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实践与体会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9-0031-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专题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科却又游离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它以学科知识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或以学科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作为问题探讨的指向,以专题的方式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延伸到学科教学,及至课堂教学中,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更高层次、更趋本质的理解,通过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使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型的研究性学习。

1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原则

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不应是相应知识、方法的简单再现或重复,也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记忆与练习。一个有价值的专题型研究性课题,其最终目的不仅获得问题的解,而应当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科知识的概念、方法、观念获得一些新的理解,或者重新认识一些新的联系与观点。因此,化学学科中学生选择课题以及教师确定研究课题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内容;

(2)源于化学学科课堂学习中的疑惑确定研究性专题;

(3)立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作为探究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深入探讨;

(4) 从化学学科角度对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涉及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的研究性专题;

(5) 有利于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结构的重组,并以此为据获得知识之间新的联系为基础的课题,包括化学知识的内容体系以及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的研究性专题;

(6) 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性课题,包括实验设计类课题和实验改进类课题。

2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一般一个专题控制在2-5个教学时数中完成,其内容要紧密联系教材,但可以适度地跳出教材、高于教材。这种专题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紧密结合各年级、各章节的教学进度和内容有机选取专题,与学生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其研究过程的独立程度、研究方法的掌握水平等目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一般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几种类型:

2.1形成型探究

选题要求:针对教材内容,将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研究性问题,这些材料的提出过程,也可以是结论的推导分析和论证过程,或是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及规律的概括过程。

实例:铁在什么条件下最易生锈?

学习内容:通过多次实验、比较,总结铁生锈的条件。

研究过程:①分析下列因素对铁生锈的可能影响:水、空气、食盐溶液和铁的形状等,分别设计对比实验方案。②准备好各物品 ,分组完成上述实验,观察一周并记录相关数据。③综合比较,得出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2.2建构型探究

选题要求:立足于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具体内容包括对化学知识内容、系统结构的归纳整理,对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整理。

实例:乙醇的结构

学习内容:认识、理解乙醇的结构及其支持证据。

研究过程:①教师给出乙醇的分子式,由同学猜测其可能的结构,即提出假设。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理论或论点,或者设计验证性实验。③学生展示自己的论据或实验等,并进行说明。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点评、总结,布置学生写出活动心得。

2.3发现型探究

选题要求: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对现实问题或化学学科本身问题的规律进行归纳、推测和发现。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生长点的延伸、新旧知识产生的矛盾,以及对结论的反思、变换、延伸与拓展等。

实例:氢气是未来的最佳能源吗?

学习内容:通过辩论,认识氢气作为新型能源的开发前景。

研究过程:①由教师宣布课题活动意图,并由学生自主推举活动主持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收集,对“氢气是否是未来的最佳能源”的观点,并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互相对立的两种观点进行分组,同时选定“仲裁组”人员。②各组搜集资料,准备辩论。“仲裁组”确定评判标准。③召开辩论会进行现场辩论。④全体同学根据辩论进行讨论,并由"仲裁组"作出总结,各参加人员写出活动心得。

2.4应用型探究

选题要求:立足于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和探究,包括化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主要包括:知识应用方法、方案、结果的探究,化学知识在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探究和各学科间多知识点的联系探究等。

实例:小心!食物中的“吊白块”

活动内容:经过充分准备,向社会宣传食品中添加“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这一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法商业行为的实质及危害。

活动过程:①查阅文献、访谈工商部门,了解“吊白块”的成份、功能、危害及有关法律法规,作好知识准备,并进行活动设计。②搜集添加了“吊白块”的食物样品,如面筋、米粉、粉条等,并搜集有关图片,作好实物准备。③发起一次面向消费大众和商贩的宣传展示活动,向社会展示“吊白块”、食品中添加“吊白块”后的质量假象、部分样品、中毒图片等,并同时印发传单宣传,进行讲解,回答咨询。④返校进行活动总结。

上述类型的研究小专题,在操作过程中一般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研究专题,由指导教师作相关知识背景介绍,增加学生对专题的了解,同时给学生以方法论的指导。然后学生围绕专题,组建学习研究小组,根据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层次概况,可以选择更加小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实施全程监控和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相互间不断地或与教师讨论、交流,最后形成初步的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由同学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汇报、接受评议,并作进一步的修改后定稿,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上交。

3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案例

案例: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学段:初中三年级

3.1课题的提出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这样的组成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地球上存在许多能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因素,比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许多动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海水吸收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要消耗二氧化碳气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有学生提出:上述因素会不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我觉得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密切,且学生已进入第二学期的化学学习,已有足够的知识、能力解决该问题。于是便建议学生进行大胆的预测并进行研究活动。

3.2 课题研究的过程

3.2.1大胆猜想

课题确定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还是不变?学生们认真思考后,提出了许多猜想,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作出了预测:

(1)地球上二氧化碳气体的消耗和生成保持平衡,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变。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白天增强,晚上减弱,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白天低,晚上高。

(3)在不同地段环境、不同的时间里,某个区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会发生波动,但由于空气的流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总体变化不大。

(4)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逐渐升高,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就是例证。

3.2.2设计方案

学生的预测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我鼓励全班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设计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探究方案。第二天,全班除几个学生以外,其余学生均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方案,体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学生的探究方案不仅多而且各有差异,我让几位化学成绩好、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把整理好的几套方案在课堂上让全体学生讨论,最终形成了一套最优方案。

3.2.3人员分工

将参加不同地段、不同时间探究活动的同学分成八个自然小组,由学生自由选择报名参加,并自己推荐出小组长。

3.2.4实验探究

(1)测定液的配制

取浓氨水1滴滴入250mL蒸馏水中,配成很稀的氨水,再滴入2滴酚酞指示剂,由于稀氨水的碱性,此时酚酞显红色。

(2)测定方法:

用50mL的注射器吸取上述红色溶液10mL,到测定区中进行抽气,需抽到50mL刻度处,用食指堵住注射器入口,振荡一至二分钟以后小心排出残余气体。如此反复抽气排气数次,直到红色褪去(说明氨水已被二氧化碳中和),并记录抽气次数。用上述方法分别测定正在开大会的阶梯教室、学校操场、正在上课且门窗紧闭的教室、吴江肖甸湖森林公园、吴江热电厂区(分别测中午12点和晚上8点)二氧化碳含量,记录抽气次数。通过抽气次数的比较,能较粗略地定量计算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3.5得出结论

经过八个小组的实验探究,大家测出了不同地段、不同时间里使注射器内溶液红色恰好褪色的抽气数。将结果进行汇总,让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并作了认真的分析,最终大家形成了共识:

(1)总的来说,各地所测出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差不很大(抽气数最多为8次,最少为6次)。但也能看出差别来。

(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矿物质燃料的使用、森林植被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3)人类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参加了这次探究活动,大家普遍感到很有收获,对自己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虽说有些同学平时学习上不是很好,但实验动手能力很强,观察、分析比较细致、全面。活动中大家普遍积极、主动,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实践了大家所学的书本知识,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4 开展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4.1 正确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化学专题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教学氛围,我们应该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更不能忽视或偏废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我们只有在搞好 “双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4.2 正确指导学生认真选好课题

指导学生选好课题是化学研究性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关键,课题的研究水平应尽量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研究的条件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又要考虑学生能力发展问题。课题的选择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4.3教师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时要注重与学科课本知识结合的相关度,培养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并拓宽深化地去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研究中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厥轩.高中研究型课程案例[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数学 研究性学习 内涵 教学现状 组织实施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及其它学科或实践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见,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自主选择研究学习课题,亲身发现、提出、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模拟数学家或数学爱好者的数学研究方法,“再现”数学研究及应用的过程。在这种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模仿”、“运用”和“再现”中,学生不仅看到了客观世界中的数学神奇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美丽,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毅力、科学精神、协作意识等综合素质能得到培养,在实践中能找到自己,在探索中塑造人格,在创新中发现自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情景。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是在组织、评价和总体指导等环节上发挥主导作用。

总的来说,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以往的“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数学教学模式,构建起“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模式,从而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促进课堂向实践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大自然延伸,形成一个以“数学实践”与“数学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从而达到一种获取“知识”与培育“智慧”的辩证过程。

二、高职数学教学现状

高职数学是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在培养人才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数学课程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1.教材方面的现状

现行的高职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要求全面,在理论上追求严谨,这样不仅不能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而且没有反映出高职教育“面向人人”的教育特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中高职学校对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作了相应的调整,提高了对数学的要求但同时缩减了数学教学的课时,而高职教材在内容体系上也要求面面俱到,这就进一步激化了这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理论上严密,逻辑上严谨的要求更是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曾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方面的现状

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数学学习存在不少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薄弱,运算能力差。从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初等数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很多学生对于0°―90°之间的特殊角的三角值不熟悉,二次函数作为初中数学内容,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其图像;而运算能力差,则直接导致学生解题正确率大大降低,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四则运算、分式运算、比与比例及其性质的运用都不会或不熟练。

(2)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差。部分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看不懂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对命题的四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正确理解。对于五年制学生而言,相当于高中二年级下学期就学习高等数学,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学习高等数学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教师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中高职学校的教师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五段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相对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但是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全凭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再加上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探索,不仅限制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而且限制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进入高职数学课堂,可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1.课题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主要是指针对某些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不仅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独立思考,而且要锻炼他们相互之间合作协调的能力,因此课题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以数学知识为延伸的了解性课题。围绕书本上的一个定义、一个定理或者一道题目,了解其背后的相关知识,可以是某个定义的发展历史,可以是某个数学家的背景生平,也可以是某道题目多个解法,比如讲到指数对数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指数对数的发展历史,他们在搜索资料之后,在各自的文章里都有这样的感慨:原来数学发展的顺序,并不是像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这类课题研究性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基础知识的讨论或基本技能的训练,尽管所讨论的问题是非实用性的,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了解数学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以数学知识为工具的应用性课题。该类型课题以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内容,是一种较高层次且开放性较大的课题,有时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实施过程往往需要进行一些社会咨询、实地调查、部门走访,以及一些较为复杂的数据测量、信息收集。比如在讲授完《函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过“利用函数关系研究手机资费”的课题。此类选题的研究性活动开展起来比较复杂,教师不仅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要让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分阶段指导等多种方法逐层推进学生的实践过程,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和信心。这样的课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

2.实施研究

(1)教师作用的发挥。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显然与传统数学教学中的角色不同。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研究的开发者。可以说教师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正逐步向“导师”转化。他的任务是让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下去,而不是非要教师知道全部结论之后才能进行指导,应该把研究活动视为学生亲历或与学生一起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营造宽舒、和谐、民主的环境,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还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敦促。因为高职学生忍耐力差,抗挫折能力弱,做事容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而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程序,尤其数学学科还需要严密的逻辑。因此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鼓励并帮助他们完成研究。

(2)组织方式的选择。根据课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不分组实施和分组实施。

①不分组实施:了解性课题可以以个人为单位,搜索资料,查询刊物,就课题或课题其中的某一方面形成有个人特色或观点的文章或评价性报告,而教师需针对学生的报告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指导或点评,其中可以就相近观点的文章进行平行比较,相反观点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向他们灌输各种研究方法。

②分组实施:实践应用性课题可以将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把学生分为三到四个小组,在实施分组的过程中,以平均分配为原则,注意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搭配,并适当参考他们的个人意愿,让他们以课题为中心,展开咨询信息收集等工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全程监督分组指导,最终形成以组为单位的课题报告。教师在监督指导的过程中,要尽量使得每一位学生有事可做,并参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配备不同的任务,尤其是要充分调动数学成绩中下及下游的学生的积极性,开发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潜能,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评价方法。按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三种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又可分为:

①行为观察法: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按照一定的观察计划,对学生在参加研究性学习后的行为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的方法。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与其他心理特征一样,与人的行为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从实施态度、参与度、与他人配合情况等方面进行测评。

②成果分析法:通过对学生在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后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虽然我们常强调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不重要。事实上,学习成果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研究性学习目标实现的情况,可以邀请几个数学教师,以公开课的形式让学生向大家汇报各自的课题报告。

学生互评主要是指以分组形式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在每一个课题完成之后,以无记名的方式请学生就各组内其他同学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打分并说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这个结果可以为教师评价提供依据。

学生自评是指在完成课题研究后,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就本课题的组织实施的各个方面写一份个人心得,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之外,还可以向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提出意见,为教师今后继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第3篇

一、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例如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

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把握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渗透 数学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数学作为中学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块主阵地。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一个度。

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外实践;原则;课外资源开发;研究性学习;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54-01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指学生把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放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加强语文实践","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认为:知行本是一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高中语文教学只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知行结合,走向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实践活动既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开展活动之前,有哪些原则必须遵循呢?

首先是发展性原则。无论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提升整体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可以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努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而课外实践活动只是为学生个性培养提供多种平台,其有助于学生长足发展的宗旨不可改变。

其次是主体性原则。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参与实践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指导,绝对不能包办甚至代替学生的活动。教师要大胆放手,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要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实践的热情和深入探究的兴趣,课外实践的真正意义也才得以充分体现。

再次是开放性原则。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要尽量开放课外阵地,努力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妨把校园作为最好的隐性课堂,开辟各类活动室,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实行开放式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究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最后是综合性原则。要树立"大语文观",即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综合的培养。

只有以上述基本原则作为行动纲领,我们才能施展拳脚,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诸多课外实践活动。下面以我校为例,谈谈如何开展高中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1.创设浓厚书香校园氛围,开发语文课外活动资源

为了配合我校"儒雅校园"建设,高中语文组协助进行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建书香校园,当智慧学生"为主题的辩论赛,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更大舞台,提升了语言沟通及思维能力,增强了综合素质;举办以"学文循礼,建文化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内在涵养,加强养成习惯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组织"品味书香,吟诵经典"诗歌朗诵竞赛,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心理剧,在校艺术节登台演出,或参加地区课本剧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立学生楹联协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创设文学刊物《晨曦》文学报,刊登学生习作,展示青春风采,弘扬正能量,成为我校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在班级里,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知识储备选择所讲内容:猜谜语,讲故事,说时政,品名著、赏古诗……对此我们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高二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意义研究》,总结课前演讲的意义,为今后继续活动提供行动指南;同时在班级"学习园地""评比栏"张贴学生自己的优秀作文、书法作品,教室的布置、座右铭的书写等等均由学生自行安排。走廊里,过道边,墙壁上,到处是名人名言,励志语录……不难看出,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但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更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在美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2.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与长期发展相关的实践能力、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近年来,我校高中语文组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2.1 名著研究性阅读:以高考要求的古今中外七部名著(即:《三国演义》《红楼梦》《家》《子夜》《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复活》)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以此深入了解中外名著,欣赏名著的精彩片段,学习我国以及世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以及世界文学的艺术魅力,同时为高考名著考查做好充分准备。

2.2 古典诗词鉴赏研究: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古典文化的美的创造规律。研究古典诗词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语感培养以及文学素养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们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鉴赏方法等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语文素养,发展了思维能力,还大大提高了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

2.3 "生活中的语文"研究:以"寻找生活中的语文"为课题,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性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搜集相关信息(如从广告、店名、对联、网络词语、歇后语等中去发现),感受汉语所特有的魅力和内涵,并以不同的形式(如结题报告、心得体会、作文等)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语文课外实践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以其灵活,便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师生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为语文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