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按照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办公室《关于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的通知》,区政府组织发改、卫生、财政、民政、劳动保障、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对全区的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药物供应保障等工作进行调研,并根据《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鲁政发〔2009〕90号),结合我区实际,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2个镇,126个行政村、68个社区,总面积336.86平方公里,人口62.6万,其中区属人口35万、农业人口16万。20*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现有区直医疗卫生机构3处(市中医二院、区人民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镇卫生院2处,职工688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65人);社区卫生服务站66处、村卫生所1*处(在岗社区、乡村医生588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区、全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一、全区医药卫生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规范优化医保医疗服务管理流程,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区医药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年,全区医疗保险参保47098人,其中在职人员37019人,退休人员10*9人;收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4*3万元,其中统筹基金2848万元,个人帐户1215万元;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757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付2677万元,当年社保基金结余3*万元,基金结余率7.5%;累计滚存结余374万元,结余率7.34%。

(一)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情况。一是新农合制度建设实现全面覆盖。我区新农合作制度从20*年开始试点,20*年被列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民个人筹资从20*年的人均10元,增加到2009年的人均20元;各级财政补助由20*年的人均10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人均80元,达到了人均筹资100元标准。工作中,我们坚持农民自愿参加、公开公正、规范运作、加强监督,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实施意见》(泰政发【20*】90号),在全市实行合作医疗统一报销比例和结算模式,推行参合患者在全区就诊和在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一证通”制度。调整印发了《2009年度新农合实施细则》,加强对管理人员、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基层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等相关人员新农合基本知识培训,让参合农民及时了解上级政策,熟悉就诊报销程序和报销比例。同时,区政府将新农合工作纳入了对各镇(街道)年度科学发展观考核内容,逐级签定了目标责任书。

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报销比例,实行医院结算、合作办审核、财政拨付、封闭运行制度。区审计部门定期对全区合作医疗基金进行专门审计,确保合作医疗基金专款专用、规范操作、封闭运行。定期将收缴农民的合作医疗基金、农民报销情况向村民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从根本上保证了新农合医疗基金的安全有效使用。目前,我区的合作医疗、药品经营、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定点医院与市、区新农合办公室微机联网运作管理,住院参合病人信息达到了全市共享。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实现了群众满意、卫生发展、政府放心的目的。二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更加完善。我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于2002年正式启动,参保范围覆盖了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医疗保险基金建立的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资金,由区医疗保险处统一调度使用,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门诊费用由个人账户支付,住院费用实行网络结算,患者出院时,只负担个人部分,其余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和社保局结算。转诊转院的患者,须根据转往医院所在区域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一定比例的费用,即:转往本省省属医疗机构治疗,结算时个人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5%;转往省外公立医疗机构治疗,结算时个人先自负符合规定费用的10%。然后再自负最高级医院住院起付标准,剩余部分按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办法结算。

20*年,为降低困难企业负担,全区推出了住院统筹,降低了企业缴费比例。20*年为推进全区企业改革,我区制定出台了《区属企业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将2324名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较好地维护了职工的医疗保障权益。20*年度,全区实际发生住院人数4655人,已出院人数为4367人,发生住院医疗费用3883万元,人均住院费用8892元,其中医疗保险统筹内住院费用3428万元,人均7850元,占医疗总费用的88.3%。统筹基金支付2464万元,为住院费用的63.46%,统筹内费用的71.9%。个人负担率为36.54%和28.1%。三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开展。我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认真总结*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年把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计划”列为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区政府两次举行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并对121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21号),允许参保人员在一个医疗保险参保年度内随时参保,自参保缴费的次月起开始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他相关政策按照《*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泰政办发〔20*〕45号)的规定执行。我区已多次为全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工作座谈会、试点工作座谈会提供现场。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一是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加快两个体系建设。按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要求,20*年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局,具体承担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积极开展卫生监督下沉工作,设立街道镇卫生监督机构5处,聘任街道镇卫生监督员15人,把卫生监督触角延伸到社区和村,并聘任63名社区卫生助理员,1*名村卫生监督助理员,构建了全方位、无缝隙监督体系。(2)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扎实开展全省结核病防治示范区工作,成功实施了省级“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社区结核病控制”等项目,为全省城区结核病控制提供了经验。申报了省级心脑血管病防治示范县,目前已通过省卫生厅中期评估。全面开展艾滋病防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常规检测和自愿咨询监测工作。认真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从20*年6月份起实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分发、免费接种。从20*年5月份起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新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实行免费分发、免费接种。

(3)加强卫生监督工作。突出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目前,通过省、市、区卫生部门认定的A级单位9个,B级单位36个,C级单位813个,全区食品安全形势得到切实改观。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市场。规范持证卫生机构,统一标识、统一布局,通过年度校验督促全部达标。先后针对无证私自行医、药店非法坐堂行医、超执业范围非法开展诊疗活动、空挂单位对外服务等开展了专项治理,净化了医疗市场。积极开展“星级社区”、“星级道路”、“星级店铺”创建活动。结合泰城综合整治活动,制定了餐饮、公共场所、商店等星级创建方案,通过创建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卫生管理水平。二是科学应对各类突发性事件。经过多年建设,全区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区、处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面,以市中医二院、区人民医院为龙头,以镇村两级医疗单位为框架构建了全覆盖的医疗救治体系,承担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

完善了急救中心建设,配齐了“120”救护车和基本医疗救护设备。(1)建立组织,完善预案。区政府成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办公室,设立了流行病学、消毒技术、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放射事故调查、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实验室检验检测、后勤保障、宣传教育八个专业技术小组,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了霍乱、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十一运会保障、救灾防病等各种情况下的领导小组、各专业技术小组,做到人员、物资、技术、培训四到位。健全完善《*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结合实际制定了《*区突发霍乱应急预案》、《*区突发人感染高致病性流感、禽流感应急预案》、《*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区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置方案》、《*区2009年防汛救灾应急预案》、《*区手足口病防治方案》、十一运会保障等相关传染病应急预案,并根据工作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案。(2)健全机制,及时处置。制定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隐患的排查,建立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处镇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了疫情网络直报,全区设立了49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点,强化应急值守机制,认真落实应急值班制度,初步形成了以疫情值班电话为主线,各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公共卫生监测点为依托的传染病及突发应急信息网络系统。做好应急专用物资、器材装备的储备工作,加强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ICU建设。(3)强化演练,提高能力。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每年开展应急队伍各专业小组专题培训,对49个公共卫生监测点人员进行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每月召开例会,对各处镇疫情报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了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处置能力。按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要求,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在演练中落实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预案。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霍乱腹泻病防控等应急演练。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一是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根据区域位置和区、镇(街道)、村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状况,对城区的区级医院着力加强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培植了“中医治未病”、“中医骨伤”、“中医中风”等一批国家及省市级重点专科;两个镇卫生院分别列入了全省乡镇卫生院“360工程”和“1127工程”建设单位,新建和改建了业务用房,优化配套了医疗设备;五处街道卫生院(防保站)按照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通过转型,建成了高标准的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加大村级卫生所的改貌配套建设力度,结合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对新建的村级卫生机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扶持,每建成1处符合标准的新卫生所,区财政和镇财政各给予扶持资金1万元,形成了区、镇、村共同参与卫生所建设的良性投入机制。目前,全区1*处卫生所全部达到“五室分开”和设施配套要求,66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达到二星级以上标准,群众的就医环境大大改善。随着医疗机构设施的不断完善,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居)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社区)”。二是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区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理顺处镇卫生机构管理体制的通知》(*政发【20*】125号)等文件,理顺了处镇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处镇卫生机构、人员编制由区人事局进行核定,其机构、人员上划区卫生局实行统一管理;处镇卫生机构实行主任(院长)负责制,主任(院长)是本单位和所辖一体化管理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所的法人代表。主任(院长)实行选聘制;实行卫生服务机构行政、业务、财务、药品统一管理体制。对区直和处镇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全面深化基层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通过制定岗位薪筹制,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逐级聘任制度。推行以“三制、四管、五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制定落实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政策,使他们才有所用、老有所养,切实解除了广大基层义务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他们为全区卫生事业发展而奋斗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遵循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律,突出抓好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目前,全区所有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完成向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的转化。鼓励多种形式的在职继续医学教育,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四)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事关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建设,20*年成立区监察、卫生部门及各处镇组成的药品集中采购领导小组和区药品集中采购办公室,在全区全面推行药品集中采购供应,实行区药品采购供应中心—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库—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器械统一采购供应制度。区药品采购供应中心竞标采购药品后零加价配送至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逐步修订完善关于加强药品集中采购的制度、办法,实行药事委员会例会制度;不断加强药品质量的监控,有效的降低药品采购价格,杜绝假劣药品流入,保证了群众用药安全。目前,我区有定点医疗机构23家,其中处镇卫生机构8家(6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定点药店47家。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利用“协议”的形式来约束对方的行为。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环境、设施、药品品种及质量、服务质量、专业人员配备、医疗费用结算、违约责任、争议处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二是建立不定期检查制度,针对医疗费用出现的问题,随时抽查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三是建立走访制度,认真听取患者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意见,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严重违约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取消其定点资格,有效维护了广大患者的利益。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参照省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我区的医药卫生事业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层次太低。*区老企业多,老职工多,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不高,而且地域狭小,市直、岱岳区、*区三家共管,扩面难度很大。如20*年医疗保险人均缴费基数为1100元,企业人员缴费基数为920元,基金筹集水平不高。

二是公共卫生职能需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需增强。公共卫生的补偿机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不高,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装备落后,卫生应急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影响了公共卫生机构对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三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尚未建立全面、系统的公立医院绩效评估体系,政府补偿不到位,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下降,服务意识不强、群众看病不方便、用药不合理、医药费用增长过快等。新农合筹资水平偏低,农民医疗保健消费水平偏高,要求回报概率大,且直接到市级医院住院治疗人数偏多,小病大治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压力较大。

四是基础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城区外的医务人员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有较大比例的医务人员认为待遇不高,尤其是聘用制护士收入偏低;卫生系列职称晋升相比其他行业难度大,取得资格后由于受职位所限多年得不到聘任。

三、几点建议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目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要在牢牢把握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质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使改革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目前,几项医疗保险制度并存,各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和转换,存在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财政重复补贴、机构重复设置,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整合医疗保障资源,建立大医疗保障体系,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在整合制度的基础上,整合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整合机构的基础上,整合管理服务平台和网络结算系统,扩大基金的共济范围,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提高城乡医疗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

2、提高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建议尽快实现市、省级医疗统筹,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异地结算,逐步提高职工的医疗保险待遇。同时,根据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科学的、多层次医疗政策,建立医疗三险衔接、接续制度,加快参保人员医疗异地结算的步伐。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一、医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现状及原因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 公立医院从经济来源上属于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上隶属于大学医学院,同时属于公益性质的医疗行业单位,因此医院的管理处于卫生部、财政部、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大学医学院、国资委、医保局、物价局、医疗协会等多重领导下。多重领导的结果是上级部门容易忽视医疗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条例,是卫生部于2006年制定。财政部与卫生部于2010年底修订颁布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加强财务管理提出更高更细要求,却没有对内部控制作出指导,没有推荐合适的内控体系构建方法以及处理内控问题的标准规范。

(二)风险意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疗行业竞争激烈,医院为抢夺发展机遇,盲目购置医疗设备和兴建大楼,医院贷款发展,这种快速扩张势必增加医院财务风险、医疗风险与管理风险。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医院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局限于财务控制或职务分离,没有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反差的原因是医院的管理者多来源于临床医疗,缺乏专业管理培训,同时员工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与风险意识。

(三)内部控制制度贯彻不力 一些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一纸空文,遇事不按制度执行,依赖上级的指令,其中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内部控制系统缺陷,如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可执行性,或是实施计算机信息化后风险改变,但制度没有更新从而无法操作;二是培训考核不到位,如没有对员工进行新制度的宣传培训,员工不理解不重视,同时缺少考核指标,无法对员工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并进行激励或约束;三是审计部门机构设置定位不当,且人员配置通常不足,审计不作为,没有发挥监督作用;四是缺少业务支持系统(措施方法),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公网络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归根结底,是许多医院管理者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没有切实推行。

对于上述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及原因,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要重点加强医院管理者与员工的风险观念;选择恰当的方法构建医院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同时加强内部审计、或者设置风险控制部门;并强化对执行者的考核与激励,以确保证内控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二、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原则 针对以上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完整原则。内部控制体系应覆盖医院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覆盖医院所有的风险活动。

(2)系统规范原则。内部控制体系可从内部控制大纲、分项目的基本控制制度和具体化的操作手册三个层次展开,并采取条文、流程图和表格等规范的表达形式。

(3)操作实用原则。内控制度的执行者是具体员工,因此制定时要善于运用流程图和控制表等方式,帮助员工理解接受,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与应用性。随着风险的变化,及时检查更新制度。通过合理的考核指标和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

(4)牵制协调原则。对医院现有的制度和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使每项活动都必须经过相互制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对业务授权、业务执行、业务记录、财产保管、业务核对等不兼容职务坚决分离控制。协调并衔接各项制度与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内控成本。

(5)公开透明原则。医院的内控制度在编制时,要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开,如职代会、院周会等,征求听取相关部门和员工的意见。在制度生效后,要及时借助办公网络或书面方式传达到相关部门与员工,同时做好制度的讲解辅导工作,使员工理解制度的重要性与执行的必要性。

(二)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方法 借鉴COSO风险框架,内部控制规范将内部控制的要素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方面。结合医院内控体系构建原则,创新设计“医疗机构树型结构图”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

在这张树型图中,大树的树根是医院风险活动的每个风险点,盘根错杂,正如医院内外风险重重;大树的树干反映内部控制体系是针对风险活动构建,目的在于控制风险;大树的树枝是内部控制体系构成,即恰当的表达形式、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以及系统层次结构;大树的树叶是根据内部控制要素扩展开的具体内控标准与控制措施。在具体运用“医疗机构树型结构图”方法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有两种方式:

(1)自下而上的成长法。大树成长总是从生根发芽开始。医院首先评估当前的和潜在的风险,参照树型图的自下而上图示,会同相关部门从风险管理角度制定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具体编制时,内控大纲和基本制度的制定可以用条文表述,操作手册可以用流程图或表格形式清晰描述。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灵活多样,需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2)上下对比的修剪法。小树长成大树,要注意修剪。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总会有滞后。当医院发现新问题新风险时,要根据风险变化与医院成长,对比医院目前的风险活动和原有的内控措施,及时更新内控措施、调整内部控制体系。

运用“医疗机构树型结构图”方法时,必须先作好风险识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合的措施,建立起的内控体系才会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三、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具体措施

(一)控制管理活动中的人事政策风险 医院一切与员工有关的录用、调动、培训、奖惩等活动中都存在风险,特别是当医院高薪引进人才,但忽视培养和关怀、或疏于考核管理,就会面临人才能否留得住和能否为医院创利的人才引进风险。识别人事政策风险后,医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以条文方式对内部控制措施进行叙述,形成包括大纲、基本制度和员工手册三个层次结构。其中人事政策的内控措施包括:一是完善内部环境,具体通过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产生对医院认同感与协作团结,以及编制、补充整合现有人事制度;二是加强风险评估,对人事活动中存在的人动风险予以重视,加强识别和分析,通过多种控制活动规避降低风险;三是采取多种控制活动,如培训讲座、职务轮岗、绩效考评、岗位评价标准等;四是加强信息与沟通,通过职代会商定重大人事制度、编制发放员工手册、在办公内网上刊登培训信息等方式帮助员工参与制定和熟悉医院人事政策;五是内部监督,包括工作检查、与员工交流、重要岗位人员离职审查等。

(二)控制财务活动中的现金风险 医院现金流转从收费处到核算室,每一个现金链环节都要加强风险识别与分析,为控制隐患的现金管理风险,编制现金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可以采用条文形式编制总纲与基本制度,采用流程图形式表述各部门和各项工作的业务流程,目前已经编制完成财务部工作制度与财务部控制制度。例如为避免收费人员下班前过多现金压库,产生挪用和遗失风险,规定每位收费人员必须在当日银行解款前上缴所有现金收入;对退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欺骗风险,规定要求每张退款发票必须有医生、患者和两位收费人员签字,并附退方等原始单据;对核算室的现金风险,除职务分离控制外,还有加强教育培训、授权控制等措施。

(三)控制医疗活动中的计算机网络故障风险 当计算机收费结算系统突发故障时,会造成挂号、收费、发药以及检查化验等整个就诊流程的瘫痪,给患者带来极大不便,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为避免计算机网络故障与医保网络故障风险,医院一方面加强对院内网络与医保网络检查,确保信息传输;另一方面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规范应对信息故障。首先,医院针对计算机网络故障风险编制《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制度》,具体包括报警清障流程、应急措施流程、应急措施解除流程、相关负责人、宣传告示和应急预案实施流程图等内容;其次,医院将应急预案制度传达到与就诊流程相关的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人人都要学习掌握预案制度;最后,医院设置模拟网络故障,情景考核各部门与人员的应急操作与预案规定是否一致。通过以上措施,当发生信息系统网络时,各窗口工作人员均能作到沉着积极应对,引导患者进行应急就诊,建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四、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保障与完善

(一)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保障 具体包括:

(1)内控制度统一管理。目前医院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分散保管:财务会计制度由财务部保管,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由质控办保管,人事政策制度由人力资源部保管等,分散管理的方式容易导致制度在部门间沟通不畅和制度遗漏等现象,也不利于医院内控系统的构建。建议医院调整管理部门职责,设置制度归口管理小组或部门,借鉴档案管理规范,对医院所有内控制度集中保管和整理,编制制度清单和制度汇编,并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更新。

(2)加强医院内部控制执行力。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实施后,要重视制度的贯彻执行,具体可以通过加强与员工沟通以及实施考核激励等措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八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医院的激励约束方式如图2所示。

(二)内部控制体系发展完善 在医院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过程中,通过运用“医疗机构树型结构图”方法,以控制风险活动为目的,制定工作流程、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融入到医疗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中发现,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医院表面上制度体系的建立,实际上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医院管理变革。由于事业单位的工作惯性较大,人员风险意识与习惯改变要循序渐进,内控体系的构建具有艰巨性与渐进性。但内控建设的定位始终是要追求高质、高效,所以接下来的工作仍要坚持原则、稳步推行,把风险意识贯穿到筑建医院内控体系的全过程,突出抓好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控制。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防汛抗旱应急工程的保障及其管理。

防汛抗旱日常年度工程建设项目的保障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防汛抗旱应急工程管理,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出现重大水旱灾害,紧急启动市防汛应急预案或者市抗旱应急预案期间,对防汛抢险、抗旱救灾应急资金筹集使用、应急物资的采购调动、应急工程抢修抢建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防汛应急工程,是指在高水位期间或者退水较快时,江河堤防,水库及其他水工建筑物有可能出现渗漏、滑坡、坍塌、崩岸、裂隙、淘刷等险情,为避免险情扩大以至工程失事所实施的紧急抢护工程。

本办法所称抗旱应急工程,是指在发生干旱灾害期间,为保证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对水库、塘坝、灌区渠首、渠道以及田间构造物和抗旱水源井等实施的抢修抢建工程。

本办法所称防汛抗旱应急物资,是指抢险物料、抢险机具、抗旱钻井材料、运水设备以及通讯、照明、救生设备等。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领导、组织本市防汛抗旱应急工作。

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的办公室,负责本市防汛抗旱应急工程工作的日常管理。区、县(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辖区防汛抗旱应急工程工作的日常管理。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防汛抗旱应急工作的服务、保障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从市级水利建设基金中安排1000万元应急资金,作为每年启动防汛抗旱应急工程的保障经费。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防汛抗旱应急预备资金,作为本辖区内启动防汛抗旱应急工程的保障经费。

第六条市、区、县(市)防汛抗旱应急资金,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签批后,方可使用。

市、区、县(市)财政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批准启动使用防汛抗旱应急资金后的一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相关手续,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第七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当在水旱灾害发生后,根据受灾程度,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立即启动相应级别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第八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当按照下列情况,启动相应的防汛应急响应级别:

(一)当局地暴雨造成本市某一区、县(市)发生较大洪水灾害,且洪水灾害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时,立即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行动;

(二)当局地暴雨造成本市某个或者多个区、县(市)同时发生严重洪水灾害,中小河流堤防、水库出现险情,且洪水灾害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时,立即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行动;

(三)当松花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重要河段堤防出现重大险情可能发生决口或者重点水库出现重大险情可能发生垮坝、主要交通干线水毁时,立即启动防汛二级或者一级应急响应行动。

第九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应当按照下列情况,启动相应的抗旱应急响应级别:

(一)当本市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超过15%,即受旱面积达到400万亩,部分地块发生极度干旱,且旱情进一步发展时,立即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行动;

(二)当本市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超过25%,即受旱面积达到650万亩,个别区、县(市)发生极度干旱,且旱情进一步发展时,立即启动抗旱三级应急响应行动;

(三)当本市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超过35%,即受旱面积达到900万亩,多个以上区、县(市)同时发生极度干旱时,立即启动抗旱二级或者一级应急响应行动。

第十条防汛抗旱应急物资,按照相应的防汛抗旱应急响应级别,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不进行招投标,采取以下方式采购:

(一)四级应急响应行动,采取向不少于三个有供货能力的单位直接发出招标邀请书;

(二)三级应急响应行动,采取向有供货能力的单位直接采购;

(三)一、二级应急响应行动,采取向有供货能力的单位直接调拨灾后结算。

第十一条按照相应防汛应急响应级别,采购应急物资种类包括:

(一)四级应急响应行动,应急物资包括编织物料、土石砂料、木质材料、土工合成材料、绑扎材料、防雨机具、抽(排)水设备、救生设备等;

(二)三级应急响应行动,应急物资除(一)项中物资外还包括打桩机具、探水机具、防渗堵漏物料、照明设备、通讯设备、爆破材料、临时居住用品等;

(三)一、二级应急响应行动,应急物资除(二)项中物资外还包括指挥车、船舶、救援车、移动泵车和特殊抢险设备等。

第十二条按照相应抗旱应急响应级别,采购应急物资种类包括:

(一)四级应急响应行动,应急物资包括井管、井底、钻井机、深井泵、胶管及配件、柴油机等;

(二)三级应急响应行动,应急物资除(一)项中物资外还包括临时抽水设备、输水材料、运水工具等;

(三)一、二级应急响应行动,应急物资除(二)项中物资外还包括移动喷灌机、微灌机和特殊抗旱设备等。

第十三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当依据市商务局、供销合作社或者政府采购中心等部门提供的供应单位信息,择优选定防汛抗旱应急物资供应单位,并将选定后的单位目录在政府网站上予以公布。

区、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在公布的防汛抗旱应急物资供应单位中,选定防汛抗旱应急物资供应单位。

第十四条市、区、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防汛抗旱应急物资采购管理登记制度,严格出、入库和物资回收手续,并指定专人负责防汛抗旱应急物资保管、分配、使用等工作,做到定期盘点,帐帐、帐卡、帐物相符。

第十五条区、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当针对影响安全度汛或者生产生活用水等水旱隐患,制定防汛抗旱应急工程维修加固建设方案,并报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审批。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当组织专家对报送的防汛抗旱应急工程维修加固建设方案进行鉴定并提出审核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十六条防汛抗旱应急工程建设责任部门应当加强工程建设日常管理,做好组建项目法人、确定施工队伍、签定监理合同、报批开工报告、竣工验收等工作,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防汛抗旱应急工程建设。

第十七条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加强对区、县(市)防汛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的监管,做好应急工程建设合同内容、资金使用、工程进度质量和内业资料整理等工作的监督检查。

区、县(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辖区内防汛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按时填报防汛抗旱应急工程进度表。

第十八条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责任人,应当在水旱灾害发生后及时到岗到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水旱灾情。

防汛抗旱应急值班补助标准参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电信部门应当在水旱灾害发生后,优先保障防汛抗旱应急工程的通信服务。

广播电视、铁路民航、公安林业等部门应当利用具备的通信设施协助做好防汛抗旱应急工程通信保障服务。

第二十条市审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防汛抗旱应急物资采购活动进行审计监督。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从集团公司这一视角出发,首先对其资金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浅入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后重点从如何加强资金结算中心内部控制入手,提出了相应的改进与完善策略,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 集团公司 资金内控体系

一、集团公司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分散难以集中

当前,就大多数集团公司制企业而言,其在资金管理中所存在的首要问题即为资金的分散性,资金难以实现及时集中及统一使用,这给企业的资金管控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例如,集团公司下属的各分子公司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需独立开设账户,实施资金运作,但某些单位却因资金管理不善或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债务或资金沉淀的状况,极易导致集团公司整体资金周转的不力,财务风险的放大,严重时会使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之中。而从近期来看,受信贷政策不利的影响,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风险亟待关注。

(二)资金管控存在矛盾

从理论上说,资本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避免大股东一股独大所带来的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现象的发生,但是多元化的治理结构同时也会分散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能力。以资金结算中心为例,集团公司可通过该机构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但对所属上市公司的资金却无权加以归集利用,其事先必须经过其董事会的批准,同时接受国家证监机构、广大中小股东的监督,从而大大降低了集团公司对其资金的实际管控能力。此外,由于结算中心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其必然会招致一定的法律风险,如贷款资金的使用。

(三)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从目前来看,许多集团公司对于财务风险的防控还存在着诸多漏洞,短时期内无法构建起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决策层对于风险防控也普遍不够重视,制度上也无法加以充分保障。就外部风险防控而言,企业现有债务结构应处于何种水平,长中短期债务搭配如何,现金流及流动资产的抵御能力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偿债、付现能力作为支撑,对此大多数企业都未予以科学合理的评估。而就内部风险防控来说,企业现有内控体系是否存在漏洞,内部审计能否对内控体系予以有效监督,各种制度的完善性如何,对此企业也未予以充分重视。

(四)结算中心内控缺失

为了加强集团公司的资金管控力度,许多企业借此成立了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但与此相对应的内控机制却并未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调整力度不够充分,某些环节存在着严重漏洞。以结算中心为例,该中心所涉及的业务一般包括资金结算、资金预算、内部贷款等,这些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关联性,因此必须通过严密的内控体系来加以规范。此外,资金结算中心系统本身的内控也需加以完善,由于该中心日常运行所依赖的主要工具即为由某款资金管理软件所搭建起来的网络系统,系统本身的安全性、无缝性等也需引起相应的重视。

二、集团公司资金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策略

(一)充分解决资金集中管控矛盾

实质上,资金集中管控矛盾的解决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其二为财务公司模式的延伸。首先,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并不与母公司的财务管控相悖,母公司虽不具有对其上市公司资金操控的直接权力,但仍具有对其资金进行实时监控的义务,对此国家证监机构及广大中小股东应能够予以充分理解。其次,资金结算中心实质上为财务公司模式的初级阶段,前者按其发展规律必然会演变为后者,从而实现集团公司内外部融资功能的统一,而通过财务公司可充分缓解资金管控的矛盾,也可规避前者所带来的法律风险。

(二)加强结算中心内控体系建设

从今后来看,随着资金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等资金集中管控模式的广泛使用,集团公司必须对其内控体系进行相应调整,尽快构建起科学、规范、严密的结算中心内控体系,以保证其各项业务的安全、稳健运行。

1.结算业务内部控制

与内部牵制制度相类似,结算业务也应按照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设立岗位责任制,严禁一人兼任非相容岗位或独自完成结算的全过程操作。在操作规范上,各项业务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遇特殊事项必须报请审批。对于反常的资金支付要建立跟踪制度,及时记录、反映相关业务问题。

2.预算业务内部控制

按照集团公司资金预算的要求,明确资金预算编制的流程与口径,及时汇总成员单位资金预算,预算如遇变动一律按流程审批。同时,建立预算追踪与考核制度,及时对比预算数据与执行数据,并出具有关预算报告;与此相对应,结算中心还应对成员单位预算进行全面评价,充分落实考核制度。

3.贷款业务内部控制

在内部贷款管理上,结算中心应建立起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相互制约的信贷管理体制,贷前做好资信调查,贷后紧密跟踪借款执行情况、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及时掌握借款人的重要信息。同时,建立贷款台账及档案,及时、完整的反映贷款申请、审批、发放、回收等情况,并将其归档留存。

4.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在信息系统内控管理上,结算中心应实行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密码管理,对用户创建、变更、删除密码的时效等进行严格控制,对各类数据的操作、数据备份介质的存放、转移、销毁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结算中心还应联合软件开发公司,及时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更新安全技术装备。

(三)加快构建资金风险预警体系

为了从科学角度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集团公司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完善资金风险预警体系,并从风险的组织机制、分析机制和处理机制三方面入手予以执行。为此,企业要从资金供给、资金投放、周转效率、债务风险水平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和监测领域,认真分析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带息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重要指标变动情况,重点关注即将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以减少自身的资金损失。

参考文献:

[1]刘艺虹.对企业集团内部结算中心的探究.商业会计.2006(20).

[2]柯宝红.我国集团财务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商界.2010(02).

结算审计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1.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公司已完工epc项目与分包单位的结算,发现目前公司施工成本管理还处于一个比较粗放的管理阶段,epc项目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控制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等合同外费用随意发生,导致实际施工成本远大于分包成本,严重侵蚀epc项目的整体利润,甚至造成epc项目亏损现象的发生。

2.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公司是由设计院转型的工程公司,从事epc业务年限较短,相关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机制形同虚设,项目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思维还未从工程设计转换到工程项目管理上,导致现场签证及设计变更得不到有效控制,许多可向业主索赔或向分包单位反索赔的资料不能及时搜集,致使epc项目合同外施工成本激增。

二、epc项目中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1.公司管理制度

因公司epc业务是从设计院转型而来,几十年来养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很难在短时间予以转变,部分现行管理制度是延续原有的,个别延续制度存在着不适应总承包业务开展的现象。同时,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学习机制缺失,对业务部门培训学习重视程度不足,绝大多数管理制度都是制定后即束之高阁,造成众多的员工得不到系统的管理制度培训,许多工作未按规章制度实施,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进而导致epc项目成本的增加。

2.epc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epc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项目团队建设成正相关关系,epc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水平高,则成本控制力就强,反之则弱。epc项目管理团队对施工成本控制认识不统一,“重进度、重质量,轻成本”是大多数epc项目管理团队的通病,个别管理人员为了自己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而无限制地增大富余系数,从不考虑如何在保证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施工成本,认为施工成本控制只是管控人员的事。致使施工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出现施工成本控制停留在口头上、落实在文件上的局面。

3.公司监管机制

由于公司现行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审计监察力量薄弱、工程审计频率低等原因。造成公司对各epc项目监管力度不够,个别epc项目成本控制存在不合规的现象。同时,epc项目具有周期长、资金多、与分包单位联系密切等特点,epc项目管理人员长时间与分包单位接触,难免有些分包单位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引诱epc项目管理人员为其谋取不当利益,导致施工成本增加、公司利益受损的情况未被杜绝。

4.epc项目成本考核机制

在公司已有epc项目中,因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至今未能形成严格的成本考核机制,导致各epc项目成本发生的随意性较大。epc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成本的态度,直接决定着epc项目的盈利与否,而公司的现状是epc项目是否盈利与epc项目管理人员个人的利益无关。因此,造成了epc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极大不确定性。

5.epc项目奖罚体系

虽然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罚制度,但是因受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公司现有的奖罚制度尚未起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各epc项目管理团队潜力的作用。现实中,往往是epc项目开始时下达的施工成本控制指标,随着epc项目的推进,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导致epc项目不能完成既定指标,而公司亦无专人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久而久之,造成施工成本控制指标的考核只是一句空话,再无任何epc项目管理团队重视施工成本控制的考核。

6.epc项目风险分析

项目成本控制的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具有突发性和随意性,因而对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epc合同中的一些霸王条款,部分大宗材料的涨价,沙尘、阴雨、大风等天气的变化,以及工程所在地村民的阻工等极易对施工造成的影响。针对此类问题往往都是风险因素预测不足,未能制定相应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通常导致epc项目中工程施工成本失效。

三、epc项目中影响成本因素的管控措施

1.完善公司管理制度

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建立制度宣贯机制。在项目运行中发现凡是不适应epc业务开展的管理制度,及时组织人力进行修改,鼓励大家多对现行管理制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完善公司管理制度,提高员工对管理制度的认知性。建立管理制度宣贯机制,鼓励员工学习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建立可行的管理制度学习考核机制,督促大家按制度办事,杜绝不按制度办事的现象。

2.加强epc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对epc项目管理团队进行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增强团队的成本控制意识,将固有思维模式从设计院转换到工程公司,变被动的施工成本控制为主动。在保证工程质量合格、进度符合业主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施工成本,实现项目的利润最大化,严禁随意地提高设计标准、压缩工期,造成施工成本大幅度增加的现象存在。

3.强化公司监管机制

健全公司现行的监管机制、加强审计监察力量,变阶段性的工程审计为经常性工作,加大公司对各epc项目监管力度,杜绝epc项目成本控制存在不合规的现象。同时,加强对epc项目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epc项目管理人员的思想防线,规范epc项目操作流程,保护epc项目管理人员不受侵蚀。

4.实施epc项目成本考核机制

对任何类型的epc项目均建立起成本考核机制,严格实施成本考核机制,强化成本考核机制在epc项目中的作用。同时,将epc项目管理人员的绩效收入与考核结果密切关联在一起,只有考核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能促使大家认真地对待考核,使考核达到预期的效果。

5.推行epc项目奖罚体系

建立完善、可行的epc项目奖罚体系,借助奖罚体系激发各epc项目管理团队潜力,进而加强epc项目的施工成本控制,增强epc项目的盈利能力。严格执行公司的epc项目考核机制,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严防不考核、不奖罚的情况发生,杜绝奖罚不落实的现象。

6.重视epc项目风险分析

结合epc项目的特殊性,建立起从epc项目跟踪、投标、合同签定、合同履行、合同结算等全过程的风险分析体系,按阶段汇总常见风险分析清单,针对风险分析清单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争取将风险消灭于无形中,当无法避免风险事项发生时,及时应对风险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做到风险受控,增强epc项目中工程施工成本的可控性。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