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德育课堂

中学生德育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德育课堂

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主体;数学课堂

生本教育,其实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即使是在你教的学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也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数学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爷一样,唠唠叨叨,喋喋不休,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s往往是自己失败。

“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发现生本课上的学生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有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嗦?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四、我在实践中存在的困惑

我在实践生本教育后,感觉课堂气氛好多了,但同时也产生很多困惑:

(1)这样上课,学生学的很慢的,每节课容量很少,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非常不好调节教学进度。特别是数学课堂,例题讲解的就更少。

(2)学生在讨论的时候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无形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课堂气氛表面很热烈,但总觉课堂效率不高,有些时候我甚至感到忧心忡忡,以及在课后作业中明显体现出来。虽然学校也说了允许失败,但我想学生失败不起。

(3)学生对于生本课堂的习惯培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生本教育一下子从初三阶段起步,跨度太大,好像空中楼阁,显得突兀。加上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薄弱,视野狭窄,理解能力欠缺,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比如,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不注意听。个别的学生可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变得越来越差。课堂上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讨论,深入思考,但是那些思考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消极。课堂上那么多学生,我们根本顾不过来,不可能了解所有学生是否在讨论应该讨论的问题。当要求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的时候,这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发言,久而久之,他们会越来越差,怎么办?

(4)教师在课堂中导的作用占多大比例?老师指导的时机?如果在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就有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如果在学生交流完再进行指导,学生的印象和教学效果就差。教师什么时候该出手呢?

(5)前置作业的完成质量。有时连教师备课都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有限的自习时间里,能否确保所有科目的教师布置的前置性学习都能按时按质完成?学生是否觉得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会变成负担和折腾,效果适得其反?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我们应该长期坚持,而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好的我们就能照搬,中间的困惑需要我们去探索,但愿每个教师都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本教育课堂模式。在自我的数学课堂中认真的摸索出自己的道路,为学生能更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教学预设就是预先的设定和计划,是课堂的确定性因素,一般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熟知和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总体教学设计的预见和学情的了解等等。教师是预设的主体,充分详细的预设既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也能为更有价值的生成提供基础,预设越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也越深刻。

一、教学预设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就科学课堂的教学预设来说,执教者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这节课我要教什么?2.通过这节课,我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提供了怎样的教学情景和实验?4.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5.在每个环节里,师生如何互动?因此,这就要求教学预设符合这几个要求:一要统筹全局,紧抓设计主线;二要立足学生学情,以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三要设计具有弹性,有一定的自由度,为生成留足空间。当然,跟“不预设”一样,“过度预设”也是不合理的。过度预设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看似都在执教者的掌控之中,但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列车都在教师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行驶,教师一直强握着方向盘,没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欣赏沿途的风景,行驶的路线也早已规划好,决不允许把列车开到突然出现的小径上。这样,教师的任务就是一成不变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详尽而缜密地呈现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地发问,小心翼翼地求证,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铺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而对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生的意外无论有无道理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没有生气,“死”的教案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和生命活力,结果必定是沉闷,封闭和僵化的。

二、关于课堂“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生成,在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教学生成往往是在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经过思考后的答案出乎教师的预设,但又在合理拓展范围,这时教师就该抓住机会,细细剖析和引导。

例如,在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探究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我的预设是学生经过四人小组讨论至少能得出的实验方案是让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瓶子中加水,然后观察有什么现象,甚至有的小组还能更加详细的讨论出加入水之后要马上密封瓶子,而且瓶子要选软的塑料瓶,不能选玻璃瓶。结果请同学来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时,一个小组给我的答案是:先在烧杯中加一定量的水,记下水面刻度,然后把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如果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则水面刻度不变,如果不能溶于水,则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会停留在空气和水面之间。以上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在他一说出烧杯二字时我心中就知道他的回答肯定不是我预设的,那么我不能放掉这个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找出方案漏洞的机会,同时,我也不能马上就说这位同学是错误的,这样既没有给其他同学思考是时间,又打击了这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信心。其实,在这位同学表述完之后,已经有很多同学在底下小声的提出了质疑,于是,我极力表扬了这位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好让其他同学知道,课堂上回答有错误也没关系,只要你肯回答,同时也顺势很自然的询问其他同学这方案可行吗?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时,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大家分析出这个方案里不管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你看到的水面的刻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而且二氧化碳没有颜色,你也不会看到它介于空气和水面之间,自然而然这个方案就被否定了。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既然即便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溶于水后这水溶液的体积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我们就得找溶于水后其他明显的变化,马上,有同学回答说压强会变小,前提条件得是在密闭容器中溶于水,很快同学们就能想到不能用烧杯,应换成有瓶盖的瓶子。这时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压强在变小,肉眼能看出来吗?不能,那就得再次转化为其他更明显也能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马上想到瓶子要用塑料瓶,瓶内压强变小后,瓶子就会变扁。

从以上这个课堂案例中,我更加体会到了生成保留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任何教学设计与策略,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都可能会调整、重组,甚至完全改变,预设的方案仅仅是种选择而己。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课堂情况灵活选择,甚至摈弃之前的教学预设。教学预设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教学生成又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如果不能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这就造成了预设和生成的矛盾。

三、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第3篇

药学专业课因为专业性太强,总是带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有些课程在学生今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应用不多,但又有考试需要,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几乎不懂得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为改变这种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且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的教学现状m,笔者尝试在药学专业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努力让药学教学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1.源于生活

药学专业课虽然枯燥,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用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注意对这些资源进行积累。在授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将积累的生活资源怡当、合理地融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药学知识充满生活化气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1.1教学情境生活化

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容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通过讨论、辩论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的情绪推向,“进入角色”,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2年看到有关毒胶囊的新闻,笔者去网上找了相关视频,在药剂课上让学生了解毒胶囊的制作过程,一方面让学生对胶囊壳的原料--明胶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药品关乎人体的生命健康,不管是原料还是包装材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别把治病救人的药品变成危害人生命的毒药。

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有一集大头儿子跟爸爸送牛奶,大头儿子对有孩子的阿姨说:“这是加钙的牛奶,喝了有助于宝宝长身体”;对上夜班早上回家睡觉的叔叔说:“叔叔,这个牛奶喝了有助于睡眠”;对早上赶着去跳广场舞的奶奶推销时,送了个加热器,方便老人家喝到热牛奶……笔者将这-集动画片下载下来在药品市场营销课上让学生观看,学生看了以后都对大头儿子的营销策略大加赞赏。

1.2教学道具生活化

药剂学介绍空胶囊有8种规格,分别是000号、00号、0号、1号、2号、3号、4号、5号,常用的为0~5号。为增强学生的记忆,在上课时教师通常会在PPT上放一张图片,展示从大到小规格不同的空胶囊,但学生还是无法想像各种胶囊实际到底有多大。笔者从家里找了两颗胶囊,一颗快克,代表1号胶囊壳的大小,另一颗阿斯美,代表5号胶囊壳的大小,这么一对比,学生立即对胶囊壳的大小有了准确的认识。还有学生总结性发言:原来5号胶囊壳只有1号胶囊壳的一半大。”

药剂学中涉及的仪器介绍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拆机器很麻烦,教师一般采用图片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例如单冲压片机,每次讲起机器里的冲头冲模,笔者往往先用图片展示。为了更形象生动,笔者经常会用生活中学生见过的扳指来形容模圈的形状,告诉学生模圈中间的孔比扳指要小一些。有调皮的学生会故意问“老师,扳指长啥样啊?”有一次笔者直接抱起一个教室里的饮水机空桶,指着上面的蓝色盖子说:“喏,就像这样的一个,边上一整圈都是金属的,就中间挖了个孔。”虽然引得全班哄笑,但这个描述非常形象,学生对模圈的形状有了准确的认识。

1.3教学内容生活化

2010年的百多邦广告中提到百多邦中含有PEG(聚乙二醇)和莫匹罗星,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实药剂学中PEG是软膏剂中的一种基质,帮助制剂成型而已,但广告中却在提及主药莫匹罗星时特意强调PEG。笔者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了这则广告,并提问PEG和莫匹罗星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由此也加深了学生对PEG的认识。

药剂学中介绍各种制药用水的制法,其中反渗透法和超滤法等对学生而言专业性太强,有些学生对原理都无法理解,因此经常记错,更别提应用了。笔者在讲课时提到家里的净水器,因为很多净水器的净水原理就是其中的滤芯用了反渗透膜或超滤膜。笔者又从网上找了相关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抱怨药剂知识难懂,进而对净水器产生了兴趣,甚至有学生说“‘老师,我回家可以去显摆一下,我连净水器的净水原理都懂”虽然是句玩笑话,但给笔者的教学工作增加了一份信心。

2.用于生活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而是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与学习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考虑药学专业课的特点,建立学生生活和药学知识的联系。

2.1开展生活化小组活动

药剂学中经常会介绍一些制剂的附加剂,如防腐剂、调味剂、着色剂等,有一次笔者为调节上课气氛,上课时带了一袋子糖,请学生就学过的知识找出糖果中的添加剂,找对的有糖吃。那节课上学生都很高兴,效果也很好,临下课时笔者问学生:“如果以后你拿到一袋零食或者一瓶饮料,能找出里面的添加剂吗?”所有学生都说能,那天让笔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比较“健忘”很多上学期才学过的知识,这学期问起他们已经不记得了。比如这学期笔者上课时问学生药品和保健品如何区别,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一点。幸好笔者早有准备,笔者让学生比较了几张图片,首先让学生知道保健品的包装上会有个小蓝帽,药品和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是不一样的,药品的批准文号是以“国药准字”打头,保健品的批准文号有“国食健字”和“卫食健字”两种。为了巩固知识,笔者布置了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找有完整包装的药品或保健品,下次课时拿来与同学交流,这样他们以后在生活中也能区分药品和保健品了。

2.2布置生活化课外作业

为让学生知识面更广、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强、对笔者所上的课更感兴趣,笔者在药品市场营销学课上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每位学生按学号选择一个全国百强药业,做一个PPT,主要介绍该药品企业的历史或发展史、特色、主打产品等,要求图文并茂,最好能有相关视频。在每节课前,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介绍他们做的PPT。结果笔者发现,学生其实都是很有想法的,有的学生做出的PPT很精美、设计新颖,有的学生讲解时声情并茂。

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能力;培养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两种工具。一个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习、培养和锻炼的结果。我们提倡让学生多读多写,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当然也采取了许多办法,诸如写读书笔记、摘抄,等等。但是,学生在考试时的阅读成绩仍然不理想。这表明,学生平时的阅读是走过场,他们读的是好看的,不是有用的;读的是形象的,而非理性的;读的是手边随便能找到的,而不是精选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

农村的中小学生能讲普通话的少之又少,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微乎其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交往与交流,影响了他们信息的摄取程度。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能说、会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质。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让学生长期坚持练习说和写,让学生明白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说、写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在书写指导时,要求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的形和意等。汉字中,形声字占绝大多数且多音字也很多,所以在汉字的读和写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明确读书目的

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应该带着目的去读,这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比如,第一遍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第二遍指名读课文,重点纠正字词的读音,指导一些难读句段;第三遍默读,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解题能力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百遍,其义难见”。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学生作为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体的学习者,他们的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容易接受新事物。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指点、引导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美典范之作。如,《春潮》中描写春潮的形成过程和由弱到强的磅礴气势,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势不可挡!春天充满生机与热情,象征着中国人民拼搏向上的无限生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我只看见你的眼睛》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间的美情、美意,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并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体会到美是社会的主旋律,相互关爱是人间最真挚的友情,无私奉献是人的崇高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从美的景色、美的行为、美的感情中去挖掘美、感悟美、接受美,并通过审美的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尽可能地用最准确、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小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文字、接触了简短的文章后,教师就应引导他们模仿习作,在不断的习作中积累词语和句子,总结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中学生德育课堂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学生权利;构成;表现形态;来源;语文课堂教学

一、学生权利、学生权利的构成和学生权利的表现形态

根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学生是一种身份,指在学校肄业或在其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学习的人。学生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在于当其进入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后,他就以专门的知识学习者这种规定性存在着。而权利在本质上为法律上的力,即权利总是由“特定利益”和“法律之力”两个因素构成(德国法学家Merke1)。因此,我们要看到知识学习者这种规定性并不是学生身份的全部,他同时还是一个儿童,一个人,有作为儿童的特殊的生理和精神需要,即“特定利益”,应当享有像其他人一样的公民权、人权。明白这个,我们才能对学生权利的特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谈论学生权利时,既有一般权利理论普遍应用于学生身上的可能性,同时,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也为学生权利的特殊性提供了依据。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把学生权利划分成这样三种构成部分:作为人的权利、作为儿童的权利、作为知识学习者的权利。当然,这三种构成成分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于学生权利之中。

此外权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法律学者倾向于将其表现形态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现实权利。应有权利不是任何一个阶级所具有的主观人性,而是反映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个体的价值的至高无上性,是和物质生活条件紧密相连的。法定权利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但有时法律虽然规定了,但实际上公民并未拥有,这就涉及到权利的第三种表现形态,即现实权利。学生权利的表现形态亦然。

二、学生权利的来源和依据——“法律上的力”

学生存在于国家、社会之中,不论是作为群体还是个人,毫无疑问是国家公民的一部分,因此在接受国家法律约束的同时,也必然享有法律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目前,在我国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学生权益保护法,但这并不构成我们忽略学生权利的理由;相反,我们完全可以在国内法律法规、国际人权方面的公约中找到学生权利——作为知识学习者的权利、作为儿童的权利、作为人的权利——的渊源。

国内法律法规中学生权利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专章就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作了规定,涉及学生权利的内容主要有:

(1)教育平等的权利。包括女生与男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2)贫困学生享有获得经济帮助的权利;(3)身体残疾的学生享有获得特殊教育的权利;(4)学习权,即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权利;(5)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6)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7)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8)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9)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在国际上,尊重人权已经成为自二战以来人类社会的共识。虽然国际人权公约(如《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等)并不能直接赋予个人以各种权利,但同样可以为我们寻找学生权利的渊源提供参考和启示。

如《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到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

又如《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到的儿童权利多达几十种,其最基本的权利可以概括为四种,即:(1)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2)受保护权——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3)发展权——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4)参与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中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是其提出的关于儿童权利的四大基本原则:(1)儿童的最大利益原则;(2)生存和发展的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学生权利——“特定利益”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休息时间之外,几乎80%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我国每年发生在学校的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件达140000件之多。毫无疑问,在具体的空间范围内,学校应当成为我们关注学生权利的一个重点。那么在学校范围内,学生权利的重心又在哪里呢?对我国中小学学生在校时间稍有了解的人,恐怕都会同意笔者的这样一个观点——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无论是作为人的权利,还是作为儿童的权利和知识学习者的权利——应当是我们关注的重心和焦点。

校内的学生权利有不同于校外的学生权利的地方,同样,课堂外的学生权利与课堂教学中学生权利也存在差异。在本文中,考虑到我国中小学分科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只选取其中一个学科——语文——来谈一点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的粗浅看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当然具有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权利的共性,如发展权、自由权、民主权、人格尊严权等,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地方吗?换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的特殊性在哪里呢?根据权利概念的本质,这个问题就转换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什么特殊的需要?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特定利益”是什么?

以下笔者尝试从国家课程标准的视角,对照数学学科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权利的特殊性。具体内容见表1。

在课程性质上相较于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总体目标上语文课程侧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数学课程则侧重于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进而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要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特定利益”或特殊需要就在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形成并发展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正是学生权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于是要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权利的特殊性接着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考察语文素养。

(一)国家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角度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里规定的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关照和认识学生语文素养(这并不表明语文素养可以分成这样独立的三个部分,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一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语文素养侧重于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是从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策略,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与反思。

三是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应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也可以从这样三个维度出发来进行分析,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的学生权利,过程与方法的维度的学生权利,知识与技能的维度的学生权利。

(二)心理学角度

语文素养作为学习的结果,依据心理学家加涅的观点,可以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前四者都属于能力范畴,但态度却不是能力问题。语文素养用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可作如下解释。

1.语文言语信息。加涅所说的言语信息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一些类型的语文知识:语言文字知识;课文内容知识;课文背景知识。语文课程中的言语信息,大致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文化品位。

2.语文智慧技能。语文智慧技能是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想情感的技能,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字词学习;句子学习;段落篇章学习。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等。

3.语文认知策略。语文认知策略是学习语文的程序,它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

4.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拼音、朗读中含有发音技能,它要求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腔、舌头的肌肉协调。书写,尤其是用毛笔书写,要求手部肌肉协调能力。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需要有动作技能的参与。

5.语文情感与态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蕴涵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

一是道德,课文中歌颂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中习得做人处世的方法。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美好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内容基本上属于情感态度范畴。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权利还可以从这样五个维度出发来进行分析,即学生学习和积累语文言语信息的权利,掌握语文智慧技能的权利,掌握语文认知策略的权利,培养形成语文情感与态度的权利。

回顾上述两个考察语文素养的角度,笔者发现两者虽然视角迥异,但得出的结论在一定意义上却殊途同归。

综上,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现实的学生权利可以用这样三点来概括:

第一,就三维目标维度而言,重视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学生权利而相对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或语文情感与态度维度)和过程与方法的维度(或语文认知策略维度)的学生权利。

第二,知识与技能维度之内,重视知识积累的学生权利而相对忽视技能发展的学生权利。应试教育背景之下,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第三,在学生技能发展权利层面,重视听、读、写而相对忽视学生说的、口语交际的、思维的权利。虽然近年来情况有改观,但“灌输式教育”“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仍然是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研究者提出“语文学科考试应增设口语交际测试”,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