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分析;政策建议
近年来,教育培训产业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逐渐成为近期产业资本投资较为热门的投向。其中在校中小学生校外知识拓展培训,包括幼儿教育,则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教育培训方向。当然,机会众多也意味着竞争的激烈,行业已进入到比拼内在质量和外在规模的大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依据我国独生子女的现状和家庭的消费习惯,教育支出在中国必将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居民消费第一大日常支出。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也必将形成一个无比巨大的消费市场。由国际教育集团和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等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推动的培训行业投资热潮,也将逐步向包括廊坊市在内的三四线城市传递,教育培训产业将是廊坊市未来产业资本的投资热点之一。
一、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特征
1.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状况
廊坊市教育培训,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以大中小学校校区周围及第三步行街为聚集区的教育培训市场。和相邻京津地区的教育培训市场不同,与本地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同时受近些年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廊坊市教育培训缺少国际培训产业资本推出的高端培训,更多的是中、低端的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和在校学生的素质培训,并占据着教育培训市场的主流。
当前,廊坊市教育培训服务的主要类型有学历教育(包括成人高考、自考、研考等)考前培训;在校中小学生校外知识拓展培训;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公职人员考录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任职资格培训等。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廊坊市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低水平激烈竞争阶段,已从最初的“低门槛、高回报、零风险”变为“高成本、低增长、低利润”。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数百家,但资金规模稍大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中小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普遍面临着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学人才的不足、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2.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特点。
(1)缺乏行业领头羊。廊坊市教育培训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其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相一致,起步晚,发展慢,缺乏品牌项目,缺乏行业领头羊。国际性或国内大型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集团、环球雅思、安博、北大青鸟等在廊坊的业务尚未全面铺开,而土生土长的本地教育培训机构还没有发展到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因此,教育培训业的品牌化格局还未形成。
(2)业务同质扎堆。廊坊市培训市场业务最为集中的领域,是各类应试辅导培训,包括计算机、会计、成考等考前培训,以及幼儿、小学生音体美综合素质教育和中学数理化考试培训。企业组织的素质培训不多,全社会群众性素质培训更少。因此,大多数培训机构的业务内容高度同质,形成了竞争激烈的现状。
(3)实体培训形式独占市场。教育培训形式可分为网络培训形式和实体培训形式两大类,这两种形式各自拥有自身的优势和弊端。网络教育培训形式较为成功的有“101中学网校”、“巨人教育集团网络教育”等,该种形式可集中全国乃至全球最优质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案例、习题等,而实体培训形式则具有面对面的学习氛围优势。廊坊市的培训市场几乎为实体培训形式所独占。
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力量薄弱
廊坊市现存培训机构的普遍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偏低。本课题的部分调查数据显示,培训机构员工人数超过30人的寥寥无几。准入门槛低,资质要求模糊,使近年培训机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培训业务开展的基本套路简单而一致,找好培训场地,请来讲课老师,大规模宣传,坐等需求者上门,开班收费挣钱。
大多数培训机构由于起点低,规模小,出于生存理由,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夸大广告宣传,忽视实际效果。同质竞争加剧,模仿照搬严重,培训机构短期投机行为加剧而无暇顾及机构的长远发展。
由于同质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只能选择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的教学场地,聘用知名度高的培训教师,尽可能打造优良的教育服务和环境,以迎合家长依靠硬件和名师判断培训质量的审美眼光,由此导致培训机构的宣传费用、环境硬件投入费用、教师课酬和教务费用一涨再涨。逐渐走高的运营成本,也最终导致培训机构放弃对培训质量的关注,更加注重短期投机,无意也无力顾及培训研发,只能照抄照搬,陷入同质无特色、招生困难、成本居高不下、无力研发、照搬同质的原地踏步式的不良循环中。
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差别化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没有构建自己的核心教师团队、独特的课程体系和适用教材的研发队伍,甚至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考试课程题库和他人的教学影像资料,直接用于教学培训,如此只是在培训客户、培训需求和培训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沟通联系的桥梁,只是提供了一个用于培训的场地和平台。这样的定位使培训机构仅仅看到了短期利润的实现,从而放弃了对培训机构长远发展的追求,前景堪忧。
2.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管理多头
由于缺乏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准入规则,缺乏责任明确的监管单位和资质准入制度保障,导致培训机构入行门槛低,运营不规范,恶性竞争严重。
至今国内仍缺乏针对教育培训行业的专项法律法规,也无明确统一的监管单位,行业协会在全国多地也没有实质性建立,行业规范缺失,自律机制尚未形成。由此也直接导致教育培训市场散、乱、弱现象的发生。
当前我国各地包括廊坊市在内,培训机构的管理多头,教育、劳动人事、财政、工商、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和院校等事业单位以及大型企业很多设有或指定培训机构,接受各自上级主管或委托部门的管理,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经工商部门批准或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审批后即可拥有教育咨询或教育培训经营范围,各种培训机构经向物价部门申报获批收费许可后,即可收费招生。相比之下,各种社会力量所办学校则稍显严格,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业务有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监管。
3.师资建设水平低下,行业信任危机初显
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专任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在校教师兼职,并在多个培训机构转场。专属且优秀教师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培训市场发展的瓶颈。短期合同式聘请教师,使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简单式的量化考核方法,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流失。因此教育培训行业特别是民办机构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反过来造成培训机构忽视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的事实。
在课题调查中发现,由于同质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在招生方面投入成本普遍过大,为保证利润,只能压缩教师课时费用,削减教师培养和建设的投入。间接导致所聘教师上课敷衍,无心备课,照搬他人讲义,对授课质量不负责,缺失课程研究和课堂设计。
由于长期忽视课程研究、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加之缺乏有力的监管,为在竞争中立足生存,很多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参杂虚假宣传,编制名人形象和背景,编造高通过率,高优良率等数据,虚构豪华专家组授课,甚至暗示帮助学员通过考试。由此诱使学生作出错误的培训选择,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些培训机构的不诚信经营,导致行业信任危机初显。培训行业投诉逐年增多,行业诚信度急剧下降,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教育培训投诉在近年受理的投诉总量中均进入了前十位行业。
三、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1.集中管理,提高教育培训行业的准入门槛
培训市场管理多头,导致实际上无人实质负责。众多部门拥有培训授权或审批资格,但审批标准和管理手段不统一,出现问题互相推诿。
教育培训所具有的专业性和担负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市场化管理机制,应有别于一般性的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减少非市场化干扰的同时,不能以“小政府,大服务”为由,放松或放弃社会监管。建议成立统一审批监管部门或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设立单独处室,对各类不同主办单位委托或发起的培训机构以及社会民办培训机构,按统一标准审批监管。
逐步改变原有各行业或单位针对本行业考证体系而授权指定培训机构资质的办法,如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从业资格、各类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等,在社会范围内以主管部门为主导实行动态招投标机制,统一定时公开行业投诉信息。
设立新入培训机构的资质门槛,包括对合伙人的资质要求和对专职教师的数量、资质要求,建立动态监管制度和年审制度,对硬件、师资、收费等进行审查,颁发培训许可证。
2.成立行业协会,促进合并联合,做大做强
成立行业协会,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教学研发。教学研发包括教材制定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工作,需要组织联合多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协作完成,作为以中小机构为主的廊坊市培训市场,必须由超脱于各机构的行业协会的有效组织,才能完成此项工作。集中研发,才能创出品牌,做大蛋糕,实现共享。新东方和学而思培训机构的成功案例,说明这样的一个建设途径是可行的。这也是确保培训质量、创立培训品牌的根本之道。
结合本地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按社会的培训需求,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各个门类培训的基础教学组织规划和教材,各机构在基础规划和教材的基础上,添加特色课程,既降低教师能力门槛,极大地避免教师流动带来的尴尬,又在总体层面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发展后劲,同时也易于在廊坊市打造出教育培训的自有品牌。
行业协会在建设骨干课程体系、基础教材体系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定期检查公开本行业服务质量情况、经营作风情况、投诉情况和评估信息,客观反映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样本数据,促进培训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3.以基础教材体系建设和培训硬件规范为突破口
培训市场管理多头无序已存多年,如何选择切入点,提升廊坊市教育培训质量,规范培训市场,打造廊坊市自有品牌,推进培训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本课题研究认为,应以基础教材体系建设和培训硬件规范为突破口,逐步规范。
首先是培训硬件规范,一方面重新制订新入机构准入的硬件标准,适当提高原有投资规模、教学场地、设备设施的规定要求,另一方面增加对教室采光、消防设施、疏散条件、停车调度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淘汰一批硬件不达标培训机构。
其次建立行业协会,按不同的培训方向分类,参考国际化标准制定教育培训服务市级标准,论证精选多套推荐精品教材,组织编写行业适用的基础教材。在师资队伍建设不能短期改善的情况下,将注意力放在教材和课程标准化上,避开造成培训行业极不稳定的教师流动问题,强化教育培训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提升教育培训机构软性核心竞争力,由此使廊坊市培训行业缺乏领头羊的中小机构,抱团共赢,使优质的课程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一凡.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3).
[2] 周凌云,王文科.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内涵与分类[J].成人教育,2011,(11).
[3] 汪丞,程斯辉.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对策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2).
关键词:高校;扩招;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根据我国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培训工作在市场上得到优化发展,无论是入学人数还是毛入学率都在飞速进步。同时,高校扩招中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膨胀现象,并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较大问题,因此,利用具体措施严格解决能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
一、高校扩招的背景
在高校扩招政策执行之前,学生的学习费用都是由国家出具的,而且,这期间的高校毛入学率也为5%,在这种状态下,根本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但在市场经济体制执行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不断调整的同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从而增加了高校学生的数量[1]。在教育培训方式下,人们的自身意识不仅得到积极提高,我国在社会市场发展下,对高等教育也更渴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高校扩招政策。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发挥其较大地位,它不仅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内部与外部的供求需求,还满足了一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在保证高等教育需求发展上,促进人们对教育的积极消费,以使各个教育行业在市场发展中获得较多经济,从而促进高校扩招政策合理性。
二、高校扩招给教育培训市场带来的问题
(一)量化教育培训现象的出现
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践发展中,不断追求量化,从而导致在高校扩招中出现较大的盲目性。近几年,我国各个高校都开始扩招入学人数,在这种重视量化高校扩招方式上,不仅违反了我国市场的变化规律,也给社会造成一定影响。
(二)降低实际的教育培训质量
在高校扩招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降低了整个教育质量。在高校扩招之前,由于教师授课的针对性比较强,而且,受高考教学目标的影响,一些学生掌握的基础能力都比较好[2]。但在当前教学发展中,由于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实际的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中的生源质量比较差、教师力量比较薄弱、高校中设置的专业性也不够合理,都影响了实际的教学质量。
(三)教育培训费用不断增加
高等教育培训费用不断增加,高校面对严重的负债现象。在高校扩招领域下,高校的教学设施根本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在后期教育培训工作中更为紧张。而且,高校为了促进扩招工作的效率化实施,只是对培训硬件设施进行投入或者增加校园环境的积极改善,从而给教育培训自身造成较为繁重的经济压力。而且,在高校扩招中,一些学校是独立的,他们并不受的政府的支持,所以,学费成为该校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该条件下,导致高等教育培训学校增加其费用,从而无法满足我国的教育需要[3]。
(四)学生在市场上面对的就业压力
目前,高校中的一些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不断开展,市场中的一些就业职位并没有得到增加,而且,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一些用人单位、毕业生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的关系,面对众多的毕业生,市场上的职位根本无法满足。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校扩招过程中存在较大盲目性,不仅毕业生的结构不够合理,在市场上的一些专业、职位等也出现较为不合理现象。
三、解决高校扩招教育培训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高校扩招
正确认识到高校扩招的重要性,随着高校扩招工作的执行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4]。如果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存在较大盲目性,将会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不合理性发展。所以,在当前发展形式下,我国要将其控制在严格角度上,并通过各个教育部门的相关行政手段,以促进高校扩招工作的合理控制。高校还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并明确出合理的高校扩招目标,以保证在教育发展领域能够为学生、为教育负责、为社会负责,这样才能创办良好的高等教育发展途径。在具体实施期间,首先,要以学生的自身质量作为优势,并坚持扩展幅度,以促进录取的公平性。然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给予教师更好的待遇以及为其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并采用教师竞争上岗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性与自身技能。还要严格解决教学经费问题,特别要加大教学设施的经济投入,并降低收费标准。不仅在政府财政上进行拨款,还要激发自身主动性,以促进招商引资现象的形成。最后,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并根据一些成功目标努力培养学生,并吸引一些成功企业与学校实现共赢合作。
(二)对人才结构进行调整
对人才结构进行积极调整,需要政府加大对该工作的支持与研究。在我国教育部门中,由于教育组织以及相关部门在近几年对人才的需要,政府部门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调研,并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形成。而且,还要由中央管理部门以及上级部门统一为人才培养工作制定计划,从而促进培训修正工作与补充工作的效率化执行。最后,促进培养计划绩效测控部门的建设,并定期对培养计划、实际的实施情况以及社会发展效果进行评估,以保证人才培养在市场需求发展中能够促进培养计划的合理调整[5]。
(三)降低高校的扩招比例
降低高校扩招比例,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的发展现象,到2050年,我国已经步入超高年龄国家行列。随着该现象的不断出现,儿童的不断减少,我国高等教育培训在扩招形式上将面对较大困难。针对该情况的发生,我们应将普遍的高等教育培训实现精细化培训, 并使一些政府降低高校扩招的速度,这样才能控制好我国的高校扩招比例。
总结:
在市场中不断生存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是由产生、发展到消亡的不断走向过程。对于高校扩招来说,它在市场教育培训过程中发挥其为有利的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提供较多基础条件,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要求,我国教育培训在市场难以满足其扩展需求,并没有尊重高等教育的变化规律。所以,在高校扩展背景下,利用相关措施积极改进,以使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得到优化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立军.浅谈中国高校扩招的现状和影响[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7):169-169.
[2] 孙志军.高校扩招使得个体就业状况更糟糕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8-115.
[3] 郭志峰.浅谈新型社会经济环境下高校扩招的利弊[J].消费电子,2013(16):164-164.
[4] 方昕.高校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4.
[5] 张秀娟,胡建国.扩招背景下家庭对教育平等影响的演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4-121.
作者简介: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市民观教育问题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受到冲击最为强烈的是其长期形成的小农意识。小农意识表现在价值观上即是把自然、祖宗和个人权威置于自己之上;表现在生活上是畏人言、畏天命,自然崇拜、祖宗崇拜、个人权威崇拜,求稳、忌变、怕风险,满足现状、甘于平庸、不愿出头的惰性心理和软弱人格,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们常以自我为圆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半径,把周围的人划分为距离不等的“圈内人”与“圈外人”。他们对待“圈内人”与“圈外人”奉行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准则,往往以是否有利于“圈内人”的利益为标准来判断、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是非善恶,以情感代替理智、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民主法制观念淡薄,现代契约精神和组织意识缺乏。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教育的过程。当前,冲破小农意识,树立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民主观念等现代市民意识是失地农民市民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消除市民与农民间的隔阂,让市民接纳失地农民,必须充分发挥传播媒体的教化功能。为此,舆论宣传中要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过滤以及对正确行为、观念的认可,强化城市社会规范,增加尊重、重视失地农民的内容,引导市民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失地农民。大众传媒不仅能为农民提供城市角色模式,还可以扩大对失地农民勤奋、淳朴和勇敢的美德宣传,增加失地农民对城市贡献的报道,以激发失地农民的上进心,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气氛,逐步消除市民的偏见和歧视。二是针对进城失地农民从乡下来到城市,人际交往面非常狭小,不敢或不情愿与城里人沟通、交流,难以实现与城里人的相互认同的客观现实,有关部门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设计载体,多方位地扩大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特别是要给他们提供一些与城里人交往的机会,通过接触和交往,引导市民客观地评价失地农民,改善失地农民与市民的关系,加快失地农民市民观的形成。三是政府不能忽视、无视甚至否定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进程中表现出或提出的有关生活、权利等的新的愿望和需求,要主动、积极关心失地农民的生活,为他们融入城市提供一个基本的生活平台,尽力让他们像城市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和社会保障,给予他们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解除其对失去土地后的恐惧心理以及对现实的不安全感,促使失地农民形成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四是各街道办、社区基层组织要扩大失地农民文化活动空间,多开展反映新思想、新观念的文化活动。如组织失地农民围绕“做合格市民”的议题,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讲、答案大家找,通过自我教育,强化市民意识,推促其市民观的形成。以社区、企业为龙头,建立专门面向失地农民的市民学校,定期宣传市民观念,培养他们的市民意识,帮助他们革除小农意识。
失地农民城市就业观念问题
这里,我们将失地农民与下岗工人、农民工的境遇作一比较,就能理解他们三者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择业行为上是有较大差别的。下岗工人是正式的城市居民,享有比失地农民更多的保障制度,但他们的家庭经济基础一般不如城郊失地农民,为了保持曾经拥有的生活水准,他们下岗后学习新工作技能、寻找新工种的积极性比较高;农民工经济生活压力大,虽然在城市全无保障,但由于有土地做后盾,外出打工只为钱,只要有钱挣,对工作是“饥不择食”;失地农民,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郊农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又有征地补偿款在手,找工作的热情一般不是来自现实的压力而是未来的压力,他们既没有下岗工人所具备的城市生活经验和城市工作技能,也没有农民工那样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由此萌发的创业勇气与激情。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有房屋出租收入或村集体经济的分红,没有因为不工作就导致的生活之忧,时常会因为工作时间紧张、节奏快、没有自由,“嫌离家太远”、“娃娃无人看管”,不愿“伺候人”等,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参加工作。可以说,失地农民在就业竞争能力上是最弱的群体。因此,要让失地农民快速、顺利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政府有关部门、教育机构、社区基层组织在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上必须加强引导和教育。一是通过办学习班、开讲座,动用大众传媒的办法,让失地农民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充分认识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缺乏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的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就业难度将越来越大的现实,帮助失地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衡量自身劳动素质,瞄准市场需求,确定就业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参加就业培训。二是帮助失地农民分析自己在就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分析出现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对用工岗位的挑三拣四、甚至不愿意参加培训现象的深层原因。一方面要使其明白,如果不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当数量的人将成为城市中的长期失业者,也必然会成为城市新的贫困者。另一方面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要更加切合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激发起其参训的愿望和兴趣。三是教育引导失地农民强化自我发展意识,不能在失去土地后,要么坐吃征地款,要么就靠国家那点补助和低保过日子。教育引导失地农民自立自强,积极、勇敢地应对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要营造失地农民积极创业的氛围,大力宣传失地农民成功创业的先进事迹和有益经验,使失地农民产生“别人能,我也能”的自信,主动参与文化、技能、法律和城市社会知识学习的激情,主动寻找就业门路、积极创业。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绩效问题
就整个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而言,毋庸置疑,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是在有领导、有组织、有目标、有要求的情况下,有计划地进行,基本上完成了主管部门下达的培训指标和培训任务。但由于在资金的投入分担方面不明确、具体,教育培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政府统筹协调监控乏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就培训的绩效而言,还存在诸多不能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绩效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要加大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在不断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比重的同时,建立以国家投资、专项拨款为主,以城市教育费附加,企业、公司、社会团体赠款等方式为辅的发展基金;探索新的土地出让方式,从土地溢价中划拨部分资金专门作为培训经费,确保失地农民获得低成本的教育培训,特别要加大对一般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培训补贴力度;可以尝试如发行教育彩票的方式,筹集社会资金,建立教育投资基金,并积极引导,吸引社会力量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办学;对失地农民中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的就业特困群体,考虑将其划入社会养老保障人群,合理退出劳动力市场,不再将其列入培训名单,这样既缓解了培训压力,也能将有限资源投入到见效快的人群。二要调整政府宏观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指导性政策,推动培训市场发育。针对以往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多头管理、组织分散等问题,根据各种力量办学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一步调整政府宏观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指导性政策,规范学校的投资、经营与收费行为。既要注重培训失地农民的公益性,又要允许非政府的教育投资主体取得合理的补偿和回报,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和资源流向失地农民培训领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政府指导和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失地农民培训运行的新体系。开放培训市场,实施多元办学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对培训市场的监管,增强培训机构办学的责任与动力,促使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三要把生活教育、文化教育列为失地农民教育的必要内容,把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起来,促进失地农民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失地农民的生活教育应主要包括家庭生活指导培训、文化休闲活动的培训、社会伦理和公共关系的教育、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等。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化素质教育、科技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等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激励政策上大力引导,对其学习积极性给予适当的资助和奖励。四要制定标准,规范培训。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对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必要时将失地农民的转移培训与各种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结论,作为其参与培训的业绩指标。并定期到用人单位了解失地农民上岗就业后的工作情况以及需要继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为再下岗或转岗人员提供再培训,为二次就业甚至多次就业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建立跟踪式教育培训服务台帐,为制定新的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翔实的素材,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p#分页标题#e#
失地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参与积极性问题
由政府买单,农民受益的培训方式却并非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大部分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有限;第二,在“就业和培训二者发生冲突时”,由于对知识与技术的力量缺少体验,重眼前、轻长远的思想较为突出;第三,部分失地农民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认识片面、目光短浅,总体上缺乏长远考虑和相关安排。针对以上情况,政府、培训机构和失地农民三方面都要有所改变。一是政府要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失地农民的接受程度和不同层次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确定培训项目和培训时间,创新就业培训内容及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把培训和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基本技能培训并重的模式,提高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建立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劳务人才交流市场,增强失地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的自觉性。二是教育机构要把失地农民培训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组织人力专门研究失地农民培训的机制,编写适用的教育培训教材。培训机构在提高失地农民参加培训和就业积极性的同时,要把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尤其是通过宣传一批培训取得实绩的先行者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激发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的信心,克服怕吃苦、怕约束、爱面子等心理,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切实转变就业观念。为使培训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培训机构要真正掌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用工单位以及不同培训对象等方方面面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失地农民自身要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充分认识文化教育培训水平与其就业的相关关系,明白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择业范围和空间越广阔;收入越高,转移的稳定性越强的道理。充分认识盲目享乐、“坐吃山空”的消极影响,决不要“富了口袋,穷了脑袋,误了下一代”。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或补习班,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城市竞争,做更有利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人。
职业培训机构自身的缺陷问题
目前,承担失地农民培训的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小规模的民办学校主要培养学员实用技术,所学课程单一;挪用、私分培训资金,搞假培训;只根据自己熟悉的或原有的甚至是快被淘汰的专业进行培训,不进行专业更新和市场调整;不做市场分析,培训一些趋于饱和的专业;为降低成本,以最低廉的工资聘请老师,购买最廉价的实习、办公和教学设备,有些甚至没有基本的操作训练条件;家族式管理,校长和副校长是父子关系或兄弟姐妹,教师中有大量亲属,有的甚至不具备从教资格,纯粹凭经验教学;一些校长、董事长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上是外行,课程设置不科学,管理简单粗放,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迅速的发展。台湾省地小、人口密度大、资源匾乏、市场狭窄,是什么推动了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呢?李国鼎在总结台湾经济发展的经验时强调:“就台湾经济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有计划的发展人力资源”。
有劳动力市场,就有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因为市场上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总是存在差异、矛盾、摩擦和不对称性的,市场信息的流动也常常遇到障碍,于是就需要专门从事职业介绍、信息传递、工作匹配的组织和个人,负责搜集信息,提供信息,帮助求职者寻找工作,也帮助企业寻找所需的人才,并由此衍生出其他内容的就业服务项目。这种市场中介服务,犹如剂,促进市场的运行,又如黏结剂,沟通市场供需主体。这样,企业不会为招不到合适企业发展的人才而发愁,另一方面,许多人也不会为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发愁。
随着《劳动法》的出台和实施,人才/劳务中介组织会越来越规范。我们的项目由此产生。我的目标:要在台湾人才外包/劳务派遣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我们的优势:在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赚到钱,只有你业务够专业(内行);集中资源办大事;把握好有利的时间(经营旺季)。
业务专业+集中资源办大事+有利的时间+贵人相助=成功。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控制终端消费群——人才,建立全台湾人才资源库
人力就是资源,在一些人才输出大县建立人才招募培训基地,进而控制用人单位。
二、公司描述
(一)公司名称:台湾xx人才服务有限公司
(二)组织结构:总经理下设市场招聘部、人事部两个部门(以后根据发展可以增加猎头部、培训部等)。每个部门按照业务流程配置人员(前期每个部门可以配两人,以后再根据需求增加)。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尊重客户。我们吸纳一流的人才,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利润分亨计划;建立健全内、外部竞争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三)公司的经营理念:助人自助,达人达己;注重诚信,服务大众;
(四)公司经营策略
我们作为一家人才中介机构,首先,我们给求职者提供大量翔实的招聘信息,以满足求职者的需求(招募部的工作范围)。其次,我们给用人单位提供各类必须的人才信息,以满足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人事外包、人事派遣等增殖服务(人事开发部的工作范围)。我们要建立两个基地:人才招募培训基地和人才派遣安置基地。
三、企业业务背景
(一)企业商品系列介绍
1.人事部主要业务。猎头、人事、人事外包、人员派遣、人才市场、企业管理咨询、企业员工培训等针对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求才方面的服务。代办用工、离职;代办员工证件;代缴社会保险;规划员工保障;代办员工体检;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供各种人事解决方案。
2.市场招聘部主要业务。猎头、人才招聘、人员派遣、劳务管理、求职公寓、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推荐等针对学校、其他中介组织及个人求职方面的服务。
3.教育培训部主要业务。技术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员工培训、毕业生就业岗前培训等针对个人和企业培训业务的
(二)、企业各种目标
发展目标。一年布局,二年发展,三年领先。第一年从上海开始,辐射长三角地区建立人才派遣安置基地。在全国人才重要输出省市建立人才招募培训基地,完成基本的网络布局,建立基本的组织结构;第二年构建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建立人才派遣安置基地,完善网络布局,优化组织结构,迅速拓展人才/劳务派遣业务,积极扩大市场份额;第三年进一步完善网络布局,优化组织结构,快速拓展人才/劳务派遣业务,最大限度的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知名度,迅速做大做强。
四、市场分析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的主体是求职者,专向的补充区域是做实体和网络相结合,以大中专学生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开辟相关的教育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人才中介服务等多条线路。人才对于台湾省而言,人力资源应该是比较丰富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开发是台湾省长久之大计。台湾大量缺乏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同时,在人才市场越来越热的情况下,对技术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人才的开发迫在眉急。如何开发我们技术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人才,是我们的任务之一。
通过以上对人才开发市场的发展特征来看,传统的人才开发模式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理念必将提升整个人才开发市场的质量。我们人才超市用更高的理念和更多的增值服务来发展人才开发市场,开辟新的广阔的发展蓝海。
(一)目标市场
专注人事外包、人才派遣、人才招聘市场
(二)目标客户群
用人单位:各类生产型、流通型企业、外资投资企业等各类型企业。
人才资源:各地人才市场、人才中介组织、大中专院校、求职者。
1.竞争分析
对于人才中介行业来说竞争者较多,但是,随着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我们对市场的把握,以及完美的调研,都将是我们发展的稳固基石。在做好品牌的前提下,走诚信经营之路。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竞争也是残酷的,所以我们在这样竞争的环境中,以诚信作为我们的立业之本。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和一些大的人才公司竞争,我们只有走诚信经营之路,慢慢做大自己。
2.SWOT分析:
一是优势
(1).良好的地理环境:处于xxx,经济发达,企业众多,人才奇缺。
(2).良好的政策支持:政府支持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业,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广泛的认知度。
(3).良好的服务经营管理理念:助人自助,达人达己。
(4).良好的资金支持。
(5).行业前景广阔。
二是劣势
(1).该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对于投资者来说,较容易进入,使模仿者和跟随者容易进入,形成竞争。
(2).业务方面需要有专业的指导和培养。
三是机会
随着民工荒、技工荒的蔓延,为今后的发展培养了信心,打下了基础。
四是威胁
竞争对手是直接的、最主要的威胁。
3.合作伙伴
在人才中介行业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尤为重要。我认为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应该符合下面几点要求:
一是要有经营项目所要求的资质。
二是要和我们的业务有互补性。
三是要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得到双赢甚至多赢。
4.广告推广策略
媒体组合:运用报纸+网络广告的宣传效应,快速在市场上打开知名度,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
五、财务分析
基本前期费用估算: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思考
收稿日期:2007―06―20
作者简介:李萍(1958―),女,湖南衡阳市人,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部分。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继续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愈发的凸显。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继续教育正从大学的边缘走向中心,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与发展同步的新形势。高校应如何把握时展的脉搏,积极探索新时期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其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上看,终身教育的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全球,也强烈地冲击着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运行体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教育培训机构相继而入,带来了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很多成功的做法,并逐渐为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这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奠定了思想理念上的基础。
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而继续教育则是终身教育的主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制度上的保证。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事业单位的改制,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猛增,各级决策者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又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动力支持。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历史赋予了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难得机遇,同时,我们也应正视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制约因素:第一,我国大部分高校优先保证学历教育,把继续教育看成是利用学校富余资源进行计划外创收的一种途径,在投入和管理等方面都很难到位。第二,教师主动参与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内动力不足。第三,大部分高校在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使企业成为继续教育主体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第四,高校能够提供的教育类型、专业和教育方式等都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等,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都把继续教育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一起列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这些大学不仅是全球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一流机构,也是世界一流的终身教育基地。哈佛大学常年在校的继续教育在读生是该校正规本科生、研究生总和的三倍。清华大学拥有一支400多人的教育培训管理队伍,2005年举办各类进修班、培训班千余个,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达5万多人,全校教育培训收入近3亿元。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来说,应树立符合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要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根据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办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学科、师资和实力,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从继续教育办学理念、体制设置、人员调配、资源配置、教学监控与评估等方面统筹规划。
2.准确定位,确保质量。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21%,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学历教育的受益群体增多,促使我国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高,学习意识增强,高水平、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需求不断上涨。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放在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这个大视野来统筹考虑,着眼于提升社会精英人才职业能力和水平的目标,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在理清思路、准确定位后,随即有效整合资源,在课程设置、教师遴选、教学过程控制以及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尤其是在规范培训管理、突出培训特色上多下工夫,确保培训质量。要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谋发展,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3.打造品牌,强化服务。如果说质量是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那么品牌则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支柱。高校要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办培训班就是办品牌的思想,大力加强培训项目品牌建设。首先,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开展继续教育研究开发工作,通过充分调研,认真确定培训需求;第二,要多方论证,科学制定针对性强、目标清晰、内容新颖、师资水平高的教学设计,要不断开发新项目,延伸老项目,挖掘传统项目,注意以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培训项目群;第三,要有服务至上、追求培训对象最大亲和力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和能力。可以说,谁能为特定对象提供独特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服务,谁就为自身创造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4.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市场。高校要借鉴和尝试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地判断和预测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有效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提供精品课程模块组合。在拓展市场方面应着力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在面向企业自主办学方面的突破,依托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整合开发复合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重点是加强行业主干学科新技术、新理论的培训和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二是在面向社会培训方面,依托高校特色学科优势,研发、推广高校职业资格培训项目,突破重点是面向社区的通用技术和管理类、商务类培训,为形成有助于人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制度,形成全员、全程、全面参与的社区教育框架做出积极贡献;三是在面向国际培训方面,依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优势,开展各类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此外,还应将眼光投向农村培训市场,校应充分利用“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投入力度,使继续教育更快地与“三农”相结合,给高校继续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借助网络技术,促进继续教育现代化。随着继续教育对象人数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不受人数限制的虚拟学校,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目前,在我国高校借助网络技术开展远程继续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推进继续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努力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媒体化相结合的教育环境,确保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传播多样化,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时空扩大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效果反馈及时化,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高校继续教育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学益.发挥一流大学优势,引领继续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