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课文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双边活动,是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学生是平等互助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与学生一起建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政治教师的共识。在教学实践中,却经常出现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意图,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讲,讨论,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闹,表面看起来效果不错,但此时教师只作为发问者、点名者、旁观者、旁听者,由过去的主人变成了陪客。把课堂由“一言堂”一下子变成了“大放羊”,改讲述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甚至在学生出现了错误结论时,教师要么不过问,要么模棱两可,有的老师全堂课下来没有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必要的指正和批评,滥用赏识教育。例如,在本人所听的许多公开示范课中,几乎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通过观察,发现其中有不少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或六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类似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有的把几乎没有什么思考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讨论;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没有提供足够的讨论时间;学生不会倾听和补充,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正确的评价;时间和效率失调:教师调控、指导不及时:不善于捕捉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这都是没有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实际上,“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中的平等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是地位和作用上的平等。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让学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组织者职责的话,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专业素养,对教材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可能高于学生的深刻理解而对学生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就是履行了引导者的职责。所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使得教师主导地位削弱,就会严重损害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这样的教学也必然是无序低效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时,也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的作用。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二、强调追求探究式教学,却忽视其他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倡导以科学螺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意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因而探究式教学成为当前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课堂教学中,为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那种按部就班的教学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情景剧、开展时政知识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问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适用于探究,也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似乎一提到政治新课程,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教学形式都过时了。这种认识和做法是极端的,是对探究式教学认识的偏差。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学习方式”,并非将其它方式一概否定。原先政治课常用的讲授式、启发式等,与探究式教学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我们既要看到探究式教学是师生在课堂中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要看到这是一种受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制约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不能普遍适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方式。因此,只有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与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让政治放发出生机和活力。
三、强调教学的情境化,却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有时候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教学形式,如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又合唱等等,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有的教师则运用了幻灯片、多媒体影象放映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视听画面过杂,晃动频繁,让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情境多和教学方法杂,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有位老师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录象“中国楼市变化的背后”,然后提出价格多变的问题,接着让学生自己看书5分钟,再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教材上的5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最后老师用2分钟作了总结,一堂课一个框题的教学就完成了。然而这框教材涵盖了大量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供求关系与价格的相互制约、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等。我在现场观察发现,小组探究活动开始的几分钟,学生还能热闹地讨论一下,其余更多的时间学生开始聊天,不知该作些什么,而教师又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是文不对题。这样的小组活动、探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师过高估计了高一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必要的讲授分析又被抛弃了。结果课后我找学生一调查,发现许多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都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但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探究能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甚至放弃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说,当前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从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做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
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政治素养”的含义。一方面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风逐浪的浮躁心理。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从而为学生政治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四、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却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在开发政治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政治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政治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政治学习材料,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奴隶”。每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一些教师由于忙于学习课件制作,而放松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为了上一节观摩课,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教学结果其实并不理想。很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因此。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2)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3)分析: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引发广泛关注的道德冲突的视频,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能更加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现实的道德冲突,并在冲突当中自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难点:如何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策略与手段】
把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站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点评为辅。通过观看视频,层层设问,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思考和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录网站,打开网页。
教师活动:开场白。当你看到别人遇到困难需要救援时,救还是不救?这原本不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乐于助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佛教里更是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可是时至如今,“救还是不救?”已经成为全社会敏感的问题了。
组织学生观看《2011年佛山小悦悦事件》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1)你觉得那18个路人为什么会对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视而不见呢?(2)救还是不救?如果你当时恰好路过,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在留言板上发言、交流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交流讨论,点评各方观点,引导学生对现实道德冲突问题的积极思考,在体验中获得真知,从而推动道德认知的发展。
教师活动:点评总结。对部分学生的观点和作出的选择作点评。小悦悦事件的出现,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反思。这件事的发生要引起全社会每个人对自身的反思,对道德的拷问和对善良的呼唤。借用广东省委书记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二、新课教学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2009年感动中国特别奖――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集体》。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通过留言板发表看法,谈谈感受。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发言,引导升华情感。即使小悦悦事件让我们心痛,我们也不应该就此坐叹“世风日下”,甚至“随波逐流”。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热心助人、甘于奉献、坚持善良的人。我们刚刚看到的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他们展现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出手相助的责任和勇气。还有生活中涌现出的“最美”,他们不求名利,救人于危难,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我们传递着真善美。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善良与感动,向他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同时反躬自身,心存爱心,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正面事例的引导,使学生领悟到道德的力量,看到人性的光芒,认识到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四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1)当今社会,道德冲突存在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面对现实的道德冲突,解决的途径有哪些?(2)路人的冷漠跟自身的素质是否有关?你觉得人的素质应该包括哪些方面?(3)18名路人、拾荒阿婆陈贤妹和勇救儿童的大学生相比谁的素质更高呢?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有何联系?(4)作为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怎么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呢?
学生活动:按照以问题为线索思考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最后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知识梳理
教师点评,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点评归纳教材知识点,组织学生做好笔记。
学生活动:一边听点评一边通过网站里的典型事例来帮助理解消化重难点。
教学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难免知识点有所遗漏和不解,通过教师适当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帮助学生区分易混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小试牛刀,巩固成果。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网页中的习题,提交后系统会自动判断正误,给出分数。
教师活动:针对错误率较高的给予评析。
设计意图:可以较好地检验和巩固本节所学的成果。
五、课堂小结
理清思路、构建体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教学反思】
【关键词】听和读 说和写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20
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影响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
俗话说“言为心声”。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总目标要求:“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有一定的演讲能力和辩论能力。”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造成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开口读,有些开了口却不能自信地大声朗读。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能自主朗读课文”,“朗读时音量适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力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此外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可就自己的喜好侧重读来。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其实有更多的东西是无需多讲的,多读多看自能领悟,自能通神、自能提高。阅读要和背诵结合起来,要广泛积累语言素材。
既然听在语文学习中如此重要,怎样才能使学生听课积极主动起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印证性听
对旧课内容复习性的重提,以及新课中预习过的字、词的形、音、义等等,只求印证你的记忆是否被遗忘或被遗忘或呗混杂的听。
二、求解性听
即带着问题来听,打通一个个思路障碍,才能读懂全文,跟着老师和同学的讲解、讨论来听,这是最常规的听。
三、求异性听
常表现为独抒己见。论辩性听。在课堂讨论或同学发言时,要仔细听对方发言,辨明正误,确证自己的观点。归纳性听。即读书法中的“钩玄提要”。选择性听。尽可在重点、难点处听听高论。
如果说听和读这两种视听手段是吸收营养,是“进”的过程;那么说和写则是加工和生成的过程,是进行人际交流的必需。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彩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有感等。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提要钩玄,学生在阅读听讲中借助笔记可以自己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发现新知识内在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语文笔记较数理化学科有所不同。语文知识点是非系统,课堂笔记是随机的,散落于课文的每个角落。这样有利于复习。
为了学生养成笔记的习惯,在高中初始年级,要加强督促和检查。这样,才能由课内到课外,成为一种自主行为。勤于写日记。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的记录下来。日记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最初可能写的很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渐渐提高。日记往往记的是身边的琐事,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许多好的日记就是把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琐事写得具体、生动,并能从中揭示出一定的道理而被人称颂的。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策略 现状 对策
一、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现状
根据阅读理解测试以及相关调查问卷,我们可总结出高中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策略的现状特点:在英语阅读理解上,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运用率普遍较低。在阅读学习上有盲目性,没有把握科学学习方法;在阅读观念上,有的同学认为阅读的收获就是由文章阅读中获得新词。而有些同学认为阅读主要是增强阅读能力。英语成绩优秀者,可根据具体阅读目的而运用不同方法。而成绩较差的学生,阅读方式主要是慢慢细读;其次,很多学生忽视课外阅读,很少将英语故事、英语杂志报刊等作课外读物;在理解过程中,自我监控有待加强,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遇到阅读困难时会退缩;学生很少运用自我评价策略,也没有自我阅读测试,对其阅读技巧、阅读速率、理解状况缺乏了解。面对生词,成绩好的同学,会有选择性地对生词进行查阅,而成绩差的同学,一遇生词就查词典;在“拓展”、”推测”、“根据上下文情境”等策略上,有学生有时运用。他们一般依据上下文进行词汇猜测,由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优异生,则会利用拓展策略;另外,学生较依赖母语,常用中文归纳大意,逐字逐句将所读课文翻译为汉语。此外,有些学生不喜欢总结与记笔记这一策略。
二、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教学对策
2.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阅读教学中,就算教师对语言知识点分析透彻,这不意味着学生学好了阅读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时间,而不是代替阅读。如教师讲解过多,亦或孤立地分析词汇及其结构,那么学生则误以为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关键途径,因而对任一文章的阅读运用同一模式:逐字逐句,细嚼慢咽。由阅读本质看,可归属为实践课,这需要教师重视阅读实践,指导学生进行思索、分析、判断与理解,并联系已有背景知识实现阅读任务。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选练习材料,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而并非文章解释者。
2.2引导自我阅读与评价,关注阅读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自我阅读与评价都是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调整与改进阅读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增强学生阅读体验,并指导其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形成正确学习习惯与策略。其次,关注学生阅读过程和方法,精设阅读活动。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准备语言材料,也需设计辅助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阅读策略。如课前讲解相关背景知识;课文阅读时,示范与指导阅读方法与技巧;通过多项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阅读后对材料内容进行写作、讨论等。例如:教学Unit 1 School life时,在阅读环节,教师可提问:Find out the key sentence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nd answer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content of each paragraph.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掌握scanning and skimming阅读策略。此外,教师还可穿插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如西方生活方式、教育模式等。
2.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策略
为丰富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应重视课外阅读,以补充与延伸课内知识。通过阅读,学生可得到知识,丰富经验,这又有助于阅读学习,如此循环往复,则可逐步增强学生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在课文阅读中,学生可自由选材,或者教师推荐,以英美文化为主。这样,让学生可以自我体验与提高。同时,课外阅读指导,需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并适当进行听读、读写、读说结合,以促进多样化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让学生明白阅读方法应根据体裁进行相应变化。其次,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如培养学生词义猜测与推断能力。例如:If you are capable of working twelve hours a day without a rest, and if you can engage in physical exercise for hours without seeming to get tired, then you are indefatigable.其中,“indefatigable”这生词,我们可根据上下文,依据逻辑推断,猜测其意思:如果一个人连续工作12个小时,可进行数小时的体育锻炼却不知疲倦,依据逻辑可判断这人是“不知疲倦的”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 方法
一、备好生物课程标准
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师全面了解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等是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生物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
1.把握模块各条“标准”要求。准确地把握模块对各条“标准”的要求,就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内容一般有相应的活动设计,我们要认真分析“知识技能”与“学习活动”之间联系,从实际出发,实施建议中活动,或重新设计活动、补充活动。
3.要从“能力立意”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组合。课程标准中生物实验的学习内容是以能力要求来构架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思考并选择相应的知识内容来和该能力的培养相配合。
二、备生物教材
1.通读生物教材,把握课程框架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三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在备课时要研究本模块由哪几个单元组成,每单元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各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本单元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构成部分中每一课在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每课教材的结构层次,包括课文中的生物概念、生物原理的含义;生物图表的内容、作用;怎样由生物现象,生物事实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引出结构。
2.要细读生物教材,确定“五点”
(1)知识点,即教材中生物学知识的要点。(2)重点,即教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3)难点,即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容易出错,混淆或思想难以接受的内容。(4)能力点,即课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这也是新教材高度重视的部分。(5)思想点,指课文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并能提高思想认识、升华价值观的内容。
3.精读生物教材,协调好“八个关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即知识目标、能力培养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结合起来。
(2)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与陶治情操的关系。即要以传递知识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重心,以提高觉悟为归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课文、图像、作业的关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能运用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能把教材文字材料与图表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做到图文转换和文图转换。
(4)教材主体和“自学材料”的关系。教材主体是必须研习的部分,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阵地。自学材料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视野、掌握生物技能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生物教材时,既要钻研教材,更要超越教材,灵活运用,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动鲜活的素材,并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最好采用“说课”的形式进行比较,以便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4.探讨教法、学法、考(练)法
教法、学法、考(练)法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所采用的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和师生考练的方式。教法服务于学法,考(练)法检验教法和学法。备课既要对课程标准“心中有数”,还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既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还要备怎么考与练。备教法,就是遵循大纲,驾驭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方法、板书、作业等,把教材中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即备出深度);把梯度大的知识点、重难点分散化,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即备出梯度);把各知识点的精要方面和关键字句进行归纳提取分析(即备出精度);使学生获得新的教材内容中有关的知识和观念(即备出广度)。备学法,就是根据学生年龄、心理和已有知识水平及教学要求等特点,施之以有效的教法、导之以高效的学法:从课前预习、课堂阅读、听课笔记、知识记忆、分析运用,到课后训练、笔记整理、知识梳理拓展等方面都精心设计,以便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备考(练)法,就是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注意点,并研究分析不同考纲考题,从中找出考练规律,精心创设课堂提问,设疑讨论、目标练习、课后作业、单元检测、模拟训练、各类题型解析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强化学生记忆、深化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能力。
三、备学生
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生物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弥补?
2.学生有什么生物学习的“需要”?这些“需要”与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它们?
3.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四、备生物课程资源
生物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生物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生物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广泛利用以下生物课程资源。
1.媒体信息。此类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互联网、报刊、图书馆等方面。媒体信息具有直观、快捷、丰富、生动等特点,易于收集和整理,是生物教学中比较活跃的因素,广泛收集利用生物教学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备课之初可以提供符合条件的节目名单或网站信息名称,让学生收看、搜索。在利用媒体资源时,应特别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