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活动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活动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探究活动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导之以行”,教师的作用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定位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传统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扮演新的角色。必须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创新,是开拓。获取间接经验已不是主要目的,创造性地获取直接知识经验受到空前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和主人目标。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将自己简单地限定为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那肯定是失败的,所以教师的角色转换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新的能力。使自己具有新知识的吸取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师生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多,获取知识的来源也很广泛。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接受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育科研上,这并不仅是做几张幻灯片,一定要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认知引导和智能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这次的教改中我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会设计,而不局限于操作。课程开发能力。要在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探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程的开发中去。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由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这样才能使教育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人才。若忽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身体力行”,学生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缺乏积极的探究精神和缺乏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行为,所以努力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让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参与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与教师的合作能力。学生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努力地进行探究和创新。如课下给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课题,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课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和课题内容撰写论文,而且每个小组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如分为演讲、资料收集、照相、采访、课件及多媒体制作等)。在分工协作活动中,学生能够确立起敢于负责的意识和精神,主动交往的能力增强,并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艺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当着主人的角色,在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中能恰当地表现自己,可以使他们全面发展。

三、“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展现

(一)在教材的处理中,教师与学生一道从教材本身出发,开放教材、完善教材、超越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的“跳板”,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得出开放性的结论,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已不是师生唯一遵循的对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变。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和方案应该为课堂上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支柱。所以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发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必须要鼓励师生互动即兴创造。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教案要从以显性教案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拓展时空也可以拓展师生的心理时空。在交互作用中,主体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沟通。这就使每个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外界双向开放中增强个体的参与合作意识和社会化的意识。

探究活动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户外科学活动;小班;户外科学活动探究

G613.3

户外科学活动是指在户外的自然环境中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根据此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体验“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中充分的运用了感官,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和思考。因此在户外进行小班的科学探究活动更能让孩子放开手脚,解放各种感知系统,在一种非常安全的自然环境中调查和研究,从而发展幼儿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一、发现有意义的内容

户外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天然的探索区,自然界的光、水、泥土、树、花草无处没有探索,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进行户外的科学探究其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最主要的是顺应、支持幼儿的疑问,生成小班户外科学探究内容。在每次经济偶是带领幼儿进行户外的活动、散步时,幼儿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和问题,尤其是3岁左右的孩子,会抓住成人问个不停。只要我们留心还会发现,幼儿最初关心的问题都是和自然有关的。如:在一次带小班的孩子到户外散步,有一个孩子喊道:“哇,好多的树叶宝宝。”于是,很多孩子都弯下身体捡地上落叶,还不停比一比谁捡的树叶多。此时,有一个女孩子问我说:“老师这些树叶宝宝的妈妈呢?”“有孩子说,就是大树妈妈呀。”又有以为幼儿惊奇地发现:“老师,树叶宝宝长得不一样的。”回到教室路上我思考:“不同的大树妈妈的树叶宝宝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幼儿了解这一自然特点呢?”所以我们设计《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活动,重点是引导孩子在开阔的户外环境中进行不同树叶特征的观察比较。

二、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幼儿主动建构认识世界的桥梁。对于教育者来说,材料更是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和户外科学探究活动特点,我们提供的材料必须更有“意义”。

1.针对小班幼儿知识经验贫乏的特点,注重材料的生活性。

实践告诉我们:幼儿的新经验获得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和已有经验有联系的新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更能提高探索注意力和持续性。由于小班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贫乏,因此户外科学探究应源于生活。如:在《认识艾草》中,每年清明节孩子都要吃艾饺,很多孩子也有机会和成人一同制作艾饺的经验,所以选择此活动能刺激孩子的已有经验,更能激发积极讨论和探索,并获得新经验。

2.针对小班幼儿直觉行动占优势的特点,凸显材料操作性。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仍占优势,他们在不断地摆摆、弄弄、玩玩中发现奇特的事情,感受探究的乐趣。如:在《运水》的活动中,看似孩子一直都在用各种材料搬运水,其实就在孩子同种动作不停地重复中,会发现什么样的工具能运水,什么样的工具运得快等等。

3.针对小班幼儿科学探索富于情境的特点,凸显材料的游戏性。

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小班任何活动都以游戏性、情景性为主,所以科学探究活动也不例外。在户外科学活动中不仅环节设置具有情景创设,对于材料的设计也应富于情境性。如:在《树叶宝宝找妈妈》中,我们以树叶宝宝找妈妈的情境,在每一种不同的树叶下设计一根竹签,孩子们就带着这片树叶找大树妈妈,找到大树妈妈便把树叶插在大树妈妈的下面。整个活动中,孩子很投入的帮着树叶宝宝找妈妈,似乎在帮自己找妈妈,完成后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显得很兴奋,在操作和游戏中孩子明白每种不同的树妈妈树叶宝宝也不同。

三、提供有意义的记录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对事物的观察发现能力也较弱,在制定幼儿记录活动目标时,要采用多种记录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观察、理解事物。

特点一:记录形式既便又明确。

小班幼儿在户外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孩子在行动上和意识上会有诸多的不便,但我们也不能舍弃孩子通过操作探究进行自主的表达和记录,所以尝试了一些既简便又明确的记录方法帮助小班孩子有意识进行探究和有目的表达自己操作探究结果。

1.连线:这种方法是幼儿根据探索活动的内容及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两种物体用直线连接起来,记录直观,易于理解。

2.判断:这种形式要求幼儿将某几种现象或事物进行探究后,或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将其正确与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如:在戏水池玩“水果沉浮”的游戏,幼儿通过尝试能很快判断什么水果是沉的,什么水果是浮的。

3.画圈:这是让幼儿结合探索活动本身,在众多的内容中,选出正确的,舍弃错误的。内容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幼儿要根据记录要求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幼儿要理解这张记录表格让什么,要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思维、探索。

特点二:操作材料即是记录材料。

操作材料和记录材料是相同事物时,不仅能减少材料多干扰小班孩子的探索,更能增强小班孩子探索的有始有终。

粘贴:他是孩子用一张纸、实物、废旧材料等,用粘贴的方法把事物记录下来,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和操作能力。如:在秋天到了,一棵棵的小树都穿上了秋装,教师在组织孩子去观察,然后把看到的不同的秋装进行采摘和收集,粘贴在已画好的小树上,从而大大降低幼儿绘画的而要求,而且也增添了乐趣和成功感。

特点三:操作过程即是记录结果。

这种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小班孩子用笔的负担,更能体现小班孩子表征的100种语言和陈鹤琴先生“解放孩子”的教育理念。

1.动作和表情。不要以为记录只能用纸和笔。有时候动作和表情也是记录的一种方法。如:在“树叶落下来了”,我们就可以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树叶落下来的轨迹和动态,以及用表情表现树叶飘落下来的心情。

2.照片录像。这主要是利用一些影像工具,对活动进行摄录。特别适合在户外探究的状况。

实践证明,对小班孩子进行户外科学活动的教学是可行,它不仅能提高小班孩子的探索欲望,让小班的孩子学会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创造,也培养了孩子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发现户外环境中的许多奥秘。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探究活动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活动简述及思考

大班阶段的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特点更为突出,自主探究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魔尺的平衡》中的“魔尺”是常见玩具,它有一定的长度,由等量分隔的若干个可自由转动的三角块组成。用魔尺作为探究平衡的材料,其价值在于通过多次递进式操作,寻找魔尺变形前后的不同平衡支点,并发现平衡支点变化与魔尺折起格数(变形)的关系,进一步丰富、拓展幼儿对于平衡的认识。

大班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粗浅的有关平衡的经验。基于魔尺化的平衡支点探究,从最初长条状到之后的不同折起,材料有一定的开放度,探究有一定的挑战性。可见,本次活动的材料提供和过程设计,遵从了材料自然常见、基于原有经验、激发主动探究和进一步拓展兴趣的原则。

二、对活动前后的调整

从以上环节设计看,活动存在以下亮点:(1)在操作中探索和发现、记录平衡支点的变化,符合大班幼儿的能力特点和发展需要;(2)活动的组织有趣味,通过一次次设问,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做做说说;(3)活动有一定的成效,幼儿能够对物体的平衡支点产生兴趣,并在探索中对支点的变化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但是深入反思幼儿的操作环节,也发现活动的一些“硬伤”。比如,在探索魔尺变形后的平衡时,要求幼儿一定要弯起9格;再比如,在“自由选择在第几格弯起”的操作中,强调只能弯起一头。这些都是老师提前预设并强加给幼儿的操作要求,而不是从幼儿自身的探究问题中生发的,体现的是一种高控和被动。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只有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学习,才会更快更好地获取相关经验。“按部就班”式的操作会阻碍和限制幼儿的自主探究。那么,全部放手,少提或不提要求行不行?比如,可以随意折起魔尺。但是在之后的反复尝试中发现,如果让幼儿任意折起、弯曲魔尺,就会遇到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有的变形可能一时找不到平衡支点,有的变形需要调整魔尺的摆放方向,幼儿梳理不出相关的经验,同时又涉及很多诸如力臂、支点、平衡等物理知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要弄明白太难了。

收了太“高控”,放了又“失控”,如何在高控和失控中找到一个适宜的点呢?对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2括动重点环节的后调整

由此,幼儿在老师设问的引导下,通过递进式的三次操作,围绕魔尺“直条、一端折起、两端折起”三个不同的状态,展开自主探究,在相互交流分享中发现魔尺变形与平衡支点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调整让活动在高控与失控中找到了平衡。

三、对幼儿自主探究的思考

探究活动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09-01

新课程实施十余年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脑海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何种程度的帮助,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还要看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把握的程度,火候不到的探究,可能徒有其表,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一、探究指向不明确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能够根据探究内容,自主选择方法、形式、过程,通过操作、比较、合作交流等手段得出结论或者找到解题方法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将得到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设计的内容毫无指向性。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一位教师在“比较角的大小”教学环节中,设计这样的探究活动:“观察几幅扇面图,用活动角试一试,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其实扇面是个很好的教学素材,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角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因而学生在经过漫无目的的操作后还是没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在这里,学生将角的大小与扇面的大小混淆起来,没有明晰的探究方向。这样的探究活动事与愿违,倒不如直接用活动角让学生进行探究来得明确一点。

二、探究目的太明显

在教学中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有的内容学生已经“一目了然”,但是偏偏被教师束缚到“探究”的框架中去,演一场没有悬念的“好戏”。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环节:用小正方形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摆,再沿着长方形的宽摆一摆,计算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并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见表1)。学生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缺乏必要的思考,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更无需探究,实际上只是教师暗示的一种验算罢了。另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运用小正方形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吗?填写表格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见表2)。不同的表格反映出教师不同的引领方法,第二位教师的设计更符合探究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去探求追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三、探究活动没有思维深度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应当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启发,让学生有所收益。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活动时,要注意避开不具备思维价值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中,学生认识了角的特点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角的特点的深层次把握,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你们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角呢?老师今天要跟大家玩一个游戏:小组代表抽号码拿到对应的材料,然后小组合作,做出一个角来。

(预设材料:两根小木棒、一根牙签、一根细铅丝)

(小组同学在视频展示台上做角,下面同学提意见或给建议。)

学生在使用不同材料做角的过程中,理解了角的特点。如通过两根小木棍摆角的操作,认识到角的两条边要相交于一个顶点。而在用牙签“做”角时,学生要考虑到角有两条边,一根牙签如何能做出角的两条边。及至一根铅丝,学生不仅要考虑以上两个要素,还要考虑角的边应当是直的这个特点。这样的探究性活动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内化对角的认识,启发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四、探究中干扰因素过多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成为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全面考虑探究的环境、时机、基础等一系列因素,尽量将探究活动引导到接近学生的“知识领域”内,以便使探究性活动能更为高效地开展。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时候,书上的例题是:“订一份牛奶每月28元,全年需要多少元?”教师在学生列出算式28×12后引导学生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对此,不少学生一筹莫展。根据此前知识的积累,学生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将12分成两个一位数的乘积,即28×3×4;二是将12看成10加2,先算10个月的价格,再加上2个月的价格。显然后一种才能用乘法竖式表示出来,而前一种计算方法虽然能够解决这个两位数乘法的问题,但是,却对用竖式计算有了干扰。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前应当考虑是否存在干扰因素,排除干扰,才能探得简洁,探得有效。

探究活动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提高 综合实际活动 课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课程,具有独特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但没有材,要求地方、学校、学生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选题。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它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差异发展,注重创新与实践,具有广阔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它是全新的课型,能够传承借鉴的已有经验极少,对于创新思路很难达成共识。实施中往往会出现注重形式、预设太细、给予过多、生成不足、忽视体验、缺乏深度等问题,课程实施质量相对较差。鉴于此,我们结合课程特点、地域特点、季节差异、社会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等环节做了一些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有机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指定领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课程实施。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方案》,根据学段特点和活动领域,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性课题,研究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开题课、活动课、活动成果展示课的基本流程,为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

1.整合课程资源,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坚持开放选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与学段的科学、品德、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并体现在指导性课题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活动与研究。各学段每个学期系统完成1至2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即可。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身心特点,结合指导性课题,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定课题进行研究,但指导性课题仅供教师学生参考,坚持开放选题。我们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选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与之密切联系的领域,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课题由师生共同确定,这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一些。

2.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课题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根据我镇的地域特色,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选题。渔网、鱼粉加工是我镇传统加工产业,已有几十年发展史,形成了很多专业村,被誉为“中国北方渔网生产第一镇”。我们充分挖掘这一资源,进行了选题研究,如《追溯渔网生产历史》《鱼粉生产历史探寻》《现代渔网生产技术研究》等。我们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我们选择了劳动技术、劳动工具、种植技术、林果粮食作物的栽培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在亲近社会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村庄、社区献爱心,做科普宣传、公益宣传、调查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发展自我方面,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如演讲比赛、读书活动、节假日活动等,开展发展自我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课程。

三、上好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基本课型

1.研究性学习开题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其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若干小的细节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类,确定几个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然后分到各小组进行讨论,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再由小组合作研究制定具体的子课题研究计划表。

2.探究活动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指导学生按计划进行具体的探究活动。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根据课题的差异,有的可在课上进行,如《包书皮》《剪窗花》,这种课特别强调对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的实践操作,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由教师示范(多媒体展示)整理归纳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有些探究活动课,可安排在课下让学生按计划自主进行探究,如《纸的研究》《早餐的学问》《树的年轮》等。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表格,研究活动表格要把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主要成果呈现出来,力求探究实效。

3.成果汇报课

它主要涉及如何让学生展示探究过程和活动成果。学生按计划进行了具体研究活动之后,学生展示活动过程、活动成果,把活动的收获带到课上进行整理、总结、分析、汇报。教师帮助学生精心设计汇报表格,把学生探究、讨论、总结的成果展示出来。教师、学生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导,并适当进行资料补充,对课堂进行延伸,重视课堂的生成性,重视展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以上三种课型,每种课型根据课题研究难易程度可用不同课时去实施,课题确定后,要循序渐进地上好三种基本课。

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

学校针对三种基本课型,分别设计了《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表格,为师生活动提供了有力参考。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调查报告、访问记录和搜集的资料等能体现活动过程的材料整理在一起,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活动资料,从而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细节保留、记录了下来。

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质量的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档案袋评价、学生问卷评价,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跟踪指导。根据检查情况,把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方案》以及《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计划表》《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成果表》《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汇报表》等过程性资料的检查整改情况列入教师课程评价,计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并及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选好典型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