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乡村旅游是以体验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同当地人同时进行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与农事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并修身养性的一种旅游方式。在过去的20年的时间里,乡村旅游正以一种激增的成长事态成长着,然而她所为经济带来的增长指数却不甚乐观,这也从正面反映出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比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之处,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及时避免发展中的威胁。

一、优势分析

(一)乡村旅游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影响了原有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旅游业的特性与特质,必将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旅游地经济结构的完善程度,促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二)解决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为乡村旅游地解决了大部分的就业问题,农家乐等项目的低门槛可以使得更多的村民加入就业队伍中。

(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

开发更多的乡村旅游地有利于旅游地的资源复合开发是指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挖掘乡村旅游地的潜在资源和能力,发现更多可发展资源,推动城市发展规划,带动城市经济增长。

二、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经营者思想认识不足

大多数旅游经营者以旅游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而忽略了农业生产带给乡村旅游的优势和农业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的重要性。仅靠旅游收入维持经营一方面不足以使经营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仅靠旅游收入带动经济则使得乡村旅游失去其产业结合的特质。

(二)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在整体的旅游市场中,旅游纪念品单一的问题一直是老生常谈,旅游纪念品与其他纪念品最大的差距是应该具备乡村特色,即相对于城市特征而言,人们在乡村地域内,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的,和城市有明显区别的所有自然和人文的元素,目前乡村旅游纪念品多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摆件或者小饰品为主,产品样式单一,缺乏内涵和心意。

(三)相关管理政策及法规体制不完善

首先,当旅游经营者选择投资乡村旅游后,为节省成本或者其他原因等,选择将乡村旅游作为“家族企业”发展,任人唯亲,导致管理制度不完善,乡村旅游的内部管理体系混乱;其次,在我国现有的成熟法制中,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其因竞争压力大、项目单一造成的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带来的无序发展等请款,因而出现规制混乱的现象。

(四)资源保护体制欠缺

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执法手段不严,而使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环境破坏到哪里”的局面。

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乡村旅游的开发引导

乡村旅游是将一种生态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旅游经营者注册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前可以考虑进行一段时期的思想引导以及认识的提高,通过传导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规则来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应该向公众传递乡村旅游的价值,普及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对乡村旅游长足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从根源处减少资源破坏现象的产生。

(二)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俗,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的乡村聚落;有着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等。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开发和设计,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

(三)培育人才,规范乡村旅游市场服务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并且重点的有规划的进行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第三产业发展的活力来源于服务的水平,乡村旅游亦是如此,培养乡村旅游的服务型人才,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活力,努力为旅游者提供愉快、舒适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规范乡村旅游的市场,这不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更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认识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和趋势。

四、结语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顺应市场的需求,搞好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第一、三产业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既能够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又能满足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进行乡村旅游,体验农家生活。回归和感悟大自然的需要。

浙江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势头日益旺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经营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95年前浙江省乡村旅游景区只有22个,2002-2004年发展达到,每年新建个数达70个以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乡村旅游在浙江各地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到2008年底,全省各类乡村旅游景区点1138个,从业人员5.18万人,年总产值达63.92亿元,总面积达131.5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0强。

尽管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势头不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由于缺少科学统一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专业设计,目前,乡村旅游出现了简单模仿,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许多地方的农业旅游只限于单纯的自然田园风景的观光,无法满足城市游客对具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此外,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农村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受到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出现农村尤其是都市郊区的农村被都市同化的趋势。原有的特色与魅力大为削弱。

近几年来。人们旅游消费的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特色的要求。所以要吸引旅游者,就必须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不仅发现、认识其特色,而且将其特色挖掘出来、突出出来,形成产品鲜明的风格,从而才会有一定的垄断性,有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目前国内学者从乡村旅游者需求角度对产品创新进行分析与研究的成果还较少,本文拟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对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提出若干构想。

二、旅游者需求分析

(一)需求意愿

79%的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兴趣,不感兴趣的人仅占8.4%,说明乡村旅游具有较大吸引力和发展前景。在旅游者中。较高收入人群也占了一定比重。可见,随着社会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不少需要释放工作压力的人们也逐渐把乡村旅游作为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从职业细分来看,学生和离退休人员的出游意愿最为强烈。

(二)需求动机

旅游者参加农业旅游的主导动机是依托于其优美环境及特色生活情境体验的休闲度假。占了48%。其余主要有回归自然(21%)、情感归属(14%)、学习交流(10%)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游客的出游动机主要是体验农业旅游带来的身心放松。其次是回归自然。体验区别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感受农村的乡土气息,寻求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三)出游方式

游客对不同出游方式的选择,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指向。分析显示,多数人偏爱与亲友结伴出游(74%),其中夫妻、情侣及三口之家的比例最高,因此家庭与亲友市场是浙江乡村旅游的重点。另外,市民对自驾车这一交通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偏爱,有超过一半的旅游者通过自驾的方式出游,其他主要为公交车和包车的形式。

(四)活动内容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包含三大类:一是观光类项目――观赏田园风光、新农村建设成就、参观高科技农业园区;二是参与类项目――品尝农家食物,住农家屋,购买土特产品、参加农事活动:三是综合类项目――体验民俗文化及风情,体验农家生活。统计显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活动项目存在明显的偏好,体验农家生活最受欢迎(62%),其次是品尝农家食物(55%)、观赏田园风光(46%)和体验民俗文化及风情(42%);排名靠后的三项为:住农家屋(22%)、参观高科技农业园区(19%)和观赏新农村建设成就(15%)。反映出旅游者对文化类及参与体验性的活动内容最感兴趣。

(五)满意度情况

通过采用五级利李克特量表分析,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总体满意度尚可,均值为3.14。综合满意度与再次旅游愿望的方差为.000,说明不同满意度的旅游者在再次旅游愿望的选择上有显著的差异性。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的满意度极大地影响了其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和忠诚度,进而影响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从所得的数据分析,所有的产品满意度变量都与综合满意度存在线性相关,均对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但其重要性程度存在不同。根据效用与重要性整合模型分析,可以得出,文化内涵、活动参与、情感体验和特色项目处于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区域,这是一个“行动区”,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将边际资源尽可能多地分配到这些方面去,提高旅游者对其的满意度,最终提高旅游者的综合满意度。

三、产品创新的总体思路

(一)资源条件是产品创新的基础

产品的创新需要建立在现有资源基础之上,从调研情况看,浙江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广大农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民风习俗,加之浙江省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为开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

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时要充分运用和体现其自身资源的优势,挖掘其对游客存在的各项吸引因素。不能在乡村旅游中进行低质量的产品开发,破坏资源本身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把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势体现出来。

(二)旅游者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导向

近几年来。人们旅游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正逐渐发生变化,在旅游活动中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参与,更加注重环境的要求,这种需求为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乡村旅游产品创新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乡村旅游者需求的特点,顺应旅游需求的变化,不断升级换代、推陈出新。只有针对旅游者需求特点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才会受到旅游者的喜爱,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消费,否则就会丧失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旅游者未满足的部分是产品创新的关键

旅游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旅游者,其最终的目的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产品的质量应由旅游者来评价。其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决定了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大小。要使旅游产品得到有效的开发,提高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应该了解旅游者对产品尚不满意的部分和原因。只有针对关键部分进行改造和提高,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达到旅游者对产品的满意。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发现,文化内涵、活动参与、情感体验和特色项目处于重要性较高,而满意度水平较低的关键区域,需要在产品创新中重点加以关注。

(四)特色是产品创新的核心

“有特色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特色是产品固有的差异特征,是与其他产品比较而形成的“特殊本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一般性的观光游览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他们更注重旅游内容的参与性、娱乐性、生态性。目前单一的市场已被各种细分市场所代替,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自身的需求特点,这样就要求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根据每一细分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设计出内涵丰富,能反映时代潮流和本地区特色的旅游产品。

四、浙江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构想

特色是旅游之“灵魂”、是产品竞争力之“核心”。在各类旅游产品遍布大江南北,而旅游产品又具有同质化的情况下,要使乡村旅游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旅游者需求的特征及浙江乡村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开发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目前市场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以下一些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一)文化休闲游

在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中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休闲度假是其最主要的旅游动机,而文化内涵是游客最不满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大力开发文化休闲游产品,让游客纵览农家风情,漫观萤光树影。脚踏乡间小路,听那“路边的老牛在歌唱”,追寻梦牵魂绕的乡情乡音,使游客能尽情地感受乡村的异地风光。

在产品开发中要把农耕生活形态的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将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戏台等农耕生活形态,及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再现于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同时要大力地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各种民俗工艺品,民俗工艺品是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在开发中应结合农村农耕文化特点进行设计:体制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心理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在农村的纯朴民风上,在农业旅游中所有的服务人员都应该体现淳朴和亲情,尽量弱化商业气息。在景区中应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如炊烟轻袅、闲云舒卷,营造舒缓闲淡的氛围,满足旅游者放松都市工作和生活中紧张情绪的需要。

(二)学生修学游

学生群体的比重在浙江人口中占有相当的份额,随着我省经济能力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学生旅游人数逐年增长,而青少年的修学旅游也已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而且学生拥有较充足而稳定的闲暇时间,因此,青少年旅游市场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在乡村旅游中占了相当的比例,如果开发得当,发展前景乐观。

在产品开发中应结合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大、中、小学校,围绕学习、科技、环保等相关主题,选择相关的项目,突出农业科普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根据学生闲暇时间的特点。可依托乡村旅游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农业项目,组合相关的内容,开发各类学校学生的春、秋郊游及夏令营旅游产品。同时针对学生偏向于参与性旅游项目的特点,应化静为动,将纯粹观光性的旅游向参与性转化。如让他们参与农作物的耕种、进行果园的采摘、鱼塘的垂钓、饲养各种动物等,以增加学生的旅游兴趣。在景区开发经营中,要多设置标牌及多媒体等各种设施进行相关知识介绍,同时加强景区讲解员的配备和培训,强化产品的知识性。

(三)乡村旅游俱乐部

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的市场意识和消费观念比较前卫。同时鉴于在调查中各类旅游者对乡村旅游认识的共识较多,而近几年高收入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比重也在增加,因此,可以借鉴国外旅游业及国内高尔夫球旅游的产品模式,结合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开发乡村旅游俱乐部的特色产品,将有乡村旅游共同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者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乡村旅游俱乐部不是纯粹的景点,也不是纯粹的休闲中心,在其产品当中应该主要包含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情”,要把对农业、对乡村的一种“情”融合其中,这种情可以是怀念之情、敬仰之情、好奇之情、渴望之情,把“情”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之中,同时也贯穿于整个俱乐部的理念当中。用情把各乡村旅游者联结在一起。其次是“景”,俱乐部形成的基础就是对农业旅游景观的共同爱好和欣赏基础上,所以必须要有那种让人一见倾心、一见钟情的景观开发效果,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平台来开展俱乐部的活动,这是俱乐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再次是“玩”,俱乐部应该有各种能满足乡村旅游者需求方式的活动,能通过各种活动,让旅游者共同感受农村的气息,感受民风的纯朴,分享对农村的回忆和体验。乡村旅游俱乐部在开发时应建立会员制,根据俱乐部的游客情况,可以在游客中推行星级会员制,根据不同的等级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培养游客的忠诚度,稳定一批长期的游客。另外。要保护自己的无形资产,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然后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经营模式走连锁经营的道路。

(四)百年好合婚庆游

目前浙江省新婚市场的各种消费潜力巨大。针对新婚市场开发的各种产品也层出不穷。仅新婚摄像及新婚典礼等项目的消费额就十分巨大,像杭州市太子湾、植物园、黄龙洞等景区每天前来拍摄新婚录像的人络绎不绝,而各大酒店的婚宴更是需要提前几个月预订,由此可见其消费市场潜力之大。农业旅游景区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极具民俗特色的婚庆方式,有新鲜环保的绿色果蔬,如此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开发婚庆旅游市场中应极具优势。在调查中也发现,青年男女对乡村旅游景区有着较大的兴趣,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百年好合婚庆游的主要目标市场定位于新婚的情侣。也可以适当扩展到感兴趣的未婚和已婚的情侣。新婚的新人在结婚的当天,可以在农业旅游景区参加别具特色的民俗婚礼,同时利用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拍摄出极具收藏意义的录像资料。在景区中还可以种植一些相思树、情侣松、百合花等有良好寓意的植物,养殖一些鸽子、鸳鸯等与情侣有关的动物,从而增加对新人的吸引力。此外。还可以增加对新人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如让情侣种下一颗相思树,栽下一枝百合花等,并可以中树下立一个石碑弦上情侣的姓名和种树的日期。这不但比挂同心锁等传统节目更有意义,并且也为景区的绿化做了贡献,更重要的是,成为吸引情侣们再次前来游览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吸引相当多的回头客。另外,如果有兴趣的新人。还可以把婚宴摆在农家,让宾客们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新鲜菜肴。实可一举多得。

(五)体验参与游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摘 要] 由于城市休闲空间的挤压效应,越来越多的城市休闲群体青睐于乡村旅游的度假形式。然而其理论研究尤其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理论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分析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特性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在米德尔顿原有消费行为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并提出了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

[关键词] 乡村旅游者 消费行为 模型

一、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特性

1.乡村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共性

尽管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旅行时间的长短、价格的敏感度、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求特点,但只要他们以旅游活动主体的形式存在着,其消费环境、消费诉求及消费行为必然存在以下三点共性。

(1)非惯常环境(客观因素)。非惯常环境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外的环境。无论是乡村旅游者还是一般旅游者到异地旅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身状况以适应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过程,如对旅游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和饮食习惯等人文环境能够接受并适应;同时,要求旅游地能够对外来者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并对外来文化“侵入”有一定的心理容忍。

(2)非惯常心态即“体验”(主观因素)。非惯常环境心态则是指人们日常经历以外的体验。其特点是短暂的、开放的,不受或较少受日常生活种种戒律所约束的。乡村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享受,其最根本的追求都是通过旅游恢复体力,放松精神。

(3)非惯常行为。由于旅游活动是在非惯常心态“驱使”下的旅游者进入非惯常环境所引发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其行为也证明了旅游者“非理性人”的合理性。乡村旅游者亦是如此,在旅游过程中往往现出异于惯常环境下的消费行为,比如由于身份匿名化也往往可能使一些在惯常环境中经济地位较低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包括支付小费等)时会显得格外的慷慨大方,即产生炫耀性消费,而这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在乡村旅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2.乡村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区别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旅游者分为不同的类型。旅游活动无论在活动内容上还是旅游目的上,都表现出很大的综合性。而乡村旅游是后现代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渴望遁逸,暂时逃避快节奏的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一种心态。乡村旅游是属于细分化阶段的专项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与一般游客消费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如表

综合以上8方面的不同行为,乡村旅游与一般旅游者相比,其特征表现如下:

消费人群的集中性。乡村旅游消费者主要是来自经济发达城市的居民,其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和强烈的休闲欲望决定了它们是乡村旅游的主体消费群。

旅游行为的经常性。由于我国假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观念的逐步推广,城市居民在双休日或节假日以周期性出游的方式参与乡村旅游、调节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和短假出游的重要选择之一。

旅游决策的自主性。乡村旅游者大都采取自我服务的组织方式,以单位、家庭和亲朋好友为主要团体形式,自己组织线路及相关事宜,旅游活动安排较宽松。

二、乡村旅游者行为模型的构建

1.已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已不适合乡村旅游者

在众多学者提出的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型中, Middleton提出的刺激――反应购买者行为模型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者行为特征入手研究其消费行为的过程,但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行为模型不能充分反映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因此,研究乡村旅游者的行为模型要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即该模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专门针对乡村旅游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二是从乡村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出发;三是考虑乡村旅游者消费决策的动态性;四是模型优于以往的模型,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2.消费者行为模型的修正

根据乡村旅游者的消费特性,笔者对Middleton的刺激――反应购买者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构建了突出乡村旅游游客行为特色的模型(图1),勾勒了五个交互作用的构成因素,即“拉―推”刺激因素、沟通渠道、乡村游客特征和决策过程、“决策―行为”过程、购买和消费后评价反馈因素,其核心因素是“乡村游客特征和决策过程”、“‘决策―行为’过程”。因此将Middleton模型中的购买输出反应部分修改为“决策―行为”过程更合适,并对刺激因素、沟通渠道、核心因素与购后评价进行完善和修正。

(1)“拉―推”刺激因素。Middleton模型的刺激因素从一般意义上指旅游产品和服务,若仅仅是从旅游产品和服务来分析,简化了旅游者需求的外界刺激因素,欠缺对消费者的外界影响因素的考虑,因此需要根据城市消费者的特性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特有的吸引力,从“拉”、“推”两方面的因素来全面综合分析外界刺激因素。

(2)沟通渠道。Middleton模型中的沟通渠道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但由于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少有规模化的信息窗口、很少有宣传报道,主要依靠口碑效应形成特色,因而乡村旅游者行为模型中的沟通渠道主要是朋友、家庭、参照群体、网络等非正式的渠道,这些渠道对游客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左右着行为的发生。

(3)核心因素。Middleton模型中的核心要素是购买者特征和决策过程,由沟通过滤器和动机两部分组成。根据消费行为产生的始终,笔者认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核心部分应涵盖从决策到消费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而不止包括购买者特征和决策过程。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者的特征和决策影响因素,需要对Middleton模型进行修正,即添加流程线条的粗细程度,并在信息过滤器中补添乡村游客的态度,增加乡村游客主动了解旅游地信息的意愿,体现了“拉―推”刺激因素对乡村游客的刺激作用,突出了乡村旅游者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决策过程的动态性流程。

其次,将“决策―行为”过程提升到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识到了消费行为产生的始终性;在研究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时,还意识到了旅游者的消费活动是一个连续不断动态的过程,并且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4)购后评价。Middleton模型中,在“购买和消费后的感受”与“决策过程”之间以箭头相联系,本文根据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将购买和消费后的感受、评价的行为反馈给乡村游客行为模式中的沟通渠道,这正是乡村游客消费行为的特色所在――“口碑效应”的显著重要性。

三、乡村旅游游客行为模型的分析

1.“拉―推”刺激因素

(1)拉动因素。旅行可达性――在乡村旅游中,游客大多是自我服务的旅行方式,因此旅行距离与可达性是一个旅游决策过程的制约因素之一,而旅游地的可达性、游客对旅行距离的感知程度直接影响着旅游出行。

乡村资源特色――主要指乡村旅游的人文和自然资源,譬如,乡村自然风光、田园风光、民俗节庆活动、特色民居等都表现出与城市资源的差异性,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乡村大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旅游地建设风貌、环境卫生、公共设施、服务设施、配套设施和交通环境等;软环境包括旅游地的管理系统、社会治安环境、社会服务体系以及法规政策等。大环境对旅游吸引力的营造具有很强的辅助作用;对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具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乡村生活方式――相对城市生活的复杂、紧张、压抑,乡村生活方式就轻松得多了。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新鲜可口的蔬菜瓜果等乡村生活方式和内容成了吸引城市消费者的拉动因素。。

消费的低廉性――旅游的背景在农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成本相对其他旅游活动要低得多,乡村旅游的开支成本也低廉得多。适合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城市居民这一广大客源群。

(2)推动因素。城市喧嚣的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喧嚣城市的久居生活推动了人们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需求。

假日制度的完善:对城市上班族来说,随着企业、政府带薪假期、双休日、传统小假期等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居民每年有100天以上的休闲时间,这大大实现了人们出游的时间基础。

居民收入的增加:随着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收入也在日益增加,之前并无多少旅游经验的生活改善型家庭也加入到乡村旅游中来。

2.沟通渠道

乡村旅游的沟通渠道主要是口口相传形成的特色渠道,即朋友、家庭、参照群体、网络等非正式的渠道,对游客消费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左右着消费者行为的发生。

3.核心因素

(1)乡村游客特征和决策过程。在乡村旅游中,游客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意向,因此用粗箭头来表示其重要性。游客的出游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内驱力:人们内在的心理或生理处在某种缺乏状态,从而产生满足这种缺乏状态的愿望,即存在内驱力。如,身心疲乏等。

平衡动机:是游客要在变化与稳定、复杂与简单、新奇与熟悉、紧张与轻松等矛盾心理中寻求一种平衡。由于稳定、复杂、熟悉与紧张的城市生活,出于寻求生活的平衡点,从而产生了乡村旅游的愿望。

解脱动机: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繁忙的日常事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产生高度精神紧张,精神长期得不到松弛,当积累到一定强度,就会产生一种逃遁的愿望,去乡村世界寻求一方“世外桃源”。

补偿动机:即城市旅游者通过乡村旅游来寻求补偿,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那些满足感、新鲜感、亲切感和自豪感得到补偿。

(2)“决策―行为”过程。由于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决策的产生到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行为的产生与否还要受到一些不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

第一,旅游者的感知、态度等心理会随着旅游活动过程的推进而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由于城市居民对环境的卫生、配套设施、服务质量等要求比较高,通过更进一步对旅游地环境的了解影响消费行为。

第二,消费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社会消费水平、审美倾向都在发生变化。

第三,旅游者本期消费行为受到上期消费经历的影响,本期消费经历又影响下期消费活动。。

4.购后行为反馈

在乡村旅游消费购买后,游客会产生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旅游满意度的评价,会积累旅游经验,从而影响自身下期旅游和周边群众的旅游行为决策,在上图中用线条的粗细来表示影响程度。

四、结语

消费行为研究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课题,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行为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本文借助Middleton模型设计了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型,并在其原有的消费行为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为今后乡村旅游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 卫:旅游消费行为分析[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2]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旅游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到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到1,840万人。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为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乡村旅游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它的生命线是乡村性,表现为乡村性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自然物质方面和乡村的民俗传统、乡风乡貌、语言文化、制度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也即原生态的或乡村性的生态环境,包括乡村性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性人文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背景和时代使命,一是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渴望远离喧嚣的都市、回归淳朴的自然,由此形成了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动力;二是农村谋求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由此构成了乡村旅游强大的供给动力。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多种模式,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征求意见稿),我国乡村旅游将“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大格局”,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充满机遇,前景广阔。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动关系

分析自乡村旅游产生之时起,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注定是不可割裂的,他们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根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而作为衍生物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非常深远的,是二者关系中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互促共进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性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核,是乡村旅游的拉力源。乡村旅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乡村独有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生产活动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大凡乡村旅游都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的桃花村乡村旅游就是发端于曼妙娇艳的遍野桃花;张新场村乡村旅游则因楚国高等级贵族古墓葬熊家冢而插上腾飞的翅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得好的地区,也都因有良好的乡村性生态环境,如四川郫县友爱乡乡村旅游是在发展园艺、盆栽、林果的基础上嫁接乡村旅游;浙江省淳安县立足于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特色民俗、节庆发展乡村旅游;云南省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出乡村旅游的多种不同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内在要求;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实力,当地政府和农民有能力对旅游环境资源进行投资,提高资源环境质量。

(1)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处于乡村生态环境系统的中心层次,也是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乡村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乡村旅游应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不能被破坏、不能被挪作他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行绿色生产、保护农田、保护野生动物、关闭土法工厂和采矿厂等,有效地保护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

(2)促使乡村人文生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改善。乡村人文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品位提升、内涵延伸的着力点,乡村旅游开发主要就是对人文资源的开发。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古迹、古镇、古建筑、饮食、语言、服饰、特产、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魂宝,是深深吸引乡村旅游者眼球的尤物,能带给旅游者极大的体验、教育、休闲、娱乐享受。没有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这些丰富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受重视、遭受人为破坏或经历风雨摧残而日益破败、凋毁,其巨大价值白白闲置或流失。许多乡村旅游地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东西被视如珍宝,有效地被保护起来,如对历史古迹、古镇、古建筑进行复古修缮,对当地传统习俗、特色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对那些濒临淘汰的民族手工艺加以继承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得以最大程度地被保护起来。(3)促进村容改善。一是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动力、能力和积极性去翻修或新建住房,就能主动要求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就有了村镇整体规划的愿望,于是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村)镇应运而生,乡村旅游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二是交通越来越畅通。过去乡村交通的典型特征是“羊肠小道”、“泥泞崎岖”、“坑坑洼洼”,“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开发乡村旅游后,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乡村旅游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且基本改道拉直;三是绿化走进乡村人家。过去绿化似乎只是城市的专利,乡村就是“土里土气”。开发乡村旅游后,人们在村落道路两旁植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家园,努力营造出更加清新、优美的村容村貌,绿化在乡村愈益受到青睐。

(4)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高。一是掀起了农民求知热。受乡村旅游的外来影响以及从业素质需要,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甚至外语和电脑,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二是农民环境意识大大提高。可观的收益使农民认识到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从前的不感兴趣、不关心发生重大转变,环境保护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注重卫生健康也成为农民的一种

生活习惯;三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外来和示范效应明显促进了乡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开放,农民乐意尝试和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方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意识地参照城市模式改掉陋习,养成卫生习惯,形成文明化的生活方式;四是农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积极性提高,乐观热情,热爱家园,在旅游乡村,人与自然显得日益和谐。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相互制约。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则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足够重视,面对急剧膨胀的相对于未开发旅游之前的成倍数增加的人流、物流、车流所带来的各种污染无所作为,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普遍存在污染排放无节制、无处理的情况。如武汉市梁子湖因湖泊周边的旅游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污水,以及水上游览活动船舶的油类污物直接排入湖中而受到污染,有旅游经营活动的东侧水域水质明显较无旅游经营活动的西侧水域差,这样不仅使得人们对旅游地的环境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还要为“先污染后治理”付出巨大代价,可能形成被动保护局面。此外,开发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乡村性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挖掘、加强建设,也极易失去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突出,乡村旅游很难持续兴盛。如湖北荆州市桃花村乡村旅游由于缺少深度开发,只能在桃花盛开的前后若干天形势火暴,而一年中的其他300多天游客无几,非常冷清。

(三)乡村旅游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乡村旅游往往肩负当地“以旅扶贫”“、以旅促农”的重任,在经济增长的赶超心态下,极易短视,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若乡村旅游的开发、发展未经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忽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规划,缺乏科学管理、监控,将导致生态环境诸多负面效应。

1、乡村自然环境压力增大。主要表现为:(1)环境承载力超标。每个旅游地具有明显的游览时间集中性,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外来人数增加,意味着环境承载量扩大,对环境产生负影响,环境效益逐渐减少。当旅游人数的增长超过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将遭到破坏甚至严重衰退。(2)大量污染物产生。乡村旅游带来陡增的人流、物流,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严重污染水体、土壤、植被、大气。一是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包括各类塑料制品及包装物(塑料袋饮料瓶、快餐饭盒等),还有炉渣、煤灰、废纸、口香糖等;旅游区内的饭店、旅馆产生的有机垃圾,包括剩茶剩饭、瓜果皮核、菜根菜叶、人畜禽粪便、动物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如果未经处理而随意堆放,则对水体、土壤、植被等都将产生严重污染;二是废水污染。生活污水在没有处理设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河道或房屋周围,直接污染水体、土壤和植被。(3)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大,存在浪费现象。大量客流、车流的进入,旅游地水、电、燃料、日用品、粮食等用量大增,而且大多处于无节制状态,生活资源压力大,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精神。

2、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饭店、宾馆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会导致旅游区的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洪灾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生态遭受重创,建设过程中过多使用推土机、挖掘机,有的干脆先将现状夷为平地,再重新挖湖堆山、种树铺草、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或盲目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追求高档次、大投入,或南辕北辙,北方地区模仿江南景致,南方地区模仿蒙古牧区景观,对现有地形、植物、池塘、衍生物等进行大肆破坏。旅游者过度地利用脆弱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生态也是一种严重摧残,如在旅游地过分践踏草地致使野草死亡,随意拍照、喂食和参观野生动物会极大地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有效地规避二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关键的是要保护和建设好乡村生态环境,减少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需要乡村旅游各方共同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前提,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担负起统领者的重任,发挥好管理协调作用。首先,要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划。二者的协调,要求规划先行,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政府部门要充分调查和研究,对交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和市场潜力进行科学论证,做好乡村旅游环保评估,突出环境效益,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准确进行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开发。第二,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的环保法规体系,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管,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有序引导和扶持。要严格项目审批、环评、环保治理等制度,强化动态监督管理;加大生态环保的宣传和教育;推进环保节能,支持节能节水减排,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对乡村旅游环保投入给予必要扶持,重点是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和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构建行之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门工作组,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

(二)乡村旅游地必须坚持绿色环保、内涵型经营。各乡村旅游地经营者(包括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民)的作为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他们是乡村旅游生态环保措施的身体力行者,肩负着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因此,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积极配合当地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不乱排乱放废弃物,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乡村游;要以身作则,引导和监督游客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可于旅游地入口、景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适时恰当地提醒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乡村旅游地应密切关注景区游客容量,协调好游客集中期间的各项工作,使游览活动处于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此外,乡村旅游不能只向自然环境要效益,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丰富深厚的文化生态提升乡村游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游客应加强环保自律。游客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其行为方式同样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乡村生态环境,是外来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更要靠广大旅客支持,游客应该提高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地规章制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旅游局就“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公开征求意见.2009.7.2.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乡村旅游是以优美清新的农村景观及人文资源等乡村资源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不仅是基于乡村农业的旅游,而且还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近些年来,在传统的农业体验游和农村休闲游之外。商务娱乐、会务度假等项目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潮流。家庭农场主要是以农户家庭作为其基本单位,并以农户家庭成员作为主要劳动资源,从事农业商品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新一代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创新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式。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带动当地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农业多元价值导向是指以农村土地为核心资源,通过多功能农业理论,将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业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多种综合价值的实现。本文主要是在农业多元化价值导向下,分析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更好的将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协同发展。从而为促进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的共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与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当前大多数乡村旅游仍停留在住农家房、买农副产品、吃农家饭等物质层面。有的甚至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买农家特产。除此之外,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与互动仅仅停留在一次性消费模式,并不能给旅游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并且农户与旅游者也未曾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持久合作的稳定模式,导致乡村旅游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效应。

随着乡村旅游业竞争的加剧,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出现了发展滞缓、产品粗糙、产业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乡村旅游业开发的趋同性。虽然我国的农村自然景色多样,但由于市场导向同步化、缺乏交流创新等,导致各地乡村旅游业的开发出现同质化现象。从而引发了乡村旅游业经营理念落后、乡村旅游产品内容重复、乡村旅游形象定位雷同等一系列经济后果。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的流程、内容、产品等普遍存在雷同性,缺乏个性与创造力,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这种趋同性的乡村旅游开发会大大淡化乡村旅游的“乡土性”。第二。乡村旅游的季节波动。与其他特色旅游业一样,乡村旅游业也具有周期性特点,大多城市游客会集中在十一黄金周或节假日上山下乡。因此乡村旅游业的收益受游客的影响。呈现季节波动性。此外,游客好奇心的流失,重复旅游率低也是导致乡村旅游业呈现季节波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忽视了农业生产。部分地区盲目放大化乡村旅游发展的优越性,过于强调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业生产,影响了区域粮食生产的稳定。

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家庭农场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农业趋于技术化、专业化、规模化,对劳动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已经从体力活动逐渐转向其他工作,而农户家庭成员作为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动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发展家庭农场是健康休闲的需要。发展家庭农场。由利于增强农户的品牌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有利于建立安全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家庭农场通过发挥低于地域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生产独具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及环境要求的产品。有利于促进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并能带动当地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

发展家庭农场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乡村旅游是人们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需要,而城市化的发展让乡村旅游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林园区型和农家乐型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类型,这两种类型主要属于观光型产品,无法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及多样性的要求,其核心新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家庭农场具有生态化、智慧化、科技化、规模化等特点,对推动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协同发展的路径

创新经营模式。中国的家庭农场,从类型分析,主要适合发展绿色产品直供型、旅游休闲型等家庭农场;从经营方式分析,主要m合发展农户合作型、社区型、民营型家庭农场。将乡村旅游与家庭农场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由家庭农场负责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活动接待等,同时成立旅游部,主要负责农产品的企业销售、旅游开发,主要负责农产品的外部市场营销。将休闲养生、避暑度假、农耕文化融为一体,通过特色化、生态化、科技化经营,发展集蔬果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销售、科普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将家庭农场融入乡村旅游营销体系。将家庭农场融入乡村旅游体系首先要形成特色专题产品。并形成以家庭农场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情的精品旅游地,打造农场式度假旅游地,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针对产品内容的不同,实施多元营销,不但可以纳入农博会、农产品营销体系,还可以纳入旅游产品营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