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音乐节奏感知能力;课堂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4-106-3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达尔克罗斯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感知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对于刚接触音乐课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节奏感知能力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提高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在课堂上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相关的节奏训练,从对节奏的感知、模仿、识别、记忆直至歌唱的基本训练人手,配合身体律动等教学方式,逐步提升到培养学生对节奏的认识、规范化和听记掌握等更深层次的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节奏感的训练和培养

良好节奏感的培养需要首先感知节奏,继而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节奏的模仿、记忆,最终能够在演唱中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的课程,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训练。

(一)稳定节拍的感知练习

良好节奏感的基础是稳定、均匀的律动,而稳定、均匀的律动是从未定节拍开始的,所以,对于刚进校门的孩子,教师首先要对其进行稳定节拍的感知训练。稳定节拍是有规律出现的固定拍,通过有规律的节拍连续可以使学生体验、感受节拍。

例1:稳定的节拍律动。以教材二年级上册《钟》为例。

引导学生读歌谣、做律动,通过身体动作(时钟摆动)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

感受时钟摆动“滴答滴答”和“当――当――”的节拍,从而了解恒拍的意义。

例2:有规律的节拍连续的律动。以教材二年级歌曲《拍皮球》为例。接着,教师用“ta”和“titi”来表示音的长短时值,从而进入节奏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协调的能力,在节拍节奏的对比中发展节奏能力,也可以进行以一首歌曲的节奏为另外一首歌曲作伴奏的练习,使学生不但体验到另一种形式的两种节奏的结合,而且在二声部中发展了他们的节奏能力。

通过动作使节拍的连续得到加强。教师歌唱,学生伴随音乐做各种拍皮球的身体动作,然后学生逐渐跟唱,通过身体动作使学生感觉、体验持续稳定的律动。

学生稳定节拍的练了从动作上感觉到,还要从声音上听到,配合歌唱的声音结合拍球的律动完整表演唱。

这样有规律的节拍连续使学生体验稳定,感受节拍,为节奏感的培养打好基础。

(二)感知节拍与节奏

学生在伴随歌曲或者歌谣中能够比较独立地表现出稳定的节拍时,可以发展节奏感知了。因为,学生已经在实践中感觉到,有时一拍中有一个声音,有时一拍中有两个声音。教师可以选择带有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交替和混合,让学生感觉节奏的区别。

例1:演唱歌曲《数鸭子》时让学生拍手做稳定节拍,同时要求学生关注拍里的声音。学生感觉区别:有的拍里唱一个声音,有的拍里唱两个声音。

在歌曲熟悉后,把原来的歌词换成游戏时的象声词来练习,因为象声词的相同声音可以比歌词更容易地让学生感觉声音长短的区别,也有助于学生发现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同时配上相应的动作,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的长短,从而建立节奏的概念。接着,教师用节奏音节替代也就顺理成章,学生自然而然、有趣地进入节奏学习。

例2:如歌曲《拍皮球》,在学生熟悉之后,把原来的歌词换成拍皮球时的动词来练习:然后,要求学生配以拍球的动作,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理解音的长短。

为了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协调的能力,在节拍节奏的对比中发展节奏能力,也可以进行以一首歌曲的节奏为另外一首歌曲作伴奏的练习,使学生不但体验到另一种形式的两种节奏的结合,而且在二声部中发展了他们的节奏能力。

(三)节奏的模仿练习

节奏问答式模仿练习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节奏练习之一,教师可以从四拍子开始进行,这样能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到节奏型的感觉,另外,为避免学生精神紧张,师生互换不应太过频繁。学生开始容易接受的是一拍,所以第一拍最好是四分音符,而一拍的休止一点也不难,这是因为四分休止符在实际的奏和听中很自然,带有一拍休止符的节奏型不但可以克服节奏的呆板,也可以调节学生心理紧张的作用。

例1:节奏问答式模仿。

有一定基础后,在歌曲中就可以利用问答方式来表现,我在每堂课开始设计了一段师生问好歌就利用了这种问答式。请学生来当“老师”与大家问答,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当一回“老师”,即兴创作一个节奏型让大家模仿。

为加强学生感受节奏结构的能力,教师可以安排进行节奏动机或句式的模仿练习,教师和学生分为两个声部,使用不同的音色做节奏的二声部模仿,老师用打击乐器拍击节奏,学生用另外的音色(如拍手或者拍腿等)模仿。

例2:节奏动机的模仿练习。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看谱进行,也可以只凭听觉练习,以锻炼节奏记忆。

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二分音符、八分休止符、附点音符节奏练习。

另外,教师可以提取要学习的歌曲或乐曲中有代表性的或者有难度的节奏型,用节奏模仿先练习,通过节奏模仿,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减少学习难度。但是,节奏模仿练习要适可而止,细水长流,每次练习几分钟,当学生兴趣减弱或精神不集中时就要停止。

教师拍击,学生模仿,但不要求学生看谱。在学生熟悉节奏后学习歌曲,减少了学习的难度。节奏模仿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拍击的节奏基础上,创造性地任意用声势模仿节奏型。

例3:用声势模仿节奏型。

老师拍击节奏型“X X|XXX|”,学生自己加入其他各种声势。

学生在此节奏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节奏型,并加入声势。

进行节奏模仿接龙也是非常有趣而有益的方法,练习时以四拍为一个节奏型进行,老师先拍四拍,学生接着模仿头四拍,教师连续拍下去,学生边模仿老师的前四拍节奏,边听记后面的节奏。教师设计节奏型时要注意把容易和难的间隔进行,难度太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在有一定基础后,可以请学生当小老师领着大家练习。

(四)节奏的识别与记忆

小学二年级在一年级的训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节奏感受,通过各种听觉、视觉手段,如描绘大小、长短比例的图画,使他们对节奏因素具有视觉的形象,以识别和记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值的比例,我们可以把四分音符用一只大靴子表示,代表爸爸的,两个八分音符用一对小靴子来表示,代表孩子的,孩子要走两个步子才能赶上爸爸的一步。当然也可以用大大小小的苹果或其他的来描绘。

例1:在学习教材二年级歌曲《幸福拍手歌》过程中,利用节奏卡片做带有游戏性的节奏练习。

1、老师先由第一张至第四张逐一显示,学生口读节拍,掌握节奏读谱;

2、老师调换卡片位置,锻炼学生对节奏变化的反应与识别;

3、学生反复拍打卡片,两遍后抽去其中的一张,学生在这个位置不出声内心默读,以锻炼内心听觉。

4、在学生反复拍打节奏型时,老师逐次逐张抽去卡片,学生仍需不停顿地反复背诵,以锻炼节奏记忆。

在识别节奏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逐渐建立“相同”与“不同”的概念,让他们对于音乐结构形成直接感觉,以逐步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力。

把相同的句子采用相同的符号标示,不同的句子采用变化符号标示,使学生对音乐结构中的重复、对比、变化、再现等概念有一感性理解,为音乐结构的学习积累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此不必介绍概念的定义。

(五)节奏练习伴随歌唱

教师可以用节奏为童谣、儿歌、歌曲等担任伴奏,在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诵和歌唱的热情。在练习时,采用固定节奏型是入门的最佳途径,就是一个节奏型无限地重复,这样可以让学生分出精力去观照与别人的合作,以减轻心理压力和技术负担。同时,教师要注意编配原则,声部间要交错互补,避免填得满满的大齐奏,有些声部哪怕全曲只敲一下,在节奏感的训练效果上也不亚于从头到尾。

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为已经熟悉的歌曲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做声势练习伴随歌唱,歌曲的节奏和固定节奏型的对比使节奏练习变得更加丰富、更具趣味性,这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节奏活动。

例1:节奏伴随歌唱

学生有了一定的分句结构意识之后,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曲式结构配以不同的固定节奏型,通过拍打、声势练习,直接感受曲式结构,辨认曲式结构的特点,为学习以后曲式结构的练习打好基础。

例2:节奏即兴创作练习。以教材二年级歌曲《表情歌》为例。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节奏的创造与接龙练习:

1、先进行学生和老师的两个声部合说练习;

2、然后可以分三组,卡农的形式,一个一个声部进入,三声部合说,再交换声部反复练习;

3、各个声部进入与退出的练习;

4、根据学生接受程度进行音量、速度的变化和对比的变化练习;

5、进行连音和断音的训练。

例2:多声部音乐的准备练习。

以第二册歌曲《小雨沙沙》为例。

学生集体歌唱,用踏脚表示稳定节拍,手拍歌曲节奏,使两种动作、声音与学生的演唱相结合。这个练习比较难,可以先拆分开来练习。实际上,这里已经有三个声部了,歌唱、手拍击节奏、脚踏稳定节拍,为多声部音乐的进入做好准备。

例3:歌唱与节奏的二声部卡农练习。

以教材二年级歌曲《时间像小马车》为例。

这是锻炼学生节奏反应能力和多声部协调配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歌唱两拍后手拍歌曲节奏做卡农模仿:

这种练习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除了看谱歌唱外,还要背唱和拍击,可以锻炼学生的节奏感觉、节奏句式和音乐记忆。

例4:为儿歌配以多声部节奏的练习。

2/4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

答答答答答答答答,向前,跑。

1 在教师打击乐器敲击的稳定的节拍中,学生诵读儿歌。

2 学生从儿歌分离出节奏。

X X X|X X X|XX X|X X X|X.X XX|X.X XX|X.X|X-||

3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差一小节的节奏二声部卡农练习,形成轮奏。

4 学生从头至尾拍击节奏(拍手),教师从尾至头拍击节奏(击鼓)形成二声部。

5 教师为儿歌配上固定节奏型伴奏:

X X|X X X X|

左右拍腿(手)拍肩(手)

6 教师把固定节奏型拆分开来,分别送给持有不同打击乐器的小组进行练习,形成丰富的多声部综合练习。

例5:用双手分击两个声部的练习。以二年级学生为例。

学生分别用两手敲击上下两个声部:

熟练后配以歌唱,一部分学生敲击节奏,一部分学生演唱《时间像小马车》。

这样的练习锻炼了学生多声部读谱能力和不同节奏型的协调能力。

二、节奏要素的学习与掌握

(一)节奏符号的认识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各种节奏型的认识与掌握,由易到难分散在各个年级之中。第一、二册识“×、×、×-”三种节奏符号。第五册掌握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第六册掌握十六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全音符,了解单纯音符(休止符)的倍数比例关系。第七册:认识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第八册认识并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第十册:认识并掌握各种切分节奏。

节奏入门要比音准容易,正因为此,很多教师过于简化教学过程,往往在一年时间里把所有的节奏类型全都灌给儿童,结果儿童似懂非懂,其实还是不懂。虽然节奏入门比较简单,但要真正准确地掌握节奏也非易事,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低段学生在节奏要素的学习中不能在广度上追求,而是要往深度发展,例如前面讲到的多声部的节奏练习等等,它既为旋律多声部打基础,也培养了儿童敏锐的节奏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为将来其他节奏类型的学习,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低段学习节奏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小步子,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负担,而且使学生对节奏谱有比较生动的认识。

(二)节奏读法的规范

对节奏中不同时值给以一个相应的音节发音,经过反复的练习,逐渐在音节符号、发音与相应时值之间形成记忆,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节奏。如,四分音符“ta”符合行走的节奏与速度,八分音符“titi”符合跑步的节奏和速度,再结合节奏读音,使学生从感性上体验与识别节奏。

实践证明,匈牙利教学中使用的节奏读音体系简洁、可读性强,符合音符的表现要求,在进行多声部节奏练习时更能产生丰富的节奏音效,是相对科学规范的节奏读法。具体读法为:四分音符“ta”,八分音符“ti”,二分音符“ta-a”,十六分音符“tiritiri”,切分节奏“tita ti”,附点音符“X.X”“ta-m-ti”、“X.X”“ti-m-ri”,四分休止符“xu”,八分休止符“si”。

(三)节奏的听记

开始的听写练习,可以采用节奏卡片识别、寻找,摆放出节奏图谱,慢慢地过渡到完全记谱。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先作铺垫,老师用提问题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听辨和分析。

例1:节奏听记练习。以二年级学生为例。

1 老师敲击一段节奏,学生思考:这段节奏包含了哪几种节奏型?最长的时值是哪种?多长?最短的时值是哪种?多短?休止符有吗?时值是多少?这个段落有多少小节?

2 学生讨论后记谱,学生在分析中发展音乐记忆。

例2:多声部听觉训练。以二年级学生为例。

1 教师出示节奏谱,学生熟悉、拍打节奏声部。

2 聆听教师敲击的另外声部节奏,并把这一声部的节奏听记下来:这个练习为学生将来学习复调音乐、欣赏多声部音乐作品,以及参加合唱、合奏等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通过上述课堂训练,我在二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节奏感受普遍比一年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多进行情感体验,多表现。音乐节奏训练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积极活动,要与唱歌、舞蹈、律动等其他音乐能力同步,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先进入、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节奏练习,发展了学生的节奏感知、记忆、读写、结构、创作、多声听觉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的音乐表演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慧珍著,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00,1

2 沃尔夫冈・哈特曼(著),玛纽埃拉・魏得迈尔(译),实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2007,1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范文第2篇

一、节奏训练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性要点分析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其以音乐教学欣赏为主要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学生在此种教学氛围下进行相关音乐课程学习并未体现出学生主体参与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此种教学模式下的音乐教学无法达到预期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而节奏训练教学的合理介入就可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可合理参与。

(一)节奏训练的大众化

高校学生不懂音乐的呼声相对较高,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每位学生都拥有着表达自身情感和情绪的权利。由于部分音乐课程对高校学生而言其过于专业化且学习过程也较为枯燥,但受高校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特点影响,在进行基础节奏训练时可对上述问题加以避免,因为节奏训练自身特性和节奏训练自身优势都决定着节奏训练自身的大众化走向和大众化发展趋势。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节奏训练的节奏性可使学生对节奏训练特性和学习技巧进行及时掌握,之后在此基础上可加强韵律学习能力,简单节奏模仿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并且也可相对提高学生的音乐课程参与度。

(二)节奏训练的趣味化

1.应该了解到,打击乐器运用的特性就是其学习特征更加富于趣味性,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主旨就是使得全体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权衡发展与提升。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综合智力和综合精神表现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等。就节奏训练中的节奏感而言,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音乐节奏创造力和音乐节奏想象力的发挥。针对年龄和高校学生自身节奏感水平不相符现状,应对其进行适时节奏训练以至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目的。高校音乐教师可从音响类型不同的打击乐器和材质类型不同的打击乐器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也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增加了音乐课堂互动。

2.音乐教师在注重节奏变化训练教学时也应通过音乐作品节奏变化进行乐曲意境辨别和乐曲相关配器辨别,高校音乐教师还可按照打击乐器的不同类型特点在节奏训练教学中通过音乐元素教学法对学生音乐思想加以启发以至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节奏不定性音乐教学器材的多样化特点和节奏不定性音乐教学器材元素跳跃性特点共同决定了高校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本质的趣味性。高校学生学习兴奋度得以提升就会在课堂上展现出超越性学习思维和学习动机,学生本体能够有效与音乐进行融合,使学生在领悟节奏训练真谛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整体综合素质。

二、高校音乐教学打击乐器节奏训练要点分析

我们通常所熟知的常用节奏训练以奥尔夫节奏训练教学法为主,而打击乐器节奏训练则是其教学主体。因为打击乐器教学中并无固定高音且其任意节奏打击方式也可增加学生自创能力,同时打击乐器演奏起来较为容易,易于教学。学生可在毫无学习压力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自由节奏训练学习,在认真感受音乐魅力的基础上可发挥出个人音乐想象力和个人音乐创造力。

(一)以身体为节奏进行高效音乐课程教学节奏训练

声势活动教学方法以高校师生为节奏训练主体,因为此种节奏训练模式具有一定简单性和趣味性,高校音乐教师在实施节奏训练教学策略时应运用各种声势活动练习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感培训,可以给高校音乐系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音乐节奏图谱,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身部位进行发声训练,拍手方式、跺脚方式和捻指头方式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华尔兹三拍子的魅力所在。身体部位节奏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注意力、良好创造力和良好记忆力。需要注意的是,节奏训练教学时相关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身体状况以及学生本体学习意愿等。

(二)运动形式的节奏训练教学

重复训练法是节奏训练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运用此种教学方法可有效促进学生自身肌肉感觉记忆力生成,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音乐学习思路进行正确引导。对圆形学习整体加以清晰教学演示和准确教学演示,教师应该将圆形节奏训练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达标辅导,使学生可以通过相应肢体节奏训练感受到娱乐教学活动的真谛与美感。首要一点就是应对高校学生进行单独节奏训练教学,之后系统学习自身部位实施节奏训练操作,节奏训练最终学习步骤才是整个身体部位节奏训练学习,形式其实就是动作变换的一个过程。

(三)联想式节奏训练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高校音乐节奏训练教学资料,鼓励学生都能顺利表达出自身音乐节奏联想感受且能充分领悟到音乐学习的魅力。动作节奏训练联想法和语言节奏训练联想法以及画面节奏训练联想法可通过对应动作和对应语言以及对应绘画形式等进行具体音乐节奏训练联想。多渠道教学模式可以在丰富学生教学思维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节奏图形谱的理解能力和参透能力等,同时也使高校学生音乐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范文第3篇

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德、智、体、娱、美各个方面,但首先是造就学生取得本学科的成就——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学生通过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基本掌握音乐学科本身的学识、技能和审美能力,初步具有基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本能和才能,充分体验音乐、领悟音乐,接受音乐带来得欢乐和美感。丰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和艺术天地,使他们真正成为音乐的知音和主人。本文从课堂实况的反思、成功案例的启发两个方面,阐述了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高质量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音乐课程目标实施的保证。

一、学校音乐教学的目,首先是造就学生取得本学科的成就——学生的音乐素质。

经过长达七八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应当达到怎样的结果,取得怎样的效能,在本学科方面培养出怎样的学生等一系列问题,及待准确的回答。中央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和衡量:

1.学科本身的学识、技能和文化修养;

2.个人的要求及素质的培养;

3.国家和社会的期待及现实的需要。

学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德、智、体、娱、美各个方面,但首先必需造就学生取得本学科的成就——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学生通过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基本掌握音乐学科本身的学识、技能和审美能力,初步具有基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同时,正确引导满足学生个人的要求,使学生的音乐本能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不仅通过聆听,更通过自己唱、奏的音乐实践,充分体验音乐、领悟音乐,接受音乐带来得欢乐和美感。不仅丰富、充实他们的课外生活,更使他们精神生活和艺术天地能向真、善、美的方向不断开拓和发展——真正成为音乐的知音和主人。

二、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音乐课程目标实施的保证。

新课标中对音乐课程的目标更加简练概括,是这样描述的: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实现音乐课程的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的知音和主人,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课堂音乐教学才能达成;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高质量的课堂音乐教学的关键,是音乐课程目标实施的保证。

三、课堂实况的反思——准确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情况又怎样呢?

如:有些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因此教学中重难点及所需时间设计不当,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就更缺乏科学性。这是日常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又如:许多教师常用一些具体的办法进行教学训练,如以拍手跺脚进行节奏训练。如果问这样做的教学目的何在,教师一般只会回答:为了拍准节奏,进行节奏练习。如果再进一步追问更深一层的含义和目的,就难以作答。这就是对教学目的只停留在最低层的表面,不习惯或不善于作由表及里、由潜入深的探究。

再如:在歌唱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洞,只提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素质;对学生出现声嘶力竭的“喊歌”现象,缺乏具体的手段和的方法指导。

四、成功案例的启发——准确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准确的把握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层层安排适当的方法,是把握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两个课例在最初设计时,目标不够明确,因此设计的教学环节、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经过认真分析教材、反复斟酌比较,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最终及相应的策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一:国标本苏少版 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欣赏《游击队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听鼓声走出快、慢、停顿、强、弱;引导学生表现出儿童团员操练时快走、慢走、迅速隐蔽的样子;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和小心隐蔽前进时的不同形象。

2.通过分组按要求走路:分别表现儿童团集合、分散、钻山洞、过河等训练生活的场景。

3.通过欣赏《游击队歌》、学做游击队员的活动,感受革命歌曲的音乐风格,理解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时的魅力与作用。

此课例作为国标本苏少版音乐教材第五册推荐课例。

例二:国标本苏少版音乐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 ×和×三种基本节奏及组合,感受《阿细跳月》音乐主题鲜明的五拍组合,体验节奏的内在张力。

2.通过动作与五拍节奏组合的练习,主动性地欣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

3.通过彝族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初步了解西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情。

五、目标设计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可采取自上而下、由远而近和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自上而下、由远而近

自下而上地探求音乐教学目标,有助于引导教师逐步深入、层层具体化地落实教学目标。

如:为达到歌唱乐感的培养,首先必须选用合适的、高度艺术的教材;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通过轻声歌唱的方式,按音乐的规律和审美原则训练。在每一个环节中必须设计针对目标的具体的课题和任务,并保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乐感和歌唱能力的主线。

(二)自下而上、由近及远

自下而上地探求音乐教学目标,有助于使教师在务实的教学过程中明确最高任务,明确方向地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围绕最高目标组织教学活动,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范文第4篇

节奏还有一种被人们容易忽视的潜在的功能,那就是激发听众的情绪,使之不由自主地在身体动作上与音乐共鸣。这样,感受和学习任何音乐时,身体与自身情绪不由自主的参与和体验,都可更好的帮助我们学习和感悟音乐或是更好的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究竟要怎样将节奏元素更好的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呢?那就要充分利用身边课堂环境中一切可用因素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抓住学生潜在的节奏意识,加以挖掘,让学生主动地发挥出来,把抽象的感受节奏的过程变成具体的学生自身的肢体节奏,由感受节奏到具体实施操作的表现节奏,让学生借此能更直接感受,学习和创造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要进行节奏的学习与训练,自然也离不开对节拍的理解和掌握。节奏与节拍在音乐中永远是同时并存的,不可分离的。它们以音的长短、强弱及其相互关系的固定性和准确性来组织音乐。带重音和不带重音的同样时间片断按照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叫做节拍。为了构成节拍而使用的重音,叫做节拍重音。有重音的单位拍叫做强拍,无重音的单位拍叫做弱拍。在乐曲中,节拍的单位用固定的音符来代表,叫做拍子。拍子是用分数来标记的在音乐中,各种拍子都有它所特有的表现作用。

当然,对于平日的课堂教学,不必要让学生学习这些理论性强的知识,将复杂的理论转变为简单的可操作性的肢体动作,可让学生更轻松的接受与掌握课本上的节奏知识,从而可以更好的感受与表现音乐。

课堂上,我常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来作为培养、激发学生节奏感的训练。

一、引导学生坚持节拍强弱规律的拍击,时刻感受节奏的存在。

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觉得学生年龄小,感悟能力差,所以只要学会歌曲旋律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学生的节奏感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接触和学习音乐就可以将节奏作为重要元素来训练。

在学习最初,就让学生知道歌曲分为几种节拍,并了解节拍的含义及其强弱规律,并学会用不同的拍手方法来拍击不同的强弱规律,如2/4 拍,要求强拍拍手,弱拍拍手心;3/4 拍,为拍手,拍手心,拍手心;4/4 拍为拍手,拍手心,拍手指中段,拍手心。在每节音乐课中,要让学生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存在,学习歌曲前,让学生们拍击强弱规律听辩是几拍子的,并用拍手的方式表示出来。在学完歌曲后,可随时利用学生课桌上的铅笔、尺子或干脆就用拍击桌子来表示节拍的强拍,随机选取合适的道具充当拍击节奏的打击乐器,用拍击强弱规律的方法来激发并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可以说是学生情绪宣发的一个方法,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类训练需要每节课都进行,形成一种课堂常规,即可激发和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是应长期坚持的感受节奏的有效方法。

二、要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示音乐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等。

课堂上,除了对节拍强弱规律的感受外,还应让学生知道节奏会对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产生影响。

如在讲《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我先将歌曲2/4 拍改为3/4 拍子,弹伴奏让学生聆听旋律,说一说有什么感觉,歌曲情绪是怎样的?学生会感到歌曲具有舞蹈性,情绪是抒情的优美的;再将旋律改回2/4 拍,弹奏旋律让学生聆听,说一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马上感到歌曲有进行曲特点,情绪激昂,热烈。同样的旋律,不同的节拍,会让歌曲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再让学生选择哪一种更适合表现草原上小牧民进行赛马比赛的情景,学生会立刻选择2/4 拍来表现歌曲更适合。

通过这个小练习,学生可以随时更深入的感受不同节拍的不同特点及所表现歌曲的不同情绪,背景。同时生动地了解了音乐当中除了旋律,还有一个可影响音乐情绪和速度的重要元素——节奏。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自参与进去,自己选择,更有主动性与自主性,同时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节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激情。

几年前在偶然看一个娱乐节目时,主持人让嘉宾做一个手势游戏,拍手,捻指,拍腿等动作。突然,我想到可以把这个游戏运用到课堂教学的节奏训练中。正好要上一节五年级的《外婆的澎湖湾》一课,此课是4/4 拍的,在学完歌曲后,先用常规的拍击强弱规律的方法拍手,在拓展部分,让学生们把四拍分别用拍桌,拍腿,拍手,捻指这四种动作发出的声响来表示4/4 拍的强、弱、次强、弱的强弱规律,恰巧合适。因不再是简单的拍手动作,所以学生非常喜欢,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和高涨起来。用学生喜欢的动作来表现学生们喜欢的音乐,课堂教学便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生动有趣了。

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一、绪论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

卡尔.奥尔夫(1895-1982),1895年7月10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在短时间内写下超过50首的歌曲以及管风琴小品。19岁时受德彪西的《牧神午后》的影响创作了《跳舞的牧神》初步奠定了奥尔夫的音乐创作风格。作为作曲家奥尔夫除了创作了《卡尔米娜.布拉娜》等作品外,还专门为儿童创作了大量的、适用于教学的音乐作品及教材。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已经在全世界五大洲广泛流传。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奥尔夫创建了一种能在儿童心中激发起丰富音乐想象和幻想的动力性过程,吸引并带领儿童在音乐世界中遨游。20世纪初,达尔克罗兹的著作和音乐教育思想、方法流传于世界,影响到欧洲。达尔克罗兹的学生著名舞蹈教育家拉班和他的学生维格曼的作品对艺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达尔克罗兹及他的学生的启发下奥尔夫提出了“声势”教学。同时奥尔夫模仿民间艺术的传统,引入发明了许多新的适用于教学的乐器,统称为“奥尔夫乐器”。奥尔夫还编写了《学校音乐教材》适用的奥尔夫教学体系教材。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即节奏与旋律练习、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节奏与旋律练习中的“声势”教学。这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它区别于其他教学法,使得节奏训练与身体生活紧紧联系,变得简单有趣。

总的来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所要传达和推广的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音乐教学方法,通过奥尔夫乐器的演奏,结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故事、说儿歌、做游戏、拍手、唱歌等形式,甚至可以将音乐教学与舞台剧、小音乐剧等综合性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孩子们在玩耍中触摸音乐、感受音乐,提高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带领孩子们接触音乐的同时,并进行认识、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过程,对孩子的情商、智商开发大有好处。奥尔夫音乐课堂抓住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儿童的综合性全面发展。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不论从学习的有效性还是对于音乐的兴趣培养方面都有一定的成效。奥尔夫音乐课突破了传统音乐课堂的生硬的“教唱”和“音乐知识硬性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将儿童最易接受的游戏等新颖的教学形式与音乐相结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感受音乐、参与音乐、从而喜爱音乐。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现状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60年代末由苏恩也(比利时)神父带入台湾,开始推广。1979年我国著名学者,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赴德国考察音乐,亲自访问会见了奥尔夫本人,并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国内。从此,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逐步的到推广与运用。于1989年6月2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自协会成立以来,对于奥尔夫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普及推广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协会为了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这种先进的教育体系与我国现有的音乐文化结合起来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师资培训活动。随后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音乐委员会的会刊《奥尔夫之桥》问世,《奥尔夫之桥》问世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推广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年来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在我国引进、实验、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借着奥尔夫音乐教育这个桥梁打开一个通道、使得我国的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接轨。可是在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中国音乐教育并未受到很高的重视。中小学音乐课堂一直以来依旧遵循着注重技能训练、忽略能力培养的说教、教唱的被动性音乐教学。新课改制后情况稍稍有所改观,遗憾的是落实到学校依然并未受到重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推广也就变得越发的困难起来。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可行性研究,所要探讨的就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能不能引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促进中小学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于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我国音乐新课标的联系

音乐新课标的中心内容所体现出的理念与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培养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音乐教学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理解多元文化,关注过程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内在契合性。我国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观念也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在这过程中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理念也进行了分析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借鉴运用于我国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学中,已成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及其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结合了动作、语言、歌唱、欣赏、演奏、创作和表演等内容的综合性音乐教学体系。其教学要求就是要使孩子们会唱、会奏、会跟着音乐跳舞、表演、还要会读谱、记谱。而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在逻辑上是相似的。

1.从语言朗诵中提取节奏“基石”――语言引入节奏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

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伟大贡献。奥尔夫教学法中提出了音乐学习的起点和终点时节奏学习,所以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其他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围绕它进行。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的四大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音乐教学的六大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这些领域与模块的学习也都是基于对音乐节奏的掌握而展开的。而作为中小学生节奏训练最好的切入点便是语言。中小学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时期。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来说也许他们天天都在学习的语言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所以潜移默化的用语言来引入节奏的学习是在中小学课堂中节奏训练的一个可行的教学手段。

2.声势教学――声势教学法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

声势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基本语汇有:跺脚-男低音声部、拍腿-男高音声部、拍手-女低音声部、捻指-女高音声部。前面提到过奥尔夫认为:“‘原素性’是原始的音乐、原始的乐器、原始的词语形式和动作形式。”而奥尔夫将人的身体作为乐器,正是遵循了他的“原素性”的原则。从中小学课堂来看声势教学有很大的可行性,首先人的身体不同的部位的拍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从中让学生探索不同的声音区分不同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奇妙、冲破学生对音乐高高在上的形象,向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会是音乐的创造者。其次基于中学课堂场地的局限性,和大班学生较多的客观事实。导致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相对艰难。而声势教学的易操作性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声势教学不仅使得学生接近了音乐,而且好操作适合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

3.乐器教学――奥尔夫乐器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

奥尔夫乐器演奏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一大特色。它分为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和旋律性的音条乐器两个种类。这些乐器大都音色丰富,且大都是不用经过专门的乐器演奏训练就能容易的掌握,演奏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单声部演奏,也可进行多声部演奏,还可以在合唱中担任伴奏。由于中小学学生音乐基础不同。这种简单易学的乐器演奏方式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音乐学习兴趣,训练相互间的合作能力,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其次在教具方面奥尔夫乐器可以拿我们生活中的任意一个可发出声音的物体来代替,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明创造乐器。这也就大大地提升了奥尔夫乐器教学在中小学课堂重的实用性。

4.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动作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奥尔夫的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包括:反应训练、体操练习、动作练习、动作变奏与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这些都是综合的对音乐的感知训练,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对音乐的节奏、音乐的风格变化、音乐的曲式结构等整体的初步感知训练过程。这与我国新课标教育的四大领域六大模块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就可以通过动作变奏与动作组合、动作游戏、即兴练习等对音乐进行直观的感受与理解。

5.听力训练――听力训练在中小学课堂重的渗透

听力是通过培训学生对音响的最直观的感知是感知音乐的唯一途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说听力的训练不仅是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它还可以帮助人们尽可能的体验音响的表现力感受音乐的内在情绪。所以说听力的训练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训练。而在奥尔夫教学法的所有手段中都渗透着听力的教学训练。这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曲式结构等都形成了一定的概念,逐渐加深印象视听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游戏的特殊功能

游戏是少年儿童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奥尔夫音乐体系以游戏为纽带将各种艺术表演形式联接起来,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科目在游戏的粘合之后形成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教学手段。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层层递进,从而为学生建立起宏观的艺术概念,让他们学到艺术结构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下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璀璨的音乐艺术文化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学生们还能从游戏中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如为不同的节奏填入不同的音,就能创作出不同的歌曲。选择不同的音,还会构成不同的调:有像太阳一般明亮的大调,也有像月亮一样温柔的小调,它们都是表达不同情感的基本模式。这些音乐基本框架概念的建立,会大大加快孩子以后在音乐学习上的进度。通过游戏形式的课堂教学,乐理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抽象知识也变得不再枯燥。

前面提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原素性”教育。奥尔夫教育最适合的群体是儿童,而游戏又是儿童群体最能接受的教学形式,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游戏会适用于我国的小学课堂。以游戏的形式授课的轻松的奥尔夫教学法也许会使中学课堂不在那么沉闷。使学业繁重的中学生在放松休息中学到知识岂不是一举两得。

四、结语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运用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次极具挑战而又令人愉快的尝试,它需要漫长的宣传、磨合、适应、渗透、接受过程。但基于理论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众多契合以及奥尔夫教学方法的先进性,都给我们将奥尔夫教学法运用于中小学课堂中的工作以很大的希望和鼓励。

参考文献:

[1]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