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新闻报道

电视新闻报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视新闻报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视新闻报道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第1篇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要具有民生的视角。新闻报道的视角决定了新闻选题的方向、内容和范围,要关注民生就必须有民生的视角,这是地方电视新闻报道的前提。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转变观念,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以平视的角度看待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以公民或民众的眼光去观察、体味生活中的人和事,这样才能“零距离”地报道出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才能原滋原味地报道出老百姓关心的事、感兴趣的事,这样的新闻报道也才能真正引起老百姓的关注。

基于以上认识,地方电视新闻在选题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要加强对新闻现场的报道,减少结论性的解说和评论,更多地把新闻事件所引发的思考让受众独自体味,或者让不同层面的受众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如某电视台报道了一则《赡养争执的背后》的新闻,内容是子女间为了争夺母亲房产的继承权而“争夺”赡养权,该报道除大量采用现场同期声外,还以老人无奈而伤感的背影作为结束方式,给受众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①

有了民生的视角,即便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法制新闻等照样能赢得受众。举例说,某市乡村道路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果我们把报道的视角定位在有关部门的政绩上,也许这条新闻根本不会有人去关注。但如果我们从民生的视角出发,着力报道乡村道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报道农民获得的实惠和好处,以及农民的所思所想和所为,那么这条新闻一定能够抓住广大农民受众的眼球。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要以为民服务为己任。关注民生意味着百姓生活无小事,地方电视新闻就是要把镜头瞄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气象物价、邻里关系、家长里短等似乎新闻性并不强的事件,不但要关注事件本身,而且要增强服务意识,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于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向主管部门反馈信息,以使问题得以高度重视和高效解决。尤其要注意,对问题的报道要有始有终,要时刻关注事态的发展变化,及时给予跟踪报道,直到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如某电视台报道的《这样的商品房我敢住吗?》,即是值得借鉴的成功之作,该报道对业主在装修时遇到的房屋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尤其就现场勘察时楼板厚度、钢筋粗细和密度等与设计图纸的差异问题拍摄了大量的图像资料,随后又采访了开发商以及国土房管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后又进行了及时的后续报道和反馈报道,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维护了有关业主的切身利益。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但吸引了受众,提高了收视率,而且使媒体和政府都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提高了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试想,如果电视台仅仅曝光这个问题,而不促成问题的解决,或者问题曝光以后就没有了下文,那么这样的报道对老百姓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呢?这样的报道对受众又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地方电视新闻报道要植根于本土文化。尽管卫星信号扩大了地方电视节目的传播范围,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无疑仍然是以本地受众为主,这决定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必须以本地受众为中心,植根本土文化,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植根本土文化,要求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不仅要注重选择能展示本土文化的新闻场景,更要注重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以寻求受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和培养受众热爱家乡的情感。所谓本土文化,包括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文传统、风俗习惯和图腾禁忌等,如果发掘利用得好,可以有效地形成地方新闻报道的特色。在这方面,南京电视台曾经制作的《1860新闻眼》系列新闻报道堪称典范之作。该系列报道以寻访南京老地名、重拾南京人的地名情结为主线,制作了八集关于南京老地名的节目,采用老南京人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资料画面相结合,辅以主持人适时的背景解说和现场访谈,极大地唤起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和认同。②

植根本土文化,要求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与本土受众感同身受,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事。为此,我们必须注意研究本地的风土人情,研究和运用本土受众的个性语言,使新闻报道通俗易懂,充满乡土气息。尤其是现场报道时主持人的采访用语一定要考虑本土受众的语言习惯,这样的报道才会让受众感到真挚、亲切,容易接受。

植根本土文化,要求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充分发挥受众主体性,使他们在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互动中,既是新闻的接受者,又是新闻的传播者。现在很多地方电视台都鼓励本地民众积极主动地提供新闻线索,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拓宽了新闻来源渠道,而且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果,同时也拉近了电视台与受众的距离,提高了新闻的收视率。这些做法非常值得各地方电视台借鉴和推广。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注民生也不能为“民生”而“民生”。地方电视新闻报道一定要特别注意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防范假新闻的出现,力避新闻的“隐性失实”。否则,非但于民生无益,反而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注 释:

①杨明、裴金波:《从〈万家灯火〉栏目看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关怀》,《新闻传播》,2008(8)。

②巩晓冉:《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体现》,《新闻传播》,2008(8)。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第2篇

参加电视台新闻节目多了,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一些电视节目制作人似乎还不明白新闻的本来含义,制作新闻节目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程式化的语言,以反复排练的方式追求新闻的“尽善尽美”。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种对新闻负责任的态度,但从本质上来说,由于偏离了新闻的基本规律,因而制作出来的新闻给人一种虚假之感。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新闻真实客观的原则,在制作新闻节目的时候,尽可能地展现出新闻的原生态。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害怕新闻直播出现闪失,因而尽可能地把新闻节目变成一个精心设计的戏剧类节目,追求起承转合,强调新闻的戏剧化冲突。或许是害怕观众不买账,在节目编排的过程中,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或者评论员尽可能地追求现场感。换句话说,本来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新闻节目,可是节目的制作者又千方百计地要求节目的主持人或者评论员极力掩盖“新闻策划”的痕迹,把新闻变成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

这样的电视新闻制作手法是不诚实的,它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而且更主要的是,会让新闻变得十分虚假。如果对新闻进行随意的剪裁筛选,把新闻变成一个个精致的小品,或者,在制作新闻节目的时候刻意地追求戏剧化的冲突,那么,这样的新闻节目就是一个不真实的新闻节目。

部分电视新闻工作者不了解新闻的本质,以为新闻就是信息供给,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观众提供大量的信息。部分电视新闻节目采用电话访问或者视频对话的方式,把电视新闻画面切割得支离破碎。新闻评论员在画面之外喋喋不休,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则一脸困惑呆呆地望着电视观众。这种为了追求信息量而彻底颠覆电视新闻传统表现手法的所谓创新举措,不仅大大削弱了电视新闻的表现能力,而且让电视新闻变成了电视宣传。电视新闻与电视宣传虽然都在传播自己的理念,但是,电视新闻强调的是真实性和客观性,“以事实说话”,电视宣传强调的是导向性和说服性,因而“以观点说话”。因为过于突出电视评论员的评论色彩,结果导致电视新闻具有明显的说教成分。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与其说是在传播信息,不如说是在灌输观点,久而久之,会让观众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势。现在某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之所以成为公众嘲笑的对象,根本原因就在于节目制作者主题先行,在确定基本的报道基调和价值判断之后,聘请一些所谓的专家评论员在电视直播中胡说八道。由于电视台的主观倾向性过于明显,电视新闻评论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大胆猜测基础之上,因而电视新闻节目给人一种滑稽之感。

假如为了追求画面的完美,而故意选择奇特的角度;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故意舍弃一些重要的细节;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而让电视新闻评论员刻意地引导观众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么,这样的电视新闻就是在用现代传播手段集体造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电视观众素质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看到那些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新闻节目,他们愿意在“纪录片”中独自思考。部分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者捕捉到了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用纪录片的制作手法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然而在节目编排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者故意采用梦幻般的镜头语言,把一个简单的新闻事实,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新闻画面;把一个非常平淡的新闻故事,变成一个跌宕起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戏剧小品。这是打着创新的旗号,公然颠覆新闻的基本价值理念,是以纪录片的制作手法,炮制电视虚假新闻作品。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第3篇

一、电视新闻报道应有个性

谈到电视新闻报道是否应该有个性的问题,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个性会不会影响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而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是当前强调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新闻工作的底线。那么在坚守真实这一底线的同时,是否允许电视新闻报道有个性呢?在这里我们暂时放下新闻这个话题,先看一下与新闻一样强调客观真实性的“历史”是否允许有个性。

我们都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确定无疑是历史类书籍。然而《史记》一改以前历史书籍的枯燥与沉闷,开创了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在章法、句法乃至用词上都颇有个性,《史记》并没有因为其鲜明的文学性和包含作者情感这些个性,而失去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传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强调客观真实性的“历史”编写允许有个性;同样,强调客观真实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可以有个性。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种“本真真实”。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和再现,是再现真实。传统的西方新闻教科书奉客观中立为新闻圭臬,却忘记了任何报道都会有倾向性,都不过是特定意识形态的反映,西方的媒体只不过更懂得表达观点的技巧。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也都或多或少地掺入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在报道“5・12”汶川大地震和“3・11”日本大地震时,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在新闻报道时,记者也都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媒体和记者的个性也都表现在新闻中。这种感情是源于事实的生发,不但不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而且会让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如果在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记者保持无动于衷的冷静、麻木不仁的客观,不但不能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反而会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反感。也正是由于媒体和记者有了自己的个性,他们才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报道新闻,使新闻更全面,更生动。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一万个哈姆雷特是大同而小异的,不会因为人们心中的哈姆雷特有“个性”而丧失哈姆雷特的共性,使哈姆雷特成为不可知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电视新闻报道在保证客观真实性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个性。

二、个性让电视新闻报道更生动

随着科技和通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的日益开放,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稀缺。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使新闻资源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共享资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每个广播电视台报道的内容和程式都一样,就很难吸引读者和观众。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感染力,没有感染力就没有竞争力。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就是依靠其独具个性的新闻报道成为二十世纪新闻采访女王。她在新闻面前表现出的犀利和直率,她那种富于文学色彩的语言、第一人称亲历报道风格、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故事性构思新闻的诸多个性特点让其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偶像。

以严谨著称的山东电视台所创办的《早新闻》》以其严肃性、多信息、快节奏以及删繁就简的个性色彩让传统的正规新闻焕发青春,牢牢抓住了白领阶层;而以娱乐闻名的湖南电视台,其午间新闻《播报多看点》,则以轻松、幽默、知识性和少许的时尚性、娱乐性的个性色彩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以民生新闻一炮走红的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其名牌栏目《南京零距离》以其犀利的语言、平民的视角的个性色彩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爱。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新闻也是丰富多彩的。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充满了个性的新闻报道,才真实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反观许多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报时政新闻和报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没有多少区别,甚至有人戏称,看了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就不用看本省的《新闻联播》。

三、电视新闻报道个性的塑造

1. 个性新闻报道要有好思路。公式化、概念化、教条化的新闻报道无人爱看,又何谈作用。一条新闻的优劣关键是看是否有好题目、好角度,是否有深度。一个好题目让人眼前一亮,一个好导语让人耳目一新,一条好新闻引人深思。记者的思维方式往往体现在其采制的新闻中。怎样观察、观察什么?怎样采访,采访什么?怎样报道,报道什么?同样一件新闻事件,有的记者会更侧重从社会的原因去分析报道,而有的记者会从经济的视角去诠释,还有的记者会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去感悟。用记者最擅长的角度去采访、分析、报道,也就形成了个性化新闻报道。

2. 个性新闻报道要有个性化语言。清楚准确地表达内容是记者的基本功。而一条优秀的好新闻仅仅清楚准确是远远不够的。要采制出具有个性的新闻就需要有个性的语言。新闻的语言最忌陈腐,老生常谈,缺少活力。富有特色、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语言能让新闻更鲜活。

3. 个性新闻报道要有个性化栏目。电视新闻是要依附于媒体和栏目的,每一个新闻栏目都要有自己的风格。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栏目的个性化尤为重要。要有个性化的理念、个性化的主持、个性化的点评、个性化的包装。栏目也要养成自己的风格和习惯,形成自己的个性,以栏目的个性统一记者的思维。同时,栏目还要具有开放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型思维。能够包容个性记者,包容个性新闻报道,为记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4. 个性新闻报道要有个性记者。新闻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与报道者的主观认识的有机统一体。报道者的学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报道的质量,别人无法越俎代庖。新闻写作就是个性化信息的传播,文如其人,生产个性新闻就必须培养个性记者。要写出好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个人修养非常重要。有了积累和沉淀才能培养出出色的个性,或仗义执言,或委婉幽默,或文采飞扬,或犀利辛辣。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报道;策略

随着时代的飞旋,对于便捷而快速的传播方式,人们普遍认可。时代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但是,传统媒体运营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1]。对于新媒体的挑战,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要将定位找准,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够立足。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现状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广泛覆盖资讯的内容,时效性非常强,民众可以将评价及时地进行反馈。但是,新媒体的管理比较复杂,所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从而降低了资讯的准确性和民众的信服度。

传统媒体从产生的时间来看,比较长,有特定的用户,几十年来,对电视节目准时进行收看,已经成为许多用户的习惯。电视新闻媒体的工作者,都进行过专业培训,经验比较丰富,报道的新闻权威性比效高[2]。但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报道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形式也比较单一,民众不但不能及时地进行反馈,也无法参与互动,从而将一些用户流失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都有优缺点,如果想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必须要取长补短,才能够使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

二、电视新闻报道的困境

(一)收看电视要有特定接收环境

观众在接收电视信息时,需要有特定的环境,不但要有一台电视机,还要有机顶盒及固定的接收场所,将安装设备人工进行开通。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定接收环境,才能够收看电视[3]。因此,人们更青睐手机上网,对于比较感兴趣的新闻热点和资讯,可以利用网络信号随时进行查阅。

(二)用户的互动性差,无法及时与民众进行交流

电视媒体的用户体系虽然非常庞大,但是,与用户的互动性却很差,无法及时地与用户进行交流。传统电视媒体传播比较单向性,新闻资讯只是由媒体工作者传达给观众,观众的声音却听不到,民众对事态反馈的信息无法及时地接收到。新媒体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对民众的意见可以及时地听取,将传播的方式不断地进行改革,从而使用户的需求得以满足。

(三)新闻资讯更新速度慢

对于新闻资讯而言,快和新是传播的主要特点,对于新闻事态发展,在第一时间,民众需要了解。新闻事态发展的,传统电视媒体需要一些过程,这对于民众所要求的快和新是很难满足的。而新媒体却能够将热点的事件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民众只要将网络打开,就能够将最快最新的新闻资讯及时收看到。

因此,虽然电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比较强,但是,互动性比较差,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接收的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就使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陷入了困境。

三、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发展的策略

(一)与新媒体合作

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都非常广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有机的结合,共同进行发展,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实现电视新闻报道的长足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地结合,可以将自身的缺陷进行规避,优势进行互补,使双赢局面得以实现。传统媒体应该将自身的基础雄厚和受众广泛以及公信力高等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结合新媒体,新媒体将自身内容丰富和传递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利用,对传统媒体进行反作用,从而使双方共同的进步得以有效地促进[4]。

(二)建立完善的交流和反馈机制

新媒体与传统的媒体进行比较,能够与民众及时地进行交流和反馈。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将完善的交流和反馈机制建立起来,对于民众的意见应该及时听取,分析和研究观众对于新闻报道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和意见,改进自身不合理之处,从而使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得以有效地促进。

(三)提高新闻的传播速度,提升传播的时效性

新和快是网络媒体最主要的特点,传统的电视媒体应该学习。电视新闻报道不但要有特定的采集和编辑,还需要有一定的制作费用和机制,这就会使传播新闻的速度受到影响。对于第一手信息,人们更喜欢在网络获得,不愿意等待传播速度比较慢的电视新闻。对于新闻的传播机制,电视媒体的工作者就应该不断地进行改革,将资源进行节省,对新闻资讯的利用率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使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得以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有优缺点。所以,若将电视新闻报道的长足发展得以实现,就需要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结合,优势进行互补。

参考文献:

[1]陈一鸣,阎罡.试论基于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J].视听,2016(12):110-111.

[2]戴玲玲.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报道策略的变化[J].西部广播电视,2015(17):43.

电视新闻报道范文第5篇

电视新闻所担负的社会职责和广大电视受众的热切要求,使电视深度报道有了产生、生长的土壤,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搞好电视的深度报道上下功夫。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采访作风是否能够深入

深入的采访作风对新闻工作者来讲,还要加一个“更”字。电视新闻工作者,不同于广播电台、报刊的记者,后者可能在办公室、家中,通过电话,就可以获得一条信息,报道出一条新闻,而电视记者是用摄象机去观察世界、反映社会,他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摄象机把现场发生、发展、变化的事态无一遗漏地记录下来,然后制作出生动地、有血有肉的新闻报道,并通过现代化的传送技术手段,播放给千家万户。

记者采访要深入,就是既要“身”入,也要“心”入,在采访中,还要看看问题的核心抓住没有,必须得围绕问题的中心,从侧面、反面以及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了解。用心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既不会让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从身边溜走,也不会把重大新闻处理成一般消息而终生遗憾。

二、牢固树立电视意识,是搞好电视深度报道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1.电视深度报道要强调时效性。我认为,时效性强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深度。我们知道,深度报道是针对一些重大事件所做的报道,然而事件的重大和观念见解的新旧,是在相对的时间空间成立的。试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一些事件已不显得那么重大,一些见解观念已不那么新鲜,并且有时可能也已被其他传播媒介炒得没什么味道了。出色的深度报道,通常都是时效性比较强的报道。

2.搞好电视深度报道还要注意展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让过程说话。新闻要求让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则是电视报道的特有的规律。因为,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制约着观众只能按照时间顺序来“阅读”,而不能像看报纸那样来回翻阅,重点重读,所以新闻事实的过程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就显得举足轻重。丰富的新闻事实过程还可以对观众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或向观众揭示更深层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