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管理的原则

社区管理的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管理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管理的原则

社区管理的原则范文第1篇

一、社区人口管理

(一)明确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

1.公安机关是人口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公安派出所负责辖区户口登记工作,包括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更正和暂住登记。

设立集体户的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应设立专(兼)职户籍协管员,在协助公安机关搞好户口登记的同时,负责对公民申请的户口事项进行核查和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配合社区民警搞好户口核对调查,及时督促居民进行户口登记。

2、根据《山东省暂住人口管理办法》的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暂住人口管理工作。社区居委会设立的暂住人口管理站及配备的专(兼)职户籍协管员,在社区民警的指导下负责办理暂住人口、租赁房屋登记,定期核对暂住人口,及时上报公安机关暂住人口、出租房屋变动情况。

用工单位、外来务工单位、社会办学单位负责人及个体业主是暂住人口管理责任人,应协助暂管站搞好暂住人口登记。

(二)理顺管理关系,认真履行相关职责。

1、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的,由公安派出所在该单位设立集体户口簿。集体户口簿由该单位户籍协管员负责保管、保存,公安机关办理公民申请登记的事项时,直接在集体户口簿上进行签注或增撤,单位给予必要协助。

2、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居住的家庭户口在“村改居”前已由村(居)委会登记建档管理的,可继续管理并保管档案,设立主户户头。

“村改居”后新纳入管理的部分,对居住集中、自成一院、自成一区或楼群集中的,可在该社区居委会名下设立分户单位建档管理;“村改居”后新纳入管理的零散家庭户,统一纳入到主户户头,与“村改居”前该社区居民一同管理。

3、社区居委会辖区内的集体户、家庭户,统一由公安机关依法行使登记管理权,依照政策决定人口的出、入、登、销,其他组织和单位根据公民申请负责对有关事项提供证明材料,无合法理由不得拒绝。

(三)坚持户口登记管理的原则,适时开展社区户口整顿。

1、社区居民户口管理的原则是: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即居住地登记户口原则,一个公民有几个居住地的,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户口。

2、适时开展户口整顿。社区居委会挂牌成立后,要及时根据社区居委会的区域划分立即开展户口整顿,对居住该社区的人口逐步将其常住户口过户到该社区,以便于社区各项工作的管理。

二、社区治安管理

(一)做好社区实有人口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内常住人口(尤其是16-45岁的重点年龄段人口和有违法犯罪的女性)、暂住流动人口、重点人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健全人口档案,并及时做好各类人口的调查和跟踪考察等日常管理工作,为现实斗争服务。

(二)做好情报信息工作。社区内要建立敌、社情动态信息员,在社区警务室和公安派出所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建立健全人口档案,及时掌握社区内敌情、社情动态,及时预防和制止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的发生。同时,社区警务人员要建立各类特情耳目,及时搜集信息,帮助破获案件。

(三)做好社区安全防范工作。一是加强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专职治安联防队伍,并指导带领社区居委会及各驻区单位的治保、保卫人员开展站岗值班、巡逻检查等治安防范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内治安积极分子(楼长、社区党员干部、社区志愿工作者等等)的作用,维护社区治安秩序。二是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广泛宣传安全防范知识,教育社区群众遵纪守法,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三是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调处民事纠纷,化解各类矛盾,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大的案件和的发生。四是积极推广物防、技防措施。动员社区单位和居民安装物防(如防盗门窗、车棚等)、技防(如无线报警器、电视监控等)产品,提高防范能力。

(四)做好社区治安管理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做好辖区内的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租赁房屋、枪支弹药、爆炸、危险物品管理,落实防盗、防火、防治安灾害事故等措施,查处社区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

三、社区人口与计生管理

(一)明确职责

1、计生行政部门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乡镇(街道)计生办负责辖区机关、事业、社会团体、企业等单位以及工作、生活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承担宣传动员、监督检查、组织协调、综合服务的职能,协助政府做好本辖区内所有单位和居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社区内的所有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履行各自职责,企事业单位要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定代表人责任制,抓好本单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并承担主要责任。落实好本单位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办公场所及计划生育奖励、优待等有关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支持、协助和参与社区计划生育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

3、社区民委会按属地管理要求,统一管理驻本辖区机关、事业、社会团体、企业等单位以及工作、生活在本辖区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教育。使居委会范围内常住人员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女性初婚晚婚率、晚育率、计划生育率、流动人口“三率”达到上级要求。

(二)理顺管理职能

1、社区是属地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单位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委会要从根本上摸清社区计划生育底数,解决社区居委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界限清、辖区单位清、居民小区清、商业路段清、集贸市场清、辖区人员清、管理对象清、每家每户婚育状况清,彻底澄清社区各类人员的底子。对个体私营企业、居民小区和“社会人”(散住户、商住户、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户分离等特殊人群),社区居委会要建立专门档案,直接纳入管理并将具有常住趋势的流动人口纳入现居住地管理统计。

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招用的临时外来务工人员(18-49周岁)要在15日内及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状况证明》并到社区居委会登记验证。对本单位发生婚育现象的育龄妇女要在当月上报社区居委会。形成计划生育双向管理的工作机制,使单位负责与社区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居住的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在“村改居"前已由村(居)委会登记建档管理的,仍然继续管理并保留档案。“村改居"后纳入管理的原市直单位的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可在该社区居委会名下设立分户单位建档管理;“村改居"后新纳入管理的个体私营企业、居民小区和“社会人”(散住户、商住户、流动人口、下岗失业、人户分离等特殊人群),与“村改居"前该社区的育龄妇女一同管理建档。

2、健全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计生协会在人口与计划生育中不可替代的会长优势、理事优势、组织网络优势、会员队伍优势,形成领导、骨干、群众三结合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的生动局面。重视发展社区具有威信、能力、热心公益事业有文化的年轻人为会员,优化会员结构,提高会员素质,按照“便于组织、方便活动、讲究实效”的原则,组成若干个会员小组,使计划生育协会成为覆盖整个社区范围的活动和服务网络,从而推动居民参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依托社区、面向家庭、面向育龄人群,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社区居委会设有婚育新风图书角、计生服务咨询站,定期开展计生科普讲座,发放宣传品,组织计生志愿者编排一些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开展生殖保健服务,“三查”(查体、查孕、查环)服务上门、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指导上门、五期保健指导上门、节育手术后随访上门和中老年咨询保健等技术服务。积极为社区育龄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各种困难和需求,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和援助服务。

四、社区环境卫生管理

(一)明确职责

按照“政府组织,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明确责任,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综合管理。

1、市建设局负责市区综合卫生管理和主要街道、人行道路面、市中心广场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共厕所的卫生保洁,市区垃圾的统管统运,道路两边各单位门前“六包”(包卫生、包绿化、包治安、包规范车辆停放、包清除门前摊点、包铺换人行道)的监督检查。并对城区四环路内所有单位清运到垃圾处理厂的生产、生活、建筑垃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处理。

主要街道有:密州路(东外环—西外环)、兴化路(东外环—西外环)、人民路(诸日路—潍徐路)、繁荣路(诸日路—潍徐路)、东郊街(南外环—北外环)、东关大街(南外环—密州路)、府前街(人民路—南外环)、和平街(兴华路—密州路)、西关街(兴华路—繁荣路)、西郊街(兴华路—密州路)、老母庙巷(和平街—市场街)、沧湾小区步行街(府前街—和平街)、广场路(府前街—市场街)、电视塔东、西侧路段(密州路—潍河桥中间)。

2、市区各单位负责各自院内卫生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和门前“六包”。路沿石以上人行道路面,单位、门店不愿清扫保洁的,可委托建设局代为清扫,委托服务费用根据有关规定由委托单位承担。各单位的垃圾原则上由市建设局统管统运,按规定收取一定费用;单位自运的,到建设局办理准运证后,到指定垃圾厂倾倒垃圾,并按有关规定缴纳垃圾处置费。

3、各街道社区居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行政辖区除市环卫处管理范围以外的所有路段、街巷、居民小区(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除外)的环境卫生保洁。社区居委会可以采取公开招标,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各路段、街巷承包到人,落实责任,并加强监督管理。

(二)环卫保洁

各社区居委会在街办有关机构(城建管理所)的管理指导下,按照“扫净、存好、运光”和“每日清扫两遍、全日保洁”的作业要求,达到无马粪,无杂草,无薄膜、纸屑,无漏收堆,无淤泥;不脱岗,不乱到垃圾,不撒漏的“五无三不”卫生标准;负责社区内的垃圾清运,按照既方便居民,又便于卫生管理的原则,根据人口密度,合理布设垃圾点,并将垃圾点上的垃圾负责收集清运到市里统一规划设置的垃圾中转站上,由环卫处统一清理清运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三)属地收费

社区居委会负责本辖区内的卫生清扫、垃圾清运。凡社区居委会负责的道路、街巷、居民小区(已实行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除外)的卫生管理,其卫生管理费经社区共建委员会协商同意,在街道的指导下,根据需要由街办城管所和社区居委会负责向辖区单位和居民收取,防止双头收费。

五、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建设管理

开发建设单位进行开发建设时,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向社区居委会无偿提供房屋建筑总面积1%的管理服务用房,否则市建设管理部门不予审批有关建设、施工手续。

六、社区物业管理(相关问题)

在实行物业管理的社区,成立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的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公司及其经营者进行选择、聘用、监督。

(一)明确社区居委会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

物业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服务性企业,不具有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它只能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

,按照业主的委托管理小区的物业,不能将其功能延伸到行政管理和居民自治领域。社区居委会在本辖区具有法定的服务、管理和指导职能,物业公司应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两者关系不能颠倒。鉴于目前房屋紧张的实际,社区居委会可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合署办公,由物业管理公司为居委会提供办公场所,挂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物业公司两块牌子,物业管理负责人原则上兼任社区居委会成员,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二)物业管理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

1、依据物业条例制订物业管理办法;

2、审验物业资质和年报工作;

3、组织物业企业争创文明小区活动;

4、培训物业从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5、查处物业企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

(三)物业管理业务按国家即将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执行。

社区管理的原则范文第2篇

1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所遵循的原则、方式、达到的目的

从社会学角度讲精神患者是一种社会功能缺失的特殊患者,社区康复就是帮助他们逐步恢复缺失的功能或降低功能的缺失速度。

1.1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遵循的原则精神患者的社区康复和管理适用于精神疾病缓解期和康复期的患者,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夸大社区康复的效果,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做好患者的监护管理。

1.2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的方式建立以政府牵头、协调卫生、民政、公安、村社区的机制,以村社区为基础,在村社区建立活动场所,培训村社区辅导员并参与康复与管理的方式。

1.3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的目的①确保十七大和奥运会的顺利召开。②做好精神卫生条例的宜传和贯彻,提高全民的精神卫生水平。

2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的操作流程

在政府的宜传引导下,卫生、民政、公安参与,社区委员会主办的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和管理其体操作流程:

2.1社区委员会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挑选出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有爱心和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担任社区辅导员并请卫生、社区指导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参与精神患者的社区康复和管理。

2.2社区委员会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活动场所和劳动项目,做到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2.3卫生、杜区民警、社区委员会根据社区内精神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参加社区康复的患者,主要是处于恢复期和缓解期的患者。

2.4精神患者开展社区康复和社区管理时,每个社区应有不低于30m2的活动场所,康复劳动项目的设置要根据精神患者的特点:简单、实际、具有可操做性,安全系数要高,劳动工具管理要到位,减少在劳动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

2.5卫生部门、杜区民替、社区辅导员在精神患者参加社区康复时,要加强精神患者的管理、密切关察患者的病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减少在社区康复劳动中出现意外情况,确保其参加人员的安全。

3精神患者社区康复内容、康复结果的评估、对精神患者的激励机制

3.1不良行为的社区矫正精神患者由于患病的时间较长、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家人不管或不敢管造成了生活没有规律、不洗手、不洗脸、衣着不整甚至蓬头垢面,这样就更加大了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3.2培养兴趣、融人生活

3.2.1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由社区辅导员、精防所医生、社区民众共同评估,让表现好的患者进人本阶段。

3.2.2方法由社区辅导员组织患者进行活动。其内容:组织患者观看电视节目、阅览图书、打扑克、下棋、整理活动场所的卫生等。

3.2.3评估与奖励评估由社区辅导员、精防所医生、社区根据患者行为的主动性、卫生情况、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奖励机制:对表现好的物质奖励和口头表扬相结合,一般的采取口头表扬,进步慢的耐心说服教育,不能训斥,以免起到相反的作用。

社区管理的原则范文第3篇

为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街道全面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现就“网格化”管理的具体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工作水平的目标,紧密结合街道工作实际,全面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零距离沟通、一站式办公、下沉式服务,打破条块分割、下移管理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管理效能,做到服务为先、机制领先、基础优先,全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工作内容

1、建立管理机构。各社区形成一委(社区党委或总支)一居(社区居委会)一站(社区工作站)一办(社区综治办)一社(股份合作社)的组织机制。其中社区综治办要形成一办二组三中心运作机制,即一办:社区综治办;二组:矛盾诉求调解组、治安综合管理组;三中心:即:矛盾诉求调解中心、治安综合管理中心、重点人员关爱中心。

2、划分管理网络。全街道划分12个一级网格,原则以社区、园区、街区管理的范围为网格单位,社区书记为网格负责人,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工包干一个一级网格;各个一级网络按照符合实际、内容相似、任务相当、便于联系的原则划片确定若干个二级网格,由社区、街区、园区干部为网格负责人,街道派遣干部协助进行分片包干;各二级网格可根据辖区的楼幢、单位、个体工商业等划分成三级网格,由居民楼组长、单位负责人、个体工商业主为网格负责人。

3、整合管理队伍。针对社区人少事多的实际,按照“打破分割、一格多元”的原则,整合社区和条线各类管理资源。一是整合社工队伍。将社区工作人员(含条线下派人员)整合为社区综合管理员,作为二级网格负责人;二是理顺保安队伍。将公益性保安归并到物业公司保安大队,由保安大队进行调度、培训、监管,由社区进行管理、考核;三是建立维保队伍。街道物业公司建立维保、保绿二大中心,招聘具有水、电、气、暧、管道、电梯、通讯、消控、绿化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负责全街道各安置小区的设施维护保养和绿化养护;四是用好群防群治队伍。居民楼组长、治安楼组长、红袖套等进行整合,统称为综合管理楼组长,担任居住区域三级网格负责人。同时发挥社区老干部、老党员、辖区单位志愿者、社会专业力量的作用,根据个人特长担任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员、社区安全巡察员、绿色网吧管理员、居民讲堂宣教员、家庭健康保健员等。

4、明确管理职责。按照“一岗多责、一专多能、岗位兼容”的原则,实行社区事务A/B岗工作制、走访工作“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处理问题“门外一把抓、门内再分家”等机制,各网格负责人通过走访居民、听取诉求、摸清信息、掌握情况、调处问题,切实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应。通过共建共创,做到“十联齐发”即:城市管理联抓、公共安全联防、平安法治联创、群众工作联做、民生保障联帮、科教人才联享、发展平办、精神文明联建、区域党建联动。

5、建立管理制度。定期走访制:一级网格负责人每周一天时间走访管辖区域,了解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问题;二级网格负责人实行每周“二三”工作制,即二天在办事大厅办公,三天在包片网格走访巡查。定期例会制:一级网格每月召开网格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交流工作、查摆问题,提出推进建议。每季召开联席会议,听取辖区单位意见,协调处理相关问题。督查考核制:一级网格对二级网格负责人每天进行一次巡查点评,每月进行一次考核,每半年进行一次群众评议,街道每年进行一次评比表彰。

6、提升管理效能。全面实施“马上办”效能工作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办理,对于涉及安全、卫生、城管、纠纷、民政事务等,原则在三天内办结;对于需申报、报批手续,如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原则在七日内办结;对于因政策和权限限制不能办理的,要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三、工作要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涉及到民情、民生、民心的综合性工程,事关转型发展和和谐稳定大局,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街道建立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政法委。社区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社区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的实施。每年每个单位均要完成至少一项创新管理的项目。

2、加大宣传,造浓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成效,总结创新管理的经验,营造同建共创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批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创树品牌、扩大影响。

社区管理的原则范文第4篇

当前,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群众养犬需求的日益增强,犬类管理已经从个案管理逐渐演变为现代城市管理中不容回避的普遍性课题。笔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运动式集中整治、阶段性突击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城市犬类管理需要。城市犬类管理必须要上升到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探索研究标本兼治的长效管理新路径。

一、搞好城市犬类管理的现实意义

面对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犬只,面对不规范养犬、不文明养犬等行为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让养犬者合规合法文明养犬,不影响社会文明建设和城市有序管理,营造“依法、文明、和谐”养犬的社会氛围,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也考验着作为一个责任政府的执政能力。笔者认为,城市犬类管理作为一项新兴的城市管理项目,能不能有效地抓出成效,不仅体现着一座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更关乎到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和品味,必须要纳入城市管理的总体规划,从机制上着眼,在长效化上下功夫,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建立起与犬类管理工作形势相适应的长效化机制,使犬类管理的逐步规范化、专业化和常态化,从而进一步夯实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回应百姓关注、构建和谐邻里

邻里和谐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伴随着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犬只,狂犬害人、犬吠扰人、犬只伤人、影响环境等问题层出不穷,犬类管理已经悄然成为影响邻里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还引发了一些楼道居民间的纠纷,群众反映强烈。笔者认为,抓好城市犬类管理,培育文明养犬习惯,是对民生诉求的有力回应,不仅减少了邻里之间、居民之间因为养犬导致的思想摩擦和行为碰撞,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更有利于新形势下社区睦邻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养犬者和其他居民间建立一种和谐、稳定、融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狗的和谐相处,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

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能否文明和谐进步。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和靓丽市容的有形建设,更需要市民素质和文明风尚的无形发展。犬类管理看似只是针对犬的一个城市管理项目,折射的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内涵和发展底蕴。笔者认为,抓好城市犬类管理,只要找准切入点,由小及大、持之以恒,从行为细节入手,不仅有利于革除市民陋习,培养良好习惯,将文明风尚的价值导向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更有利于引导广大市民在参与中感悟文明、呵护文明、共享文明、推进文明,逐步培育并提升整个城市的公共文明素养。

二、搞好城市犬类管理的三项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城市犬类管理,既要严格落实犬类管理的各项规定,又要契合城区实际,因地制宜分解管理目标,分层分步有序推进。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是工作要“实”,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二是方法要“活”,既要集中整治、重拳出击,又要着眼长效、常态化管理;三是参与要“广”,既要发挥好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活动方向不偏离。具体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他律自律并重原则

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既要有外在他律强而有力的约束引导,更需要有内化为行为自觉的自律支撑。笔者认为,城市犬类管理就是新时期下一项重要的群众工作,必须要在大力度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现场执法的同时,把群众内心的理解、认同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以热情、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态度,认真做好、做通养犬者的思想工作,让文明养犬的理念和责任真正入心、入脑、入行,自觉地把言行控制在法规、道德和身边邻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政府的引导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

(二)管理服务并举原则

当前的城市犬类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尤其是在犬类登记、犬类办证等一系列环节上,我们的服务与居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相当一部分居民抱怨现在的流程太复杂、办证免疫不方便。笔者认为,作为城市管理者既不能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也不能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甚至放弃管理,城市犬类管理必须要切实站在居民角度换位思考,进一步创新形式,创造性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确保以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赢得广大居民对城市犬类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不激化产生新的矛盾。

(三)上下联动齐抓原则

城市犬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发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笔者认为,作为街道基层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社区等自治组织的主体地位,尤其要着力提高业主自治组织、物业管理单位配合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完善以社区等自治组织为主体的基层管理网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上衔接协调,建立健全职能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尤其在重点难点问题的推进上,要逐一分解任务,建立责任落实体系,确保犬类管理工作推进得坚定有力、反应及时、密切配合,放大职能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合力优势和“拳头效应”。

三、城市犬类长效管理的六大践行秘诀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笔者立足街道现有工作基础和实际情况,探索总结出了“一宣、二摸、三借、四优、五治、六问”的城市犬类长效管理六大创新秘诀,具体为:

(一)宣:宣教先行,做到造浓氛围

群众能否从思想上真正认同并支持,关键在于我们的宣传发动。宣传发动得好,群众理解支持度高,我们的工作就好推进,反之,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陷入僵局、激化矛盾。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住“四条途径、三项重点”:“四条途径”,即依托社区、业主自治组织和物业管理单位这条主线,制定出台犬类长效管理实施方案,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依托街道、社区各类活动组织,以及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活动平台,利用居民集中的机会,充分宣讲犬类管理的重要意义;依托全市开展的“在职党员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将文明养犬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强化社区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依托社区社工、社区民警,针对性排出一批钉子户、难缠户,一对一地上门送政策、做宣传。“三项重点”,即重点宣传犬类管理办法,确保政策法规应知尽知;重点宣传办证免疫流程,确保业务流程一清二楚;重点宣传如何文明养犬,确保文明习惯深人人心。

(二)摸:摸清家底,做到信息畅通

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住“两项基础”和“三项机制”:“两项基础”,一是数据基础,各社区会同社区民警、小区物业,集中一个半月时间,对辖区内单位、小区居民的养犬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摸底和数据核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不留死角;二是台账基础,街道统一下发台帐规范样式,各社区建立起社区(村)养犬情况基础台帐。“三项机制”,一是例会交流机制,建立街道犬类管理各成员单位、社区分管领导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犬类管理基本情况,协调处理犬类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二是信息报送机制,各社区对辖区犬只的增减、登记、办证或免疫等情况动态跟踪,在做好基础台账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相关基础信息的更新和报送;三是投诉举报机制,设立流浪犬、无主犬以及不文明养犬行为的举报投诉电话,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的犬类管理和监督。

(三)借:借助合力,做到管好源头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能否用足用好部门合力优势,有效抓好涉犬经营单位源头管理,关系到城市犬类管理的最终成败。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住“三抓”:一是抓台账,各定点免疫单位(诊所)、宠物经营单位对店内现有的犬只信息、犬只买主的基本信息,以及来诊所美容、洗浴或就诊的犬只信息进行详细登记,逐一建立基础台账,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街道;二是抓抽查,街道会同农办、工商等部门,指导、督促各定点免疫单位(诊所)、宠物经营单位依法经营,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确保店内犬只经营合法、登记规范、免疫到位,从源头上堵塞犬类不规范养殖行为;三是抓创建,积极开展“星级经营”、“诚信经营”等系列评比活动,通过面上的一系列扬先进、鞭后进动作,赋予涉犬经营单位全新的内容和内涵,特别在硬件软件建设、规范化经营上均有新的明显变化。

(四)优:优化服务,做到便利高效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面对城市快速攀升的犬只数量,我们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很多保障措施无法及时跟上,尤其是在上证、执法等环节,很多居民提出了“给犬只上证比给新生婴儿办证还麻烦”、“犬类执法不及时”、“免疫定点不方便”等一些列意见。针对群众意见,我们开展了“一专三一”活动:“一专”,即社区窗口、派出所均确定一名人员负责犬类登记管理,做到接待有专人、解释有耐心、办理有热情。“三一”:一是一下放,对现有的养犬登记办证流程进行清理,推进犬类登记审核权限由市公安局向基层派出所下放,实现了基层派出所一站式审核办结;二是一承诺,各社区窗口、派出所,对居民犬类登记办证事项实行服务承诺公开,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三是一集中,认真组织一年一次的犬类登记办证及防疫进社区活动,牵头相关部门单位走进社区,提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养犬上门服务,确保社区70%以上的养犬居民在居住社区内一次性完成登记办证及防疫。

(五)治:综合治理,做到规范有力

在执法和管理上,我们坚持“先教育、后处罚,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基本理念,既要保护养犬人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非养犬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讲究策略、教育规劝,体现管理的人性化,另一方面严守底线、依法依规,体现执法的严肃性。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教育规劝环节,对于不登记、不办证或不免疫,以及饲养禁养犬、一户多养的居民,及时进门入户,一对一地做好教育规劝工作,讲明政策、讲清底线;二是集中整治环节,对经教育规劝后仍不登记、不办证、不免疫或不改正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在经过社区前期摸排的基础上,由街道牵头相关部门进入社区集中依法处理,造足严打声势,营造整治氛围;三是举报处理环节,街道成立捕犬快速应急小组,对于社区反映或群众举报投诉的伤人犬或者疑似患有狂犬病的犬只,以及街面、小区的流浪犬只,以最快的速度、果断的现场处置,回应广大群众的呼声和关切,赢得群众对城市犬类管理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六)问:考核问责,做到落实严格

城市犬类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必须要建立机制、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工作中,我们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街道犬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社区民警、居(村)委工作人员、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小组长“四位一体”的管理网络。一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把工作任务、目标和责任层层下达,逐级签订责任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二是建立跟踪考核机制,研究制定考核细则,将犬类管理工作纳入街道物业管理月度检查考核,一月一通报,并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区综治工作的年度综合考评。三是建立督查检查机制,由街道人大、纪委等相关部门组成督查小组,对犬类管理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督促检查,对人员配备不到位、工作推进迟缓、信息通报不及时、群众意见较大或造成犬只伤人事件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强势推进。

参考文献:

[1]胡敬东.创新管理提升城市品位[J].人民论坛,2009(20).

社区管理的原则范文第5篇

1.生态旅游的内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先提高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于1993年具体定义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观光旅游,过程中不损害资源并进行适当地保护,在当地资源健康持续的基础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开发。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长期处于城市恶劣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向往有利于健康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休养、度假,在享受的过程中慢慢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定生活,促成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开发、资源保护三者融为一体。

2.生态旅游管理的概述

基于生态学思想,生态旅游管理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着旅游区的生态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及原则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诉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置身其中能够系统地深切感受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因地制宜与政府协助相协调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管理措施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原则。

(2)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

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胃出发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和控制好旅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少开发过程中工作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规划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深入认识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规律、原则、任务等知识,实践研究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时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不准、特色不足、开发层次低等,生态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无法有效发挥潜力。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发、开发不当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重利益轻生态保护的开发方式将会严重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区与社区间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能否协调好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实现。然而,旅游区与社区在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冲突日益加剧,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规模较小,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并未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开发经营活动,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旅游区和社区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现。

3.理念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一般包括国有或事业单位和乡村居民,国有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差且服务意识不足,同时乡村居民缺乏专业培训,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落后、服务有限、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

三、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及发展策略

1.加强认识、科学发展

政府需要在宏观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管理,提高主体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普及生态旅游的内涵、管理理念,并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及时更新相关生态旅游态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开发发展生态旅游。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地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考虑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调动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更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重视他们对资源的经营权。同时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生态旅游有效管理的关键,他们不但需要精通生态学和旅游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能力。只有保障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注入动力,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