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科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理方法教育;原则;能力培养;实施方法

过程和方法的重要地位在新课程中已显而易见。而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有效实施,没有现成的模式。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反思和总结,归纳出进行科学教育方法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就物理科学教育方法的实施进行初探。

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我们在强调素质教育时,尤其应该重视方法教育,不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介绍物理方法。开展物理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开展物理方法教育的原则

1、物理方法教育应遵循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就是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容的形成过程,当教材内容确有进行方法教育的必要时才进行物理方法教育,而不应为了方法教育而进行方法教育,反对脱离教材而空谈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就应注重其形成过程和在形成过程中新涉及到的物理方法的介绍。在讲蒸发和哪些因素有关,蒸发可以致冷等结论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通过实验和观察,再归纳出物理结论这一方法。

2、物理方法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就是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两个方面来挖掘教材的方法教育因素,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难、过高。

我对物理方法的掌握程度用字母A、B、C、D四个等级来划分。层次A、B、C、D的含义如下:

A:了解物理知识和某种物理方法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

B:将物理知识的讲解和物理方法的介绍联系起来,将物理方法穿插于物理知识中;

C:能应用物理方法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D:能将物理方法用于新的情境中或能提出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物理方法教育应注意融合性原则

所谓融合性就是要把物理方法的教育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三者有机融为一体,使物理方法的学习促进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物理方法教育的实施方法

1、发掘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进行物理方法介绍和剖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了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方法,有了数学公式的准确表述,物理才能成为一门定量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物理方法。要让学生知道,要想学好物理知识,就必须掌握好物理方法。比如初二物理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介绍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但这些内容因在考试中很少涉及到,所以常被师生忽视。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将这些认识的程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它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对研究物理学的“实验事实――提出假说――授受检验”这一基本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物理方法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能正确使用仪器,熟练操作,又要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及规格,制定实验步骤,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做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够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解决。如初三教材中“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可先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等精心设计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实验时应测定哪些物理量,各个物理量应选用什么器材来测”、“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闭合开关前滑片应移到哪个位置?”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确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步骤。

3、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进行物理方法训练

物理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物理习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明确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确定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如:用25N的水平压力将重10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上静止不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当压力增加为40N时,摩擦力多大?

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发现,主要是物理情景不清楚,不能从“静止不动”得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再进行受力分析,习题的教学中教师应站在科学方法的高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4、在复习中进行物理方法的总结、归类

在对章内容进行小结的同时,也要对该章所用到的物理方法进行讨论和归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物理学各章既是独立的又是联系的;既有知识上的联系,又有物理方法上的联系。从知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形成较紧密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审视其中的物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5、对学生中迸发的思维火花进行物理方法引导

学生时代是思维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学生接触了一些物理方法之后,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常会“迸出火花”。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物理方法引导。这不但是对该同学的肯定,而且对其它同学又有极大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激励学生对知识和科学的探求,另一方面加强他们对物理方法本身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科学这驾马车的两只轮子,前人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有用的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也大大推进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课堂上进行物理方法的教育,学生对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激发他们对知识和科学的探求欲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素质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78-01

物理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物理是对己有的物理规律的一个有组织的学习过程,它虽不像物理史上建立物理规律那样曲折漫长,但也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在一定的背景知识指导下,对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

一、学习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

1、实验归纳法。初中物理建立规律最常用的方法是实验归纳法,即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从中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或建立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这样就可以建立与发现物理规律。如牛顿第三定律、焦耳定律等等。

2、演绎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就是从己知的规律或理论出发,对某些特定的物理现象、过程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的新结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形成规律。采用这种方法发现的规律,一般叫做定理或原理。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

3、假说方法。假说方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假定性的科学解释,它是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和研究方法。当研究过程中遇到一种新的事实,运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时,人们常常提出仅仅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实验为基础提出新的解释,就是假说,假说被证明是对的就发展成为理论,假说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分子动理论假说等等。

4、等效方法。等效方法是根据等效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保证某些特定方法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事物代替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使研究变得简单。换句话说,是在保证物理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绕过解决复杂问题所遇到的障碍,对问题或问题的部分要素进行变换,通过变换,把相对不熟悉的、比较复杂的、现有知识难解决的问题,转化成较熟悉的、更为简单的用己有知识便于解决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5、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在决定事物规律的多个因素中,先控制一些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观察实验,如此多次进行,然后再综合出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也叫单因子实验法。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6、在初中阶段物理中出现较多的其他几种科学方法:直接定义法、实验归纳法、比值定义法。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出现最多的科学方法是直接定义法,像压力、摩擦、大气压强都是直接定义的。可见,在初中阶段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大多数都是直接定义的,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大量的物理概念都是刚刚接触,这些物理概念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漫慢积累的,规定的名词,慢慢的流传下来,被大家所接受的。符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思维特点。再就是实验归纳法,像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杠杆的平衡条件等等都运用了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实验归纳法比较多,这也符合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物理学的特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实验开始。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会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的基本能力。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因此,他们对实验大多数呈现较强烈的直接兴趣,初中生还具有强烈的操作欲望,尽管他们的操作动作还很不协调,所以在初中阶段大量的实验归纳法的运用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的。比值定义法也是出现频度比较多的科学方法,初中阶段的重要的概念有很多用到了比值定义法。比如说密度、速度、压强等等。可见比值定义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比值定义法前面己经做了详细的阐述。

二、按照科学方法的逻辑来进行教学设计

我们目前的教学,往往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程序。这样做虽然也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并且是零星的、不连续的,收效甚微。由于科学方法并不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而是有它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所以使得科学方法既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如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路子去组织教材,安排教学进程,即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情况就大不一样。这样来进行教学,把科学方法体现在知识的认知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教学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一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内涵,并得到能力的提高。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累积法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随着初中物理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初中物理教学面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阶段。教材中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到实验的设计,再到实验的过程及结论的得出,自始至终都穿插、渗透这各种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这几年的升高中考试,对于科学方法的考察也开始成为热点内容之一,但在初中教材当中很少涉及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无据可依”。因此,将初中物理中涉及到的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初中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但物理知识多数都比较抽象,那么学会一些科学方法,对他们理解和解决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探究影响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由于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两个因素,所以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这一问题。还有,空气看不见、摸不到,但我们可以利用转换法,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只是初中物理中运用科学方法的很少一部分,还有许多物理问题需借助科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物理主要涉及到的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阶段,主要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有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比较法、放大法、理想实验法、归纳法、分类法、逆向思维法等科学方法。在这里,我就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代替法和累积法向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观察法

实际观察是学习初中物理学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直观了解和获得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观察法要求学生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在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同时看到瓶塞被弹出,对瓶口出现酒精烟雾则无需注意,但这需要老师及时交代,提醒学生。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老师通常会用正、反对比观察进行讲授,如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老师会让学生观察增大气压和减小气压两个正、反面的现象后再给出结论。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探究被改变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科学方法。

这个方法贯穿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例如“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时,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大小,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时,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改变导体电阻大小,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最后得出欧姆定律。除此之外,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实验时,每一个实验涉及的因素都比较多,所以,就更显示控制变量法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三)转换法

转换法是对于要研究的对象是一些看不见、摸不到、量不着的很细微现象或很不容易测得具体数据的物理量的规律时,把它们转化为学习者比较熟知的看得见、量的出来、摸得到的大的具体的现象或容易测得的物理量,再来认识它们的科学方法。

转化法在初中物理中也跟常见。比如,在探究分子运动时,由于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但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就可以认识到分子的运动;在探究磁铁磁性强弱时,可以通过吸附在磁铁上大头针的数量来判断;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时,转化为测排开水的体积;测液体压强时,转化为测液柱变化的高度差等等。还有一些物理量不易测得,如电功率、电阻、密度等。对于这些物理量,则可以根据定义式转化为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再由其定义式来计算它们的值。转化法的使用,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转化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

(四)等效代替法

等效代替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相对来说很复杂的物理问题和过程转化为效果相同或相等的的、比较容易研究的物理问题和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中,比如说在研究合力时,一个力与两个力使弹簧发生变形是等效的,一个力就代替了两个力;在平面成像的实验中,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因为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利用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代替物像的大小。这些都是使用了等效代替法,尤其是平面镜成像实验,运用了等效代替法后,使学生更加直观、准确地得出结论。

(五)累积法

累积法是指在测量很小的量时,常常将很小量累积成一个相对较大的量的测量方法。比如,要测量书的一页纸有多厚,可以把一百页书累计起来测量总的厚度,再除以一百。再如,测一颗米的质量、计算心跳一次的时间,对于这些不易测取的物理量,均可以用累积法来测量,这样测量出来的物理量误差小,更接近真实值。

在探究一个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时,并不单单运用一种方法,往往伴随多种方法同时使用。这就要求学生要理解并掌握每一种科学方法,能够用科学方法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所需条件。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表现。

科学方法使用的意义

学生通过对科学方法的不断了解和掌握,不但加深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理解和运用,还能将所学习过的物理科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新的知识中去,或者应用于自己在生活或其他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情境中去,激发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发现物理现象问题、分析问题所在和最终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这样做既是发掘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关键,也是教师给予学生的最具生命力的教育,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秀娟.信息技术在经济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05)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的内容涉及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能的转化等物理学知识,对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起基础性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要途径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经历科学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我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学习和认知特点,谈谈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应通过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把装满水的杯上用稍硬的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就会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如,首先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用奇特的实验或自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更好。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例如,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老师先将单摆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会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教师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二、运用辨别易混淆概念的比较教学法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十分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对某些字词不大在意或理解不到位、不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但要准确,而且某些关键的字词要加以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解释说明。如物理做功的理解,物体受力,也移动了距离,但不一定做功,必须理解物体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又如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条件中的“闭合电路”的含义提出问题:电路没有闭合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不能产生感应电流那么又产生什么呢?“一部分导体”强调并提出:如不是一部分导体而是全部导体,那么将怎么样呢?“切割磁感线”中的什么样的情况叫切割等,教师必须突出这些关键字词,并解释,不但要解释准确,而且要与其他类似的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从而突破认知的模糊区,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刻、透明、清晰。

三、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的形象性非常重要,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可,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需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体现了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还要考虑语言的直观性、趣味性,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直观性,运用语言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书面文字口语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也就是说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四、联系实际,大量举例,建立模型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范文第5篇

1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当直观有趣的物理实验在学生眼前展现时,它就成了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和变化的特点,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因此所设置的实验情境要考虑到它的新异性,应尽量使学生获得新鲜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描绘物理现象的热情,使学生学得主动、自觉,进而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有趣的物理现象时,除了书上的几个演示实验外,还增加了两个实验,一个是用感应圈使插在上面的两个金属尖端间产生放电现象,学生既可听到啪啪的声音,又可看到电火花.另一个实验是使稀薄气体导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实验现象新奇,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兴趣很浓.演示结束后,我就总结:平时我们观察到的种种有趣的物理现象,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与物理有关的奇闻趣事还多着呢!要真正认识它们,知道它们的原理,就要认真学好物理学,以此把学生引进物理学的大门.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为了突出说明两点:一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才会产生电流,切割运动停止,感应电流终止.二是切割磁感线运动是磁场与闭合电路的相对运动,我把螺线管与灵敏电流表申联起来组成闭合电路,首先使条形磁铁插人或拨出螺线管时,引导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指针偏转说明有感应电流.磁铁停止运动,指针不偏转,说明电流消失.其次磁铁固定,让套在条形磁铁外面的螺线管作向上或向下运动时,指针也发生偏转.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兴趣浓厚,且进一步明确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设置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起学生持续地学习物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带着疑问去学习,"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动力。例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那就请个同学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学生就会想:这个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入课题:杠杆。

又如在讲"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物体吸收热量,温度是否升高?反过来,物体的温度升高了,是否一定吸收了热量?对于问题的前半部分,学生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基本能正确回答,但对于问题的后半部分,大多数学生往往想当然地给予肯定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双手互相摩擦,然后问他们有什么感觉,使他们悟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途径不仅仅只有"热传递",那么还有哪些办法呢?

3利用生活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师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生活。比如学习比热后可引入情境:同样的情况下,煮沸一锅牛奶要比煮沸同样多的水快,这是为什么呢?请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这个猜想的办法。此情境集考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等能力于一体,学生仅凭死记硬背是无法应对的,比较符合新课标精神。学习了电能的知识后,可以创设"现在大量电器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你能为你家提供哪些节电措施?""这些措施本质上又属于哪种减少电能的方法?""保护水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这些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节约环保意识。

4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幻灯机、放像机、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创设电教情境,可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录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止,其画面可以展示大到宇宙、星际的天体运动,小到分子、原子的结构及其运动变化,也可以用特技方法将原来高速运动的瞬间即变的短暂过程拉长,便于学生观察.也可以将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变化的过程在几秒内展示其全过程.如在"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的教学中,以前只是教师一讲到底,因学生对工农业生产实际了解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采用录像手段后,可以展示火力发电厂的生产全过程,对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录像画面变化快,用较短的时间可以介绍柴油机,核电站及太阳能的利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进了学生的实际知识,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可将实验的全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并将实验放大,便于学生观察如在讲"升华、凝华"一节时,我先将细小木条搭成一棵"小树"放在烧杯里,并在杯中放人茶粉,盖上玻璃,然后对烧杯用酒精灯加热,一会儿蔡粉不见了,停止加热,又在"树枝"上出现了霜。把这实验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情境和分析,知道了禁加热先升华成禁蒸气,冷却后蔡蒸气又在"树枝"上凝华成霜的物理原理.接着我给学生提出问题:我国东北地区寒冬晴天的早上,水边树枝上开满雪白的"梨花",这"梨花"其实就是树霜,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很快就能根据上面的原理回答这个问题。

总之,良好情境的创设是学生学习活动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克服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主体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整体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