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江苏如皋地区的教学创举,其与课程改革的意旨相通,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义务教育阶段,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已经运用得比较充分,相比较而言,幼儿教育中如何引入活动单导学,成为不少有识之士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用有形的活动单来对幼儿的成长行为(幼儿教育以成长为主题,故此文尽量不以学习来表述活动单导学的“学”)进行导学,是不太现实的,但借助于活动单导学的思想,让幼儿在成长中体验活动单导学的精髓则是必要的。事实上,今天的活动单导学已经进一步明确了中心思想,那就是用活动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而幼儿在幼儿园内的主要成长形式之一,就是活动,那么,活动单导学的思想在幼儿园内就有了生根发芽的可能。基于此,笔者开展了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与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理论契合
在研究中,笔者首先从理论角度梳理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与幼儿合作能力培养需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活动单导学强调的是通过活动来引导幼儿发生有效的成长行为,而活动既包括幼儿的个体活动,也包括幼儿的群体活动。事实上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在园的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群体,但由于现在的幼儿在家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因而没有同龄人之间的合作意识与行为,与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之间的行为往往也缺少合作因子,因而现在幼儿的合作能力确实有着培养的迫切性。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让幼儿感受到合作能力培养的需要,而这恰恰是可以通过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思想来实现的。活动单导学强调的活动之一就是幼儿成长的群体性活动,也就是说在幼儿的群体性活动中,贯串活动单导学的思想,就可以让后者为前者的培养提供动力。
另一方面,活动单导学天然强调六大原则,即需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这六个原则其实也是描述幼儿在园群体性活动的特征。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都知道,幼儿在群体性活动中主体性、层次性非常明显,而生成则是幼儿群体活动的天然属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进行有针对性且适度的指导,即可完成一个高效的活动。当合作成为这种活动的主题时,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便成为可能。
二、基于活动单导学思想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实践与探究
基于以上的理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注意在幼儿的活动当中贯串活动单导学的思想,在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面通过事例来说明。
在一次结构游戏活动中,笔者让幼儿去玩积木游戏。积木的来源既包括园内准备和部分幼儿自带的现成的积木,也包括在平常的活动中幼儿自己发明的积木,而在后者的结构性游戏中,合作能力培养的机会更多。
笔者所带班级的区角当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纸盒,用这些纸盒去形成一个类似于机器人或者美羊羊那样的人物,是幼儿们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在实际的活动中,笔者没有让幼儿们自己去漫无目的地尝试,而是首先去让幼儿进行构思。这也符合活动单导学的思想,因为活动单导学强调在活动之前要有一个明确的活动计划,当这个计划以书面形式呈现时,就是“单”;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看不懂书面的东西,但这个“单”的思想必须存在于教师的心中。根据这一考虑,笔者让幼儿首先去想如何构造出自己意想当中的人物或动漫形象,于是幼儿自然地就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没有教师的要求,讨论就自然发生了,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会各抒己见,遇到不同观点的时候怎么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合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笔者在参与幼儿讨论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提醒幼儿可以先记住,然后到实际结构游戏中再进行验证。
到了实际的结构游戏中,幼儿们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纸盒,用他们来充当动漫人物身体的各个部分,纸盒大小的选择、颜色的确定,都充满了合作的过程,他们渐渐学会了通过商量来最终确定最后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成为幼儿成长的主体形式,活动中的合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上所说,这样的合作往往都是自然发生的,因而不同幼儿之间偶尔也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有争执,但这也正是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机会。比如说有小组的幼儿在如何让大黄蜂的手臂更有力的时候,有的说手臂的上部分应该是用个大的长盒子,而有的则说应该选个粗扁点的盒子,这样可以显示它的肌肉……在上面构思的过程中,这个情形已经遇到,于是就有幼儿提出:可以分别试试。够不着怎么办?可以让个儿高的来,还可以让教师成为合作的一部分。
有了这样的过程,合作的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合作的能力更加可以形成。
三、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以“活动”为核心引领
研究发现,对于幼儿而言,合作能力的培养应当是两个部分,首先是合作意识的培养,然后才是合作能力的培养。既然是合作能力的培养,那只能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非常丰富,活动不只应当以学生自由的形态出现,更需要教师的“教”蕴含其中,这里的教实际上是一种引领,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引领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的研究同时表明,活动是合作能力培养的最佳载体,因为在活动中幼儿表现了发自内心的各种语言与行为。语言用于与他人沟通,行为表示着学生对活动的观点与意图,而在语言与行为中,由于前面说过的原因,幼儿常常表现出不会合作和不善合作的现象,这便是合作能力培养的契机。而从活动单导学的思想来看,此现象正是以“活动”为载体来“导”的最佳时机。故此笔者认为,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活动引领,只要活动在,合作能力的培养就永远具有可能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开展 幼儿 体育活动 创编能力 价值
幼儿体育是幼儿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努力挖掘幼儿体育活动创编的教育价值,着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增强幼儿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养成善于交流、交往,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幼儿自信、勇敢、坚强、不怕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一、在活动创编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发展幼儿体能
体育活动能培养幼儿热爱及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良好情感,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持久兴趣,形成独立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能够调节其精神,使他们心情愉快,性格活泼开朗。科学研究已经证明,积极主动参与适当的身体运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且使幼儿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情绪愉快。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心在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旅途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越是自信心强的人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同时在成功的激励下就会越发自信;而越是缺乏自信心的人,越会萎靡不前,越会走向自卑的一面。在我们实施幼儿体育活动研究的过程中,在如何突出幼儿体育活动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方面感受深刻,可以说,体育活动对自信心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活动的创编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自信心发展的宽松环境。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天性,运动与操作是幼儿学习获得知识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创设游戏环境、活动环境,让幼儿轻松参与活动,可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自我成长与变化,使幼儿更加自信。如幼儿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多种游戏的组合,幼儿自主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自由玩耍,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以及各种功能的实现,无疑增强了幼儿自信心;幼儿运动会给每个幼儿展示自我成长的平台,幼儿在“我能行”“我最棒”的成果展示中,获得奖励、掌声、鼓励与赞美,激昂的乐曲,高高的领奖台让幼儿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信和喜悦;小型竞赛活动鼓励幼儿挑战自我,参与同伴竞争,增强幼儿的好胜心、必胜心,为幼儿走向成功树立信心。
三、培养幼儿交往合作与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体育活动中交往合作的内容相当丰富,交往合作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交往合作的频率很高,因此,充分利用体育活动创编多种形式和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适应能力,是我们研究体育活动的重要教育价值。体育活动过程中交往合作的心理环境是自由的、快乐的、平等的、率直的,在友好的交往合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使幼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充满朝气。如,班级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游戏内容《冲过封锁线》,要求两名幼儿合作抬担架,走过小桥,越过障碍物,抬的物品多、稳、速度快才能保证胜利。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也能找到由于合作不好而导致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不仅能学会合作的技能,而且还有助于养成在各类游戏中乐于与人合作的品质,增进幼儿相互之间的友谊,并能形成一些共同的游戏规则,学会解决游戏活动中的纷争,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规则意识。
摘 要:长期以来,大班幼儿倾听能力一直是广受关注的热点,不少专家、教育工作者对其开展了研究,但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大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创设吸引幼儿倾听的氛围、布置可以树立幼儿责任意识的任务、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教育者要言传身教借此改善幼儿的不良倾听习惯。
关键词:大班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策略
教育要关注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要帮助和指引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倾听对方讲话”。鉴于其重要性,笔者结合自身长期的教学实践,拟从四个层面分析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倾听能力,意在为相关研究或教育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对幼儿学习而言,至关重要,正如常言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适当的氛围,以激发幼儿倾听兴趣,是培养其倾听能力的重要举措。鉴于大班幼儿在年龄阶段方面的特殊身心发展规律,创设符合其认知特征的氛围,十分具有必要性。和谐、愉悦并且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是适切大班幼儿氛围的重要特性。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故事教学、游戏教学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目的。
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举措。结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和尚不成熟的认知特征,笔者经常使用故事来吸引幼儿的倾听兴趣。大班幼儿相对来讲,对周边环境充满着好奇心,记得有一次课上,外面突降大雨,这时幼儿看到窗外下雨,就会问“天为什么会有水”这一类的问题,这时笔者就为幼儿讲述了“雷锋雨中助人”的故事,幼儿很有兴趣地听完了故事。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阐释了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这样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此举不仅可以吸引其倾听兴趣,更是对其价值观的有益引导和培养。
二、布置任务,树立责任
任何教学中,任务导向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大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方面,亦需要布置相关任务,教师要让幼儿在任务开展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在培养合作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颁布不同的任务类型,但不论何种任务,都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幼儿要独立完成任务,期间可采取小组探讨的合作形式,但必须承担一定任务。此举意在让幼儿在操作中树立责任意识,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
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幼儿责任意识并不强,主要表现在小组学习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家庭小作业由家长代劳两方面。为解决此类问题,笔者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了努力。一方面,笔者在课堂上布置小任务,明确要求幼儿合作完成,在其合作过程中,笔者会进行适当引导,向幼儿灌输责任意识,让其明白“任务的完成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另一方面,笔者积极与幼儿沟通,改善其偷懒意识,并且会采用微信、话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建议让孩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己听、自己学、自己看,而非家长代劳。
三、家园合作,双向一体
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大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中亦至关重要,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更好地提升幼儿倾听能力,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育者要基于“幼儿倾听能力”这一主题,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幼儿在园内园外的日常表现,注重两个场景之下的差异,积极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提升倾听能力。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不同场景下的双向教育,必须保持一致,不能幼儿园强调“善于倾听”,家长则灌输幼儿“别听他人”的观念。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牵手走”。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较好地践行了这一举措。为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园外的倾听表现,笔者建立了微信群,鼓励家长畅所欲言,积极阐释自家孩子在倾听能力方面的表现。之所以建立微信群,而非单一的个体了解,是为了利用群体效应解决家长“不愿意说”“不想说”的问题。笔者基于不同家长的反馈,积极开展相应教育活动,来改善幼儿的不良倾听习惯,提升幼儿的倾听能力。同时,笔者定期约见家长,向其阐释倾听能力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并共同商议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策略,达成共识,保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致。
四、言传身教,培养习惯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实施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要树立榜样示范,教师要言传身教,以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大班幼儿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并不全面,容易出现爱插话、爱拌嘴等不良倾听习惯。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幼儿树立榜样,进而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了幼儿诸多不良倾听习惯。为有效改善这一问题,笔者较为注意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如,在课上开展活动时,有的幼儿会插话,笔者会耐心听完幼儿的讲话,从不中间打断其言语;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有的幼儿会问问题,笔者会耐心听完其问题,并给予准确解答。笔者还经常利用一些自己编写的小故事,来向幼儿传达“善于倾听”的理念。此举旨在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幼儿提供榜样效应,借此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总而言之,大班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上四方面着手。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学校要积极进行条件创设,为教师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资源,唯有此方面具备,才可施行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学会合作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从小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小班幼儿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特点,更容易出现合作上的问题。他们即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比如,在最初的《漂亮瓶子》粘贴合作活动中,孩子们都不是很习惯这种共同完成作品的方法,常出现抢画纸(两人装饰一只瓶子)、抢材料、抢工具等等的情况。或是搭档两方各顾各,一方遇到困难,另一方不会主动帮忙,没有合作的意识。针对这些情况可以在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灌输合作意识,并特地设计了一系列美术活动来配合培养小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一、树立榜样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当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还可以在教师操作时请幼儿帮忙。如在涂色时,教师可以假装不会涂,让一位或者几位幼儿帮忙,让师生共同完成作品,使幼儿从中体会合作的乐趣。这在无形中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
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并及时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在第一时间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可以安排小老师,为幼儿配对。
二、创造机会
在平时活动中,幼儿经常会遇上困难。那就可以让他们请教边上会的同学,让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和相互帮助来学会技能,解决困难,鼓励幼儿多相互帮助。
作为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美术教学就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良好机会。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对此可以设计一些美术活动来专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而这些活动也紧跟着教学主题的进度。
如《抽象画》,就是让幼儿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是研究初期所设计的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知道大家可以合作共同完成一幅作品,作品的完成不再局限于个人。而研究中期的活动,如《大树妈妈笑了》,是让幼儿进一步体会合作力量大,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知道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忙,相互协作。在进行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有选择的挑选创作工具。以使用棉签组为例,在棉签不够的条件下,就有幼儿主动将自己不用的棉签借给边上的小伙伴。他们会根据以使用棉签的颜色相互合用,充分利用教师所准备的工具。在将画好的树叶宝宝送到大树妈妈怀抱时,幼儿已会根据画面的整体来贴树叶,而不是将树叶集中在一块区域内。这次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个活动,发现在美术活动中建立幼儿的合作意识,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幼儿之间已经没有为材料工具而争吵,有一部分幼儿已能主动地帮助边上有困难的幼儿,当起了小老师。对于专门针对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专门设计的美术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连接,层层递进,是紧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最开始所设计的是两人的合作画。如,《美丽的花瓶》,让幼儿通过两人的合作来初步体会合作的乐趣。等幼儿习惯和他人共创一幅作品的同时,再将合作的程度提升。小组的合作,如《抽象画》。更进一步的是,发动全班的合作,如《树妈妈笑了》、《快乐圣诞节》等。
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放在集体教学上,区域活动同样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将一些内容放在区域中让幼儿去操作。在没有教师的干涉下,幼儿能更好的进行交流,而能力的培养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作为教师,即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三、教授方法
由于小班年龄特点的限制,合作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行为,他们在需要合作的时候往往不会做出合作的行为,同时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合作。所以这里就需要教师去教授他们合作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合作。
比如,当绘画、手工材料不够用时,教师就可以使他们知道可以通过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来解决问题。如一次手工活动,班中固体胶不够用,于是就向幼儿提出这个问题的状况,请幼儿来想办法。有很多幼儿自愿将自己的固体胶和别的小伙伴并用。抓住每一次可以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机会,让他们知道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行动、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也可以主动找小朋来协助,不一定事事靠老师的帮忙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学习到合作的方法。
四、体会到合作的效果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这一点,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予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以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的失败进行比较,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五、及时鼓励、引导
一、“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
(一)系统性
所有的高校教学模式都是需要长期进行的,“园校合作”的模式也不例外,它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是以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学前教育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高校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必须是长期的和连续的。所以说,这样的合作方式是有目标和计划性的系统互动方式。
(二)互利性
一方面,这种办学模式可以让高校将社会资源充分调配起来为自己所用,可以为本校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对幼儿园的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在学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校与幼儿园双方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三)渗透性
“园校合作”是要渗透到合作的每一环节之中的,并不是单指的某一环节,是一种双向的渗透,学校与幼儿园中都有发生。学校方面,在大一开始学校就会对学生实施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会将“园校合作”模式渗透到该专业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切实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水平,为日后的工作就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幼儿园方面,这一模式会在园中的幼儿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家园合作等方面逐步渗透,这就为园内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帮助。
二、“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价值
使用“园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对于高校与幼儿园两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高校方面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是要承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责任的,因此高校需要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所谓的应用型人才,是要具备通用能力(思想品质、人际交流以及修身理论等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技术能力以及专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人才。采用“园校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幼儿园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不仅可以加深自身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积累教学经验,帮助其形成自己的教学形式基调。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想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面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就需要对本园的教学理论进行不断的更新,想要达到这一点单凭幼儿园很难实现。而使用“园校合作”的方式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对其教师进行培训,并对幼师的工作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幼儿园的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对策
(一)确立教学合作目标
学校与幼儿园之间进行合作,既要强化双方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写作,又要增加双方合作进行科研研究的机会。要以此为目标,确立合作的发展方向。首先,高校的教师要进入幼儿园对园内教师进行培训,并要在高校内部为其提供培训平台,帮助他们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幼儿园要为高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并挑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进行教学指导,帮助学生熟悉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使其能够在毕业之后尽快的适应工作方式。除此之外,双方还应建立教师交流平台,让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并且还能共同申报、研究课题。
(二)双方共同设计教学课程系统
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时,需要以幼师的从业要求为依据,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要加强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教学,要突出与幼儿园合作的优势,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明确该专业的教学课程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进行通用能力教学。学前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极为广泛,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对其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体育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学。第二部分,要加入和学科与专业基础教学,像学前卫生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幼儿游戏理论和儿童保育学等专业知识的教学。第三部分,专业基本技能部分的教学。很多幼师在实际教学中,他们需要身兼数职对幼儿进行教学,因此,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对其进行乐理和琴法以及舞蹈基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第四部分,专业重点能力的教学,例如幼儿歌曲弹唱和幼儿舞蹈以及幼儿园环境创设等等。无论在对专业学生进行那一部分的教学时,要始终以培养合格的专业教师为教学主线,并以此为依据对整体的教学系统进行合理的取舍与设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