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37-02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与学生良好的学业成绩和积极的社会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加强高校与家庭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校与家庭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育形式、两种教育资源相互整合,促使二者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干预的有效方式。
一、协同式教育的理论基础
1.协同式理论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协同式”这门理论,它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一种用统一的思路处理复杂系统的方法论,研究自然界有关转化的基本规律,将有序与无序的状态视为一体,着重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与互补的相互作用,正因为有了协同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产生了序状态,形成了一股“1+1>2”的强大合力。
2.协同式教育
协同式教育指的是新时期下整合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力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同步教育,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家校协同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家校合作重视的是家长配合学校,家长只是一个辅助教育者角色。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基础是“协同效应”,它指出在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外部环境复杂的系统之中,这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此,在实施家校协同式教育的过程中,要素与系统中各方面力量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基本基础,而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则是重中之重。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目标,主要重视学生的智育培养,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学生大学时已在生理上成年,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大学生在高校中的自我成长、发展等方面往往都无法顺利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人数短缺,学生管理工作量大,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干预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教育的长处
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带有情感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的。它补充了学校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功能,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长处。作为家庭教育中重要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整个家庭教育崭新的一个阶段,因为一方面,新时期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发复杂,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身心的逐渐成熟,他们渴望独立自主解决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上的问题,然而由于生活阅历的不足,实际上对家庭依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教育的正确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仍然是非常需要的。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有作用和家长的作用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
人的综合素质的内容可分为德育、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在这三方面的素质中,“德育”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家长认识到“德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进行感化教育,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3.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新时期,高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诸多职能。做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工作,可以促进高校向家庭渗透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渠道获取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高校做好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高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4.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大学生个体由于家庭环境、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学习能力、为人处世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因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家长对学生入校前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最了解的,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就要求家长及时向学校反映子女的有关情况,以便学校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学校也要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便于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要想大力推进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没有发掘出来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然而仍然没有足够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许多家长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就进了“保险箱”,以后有关学生的成长、成才就都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就放松了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2.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
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家长一般很少主动和学校联系,在家校协同式教育中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另外,高校一般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往往以宣讲学校教育理念、印发教育资料、指导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的交流,家长只是被动的“接收器”。这样的交流沟通只是高校与家庭之间一种单向性的活动,其沟通的效果远远不如双向性的交流沟通,因此,高校与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3.协同式教育活动的阶段性强,缺乏连续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式教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就业、考研这段时间,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不少高校缺乏家校协同式教育的整体思路,没有对家校协同式教育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另外,对于同样担负着教育重担的家长来说,他们所获得的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等知识和技能也是简单的、零碎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协同式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体系。
4.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
家校协同式教育是家长与学校之间协同发挥作用,一方面包括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和沟通,另一方面也包括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了解和参与。高校如果没有相关的机制体制,让家长及时了解主动参与学生的教育工作,家校协同式教育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对加强大学生家校协同式教育的对策分析
1.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家庭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过程,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学校要积极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抓。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良好机制体制,为家长提供与学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更好对接,促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立体化网状结构。
2.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社会上出现的“月光”、“啃老”、“陪读”等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子女的就业过程中,家长的传统观念往往影响学生的择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家长在子女的教育观念上必须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形成与时代特征、与子女未来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3.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家庭教育,预防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遵循“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在传统家访、书信、电话、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如建立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络视频、QQ、博客、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各种不同方式与家长沟通。
4.高校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密切家校联系
高校可以拓展家校联系的方式,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开放日当天,学校开放所有场所让家长参观,让家长走进课堂听课,班会课特邀家长参与活动。家长们还可从录像报告会、表彰会、座谈会、艺术节活动、咨询活动和自由参观、听课中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家访,家访能使教师与家长之间构建起一座增进沟通的桥梁,使得双方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为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三是参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学校的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246.
[2]王光明.理论与实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考[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59.
搭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平台,引导家长关注学校教育
1. 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定期学习
“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家长有和学校开展同步合作的强烈意向。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胜于其他年级,这是因为一年级是小学起步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充满期待,因此,能够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开始的第一步,让家长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也恰恰是开展家校同步合作的良好基础。因此,为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校组织了各种活动。如新生开学前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疏导、每学年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成功你我分享”的个案交流等。在这种沟通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2.针对全校家长所组织的活动“沙龙”课程
家长沙龙活动是我校家校协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学生家长轮换参加,分别围绕家庭、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通过活动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每学年一次面向全校家长开展主题“沙龙”,形式不一,更多的是邀请专家根据学校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做专题活动。
开展异地“手拉手”学校家长“沙龙”,相互交流与学习。教育区域及环境不同,家长的教育点、认同点也有差异。创设每一次机会,相互学习、感悟、借鉴。2011年,一所学校的老师、家长和学生来到我校参观学习,我们组织了家长“沙龙”活动。这次活动,我们专门找到那些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及家长一起参加交流。活动结束后,本校参加活动的家长深有感触,家庭条件再好也不该让学生过那种养尊处优的生活,否则孩子在享受的同时,自立自强的品质无形中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缺失。
2011年10月27日,我校与友谊校广州增城实验小学的学生家长、教师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家庭教育与学生成长”家长沙龙。特邀心理教育专家主持。家长们围绕家教方法、沟通困惑及学习型家庭的建立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和专家适时给予建议和指导。
3.针对特殊群体组织家长“沙龙”,开展特殊群体的教育课程
我们在教育中会遇到所谓“问题”学生,基于各种原因,这些孩子出现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仅凭学校的教育,力量肯定是太单薄。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帮助这些孩子战胜来自方方面面困难,让这些孩子去享受点点滴滴的成功,去体验点点滴滴的快乐的生命历程。
2011年11月13日—12月18日,我校首期“父母效能”系统培训班开班。26名家长成为首期“父母效能”系统培训班学员。连续六周周日上午,我们邀请心理教育专家,面对学生家长,通过分组活动、讲解、讨论、交流分享、课后阅读等形式,完成“父母情商(EQ)”课程,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行为目的,控制自己情绪,积极倾听,有效沟通,及时鼓励,以平等尊重原则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家长学习教养子女的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孩子潜能、提高孩子情商和学业成绩。
沙龙的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1.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
2.父母的自我改变——我能不生气吗?
3.积极倾听——父母如何听孩子说话?
4.问题所有权与我的信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父母如何说孩子愿意听?孩子哪些行为令我担心?能说出我的感受吗?是谁有问题?
5.鼓励有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告诉孩子“你是与众不同的”。
6.行为结果——有效对待孩子的犯错行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为家长提供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
1.成立家委会
家委会成员是由自荐和推荐的方式组成,班级家委会有5名家长。各班1名家长代表参加学校家委会。家委会有工作例会制度、工作宗旨、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原则等章程。第一步课程的内容:定期例会制度,家委会成员针对学校管理,参与学习。第二步课程的内容:定期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和进展情况,播放学校本年度的宣传片。根据孩子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个个温馨的活动场面,使家与校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孩子与家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了。通过与家委会的一次次交流,一次次活动沟通,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更多了一份了解,一份认同,更多的是一份支持!
2.成立素质教育志愿者服务团
关键词:移动协同教育;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APP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5-0192-02
0、引言
所谓“移动协同教育”是指与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合作,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搭建各种互动平台,为家校之间提供充分、准确、及时的沟通方式,为全面监控儿童和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途径。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由于iPhone等智能手机的流行,APP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学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提高了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家长与学校的密切合作,提高了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对学校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正在改变人们在信息时代的生活,用户对于移动应用,特别是其中的互动、生活辅助应用的需求越来越大。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原则上移动互联网可以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未来的“全球化”应该是“移动网络化”。笔者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处理能力,移动终端正在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这也给移动终端增加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如果有一款基于移动终端的协同教育APP,其应该具备哪些功能才能符合目前协同教育的需求?笔者拟从自身集合多重角色的体会出发,描述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
1、移动协同教育APP的现状
(1)数量少且仅面向特定用户。目前主流的手机系统有苹果系统版本iOS、安卓Android、微软Windowsphone、塞班系统版本Symbian。但基于这些系统的移动协同教育APP数量非常少,并且都是针对特定用户的。例如,基于Android平台的一款名为“校讯通助手”的APP就仅支持深圳地区的校讯通用户,其它地区用户无法使用;另一款基于IOS平台的名为“金鹰校讯通”的APP仅支持浙江地区的校讯通用户。
(2)功能单一。目前,网络上的移动协同教育APP基本上都是依托短信功能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通过短信能够实现的功能有学生考勤、学生奖罚、学生评语、学生成绩、学生管理、教师考勤、教师管理、学校公告、消息通知、考勤通知等,与目前主流的网络通讯软件相比较,语音技术、二维码扫描技术等均无法实现。
2、移动协同教育APP功能需求分析
2.1 学校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
(1)与学校现有数据流畅对接。对于学校来说,及时地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的各种情况,是保证密切合作的前提。因此,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具有类似“校讯通”或者“家校通”的功能,能够将学生成绩与作业情况、学生考勤、校园各类通知、学生的德育表现以及学籍情况等信息同步到家长的智能手机或者其它安装有移动协同教育APP的移动终端(如Ipad、Xoom等)上,通过这样的移动信息平台,使教师和家长能够得到充分、及时地沟通。
(2)具有主动推送功能。推送最主要的特点是由服务器主动发送信息到客户端,而不是由客户端发起请求获取信息。其优势在于信息的主动性和实时性,可随时将信息推送到用户面前。很多家长由于工作忙碌,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慢慢一条一条地翻阅短信,如果APP具备了主动推送功能,家长就可以不用打开短信,第一时间阅读到短信的内容,及时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真正做到及时沟通与疏导。
(3)能够具有实时更新的教育资源库。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具有一个家长学校的栏目,家长能够通过这个栏目阅读各种专题讲座资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与修养,营造家长与学生终身学习、共同成长的教育氛围。这个资源栏目还可以添加各种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使家长了解新时期中学阶段学生的青春期思想与心理特征、叛逆期的特征及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子女眼中的家长是什么样子的,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
2.2 家长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功能需求
(1)与学校的视频监控系统对接。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据搜狐网的报道,白云区有500多间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这些监控系统大多都有面向移动终端的客户端(如IOS、Android等),如果能够实现APP上的对接,学校可以在移动协同教育APP里定时或不定时地向家长开放视频监控系统。家长可以通过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实时视频栏目观看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这样的了解方式更加直观,更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另外,以手机上优酷为例,目前的移动网络带宽在移动终端上播放经过压缩后的视频流是可行的。如果能够实现实时观看视频,会让移动协同教育APP拥有更庞大的客户群和更广阔的前景。
(2)实现语音对讲和语音留言。以QQ、微信、飞信等目前网络的主流通讯聊天APP为例,它们都具备了语音聊天功能,目的就是为了照顾一些打字不熟练或者不愿意打字的用户群体。对于很多学生家长来说,如果移动协同教育APP能够具有语音留言功能,会让这款APP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也让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容易,有效避免了“先告状,后管教”的尴尬。
(3)具有二维码和条形码扫描功能。以微信和淘宝旺旺为例,它们都具备了利用移动终端自带的相机进行二维码和条形码扫描功能,同时通过互联网络将用户需要搜寻的信息呈现出来。家长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科目,所以就需要为孩子购买一些课外辅导资料。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各种辅导资料多如牛毛、内容参差不齐,如何选购适合孩子实际情况的辅导资料就成为家长十分头疼的问题,如果移动协同教育APP能够具备扫描功能,那么家长可以通过对辅导资料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的扫描,就可以从互联网或者特定的数据库了解其他教师或者家长对该资料的使用情况,避免了盲目购买大量无用资料的情况。此外,由于不用输入书名、出版社、作者等繁琐的信息来查找,也让这款APP用起来更加简单和方便。学校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家长所不能代替的,而家长所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学校无法取代的。只有通过家校紧密联系,弥补相互的不足,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2.3 家长和学校对移动协同教育APP的共同功能需求
(1)界面简洁、操作简便。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是普通用户,这就注定了移动协同教育APP不应该做得太复杂。假设家长要看自己孩子的成绩或者其它表现,要进行7、8次按键操作,那么这样的APP肯定是让用户难以接受的。只有界面简单、各项功能一目了然的APP,才能让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
(2)多平台兼容。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有IOS、An—droid和WindowsPhone,考虑到每个家长的手机或者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不一样,因此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要有多个不同版本以对应不同的操作系统(例如Symbian和BlackberryOS等),以适应不同的手机用户。
(3)能够对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分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移动协同教育APP应该不仅仅是一款简单的应用,它应该可以作为一个桥梁紧密连接学校与家庭,学校可以通过这个桥梁,将校内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活动的图片或视频通过这个桥梁向家长展示。家长也可以将一些家庭聚会或活动的资源利用移动协同教育APP进行分享,作为校外第二课堂的延伸。
[摘 要] 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过程中各要素的协同合作。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分析了从协同论视角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培养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提出了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策略。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信息主体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能。信息素养是信息主体所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信息意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前提;信息知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保障;信息能力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核心;信息道德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的准则。∫话闳衔畔⑺匮侵感畔⒅魈逶擞靡蜒Ч闹抖懒⒀罢摇⒒袢 ⒓庸ず屠眯畔治龊徒饩鍪导饰侍獾男畔⒓寄堋P畔⑺匮切畔⒅魈逅弑傅男畔⒁馐丁⑿畔⒅丁⑿畔⒛芰Α⑿畔⒌赖滤钩傻挠谢濉P畔⒁馐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那疤幔恍畔⒅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谋U希恍畔⒛芰κ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暮诵模恍畔⒌赖率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醯淖荚颉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1 协同学简介
3.1 协同学简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1) 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1)。协同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有限,关键是能够养成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在同学之间引起讨论并引发教师的思考。通过这种探究知识的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教学需求:教师与学生为了回答问题都必须关注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4 结 语
4 结 语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6] 方蓉. 论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2):17-18.
【关键字】大学生,科研能力,协同创新,团队因素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部署和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有的传统科研组织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下,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日益高涨,立项数量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也飞速增长。但是通过与在研项目的主持人深入访谈发现,在大学生日益高涨的科技创新热情与现有的创新能力之间,在日益迫切的能力提升需求与现有的能力提升机制之间,均存在着一些矛盾。据发放400份的问卷调查统计得知:61%学生感觉团队协作不够,在“孤军奋战”;34%的学生认为因为缺乏有关群体协作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无法有效协调团队成员。“1+1>2”,团队因素从团队领导,团队文化,团队目标三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团队因素方面,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团队提高科研质量,建立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协同创新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信息的共享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与信息共享方式为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但是另一方面信息体系的不完全和团队之间的竞争又让信息得不到及时的传递,协同创新的思想可以促进大学生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协同创新不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是让创新实体进行有效的交流,获取有效信息,得到各方面资源的的协助。在大学生科研团队之间,适宜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效率,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符合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影响因素来看,分为个人因素和团队因素,对于个人因素,我们从大学生科研能力结构组成要素入手,将个人因素主要分解为科研兴趣、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四个方面;团队因素主要包括团队领导、团队目标、团队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影响程度较深的为:“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友好、融洽的团队氛围,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领导,明确、统一的团队目标,善于发现事物的未知部分并执着探索的精神”等因素。可以看出其中团队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科研特点基本上是2-5人的团队合作,这就不难理解大家对团队因素的看重,所以基于团队的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团的从竞争性协同向合作性协同演化。
二、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柏梯・弗瑞德霍姆曾发现,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一位科学家单独获奖的情况是很罕见的。诺贝尔奖通常不是授予一位科学家,而是授予两位或三位科学家,或者一个团队。”可见,科研项目的完成越来越需要合作,团队内部的合作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一个好的团队领导,一个切实可行的团队目标与优秀的团队文化是优秀的大学生科研团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在着三个因素中,团队领导是指向标,一个好的团队能否做出好的成绩不仅取决于团队间的协作也取决于领导者的决策和方向。团队领导怎样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怎样通过团队间个人绩效的完成来实现团队的价值,怎样领导自己的团队在大学生科研团队间通过合作性协同来实现自己的科研目标,提升自己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高效的完成团队目标。
通过对在研项目主持人的访谈与课题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有些科研项目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有所交叉的。如果大学生科研团之间是合作性的协同则会让每个团队之间的效率得到提升,科研能力有针对性的得到锻炼,在科研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考验的则是团队领导的能力。团队领导者在团队间的合作性协同中可以通过错位策略避免其他团队的侧重点,从不同的方面解决问题。例如:有个团队的研究课题是以全中国为背景的城乡一体化研究,而其他团队可以以皖北为背景来针对性的研究城乡一体化。其中两个课题在城乡一体化中有内容的交叉,如果这两个团队之间可以信息共享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还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创意的激荡让两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协同提升。
“目前,协同创新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所占分量较小,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过于封闭,过分注重科研结果,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实践训练与综合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普遍缺乏科技意识和人才培养意识,加之市场竞争逐日激烈,导致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忽视了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与高校合作的意愿不强烈,缺乏联合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动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考验着大学生科研团,高校,企业。但是作为大学生科研团的领导者们怎样做才能与各个团队共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领导者们在团队协作中提升自己与团队,然后与更多的优秀团队交流、协作再进一步提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协同合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
三、发挥团队领导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
“协同创新的本质含义是指复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协同和作用,以完成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创新目标和结果。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较强,要求各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在系统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相互配合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实现最终目的。”想要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从团队领导者的角度来说,应该把握好研究方向,与其他团队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在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团队容易在某一方面遇到瓶颈,怎样突破瓶颈,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头脑风暴法,但是团队间的成员有时候思维固式,不太容易有新的想法出现,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突破瓶颈,团队间的交流也可以及时的发现团队的问题,改进目标与方向。如果团队领导者可以带领团队进行定期的交流从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中,在团队协作中,要创造出1+1>2的效果,就要团队的领导者调动每个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平衡点,领导者要找到团队成员的平衡第点,从大局出发,了解每个成员,让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到科研的项目中来,让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优点, 短板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团队领导者要懂得让团队间有适当的竞争,更要发现自己团队的短板, 让团队的科研创新协同提升。
在调查问卷中,根据题目“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因素,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从1―10,其影响程度逐渐增强。1代表影响最小,10代表影响最大)”的数据分析发现,“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这一选项的平均分为7.56分,是所有选项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科研与交流,更有益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所以团队领导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有重要影响。
四、结束语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提升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影响因素中团队领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说,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性,能够与定期进行团队内部交流和团队之间的交流都是可以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协同成长的方法,大学生科研团在运用中更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要发挥自己的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祖国。
参考文献:
[1]鄢晓.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 从课程体系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4(2):69―74.
[2][3]吴帆.协同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