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消费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社会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如今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更多的是针对女性消费这一大的社会群体进行研究,更进一步的研究可伸展到对80后女性的消费研究,很少有学者对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这个极其特殊的消费群体进行研究,并且关于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微观上多数是从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自卑心理表现及调节、宿舍人际关系、援助工作、心理问题、社会支持网络、科学素质研究等角度来分析这一群体,宏观上多是研究其经济、交际、就业、心理等方面,但是贫困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其他群体有一定的区别,贫困女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在学校的整体氛围中乃至社会上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特征上表现的不是很明确。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将以沈阳师范大学具有一定消费特点的贫困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探索,并试图全面了解贫困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消费情况,探索贫困女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调查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沈阳师范大学部分本科贫困女大学生,二、三年级贫困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71.4%和26.5%,其中63.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县级及其管辖之内的乡镇、农村地区,并且多数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农村,所占比例达到34.7%。
(2)调查工具。自编问卷,问卷共15道题目,其中有关消费水平和消费来源地题目分别为1道和2道题,消费行为方面有7道题,消费结构方面有3道题,个人基本信息方面有2道题。3、问卷回收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65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为49份,有效回收率为75%。
(二)综合观察法
本次调查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个体性信息、消费水平、消费来源、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等方面作为自变量,通过对自变量进行统计上的频数、频率、相关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实现对因变量――贫困女大学生日常消费心理的综合性分析。
三、概念界定
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高等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本研究选取地点为沈阳师范大学,该学校中女大学生占据严重比例,并且在这个群体中,贫困女大学生更是一支特殊的消费群体。
消费行为:本研究的消费行为概念强调的是消费者角色和消费者决策过程,是一定社会环境期待下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要求,在购买产品中的决策过程。其中包括该特殊群体在购物及日常生活中进行消费活动时所存在的购买动机、地点寻求、购买陪同对象、品牌等几个方面。
消费水平:指按照人口平均的消费品或劳务的数量,反映了人们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程度。本问卷中通过被调查群体的平均月消费额来表现。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胡娟,2003)。
四、研究小结
(一)就消费目的而言,本次贫困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项目为食品、通讯、学习资料,其消费结构呈现在服装购买上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和款式,饮食考虑主要是可口与饱腹,这些数据证明了贫困女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在消费程度上满足其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本次数据分析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水平呈现低水平状态,其消费来源最主要是靠家庭、其次靠制度性(如贷款、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获得,而勤工助学在这一群体中却占据很小比例。同时助学金本身是一个经济参考评选的结果,其本意是应该是发给指定对象的,但据研究者本身了解,现有的助学金的发放就正如现行的低保生活补助,本身掺杂了诸多的非经济性因素,比如:人情、关系等因素。
(三)就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而言,贫困女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主体人员在消费时往往呈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其消费项目主要倾向于满足基本需求,如食品、通讯和学习资料;购物时往往会存在“货比三家”和”讨价还价“这些行为;其购买服装的地点最多选择小店;购买服装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价格和款式;购买同类商品时主要参考自己的需要程度;她们往往关注打折消费品;着装的购买主要基于穿着应很舒适;在日常生活饮食时最主要考虑的是饱腹和可口。这些特征表明当代贫困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的理性,并且其消费心理呈现出一种成熟状态。
(四)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多数是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所占比例分别为97.96%、67.35%、59.18%,其余16.33%和10.2%的人群拥有数码相机和台式电脑。针对这一数据本次研究认为:正如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须品一样,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电子必需品,而传统意义上认为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是一种奢侈品,在本次调查研究贫困女大学生日常消费心理研究中对这一观点提出疑义,就其原因,可能是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如:二手电脑、低端电脑的存在可能仅需低廉价钱就可获得,而高端电脑和数码相机需要非常高昂的金钱来支付,正是这一巨大价格差异的存在,才造成多数贫困女大学生现阶段拥有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
参考文献:
[1]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297298
[2]周裕新.现代女性心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3]王宁.关于消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9,05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45-02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在调查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三峡大学大学生为代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6份,有效率为94.0%,总计男生125人(占总人数的58%),女生91人(占总人数的42%)。调查时间为2009年3月。
1 调查结果及总结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有147人,占总人数的68%。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
(2)生活消费调查。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
-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元以上。每月购买化妆品方面:2.5%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以下,42.3%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50元之间,23%的同学的花费在50元-100元之间,100元以上的同学有12.2%。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6.3%的同学的花费在100元以下,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 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3)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方面的第一
手资料,通过对大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感情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不是理性的考虑。如在“每月的生活费会有限额或是计划吗?”的选项中,54.20%的同学选择“有计划,但总是超出预算”;19.6%的同学选择“没有计划,随便花”。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36.6%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其他”;45.40%的同学选择了“不考虑名牌,价格适中就行”。消费过多或者每月的花费都是“入不敷出”。 在“您
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有近68%的学生的消费是“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是一种情感的消费,不是理性的。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如在“您的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问题上,6.8%的同学是300元以下,42.3%的同学是在300元-500元之间,而36.5%的同学在500元-800元,甚至有14.4%的同学是在800元以上;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
元以上。这说明同学之间的饮食消费存在十分的尖锐的不平衡,消费水平不平衡。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3)消费结构多元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双学位、考证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在调查他们学习计划中:20.2%的同学愿意去考研,12%的同学选择报双学位,而67.8%的同学愿意去考证。
②时尚消费。大学生爱时尚、漂亮,年轻活力是他们的自豪,在“您常去的购物地点?”的选项中,28.20%的同学选择“百货商场和购物广场”;54.20%的同学选择“专卖店或者是特色店”;只有19.6%的同学选择“一般的小店”。 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③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甚至很多学生都自己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每周上网方面
的调查显示:16.2%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10元以下,47.8%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10元-20元之间,27.4%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20元-50元之间,8.6%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50元以上。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其中聊天和游戏是最大的问题。
④通讯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还有类似的IC卡、小灵通、公话超市,大学生的通讯消费占据消费总额的一定的比例。在通讯费用方面的调查中:18.5%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也有7.8%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100元。
2 对策与建议
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
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内因是主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调查中表明有将近68%的同学对自己的消费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没有良好计划。
(2)消除不良消费。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
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消除不良消费。
(3)倡导消费文明、积极健康消费。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消费问题上,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楚自身的经济形势,不要盲目跟风。
2.2 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树立合理、节约型消费
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在每个月的生活费问题上,应当适当的控制,不要给予孩子太多,这样会增强他们的依赖性;让他们真正的独立,是要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2.3 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状况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34-02
当前,大学生消费受到了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得其消费状况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而他们的收支状况和经济意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他们的实际生活和自我评价水平,所以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提出相应的消费教育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对石河子大学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9份,剔除废卷(包括漏卷以及不按要求作答的),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95%。其中,大一学生15人,占15.79%;大二学生28人,占29.47%;大三学生34人,占35.79%;大四学生18人,占18.95%。问卷主要选取了最基本和最常见的消费项目,设计题目 25 项,就大学生消费的总体状况、主要消费行为、消费态度等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消费概况
1.大学生消费支出的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有92.63%大学生消费支出最主要的来源是家庭供给,另有6.31%的学生依靠学校的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来维持学业,只有1.05%的学生依靠自己劳动,满足上学所需费用。
2.大学生月消费水平
调查发现,有44.21%的大学生月消费额在300―500元,36.84%的学生在500―800元,6.32%的困难学生每月消费额甚至不足300元,而另有12.63%的学生每月消费额高达800元以上。可见,大学生群体中的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在每月消费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大学生通讯、上网的费用和服装、鞋帽化妆品的费用,分别占到了每月消费总额的68.42%和57.89%。
3.大学生主要消费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有90.53%的大学生选择现金消费,7.37%的学生选择信用卡消费,另有2.11%选择网络消费。虽然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更多的人愿意尝试“刷卡消费”和“网银支付”这样比较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但传统的现金消费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经常采用的消费方式。
(二)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行为
1.手机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33.68%的大学生每月手机花费控制在50元以下,45.26%的学生在50―100元之间,有21.05%的学生此项花费超过100元。每月高额的话费超出了学生的支付能力,致使大部分学生不得不节省其他项目开支或向父母索要。
2.上网消费
调查数据显示,62.11%的学生有自己的私人电脑。有38.89%的学生平均每月上网消费在2O―50元之间,11.11%的学生在50―100元之间,另有8.33%的学生此项花费高达100元以上。这其中大部分支出是一种无意义且有害的消费行为,也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
3.日常人情交往
调查发现,31.58%的学生每月聚餐请客的消费在50―100元之间,18.95%的学生在100―200元之间,另有7.37%的同学在此方面的月均消费额高达200元以上。与此同时,60%的学生在别人请自己消费的条件下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请。这种互相的请客吃饭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消费循环,最终成为学生无奈但又必不可少的消费项目。
4.恋爱消费
调查发现目前谈恋爱的大学生占到了调查总数的47.37%。其中有26.67%的恋爱学生每月的恋爱消费在50―100元,31.11%的恋爱学生在100―200元,另有24.43%的恋爱学生在此方面的消费高达200元以上。这样无计划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
5.学习消费
调查数据显示,有43.16%的大学生每学期此方面的消费在50―200元之间,有13.68%的学生在200―300元之间,有超过1/3(35.79%)的学生在50元以下,而在300元以上的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7.37%。
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际消费偏高,学习费用不足
大学生交际消费主要包括手机,电话消费,网络消费,同学、朋友交往人情消费以及恋爱消费等方面。从大学生消费现状来看,近半数的学生每月手机花费在50―100元之间,更有部分学生高达100元以上;有近2/3的学生在宿舍内配置了电脑,近20%的学生每月上网花费超过50元;有25%以上的学生每月的人情消费高达100元以上,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别人请自己消费的条件下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请;有一半多的恋爱学生每月恋爱消费高达200元以上。与此同时,大学生用于自身发展性学习的投入是不足的,有超过1/3的学生每学期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不足50元。综上,这种高额且不科学的消费行为不仅超过了大学生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且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存在非理性消费
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凭感觉、好恶或心血来潮随意进行,普遍存在冲动消费的现象。有些学生易受外界诱惑,如过于轻信广告,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商家的促销手段把持不住,引发不必要的消费行为。有些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受心情影响比较大,表现为用消费这一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在对大学生“是否经常用购物来调节自己的心情”进行调查时发现,有50.53%的学生选择了“很符合”和“比较符合”。这种冲动性消费还表现为群体的消费行为,如同宿舍的或是关系较好的几个同学经常会一起消费,女生较男生表现更为明显。
由于受到消费观念超前和消费实力滞后的双重影响,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中还普遍存在“面子消费”问题。在对大学生“别人都有我没有,我会觉得没有面子”的消费态度调查中,有48.42%的学生选择了“很符合”和“比较符合”。这种不够理性的消费行为,往往会形成相互攀比盲目跟风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树立。
(三)理财意识和能力薄弱
调查发现,一直没有记账习惯的学生占48.42% ,而一直保持记账习惯的学生仅占10.53%。在大学生消费计划性调查中,44.21%的学生消费计划时有时无,不能很好的坚持,而真正消费有计划的学生仅占14.74%。可见,当前大学生缺少科学地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很少考虑如何将每月有限的生活费用合理安排,使钱的效能在自己身上发挥到最大等问题,消费技能中较重要的科学理财意识和能力也较薄弱。
三、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在有关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消费过程受家庭消费习惯影响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7.37%,受流行消费趋势影响的有16.84%,受校园周边环境影响得有23.16%,受到身边朋友消费习惯影响的有32.63%的学生。因此,在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方面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
1.营造全社会科学合理的消费氛围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重点要优化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科学理念在舆论的作用下得到广泛地宣传,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判断事非的标准,为营造大学生的消费氛围创造条件。在学校这一社会小环境中,教职工们应当率先垂范,用自身健康消费理念和合理的消费行为对身边的大学生以积极的消费引导。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应主动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联手对校园周边环境做必要的整顿,关闭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消费场所;合理布局可以满足大学生基本消费需求的营业点,如超市、文印社、学习用品店、餐馆等,并严格依法管理,使大学校园周边真正成为优美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的延伸。同时,在学校各校区的环境建设中,可设计一些宣传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语言标牌、人物雕塑等,用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二)重视家庭消费教育
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节约、反对浪费,以自身“勤俭节约”的言行影响子女的消费观念,给子女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经济供给上,父母应坚持适度原则,把对子女的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要试着以各种途径让子女明白父母挣钱的不易。作为父母也应主动加强同学校的联系,积极关注学校学生的正常消费水平以及子女在校消费的大致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以便对消费中的不良倾向及时予以纠正或制止。
(三)加强学校教育的引导
1.开设大学生科学消费指导课程
在学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中,可以适当增设关于大学生科学消费、科学理财方面的指导课程。消费教育课程应以消费观教育和消费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消费知识教育和消费技能教育为主体。理财教育应主要包括理财价值观的教育、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
2.丰富大学文化生活
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注意力,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其不良消费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以科学消费为主题的讲座、演讲、辩论及其相关社团的文体活动。另外,也可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宣传,树立正确的消费舆论和导向。
(四)掌握科学理财的知识和技能
当前,社会舆论中的一些负面思想如“会花钱才会赚钱”、“超前消费也是一种时尚”等,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大学生应自觉树立科学消费理念,提高自身文明、健康消费的认识。尝试参加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公司、模拟家庭,在实际操作中深入掌握理财知识和技能,用所学的理财知识来控制自己的消费结构。另外,还应养成记账的习惯,经常性对自己的消费情况作以分析,找出不合理的消费及其诱因,并在以后的消费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收稿日期:2011-06-29
作者简介:马萍(1982-),女(回族),新疆阜康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张倩(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卢嘉瑞,吕志敏,等.消费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124.
[2] 行岁锋.解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J].中国经贸导刊,2010,(9):35.
[3] 吕亚虎.高校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3.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
一、引言
根据瑞士学者的定义,旅游是指不在特定地方定居的旅行和短暂停留而产生的各种相关现象的总和。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一方面他们有“透支消费”、“超前消费”的心理,但另一方面社会资源有限,经济能力有限,消费能力尚还不足。本文以温州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52份,有效问卷440份,从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着手,深入剖析目前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措施,以此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现状
1.需求方面
(1)关于旅游的动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得知,产生旅游消费行为主要源于两大类的影响因素,一是市场、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二是学习、感知等内在因素,这也便是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动机主要包括以自我消遣、自我娱乐、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等自我动机以及访友、探亲、获得尊重等外在动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5.72%的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游山玩水”、自我消遣,还有少量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走亲访友,极个别同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平时在校上课时课业紧张压力大,想通过旅游缓解各方面的压力。
(2)关于旅游信息的获取
国内外旅游市场日趋完善,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与之同步的是旅游行业的竞争态势相应加剧,大学生的旅游市场成为旅游行业竞争的新阵地。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同学以及朋友的推荐成为大学生获取旅游资讯的重要途径,还有很多大学生通过朋友圈等新媒体获取旅游相关资讯,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的集群效应、从众效应较为明显,自身关于旅游的决策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2.时间方面
(1)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时间选择
由于平时课业的关系,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一般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温州在校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的时间段依次为国庆假期、寒暑假、五一假期等,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之所以选择国庆假期是因为这个时间段温度适中、时间长短适中,而寒暑假要么过热、要么过冷,亲朋好友不能相约同行,或者因为有其他安排(考驾照)而选择“宅”在家里。
(2)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频率选择
以年为单位,约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选择每年出行两次,两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每年出行3次,参照五年前的数据,在温大学生出行的频率越来越高。
3.费用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2%的学生家长是支持大学生合理的旅游消费的,这部分群体的主要旅游消费来源于家庭给予。同时我们也发现,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部分大学生的旅游消费主要来源于平时的兼职所得以及学业奖学金收入,因此大学生旅游费用来源呈现出差异化特点。
4.方式方面
大学生旅游既具有计划性,又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和谁一起出游”这个问题上,62%的学生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出游,这主要是因为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及兴趣爱好,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单独出游或者报团出游,给自己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按照短途和长途旅行仍有所区分,短途旅行多选择骑行或者客车出行,长途旅行会选择火车等交通工具,在住宿上多选择拼住或者住廉价的青年旅社。
三、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1.消费观念存在误区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的实际调查,多数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是属于理性消费的,但也存在离散趋势,个体差异化较大,这主要是源于家庭经济情况差异、旅游产品差异等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旅游的概念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认为“去近的地方不叫旅游”、“花费少的不算旅游”,还有部分学生有超前消费、借钱旅游行为,并将旅游作为一种谈资和炫耀的资本。
2.安全意识存在盲区
除经济因素外,安全问题成为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的又一考虑因素,网络上关于大学生外出旅游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案例不胜枚举,在调查中,35.63%的大学生仍“会考虑和陌生人一起旅游”,还有26.36%的大学生有过和网友一起出游的经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仍有所欠缺。
3.文明意识存在偏区
在校大学生整体上素质高,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会制造“不和谐”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囿于经济原因,有“逃票”经历,还有些大学生仍然会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出游选择逃课、旷课,这都为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爱探索,独立意识强,但易寻求刺激,缺乏理性认识,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均要注重对他们在消费方面、旅游动机方面的引导,以此帮助他们以更合理的方式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和自然,并学习社会、行业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2.加强大学生旅游消费文明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言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受到的关注更多,为此学校、家庭要加强对他们的文明教育,帮助其成长为旅游群体的示范者,而非“失范者”。
3.重视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较之生理上的成熟,心智仍然还不够稳定,他们和社会的接触较少,对于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仍会措手不及、无从应对,所以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旅游安全教育,增强他么的防范意识和防骗、防盗、防危技能。
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消费成了一种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交往。在知识经济革命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消费结构有了巨大变化,“教育消费”这一新兴名词悄然走红。
教育消费是指社会个体因教育需求而消耗物质资源的过程,主要是教学物质设施的消耗及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力消耗[1]。大学生教育消费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消费群体中的一员,他们独特的半成熟心理,造就了自身独有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
本文对大学生的教育消费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便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及时引导他们在人生的特殊阶段树立良好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对提高家庭及社会教育质量,完善高校的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文以S学院为调研点,随机抽取不同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学生。
(二)研究过程。
阅读大量科研资料,确定研究内容及方向,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研。发放问卷530份,回收513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500份。访谈了大一至大四各专业的学生共200人。最后明确小组分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父母资助是主要的消费来源,乡村学生独立性与责任感更强。
父母资助是当代大学生主要消费来源,经济上的依赖性,对他们的消费意识与消费方式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乡村学生比城镇学生面临的家庭和就业压力更大,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也更强。而大多数城镇学生的父母考虑到安全和学业问题,不支持孩子勤工俭学(见表一)。
(二)当代大学生教育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城镇学生教育消费投资明显高于乡村学生。
20元以下的低消费,在乡村中占35%,高于中小城镇与大城市。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多数乡村同学选择勤工俭学。60元以上的较高消费,在中小城镇与大城市中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他们家庭条件较好,有更多富余时间和精力,兴趣爱好较多有直接关系(见表二)。
(三)教育培训经费逐年攀升,各大高校“考证热”流行依旧。
随着年级的升高,未经过教育培训的由大一的60%降到大四的5%;培训经费不断上升,最高消费由大一的400元升到大四的1000元以上;培训种类也多样化,由英语四六级和职业资格培训扩展到考研、考公和出国;涨幅最快的是“职业资格培训”,由12%激增到85%。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心智日益成熟,自主意识有所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人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也有部分人受到周围同学、家长的影响,盲目考证,但在有限的精力下,却不能兼顾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未能坚持到最后。
(四)在教育中理性消费仍是主流趋势,在生活中实惠高质仍是大众追求。
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教育消费观有以下特点:24%的人认为在消费中满足需求即可,30%的人以经济实惠为主,40%的人兼顾实惠与高标,仅6%的人追求高标。可见在教育中贴合实际、理性消费仍是主流趋势,但依然有部分学生攀比心重,一味追求高消费,力求高大上。
四、反思与对策
(一)反思。
申静认为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时尚风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有不成熟性,欠缺理性[2]。我们做了如下总结:
1.大学生整体独立性较差,责任意识淡薄。
86%的大学生消费来源仅靠父母,89%的大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只为娱乐。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整体独立性较差,责任意识还很淡薄。原因有:很多城镇家庭的孩子,每月生活费在1200以上,这足以支付日常开销;虽有学生愿意勤工俭学,但父母出于多方面考虑,并不赞同。
2.追求个性时尚,玩心重,整体教育消费水平低。
大部分学生每月计划中没有教育费用,除基本开销外,还有娱乐、购物与交际。而教育费用平均花费只有25元左右。原因有:大学课程相对轻松,多数人喜欢上网、打游戏;生活费多由父母支付,并不精打细算;受到周围学生或广告宣传的影响追求时尚,张扬个性。
3.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盲目消费、情绪消费。
在教育消费中,存在由攀比从众心理而引发的盲目情绪消费,如“考证热”和“培训热”。原因有:缺乏自主意识,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自我期望较大,好胜心强。
4.有些学生消费观念比较偏颇,一味追求高大上。
有少部分学生热衷品牌产品,一味追求高大上。原因有:家庭条件好,父母很宠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为迎合他人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心智不够成熟,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
(二)对策。
1.了解自身特点,提高自我修养。
大学生不良消费的主观原因是其消费心理不够成熟。大学时期是一个独立与依赖并存的阶段,他们追求个性、有强烈的被尊重需求,更是以炫耀的消费心理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2.注重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是主要的社会化机构,家长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对孩子影响极大,喜欢高消费的父母很难说服子女合理消费,所以在消费道德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首先,要充分了解子女,既不能过于严厉更不能过于放纵。其次,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责任意识,在经济与生活上都要逐步放手,让他们适当承担起家庭责任。
3.调整管理模式,帮助学生顺利成才。
学校教育对学生能否顺利成长、成才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而现在高校的德育过于形式化,实效性不强,没有真正把握住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没有全面客观的引导。首先,高校应该整顿校风。校风并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由实践衍生的集体价值观。其次,举办各类讲座,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勤工俭学”不仅是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而且是对城镇学生的锻炼。最后,广大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动向,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