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奥拉西坦;吡拉西坦;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随着脑出血发病率的增加,脑出血后遗留认知功能障病例的数量显著增加,进而成为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该病以老年患者居多,且对其影响较大,因此对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虽然随着治疗药物的改进和临床经验的丰富,使得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现有研究对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两种药物在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价值的研究上存在争议,影响了研究对疾病的指导,进而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的预后[2]。我处以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两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性研究,旨在为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指导。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研究需要对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筛选,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133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1)观察组(62例):①性别:男43例,女19例;②年龄:在62-76岁间,平均(65.6±3.2)岁;③病程:3-28个月,平均(16.9±7.2)个月;④MoCA评分:在10-25分间,平均(18.5±2.4)分;(2)对照组(61例):①性别:男41例,女20例;②年龄:在60-78岁间,平均(66.2±3.5)岁;③病程:3-29个月,平均(17.2±6.8)个月;④MoCA评分:在11-24分间,平均(18.6±2.2)分。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专家共识》中对脑出血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且符合知情同意和医学伦理学的相关原则。就其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按常规给予伴随症状的治疗,营养支持及相应的护理,并按分组予以针对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给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1.21 对照组治疗 对照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吡拉西坦片治疗,按照4片/次,3次/d的剂量口服吡拉西坦片(广东康奇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H44023966,规格为0.4g/片),连续服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1.22 观察组治疗 观察组研究对象予以奥拉西坦胶囊治疗,按照2粒/次,3次/d的剂量口服奥拉西坦胶囊(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为H20031033,规格为0.4g/粒),连续服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研究所需数据的评价。

1.3 评价内容及标准 (1)疗效:收集相关数据,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MoCA量表进行疗效评价,具体标准如下:①显效: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升高10分,或治疗后评分大于26分;②有效: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升高5分;③无效:治疗后评分提升5分或评分进一步下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数/研究病例数*100%,总有效率越高,疗效越好[3];(2)安全性:统计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数,按出现不良反应病例数/研究病例数*100%计算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安全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1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X(%)表示,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A±s表示,采用t检验,当P

2.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9%显著优于对照组80.3%的总有效率(P

2.2 安全性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略低于对照组14.5%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即两组安全性无显著差异。具体数据如表2。

3.讨论

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出血常见的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担。据研究数据显,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以老年患者居多。因此对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均为临床治疗认知障碍的常用药物,且疗效已得到临床的认可[4]。但其用于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价值的研究上存在争议,因而对二者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我处以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两种药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奥拉西坦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吡拉西坦组,而其安全性无显著差异性,因此证实了奥拉西坦在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价值显著优于吡拉西坦。为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指导。

综上所述,奥拉西坦在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较吡拉西坦具有更高的价值,具体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昌鹏,王成凯.吡拉西坦与奥拉西坦对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比较[J].药物评价研究,2017,40(02):229-232.

[2]吴海宽,王晓青.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治疗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比较[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6(10):1117-1120.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器人教育 现状 问题 思考

一、机器人教育现状分析

在我国,机器人教育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中小学还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2001年,在北京召开了“关注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儿童数字化启蒙”研讨会,会议认为,将数字信息技术介入到传统的幼教方式中去,利用有效的手段与工具对儿童进行数字化启蒙,关系到儿童未来的成长和中国未来的竞争力。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程序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研讨会。在各种研讨会兴起的时候,机器人教育也逐渐引起重视。2000年,北京景山学校将机器人教育以科研课题的方式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教学。但是研究性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学生一切从零开始学习,要想真正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作为研究性课程的机器人教育整体效果不十分理想。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验)》,首次在“信息技术”科目中设立“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和新增加的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选修模块,从而迈出了我国高中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第一步,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在大众化、普及化层面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课、通用技术课列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对全体学生进行机器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还处于编写教材、设置课程的起步阶段。学者张剑平指出,国内多数的学校主要还是以课外活动、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教学。通常的做法是由学校购买若干套机器人器材,由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或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机器人组装、编程的实践活动,然后参加一些相关的机器人竞赛。以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郭善渡老师、北京景山学校沙有威老师等为代表的大批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围绕机器人竞赛、机器人与技术教育,机器人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展开了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比较零散,重复,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建设研究。

二、对当前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学优点

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机器人逐步成为中小学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教育机器人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科学、数学、力学等等学科的教学,在国内已经有学者提出机器人与理科教学整合的想法。机器人教育引入校园,对学生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获益。

其一,丰富学科生活,培养动手能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及科学模具的能力日益降低,创造发明的意念也渐呈弱化趋势。所有令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均是玩具商生产出来的,亦即是需用钱买来的。长此以往,将使未来中国少年儿童的求生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不断减低、变弱,这对于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自我组装、制造机器人不但会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同时也会从小培养学生养成凡事自己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其二,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机器人制作涉及相关领域多种门类的专门知识,青少年必须广泛涉猎,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机器人的制作过程,正是锻炼意志、培养坚韧品质的过程。机器人制作一般都以二人、三人或一个团队的形式进行,群策群力、共同作业,就像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赛一样,缺一不可,整体的实力远超出个人的能力的发挥。

其三,激发创新精神,培养科学兴趣。人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开发青少年智力的问题。参与机器人制作,能使学生自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获得科普知识,同时也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推进机器人教育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器人应该和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 结合。例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以将研究机器人与“综合实践活 动”有机结合;在高中阶段,可以将教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初步” “算法与程序设计” “简易机器人制作” “电子控制技术”等技术类课 程进行结合,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校本课程。 事实上, 教育机器人所体现的知识的综合性使它不仅能成为信息技术 教育的载体,也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载体。在高等 学校中开展智能机器人学科教学,进行多层次的机器人教育,既可以普及机器人知识,加强机器人专业建设, 也可提高机器人的应用水平。应当在 教师教育相关的专业,例如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 中开设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相关的课程。各种形式的机器人竞赛 是全球范围内教育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这些机器人竞赛 大都集中在诸如灭火、迷宫、足球等等竞技类项目上。要注重通过此 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协作能力和技能,为此需要关注竞赛项的 创新性。例如,竞赛项目的设计可以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点。

总之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机器人的出现为创新素质教育提供 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信息技术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向机器人教育重心转移目。开展机器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科学的钻研精神,对机器人教育的教学 体系进行研究,使机器人教学完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剑平,.机器人教育:现状、问题与推进策略【I】 .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第3篇

>> 智慧实验:教育信息化的新阵地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 幼儿教育信息化新典范:成长的智慧树 郑州:建立全国智慧教育实验区 信息化托起智慧“教育梦” 智慧教育新范式驱动“十三五”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错误实验”――启迪智慧的钥匙 用实验点燃智慧的火花 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助力教育信息化 一项富于教育智慧的教改实验 智慧的物理教育:从学生自主实验入手 信息化智慧拼图 教育信息化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 智慧校园建设,助力教育信息化 高校智慧实验教学中心的研究 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 基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研究 试论会计实验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应用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7] [8] [9] 祝智庭,贺斌. 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5] 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6] 余胜泉.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5~9.

[10] 钟义信. 高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理论的新阶段[J]. 计算机教育,2012,(18):6~11.

[11] Dey A K. Providing Architectural Support for Building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0.

[12] Dey A K,Abowd G D,Salber 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 Toolkit for Supporting the Rapid Prototyping of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1,16(2):97~ 166.

[13] 陈凯泉,张凯. 融合学习科学与普适计算:构建大学生泛在学习环境的路径选择[J]. 远程教育杂志,2011,(5):50~57.

[14] [15] [16] [17] 贺斌,祝智庭. 学习环境给养设计研究透视[J]. 电化教育研究,2012,(11):30~38.

[18] [19] [20] 贺斌,薛耀锋. 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变革[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84~95.

[21] 王觅,贺斌,祝智庭. 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 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2] [25] Millan-Almaraz J R,Torres-Pacheco I,Duarte-Galvan C,et al. FPGA-Based Wireless Smart Sensor for Real-Time Photosynthesis Monitoring[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3,(95):58~69.

[23] [26] Gorghiu L M,Gorghiu G,Dumitrescu C. Implementing Virtual Experiments in Sciences Education-Challenges and Experiences Achieved in the Frame of VccSSe Comenius 2.1. Project[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0,2(2):2952~2956.

[24] [27] Gorghiu G,Gorghiu L M,B?zoi M. Setting up of A Web Educational Video-Clips Exhibition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rtual Experiments in Sciences Educa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2(2):2906~2910.

[28] [33] Sládek P,Válek L P J. Remote Laboratory――New Possibility for School Experiment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12):164~167.

[29] [34] Stefanovic M. The Objectives,Architectures and Effects of Distance Learning Laboratories for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9):250~262.

[30] [35] Wojciechowski R,Cellary W. Evaluation of Learners’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in ARIES Augmented Reality Environ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3,68(10):570~585.

[31] [36] Hwang G J,Yang T C,Tsai C C. A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onducting Complex Science Experi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9,53(2):402~413.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第4篇

目前机器人竞赛活动已深入到全国的中小学,而竞赛活动能够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因此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在思考,如何把机器人教学带入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感受机器人的魅力。

机器人教学走进课堂的问题

目前机器人活动走入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持续性保障

开设机器人课程要有一定数量的机器人和计算机及相应的场地,因此需要一定的启动性投入。启动之后涉及到的持续性的保障有两点:一是后续机器人的管理与维护难度高、损耗大,维持机器人活动需要后续的配件和场地的更新、补充等资金投入;二是对辅导教师要求高,现有辅导教师人数严重不足。

(二)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教材

虽然国内有些省份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含有部分关于机器人的内容,但都是基于某个厂家的机器人产品设计的,不适合本地的特色与现有设备。另外,对于机器人教学所应包括的基本知识架构和教学方法也非常匮乏。机器人教学要持续性发展,就要在知识体系和评估训练方面形成体系。

(三)教学与竞赛尺度把握错位

目前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活动,基本上是以竞赛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如想机器人教育能长期有效地发展,就不能把比赛作为唯一的课程目标,否则会使机器人教学走入“为竞赛而教学”的误区,势必导致该项活动缺乏生命力。

(四)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

在“分数才是硬道理”的思想下,很多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参加机器人活动选择了反对,理由都是影响学习,对升学没有帮助。这使得科技教师要面对很多尴尬与不理解。

机器人教学走进课堂的几项措施

要解决以上机器人活动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机器人教学进入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结合实际编写校本教程

将机器人活动纳入校本课程管理,为机器人正式进入课堂积累经验。经过几年的积累与沉淀,我校目前编写有教材《程序设计与智能机器人》,该教材以LEGO NXT机器人为硬件平台,以ROBOTC为软件平台;宗旨是利用机器人平台让学生体会程序结构与应用,初尝人工智能的乐趣。该课程共17个课时。

自主编写教材的目的在于:一是符合本地学生(至少是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等实际情况;二是可基于现有器材设计,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能不断地进行实践和修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体系和架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二)精选机器人平台,辅以仿真软件

选用的机器人平台要符合教学使用,要有良好的扩展性,要具备耐用、易维护和启发性思维好的特点,尽量保障一次性投资长期反复使用。在资金与设备不足的情况下,辅以仿真软件。仿真软件的好处在于投资成本相对低廉,维护简单,可用于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我校的机器人工作室除配备10多套LEGO机器人用于教学外,同时采用LEGO辅助设计软件Ldraw和MLAD用于课堂教学,解决器材不足的问题。

(三)机器人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机器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产品,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因此有效地将机器人与相关学科进行整合,能让学生在所熟知的学科中感受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不同体验。例如:

·程序设计——让机器人走方形,能很好地让学生深刻理解循环结构的性质与特点;

·物理实验课——让学生用机器人设计一个简单的单摆实验装置并收集数据;

·数学课——追及和相遇知识一直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教师可以用机器人进行演示,让学生对该类问题有形象的认识;

·音乐课——可设计一个舞蹈机器人,让它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

以上只是一些在我校科学实践中的例子,大家还可以找出更多的结合点。这些整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也让机器人技术的学习和展示过程更形象具体。

(四)机器人活动多元化,实现多赢局面

我校每年开展3项活动:研究性学习、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以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从活动主题来看,三者的核心都是探究、体验、创新,都注重科学及研究价值。因此机器人活动完全可以整合3项活动作为同一件事统筹开展。

整合思想通过研究性学习把机器人活动向纵深发展,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不需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作大的改变,结合日常培训活动中进行。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将机器人活动引导向科技创新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上述活动为基础,面向机器人竞赛,将竞赛作为机器人教学活动的成果展现平台,在学习和创作中有效应用和整合。

(五)辅导教师队伍的整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机器人教学是多学科的结合,因此辅导教师队伍应当是由相关专业的老师组成,既可解决辅导教师知识面单一问题,又可丰富机器人活动的项目。我校的辅导教师由2名信息技术教师和1名物理教师组成,这种组合解决了机器人教学中涉及的程序设计与机械及电子电路等学科问题。

面对层次和知识面不同的学生,在机器人活动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任务驱动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由组长带领本组的同学进行项目研究;辅导教师定期组织组员进行讨论解疑。这样以点带面的方式,也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来担任辅导员的角色。

(六)开放科学工作室,共享资源

柳州市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已有50多个,这些工作室中有的在学校,有的在社区。因此,可以充分发挥科学工作室的作用,空余时间向社会开放,让更多青少年能够接触和了解机器人,实现以点到面的辐射作用。将机器人教育和活动推向社会,扩大影响。

在学校开展机器人活动所形成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可以在社区工作室开放中推而广之,而社区开展活动的时间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寒暑假期的空档,让真正爱好机器人的学生在全年的每个时段都有机会参加机器人活动。

人工智能研究性学习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整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23-01

信息技术是影响最大、最广泛,涉及教育因素最多的技术。当前许多文章所提出的整合观基本都集中在方法论的范畴内,探索信息技术下新的教育模式,研究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同于电视等教学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影响。它不仅是理论、方法,更重要的是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学科的课程的性质有关,针对不同的学科将有不同深度与广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基础上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确定在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再现的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上。研究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协商学习、讨论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一层次的整合使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媒体信息、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生能力发展等各个要素之中。我国政府认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井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这一论断也证明了,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建立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的改革基础之上。

信息技术是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是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变革,在前面所讲述的事件中,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综合技术,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也必将对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英国科学课中有“联接温度、光亮度等探测器到计算机上,在科学课实验中,测量各种物理变化等教学内容”,在艺术课中有“通过改变颜色、增加变形或特殊效果,加工制作数字图像等内容”,在音乐课中有“利用音乐软件创作音乐,创作过程从简单的音符到复杂的节奏等教学内容”。在美国有“使学生认识人工智能的意义及其运用,井介绍自动化系统、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融入了信息。

技术课程之外的课程教学之中。如在物理课中,采用虚拟物理实验室进行教学,利用高低水位探测6S与电磁阀组合联接到计算机上;能够控制容器中的水位变化,这一原理与无塔自动上水系统具有同样的原理。信息技术融人不同、的教学课程内容之中,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信息技术的内涵,明确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中各要素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是多学科渗透的通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另一个功能在于,它将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例如:学生在制作关于某地理内容的多媒体作品时,需要同时使用计算机、地理;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知识,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规划、制定有关内容.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同样会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知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是技术、工具,又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

信息技术的综合性,决定着它在教育应用中的多样性,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它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与课程的全面融合。

课程整合的方法基本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第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目前,在中小学信息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好学生以为上信息课是在耽搁他们的学习时间,差点的学生以为信息课是休息课,是玩的课。所以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别谈自主性学习。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应该这样做: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其次,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