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德育教育 化学教学 渗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148-02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意义重大。化学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德育因素的挖掘是化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教学责任。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渗透德育内涵,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升。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品德建设无疑是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这显然给当前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当前课程教学中均有所体现。以化学教学为例,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时代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体现。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的同时,也能体会德育教育的思想内涵,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必产生积极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塑造及性格形成密切相关,而化学教学中德育概念的融入正是德育全方位教育的一种体现,是学生道德品质完善的有效途径。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强化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共识,德育功能的体现理应在学科教学中加以落实。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概念是对德育功能的有效强化,同时也是对德育教育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2.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体现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学校基本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德育教育正是对育人目标的有效补充,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由此可见,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客观教育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体现。
3.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化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化学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前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德育的发展自然成为了化学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与实验原理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与德育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
二 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智育及德育的双重渗透,同时作为学生德育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树立的重要基础。当前化学教学工作开展应立足于学生德育理念的培养,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效结合,切实发挥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于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民族情感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展现。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自豪感。例如造纸术的形成、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都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素材。
2.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教育
化学教学中会涉及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的内容,这就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素材。此外,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应在化学教学中得以体现,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3.化学教学中的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是德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体现。化学主要研究事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相关的变化发展规律,从科学的视角来剖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唯心思想,例如民间常说的“鬼火”等,实则就是特殊化学成分于空气中自燃的现象。
4.化学教学中的道德与品质教育
化学教学注重思维的严谨与缜密,在精确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验结果,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优良品质的一种培养过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缜密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这一过程无疑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及道德观念形成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 结束语
德育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的性格完善影响深远,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渗透融入学科知识中,逐渐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对于化学教学来说,智力发展与德育教育同等重要,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概念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既有经验与知识储备出发,将化学符号与社会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唤醒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课以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为主,倡导积极
参与的同时也应融入学生的个性发展因素,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德育态度,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曹蓉.关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S1)
关键词:德育;数学史;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多媒体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学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利用中国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如在《有理数》这一章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了一千多年。在几何教学中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祖冲之是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让每个中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有过极大的贡献,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培养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来解决,如解方程(组)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转化,“多元”向“一元”转化,分式方程整式化,无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数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德育内容来渗透。但教学时,不能不顾及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要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如在教学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利用数学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解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其次,教师要尽量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再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小学数学贯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启蒙学科之一,它不仅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挖掘学科潜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明确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掌握哪些学习方法,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等. 与此同时,还要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根据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等教育
比如六年级正面临着毕业等问题,因此自己在教学中注意把学习目的、理想等教育渗透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首先在教应用题时,教师抓住个别题中的关键语句,如粮食增产、技术革新、增产节约、科研新成果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会应用题的思想教育意义.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原来每小时生产机床45台,技术革新后,每小时生产的台数比原来的2倍还多15台,现在每小时生产多少台?老师问:技术革新后,每小时生产的机床比原来多还是少?这时,就连中下等的学生也会说谁多,为什么多. 再比如,教学统计图表时,不但让学生会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从中还要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含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同学们懂得将来无论当农民、工人、干部,还是个体,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才能干好一番事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意志品格的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能有半点的虚假,逻辑推理的方法和结果必须有根有据,经得起实践的验证. 比如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粗心大意、马虎等现象.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某工厂要加工一批周长为9.42厘米的圆形零件,要求同学们算出工人叔叔要按半径为多少厘米来制造这个零件?题是很简单,数字也不大. 有的同学不用笔很快算出要按半径为1.5厘米来制造. 而极个别学生争着说以半径为15厘米来制造,经过认真计算,首先确定哪个结果正确,而且说出错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只忘掉了点小数点了.虽然忘掉了一个小数点,或是小数点点错了位置,都会酿成难以预料的大祸,假使这批零件工人按照半径为15厘米来制造,这批零件就成了废物而不能用,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等. 由此,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应像做数学题一样认真细心,不能马虎、懒惰,要实事求是,有毅力,战胜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四)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在教学完“倒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明白,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反映在小学数学中的主要内容是矛盾的互相转化,而且具有普遍的联系. 比如,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等,都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一、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德育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生活的德育要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小学生。
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道德基础状况,这样的道德基础是在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敏感,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要敏感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并在这种把握中寻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生长点,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时,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社会,“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 “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二、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使德育充满人文关怀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让德育走进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
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扫墓,向他们介绍人民为国家的解放和敌人英勇搏斗,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教育。节假日,可以组织小记者参观新农村建设,采访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具体事例。孩子们得知了村民们能吃好,住好,环境优美,心情舒畅,也乐在其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一些工厂和农村,亲眼看到污水排放到小溪里,水塘里,甚至直接污染了村民的饮用水,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些什么。
四、让德育走进家庭,使家庭学校教育双赢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原因;对策
健全的人格是陪伴人一生的财富。每个人身心的顺利发展都离不开健全的人格,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长为完整健康的人的重要标志,而有效积极的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学校德育对学生德行的养成至关重要,这种教育来自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学生德行的养成在于日常生活点滴环境的日积月累。
一、培养健全人格的理念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概念是指从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本文研究的德育也就是学校德育。所谓德育即学校直接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影响教育对象,引导他们达到社会要求的品德,从而更好的参与社会活动。
2.中职德育课理念新时期的要求
教育部早在2008 年就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在大纲中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了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明确指出重新构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课课程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拥有先进的理念至关重要。中职阶段是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中职学校因为其学校的自身特性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别强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和技能。然而过分强调职业技能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德育课程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德育教育在学生成才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并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德育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学校的教育者也只是一味的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就给学生们一种错误的印象,让他们把个人职业技能视作衡量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道德教育。过于关注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许多学生在这种只重视职业技能而忽视道德的错误观点的引导下,对职业道德对其自身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很消极的影响。走出学校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造成人格的不健全甚至残缺,这种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
三、中职学校德育缺位的原因
德育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被忽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德育教育的资源严重短缺。缺乏专业化的德育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个人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没有相应的教材教案,也没有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其次,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直要求教育教学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性,精密联系社会需求,强调实用、能满足社会需求。在教育教学中灌输的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学校只是一味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道德教育。很多中职学校根本没有为学生安排专门的课时,最后,学生自身和家庭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家庭的教育因素缺失,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中职学校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忽视道德方面的教育。
四、如何应对德育缺位
1.学校转变观念加大德育教育的投入
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惟职业技能马首是瞻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和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中职学校只有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德育课的学科特点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挖掘德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德育课的教育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发展。中职学校要引进一批专业化的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要创新德育教学的模式,积极组织专业人才编写针对性强、突出德育教育的教材。加大德育教育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在校园内开展德育教育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并发放一些奖励。
2.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危机意识,要明白在中职阶段学生的发展是很关键的,可以说学生的性格和人格养成在中职阶段基本成形。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参考课程的大纲,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德育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正直、诚信、文明、有担当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时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1)实践教学法。德育老师结合课本所教授的知识,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以实地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形式深入社会。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各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模拟实验教学法。布置实验场地,模拟教材中的情景,加深他们对教材知识的了解和感悟。
(3)角色扮演法。由学生扮演某个情景中的角色,担任某一职位,以体验各种角色各种类型的心理,从而获得不同的道德体验,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从观看表演中获得启示和感悟,学会思考人性和道德,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扮演角色时可以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和效果。
(4)素质拓展教学法。通过做一系列小游戏,教育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交流和学习,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素质拓展,展现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和相互的启发,充分挖掘和表现不同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不同个性。
3.学生自我管理
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性格特点等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帮助他们从职业的角度更好的认识和了解自己,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进步。
五、结束语
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德育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岗位的表现。学生离开学校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将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这一切都表明加强和改善德育教育的现状刻不容缓。希望在相关教育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改善德育教育的现状,发挥德育课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邵清,傅桂花.从德育课程链到学生成长导师的校本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65-68.
[2]王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19:247+269.
[3]张翠玲.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