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的教学方法

声乐的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声乐的教学方法

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专院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策略

声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基础学科,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中专院校,学生的能力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要学好声乐知识。教师通过特殊的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声乐学习系统,使得他们符合职业的要求,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

一、声乐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中专院校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声乐知识又是学前教育专业必需用到的科目,这也是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需要教学的重点内容。幼儿对于声乐的认知浅显,需要专业的声乐教师进行引导和开发,而这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声乐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声乐功底,学好声乐技巧,学生只有声乐水平高,自身能力强,才可以成长为专业性能高的综合性人才。所以说,声乐教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二、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优质发展

1.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水平差异化问题

中专学校往往都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尤其对于声乐知识的学习更是会产生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为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课前培训,让每一位学前教育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扎实的声乐基础,培养他们对于声乐的兴趣,进而运用兴趣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使得他们的声乐水平逐渐提高。

2.创设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声乐课堂的气氛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改往日死板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塑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声乐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疑惑。声乐课本身就是艺术课程,它不局限于人群,不苛求学生的能力,教师只要做好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投入到声乐知识学习中。运用气氛调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学生可以更加热爱声乐,喜欢学习声乐。

3.由浅入深的开展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在课堂中,教师要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不能忽简忽难。同时,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不能放弃学习声乐,在一个阶段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整合,运用表演的方式,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成果演示,教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运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声乐知识更为牢固,能力逐步增强。

三、紧抓学前教育宗旨、落实学生学习要点

1.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多数是幼师,他们接触的人群都是幼儿,这就固定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幼儿学习为主的知识,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对幼儿学习声乐的各类要求了如指掌。同时,也可以通过知识的具体学习,更好的掌握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得他们毕业后可以更轻松的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2.实施符合幼儿成长的教学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实行集体声乐教学和小组声乐教学。在集体课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基本的唱、听、发音等基础知识,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具备基本的声乐表演能力。而在小组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学生的整体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取长补短,优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借助于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取声乐技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

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带动学生能力实践

中专学生的能力决定他们毕业后的工作水平,所以,培养具备优秀声乐能力的学生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讲理论,不讲实践,要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经常实践,学会运用声乐知识来表演不同类型的曲目,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修正自己的错误,使得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声乐能力培养,即让学生的声乐成为一种优势,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为幼儿的声乐教育提供一份安稳的保障。综上所述,在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服务对象。学前教育往往面对的都是幼儿,所以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制定符合幼儿学习的声乐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基本功。学生只有基础能力强,才能胜任毕业后的工作,才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幼儿教育中,使得中专学生开启更好的人生规划。

[参考文献]

[1]曾杰.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一、高师声乐的教学现状

长时间以来,我国高师音乐的专业学科一直都是延续着“一对一”的教学观念。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能够有利于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专业水平的同时,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过程。由于伴随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高师音乐的招生数量逐渐扩大,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使得高师音乐的教育市场趋于平稳发展趋势,高师音乐的教育教学基础已经开始培养面向音乐教师的基础教学。声乐专业的教学方法一直都是沿袭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中小学生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发展。并且“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声乐基础条件较为优秀的学生能够摒除规范性的束缚进而投入到声乐专业的学习当中,但是一些音乐条件较差的学生便不能够深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反而形成不良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还会对其课程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此外,由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学生进一步扩招,进而严重引发音乐教育的专业师资水平以及音乐教学资源同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在全新的教育形式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式下,已经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其一,高师音乐的教育专业由培养专业型人才而转向大众型人才;其二,将由单一型人才转变为综合型人才;其三,高师音乐教育目标已经将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其四,将高师音乐专业型人才培养为实用型人才。为了能够积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以及解决高师音乐的教学矛盾,高师音乐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目前社会需求,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主要趋势以及需要遵循的改革理念为:其一,师范性特点。培养学生能够积极适应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其二,能够将高师声乐与基础音乐始终保持相同,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创新的能力;其三,能够引入声乐的基础音乐资源,进一步发挥声乐教育的承载能力;其四,交叉学科的进一步推入和发展,提倡声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依存以及渗透。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原则以及内容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声乐理论课程、声乐教学模式以及声乐教学研究。

因此,高师音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单一授课、集体授课以及小组授课等不同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突出音乐教学的师范性和专业性,进而弥补“一对一”教学模式带来的不足,从而培养以及建构出更多优秀的具有专业技能和音乐知识的师资队伍,进而满足社会市场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特点分配原则

在新生接受入院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首次的演唱水平进行考核,学生一一进行演唱,随后评委进行讨论和研究,分析学生的演唱水平、生理条件以及所适合的声乐唱法。然后根据老师的自身专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配,合理优化配置学生资源,将声乐水平较高与较差的学生,均分配给资质水平较为丰富的老师。这样既能够确保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不会受到分配问题的影响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避免声乐水平较高的学生由于提高专业性慢而产生的不悦心理,使得学生声乐能力进一步得到均衡,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兴趣习惯,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任务目标,做到因材施教。

(二)授课方式

1.小组形式

小组形式的教学方式通常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将全班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歌唱条件、嗓音条件进行合理分组,所要演唱的歌曲需要选择篇幅较为短小、音域较为适中以及结构较为简单的曲目,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对于声音技巧的掌握和学习,进一步统一声区以及连贯声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一发声,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自己声音的认知和了解,通过演唱所选择的作品,加深对于自己以及作品的了解和感受,使得学生能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小组形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时对演唱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不同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学生获取一定的演唱基础和演唱技巧。

2.集体形式

集体形式作为小组形式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形式,又称声乐理论课程。声乐理论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一种形式。如:变声时期学生在嗓音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嗓音的变声情况以及选择的不同曲目,进而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通过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声乐特点以及发音的各种能力,进一步明确声乐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确定自己学习声乐课程的主要原因,准确对自己的声乐学习进行定位,树立正确的演唱理念,为将来成为声乐老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3.艺术实践形式

采用以一个月或者是一个周期的汇报形式,让学生选定一个演唱曲目,并相互探讨学生之间的长处和优势,声乐老师再加以点评和分析,使得学生在深入了解自己演唱水平的同时,分析其他学生在演唱形式以及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加深对于声乐定义的理解和认知。通过上述的汇演方式,除了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多种声乐作品外,还能够对学生在处理台风、艺术以及舞台等多种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教学意义。通过对合唱的排练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在集体演唱时对自己产生一定的自信心,对演唱作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分析,进而使得演唱艺术表达到一个全新的表达高度,提高学生自己的艺术素养以及艺术认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参加教学实践以及演出活动的机会。学生能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声乐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编导、演唱以及教学的综合能力。

4.多媒体形式

高师音乐在二十一世纪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综合性的全面发展人才,这就要求高师音乐课程不仅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唱方式,还需要增强学生对于声乐课程的赏析能力和认知能力。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设备快速发展的今天,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改革手段。主要包括:其一,录音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录音机设备将课堂上老师讲述的问题完整而又详细的录音下来,通过课后对于录音来判断自己的声乐声音,除了能够了解自己的演唱特点外,还能够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在课堂上表现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声乐以及演唱的综合能力。

三、指导方式

(一)集体与单一结合指导

在采取“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同时,每个学期需要定期主持一次集体会课,并且由全部老师同时参与,每一个学生需要在台上逐一演唱,在学生演唱后,需要由其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其次由其他老师给出自己的意见和补充,使得能够在多个方面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指导,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在场的每一个学生造成一定的启发和影响,另一方面,也将能够促进老师之间教学经验的积极交流。

(二)单一化与多元化结合

由于指导老师专业性的认知面以及教学风格大不相同,在教学方式上各自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在经过一年时间的教学后,通过打破传统的固定分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老师的多元化指导。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接受一名老师的教学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基础较差的学生,将其分配到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手中,进一步加强声乐指导,通过打破原来师生搭配教学的原则,实施自由组合的分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博采众长的收益,促进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程度,进一步促进声乐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整体提高。

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呼吸:这几乎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的问题,呼吸不练不行,练不对了也不行,气息运用是声乐学习中最基础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多练习呼吸的状态,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来体会正确的呼吸状态,然后再把这种状态用到演唱中。

喉咙:喉咙的问题有很多,如喉音、抖声、喉头上提等:

(1)喉音表现为声音紧而不自然,僵硬,上下共鸣不统一,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缺乏音色的变化。喉音的形成是过分的追求音量等表面的东西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要多练习吸气,打开喉咙,控制好喉咽腔的空间体积,多做高位置母音的练习并以声母“ang”带动其他母音,首先练好中声区。多做哼鸣练习和速度稍快的练声曲。这里还要说明的是特意的练习打开喉咙是很有害的,喉咙是否打开与所咬的字有关系,这个字该打开多大就是多大,不存在特意打开多大的问题,所以开喉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自然的朗诵来解决的。

(2)抖声的表现为声音无规则的抖动。它是由于喉头抖动不稳定,气息不流动导致的各发声器官的肌肉处于失控状态而产生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稳定喉头位置,多做单音直声的发音练习。

(3)喉头上提表现为声音挤、紧,喉音较重,唱高音时感到困难,主要也是由于喉头上提而造成的。多进行吸气练习,胸部放松,两肩松弛,利用“u”母音的发声练习,边吹气边发声久而久之就可以得到改善。

冒调及音高偏低:这是由于气息缺乏流动感,呼吸的支点过高,气息不到位,并且缺乏严格的音准概念而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注意气息的下沉,加强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多进行由弱渐强的发声练习。注意声音的位置及起音的重要性,增加自信心。

鼻音:表现为气息不通畅,声音闷在鼻子里,缺少透亮的共鸣色彩。它是由软腭的提开阻塞了通向鼻腔的气流而产生的。鼻腔共鸣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首先要从概念及音响效果上区别开鼻音与鼻腔共鸣。练习时注意软腭的状态,在发声过程中,软腭要自然的提起,就好像打哈欠一样的状态,可以多做打喷嚏的练习来体会。要充分的打开鼻腔,使气息顺利通过。发声时多做“江”、“阳”辄和“精”、“英”辄的练习和顿音、跳音的练习,暂停练习闭口哼鸣。

声音发散、漏气的现象是口轻张开太大,使口腔肌肉僵硬,口腔后部处于不自然的状态而产生的声音不集中,缺乏力度和亮度,没有表现力的问题。纠正方法主要在于口腔的放松,口腔要自然打开,使声波集中在硬鄂处,声音集中在眉心处,切记不要盲目的追求音量。口腔打开时,口形也要竖着张开,声音从眉心处投射出去,而不是直接从口中散射出去。

声音后倒指发声时声音出不来,传不远,没有穿透力,声音空虚吐字不清,高音费力,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过分的提升软腭,口腔后部打开过大都会造成这个问题。发声时必须积极的运用口咽腔,控制气息的冲击力度。多练习声母“a”、“t”、“n”、“l”、“j”、“x”等加以改善。

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一、呼吸和气息的运用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对于唱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歌唱的动力与基础。因此,训练民族唱法也应该做严格的呼吸训练,便吸气和呼气肌肉群得到充分的锻炼,形成“条件反射”做到一想唱,一张口,气息就立即准备好,并能控制自如。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声”和“气”必须协调平衡,气多声少或气少声多都不行。唱高音气要向下拉,唱低音则气要略提;声音强气要治,要匀声音弱气要稳,要柔。但在演唱不同风格不同情感,不同速度的歌曲时,用气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有的柔的刚,有的则要轻巧。在演唱某些民歌时,不必像美声唱法那样将气吸得很深,支点拉得太下,用气时后腰肌向下向后坐的劲不要太大,心理上想象的气息悠动轮圈也不要转得太大,气息向上向外输送的“口子”要小一点,集中一点,像消防龙头那样身大嘴小,声音才能轻柔、透亮,集中。

二、咬字吐字

歌唱艺术是音乐与语音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来传情达意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是发音时两个密不可分的,咬字是根据语言中产生声母的器官而决定的,即喉、舌、齿、牙、唇五个部位,称为“五音”。发音是要通过五音的某一个部分,将单字的声母咬成不同的形成,咬字是指声母的形成。当声母咬准后,又要通过“四呼”即“开、齐、撮、合”等不同的口型着力,将单字的韵母吐出来,吐字是指韵母送出的着力上。在歌唱中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字清意明,歌唱者必须学习和掌握好语言的规律性。

从民族唱法的咬字方法及追求的声音共鸣特点来看,由于汉字的发音规律及特点,使民族唱法形成了横咬字,宽前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应用口腔前部的动作多,幅度大,力度强,具有咽部共鸣空间横向感,其共鸣特征是高频泛音多,声音亮度大,相对位置靠前,这些自我看法是因自己有所体验及参考文本而总结的经验,以上所述是民族唱法字韵声腔的特有运用机理,在歌唱艺术越来越讲求科学的今天,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前提下,积极走科学训练的发展路子,民族唱法的语言艺术将会更加完美。

三、演唱风格

歌唱艺术的演唱风格,是歌曲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演唱的艺术风格高度完善统一体现,而突出作品的演唱风格是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而我国是民族众多,各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演唱内容均不相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演唱风格,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委婉深情,有的活跃风趣,有的甜美动人。在民族唱法中要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一是要了解和熟悉原作品风格,包括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以及形成这些风格的因素,如词曲作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态度,个人特征,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对作品题材的处理手法和与表现手法。二是要了解和熟悉作品风格特点的基础,要进一步以作品中去探索和琢磨,怎样把作品的风格特点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出来,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的风格和鲜明的体现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人而将作品与演唱风格融为一体。民族声乐是以中国语言为基础以吐字,行腔韵味为特点,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准则的歌唱艺术,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歌手,应该是语言准确,声音自如并能生动地表现作品的风格和感情。

四、“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其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学生在跳跃生动的音乐指引下,自然而然的就能运用光彩明亮、流畅生动的高位置声音来演唱,无须过多的声乐术语做解释。同样在教授歌曲《黄水谣》时,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以及音乐所要表现的三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力图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三种不同的情感,而后的演唱比单从声音技巧来训练、要求学生要有效果。如此的“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作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从复杂的歌唱技巧中解放出来,从中真正感受到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歌唱的本质。

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实效性;中学生;途径;方法

一、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

提高中学生艺术素质的关键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作为音乐老师,首先要自己的专业过硬,学生才会佩服你,才会更加配合地学习。所以,首先音乐老师的弹唱能力,也就是声乐及钢琴这两块,因为,这两样是基础,平时应该多加练习,上课时才能发挥自如。其次,音乐老师的指挥能力,指挥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时候,通过老师的指挥,把感觉融到一起去,从而把歌唱的更好。再次,音乐老师的欣赏能力。我们知道,现在艺术课中的音乐这一部分,己经不是原来的简单唱唱歌就可以的,而是以欣赏为主,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那么,音乐老师必须自己对作品很熟悉并理解,才可以把音乐作品分析的更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淡化专业性的音乐教育观念,认真地学习并深入地分析音乐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因此,音乐老师坚持学习本专业理论和百科知识,来逐渐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学无止境,厚积而薄发,只有自己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体验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它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要让学生获得情感深入体验,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参与、强化、反馈、分析、评价,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京剧音乐时,有必要让学生看录像、听唱腔、见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等,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为此,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给以足够的时间,去体验音乐的魅力,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三、巧妙设计提问方式,促进课堂互动循环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不同提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适时、恰当的提问,会引领学生努力向正确的方向靠近,达到对认识对象的深刻理解、感悟,促进其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内涵。而不恰当的提问往往会误导学生,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能破坏学生正确思维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课堂提问同样具有导向作用,且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很大的影响。曾经有老师在《音乐与时代》的课堂提问中问:“《百鸟朝凤》这首曲中,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答:“我不仅听到了各种不同鸟儿的叫声,而且似乎还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和谐、繁荣的景象”。回答完毕后,老师又尝试让学生分小组回答和模仿不同的鸟鸣场景,师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巧妙设计提问方式,既能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实践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又能实现艺术审美教育的初衷。

四、引导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音乐欣赏课,任课教师首先介绍了作者、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接下来是初听全曲,建立整体印象,然后教唱主题音乐,在教唱的过程中教师反复纠正学生出现的音准和节奏问题,最后是曲式结构分析,整节课上都在高频率地使用着一个词汇“再来一遍”。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课堂小结中,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回答,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由此可见一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直接体验,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正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音乐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应当以聆听为主,结合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如歌唱、演奏、律动、讨论、评价、创造性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魅力。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活动是中学生的天性,活动能最大限度激发中学生的兴趣与动机,活动即实际参与体验。”所以,让中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成功,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是提高音乐课堂实效的关键。

五、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而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运用于音乐教学中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课件演示手段集视、听等为一体,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能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运用多媒体于音乐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知识经验的准确、深刻理解和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三是省时,高效。一个课件可以反复利用,也省去了更多的书面备课,必然更加省时、电子视频既清晰又丰富,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比如在教唱《黄河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黄河及抗战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进入歌唱。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能把这些画面都形象、直观地播放出来,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语言表述上的不足。

六、结语

总之,提升高中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我们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不断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敬环.论创设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J].现代阅读,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