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制定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好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化能力组成,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要适当把握好各种职业能力的平衡,既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又要务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提高自主学习的的能力,加强学生的道德、文化、艺术等等修养。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围发[2005]35号),到20l0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在未来,高职教育还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高职人才,使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肩负着大批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办学特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学校资源题、学生就业等,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教学质量问题。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建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各级教育部门、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招,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在高职教育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质的提高,教育质量甚至有所下滑,主要体现在特色不鲜明、人才质量标准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纵观全国的高职教育,存在两种极端,在一些高职院校里,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主要模仿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理论基础也不如本科毕业生。另一些学校却过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量弱化基本理论,培养的学生虽暂时受企事业欢迎,但学生缺乏发展能力和创新思想。不能适合社会的长期发展。
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极端情况,客观原因是高职办学进行定位不准,即没有搞清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因此要适当地处理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一般来说,本科教育是学术型、研究型的教育,对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牢固程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不强,而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应用性和职业性,即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强,能较快地适应特定专业的实际生产操作。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特别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也在发生变化,不但办学特色鲜明。而且其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校在实验、实训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相比较而言高职毕业生所谓的动手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变得越来越弱。对于那些依旧按照本科模式实施教学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的弱势更加明显,不但学生的理论知识明显处于劣势,而且动手能力也不如人家。
建立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要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平衡。首先必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中两层含义,即“高等”和“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学生必须充分掌握一定的、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具有来一定的、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职人才才能在工作中快速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提出的思路是理论知识够用就行,但多少才够用就没人能同答清楚。大多数人的理解是以就业岗位为标准的,只要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可以预见的工作岗位就可以。目前国内的企业在用人时大多数存在短视的情况。企业总是希望大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在生产岗位进行生产。基本不会考虑学生还能做些其它什么或能否创新,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一味迎合企业的想法,只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大力弱化学生的理论教学。这样做虽然可以做到学校和企业皆大欢喜,但是对国家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结果是我们的劳动大军素质不高、缺乏创新,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变的发展趋势和越来越强烈的国际竞争。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进行适当的引导,否则我们的劳动者队伍的素质会出现下滑。
一味强调高职教育的“高等”会走向另一极端,还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应用性。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好把握,目前的国情是这样的,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硕士、博士教育,或者是高职、中职教育,毕业生总是要就业的,所以都可以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它们的区别在于职业岗位的不同,但也没有完全的不同,比如说本科生、研究生在一线岗位直接从事生产操作也非常普遍,在国外博士毕业生从事生产控制的也很多。总的来说。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高职教育应该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要多些,要突出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素质、有能力、能胜任一线生产的高等级人才,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职教育又是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即高职人才不但可以胜任一线生产之需要,还要肩负着技术革新、将高新知识和高尖技术应用到生产当中的重要使命。能有机地把握好以上两者的平衡关系是制定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所必须的。
二、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许多人喜欢将高职毕业生看成是高职教育的“产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产品”规格和标准,这是一个误区。首先高职院校不是生产企业,而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产品是严格按照某设定工艺程序经规定的加工措施生产出来的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物件,产品是不变的。只能应用在规定的地方。而人是可变的,人才的能力是发展的,人才的岗位也是变化的。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其培养方法也应有所区别。抛开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的职业能力。
1.专业核心能力
本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指高职毕业生能够直接或经简单培训便可上岗操作的能力,是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所最需要的和最欢迎的能力,它包括了岗位生产能力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岗位生产能力是指毕业生在其今后的专业岗位上顺利进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操作、控制、协调能力,是可以通过反复的专业训练获得的,目前职业院校对该能力的重视程度最高。一般来说,岗位生产能力因毕业生的岗位定位而改变,因企业的需求而改变,表1为某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对毕业生的岗位能力的规定。
表1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岗位能力分类
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了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高职人才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生产技能外,还必须能够遵守丁作纪律,服从上级的管理,必须具备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能够对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不欺骗、不隐瞒,对企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等,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生产不再像过去的小生产、小作坊那样生产任务可以完全由一个人完成,因此要求劳动者善于与同事交流、合作,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团结协作,注重大局,摒弃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
2.职业发展能力
大多高职院校往往容易忽视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职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从事创新性工作的能力。市场经济千变化,企业的生产也随时改变,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可塑性,能适应市场变化,能及时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能较快地实现岗位转变、进入新的角色。市场的变化、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引进和使用还j需要高职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推动企业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当然,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支撑。高职院校不但要教授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社会化能力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社会上,就要与社会、与别人进行交往。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者。他们不是机器,他们需要生活、需要享受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各项成果。如果我们的劳动者都没有个性,只会生产而不会社会生活,那这个社会就太无趣了。社会化能力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保证劳动者的社会生活积极、健康,可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主要有劳动者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道德和法制观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道德和法制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且教学及教材也是南国家规定的。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有效地保障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和遵法守纪的能力。至于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高职院校目前做得有些不够,因此有人抱怨说现在的某些高职毕业生只会与机器打交道,而不会生活,缺乏生活情趣。如何在三年(或五年)时间里大力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应该要引起高职院校的大力重视。当然方法与措施应是多样的,如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开展有意义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开设相关的讲座、举办文艺活动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了过去中专学校的那种管理模式,一切都以教学和安全为中心。对学生管得过死,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学习和生活。毫无自由可言,这样虽然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安全,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毕业生和企业的产品没什么区别。培养高职学生社会化能力要允许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一定要抛弃那种急功近利的、只追求就业率、将学生当“产品”对待的思想。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前言
创新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无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手段。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由于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任务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听课积极性是指学生主动听课的自发性强度,是真正用心在与教师的讲课过程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听课积极性对学生非常重要,如果积极性不高,被动听课,思维会处于一种停滞的离散状态,更不可能一点就通。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往往受情绪影响。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主观上都是愿意学习的,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被动听课。
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课率。提高学生的听课率,并非易事,必须要求教学内容有吸引力,这与教师的投入多少、提出的问题好坏、分析过程是否简明扼要都有关系。如果教学没有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不会集中。同时,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对教师也具有反作用。如果积极性高,教师讲课就有激情,否则,一堂课就有上不下去的困扰。
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了解学生是关键。了解学生,主要是指知道他们想学什么,想听什么,以及他们的专业发展。深入学生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便于在备课中“对症下药”。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做到胸中有知识,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如问卷调查,设立教学反馈意见箱,在网上建QQ群等交流平台等。但最直接的方法是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既可达到了解学生目的,又能促进教学。
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需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大学教师不能下课就走人,不能与学生没有交流。特别是与“焦点学生”的交流,会更重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道出真实想法和建议。认真细致地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帮他找问题,找方法。这种方法,我已多次使用,收效显著。曾经有一大学新同学,不上课,也不交作业。我与他进行了轻松的谈话,该同学提到了自己不愿学习的原因是希望换专业。经过分析,让他明白了他现采用是最糟糕的办法,并给他提供了两种解决途径:一种是退学,重新高考(最消极的方法),不提倡:另一种则是好好学习,只有成绩__优秀,在大二时才可能转专业(最好的方法)。最后他采纳了第二方法,到大三也没换专业,而且学习成绩优秀。这虽然可能是个别的情况,但是,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对所有的学生都有微妙的影响,听课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将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体现的往往是从前的研究成果,但是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将教师的科研工作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也可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可以采用学术报告的形式,也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参与自己的科研工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日益丰富、教育技术的日益提高,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无疑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不仅仅是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 同时也包括传统的教学手段,如粉笔和黑板等。有些教学内容用粉笔和黑板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因为黑板的空间比屏幕更大,在一个较大的空间上,粉笔书写的过程可以将教师的思考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地更细致,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如公式的推导,某些图形的绘制过程等等。有些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效果会更好,因为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将复杂图形、动态过程、现实世界无法看到的事物等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的概念、加深对大脑的刺激,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不过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过程中, 目标要明确。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前提, 以弓l起教学深度和教学广度的深刻变化以及引导学生从教室和书本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等为目标。这就需要将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与课堂内容有机整合,研究哪些内容适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哪些不适合,避免为了装潢门面而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否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论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如果它们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提高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合适的手段和技术。
五、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应该什么样?传统的“师道尊严” ,是典型的权威性师生关系。但是,闻道有先后,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如今信息知识爆炸的年代,更是如此。因此,师生关系应该更多地是一种平等的民主关系。同时也是主导和主体和谐的合作关系。孔子的一句名言,“教学相长”,构成了新型的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合作关系 。
要培养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提到将心比心。在教学中,师生关系也如此。在一个课堂里,一位学生迟到了,从前门直接进入,教师在课堂上批评了学生。事后,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很大。其实,作为教师,批评迟到的学生没错,但是,应该讲究方法和艺术。如果想要表达对此事的意见,可以课下和学生谈谈,效果会更好同样,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进行换位、换角色思考,假如我是学生,希望听什么样的课,希望教师在什么地方强调,希望听到课外的什么知识等。思考之后,即可在教学上适当考虑学生需求,使教学愉快,有的放矢。但主导地位不能丢,不能全面迎合学生。
把学生当朋友,也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体现。教师的知识通常比学生更全面,更专业,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忽略学生的见解。在信息时代,教师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唯 来源,学生的知识范围较宽。大学教学内容有前沿性、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师生之间对内容的见解必然不会完全一致,因而就会有交流。进行交流时,把学生当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我曾经就一个问题上与一位学生进行了交流,学生认为他的解答是正确的,我告诉他,我的解答肯定是正确的,这种语气就非常不好,学生有些不服气。经过详细的验证,结果发现,学生的解答在某种条件下也是正确的。如果当时,确实把学生当朋友,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多想想他的观点,而不是首先肯定自己的观点,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其实,把学生当朋友,对教师的威信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民主的、朋友般的关系,有着相互理解和对话交流,倾注师爱且博学多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思考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重视实施素质教育,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课堂教学质量决定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离开课堂教学,教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知识的传授者,所以教者必须有计划地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板书、准确生动恰当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我的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使教学结构达到最佳效果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生动性、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具有极引力,以便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而使学生进入求知状态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反过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又是关键。因此,我认为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切实抓好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四大环节,优化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旨,教材为主源的教学原则,我认为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备好每节课
备课时教师要从整体教材出发,弄清每节课承担的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知识的特点,设想好、中、差各类学生分别会提出什么问题,会有哪些发现,教师该如何回答,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从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要设计好每节教案
教师在弄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抓住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具、投影片要设计的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板书要设计的形式优美,布局合理,有概括性,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三)要组织好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必须认真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同时,教师要注意提高课堂有效时间,尽量少讲,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真正保证学生全员参与,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始终处于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内,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知
二、优化教学手段,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那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知识死,能力低,产生厌学情绪,而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一定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是教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化教学手段,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热爱教学活动。另外,指导学生建立起定向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自查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最后由学生自己说清为什么(即说学习过程),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坚决杜绝教者自问自答,“一言堂”和“灌输式”教学。为他们终身学习发展,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想能力、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转化学困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纪律 教学质量 管理 习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3-0055-01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在学校,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纪律好是保证教学效果好的必要条件,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建立新的课堂纪律,是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不排斥对学生守纪的要求。对良好纪律的追求永远不能放弃,问题是必须在纪律理论和纪律实践上要有新的进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心的一大话题。
众所周知,不论哪个教师,最怕的就是上课学生纪律不好,他们课堂上讲话,搞小动作,不能集中精神听老师讲课,学不到知识,导致学业成绩的下降,这都会让老师很痛心,也很无奈。所以,好的课堂纪律是决定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但是,良好的课堂纪律来自学生对老师的敬与畏,而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畏越来越小,那么你就在敬上做文章,要想让学生对你产生敬,就要让学生看到你可敬的一面,比如你的能力、你的绝活儿、你的爱心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树立良好教风,用良好教风带动课堂纪律的养成。教学无小事,处处关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影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去带动学生;用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行动感染学生,用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技巧吸引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一、管好纪律差的学生
一个班级,总有纪律差的学生,先从纪律最差的同学抓起,以点带面,可以促进全班纪律好转。学生不守纪律的原因很多。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听不懂,,自制力差等,都可能产生一时或长期的不守纪律。这些原因在学生身上也许几种并存,但必有一种在起主导作用。对待这些学生,不能嫌弃、疏远,而要尊重、亲近,用爱心与真情感化他们。我在课堂上经常更多的关注他们,会多给他们提问。有时候,我会搜集一些美文、名言警句、励志故事等让这部分同学朗读,既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如果朗读得好,就给他们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另外我还用家访的形式,与家长紧密联系,共同配合才能转化这些学生。
二、明确课堂常规要求
要结合本班情况制定班级学习制度、纪律要求等。有了目标,学生自我约束有方向,自我管理就有章可循。比如把课堂常规纪律按要求分几个环节。课前要把学习用品放在指定的位置,预备铃响后要迅速进入教室,安静坐好;上课专心听讲,要说话先举手,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常规要求。表扬是课堂管理的常用策略,对学生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既要口头表扬,又要设计纪律评比的大表格,让学生在课堂里得到的红花或红星,及时贴上去,评选遵纪之星、礼貌之星、学习之星、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劲头。记住,千万别使用罚站作为惩罚。
三、正确运用注意规律
在教学中当课堂秩序出现问题时,故意停止讲课比责备学生要好,这样做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教师的讲授方面。责备学生,反而会使其他学生的注意转移到违反纪律的人身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在开始讲课时,要说明学习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对学习目的认识越清楚,他们就越能努力。以有意注意来对待他们必须学习的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运用注意规律,既要估计客观条件,从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着手,使学生对教学本身发生浓厚兴趣;同时又要考虑到人的主观因素,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样教学质量才有保证。
四、善用眼神洞察学生
课堂纪律维持得好,学生就会认真听,相反,教室里不是交头接耳,就是做小动作。如果学生们闹哄哄,哪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对学生来说也不会有任何作用,没有听懂老师讲的教学内容,成绩怎么可能会好?成绩不好,教学质量又如何能提高?所以,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前提。我有一个习惯,每次进教室上课之前,总要扫视一下班级学生的纪律,发现学生坐端正了,我才开始讲课。途中,如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没认真听,我准会停下讲课,用眼神注视着他,直到他发现并自觉坐好了,我才接着又往下讲。实践证明,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管理好班级纪律。
关键词:现状分析;教学评价;评价误区;方案;质量;提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都说小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无疑将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是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因此结合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建立一套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判断教学质量高低与否的关键。
一、现状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日新月异,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率很高,但是对于初等教育来说,还处于萌芽和在发展状态。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传统的教学理念整体落后,课堂教学仍以繁琐的“填鸭式“和琐碎的”满堂问“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积极性难以提高,从而导致教学效率很低。除了教学方式的死板之外,教师备课不充分,对所要教授内容有效信息把握不完整,教学趣味性低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为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另一方面提高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
二、教学评价标准和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善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状况,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全面、系统、本质地反映素质教育要求,但是也要找准自己的立足点,评价要突出语文学科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具有普遍适应的特点,以便使评价体系可以广泛使用。在宏观上,通过设置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在微观上,可以通过鼓励教师教学创新,改变死板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三、评价误区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无私奉献的天使。除了父母亲的教育之外,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了,老师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生活处事方式,因此,教学方式的好与坏是至关重要的,值得每一位老师认真分析,并研究出适合自己教学的一套可行性方案来。然而,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致使虽然评价了,但却未起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激励性评价形式单一化
例如,在学生拾金不昧、帮助同学的时候,老师会要求班上的同学鼓掌,对其表示肯定,并不对这种表扬做更深层次的解读。学生们只是知道做好事会得到同学们的掌声,但并不明白为什么。其实,老师可以借此机会跟学生们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或者结合语文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总之,在褒奖学生的时候,要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可以得到表扬,不要仅仅停留在形式这一层次。
2.激励性语言简单化
当学生在用不同词语形容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以不同观点表达对同一事件的看法时,如果老师只是一律大声鼓励:“恩,同学们说的都对!真棒!”长此以往,只会使学生们产生听觉疲劳,自然也就起不到激励的效果了。因此,作为激励性的语言,应当尽量丰富多彩,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度量性,有些老师为维护学生的自信心,强调激励就不能批评,这种理解显然是片面的,毕竟过分激励会让学生盲目自大,渐渐地会产生自负心理,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弊无利的。
3.评价对象错位
许多人以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的标准,很少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这种由于评价指标的缺失所能导致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课堂教学的面向对象是学生,而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也应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辨别。如果学生感觉到没有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我想这一定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四、评价方案
一个成功方案,从构思到实施的整个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具有可行性。为了实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质量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该科学设置教学目标,针对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目标点繁杂无核心、大标题太笼统不具体以及缺乏适用性和灵活性等,新的评价方案应当尽量避免重蹈覆辙,用科学、完整、全面的思想设置教学目标,使其更加人性化。其次,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避免被动“填鸭式”的无效教育方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再者,要意识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和旧的评价体系的弊端,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计算机与学科之间进行整合,利用网络完善教育体制,灵活选择评价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尽量做到有理有据、适时有度。最后,评价标准的制定除了用于教学检查外,还可以用于教学评优,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想而知,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端正自己的态度,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稳步提升。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必须以理论作指导,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和经久性的工作,其是否具有有效性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被检验出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发现了不足并持之以恒加以改善,才能更好地被使用,以不断推进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安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初探 [J].甘肃教育学报,2008
[2] 赵奉梅.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M].学周刊,2013年第9期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单宗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