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音乐教育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体系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即课表中有课程规定的一部分教学活动;隐性课程又类同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一、隐形课程的发生及实施中应把握的要点
两种课程类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特点,其中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1.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2.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3.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4.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5.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基于隐性课程的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四点:1.能够广泛地深入学生中间。2.控制一定要是积极向上的活动。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保持目标一致。4.具有优化育人环境及氛围的作用。
音乐素质教育是大素质教育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类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学习的特性彰显隐性课程的需要
(一)德育功能。德育自古以来是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时期,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把审美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孔子还说“移风易俗,莫过于善”,音乐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因此,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数百年来,德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音乐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丰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奋进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斗志,唤起民众,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激励一代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祖国优秀灿烂的文化。
(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如今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课题,音乐是时空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想象恰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科学家贝弗里奇说过,“音乐有助于直觉……在感情上音乐带给的,近似于创造思维活动带给人的,而适当的音乐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爱因斯坦甚至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音乐能激发人的无穷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学习乐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手、脑、眼、耳并用,能开发儿童的大脑,使头脑聪慧,形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有明显提高。长期受到音乐启迪的学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思维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学家认为音乐对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发育合理运用,有明显的协调作用。
(三)建立多元文化观。人类社会是文化多样性的社会,我们应培养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学会从多元化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建立起国际文化交流的良好沟通。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外国优秀文化的精髓,在这种双向互动中促进学生们思想和谐向上成长。
三、音乐素质教育中隐形课程开发的条件
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其融合,进而形成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尤其需要关注音乐素质教育。如何从大学教育中开展起来,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
[关键词]三年制 学前教育大专 音乐课程 改革
随着我国师范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部分中等师范和职业幼师相继被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使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提升。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从2003年被升格为大专学校后,2006年首次招收三年制高中毕业起点的大专学生,生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招初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变为招初中和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学制有五年制与三年制之分,初中起点五年制学生的学制较长,音乐课程学习的时间为四年,总课时达到544课时,设有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类课程,音乐理论课有音乐基础理论、儿歌创编、音乐欣赏三门,音乐技能课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幼儿歌曲弹唱和幼儿歌曲配弹五门,音乐基础和音乐技能的学习比较专业和系统。而三年制大专的学生学制较短,音乐课程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多,总课时只有265课时,总课时为五年制的一半,面对课时大量的减少,怎样最大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根据学前教育特点,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推进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的相互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习效益提高。确保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的学生在学制短,课时少的情况下音乐素质与音乐技能不下滑,培养出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一、 确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大多是近几年升格的,招收三年制高中起点的学生的时间不长,在应用型与研究性相结合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尚处于学习和试验阶段,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确定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其次,要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统一,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统一, 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坚持层次定位与职业定位相结合,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我校在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学前教育理论素养、较强学前教育实践技能和一定的学前教育研究能力,在幼儿园领域教学方面突出特长,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使三年制大专在学前教育理论与研究能力上比五年制大专的学生更具优势,形成这一层次学生的特点。
二、 优化音乐课程体系与结构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倡导 “能力本位” 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是核心。
2006年我校首次招收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基本沿袭三年制中专的课程设置,2008年率先对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了大的修改,对音乐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调整,提出以音乐理论为基础,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主线的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将原有的八门音乐必修课程合理地进行整合,将《声乐与视唱练耳》、《钢琴与音乐基础》,整合为两门综合课程,必修课由八门减少到两门,解决了音乐课程门类繁多,相互之间孤立及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较多的问题。增强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与灵活性,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音乐课程改革,加强了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的内在联系,使音乐理论服务于技能训练,提高了音乐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幼儿题材作品,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配弹与弹唱的能力,实现课程内容的幼教化;通过增加音乐方向课与选修课,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素质;通过加强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
三、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教材改革在更深的层次上决定着教学整体改革的效果,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技能的目的,使我们的毕业生好用,适用。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根据三年制大专学制特点和学生特点,2010年研究与编写一套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综合》、《钢琴综合》校本教材,从内容上,《声乐综合》包涵声乐基础理论、发声练习、歌曲、歌曲赏析、幼儿歌曲演唱与视唱练耳。《钢琴综合》包涵钢琴弹奏基理础知识、练习曲、乐曲、乐曲赏析、幼儿歌曲配弹与音乐基础理论。保留了一些经典曲目,加入了近几年创作的优秀曲目和儿童题材的曲目,以适应当前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音乐课程教学及专业的需要。2012年由我校组织编写一套全国高、中专学前教师教育教材,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发行,其中包括三年制大专《声乐基础》、《钢琴基础》教材。
教学内容改革通过教学方法的更新得以落实,教学方法直接关系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更新教学方法是音乐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由于课程门类与课时的减少及强化技能的指导思想,教学中削弱了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音乐基础知识的缺乏,又直接影响音乐技能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后劲不足,技能教学一直被音准节奏所困扰,学生感到苦恼,老师教的艰难。要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音乐素质为主线,,从音乐学科的特点出发,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又可以增加信息量,达到课堂教学的最大化。同时,充分发挥高招学生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强的优势,多布置一些课后自学内容,增加课后练习,加强课后辅导,适当增加音乐理论方面的选修课,如《幼儿歌曲赏析与创编》、《中国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艺术》、《奥尔夫节奏音乐活动》等,从多方面入手来弥补课时不足,学生基础差,学习不扎实的缺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提倡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认识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的音乐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学生的学和练大都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之下进行,这种学习方式严重影响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基于这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成为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对此我校在教学中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倡导以弘扬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音乐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上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在教学上,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3、重视实践性教学,丰富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学科是一门既注重理论与技巧训练,同时又强调感性认识和实践运用的学科,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教学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将音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演唱、演奏技巧灵活运用的能力。音乐课程实践性教学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创新的必经阶段。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后辅导、课外活动、音乐技能汇报与不同的音乐赛事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将音乐技能较好地运用于演唱、演奏及表演的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舞台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达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每学期增加了两次阶段性技能汇报,每学年增加年级教学汇报,鼓励学生参加每年的社会声乐、钢琴考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类音乐技能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几年来,为了提高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技巧,坚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在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五年制的学生相比,声乐技能水平基本持平,钢琴技能水平稍弱一些,但差距不大,音乐理论方面薄弱一些,学习的能力强一些,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需要逐步完善,进一步优化现有的音乐课程结构和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以达到教学改革目的。
参考文献
[1]段白羽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教书育人》2009年第18期;
[2]张会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崔万秋等 《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培养艺术综合教育创新人才》《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第8期;
[4]闫昱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与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12月25日;
音乐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美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可是就当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前景不容乐观。本文就目前我省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展开分析,并提出其相应对策,以求抛砖引玉,与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切磋。
一、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1.高职高专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
目前,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开展的规范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有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受领导重视,无论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比较好,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有些学校受显在或潜在的因素的影响,往往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见到效果的专业教育及科研等方面,而对收效较慢的音乐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部分高职高专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却并未真正实施,在公共音乐类课程设置上及教学条件上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些规模上万人的大学至今尚无一间上音乐课的专用教室,无一架教学用的钢琴。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2.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定位模糊,造成其地位的边缘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教育部对高校音乐课程的开设作出的明确指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高专对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推动了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当前普及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公共音乐教育的开设并没有像体育课、思想政治课等课程那样有具体可行的文件规范定位,在实施过程中也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和具体安排。在这种情况下, 高职高专的公共音乐课在课程、学时、设施、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得不到落实,使音乐教育课程成了无户口、无计划、无经费、无条件的弃儿。
3.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趋向
目前高职高专公共音乐类的课程设置一直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普遍存在公共音乐课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呈现单一化的趋向。如有些学校长期以来只开设一门音乐选修课,而就是这一门音乐选修课也只有一个学分,有时还要限制学生选修。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公共音乐教育的畸形发展,使学生陷入矛盾之中,有些学生想选修音乐类课程,但考虑到学分有限怕完成不了学校要求修满的学分只好放弃,而去选自己不喜欢但学分多的实用性课程。
4.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目前各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局面存在凌乱、深浅不一和各自为政、不尽如意的现实状况。有的学校公共音乐教师在某一方面的教学实力突出,编写的教材也相对好一些或者至少是有教材的,有的学校音乐教师教学实力相对薄弱,教材的编写也跟不上来,或者随机性的使用选购教材,致使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材系统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
二、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面临困难的对策思考
1.高职高专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不仅可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而且它还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而音乐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则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像音乐一样,才可以直达人们的灵魂。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恰恰是培养形象思维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各高职高专应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公共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明确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针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定位模糊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共音乐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完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建议把公共音乐艺术鉴赏课规定设置为必修课,并保证一定的课时。建议各高职高专加强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领导,成立公共音乐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讨论公共音乐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或公共音乐教育中心,并归口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以利于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建议加大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投入。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场地、设备、设施这些必要的教学条件是开展公共音乐教育的物质保证,建议各高校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公共音乐教育经费,确保公共音乐教育经费逐步提高,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要求和规定。
3.加强对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合理设置其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公共音乐教育的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主多辅。一主是指开设一门综合性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鉴赏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这种综合性的必修课在内容上具有渐进性、复合性,可以在欣赏古今中外高雅音乐作品中循序渐进的结合基础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保证了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培养的渐进性、复合性,符合艺术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使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有较系统的了解。多辅,即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条件,开设各类选修课和个别辅导限选课。选修课可以面广一些,科目多一些。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的第一年,指导基础教育音乐课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试行,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育“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了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事情。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行音乐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行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专才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音乐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材,开扩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音乐生活。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改变。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如学生的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不强、兴趣单调、不热爱教育工作、教育理论水平低、科研能力差、教学缺乏个性等等。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为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也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的模式。“按照这一思维逻辑构建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1]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身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师范院校沿袭了音乐专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师范院校而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专业性是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备教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素养;基础性是指为终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我国高师普通教育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1%,而美国、日本、德国一般在33%至40%之间;我国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而发达国家的课程大都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体育和自然科学,且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音乐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直接指向具体专业的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课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关于某一专业的学科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如声乐、器乐等。目前,高师的音乐专业学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生明显存在着学科之间的知识割裂,曲式、音乐史、声乐、器乐各是一回事,学生很少将这些知识与表演性和欣赏性课程内容融为一体。其结果,难免落得一个理论、技术理论和表演技术各自为政的匠人”。[2]专业课自成体系,相互之间渗透不够,因而培养出来的师资专业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水平低。“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三多三少,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游离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旁观者,机械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己职业生活方式的主动参与者,勇于探索者,积极创造者较少;怀抱着旧惯例,热衷于操作训练,满足于技艺水平的较多,以审美的心态从职业生活中确认生命的价值,体验存在的意义,享受创造的快乐的教师较少”。[3]目前一些高师院校音乐学科实行的“主修”制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体现了一专多能,但由于认识出现了误差,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只瞄准了“舞台”,而忘掉了“讲台”过于强调一专而忽视多能。学生毕业后一旦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往往表现出不适应。教育专业课程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教”的课程。我国目前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这主要是受苏联专业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学科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从课时比例来看,我国高师教育专业课程课时仅占7%,而美国、德国、英国分别占20%、30%、35%;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实习通常一次性完成即在毕业前,时间短,平均每个学生3-5节课,甚至1-2节课,内容窄,模式单一,多数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则在20周左右,且分数次进行,突出了实践课程,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课程内容来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需要有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来指导。(1)从全球的宏观视角来看,新的音乐教育观也就是包含有三个导向:文化价值、文化生态、文化创造。首先,文化价值就是音乐人类学家公认的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其内涵:第一,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二,学习音乐是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第三,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第四,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第五,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第六,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其次,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文化单一倾向将被多样性、有机性的生态文明所取代,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之上。最后,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质疑,对音乐教育将产生很大影响,尤其为民族音乐的教育在未来音乐教育的价值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文化意义,也将被人们所认识”。[4](2)我国中小学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在教育内容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创新,尤其是对音乐学科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体现了音乐是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基础教育,音乐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美国全国音乐学校协会是对大学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进行审批的机构,它们早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音乐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其一,个人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能联系其他学科和艺术;能确定和评价新的思想;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理解教师的作用。其二,音乐能力:音乐教师能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技术水平表演;能伴奏;能演唱;能指挥;能评价他人的表演;能为个人的表达而组织声音;能通过原作和各种风格的即兴表演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有表现出具有确定和解释比较满意的作品和不太满意的作品的能力;能为在学校环境中进行表演而记录和改编音乐;能确定和解释用于全部音乐的创作手法;能评价创作手法的情感效果;能描述用于音乐中的声音产生的方法。其三,专业素质:音乐教师必须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和教育观;能表明自己熟悉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有关音乐作品的广泛知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实例展示全面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献身于教学的思想。这充分表明:一个成熟的音乐教师应能明显的表现出具有作为音乐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能力。[5]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它不仅应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思想,还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样,音乐课程结构也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教育课程,这是培养21世纪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前提。音乐课程设置还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用全球的宏观视野,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当前,针对过去某种程度上存在的重技能技巧、轻音乐文化,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重某些专业音乐创作流派的音乐作品、轻多元文化的倾向,应当提倡培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音乐教育。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不以求其专为目的,而求其全。也就是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以专向为主,而需全面发展;不以求其深,而求其正,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以技术的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求其根本质量。”[6]音乐课程改革并非全盘否定现有的课程体系,而是站在时展的高度,重视审视以往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有继承、有摈弃、有创新,重在整体化。为了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1、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音乐教育规律的统一。音乐艺术本质就是一种实践,音乐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音乐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为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音乐的实践又是一个塑造音乐形象的过程,音乐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理论涵养等)的有机统一下才能体现出来,故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单纯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音乐专业师范教育原则的;音乐具有终生性和社会性,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无论人自觉或不自觉,音乐会自始至终的伴随着我们,她作用于人的听觉,潜移默化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无限的潜能。人不能缺少音乐,故音乐教育是为人终生服务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的;音乐艺术又具有集体性,音乐善于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教育,加强并提倡集体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也是师范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2、多元化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教育的统一。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任务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应具备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应有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如果在未来新世纪里中国人也将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的一切文化生活,那么,多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安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6]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的条件下,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要破除以往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音乐为辅的音乐教育状况,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7]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所以,音乐学科的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中国音乐的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平衡课程内容,摈弃多年的重西轻中,即重视西方音乐,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象和以西否中的错误观念。
3、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统一。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理应密切关注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导基础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音乐教学是一门学术性事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活动应和其他职业科学家的活动一样去探索、创造,师范学术水平不仅包括音乐学术水平,更应包涵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水平。所以,高师应师范性和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与文化并重,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为国家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公共艺术教育;音乐体系;构建;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艺术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包含的艺术教育课程、艺术教育方式和以及艺术教育方法等对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中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经过艺术教育熏陶与洗礼,不仅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树立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现阶段高职学校的艺术教育的现状同其他高职公共课程教育相比较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本文针对高职公共艺术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1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公共教育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效率很差。研究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对音乐都很喜欢且兴趣浓厚,但是却对学校设置的音乐课程较为排斥,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素质不高,专业能力较差;高职音乐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需求;一些高职学校在教学条件上也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一些困难院校甚至只只有一台录音机,音乐教育所需的基础设备都较为欠缺等。第二,我国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存在着局限性。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很多老师都清楚音乐教育课程与音乐实践应紧密相连,然而很多时候高职院校都由于客观条件的问题而缺少了对音乐教育实践教育。此外,很多高职学校对音乐教育课程课时编排时间也相对较少,学生能够选择的课程类型相对单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基础音乐课程为主。第三,我国高职学校师资力量存在着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其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差,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发展较为滞后,师资结构从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都不科学合理,很多音乐教师都是以声乐或者其中一种器乐为主要方向,这就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课程其他方面的需要,无法满足我国高职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
2完善我国高职公共艺术教育音乐体系建立的措施
首先,完善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体系建立需优化音乐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安排音乐教学内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在其设置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课程内容的重视,忽略了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从而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音乐课堂教授的内容空洞老套,课程内容涵盖面小,层次不够明确。因此,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应在课程设置时明确教育目的,即培养高职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应结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符合高职学生音乐发展的音乐教案,在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精神。其次,完善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体系建立还应加强对传统音乐以及传统文化的关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也体现在音乐方面。因此,学校在加强音乐教育时应加强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和推广,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传统民族音乐的特有魅力,从而有效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第三,完善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体系应加强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由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音乐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很多学校甚至连专门的音乐教室都没有,与音乐教育相关的音乐器材以及音响设备相对陈旧,所以,高职院校应针对一些无法使用的音乐设备应予以更换,还需增加音乐教育的投入,极大的概述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资源,从而有效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教育体系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建立和实施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对我国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只有建立一个高效的音乐教育体系,才能将我国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出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科杰.基于活动课程的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探索[J].职教通讯-2012年27期.
[2]胡建华.构建普通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3]徐建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职公共艺术教育[J].研究科学咨询-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