金全部到位,EFSF 4400亿欧元的规模,仍不足以在向希腊、葡萄牙提供资金的同时,再向西班牙和意大利提供支持。因此,美国债务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分散了西方的注意力,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得不到解决。欧洲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挽救危机,其信用评级甚至面临被下调。
其次,受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性加大,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欧洲经济复苏更加步履维艰。此外,受投资者避险情绪影响,可能会导致对欧元的追捧。强势的欧元会打击欧洲经济,尤其是德国的出口,使得欧洲经济衰退的形势更加严峻。如果这种情形成为现实,则德国对于欧元区国家的援助力度将会大打折扣,在更大的程度上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分析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放慢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高企抑制了国内的消费,以及宏观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出口增速放慢等。由于德国、法国等欧元区核心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幅放慢,预计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将面临更多的难题。③
第三,英国在经济面临高通胀、高失业、低增长的困难形势下,为了维护信用评级,提出财政紧缩政策。由于美国面临再次陷入衰退、欧元区债务危机从边缘向核心蔓延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若隐若现的风险,都可能使英国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之中。
2.美国债务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对于日本来说,其经济低迷的态势仍在持续,美债危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受地震和核泄漏的影响,日本国内关闭了众多的核电站,由于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基地遭受严重的破坏,使得日本经济的供给能力受到限制。与此同时,日本国内需求不振的态势依然持续,这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导致了经济的低迷。美国债务危机可能会使日本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加重,投资者会抬高日元汇率,使日本的出口面临进一步的冲击。
其次,受美债危机影响,亚洲出口导向型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需要进行分散化安排。目前,美国国债市场仍占据全球债券市场的主导地位。资产分散化的这种投资趋势,必然会使部分美元资产转投日本债券市场。短期来看,由于日本经济主要是低利率和高资产价格导致的经济低迷,这些美元资产涌入日本债市的结果,将会进一步抬高日元资产的价格,压低日本的利率。长期来看,美债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渺茫。
3.美国债务危机对于资源和能源出口国家的影响①
对于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和出口国家,如中东产油国、俄罗斯、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等国家,它们受到美债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来看是不一样的。
短期来看,由于对美国国债的避险需求,会使得投资者蜂拥大宗商品市场,以求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源和能源的价格会被抬高,生产会进一步扩大,这些资源和能源的出口国会从中受益。
长期来看,对于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增长,会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资源、能源的价格会随之下降,这些国家的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冲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美国和欧洲继续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则利率会被压低,资产价格会维持在高位,则大宗商品的短期保值需求会受到抑制,这些国家将面临的是更严峻的出口下降和经济衰退。
4.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影响
首先,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面临的是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这些国家通过鼓励出口产生贸易顺差,积累起来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资产很大一部分投入到美国国债市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使这些国家更加担心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可在目前情况下,这些国家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买入,一方面继续支持了美国的国债市场,另一方面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渠道。考虑到资产的分散化配置,虽然欧洲、日本经济都有着自身的严重问题,但出口导向型国家可能也会增持其债券资产。
其次,全球经济的疲软使得这些国家的出口受到抑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一定程度下跌有利于进口,这些国家长期的贸易顺差问题会有所缓解,在诸如贸易、汇率等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摩擦会减少。同时,由于出口导向型国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经济增长下滑会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即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下降,进口上升出口导向性国家经济增长减缓全球经济衰退,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5.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具有出口导向型国家的一般特征,在美国债务危机中自然会受到上述两个效应的影响。但中国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国内的消费受到居民收入的限制长期不振,国内投资受通货膨胀导致的政策调控和信贷控制也处于下行态势。与此同时,受欧美和日本经济不振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也将会呈现下滑态势。因此,从目前情况判断,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经济增速下调、通货膨胀受控的特殊时期。②
从积极的意义上分析,美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促使我们走上一条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之路。如果这种判断成立,要实现内需拉动目标,一定程度的信贷和经济紧缩就是必要的。中国不应再继续依靠“制度红利”的发展模式,而是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等来实现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的增长。虽然经济紧缩会剔除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企业,但从长远看是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
众所周知,经济紧缩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出现。一是银行坏账和不良资产率上升,二是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社会安全网络的构建和需求变得更加急迫。
首先,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发放庞大的信贷来支撑的。这些信贷由于乘数效应,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倍数增加,同时,信贷的体外循环也十分严重,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各种其他经济活动。这又导致了严重的物价上涨和随之而来的信贷管制,在流动性大量缩水的同时,结构性的变化会使民营经济和出口受到巨大冲击。虽然通过进一步放贷可以延缓问题的发生,但如果经济进入紧缩周期,则这些坏账和不良资产就会变为“现实危机”,银行系统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 政治、经济与技术的变奏:全球传播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技术与政治革命的双重变奏 电视覆盖传播的新价值与新趋势 分与合的政治变奏曲 绍兴冤狱与南宋初年的政治变奏 照明灯饰新趋势与新挑战 浅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新对策及其发展新趋势 新媒体时代军事对外传播的新趋势 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全球化的政治挑战 未来全球经济的趋势与挑战 新媒体与政治传播关系分析 论经济全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全球危机与经济政治的民主治理 油画创作中的新技法与新趋势 全媒体时代党报政治传播功能的挑战与应对 新媒体技术的挑战与传播教育的应对 赞助:企业品牌传播的新趋势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的新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访问时间:2013年6月21日)
11Carl-Johan Skoeld (2012), Apple’s China App Store: 18% of global downloads, but only 3% of revenue, Stenvall-Skoeld and Company, 网址:http:///1998/china-apple-app-store-market-sizerevenue(访问时间:2013年6月21日)
「参考文献
①胡正荣主编,《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一、影响“十五”期间油价走势的若干因素分析
(一)影响油价的战略因素分析
所谓战略性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油价走势的大国战略意图。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深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即石油不仅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之必需,也是产油国控制和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其战略意图的武器。
80年代,美国里根当政的8年,也是两伊持续战争的8年。两个主要产油国开战,对原油供应的影响程度可想而知,但当时的油价却一路低走。2003年,美国小布什当政后只打了“两伊”中的一个,对油价的影响应比里根时期小得多,但油价却飙升了50―60美元。国内有研究指出,油价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里根时期的低油价是针对当时的苏联,而目前的高油价则是针对中国。这一判断不无道理。
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当前的高油价就与遏制中国的战略性因素有关。据分析,战略性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始于2004年。下半年国际舆论界则盛传油价会继续上涨,甚至预测油价会飙升至70美元一桶。还有舆论提出,中国发展不可能再享受低油价带来的益处,而要为发展付出更高的代价。油价涨至每桶70美元以前,美国政府未采取任何抑制油价的措施,相反在不断增加战略储备。直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害造成了原油大幅减产,小布什政府才停歇。所以,不能说70美元一桶的高油价与美国能源战略的导向性因素毫无关系。
(二)影响油价的投机因素分析
国际油价投机的基础是原油双重定价机制中的第二重定价机制,即石油期货。回顾2004年以来的油价飙升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委内瑞拉罢工、伊拉克油管遭袭、尼日利亚部族冲突等影响原油供给的事件,但与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对油价的影响相比,这些事件微不足道。然而,事件发生前后对石油期货价格的影响很奇特,表现在事件发生时冲高当时的期油价格,事件平息后被冲高的油价却不降。据分析,事件背后有战略导向的投机因素是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单纯的投机性因素很难形成油价一路飙升的局面。“十五”期间,2004年的油价飙升幅度虽不如2005年,但受投机因素特别是有战略性导向的投机因素的影响最大,否则不会出现脱离原油供求状况的油价飙升。期货专业人士估算,由于原油期货市场的油价上涨预期充斥,近几年有数千亿美元的投机资本进入国际油市。石油投机商大量买进期油合同,推动了油价上涨。面对其油价上涨背后的战略性投机势力,连OPEC成员也叹息,即使增加百万桶原油供给也抑制不住油价的上升势头。而我们的国际经济环境研究对2004年原油期货交易中投机因素的影响也估计不足、准备不够。
(三)影响油价的供求因素分析
按国际能源署的估计,2002年以来,在OPEC成员国中,印尼、伊朗、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都低于OPEC配额,其中印尼产量大大低于配额。印尼、伊朗、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的油产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产油国的原油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在非OPEC产油国中,俄罗斯、哈萨克、中国、安哥拉、巴西、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的石油产量是上升的;而除加拿大外,其他所有OPEC成员国石油产量都是下降的。有研究认为,欧美一些大石油公司在油价飙升过程中并未增加原油勘探和开发的投资。面对60―70美元一桶的“黄金”油价,一些国家的产油量不增反降,大石油公司又不愿增加投资。这种现象究竟是反常,还是信息来源有误,需要更详尽、更深入的研究。
从石油需求情况看,2002―2005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从7780万桶增加到8370万桶,增长7.6%。供求对比,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略高于同期的供给增长,供给增速比需求低1.8个百分点。石油需求受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经济低迷时油价一般显现跌势,而经济复苏和高涨时的油价一般显现涨势。如2002年以来的油价涨势,虽受较强的投机性因素影响,但全球经济复苏也对油价上涨起了一定拉动作用。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当然会对全球油价上涨产生一定影响,但绝非油价飙升的始作俑者。按照国际能源署的估算,2002―200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了32%,相应供给只增长了5.9%,供求缺口在不断扩大。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但2003―2005年的油价虽出现飙升,但全球石油在总体上仍是供过于求的。因此,这3年中国石油供求缺口的扩大并未导致全球石油的供不应求,中国经济发展显然不是油价飙升的主因。
(四)影响油价的美元因素分析
有分析认为,由于油价以美元表示,所以2002―2004年美元贬值影响了同期油价上涨。从理论上讲,用不同货币单位计量油价自然会牵扯到计量货币之间的汇率问题。货币走势强弱不同,所表示的油价水平也会有高低差异。但现实是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是固定的,全球石油交易和结算均以美元计价,其他货币的参与程度较低。所以从不同货币计量油价的角度来分析美元贬值对油价上涨的影响不是十分有利。倒是产油国为避其实际收入损失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会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美元贬值会造成产油国的实际减收,所以产油国要靠涨价来弥补减收的损失,而全球原油供给的垄断有可能使这类涨价实现。所以,美元弱势因素对油价上涨可能有影响,但影响力度不是很大。
二、“十一五”期间国际油价走势的基本判断
“十五”期间,国际油价和美元走势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十一五”时期二者走势如何,仍是国际环境判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十一五”期间的国际油价走势不会再出现“十五”期间的加速上涨态势。考虑到油价的战略性影响因素,预计2009年以前国际油价变动的总体态势应是缓升,但2009年后的油价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中美国能源战略的动向如何是判断油价走势的重要参数。
从影响油价的战略因素看,伊朗核问题是“十一五”时期油价走势的敏感因素。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中东战略选择在地缘上有东西两个方向。美国优先选择了对油价影响较大的东边,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该地区大国利益集中,美国似乎遇到了较大麻烦,不得不转向西边。2009年前,如果美国的中东战略重点无法转到西边,预计油价会呈波动和缓升态势;如果伊朗核问题矛盾激化,油价的再次飙升不可避免。
从投机因素看,由于投机因素在短期内有较强的对策性,对油价变动的战略导向具有放大功能,因而不确定性较大。“十一五”期间投机因素对油价的具体影响主要不是由投机本身所决定,而要看与油价相关的国际局势变化。但是,有战略导向的投机仍是油价稳定的主要威胁。
从供求因素看,未来原油供给能力不会有大的提高,也不会长期大量减产。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减速和各国重视节能,原油需求的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供求因素在总体上对油价上涨的作用是负向的。
先抑后扬的钱――美元
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有所改善,尤其是美国12月失业率出现明显下降,暗示美国经济复苏获得了更多动能,美联储继续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的理由有所减少,这将为美元提供一定支撑。但是近期仍看不到美元坚挺的理由,非农数据不及预期,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仍在,且其利率将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低位,全球经济复苏仍很缓慢。预计2011年6月量化宽松政策完后,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强劲,美元下半年会回弹,否则将持续走软。不过美元的特殊性、复杂性必须要引起高度关注:美元与大宗商品、黄金、能源、农产品、战争与动乱等息息相关,更何况美国惯于军事搅局,非常规措施等伎俩,都会给美元的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仍将承压的钱――欧元
从近期欧元区国家状况来看,债务问题甚至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迹象,加之欧元区经济数据疲软,这将给欧元带来更多下行压力。由于欧元区整体经济能否持续向好不明朗,复苏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也不明朗,相对于美联储,欧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处在较为被动位置等,欧元仍有可能延续2010年中的大幅波动走势,但整体可能会偏软。
腾挪不停的钱――日元
2010年日元是在升值中度过的。日元/美元、日元/欧元分别上涨了12.8%,22.7%。2011年,日本国内经济持续增长、海外投资的庞大收益、美元的疲软预示日元有进一步升值的可能。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风险偏好情绪回升,日元套息交易将再次活跃,推动日元走弱。同时日元持续走强将伤害日本出口主导型经济以及令日本继续面临通缩的压力,日本当局不排除再次干预汇市的可能。猴性十足的日元究竟走势如何,美元走势和风险偏好将是两大主要因素。
将反弹走高的钱――英镑
英镑自2008年以来对美元贬值20%,目前倾向于反弹。英国政府严格推出的最新预算计划,预算赤字日趋可控。2010年底公布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会议纪要显示,MPC以7对1的投票结果维持基准利率在0.50%的水平不变,委员会成员森泰斯在上届会议上投票加息,这是近两年第一次有MPC成员提出加息。通胀压力导致的加息预期将支撑英镑上行,但是经济前景低迷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羊群效应,导致的英镑下行预期也依然存在。
升值空间有限的钱――澳元
澳元作为高息商品货币,在发达经济体中最具吸引力,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受益者,2010年下半年澳元兑美元汇率上涨大约20%,并自1983年12月自由浮动以来首次触及评价水平。伴随商品价格的上扬,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煤炭和羊毛纺织的出口国,2009年澳大利亚经济提前复苏。澳储行于当年10月开始连续几个月加息。同时,其他国家经济要么陷入停滞,要么增长缓慢,欧洲更是发生债务危机。这令澳元走出一波不错的走势,澳元兑美元在11月5日触及历史高点1.0183。考虑到澳元兑美元已经涨势充分,且估值已经非常高,新兴经济体的紧缩货币政策也将对其上行带来一定的打压,预计2011年继续上升的空间将极其有限。而一旦开始下跌,速度和幅度一定出人意料。
盘整趋升的钱
――加元
温和强势是2010年加元行情的主基调,加元兑美元反复围绕平价进行争夺,但加元始终无法比美元更贵,这与加拿大经济过多依附于美国经济有关。预计2011年加元兑美元的纠结态势仍将持续,汇价仍将陷入相对狭窄的波动区间,大约维持在1.0000水平。2011年加拿大国内因素影响较为正面,2010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复苏势头仍得以延续。预计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将在2011年年中开启货币紧缩周期,加拿大相对美国的短期债种收益率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此外,加元也属商品货币,吸引力较澳元小,对全球市场变化敏感,而且与商品市场和股市动态休戚相关。此类货币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格局的变化。
稳定性较强的钱――瑞士法郎
瑞士经济在2011年将进一步增长。瑞士劳动力市场应该会显著改善,且消费将成为推动瑞士国内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动力,同时外部需求可能依旧保持完好,且瑞士经济所面临的通缩风险也许会消散,这些因素将促使瑞士央行采取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加上欧元区债务问题的持续不确定性、欧盟以及其他地区财政监管的日趋严格以及瑞士法郎避险需求的持续增长,都将在2011年对瑞士法郎形成支撑。预计在全球经济复苏的环境下,美元兑瑞士法郎维持在平价位下方成常态。如果全球经济再次出现衰退,美元/瑞士法郎可能和2008年一样出现上涨,不过这种可能性小。
晋级新宠的钱――卢布
卢布2011年币值趋稳,成为投资者新宠。2010年11月22日,中国外汇交易市场增添了卢布交易币种,当天人民币/卢布4.5983。俄罗斯国际储备仅次于中、日,全球第三,央行行长扬言:那些将赌注押在卢布贬值的人将大失所望。俄罗斯2011年预计经济增长5%。卢布汇率走势将回到宏观经济基本面的轨道上来。
全球经济发展失衡进一步突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带来的影响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全球普通上调利率
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场依然脆弱
2006年全球经济在风雨飘摇中前行,经济虽有所增长但并没有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当前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隐患依然突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仍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国际油价依然是全球经济最大的威胁。2006年初以来,随着中东局势进一步动荡和全球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徘徊。油价的浮动范围从2005年底的每桶56-60美元提高到70美元,甚至超过了75美元。尽管进入2006年10月后,国际油价从高位持续下跌,跌至55-60美元,但未来全球经济能否较快增长,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油价的走势。预计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依然旺盛,而油价因受到石油供给、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排除其走势出现大幅震荡的可能性,这将会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在目前中东局势持续恶化的影响下,国际石油价格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维持在较高的价位,而油价的坚挺,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增大,而且对国际石油安全机制的影响也进一步突出。
全球经济发展失衡进一步突出。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差异日益扩大,美国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大大高于其它地区和国家。另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对石油和金属等资源性商品的需求高于经济的增长,加重了全球经济失衡的程度,同时石油等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状况日趋恶化。而经济发展失衡的加剧,增大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将有可能减缓未来全球经济的增长。而且也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性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严重损害全球贸易和经济的有序和持续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层出不穷,这不仅体现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抬头,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带有政治歧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形成和泛滥,近期在钢铁、农业补贴和纺织品等方面的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尤为突出。目前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不仅对多边贸易体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严重危害和影响着全球贸易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